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竜名稱: 秀麗郝氏翼竜
拉丁文名: haopterus gracilis gen。et sp。nov.
恐竜體長: 1米
恐竜體重: 不詳
恐竜食物: 魚類
生存年代: 白堊紀早期
生存地點: 中國遼寧西部義縣
辨認要决: 不詳
恐竜種類: 翼竜類·翼手竜屬
來
亞洲發現的第1個可靠的翼手竜科化石
簡 介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遼寧西部四合屯下白堊統義縣組下部新發現的一件具有較完整頭骨的翼竜類化石:秀麗郝氏翼竜(新屬、新種)haopterus gracilis gen。et sp。nov.,根據其低而長的頭骨、頭部無脊狀構造、上下頜前部具尖銳細長的牙齒、長的翼掌骨和短的第Ⅴ趾骨以及Ⅰ~Ⅲ骨基本等長等特徵 ,將其歸為翼手竜亞目翼手竜科.郝氏翼竜是熱河生物群第1個具有較完整頭骨的翼竜類骨架,也是亞洲發現的第1個可靠的翼手竜科化石,較德國晚侏羅世solnhofen同屬一科的翼手竜屬進步.郝氏翼竜的發現使翼手竜科的古地理分佈由歐洲和非洲擴展到亞洲 ,生存時代也由晚侏羅世延續到早白堊世,為探討熱河生物群的起源與輻射提供了新的證據,同時也為研究翼手竜類的進化、古動物地理和地史分佈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資料。
遼寧西部熱河生物群最著名的四合屯化石發掘點新發現的一件具有較完整頭骨的翼竜類化石: 秀麗郝氏翼竜。該翼竜頭骨較大,低而長,頭骨頂部無脊狀構造,吻部較尖,上、下頜前部發育細長尖銳的牙齒,代表一類食魚性動物; 肩帶和前肢發達 ,翼掌骨和翼指骨(飛行指)長,胸骨發育且具有發達的竜骨突,反映了較強的飛行能力; 後肢極為弱小,第Ⅴ趾骨非常短,最長的骨不足翼掌骨長度的1/5,難以支撐身體兩足運動 ,為四足行走動物,擅長飛翔而不適應於陸地行走,前肢倒挂可能為主要的休棲形式。郝氏翼竜發現於義縣組下部尖山溝層,生存時代為1.25億年前的早白堊世 ,與孔子鳥和長毛獸腳類恐竜等共生,組成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陸相淡水湖泊環境的脊椎動物化石群,代表了早白堊世一次重大的生物輻射事件,郝氏翼竜是熱河生物群第1件保存近完整頭骨的翼竜化石骨架 ,屬於翼手竜亞目翼手竜科,這是該科化石在亞洲大陸和下白堊統地層中的首次發現。
秀麗郝氏翼竜化石是熱河生物群發現的第一件最完整的翼竜化石,也是翼手竜科化石在亞洲大陸的首次記錄。
這個翼竜我們把它命名為郝氏翼竜,就是把這個名字贈給我們國傢非常著名的一個古生物學家,中國地質大學的郝詒純院士,因為他對遼西的熱河生物群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郝氏翼竜是一種中小型的翼竜,兩個翅膀展開衹有一米多,但它的胸骨很發達,這就說明它有一些飛翔的肌肉附在身上,具有較強的飛行能力。此外,它有一個很大很長的頭,牙齒非常鋒利,是一種食魚的翼竜。它的掌骨很長,前肢非常發達,屬於稍微進步一點的翼竜。這是它的復原圖,當時翼竜都生活在湖邊上,以吃湖裏的魚為生。
從標本上可以看到,郝氏翼竜的後肢相對於前肢和整個身體而言,非常的弱小,那麽,它有足夠的力量支撐其身軀嗎?
郝氏翼竜主要是以飛行為主,休息的時候可能往往是一種倒挂的形式,類似這種後肢倒挂。另外還可能是前肢倒挂,就像蝙蝠,相對於空中完美的飛行,它的地面行走會很笨拙,即使它在地面行走,也衹能是很短的距離,並且必須要靠前肢的協助,運用四肢挪動身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