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醫科大學投訴電話福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91-83300119
福建省旅遊投訴電話:0591—8753564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福建醫科大學創建於1937年,其前身是福建省立醫學專科學校。1939年改名為福建省立醫學院。1949年改稱福建醫學院。1969年,與福建中醫學院、華僑大學醫療係合併,成立福建醫科大學。1982年更名為福建醫學院。1996年4月改為現名。經過近70年的建設發展,學校現已形成學士—碩士—博士人才培養體係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優良校風,成為一所集教學、科研、醫療、預防和社會服務為一體的省屬醫科大學。200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確定為重點建設高校。
同年以良好的成績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學校現有大學城和交通路2個校區,占地1050畝,校園優美如畫,多次被評為福建省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高校、省文明學校、省“依法治校”示範校、省計劃生育先進單位、省衛生先進單位、省緑化模範單位和省級花園式單位等光榮稱號。學校現有16個學院、部,即基礎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口腔醫學院、醫學技術與工程學院、藥學院、護理學院、人文學院(馬列部)、第一臨床醫學院、第二臨床醫學院、協和臨床醫學院、省立臨床醫學院、福總臨床醫學院、成人教育學院、職業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和體育教研部;16個本科專業(方向),即臨床醫學(七年製)、臨床醫學(五年製)、臨床醫學(眼與視光學專業方向)、預防醫學、預防醫學(檢驗檢疫專業方向)、口腔醫學、醫學檢驗、護理學、麻醉學、醫學影像學、藥學、藥學(臨床藥學專業方向)、康復治療學、應用心理學、公共事業管理和社會工作;7個高職專業;博士點22個,碩士點59個、碩士專業學位2個。目前在校研究生、普通本專科生7453人(研究生1264人,七年製本科生490人,普通本科生5532人,高職高專學生167人),成人教育學生3990人,海峽學院在校生1326人。
學校現有教職醫護員工5359人,其中校本部1060名。在587名專任教師中,具有研究生學位占68.14%,高級職稱占49.4%。博士生導師41名,碩士生導師425名,國傢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傢4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96人,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傢3人,福建省優秀專傢16人,“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3人,第三層次人選49人。呂聯煌教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福建省傑出人民教師”光榮稱號。
學校有附屬醫院(含臨床醫學院)7所,其中綜合性附屬醫院(含臨床醫學院)6所,即附屬第一醫院、附屬第二醫院、附屬協和醫院、省立臨床醫學院(省立醫院)、福總臨床醫學院(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和附屬廈門第一醫院;附屬口腔醫院1所。除新建的附屬廈門第一醫院外,其餘綜合性醫院均為三級甲等醫院。實際開放床位7200張,生均1.92張。此外,有臨床教學醫院23所,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臨床教學與實踐教學基地網絡。學校圖書館面積9165平方米,藏書95.2萬册,是福建省醫學圖書中心館,開通電子書刊閱覽室和醫學文獻檢索係統。大學城新校區圖書館規劃2萬平方米,正在動工興建之中。
目前,學校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國傢藥品臨床研究基地等科研機構55個,福建省重點學科13個,省科技廳優先發展學科8個,學校重點學科8個,省醫學重點專科6個,省領先醫療特色專業5個,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3個,承擔着大量的科研任務,成果顯著,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等一些領域開始走嚮國內外學術舞臺,如學成回國的我校3名教師在美從事科學研究期間,分別以並列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在《science》、《naturemedicine》和《natureneuro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3篇論文。最近,又有一篇學術論文以第一作者署名福建醫科大學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發表。易自翔教授主持的《耳硬化癥的臨床和基礎係列研究》獲國傢科學技術進步二等奬。學校編輯出版的學術刊物《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科版)》、《高血壓雜志》和《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等,面嚮國內外公開發行。
“十一五”期間,我校將繼續堅持走超常規、跨越式的發展之路,建設成為辦學規模適度,學科結構合理,辦學層次較高,整體實力較強;以普通本科教育為主,加快發展研究生教育和長學製醫學教育;以醫為主,理、管、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研究型省屬重點醫科大學,成為海峽西岸高級醫藥衛生人才主要培養基地、醫學科學研究中心和醫療預防保健中心,跨入國內省屬同類高校的先進行列。 |
|
勤奮、嚴謹、求實、創新 |
|
侯宗濂(1900-1992) 侯宗濂校長中國近現代生理學家和醫學教育傢,一級教授。1900年1月23日生於遼寧省海城縣,漢族。1920年畢業於南滿醫學堂,留校任教並從事心理學研究。1922年去日本京都大學進修肌肉神經普通生理學及生物物理化學,1926年獲日本醫學博士學位。1930年赴奧、德留學。留學期間,在自己的研究論文中,對當時已被世界生理學界公認由法國科學院院士拉皮剋(lapicqe)提出的“時值”理論,提出了質疑,並首先提出要找到一個新的確實反映興奮性的指標來取代拉氏“時值”。論文在德國《生理學雜志》以教授名義發表後,引起了國際生理學界的關註。 1931年回中國後,任北平大學醫學院生理學主任教授。1936年,由中國生理學會推薦出席了在莫斯科召開的第十五屆國際生理學大會,發表了他對“費氏(fick)間隙”的研究論文,受到了與會專傢的重視。1937年應聘赴閩,創建福建醫學院,任院長、教授兼生理學主任,後任福建研究院院長。1939年1月,因福州即將淪陷,學校遷往沙縣城關東嶽廟(現為沙縣實驗小學址內)繼續辦學。設有附屬醫院,院址在後山官傢祠堂(今為幹部宿舍區)。1940年秋,在臨時省會永安開辦分校(藥專二班,學生40人),1942年停辦。民國34年底(1945年11月)學校遷回福州吉祥山原址,但原址已被日軍炸為一片廢墟。在這一國難深重時期,儘管睏難重重,福醫在侯院長主持下,得以發展,是非常不易的。1944年應邀來陝西,出任西北醫學院院長。解放後,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仍任命侯宗濂為西北醫學院(後西安醫學院、西安醫科大學)院長。1988年任西安醫科大學(現已被西安交通大學合併,更名為: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名譽校長。 1955年,侯宗濂領導生理學教研室,繼續進行興奮性及其指標等問題的研究,先提出了“標準時值”概念,後於1959年又提出“標準電量”新概念,對其“標準時值”理論進一步完善化,達到能更全面更精確地反映興奮性的指標。這一報道引起國內外專傢的重視。 為了發揚中國醫學遺産,促進中西醫結合,從1972年起,他開始進行針刺鎮痛原理的研究。他把針刺穴位的生理功能與結構統一起來,進行係統的研究,開闢了“針感生理學”這一新學科的研究領域。其針刺鎮痛原理及肌肉神經普通生理學兩項課題的研究成果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奬,侯宗濂獲全國科學大會個人奬,同時獲陝西省、衛生部科學大會奬。 1979年,侯宗濂受衛生部委托,主編出版了《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生理學》。1992年3月17日,侯宗濂因年事已高,全身髒器功能衰竭,醫治無效,在西安逝世,終年92歲。 |
|
福建醫科大學現有上街、臺江2個校區,臺江校區位於福州市交通路,上街校區位於福州市閩侯上街大學城,周邊有福建中醫學院,福州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福建工程學院等高校。 |
|
福建医科大学 学校领导
黨委書記 鄭祖憲
黨委書記、校長 陳元仲
黨委副書記 李衛平
黨委常委、副校長 陳曉春
黨委常委、副校長 林建華
副校長 吳小南
黨委常委、副校長 梁敬陽
黨委常委、副校長 黃愛民 |
|
胸心血管外科 | 醫院 | 醫療衛生 | 華中科技大學 | 南安 | 民盟 | 圖書館 | bbs | 論壇 | 大學 | 學院 | |
|
|
福建醫科大學論壇 | 福建醫科大學醫院 |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 福建醫科大學圖書館 | 福建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 | 福建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 | 福建醫科大學藥學院 | 福建醫科大學護理學院 | 福建醫科大學人文學院 | 福建醫科大學成人教育學院 |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 福建醫科大學美國校友會 |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 |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 | 福建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 福建醫科大學海峽學院 | 福建醫科大學莆田分校 | 福建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 | 福建醫科大學醫學技術與工程學院 |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泉州第一醫院 |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理科 | 福建醫科大學院附屬第一醫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