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学派 : 佛教用语 : 佛教宗派 : 经济 : 中国伦理学 : 佛教 >佛藏 >续藏经 >中国撰述 > 禅宗
目录
No. 1
  禅宗(chán-) :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以修禅定为主,故名。南朝宋末菩提达摩由天竺(印度)来华创立。至五祖弘忍门下,分成北方神秀的渐悟说和南方慧能的顿悟说两宗,时称“南能北秀”。北宗数传即衰,独南宗盛行,成为禅宗正系。唐后期几乎取代其他宗派,禅学成为佛学的代名词,影响及于宋明理学。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强调“以无念为宗”和“即心是佛”、“见性成佛”,故自称“顿门”。门派众多,但南宋以来,只有临济、曹洞二宗盛行,且流传到日本。
chán zōng chán zōng
  大乘佛教在中国的一个宗派,着重以静虑和高度冥想作为超度救世的法门。相传如来以心印付嘱迦叶为禅宗初祖。二十八传至达摩,来中国,为东土初祖
佛教宗派名 Buddhism name
  佛教宗派名。又名佛心宗或心宗,以 印度 菩提达摩 为初祖。禅宗之名称始于 唐 代。由 达摩 而 慧可 、 僧璨 、 道信 ,至第五世 弘忍 门下,分成北方 神秀 的渐悟说和南方 慧能 的顿悟说两宗。但后世唯南方顿悟说盛行,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禅宗兴起后,流行日广,影响及于 宋 明 理学。《水浒传》第四回:“ 智深 不晓得禪宗答应能否两字,却便道:‘洒家记得。’” 明 徐渭 《次苏长公雪》诗之一:“翩如巾舞玉人纤,皎似禪宗戒律严。”
历史简介 A Brief History
禅宗 历史简介
  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故又称达摩宗;也因自称得佛心印,又称为佛心宗。以禅定作为佛教全部修习而得名。以参究、禅定为方法,以彻见本有佛性为宗旨。
  相传中国禅为菩提达摩(南北朝时期南天竺人)创立。达摩于北魏末年首先活动于洛阳(今河南洛阳市),后来来到嵩山(今河南登封市)少林寺,面壁九年修持佛法,修习禅定,倡二入四行之禅修原则,以《楞伽经》授徒,后世以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以嵩山少林寺为禅宗祖庭,嵩山少林寺并有“天下第一名刹”之称。达摩在少林寺有嗣法弟子慧可、道育等,僧璨为再传。璨弟子为道信。信弟子弘忍立东山法门 ,为禅宗五祖。门下分赴两京弘法,名重一时。其中有神秀 、惠能二人分立北宗渐门与南宗顿门。神秀住荆州玉泉寺 ,晚年入京,为三帝国师,弟子有嵩山普寂、终南山义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宝林寺,门下甚众,以惠能为六祖。时称"南能北秀"。北宗主张"拂尘看净"的渐修,数传后即衰微;南宗传承很广,成为禅宗正统,以《楞伽经》、《金刚经》、《大乘起信论》为主要教义根据,代表作为《六祖坛经》。
  史略----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学或修禅思想一直获得广泛的流传,在东汉至南北朝时曾译出多种禅经,禅学成为相当重要的流派。相传菩提达摩于六朝齐、梁间从印度渡海东来,梁普通(520~526)前后到洛阳弘扬禅法。因其禅法不为当时佛教界所重,乃入少林寺安心壁观,以“二入四行”禅法教导弟子慧可、道育等。慧可从达摩6年,达摩授以《楞伽经》4卷。后隐居于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潜山东北),传法于僧璨。僧璨受法后又隐于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太湖北),萧然静坐,不出文记,秘不传法。唯有道信侍璨9年,得其衣法。后至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传法,尝劝道俗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可见其除依《楞伽经》外,还以《般若经》为依据。后住湖北黄梅双峰山(一名破头山)30多年,主张“坐禅守一”,并传法于弘忍。其另一弟子法融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牛头山传牛头禅。
  弘忍得法后即至双峰山东冯茂山(一作冯墓山)另建道场,名东山寺,时称其禅学为“东山法门”。其“萧然静坐,不出文记,口说玄理,默授与人”的作风,开中国佛教特有的禅风,对后来禅宗发展影响甚大。著名弟子有神秀、慧能、惠安、智诜等。相传弘忍为选嗣法弟子,命大家各作一偈,时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认为“未见本性”。慧能也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认可,并秘密传以衣法,为第六代祖。慧能得法以后南归,隐居15年,继至曹溪宝林寺。后应请在韶州大梵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并传授无相戒。嗣法弟子有行思、怀让、神会、玄觉、慧忠、法海等40余人。法海集其言行为《六祖坛经》,是为南宗。神秀于弘忍寂后至荆州当阳山玉泉寺弘禅,20余年中门人云集,是为北宗。神会先后在南阳、洛阳大弘禅法,南宗遂成禅宗正统,慧能宗风独尊于天下。神秀北宗则门庭寂寞,传不数代即衰亡。
  经典----该宗所依经典,先是《楞伽经》,后为《金刚经》,《六祖坛经》是其代表作。
  理论----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主要依据是达摩的“二入”、“四行”学说。“二入”指“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凭借经教的启示,深信众生同一真如本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盖,不能显露,所以要令其舍妄归真,修一种心如墙壁坚定不移的观法,扫荡一切差别相,与真如本性之理相符,寂然无为。这是该宗的理论基础。行入即“四行”: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与称法行,属于修行实践部分。慧能继承这一学说,在《六祖坛经》里主张舍离文字义解,直彻心源。认为“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一切般若智慧,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若识自性,“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提出了“即身成佛”的“顿悟”思想。其禅法以定慧为本。定慧即“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指“定”,“生其心”即“慧”。慧能从“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经文中,悟出了定慧等学微旨。禅宗的一切思想,皆从此义引申扩充而来。
  正值禅宗流弊严重,临济、曹洞互争短长时,法眼宗延寿编《宗镜录》100卷,对各派宗旨分歧持调和态度,目的是扶衰救弊。但此书在100年后才刻版流通,不久又被增改,至明代才恢复旧观。清雍正年间曾被推崇一时,但始终未在禅门中发挥应用。以后金元间有曹洞宗行秀,元有临济宗明本,明末清初有临济宗圆悟、曹洞宗元贤等宗师,继续弘扬禅法,都未能挽回颓势,并陆续出现三种情况:①宋初,不断有人提倡禅净合一;②为争夺法统,临济宗后人歪曲云门宗的传承,把云门、法眼两宗归属于南岳怀让一系,而将青原行思一系说成只有曹洞一宗;③清帝雍正撰写《拣魔辨异录》,以政治威力干涉禅宗内部纠纷,迫使被压制的派系所属各大禅寺,如杭州灵隐寺等,改换门庭。禅宗至此奄奄一息。清代中叶后净土信仰普遍,禅宗已成强弩之末,不穿鲁缟。近代以来的禅寺,实际都已成为禅净合一的寺院。
  影响----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至今仍延绵不绝。它在中国哲学思想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如周敦颐、朱熹、程颐、程颢、陆九渊、王守仁都从禅宗中汲取营养。禅宗思想也是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如谭嗣同、章太炎建立他们思想体系的渊源之一。对外传播亦甚广。8世纪,新罗僧信行入唐从神秀受法,将北宗禅传至朝鲜。道义从马祖弟子智藏受法,回国传入南宗禅,称禅寂宗,后改称曹溪宗,为朝鲜禅宗主流。12世纪末,日僧荣西入宋,受法于临济宗黄龙派虚庵怀敞,将此宗传入日本,称千光派。俊荷受杨岐派禅法,回国弘传。南宋末年中国禅僧多渡日,传杨岐派禅法。13世纪初,日僧道元入日本。17世纪,福建黄檗山万福寺隐元隆琦应邀赴日弘法,设坛传授禅戒,成为与曹洞、临济并列的黄檗宗,至今不衰。
顿悟祖师 Patriarch Epiphany
  六祖慧能是禅宗的发扬光大者,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禅宗佛学特点在于其高度的理性化,几乎完全没有神学气息。禅宗修持以定慧一体为特色。后世禅宗流入禅语机锋、呈口舌之辩,违反了禅宗的本意。禅宗强调心性的运用,以明心见性为宗旨,对中华气功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巨大贡献。
  相传南北二宗之争,始自五祖弘忍选嗣法弟子。神秀作偈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忍以为未见本性。慧能也作一偈:“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忍以为得其禅之心要,故密授法衣,认可其嗣法地位。以后北宗主拂尘看净之渐修;南宗主张顿悟而即身成佛。认为舍离文字,直探心源,闻言当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才是修禅正途。其禅法可概言为无所住而生其心,即由定发慧。
传承弟子 Disciples heritage
禅宗 传承弟子
  惠能弟子中最负盛名的是南岳怀让(677~744)与青原行思( ?~740 )。另有神会居洛阳菏泽寺,创菏泽宗,被尊为七祖。门下有磁州智如、益州南印等。怀让住古南岳天柱山,创南岳系。青原住江西吉安,创青原系。怀让弟子道一(709~788)尊称马祖。其门下怀海影响最大,称洪州禅。怀海弟子有黄檗希运,沩山灵佑。希运门人义玄( ?~867 )在河北镇州创临济宗。灵佑与其弟子仰山慧寂(814~890)创沩仰宗。行思门下石头希迁(700~790)一系数传至洞山良价 ,再传至曹山本寂,师徒共创曹洞宗。希迁另一弟子天皇道悟数传至义存(822~908),其门下师备之再传文益(885~958)创法眼宗,住金陵清凉寺;师备同门文偃(?~949)住韶州云门山,创云门宗。晚唐至五代,禅宗发展极盛。两宋之后,儒道释三教合流,禅宗风格略变。大量“公案” 、“诵古”文字著述问世。宋代 ,临济宗中又分出方会( 992~1049 )所创之杨岐宗和慧南( 1002~1069 )所创之黄龙宗。元明之后,禅净合流形势大成,禅宗衰微。
  禅宗流入朝鲜始于神秀门下之新罗僧信行(704~779),所传为北宗禅。马祖门下之道义则将南宗禅带到朝鲜( 820 )。越南禅宗最早为天喜禅派,为从僧璨受禅法之毗尼多流支( ?~594 )所创。南宋时,日僧荣西在天台山受法,禅宗临济黄龙派随传入日本;南宋末中国僧人东渡日本又传去杨岐禅法。13世纪初日僧道元又将曹洞禅法带至日本。稍晚从百丈怀海受禅法之无言通创无言通禅派;后更有黄龙系(一说云门系)的草堂禅派(11世纪)和临济系的竹林禅派(13世纪末)等。 17世纪,福建黄檗山万福寺隐元隆琦应邀赴日弘法,设坛传授禅戒,成为日本与曹洞、临济并列的黄檗宗,至今不衰。禅宗少林潘国静
五家七派
  曹洞宗。由洞山良价与其弟子曹山本寂创立,良价禅师治所在今江西宜丰县洞山,良价的弟子本寂在豫章洞山(今江西宜丰洞山)普利院学法数年,后到曹山(今江西宜黄境内)弘扬师法。由于良价住洞山,本寂居曹山,所以禅林中把师徒两人创立、弘扬的新禅宗称为“曹洞宗”。曹洞宗以自忘来完成自我的实现。
  临济宗。黄檗希运禅师住持宜丰的黄檗山寺(今江西境内)时初露端倪,义玄从希运学法33年之后往镇州(河北正定)建临济院后创立。因义玄住镇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临济院而得名。临济宗传至楚圆门下,又分出黄龙派、杨岐派。临济宗认为无位真人就是真实的自我。
  沩仰宗。沩山灵佑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创立于湖南宁乡沩山密印寺。沩仰宗强调机和用,信位和人位,及文字和精神之间的差别。沩山在得意忘言这一点上跟庄子完全相同。
  云门宗。文偃创立。因文偃住韶州云门山(在今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北)光泰禅院而得名。云门宗一面逍遥于无极,一面又回返人间。
  法眼宗。文益创立。南唐中主李璟赐谥其为“大法眼禅师”而得名。法眼宗完全奠基于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黄龙派。慧南创立。因其住黄龙山(在今江西南昌市)而得名。
  杨岐派。方会创立。因住杨岐山(在今江西萍乡县北)而得名。
禅学点滴 Zen drip
禅宗 禅学点滴
  禅学,像所有活泼的传统一样,它们的起源,都是充满了许多神话和传奇,因此禅的开展,也自然和释迦牟尼佛发生了关系。
  据说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他拿着一朵花,面对大家,一言不发,这时听众们面面相觑,不知所以。只有迦叶会心地一笑。于是释迦牟尼便高兴地说:
  “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因此禅便在一朵花和一个微笑之间诞生了。你也许以为这故事太美了,可能不是真的;而我却认为正因为它太美了,不可能是假的。禅的生命并不依靠历史的事实。无论是谁创造了这个故事,显然他已把握住禅的精神——因花微笑,由笑花开。
  迦叶,据说是印度禅的初祖,在他以后传了二十七代,至菩提达摩是第二十八祖,也是印度禅的最后一祖。达摩来到中国后,便成了中国禅的初祖。所以达摩在禅宗史上,可说是沟通中印思想的一座桥梁。
  印度禅这二十八祖的法统,据考证是后人捏造的(译者按,胡适博士在菏泽大师神会传中曾考证过),在梵文中也没有印度禅宗法统的记载。禅宗的这个“禅”字本来是从巴利文 Jhāna “禅那”音译来的(梵文是Dhyāna),但其意义上有很大的差别。“禅那”是指一种精神的集中,是指一种有层次的冥想,而“禅”以中国祖师所了解的,那是指对本体的一种领悟,或是指对自性的一种参证。他们一再地提醒学生,冥想和思索,都会失去禅的精神。
  胡适博士曾发挥说:
  “中国禅并不来自于印度的瑜珈或禅那,相反的,却是对瑜珈或禅那的一种革命。”
  也许这不是一种有目的的革命,而是自然的转变,但无论是革命或是转变,“禅”不同于“禅那”却是事实。铃木大拙博士曾说:“像今天我们所谓的禅,在印度是没有的。”
  他认为中国人把禅解作顿悟,是一种创见,也足证中国人不愿囫囵吞枣似的吸收印度佛学,他说:“中国人的那种富有实践精神的想像力,创造了禅,使他们在宗教的情感上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以笔者的看法,禅宗的形成最早是受到大乘佛学的推动,否则单靠老庄等道家思想的复兴,实不足以构成禅宗那种生龙活虎般的精神。不过说起来好像是矛盾的,由于大乘佛学的推动使老庄的透彻见解,在禅的方式上获得了复兴和发展。汤姆士默顿(Thomas Merton)先生曾极有见地地说:“唐代的禅师才是真正继承了庄子思想影响的人。”
  我们也可以说,禅师们最根本的悟力是和老庄的见地一致的,道德经的第一、二两章便说出了禅的形而上基础。至于禅和庄子的关系,铃木大拙博士分析得非常清楚,他说:“禅师的最明显的特质是在于强调内心的自证。这种自证,和庄子的坐忘,心斋和朝彻是如出一辙的。”
  如果这种说法不错,那么庄子的根本精神是禅的核心。唯一的不同,是庄子仍然停留在纯粹的悟力中,而禅则发展为一种导致开悟的训练;这种训练也是今天日本禅的特殊贡献。
  因此懂得庄子心斋,坐忘,朝彻的境界后,将有助于我们了解禅的本质.
三种境界 Three Realms
  ①心斋:
  “心斋”见于庄子人间世中孔子和颜回的一段对话,据说颜回有一次要到卫国去游说,孔子浇了他一盆冷水,认为他一身的功夫还没有做到纯一不乱的境界,如果贸然去谏,非但无益,反而有害,于是颜回便向孔子请教方法,孔子告诉他要“心斋”说:“一若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心。”
  ②坐忘:
  “坐忘”两字的原意,莱济(Legge)翻为“我坐着而忘了一切”,伽尔斯(Ciles)和林语堂翻为“我坐着而忘了自己”,冯友兰翻为“忘了一切”,铃木大拙翻为“心忘”,我认为这个“坐”字不应从字面上去体味,它的意思,可以说是坐于忘,或沉入于忘的境界。这个忘的范围很广,包括了忘己和忘物,不仅要坐着才能忘,而是在任何情形中都能忘。下面是庄子描写有关坐忘的故事:
  有一次,颜回告诉孔子说,他的功夫大有进步,已忘了仁义,孔子认为他还不够深刻。过了几天,他告诉孔子说他已忘了礼乐,孔子仍然没有加以赞许。再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告诉孔子说他已“坐忘”了。这境界连孔子也有所不知,反问颜回,颜回解释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③朝彻
  “朝彻”是道家修练的一种境界,庄子曾描写过一段有关朝彻的故事。
  有一次,有人问女偊,为什么他年纪那么大了,但容貌还是嫩得像小孩一样,女偊告诉他这是得了道的功效。那人又问女偊:他是否可以学道呢?女偊坦白地说他不是学道的材料;接着便把自己教学生卜梁倚的经过告诉他说:
  “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上面,笔者之所以冗长地引证了庄子的这三段文字,乃是因为其中包含了很多的禅的种子。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禅师们都是佛家,但他们对于老庄思想的偏爱,却影响了他们在佛学中选取了那些和老庄相似的旨趣,而作特殊的发展。
  此外,庄子“真人”的思想也深深影响了后代的禅师,最显著的是临济义玄,和他开展出来的临济宗都以真人为最高境界。庄子最重要的一个观念是“夫有真人而后有真知”,这是强调存在先于知,这也是禅的一大特色——先存在而后能知。禅的思想正好和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相反,而是“我在故我思。”
禅学应用 Zen Application
  最近美国弗吉尼亚州(Virginia)有一位墨芬蒂(William.C.Mcfadden)教授,曾召集了一个为期三日的各大学学生会议,讨论目前大学青年紧张心理的因素,他在“是什么使他们烦恼”一文中简述会议的经过说:
  “当一切可能的紧张因素都列举出来后,一位学生说:“这些原因统统是,又统统都不是。我总觉得还有一个别的原因”。另一位附和说:“我也觉得有那么一个说不出的东西使我烦恼”?又有一位说:“这个令人烦恼的东西,好像是虚空无物的,但是如何才能描写这个虚空呢”?还有些认为是缺少嗔,或美所致。但这些看法都立刻被否定了,大家都觉得这个东西恍恍惚惚,不可名状,最后有一位口若悬河的学生作了如下的结论,他说:“在我们的心灵中,总觉得欠缺空间,使我们透不过气来””。
  墨教授接着发挥说:
  “人类心灵的不安由来已久,他们寻求绝对,寻求不朽,寻求永恒,寻求无限。但事实上这个绝对既然是无限的,那么一定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界限的,是一种类似虚空无物的东西。这个无限如果可以界限的话,那就不再是无限了。
  这位作者并没有想到禅和道家。但他却揭出了一个极为生动的看法,使我们了解为什么禅和道家是如此的吸引了西方青年,他们希望从禅和道家中去寻求那个使他们烦恼的东西。他们已厌倦那些既定的观念以及传统的宗教信条。传统的禅学对他们来说,好像几何学一样,只强调那些可以传达的,而完全忽略了那些不能传达的。这个不能传达的东西就是禅和道家探讨的天地。禅和道家并不是真能传达那个不能传达的东西,而是他们有方法把它引托出来,使我们的心境开阔,有更多呼吸的空间。
  中国精神的最大特色,不是喜作有系统的观念说明,我们最动人的诗,就是那些“言有穷而意无尽”的绝句,能够用字、声色所表现的,都不是最真实的。中国精神是超出字、声、色之上,它是借字以写无限,借声以说无响,借色以明无形,也就是借物质以烘托精神。
中西差异
  斯曲兰催(Lytton Strachey)读了伽尔斯所翻的中国诗后,曾比较希腊和中国诗的差别说:“希腊的艺术,在文字方面的造诣,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它永远地寻求最好的表现,在希腊诗集中最精彩的抒情诗,实质上都是格言式的,这和中国的抒情诗大不相同。中国诗不是格言式的,它要留下一个印象,这个印象不是终结的,而是无穷境界的开端。它完全是呈现在一种不可思议,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气氛中。”
  譬如李白的那首五言绝句: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峨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斯曲兰催会评赞这首诗说:
  “突然的,帘子卷起来了,一刹那间,呈现出一幅动人的图画。使我们的心灵化作一只游艇,在不可思议的,愈流愈广的想像之河上飘荡。这一类的诗,富于写意,但并不是一个摄影式的记录,而是对于切身体会到的经验,用微妙的笔触表达了出来。”
  这就是中国的诗画和生活艺术的风格,这也就是禅的风格,在这方面,禅可以说是中国精神的象征。
  西方文明,可说是希腊精神的产物,在目前已发达到饱和状态,所以西方的好学深思之士,反而感觉不足,也就在这时,认识到东方的伟大。由于东方人反都注意力集中于西方的科学文明,因此禅的那种两难的论法对西方人的吸引力远胜过东方人,事实上,今天禅的精神已渗入到西方思想的前锋,将来又会反转来影响东方。人性本是一致的,是超越了东西方的;而且唯有超越东西,才能综合东西,假如我要作个预言的话,我将说这种综合必先成熟于西方,然后再散布到全世界。
  东方人最好记得爱伦维特(Alan Watts)所说:作为禅学源头的庄子哲学是和现代人的境遇息息相关的。维特认为庄子和查定(Teilhardde Chardin)在把宇宙看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这种看法比起牛顿把宇宙看成像弹子球撞击那样的机械化,显然是更近于二十世纪的科学了。
  另一方面,西方人也应认清禅并不是完全没有理性和节奏的,它的疯狂中自有法则,默顿说得好:
  “在某些西方人圈子里所流行的禅只是适合于精神上的混乱而已。它表现了他们对习俗、伦理和宗教的一种不可理解的不满。它象征了他们在机械所窒息的世界中要恢复自性的迫切需要。但是由于只恢复意识经验,使西方的禅学带有道德放任的色彩,而忽略了中国和日本禅宗那种严格的训练和严肃的传统。庄子的思想也是如此。他易被今天一般人误作放荡不羁,其实庄子早就强调不要劝别人去做他们自己所不知的事情。我们要了解庄子对儒家的批评是怀疑的,也是很实际的。庄子的哲学在本质上,是宗教的,玄秘的,是追求一种绝对圆满的境界”。笔者撰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描绘出禅的真面目。本书之所以只写唐代的大禅师,乃是因为由于他们的真知彻悟,和特殊的个性才创造了禅宗
  禅宗有一段公案说:慧可向达摩大师请教安心法门,因为他总是感觉自己的心不能安。达摩说,你先把你的心找出来,我再给你安心。慧可是一个有着较高佛学造诣的佛教徒,也就是后来的中国禅宗二祖。他遵循达摩的话去找自己的心,却怎么也找不到。他只好说,我找不到。达摩说,我已经为你安心完毕。这是什么意思?
  如果让你找你的心,你能找得到吗?显然,你也找不到。因为三心不住,即过去之心不住,现在之心不住,未来之心不住。你的心是不住的呀。也就是说,你的心并不执着于任何外物。《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禅宗六祖闻此而开悟。这里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如果你执着于法,执着于物,执着于我,那么你就会产生妄念。其实这世间的一切都在不断地流转变化。请问你能执着于什么?你的心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根本不需要你去安。要说安,你顺其自然不就安了吗?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船过水无痕”。这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就是那船,而你的心就是那水。船曾经在水面上行驶过,且留下过倒影,但是水就是水,依然不舍昼夜地流去,何曾被铭刻些许痕迹?你的心本自圆满具足,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你只是被贪嗔痴所惑。你要做的就是内心无喘外屏诸缘。
  习禅方法
  据《君友会大藏经》记载:有位美国洋和尚,对禅定非常热衷。在万佛城住了两年亲近度仁老禅师,但对坐禅始终不得要领。一静坐下来,不是妄想纷飞,就是腰背酸痛,或者膝头盖麻木,弄得精神恍惚不安。一天,他跪在度仁禅师面前,请求「坐禅基本功」。
  这位度仁老禅师是禅门泰斗虚云和尚的弟子,他在美国收了不少洋和尚、洋尼姑。他(她)们不称呼「度仁师傅」,称他是「达摩二世」。这位来自东北的和尚,说起「禅偈」来,声若洪钟,动辄就呵斥一番。洋和尚、洋尼姑无不唯命是从。度仁老禅师应弟子们请求,登上法座,环视一周,见到洋和尚、洋尼姑盘腿打坐。他干咳一声宣说修习禅法的注意要点:
  一、环境要选择静室为宜。
  二、饮食要节制,不要暴饮暴食。
  三、放舍诸缘,休息万事。
  四、坐相,有结跏趺坐与半跏趺坐二法;前者先以右足安在左股上,以左足安右股上。不惯者可以用简易坐法即半跏趺坐,右手安左足上,左掌安右掌上;舌挂上颚,唇齿相着,眼须半开,鼻息微通。兀兀坐定。
  五、最后为调心,最为紧要,如能调心平静,调身自然成功,即可达到坐禅的目的。
  洋和尚、洋尼姑闻悉禅语,如痴如醉,顿失「自我」。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禅宗】  中国佛教宗派。主张修习禅定,故名。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
    史略 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学或修禅思想一直获得广泛的流传,在东汉至南北朝时曾译出多种禅经,禅学成为相当重要的流派。相传菩提达摩于六朝齐、梁间从印度渡海东来,梁普通(520~526)前后到洛阳弘扬禅法。因其禅法不为当时佛教界所重,乃入少林寺安心壁观,以“二入四行”禅法教导弟子慧可、道育等。慧可从达摩6年,达摩授以《楞伽经》4卷。后隐居于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潜山东北),传法于僧璨。僧璨受法后又隐于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太湖北),萧然静坐,不出文记,秘不传法。唯有道信侍璨9年,得其衣法。后至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传法,尝劝道俗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可见其除依《楞伽经》外,还以《般若经》为依据。后住湖北黄梅双峰山(一名破头山)30多年,主张“坐禅守一”,并传法于弘忍。其另一弟子法融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牛头山传牛头禅。
    弘忍得法后即至双峰山东冯茂山(一作冯墓山)另建道场,名东山寺,时称其禅学为“东山法门”。其“萧然静坐,不出文记,口说玄理,默授与人”的作风,开中国佛教特有的禅风,对后来禅宗发展影响甚大。著名弟子有神秀、慧能、惠安、智诜等。相传弘忍为选嗣法弟子,命大家各作一偈,时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认为“未见本性”。慧能也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认可,并秘密传以衣法,为第六代祖。慧能得法后南归,隐居15年,继至曹溪住宝林寺。后应请在韶州大梵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并传授无相戒。嗣法弟子有行思、怀让、神会、玄觉、慧忠、法海等40余人。法海集其言行为《六祖坛经》,是为南宗。神秀于弘忍寂后至荆州当阳山玉泉寺弘禅,20余年中门人云集,是为北宗。神会先后在南阳、洛阳大弘禅法,南宗遂成禅宗正统,慧能宗风独尊于天下。神秀北宗则门庭寂寞,传不数代即衰亡。
    经典 该宗所依经典,先是《楞伽经》,后为《金刚经》,《六祖坛经》是其代表作。
    理论 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主要依据是达摩的“二入”、“四行”学说。“二入”指“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凭借经教的启示,深信众生同一真如本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盖,不能显露,所以要令其舍妄归真,修一种心如墙壁坚定不移的观法,扫荡一切差别相,与真如本性之理相符,寂然无为。这是该宗的理论基础。行入即“四行”: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与称法行,属于修行实践部分。慧能继承这一学说,在《六祖坛经》里主张舍离文字义解,直彻心源。认为“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一切般若智慧,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若识自性,“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提出了“即身成佛”的“顿悟”思想。其禅法以定慧为本。定慧即“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指“定”,“生其心”即“慧”。慧能从“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经文中,悟出了定慧等学微旨。禅宗的一切思想,皆从此义引申扩充而来。
    发展和演变 慧能著名的弟子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形成禅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岳、青原两家弘传最盛。南岳下数传形成沩仰、临济两宗;青原下数传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世称“五家”。其中临济、曹洞两宗流传时间最长。临济宗在宋代形成黄龙、杨岐两派。合称“五家七宗”。
    沩仰宗。沩山灵祐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创立。其修行理论继承和发扬道一、怀海“理事如如”的精神,认为万物有情皆有佛性,人若明心见性,即可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禅宗】 (流派)以禅那为示,故名。禅那或译思惟修,或译静虑,为思惟真理静息念虑之法,原为三学六度之一。初祖达磨天竺人,梁魏之世,来支那传佛心宗,其法唯静坐默念,发明佛心,凝工夫而已,其外相一等于禅那,故称为禅宗。所谓禅宗者,非三学六度之一分禅,于是而如来禅,祖师禅之称起。以经论所说,六度所摄之禅为如来禅,达磨所传之心印为祖师禅。故由彼宗之本义言之,则与其谓为禅宗。毋宁目为佛心宗为适当。释尊在灵山会上拈华,迦叶破颜微笑,为第一祖。二十八传,至达磨。为东土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是教无言之心印于无言也。慧可得其心印为二祖。僧璨为三祖。道信为四祖。弘忍为五祖。弘忍之下,有慧能神秀二大师,慧能之禅,行于南地,故称南宗,神秀之化,盛于北地,故称北宗。而北宗不免如来禅之迹,南宗的得祖师禅之神髓。六祖慧能之下,生南岳青原两系。南岳传于马祖,青原传于石头。马祖之下独盛,转传而分沩仰曹洞临济云门法眼之五家。至宋朝,临济之下又附杨岐黄龙之二流。总是五家七宗。案禅宗之称,始于李唐。
百科辞典
  Chanzong
  禅宗
    中国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传统说法认为它创始于北朝,始祖为菩提达摩,他从南印度到达北魏,自称“南天竺一乘宗”,以《楞伽经》为教材,以简易的禅法代替当时流行的比较复杂的禅法。传播的地区不出嵩洛一带,影响不大。禅宗真正形成宗派,是从唐代开始的。安史之乱后,经历唐末五代,到北宋初年,是它的极盛时期。宋元以后继续流传,没有断绝。禅宗这一派佛教思想不仅影响了宋代理学,也曾播及朝鲜和日本,现在还流行于欧美各国。
    禅宗在南北朝时还只是一个提倡坐禅的学派。到了唐朝,据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记载,当时的禅宗学派近百家,主要流派分为“十室”。十室之中,按照学说的宗旨约可分为三大宗:①息妄修心宗,主张“背境观心,息灭妄念”,“如镜昏尘,须勤勤拂拭,尘尽明现, 即无所不照”。修习的方法是“住闲静处,调身调息”。主要代表人物有神秀、智诜等。这一派基本上同后来禅宗的“北派”相近。它教人通过坐禅的方法培养宗教世界观,这和印度古老的禅法还保持一定的联系。这一派别到中唐以后,即趋没落。②“泯绝无寄宗”。主张一切事物都如梦幻,“无佛,无众生,法界亦是假名”,“无法可拘,无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妄。”这一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多为慧能的嫡传弟子,主张顿悟,反对坐禅,反对逐渐修习, 代表人物有神会、希迁等。它比第一派有更多的中国佛教特点。这一派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绵历时间最长。③“直显心性宗”,认为一切现象都是佛性的显现。善恶都是佛性。认为一切皆空,都是由一念而起,他们说:“知之一字,众妙之门”。这是后期禅宗和后期华严宗合流出现的新流派。宗密是华严宗的第五祖,同时也吸取了禅宗不少内容。
    据唐朝人当时的记载,唐中期以后,禅宗已发展成很大的宗派,内部已开始分化,并有尖锐的斗争。“顿悟”及“渐悟”,南宗和北宗,斗争十分激烈。这许多支派中,以慧能一派的势力最大,影响最广。
    隋唐时期禅宗以外的有些宗派,比较注意繁琐章句的解释和经院学派的研究,又由于寺院经济的发达,许多上层僧侣占有大量的土地,拥有奴仆、田园、财物(见隋唐寺院经济)。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下,他们不免走向奢侈、享乐的道路。他们当中有的接近官府,出入宫廷,甚至当了官,受了官阶,分得俸禄。在人民心目中,僧侣地主与世俗地主并没有什么区别。在佛教鼎盛时期, 信仰危机已经出现。
    为了挽救当时面临的危机,佛教内部产生了像禅宗这样的宗派,他们的宗教领袖多半出身于一般平民家庭,没有很多学问,甚至不识字,他们不占有大量庄园,生活作风比较俭朴。禅宗也不要累世修行,不要大量布施,不要繁琐的宗教仪式,不要讲习背诵那些浩如烟海的经卷,只要凭借每个信徒的信仰和良心。这是佛教中的抢救运动,也是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的宗旨。慧能以后,经过几代的传播,禅宗在中国广大地区发展为五个较大的支派。这五个支派是:沩仰宗,开创人是沩山灵佑(771~853)和他的弟子仰山慧寂(807~883);临济宗,开创人是临济义玄(?~867);曹洞宗,开创人是洞山良价(807~869)和他的弟子曹山本寂(804~901);云门宗,开创人是云门文偃(864~949);法眼宗,创始人是法眼文益(885~958)。
    禅宗五个支派的兴起正当唐末农民战争(875~884)前后。在这以前的会昌五年(845)曾发生过一次全国性的灭佛运动(见会昌废佛),佛教各宗派遭到沉重打击,佛教寺院经济纷纷破产。佛教各宗派多失去以前优越的物质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禅宗的简单易行的传教方式和简易的宗教修养方法,越发显示出它的传教优势,因此得以盛行,并传播海外。
    8世纪,新罗僧人信行(704~779)入唐从神秀受法,北宗禅始传入朝鲜。以后又有新罗僧人道义从马祖门下受禅法,元和十五年(820)回国,传入南宗禅,后来成为朝鲜禅宗的主流。至高丽王朝时,禅宗又有了发展,改称“曹溪宗”。宋淳熙十四年(1187),日本僧人荣西到天台山万年寺,从临济宗黄龙派虚庵怀敞受法,临济宗传入日本。南宋末年,一批中国僧人东渡日本,多传禅宗黄歧派禅法。14世纪初,日僧道元来华,从洞山派第十三代弟子如净(1163~1228)受禅法,曹洞宗传入日本。
     (任继愈)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禅宗】以禅那为宗的宗派。因此宗偏重于修心,以心传心,直传佛祖的心印,故又名“佛心宗”。
英文解释
  1. :  Zen Buddhism
  2. n.:  zen,  Chan sect,  Dhyana
法文解释
  1. n.  école u dhyana, école zen
相关词
佛教寺庙少林寺祖师武功佛教百科文化成语
佛法人物历史人物高僧典故动物趣闻宜春风景
明月名胜区宗教禅宗文化园区宜丰旅游旅游
地理名胜古迹山峰更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