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中國 >陝西 >西安 >西安公交站 > 秦始皇陵
顯示地圖
目錄
秦始皇 的墳墓
  秦始皇 的墳墓。在今 陝西省 臨潼縣 城東五公裏 驪山 北麓。陵園規模宏大分內外兩城,封土尚高76米。
在陝西省臨潼縣城東
  在陝西省臨潼縣城東5000米驪山北麓。占地12萬平方米。分內外二城,內城方形,周長2525米;外城長方形,周長6294米。秦始皇即位之初,就動用七十萬人建陵。陵園規模宏大,墓塚高55米。1974年在陵園外城以東1000餘米處發掘出陶俑坑,出土兵馬俑數千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No. 3
  秦始皇陵聯繫方式地址:陝西省臨潼縣城東約5公裏處的驪山北麓。
  郵編:710000
  秦始皇陵投訴電話西安旅遊投訴電話:029-87296758
  陝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29—85261437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秦始皇陵景區榮譽世界文化遺産4a景區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始皇陵門票價格70元秦始皇陵節慶活動清明節黃帝陵祭祖黃陵縣每年4月宣讀祭文、供奉祭品、鳴竹炮、植鬆柏、拜謁黃帝廟。
  西安古文化藝術節西安每年9月傳統文化展覽和歌舞、民俗、民間鑼鼓表演等
  秦始皇陵開放時間8:00——17:00秦始皇陵最佳旅遊時間除了較寒冷的鼕季外,其它時間都比較適合旅遊。
  秦始皇陵特別提醒西安少數民族以回族居多,回族小吃也是西安飲食文化的代表,尊重民族習慣,是一定的,也是必要的。秦始皇陵美食西安的飲食文化洋溢着濃郁的西北風情,品嚐西安的風味小吃是遊西安的一大樂事,無論是一直被西安人鐘愛的羊肉泡饃,還是名揚海內外的“西安餃子宴”,都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此外還有梆梆面、柿面糊塌、涼皮、炒粉魚、鍋盔、千層油酥餅等特色小吃。
  在西安城內經營羊肉泡饃的餐館很多,幾乎每一條大街上都會有幾傢專門的羊肉泡饃館,其中最有名的無疑要算老孫傢羊肉泡饃了,此外,同盛祥牛羊肉泡饃館、陝西太子樓御膳館有限公司、西關牛羊肉泡饃館、春發生泡饃館等也久有盛名。
  首創“西安餃子宴”的是西安餐飲行業中唯一的國傢二級企業——西安解放路餃子館,此外,天津餃子館、德發長餃子館、永新餃子館等幾傢餐館也各具特色。
  在西安品嚐小吃除可在南稍門、東新街的夜市外,還可以去鼓樓後的小吃街。鼓樓的街道兩邊都是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築,各種知名的西安小吃應有盡有,很有特色,但是切記適可而止,不要吃壞肚子。
  秦始皇陵住宿西安是一個國際性的旅遊城市,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外遊客前來遊覽參觀,市內有各種不同檔次的飯店和賓館,住宿十分方便。在西安市火車站及汽車站附近,就有不少的賓館可供普通遊客住宿,雖然不是很豪華,但也幹淨舒適,而且價格不貴,一般都在百元以下。市內還有很多的旅遊定點飯店,套間和標準間客房內一般有衛生間、電話、和電視。普通標準間客房價通常100元至200元不等,淡旺季價格有所浮動,大部分飯店可為住店客人代訂飛機票、火車票,非常方便。
  秦始皇陵購物西安作為中國西北部的重要城市之一,經濟發展迅猛。市內有很多大型購物中心、百貨公司及超市,主要集中在西大街的百勝、世紀金花、南大街的中大國際、海大天地,東大街、解放路等地,這裏的商品種類很全,但是一般在晚上八、九點鐘就停止營業了。在西安還有許多文物商店,如位於碑林博物館旁邊的書院門仿古一條街、西安南郊朱雀路中段的西安古玩市場、以及雁塔路中段5號的文寶齋,都可以買到兵馬俑復製品、唐三彩等仿古工藝品,以及剪紙、布藝等民間手工藝品。
  除此之外,在個體小商店、街頭攤點購物時,經過精挑細選之後,您盡可以討價還價。在一番口舌之後,買到了比標價便宜很多的商品,也是購物的樂趣之一。秦始皇陵交通從火車站東側乘緑色的306路旅遊專綫大巴士可達。秦始皇陵玩法觀光、懷古、考古
  秦始皇陵位於西安以東30公裏的驪山北麓,南依驪山,層戀疊嶂,山林蔥鬱;北臨渭水,逶迤麯轉,銀蛇橫臥。高大的封塚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傢,姓蠃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出生於趙國京都邯鄲,公元前246年13歲即立為秦王,22歲加冕親政。自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15年中,秦國先後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個諸侯國,徹底結束了戰國群雄割據的歷史,在血與火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製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秦皇掃六合,虎勢何雄哉;揮劍决浮雲,諸侯盡西來。"秦始皇--這位叱咤風雲的曠世君主,不僅為後人留下了千秋偉業,還留有這座神秘莫測的皇傢陵園。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國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始皇陵於秦始皇即位起開工修建,前後歷時38年之久,比著名的埃及鬍夫金字塔的修造時間還長8年,動用修陵人數最多時近於80萬,幾乎相當於修建鬍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
  陵園仿照秦國都城鹹陽建造,大體呈回字形,陵墓周圍築有內外兩重城垣,陵園內城垣周長3870米,外城垣周長6210米,陵區內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築為寢殿、便殿、園寺吏捨等遺址。秦始皇陵的封土夯築而成,形成了三級階梯,狀呈覆鬥,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積約25萬平方米,高115米,但由於經歷二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封土底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高度為87米,整座陵區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裏。秦王朝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的一頁,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榮華富貴全部帶入地下。
  秦始皇陵地下宮殿是陵墓建築的核心部分,位於封土堆之下。《史記》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考古發現地宮面積約18萬平方米,中心點的深度約30米。陵園以封土堆為中心,四周陪葬分佈衆多,內涵豐富、規模空前,除聞名遐邇的兵馬俑陪葬坑、銅車馬坑之外,又新發現了大型石質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餘處,數十年來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達10萬餘件。在陵園裏設立有多處文物展臺,展示了秦陵近二十年來出土的部分文物;佈置有水道展區,重現當年陵園內科學周密的排水設施;相信隨着考古工作的進展,肯定還會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發現。
  在凝重的緑色和高大的墓塚之間,為了讓遊客身臨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榮、王者的威儀,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現的儀仗隊--秦始皇守陵部隊換崗儀式"表演和集"聲、光、電"於一體的秦始皇陵陵區、陵園、地宮沙盤模型展示,再現二千多年前神秘陵園的壯觀場景,展示數十年來的考古成果,生動直觀的揭示秦陵奧秘,展示其豐富內涵。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園,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奮和聰明才智的結晶,是一座歷史文化寶庫,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規模宏大、埋葬豐富而著稱於世。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目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2002年秦始皇陵榮膺國傢aaaa級旅遊景區。
  主要景區
  封土堆
  "封土堆"是地面上高起陵塚的俗稱,地平以下就是埋藏死者的墓室。秦始皇陵封土由黃土堆積、經分層夯築組成。整體狀如"覆鬥",實則由三個大小不等的四棱臺幾何體堆起,這不是西漢人劉嚮看到"上崇三墳"的樣子。據文獻記載,"墳高五十丈",經航測的現高度為51.668米,方形的基部最大,南北長350米,東西寬345米,周長1390米,面積120750平方米。
  《史記》載:在秦始皇陵上"樹草木似象山。"按等級制度,原來在陵上栽培鬆柏並植草。今人栽滿石榴樹,五月花紅似火,秋來碩果滿枝。這些都有緑化環境、維護生態的作用。
  秦始皇陵原封土邊界遺跡
  秦始皇陵原來的封土較現存的要高大得多。西漢人說陵基底邊一的長度是"周回五裏有餘",可折合今2087.65米。
  由於兩千多年來的風雨剝蝕和人為破壞,使基底內縮,在周圍變成斷崖形狀,周長衹剩下1390米。這裏就是原封土的邊界。
  排水管道
  為了排除秦始皇陵園內的地面雨水,在地下多鋪設有管道。五角形陶水道屬於排水的主管道,通高45-47釐米,底邊寬40釐米,全長65-68釐米。內部面積都在1100平方米釐米左右,故出水量(立方米/秒)較大。在陵西北有五排五角形陶水道並列穿過內城墻,足見地面逕流量之巨。另一種青石水道,由上、下兩塊相合,內作麯折的單孔、雙孔或三孔,以便減緩流速,防止對出水口地面的破壞。
  排洩室內傾水時,用圓筒形陶水道。其上口承接"漏鬥",拐彎處用"彎頭"。
  由建築中的洩水管和地下的排水管相互銜接,從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排水係統。
  銅車馬坑遺址
  1980年,在這裏發掘出駟馬立車和駟馬安車各一乘。安車在後,為主乘之車;其前,以立車為導。這一組華貴的宮廷乘車,現陳列於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內。
  銅車馬坑位於秦始皇陵西側封土邊緣之下,坑深7.8米,平面象朝東的“巾”字形。總面積3025平方米。兩乘銅車馬就出自坑南側的第5過洞中,馬西車東背嚮陵墓。該坑的四壁及頂、底,係板材套接,形成放置車馬的"木槨"。從朽跡和印痕知:木槨長7、寬2.3、高2.2米。
  寢殿遺址
  所謂"寢殿",就是供奉、祭祀亡靈的禮製性建築。
  秦始皇陵園的寢殿位於陵墓北側53米偏西的地方。從探測出的臺基知,它座西面東,平面接近方形,南北長62米,東西進深57米,總面積3534平方米。主體建築環以回廊,外側繞以散水,門開在東墻的南端。
  寢殿因毀於秦末大火,建築結構不明。但由其基礎部遺跡、堆積土中大量的建築遺物及商周時期的考古實例推測,秦始皇陵寢殿當屬於單檐四阿式屋面建築。
前言
  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
  編號:200-005
  相關聯接:http://www.unesco.org/whc/sites/449.htm
  1987年根據文化遺産遴選標準C(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遺産目錄》
  世界遺産委員會評價:
  毫無疑問,如果不是1974年被發現,這座考古遺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將依舊沉睡於地下。秦始皇,這個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歿於公元前210年,葬於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圍環繞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結構復雜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鹹陽的格局而設計建造的。那些略小於人形的陶傭形態各異,連同他們的戰馬、戰車和武器,成為現實主義的完美傑作,同時也保留了極高的歷史價值。
出土過程
  1974年1月29日,在秦始皇陵墳丘東側1.5公裏處,當地農民打井,無意中挖出一個陶製武士頭。後經國傢有組織的發掘,終於發現了使全世界都為之震驚的秦始皇陵兵馬俑。
簡介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0公裏的驪山北麓(另兩資料分別為:秦始皇陵位於臨潼以東5千米處的下河秦始皇陵全景村。秦始皇陵位於西安市以東35公裏的臨潼區境內,),它南依驪山的層層疊嶂之中,山林蔥鬱;北臨逶迤麯轉、似銀蛇橫臥的渭水之濱。高大的封塚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陵墓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陵園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裏。陵上封土原高約115米,現仍高達76米,陵園內有內外兩重城垣,內城周長3840米,外城周長6210米。內外城廓有高約8—10米的城墻,今尚殘留遺址。墓葬區在南,寢殿和便殿建築群在北。
  秦始皇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傢、軍事傢,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出生於趙國邯鄲,公元前246年13歲即立為秦王,22歲加冕親政。自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15年中,秦國先後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個諸侯國,徹底結束了戰國群雄割據的歷史,在血與火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的郡縣製王朝——秦王朝。“秦王掃六合,虎勢何雄哉;揮劍决浮雲,諸侯盡西來。”秦始皇——這位叱咤風雲的曠世君主,不僅為後人留下了千秋偉業,還留有這座神秘莫測的皇傢陵園。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即位的次年即開始修陵園。到公元前208年完工,歷時39年。(另兩資料:一、他在位37年,而為其修建陵墓的時間就長達36年;二、秦始皇陵於秦始皇即位起開工修建,前後歷時38年之久)。當時的丞相李斯為陵墓的設計者,由大將軍章邯監工。共徵集了72萬人力,動用修陵人數最多時近於80萬,幾乎相當於修建鬍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其巨大的規模、豐富的陪葬物居歷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陵園按照秦始皇死後照樣享受榮華富貴的原則,仿照秦國都城鹹陽的佈局建造,大體呈回字形,陵墓周圍築有內外兩重城垣,陵園內城垣周長3870米,外城垣周長6210米,陵區內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築為寢殿、便殿、園寺吏捨等遺址。據史載,秦始皇陵陵區分陵園區和從葬區兩部分。陵園占地近8平方公裏, 建外、內城兩重,封土呈四方錐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級階梯,狀呈覆鬥,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積約25萬平方米,高115米,但由於經歷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封土底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高度為87米(另一資料:陵園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後經風化侵蝕及人為破壞,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區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裏。建築材料是從湖北、四川等地運來的。為了防止河流衝刷陵墓,秦始皇還下令將南北嚮的水流改成東西嚮。
  陵園的南部有一個土塚,高43米。築有內外兩道夯土城墻。內城周長3890米,外城周長6249米,分別象徵皇城和宮城。在內城和外城之間,考古工作者發現了葬馬坑、陶俑坑、珍禽異獸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馬廄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員的墓室。已發現的墓坑有400多座。
  秦始皇陵的塚高55.05米,周長2000米。經調查發現,整個墓地占地面積為22萬平方米,內有大規模的宮殿樓閣建築。陵寢的形製分為內外兩城。內城為周長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長6264米。秦始皇陵的規模之大遠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秦始皇帝陵是中國第一座皇傢陵園,在中國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規模宏大,埋藏豐富著稱於世。1956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目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2002年秦始皇陵榮膺國傢AAAA級旅遊景區。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國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王朝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的一頁,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榮華富貴全部帶入地下。秦始皇陵地下宮殿是陵墓建築的核心部分,位於封土堆之下。《史記》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考古發現地宮面積約18萬平方米,中心點的深度約30米。陵園以封土堆為中心,四周陪葬分佈衆多,內涵豐富、規模空前,除聞名遐邇的兵馬俑陪葬坑、銅車馬坑之外 ,又新發現了大型石質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餘處,數十年來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達10萬餘件。在陵園裏設立有多處文物展臺,展示了秦陵近20年來出土的部分文物;佈置有水道展區,重現當年陵園內科學周密的排水設施;相信隨着考古工作的進展,肯定還會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發現。
  在凝重的緑色和高大的墓塚之間,為了讓遊客身臨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榮、王者的威儀,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現的儀仗隊——秦始皇守陵部隊換崗儀式”表演和集“聲、光、電”於一體的秦始皇陵陵區、陵園、地宮沙盤模型展示,再現了兩千多年前神秘陵園的壯觀場景,展示了數十年來的考古成果,生動直觀地揭示秦陵奧秘,展示其豐富內涵。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園,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奮和聰明才智的結晶,是一座歷史文化寶庫,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規模宏大、埋藏豐富而著稱於世。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銅加固基座,上面放着棺材……墓室裏面放滿了奇珍異寶。墓室內的要道機關裝着帶有利箭的弓弩,盜墓的人一靠近就會被射死。墓室裏還註滿水銀,象徵江河湖海;墓頂鑲着夜明珠,象徵日月星辰;墓裏用魚油燃燈,以求長明不滅……
  秦始皇陵共發現10座城門,南北城門與內垣南門在同一中軸綫上。墳丘的北邊是陵園的中心部分,東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嚮墓室,東西兩側還並列着4座建築遺存,有專傢認為是寢殿建築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體現了“事死如事生”的禮製,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結構舒特。
  陵墓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個,範圍廣及56.25平方公裏。主要陪葬坑有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馬廄坑以及兵馬俑坑等,歷年來已有5萬多件重要歷史文物出土。1980年發掘出土的一組兩乘大型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係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1500米處。1974年春被當地打井的農民發現。由此埋葬在地下兩千多年的寶藏得以面世,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為研究秦朝時期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成為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兵馬俑坑現已發掘3座,俑坑坐西嚮東,呈“品”字形排列,坑內有陶俑、陶馬8000多件,還有4萬多件青銅兵器。
  坑內的陶塑藝術作品是仿製的秦宿衛軍。近萬個或手執弓、箭、弩,或手持青銅戈、矛、戟,或負弩前驅,或禦車策馬的陶質衛士,分別組成了步、弩、車、騎四個兵種。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衛士都是面嚮東方放置的。據鑽探得知共有三個陪葬坑,其中1974年發現的一號坑最大,它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5米左右,長廊和11條過洞組成了整個坑,與真人馬大小相同、排成方陣的6000多個武士俑和拖戰車的陶馬被放置在坑中。在一號坑的東北約20米的地方是在1976年春天發現的二號坑,它是另一個壯觀的兵陣。南北寬84米,東西長96米的二號坑,面積9216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7016平方米。二號坑內有多兵種聯合陣容,包括步兵、車兵、騎兵和弩兵等。二號坑西邊是三號坑,1989年10月1日纔開始允許遊客參觀。南北寬24.5米,東西長28.8米的三號坑面積為500多平方米。三號坑經有關專傢推斷,被認為是用來統帥一、二號坑的軍幕。一乘戰車,68個衛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內。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裏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共達2萬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號坑為“右軍”,埋葬着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俑、陶馬約6千件;二號坑為“左軍”,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9輛,是一個由步兵、騎兵、戰車等三個兵種混合編組的麯陣,也是秦俑坑的精華所在;三號坑有武士俑68個,戰車1輛,陶馬4匹,是統帥地下大軍的指揮部。這個軍陣是秦國軍隊編組的縮影。 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驚和關註, 這些按當時軍陣編組的陶俑、陶馬為秦代軍事編製、作戰方式、騎步卒裝備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 兵馬俑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秦俑的寫實手法作為中國雕塑史上的承前啓後藝術為世界矚目。現已在一、二、三號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 對外開放。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臘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而它的發現本身就是20世紀中國最壯觀的考古成就。它們充分表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法國總統希拉剋對它的“世界第八奇跡”的贊譽,使秦始皇陵為更多的世人所知。世界文化遺産的桂冠,為秦始皇陵更增光彩。
陵園工程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這膾炙人口的詩句出自大詩人李白筆下,它謳歌了秦始皇的輝煌業績,描述了營造驪山墓工程的浩大氣勢。的確,陵園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園工程的修建伴隨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當他13歲剛剛登上國王寶座時,陵園營建工程也就隨之開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並非秦始皇的首創。早在戰國時期諸侯國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風。如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還有平山縣中山國王的陵墓也是生前營造的。秦始皇衹不過是把國君生前造陵的時間提前到即位初期,這是秦始皇的一點改進。陵園工程修造了30多年一直至秦始皇臨死之際尚未竣工,二世皇帝繼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縱觀陵園工程,前後可分為三個施工階段。自秦王即位開始到統一全國的26年為陵園工程的初期階段。這一階段先後展開了陵園工程的設計和主體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園工程的規模和基本格局。從統一全國到秦始皇三十五年,歷時9年當為陵園工程的大規模修建時期。經過數10萬人9年來大規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園的主體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二世二年鼕,歷時3年多是為工程的最後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從事陵園的收尾工程與覆土任務。儘管陵墓工程歷時如此之久,整個工程仍然沒有最後竣工。當時歷史上爆發了一次波瀾壯闊的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的部下周文率兵迅速打到了距陵園不足數華裏的戲水附近(今臨潼縣新豐鎮附近)。面臨大軍壓境、威逼鹹陽之勢,二世這位未經風雨鍛煉的新皇帝驚慌失措,召來群臣商討對策。他一幅喪魂落魄的樣子,嚮群臣發出“為之奈何”的哀求。這時少府令章邯建議:“盜已至,衆疆,今發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二世當即迎合,並讓章邯率領修陵大軍回擊周文的起義軍。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園工程纔不得不中止。
  總之,陵園工程由選點設計、施工營造到最後被迫中止,前後長達37~38年之久,在我國陵寢修建史上名列榜首,其修建的時間比埃及鬍夫金字塔還要長8年。
秦陵風水的傳說
  驪山以它特有的溫泉和風景而聞名於世。西周末年的周幽王與愛妾褒姒曾在這裏演出了一場興起烽火戲諸侯的歷史悲劇,從而葬送了西周王朝。相傳秦始皇生前在驪山與神女相遇,遊覽當中欲戲神女,神女盛怒之下,朝他臉上唾了一口,秦始皇很快就長了一身的爛瘡。雖然這是一個神話故事,但隱隱約約可以看出秦始皇與驪山似乎有些緣分。他的墓地也選在驪山之旁。秦始皇為什麽特別迷戀驪山這塊風水寶地呢?
  古人把墓地的選擇看作是一件造福於子孫後代的大事,尤其象秦始皇這個企圖傳之於萬世的封建帝王自然對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視。他之所以要安葬在驪山之阿,據北魏時期的酈道元解釋:“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塚壙於驪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酈道元的觀點受到學術界多數學者的肯定。不過也有學者提出過異議,持否定意見的一方認為,秦始皇陵選在驪山之阿一是取决於當時的禮製,二是受“依山造陵”傳統觀念的影響。(見《秦始陵園淵源試探》、《文博》1990年第5期。)現在從風水角度來看秦始皇陵也不失為一塊理想的風水寶地。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興起了依山造陵的觀念。後來人們選擇墓地又特點重視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立塚安墳,須籍來山去水。”(見《大漢原陵秘葬經》)依山傍水被古人視作最佳風水寶地。至於這個觀念始於何時,無從考起。應該說秦始皇陵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範。秦始皇陵園南依驪山,北臨渭水,這是大傢有目共睹的事實。然而在秦始皇陵的東側也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魚池水。按《水經註》記載:“水出驪山東北,本導源北流,後秦始皇葬於山北,水過而麯行,東註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於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經始皇塚北。”可見魚池水原來是出自驪山東北,水由南嚮北流。後來修建秦始皇陵時,在陵園西南側修築了一條東西嚮的大壩,壩長1000餘米,一般寬40多米,最寬處達70餘米,殘高2至8米,它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五嶺遺址。正是這條大壩將原來出自驪東北的魚池水改為西北流,繞秦始皇陵東北而過。此外,在陵園東側,在川流不息的溫泉水經過。據《水經註》記載:“在魚池水西南有溫泉水,世以療疾”。《三秦記》曰:“酈山西北有溫泉。”可見當年的溫泉與西北的魚池水相對應。由此不難發現秦始皇陵的風水特點是,南面背山,東西兩側和北面形成三面環水之勢。“依山環水”不正是秦始皇陵特意選擇的風水寶地嗎?
  秦代“依山環水”的造陵觀念對後代建陵産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漢帝陵如高祖長陵、文帝霸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環水”的風水思想選擇的。以後歷代陵墓基本上繼承了這個建陵思想。
陵墓內果真有飛雁嗎?
  秦地宮內有哪些珍貴的隨葬品?千百年來由此引發了許多神奇的傳說故事。地宮飛雁就是一個十分迷人的傳說。
  《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後,曾以三十萬人盜掘秦陵。在他們挖掘過程中,突然一隻金雁從墓中飛出,這衹神奇的飛雁一直朝南飛去。鬥轉星移過了幾百年,到三國時期,(寶鼎元年)一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張善,一天,有人給他送來一隻金雁,他立即從金雁上的文字判斷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這個神奇的傳說有沒有歷史依據?近年來有的學者著文指出:“這雖然是個傳說故事,但說明秦陵內的文物曾經流失於外,並且遠達雲南以南。至於說金雁製作精巧,不但好看,而且還能飛,這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在春秋時期,著名工匠魯班已經能製造出木雁,在天空中飛翔,直飛到宋國的城上。幾百年後,秦國的工匠能製造出會飛的金雁,這是可信的。”(武伯綸、張文立《秦始皇帝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那麽,這個傳說故事究竟可信不可信?
  在中國這個歷史上不甚看重科技的國度內,假若在2200多年前就能製造出會飛的金雁,這在中國科技史乃世界科技史上都是一個罕見的奇跡。然而,金屬飛雁的可信程度確實令國人捏把汗。假若仔細推敲,立即就會看出這個傳說的破綻之處。試想一個金屬物體在空中飛翔並不象放風箏和輕氣球那樣簡單易行。後者由於質量輕,它藉助於自然界的風力就可以在空中飛翔,然而對於一個金屬物體來說,它如果沒有機械動力單靠自然界的風力,不要說空中飛行恐怕連起飛這個基本的難題也無法解决。2200年前的中國何以能解决金屬物體的飛行動力問題呢?再進一步分析,假設秦代有能力製作會飛的金雁,那麽金雁埋入地宮之後將會不停地自動飛翔,一直在地宮內飛行了近一千個日日夜夜。當項羽打開地宮的墓道時,這個自動飛翔的金雁又沿着地宮的墓道順利地飛出地面,然後又越過秦陵南側數千米高的山峰飛往遙遠的南方。如果這個奇聞不是閑聊文人編造出來的說,那麽,金雁的控製與指揮係統恐怕連今天的電腦也望塵莫及了。所以,我們可以肯定說秦陵金屬飛雁的傳說沒有絲毫的可能性,具有現代科技意識的中國人切勿輕信這個傳說了。
  金雁傳說的辨誤問題到此應該結束了。然而進一步來說古代文人編造的這個傳說故事在歷史文獻上有沒有一點蛛絲馬跡呢?漢代有關的文獻記載,在司馬遷和班固的記述中有“黃金為鳧雁”的文字,顯然兩位史學大師記載的是墓內有用黃金製作的“鳧雁”,而古代文人很可能由此演義和“創作”了飛雁傳說的故事。
陵墓為何選在驪山之阿?
  戰國時期一些國君陵園的營造往往都少不了平面設計圖。秦始皇陵園的營建按理也應該有平面規劃圖,而製圖之前先要選擇墓地。我們知道秦始皇執政於都城鹹陽,為什麽陵園卻要選在遠離鹹陽的驪山之阿?
  查閱有關典籍,最早解釋這個問題的是北魏時期《水經註》的作者酈道元。他說:“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塚壙於驪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水經·渭水註》)。此說在學界延襲千餘年,並且被認為是最早的、最權威性的觀點而深信莫疑。《水經註》的解釋單從表面上看似乎不無道理,然而仔細回味起來秦始皇當年作為一個13歲的孩童能否知道藍田的美金與美玉還是個問題。即使知道,當年選擇陵墓位置恐怕也不會按照一個徒具空名的國王個人意志來决定。所以這個問題似乎應該從當時的禮製及陵墓的設計意圖方面尋找答案。
  首先,陵墓位置的確立與秦國前幾代國君墓的位置不無關係。秦始皇先祖及太後的陵園葬在臨漳縣以西的芷陽一帶,秦始皇陵園選在芷陽以東的驪山之阿是當時的禮製所决定的,因為古代帝王陵墓往往按照生前居住時的尊卑、上下排列。《禮記》、《爾雅》等書記載。“南嚮、北嚮、西方為上”。“西南隅謂這奧,尊長之處也”。東漢《論衡》一書記載得更明白了:“夫西方,長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東……夫墓,死人所藏;田,人所飲食;宅,人所居處,三者於人,去兇宜等。”即在芷陽的宣太後也希望其陵墓能葬在她丈夫與兒子之間,即“西望吾夫,東望吾子”,似乎亦是按長者在西、晚輩居東的原則。秦始皇先祖已確知葬在芷陽的有昭襄王、莊襄王和宣太後。既然先祖墓均葬在臨漳縣以西,而作為晚輩的秦始皇衹能埋在芷陽以東了。作壁上觀若將陵墓定在芷陽以西,顯然有悖於傳統禮製。可見秦始皇陵園選在驪山腳下完全符合晚輩居東的禮製。
  其次,陵墓位置的選擇也與當時“依山造陵”的觀念相關。大約自春秋時代開始,各諸侯國國君相繼興起了“依山造陵”的風氣。許多國君墓不是背山面河,就是面對視野開闊的平原,甚至有的國君墓幹脆建在山顛之上,以顯示生前的崇高地位和皇權的威嚴。春秋時期的秦公墓也受這種觀念的影響,有的“葬西山”,有的葬在陵山附近。戰國時期的秦公墓依然承襲了“依山造陵”的典範,而秦始皇陵墓造在驪山之阿也完全符合“依山造陵”的傳統觀念。它背靠驪山、面嚮渭水,而且這一帶有着優美的自然環境。整個驪山唯有臨潼縣東至馬額這一段山脈海拔較高,山勢起伏,層巒疊幛。從渭河北岸遠遠眺去,這段山脈左右對稱,似一巨大的屏風立於始皇陵後,站在陵頂南望,這段山脈又呈弧形,陵位於驪山峰巒環抱之中,與整個驪山渾然一體。
  總之,秦始皇陵園的位置既符合晚輩居東的禮製,也體現了“依山造陵”的傳統觀念。
  秦始皇陵位於臨撞縣城東5公裏,距西安市約37公裏,南倚驪山,北臨渭水。為什麽選位在這裏呢?有人認為,這與古人迷信風水寶地是分不開的。近年來,地質學家根據衛星拍照的圖片看:從驕山到華山工好像一條竜,秦始皇陵正好位於竜頭眼睛的位置。衆所周知,自古就有“畫竜點睛”之說,到底是古人有“高瞻遠矚”的本領,還是今人附會之風過重,一時間還弄不清楚。
  秦始皇陵墓近似方形,頂部平坦,腰略呈階梯形,高76米,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
  根據初步考察,陵園分內城和外城兩部分。內城呈方形,周長3000米左右,北墻有2門,東、西、南3墻各有1門。外城呈矩形,周長6200餘米,四角各有門址一處。內、外城之間有葬馬坑、珍禽異獸坑、陶桶坑;陵外有馬廄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員墓葬400多個,範圍廣及56·25平方公裏。陵墓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裏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共達20000平方米以上,出土陶桶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號坑埋葬着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佰、陶馬約6000件;二號坑有陶桶、陶馬1300餘件,戰車89輛;三號坑有武士桶68個,戰車1輛,陶馬4匹。
  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這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係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秦始皇陵園除從葬坑外,還發現石料加工場的遺址,建築遺物有門砧、柱礎、瓦、脊、瓦當、石水道、陶水道等。
  秦始皇陵規模之大可見一斑,但秦始皇陵有沒有設計藍圖呢?
  據史書所說“使水相斯將天下刑人徒隸七十二萬人作陵,鑿以章程”來看,秦始皇陵的修建絶非任意,必定是按設計圖有計劃地營造,縱觀歷代帝王陵建造史不難想象其中的關聯之處。具體設計藍圖如何,還在進一步研究之中。
  是誰主持了秦始皇陵的修建呢?
  據推測,少府是主管建築的,國傢陵墓當由其管理。當然最高的管理上級還是本相,衹是本相日理萬機,由少府具體操作辦理而已。不過,這裏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少府一官是秦統一後命名的,在統一之前有無這一官職無從考證,但無論有無,肯定有一種機構專管宮廷的土木建築工程。至於這一機構名稱如何,尚待進一步考證。
  秦始皇陵有多深呢?《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其“穿三泉”。《漢舊書》中對秦始皇陵的描述有“已深已極”、“深極不可人”之語。有人認為,秦陵地宮不淺也不深,書中提到的“三泉”無外乎人們經常提到的“九泉之下”之類。據《呂氏春秋》記載:“淺則狐狸揚之,深則及於水泉”,即最深到泉水。在古代由於受技術限製,要在泉水下施工實為不易,並且如果地宮位於地下水位之下,地下水長期滲透,定會使地宮遭受“浸”害,秦始皇及其皇陵的設計者不可能不考慮到這一點。當然這些都不過是推測,具體情況如何,不得而知。
  秦始皇陵地下墓穴的結構如何呢?
  從已發掘的秦始皇陵遺跡看,似乎秦始皇要把生前的宮室、山河及其他一些都帶到地下世界去,而要實現這一點,非建造廣阔的墓室難以如願。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者,無復出者。”這裏,既提到中羨門、外羨門,想必肯定有內羨門。這似乎表明地宮中有通往主墓的通道,工匠衹能閉在中羨門以外的地方,內羨門以內纔是秦始皇棺樟置放之地。至於墓道之長也就可想而知,若說有三百丈洞室的存在自在情理之中,難怪有人認為,秦始皇陵地宮的洞室就在現在人造封土以南直達騎山中心主峰——— 望峰之下。
  據考古勘探,以及對墓道兵馬俑位置的判斷,專傢認為,陵墓的朝嚮為坐西嚮東。這是一個奇特的佈局。衆所周知,我國古代以朝南的位置為尊,歷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統一天下的秦始皇,為什麽願意坐西嚮東呢?
  有人認為,秦始皇生前派遣徐福東渡黃海,尋覓蓬萊、瀛洲諸仙境,並多次親自出巡,東臨喝石,南達會稽,在琅邪、芝朱一帶留連忘返,這一切無不昭示其對仙境的迫切嚮往。可惜徐福一去否無音訊,秦始皇親臨仙境的願望終成泡影。生前得不到長生之藥,死後也要面朝東方,以求神仙引渡而達於天國,大概這就是暮年秦始皇的最大願望。基於此,秦始皇陵也就衹能坐西嚮東了。
  有人認為,秦國地處西部,為了彰顯自己徵服東方六國的决心,秦王趙政初建東嚮的陵墓;並吞六國之後,為了使自己死後仍能註視着東方六國,始皇帝矢志不改陵墓的設計建造初衷,所以我們看到的陵墓衹能是東西朝嚮。
  還有人認為,秦始皇陵坐西嚮東,與秦漢之際的禮儀風俗有關。根據有關文獻記載,當時從皇帝、諸侯到上將軍,乃至普通士大夫家庭,主人之位皆坐西嚮東。秦始皇天下獨尊,為了保持“尊位”,陵墓的朝嚮可想而知。
  其實,讓人不解的不僅是秦始皇陵墓的朝嚮。據考察,陝西境內已發掘的917座秦墓,絶大部分都是東西嚮。秦公陵園的32座大墓,也全部面嚮東方。秦人葬式的這一特點,越是早期越為明顯。是什麽原因讓秦人采取這東嚮的葬式呢?堅持秦人起源於東方的學者認為,由於東方是秦人祖先曾經勞動、生活過的地方,他們對東方懷有特殊的感情,然而東西懸隔,路途遙遠,其間又強敵林立,“葉落歸根”的希望非常渺茫,因而采用朝嚮東方的葬式,以示不忘根本。相反,堅持秦人起源於西方的學者認為,秦人采用“頭朝西方”的葬俗,是想彰顯他們來自中國西部。但如果頭西足東的葬式表示秦人來自西方的話,那麽華夏諸族流行的北首而葬之俗,是否說明他們來自北方呢?現代文化學與民俗學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見解,認為秦人流行的西首而葬之俗和他們曾流行過的“屈肢葬”一樣,與甘肅地區的古代文化或某種原始宗教信仰有關。比如“白馬藏人”對本民族盛行的西首葬的解釋是,日落歸西,人亦隨太陽走。也許,秦人對他們的葬式,也有本民族特有的解釋。 一切都不得而知。
  時常有人問,秦始皇為什麽要用那麽多的泥人泥馬來陪葬呢?
  有人認為,秦始皇陵實質上是按古代禮製“事死如事生”的要求特意設計的。因為秦始皇即位後,用了大部分的精力和時間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當時他率領千軍萬馬南徵北戰,從而並吞了六國,統一了天下。為了顯示他生前的功績,以軍隊的形式來陪葬似乎是一種必然。
  大多數的學者認為秦兵馬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反映的是秦始皇生前的軍事情況,但在具體問題上觀點叉不一致。
  一種觀點認為,秦桶坑出土的這支秦代軍隊的大型群雕是秦始皇創建和加強中央集權的象徵;秦桶坑大批兵馬俑的軍事陣容,正是秦始皇統治下強大的軍事實力的形象記錄。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它是秦始皇東巡衛隊的象徵。
  一種觀點認為,秦兵馬俑坑象徵着駐在京城外的軍隊,可稱之為宿衛軍。以戰車、步兵相間排列的一號兵馬俑軍陣為右軍;以戰車和騎兵為主的二號兵馬俑坑為左軍;未建成的廢棄坑當為四號坑,即擬議中的中軍;三號兵馬俑坑是統帥右、左、中三軍的幕府。俑坑本身象徵着屯兵的壁壘。三軍拱衛京師,是秦始皇希圖加強中央集權維護一統江山的反映。
  一種觀點認為,不存在四號坑的問題,秦俑軍陣是由正、奇兵和指揮部組成的軍陣,從而否定了三軍說。
  一種觀點認為,秦始皇陵兵馬俑軍陣乃一項未竟工程,全部建成應有50000兵馬俑坑。這個龐大的軍陣按前、後、左、右、中配置兵力,實為秦代“乘之”所演習的八種陣法申最基本的陣法方陣。方陣陣法的特點之一是“薄中而厚方”,中軍兵精而少,接敵的外圍四隊兵力較多。秦俑軍陣正是按照“薄中而厚方”的方陣法來配置兵力的。
  一種觀點認為,兵馬俑三坑,不是象徵左、中、右三軍,而是反映秦代中央軍的三個組成部分。三號坑絶非人們通常說的指揮部,它應該是象徵郎中令統領的宮廷侍衛郎衛;一號坑是反映衛尉統轄的宮城衛士,或稱之為南軍;二號坑是反映中尉統領的京師屯戍兵,可稱之為北軍。
  對於三號坑,有人認為是軍伍社宗,是用來進行軍祭的,是作為在軍祭祖的對象的社主和遷主以及安置社祖二主的地方。
  對於二號坑,有人提出是四獸陣,即彎兵陣為朱鳥陣,戰車、步兵、騎兵混合陣為玄武陣,騎兵戰車組成的陣為青竜陣,戰車陣為白虎陣。
  有的學者認為,兵馬俑軍陣為《尉緩子》所云的“常陣”。
  有的學者認為,兵馬俑軍陣就是為始皇帝送葬的俑群。
  究竟建造兵馬俑軍陣是出於何種目的,一時還無法確證。
  一代偉人秦始皇,諸多謎底墓中藏。
  “秦皇陵地宮就在封土堆下!”在北京召開的秦始皇陵考古遙感與地球物理技術成果驗收會上,秦始皇陵考古隊隊長段清波宣佈,通過最新遙感考古和物探勘查表明,中國第一個帝王陵園的佈局之謎已經解開。
  據悉,該項目為國傢“863計劃”之一,這是我國首次將考古工作納入該計劃,這也是我國有史以來對西安秦始皇陵所進行的資金投入最大、技術水平最高的地下考古勘察工作。此次考古探測於去年底啓動,主要采用遙感和地球物理探測技術,不會對秦始皇陵地宮産生損害,特別是高光譜遙感考古在國際上是第二次采用,而在國內還是首次。
墓室約一個足球場大
  地宮是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為秦皇陵建築的核心。有關秦陵地宮位置問題,歷來衆說紛紜。史料《漢舊儀》一書中有一段關於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介紹: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嚮秦始皇報告,稱其帶了72萬人修築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樣。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說讓秦陵地宮位置更是撲朔迷離。民間曾傳說秦陵地宮在驪山裏,驪山和秦陵之間還有一條地下通道,每到陰天下雨的時候,地下通道裏就過“陰兵”,人歡馬叫,非常熱鬧。據悉,考古學家根據這個傳說曾作過很多考察,但卻一直找不到這個傳說中的地下通道。
  “我們用遙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別進行了探測,其實地宮就在封土堆下。”段清波介紹,規模宏大的地宮位於封土堆頂臺及其周圍以下,距離地平面35米深,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狀。墓室位於地宮中央,高15米,大小相當於一個標準足球場。
  中煤航測遙感局遙感應用研究院環境所工程師周小虎給記者講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今年元月初,秦始皇陵區氣溫降至零下12℃,封土堆上的石榴樹正常開花結果,而在封土堆南墻外的石榴樹卻凍害嚴重,不能正常開花結果,差別特別明顯。“墻外的土壤未經擾動,而封土堆土壤的結構和含水量則已發生改變,又因為墻內地下存有地宮,纔使得土壤相對溫度較高,從而造成植物長勢的差異。”周小虎解釋說。
宮墻堅固墓室未坍塌
  在這次勘探中,研究人員發現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圍存在着一圈很厚的細夯土墻,即所謂的宮墻。經驗證,宮墻東西長約168米,南北141米,南墻寬16米,北墻寬22米。“在修建宮墻的施工中,為了檢測用泥土夯實的宮墻是否堅硬,施工人員會站在遠處用弓箭射墻,若箭能插進墻體,修好的宮墻必須推倒重建。”段清波說,宮墻都是用多層細土夯實而成,每層大約有5-6釐米厚,相當精緻和堅固。“超出我們預想的是,宮墻頂面甚至高出了當時秦代的地面很多,嚮下直至現封土下33米,整個墻的高度約30米,非常壯觀!”在土墻內側,研究人員又發現了一道石質宮墻。段清波說,根據探測,發現墓室內沒有進水,而且整個墓室也沒有坍塌。“關中地區歷史上曾遭受過8級以上的大地震,而秦始皇陵墓室卻完好無損,這與宮墻的堅固程度密切相關!”
  “這種宮墻是前所未有的發現!這種嶄新的墓葬形式可以稱為‘秦陵式’。秦陵式宮墻對中國古代陵墓制度的研究能起多大的推動作用,現在還無法預知。”段清波說。
地宮有道“防水大壩”
  除了宮墻,研究人員發現在秦陵周圍地下存在規模巨大的阻排水渠。
  段清波說,長約千米的阻排水渠其實是堵墻,底部由厚達17米的防水性強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寬的黃土夯成,規模之大讓人難以想象。“阻排水渠設計相當巧妙。秦始皇陵園地勢東南高西北低,落差達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擋住了地下水由高嚮低滲透,有效保護了墓室不遭水浸。”段清波說,《史記》中記載的“穿三泉”中,“三”其實是個概數,其實應該是指在施工中遇到了水淹,所以纔修建了阻排水渠。
  段清波風趣地說:“秦人太聰明了,正在修建的北京國傢大劇院,也是按照這套辦法來解决水浸問題的。”
秦始皇陵的歷史
  秦始皇自13歲即位就開始為他在驪山修建陵墓,統一六國後,又從各地徵發了十萬多人繼續修建,直到他50歲死去,共修了37年。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陵挖至泉水之下,然後用銅汁澆鑄加固。墓宮中修建了宮殿樓閣和百官相見的位次,放滿了奇珍異寶。為了防範盜竊,墓室內設有一觸即發的暗箭。墓室彎頂上飾有寶石明珠,象徵着天體星辰;下面是百川、五嶽和九州的地理形勢,用機械灌輸了水銀,象徵江河大海川流不息,上面浮着金製的野雞;墓室內點燃着用鯨魚油製成的“長明燈”。陵墓周圍佈置了巨型兵馬俑陣。陵墓的設計,處處體現了這位始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威嚴。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暴死於沙丘平臺(今河北廣宗)。死後2個月,屍體運回鹹陽,舉行喪葬儀式。人葬時,秦二世鬍亥下令,將秦始皇的宮女一律殉葬,修造陵墓的工匠也一律殉葬墓中。
  秦始皇陵以其規模宏偉、空前的厚葬而聞名。每位關心秦始皇陵的人都對它是否被盜十分關心。從整個中國古代史來看,每個朝代的末年都是最混亂的時期,群雄爭霸,盜匪橫行,整個社會處於無政府的狀態。而此時正是盜墓者掘墳挖墓的大好時機,歷代王朝的陵墓幾乎都是在這個時候被盜的。 項羽對秦始皇陵的破壞
  據《漢書》和《水經註》記載,秦始皇陵於公元前206年被項羽鑿毀。北魏酈道元在其《水經註》中說,項羽人鹹陽之後,以30萬人運了30天還沒有把東西運完。以後,關東盜賊又將銅棺竊去。 後又有牧羊人因尋找遺失的羊,持火把迸人墓穴,不慎失火,將陵墓徹底燒毀, 說大火延續燒了90天都沒滅。據說,方圓數十裏的陵區地面,也隨着一些陪葬坑和陪葬墓的坍塌而下陷了好幾米。這樣使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築蕩然無存,地下埋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這些記載都被當今考古發現所佐證。秦始皇陵發現的陪葬坑、陪葬墓幾乎都遇到過被盜和火焚的破壞。
  經過四年楚漢戰爭,劉邦打敗了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為了籠絡人心,公元前195年,劉邦下令對秦始皇陵妥為保護,安排20戶人傢住在秦始皇陵附近,作為守陵人看管秦始皇陵。此後,各朝各代的統治者對秦代帝王陵墓,也都下令保護。宋太祖開寶三年(公元970年),曾令臨潼縣保護和修整秦始皇陵。清朝的陝西巡撫畢沅,還曾為秦始皇陵立碑。
  但是秦始皇陵埋藏豐富,必然會引起各種人物的覬覦。據記載,東漢末年赤眉起義軍、魏晉後趙時期統治者石勒和石季竜、唐朝末年黃巢起義軍等都盜掘過始皇陵墓地下宮殿可能沒有被盜已出土的兩乘銅車馬位於秦始皇陵封土下面地宮西墓道的耳室裏。有史料記載秦始皇陵地宮普遭火焚和洗劫,如果真是這樣,那墓道旁的隨葬品應該首先遭到破壞。
  鑽探資料表明,秦始皇陵地宮四周均有4米厚的宮墻,宮墻還用磚包砌起來,並且找到了若幹個通往地宮的甬道,發現甬道中的五花土並沒有人為擾動破壞的跡象。衹發現兩個直徑1米,深度不到9米的盜洞,但這兩個盜洞均遠離地宮,尚未進入秦始皇陵地宮之內。此外,秦始皇陵地宮中存在大量水銀的事實,更是其未遭到盜掘的有力證據。因為地宮一旦被盜,水銀就會順盜洞揮發掉。由上述理由可以推斷,秦始皇陵地宮可能沒有被盜。隨着最新科技手段的運用,地宮是否被盜掘和焚毀的真相將會大白於天下。
  但也有人認為司馬遷寫《史記》,距秦始皇人葬僅百餘年。司馬遷《史記》中有專門篇章論述秦始皇,但對陵墓被毀一事,卻衹字未提,而六百年後的酈道元卻做了詳細記述。這不能不令人生疑。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考古工作者對秦始皇陵進行了探察,尤其在秦兵馬俑發現之後。考古工作者在地宮周圍打了兩百多個探洞,衹發現了2個盜洞,一個在陵東北,一個在陵西側,盜洞直徑約 90釐米,深達9米,但離陵中心還差250米,都沒進入地宮。現在,這兩個盜洞部己被探埋地層之中,表面完全看不出來了。至於封土層,除當年國民黨軍隊留下的幾個戰壕外基本完整。考古工作者還用先進的儀器探測到地下確有大量的水銀和金屬存在。
  根據封土層未被掘動、地宮宮墻無破壞痕跡以及地宮中水銀有規律分佈等情況,可以得出地宮基本完好、末遭嚴重破壞和盜掘的結論。班固、酈道元所說的項羽掘墓、地宮失火之說是不可靠的。據估計,當年項羽盜毀的可能是陵園的附屬建築。如確實如此,始皇陵又將是一座舉世無雙的地下宮殿,對秦始皇屍體能起防腐作用,但由於秦始皇死後屍體已經腐爛,我們不能見到他的面目了!
四大謎底揭開
  1、地宮在不在驪山?民間傳說秦陵地宮在驪山,專傢用遙感和物探方法進行探測,確認地宮就在秦陵園封土堆下,距地平面35米深。2、墓室完好與否?探測發現,墓室周圍有一圈極厚的宮墻,墓室完好無損與此密切相關。這種新發現的墓葬形式被稱為“秦陵式”。3、地宮有無水銀?探測證明,地宮內的確存在水銀,且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史記》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初步得到證明。4、墓道有幾條?探測結果表明,衹有東、西各一條墓道。而從商周到漢代,帝王墓道通常為東南西北4條。這一新發現引起專傢極大關註。
  史記·勘察
  關於秦地宮最早的歷史文獻記載是司馬遷的《史記》:“始皇初繼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對秦始皇陵園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於1962年,考古人員繪製出了陵園第一張平面佈局圖,經探測,陵園範圍有56.25平方公裏,相當於近78個故宮,引起考古界轟動。
地宮挖掘
  現在的科學技術,雖然可以挖掘皇陵地宮,但是挖掘後無法保護。就像兵馬俑一樣,挖掘出來的時候都是有彩繪的,等過了大概一周之後,顔色就全部氧化,沒有了。據博物館的一位副館長透露,50年內秦始皇地宮不會挖掘。
皇陵石榴
  由於皇陵內有大量的水銀,皇陵土壤水銀的含量高,周邊種有很多的石榴樹。那裏的石榴非常香甜,入口生津。很多人都是開車去那裏購買,一個石榴售價2元。不過從西安市區開車到那裏,至少要2個小時。
陵園的總體佈局
  秦陵工程的設計者不僅在墓地的選擇方面表現了獨特的遠見卓識,而且對陵園總體佈局的設計也是頗具匠心。
  整個陵園由南北兩個狹長的長方形城垣構成。內城中部發現一道東西嚮夾墻,正好將內城分為南北兩部分。高大的封塚坐落在內城的南半部,它是整個陵園的核心。陵園的地面建築集中在封土北側,陵園的陪葬坑都分佈在封塚的東西兩側。形成了以地宮和封塚為中心,佈局合理,形製規範的帝王陵園。
  秦陵地面上的主要遺跡就是那座高大如山的封塚。當年那長達20華裏的內外夯土城垣早已殘缺不全了。現在能看到的衹有內城西墻殘存的一段城墻。還有當年那一座座宏偉的地面建築早在兩千多年前就遭到項羽的焚燒,幸好地面建築的廢墟還沒有完全破壞。考古工作者在這些廢墟上進行了鑽探和發掘,從而確定了建築遺址的位置和規模。經過多年的勘探與試掘,發現秦始皇陵園的地面建築主要分佈在封土北側和封土西北的內外城垣之間。封土北側的地面建築群目前已探明的有三處,其中靠近封土的一處建築規模較大,形製講究,似為陵園祭祀的寢殿。寢殿之北還有兩組規模較大的建築群,亦為寢殿。封土西北的內外城垣之間還發現一個地面建築群。依據目前清理的三組房屋建築來看似為 官建築。 宮建築遺址的南北側、西側還有幾組尚未發掘的地面建築,這個區域似乎也是一個的建築群。
  陵園的陪葬坑與陪葬墓基本上分佈在封土西側內外城垣之間。31座珍禽異獸陪葬坑就是位於封土西側的內外城垣之間。還有一座大型馬廄陪葬坑、61座空墓坑和一座甲字形陪葬墓也分佈在封土西側的內外城垣之間。封土東側考古工程者先後發現了兩處陪葬坑和一處陪葬墓。這些陪葬坑與陪葬墓都分佈在外城垣以東。17座甲字形陪葬墓相別具匠心外城垣350米,90餘座馬廄陪葬坑相別具匠心外城垣400米,西距外城垣1225米處就是著名的三個兵馬俑陪弄錯坑。西與兵馬俑相鄰的還有一座甲字形大墓。這是封土東西兩側陪葬坑與陪葬墓的分佈情況。此外,在地宮四周的墓道附近鑽探了一些陪葬坑。除西墓道旁的銅車銅馬坑之外,其它陪葬坑的內涵尚不大清楚。
  秦始皇陵園的總體佈局與其它國君陵園相比有以下顯著特點:
  一、在佈局上體現了一塚獨尊的特點。過去發現的魏國國君陵園,其中並列着3座大墓,中山國王陵園內也排列着5座大墓,秦始皇陵園內衹有一座高大的墳墓,充分顯示了一塚獨尊的特點。而其它國君陵園的佈局則顯示了以國君、王後、夫人多中心的特點。這一區別正是秦國尊君卑臣的傳統思想在陵寢佈局上的反映。
  二、封塚位置也有別於其它國君陵園。其它國君陵園大多是將封塚安置在回字形陵園的中部,而秦始皇陵封塚位於內城南半部。有的先生以為這是按照“以西為上”的禮製安排的。從陵園總體佈局來看,始皇陵封塚並不在西半部。封傢圍起於陵園南半部的原因正是封傢"樹草木以象山"的設計思想决定的。
前言
  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
  編號:200-005
  相關聯接:http://www.unesco.org/whc/sites/449.htm
  1987年根據文化遺産遴選標準C(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遺産目錄》
簡介
  秦始皇陵它南依驪山的層層疊嶂之中,山林蔥鬱;北臨逶迤麯轉、似銀蛇橫臥的渭水之濱。高大的封塚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陵墓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陵園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裏。陵上封土原高約115米,現仍高達76米,陵園內有內外兩重城垣,內城周長3840米,外城周長6210米。內外城廓有高約8—10米的城墻,今尚殘留遺址。墓葬區在南,寢殿和便殿建築群在北。
  秦始皇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傢、軍事傢,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出生於趙國邯鄲,公元前246年13歲即立為秦王,22歲加冕親政。自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15年中,秦國先後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個諸侯國,徹底結束了戰國群雄割據的歷史,在血與火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的郡縣製王朝——秦王朝。“秦王掃六合,虎勢何雄哉;揮劍决浮雲,諸侯盡西來。”秦始皇——這位叱咤風雲的曠世君主,不僅為後人留下了千秋偉業,還留有這座神秘莫測的皇傢陵園。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其巨大的規模、豐富的陪葬物居歷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陵園按照秦始皇死後照樣享受榮華富貴的原則,仿照秦國都城鹹陽的佈局建造,大體呈回字形,陵墓周圍築有內外兩重城垣,陵園內城垣周長3870米,外城垣周長6210米,陵區內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築為寢殿、便殿、園寺吏捨等遺址。據史載,秦始皇陵陵區分陵園區和從葬區兩部分。陵園占地近8平方公裏, 建外、內城兩重,封土呈四方錐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級階梯,狀呈覆鬥,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積約25萬平方米,高115米,但由於經歷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封土底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高度為87米(另一資料:陵園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後經風化侵蝕及人為破壞,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區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裏。建築材料是從湖北、四川等地運來的。為了防止河流衝刷陵墓,秦始皇還下令將南北嚮的水流改成東西嚮。
  陵園的南部有一個土塚,高43米。築有內外兩道夯土城墻。內城周長3890米,外城周長6249米,分別象徵皇城和宮城。在內城和外城之間,考古工作者發現了葬馬坑、陶俑坑、珍禽異獸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馬廄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員的墓室。已發現的墓坑有400多座。
  秦始皇陵的塚高55.05米,周長2000米。經調查發現,整個墓地占地面積為22萬平方米,內有大規模的宮殿樓閣建築。陵寢的形製分為內外兩城。內城為周長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長6264米。秦始皇陵的規模之大遠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秦始皇帝陵是中國第一座皇傢陵園,在中國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規模宏大,埋藏豐富著稱於世。1956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目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2002年秦始皇陵榮膺國傢AAAA級旅遊景區。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國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王朝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的一頁,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榮華富貴全部帶入地下。秦始皇陵地下宮殿是陵墓建築的核心部分,位於封土堆之下。《史記》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考古發現地宮面積約18萬平方米,中心點的深度約30米。陵園以封土堆為中心,四周陪葬分佈衆多,內涵豐富、規模空前,除聞名遐邇的兵馬俑陪葬坑、銅車馬坑之外 ,又新發現了大型石質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餘處,數十年來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達10萬餘件。在陵園裏設立有多處文物展臺,展示了秦陵近20年來出土的部分文物;佈置有水道展區,重現當年陵園內科學周密的排水設施;相信隨着考古工作的進展,肯定還會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發現。
  在凝重的緑色和高大的墓塚之間,為了讓遊客身臨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榮、王者的威儀,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現的儀仗隊——秦始皇守陵部隊換崗儀式”表演和集“聲、光、電”於一體的秦始皇陵陵區、陵園、地宮沙盤模型展示,再現了兩千多年前神秘陵園的壯觀場景,展示了數十年來的考古成果,生動直觀地揭示秦陵奧秘,展示其豐富內涵。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園,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奮和聰明才智的結晶,是一座歷史文化寶庫,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規模宏大、埋藏豐富而著稱於世。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銅加固基座,上面放着棺材……墓室裏面放滿了奇珍異寶。墓室內的要道機關裝着帶有利箭的弓弩,盜墓的人一靠近就會被射死。墓室裏還註滿水銀,象徵江河湖海;墓頂鑲着夜明珠,象徵日月星辰;墓裏用魚油燃燈,以求長明不滅……
  秦始皇陵共發現10座城門,南北城門與內垣南門在同一中軸綫上。墳丘的北邊是陵園的中心部分,東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嚮墓室,東西兩側還並列着4座建築遺存,有專傢認為是寢殿建築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體現了“事死如事生”的禮製,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結構舒特。
  陵墓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個,範圍廣及56.25平方公裏。主要陪葬坑有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馬廄坑以及兵馬俑坑等,歷年來已有5萬多件重要歷史文物出土。1980年發掘出土的一組兩乘大型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係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1500米處。1974年春被當地打井的農民發現。由此埋葬在地下兩千多年的寶藏得以面世,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為研究秦朝時期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成為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兵馬俑坑現已發掘3座,俑坑坐西嚮東,呈“品”字形排列,坑內有陶俑、陶馬8000多件,還有4萬多件青銅兵器。
  坑內的陶塑藝術作品是仿製的秦宿衛軍。近萬個或手執弓、箭、弩,或手持青銅戈、矛、戟,或負弩前驅,或禦車策馬的陶質衛士,分別組成了步、弩、車、騎四個兵種。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衛士都是面嚮東方放置的。據鑽探得知共有三個陪葬坑,其中1974年發現的一號坑最大,它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5米左右,長廊和11條過洞組成了整個坑,與真人馬大小相同、排成方陣的6000多個武士俑和拖戰車的陶馬被放置在坑中。在一號坑的東北約20米的地方是在1976年春天發現的二號坑,它是另一個壯觀的兵陣。南北寬84米,東西長96米的二號坑,面積9216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7016平方米。二號坑內有多兵種聯合陣容,包括步兵、車兵、騎兵和弩兵等。二號坑西邊是三號坑,1989年10月1日纔開始允許遊客參觀。南北寬24.5米,東西長28.8米的三號坑面積為500多平方米。三號坑經有關專傢推斷,被認為是用來統帥一、二號坑的軍幕。一乘戰車,68個衛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內。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裏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共達2萬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號坑為“右軍”,埋葬着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俑、陶馬約6千件;二號坑為“左軍”,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9輛,是一個由步兵、騎兵、戰車等三個兵種混合編組的麯陣,也是秦俑坑的精華所在;三號坑有武士俑68個,戰車1輛,陶馬4匹,是統帥地下大軍的指揮部。這個軍陣是秦國軍隊編組的縮影。 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驚和關註, 這些按當時軍陣編組的陶俑、陶馬為秦代軍事編製、作戰方式、騎步卒裝備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 兵馬俑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秦俑的寫實手法作為中國雕塑史上的承前啓後藝術為世界矚目。現已在一、二、三號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 對外開放。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臘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而它的發現本身就是20世紀中國最壯觀的考古成就。它們充分表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法國總統希拉剋對它的“世界第八奇跡”的贊譽,使秦始皇陵為更多的世人所知。世界文化遺産的桂冠,為秦始皇陵更增光彩。
相關詞
西北大學考古學家秦漢考古
包含詞
幸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安車秦始皇陵佈局
秦始皇陵青銅鶴秦始皇陵銅立車秦始皇陵銅車馬
秦始皇陵兵馬俑秦始皇陵一號銅車秦始皇陵及兵馬俑
秦始皇陵彩繪銅車馬秦始皇陵一號銅車馬和黃門盧監望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秦始皇陵園遺址平面圖
復活的軍團——秦始皇陵兵馬俑發現之謎陝西臨潼秦始皇陵陶俑坑出土青銅箭鏃世界文化遺産秦始皇陵及兵俑坑
復活的軍團秦始皇陵兵馬俑發現之謎跨世紀的問號:圖說秦始皇陵跨世紀的問號圖說秦始皇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