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动物
社会性动物这个词,已经使用习惯了。但动物社会绝非人类社会,动物以这样那样的原因而群聚在一起,或有些合群生活而发生了程度不等的分工,或种群个体间还有不同的优势的等级等等,都仅仅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适应个体或种群生存发展的需要。动物表现出的社会性,只是动物个体或种群的生存、发展和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采取一种集体行为而已。
群聚——动物个体独立地受到某一特定环境因素,如食物源、水源等的吸引而形成的群体。如潮虫(一种无翅昆虫)只喜欢在潮湿的地方生活,它们总是群聚在潮湿的地方。如一片棉田,以食棉叶、棉铃为食的棉铃虫,自然会聚集在这里。还有围绕在灯火附近,飞舞跃动的蛾类以及非洲稀树干旱草原小水坑边聚集的动物群等等。因此群聚常常是由于动物对栖息地的选择而形成的,是成群的动物个体,但不是社会。
社群——是由动物个体之间互相吸引形成的群体,这种群体的维持出现了社会分工,社会等级、领域行为等特征,不妨称为社会性的动物。但社会组织的复杂程度并不一样。
一类是可称作开放性的社群,它们是由于某种原因,例如徙移、繁殖而聚成群,过一段的社群生活。例如,迁徒中的鸟类,一起飞行,一起栖息,一起觅食。一群大雁中还有头雁带领。例如鹿科动物在繁殖期的集群,甚至还在争夺配偶时,形成配偶场,雄性动物之间,在此一决雌雄,争夺配偶,胜利者带着大批雌鹿去交配繁殖了。因此,开放式社群仍表现出某种临时性,社群成员可以交换、变动。
另一类可视为封闭型的社群,起源于家庭,由同种动物的双亲和后裔,大的社群还包括叔伯、姨姑、堂亲、表亲了,长期聚合而形成。大多数情况下社群成员不能交换,具有识别本社群成员和外来者的机制。最简单的是分泌特殊的气味,如鼠类,如蜜蜂。每个蜂巢都有每一群的特殊气味,蜜蜂归巢时,不会找错了蜂箱,如果错了,另一箱的守卫蜂也要把它赶出去的。复杂的如猴群,大猩猩、黑猩猩群,还有其他的通讯识别,甚至是“语言”的不同特征。
在封闭型社群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分工,在哺乳动物及一些鸟类中,雄性个体或雄性首领常起着领头的作用,保护雌性个体、幼仔的作用。雌性个体常主要负担着哺育幼仔的工作,而且在一些动物中,幼仔不仅受母亲的哺育,还有其他雌性个体的哺育。分工最为深入的当属多种蜂和蚁。蜜蜂中的蜂王、雄蜂、工蜂,蚁群中的蚁后、雄蚁、工蚁、兵蚁,由于分工而发生形态构造、生理机能、行为的变化。它们各司其职,减少了社群成员间的竞争,提高了群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社群中的动物个体之间,在资源和配偶优先占有方面,存在着竞争,也就有差异和排位,称为优势等级。如果一个个体能控制其他个体的行为,它就是优势个体,也可能出现a优于b,b优于c,c优于d这样一种等级顺序。这种等级经常是通过成员之间力量的较量而成立起来的。这样优势等级的个体能得到较好的营养和交配的机会,把优质的基因传递给后代,而且在社群中它保护了较年轻的和较弱小的个体的生长发育,所以对种群是有利的。而等级较低的个体总是伺机向更高级的个体提出挑战,来提高自己的排位,它的成功,无疑也是种群的成功。
社群生活中不仅有竞争,这是事物的一面,而另一面,还有利他性行为,就是有损于自己而有利于其他个体的行为。即这种行为可提高其他个体的生存和生殖机会,却降低了自己的生存和生殖机会。鸟类和黄鼠的报警鸣叫,增加了自己的危险,却换来了同群其他个体的安全。工蜂遇敌时,不得已而使用螫针,螫针会连同一部分内脏拉出,这是一种自杀性的行为,但它保卫了蜂巢内同胞的安全。利他性行为对社群生存的有利,对种群生存的有利是显而易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