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藥名】:秋海棠莖葉
【拼音】:qiuhaitangjingye
【來源】:為雙子葉植物藥秋海棠科植物秋海棠的莖葉。
【相關藥材】蕺葉秋海棠 美麗秋海棠 竹節秋海棠 秋海棠根 秋海棠
【功效】:清熱,消腫。
【主治】:治咽痛,癰瘍,跌打損傷。
【性味歸經】:酸,寒。入心經。
【用法用量】:外用:搗汁含漱或搗敷。
【拉丁名】:begonia evansiana andr.
【考證】:出自《陸川本草》。 |
|
秋海棠莖葉
(《陸川本草》)
【來源】為秋海棠科植物秋海棠的莖葉,植物形態詳"秋海棠"條。
【性味】《陸川本草》:"味酸,微寒。"
【功用主治】清熱,消腫。治咽痛,癰瘍,跌打損傷。
①《藥性考》:"搗汁治咽喉痛。"
②《陸川本草》:"生肌、消腫。搗敷瘡癰潰瘍。"
【用法與用量】外用:搗汁含漱或搗敷。
【選方】治跌打損傷:秋海棠鮮全草,加甜酒搗爛,敷患處。(《陝西中草藥》) |
|
【出處】《陸川本草》
【拼音名】Qiū Hǎi Tánɡ Jīnɡ Yè
【來源】為秋海棠科植物秋海棠的莖葉。
【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高60-100cm,通常80cm。地下具球形塊莖。莖直立粗壯,多分枝,光滑,節部膨大。葉腋間生珠芽;葉互生,葉柄長5-12cm;托葉披針形;葉片斜卵形,長8-20cm,寬6-18cm,先端尖,基部偏斜。兩面生細刺毛,葉下面和葉柄部帶紫紅色,邊緣有細尖牙齒。花單性,粉紅以,直徑2.5-3.5cm;雌雄同株,成腋生的叉壯聚傘花序;雄藥被片4,外2片圓形較大,雄蕊多數,聚成頭狀,花絲成1總柄,花藥黃色,雌花被片5,在內的較小,雌蕊1,由3心皮分生,子房下位,花柱3歧,柱頭扭麯狀。蒴果長1.5-3cm,上有3翅,其中1翅通常較大。花期7-8月,果期10-11月。
【生態環境】:生於林下陰濕處,野生或栽培。
【資源分佈】:分佈於長江以南各地,北至河北、山東。
【采收】:春、夏季采收莖、葉、洗淨、分另切碎
【儲藏】:曬幹或鮮用
【性味】《陸川本草》:味酸,微寒。
【功能主治】清熱,消腫。治咽痛,癰瘍,跌打損傷。
①《藥性考》:搗汁治咽喉痛。
②《陸川本草》:生肌、消腫。搗敷瘡癰潰瘍。
【用法用量】外用:搗汁含漱或搗敷。
【附方】治跌打損傷:秋海棠鮮全草,加甜酒搗爛,敷患處。(《陝西中草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