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道觀名。在今 山東省 泰安市 泰山 極頂南面。始建於 宋 大中祥符 (公元1008-1016年)間。 清 姚鼐 《登泰山記》:“亭西有 岱祠 ,又有 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宮在 碧霞元君祠 東。”亦省作“ 碧霞祠 ”、“ 碧霞 ”。 清 葉廷琯 《吹網錄·泰山秦篆十字殘石》:“ 秦 李斯 篆書,在 泰山 頂 玉女池 上…… 明 嘉靖 間,移於 碧霞祠 東廡。” 郭沫若 《訪泰山雜詠·萬鬆亭遇雨》:“磴道千尋盡, 碧霞 鐵瓦紅。” |
|
碧霞元君祠聯繫方式地址:濟南章丘綉惠鎮山頭店村。
郵編:250000碧霞元君祠投訴電話濟南市旅遊投訴電話:0531-87937762
山東省旅遊投訴電話:0531-8296342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碧霞元君祠景區榮譽文物保護單位碧霞元君祠門票價格5元碧霞元君祠節慶活動紀念碧霞元周年、碧霞元君祠開放時間8:00——17:00碧霞元君祠最佳旅遊時間一年四季碧霞元君祠特別提醒春天的趵突泉和鼕天值得一遊。碧霞元君祠美食濟南以清香、鮮嫩、味純著稱,一菜一味,百菜不重。用高湯調製是濟南菜的一大特色。糖醋鯉魚、宮爆雞丁、九轉大腸、湯爆雙脆、奶湯蒲菜、南腸、玉記扒雞、濟南烤鴨等都是傢喻戶曉的濟南名菜。濟南著名的風味小吃有:鍋貼、灌湯包、盤絲餅、糖穌煎餅、羅汗餅、金錢酥、清蒸蜜三刀、水餃等。碧霞元君祠住宿在濟南旅遊,您總可輕而易舉找到滿意的住宿。濟南有各類賓館、飯店、旅館不計其數,僅星級賓館就有近五十傢,另有數十傢國內旅遊定點飯店,可滿足衆多遊客不同層次需求。
位於濟南市商業中心北園路的竜都國際大酒店(五星級標準,豪華涉外),升平街的山東貴都大酒店(三星級),均享有盛名,可優先考慮餐宿。
濟南星級賓館標準間的房價,經打折後實際成交的,四星級一般不低於320元,三星級一般不低於220元,二星級一般不低於160元,相當於一星級飯店的標準間價格在百元左右。
碧霞元君祠購物濟南著名的工藝品有:磁銹、黑陶、木魚石、面塑、羽毛畫、絹花等;土特産有:明湖蓮藕、平陰阿膠、北園蒲菜、大貨山查、核桃、泰山小白梨等。其中,平陰阿膠是一種名貴的中藥,價格從幾十元到數百元不等,以質量的好壞而論。
濟南最繁華的商業街是泉城路,大觀園附近、人民商場附近和南門附近也是較熱鬧的商業街區。碧霞元君祠交通市內有到達碧霞元君祠景區的公交綫。碧霞元君祠玩法參觀、旅遊、
錦屏山興盛於清初。章丘綉惠鎮山頭店村秀纔韓陽成出傢修道,於雍正七年(1729年)來此山修煉。他白天下山化緣,夜晚棲息山洞。在周邊鄉村村民的鼎力支持下,歷經20多年籌集物資,大興建築,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建成碧霞元君祠和老君堂兩大建築群,使錦屏山名聲遠揚。
碧霞元君祠、泰山行宮占地約1380平方米。歷經風雨,院內廚房、磨房以及廟內神像俱已毀壞,山門公餘四墻,泰山行宮殿宇、院內石碑均保存完好。碧霞元君祠坐北朝南雄踞眼前,前殿為靈應宮,後殿為泰山行宮。兩座建築皆用料石砌合而成,前檐石雕圖案精美,令人贊嘆,而無木建築之獨特,巧奪天工,實屬罕見。 |
|
泰山碧霞祠,護魯山口碧霞元君祠,興於康熙、盛於嘉慶,前後歷經300餘年。
碧霞祠是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位於泰山極頂之南,天街東首,北依大觀峰(即唐摩崖),東靠駐蹕亭,西連振衣崗,南臨寶藏嶺。係元君上廟,為泰山最大的高山古建築群,宋大中祥符年間創建,金碧輝煌,儼然天上宮闕。祠為二進院落,以照壁、金藏庫、南神門、大山門、香亭、大殿為中軸綫,兩側為東西神門、鐘鼓樓、東西禦碑亭、東西配殿。
據《泰山道裏記》和《岱覽》載,唐代前泰山頂上女神早有玉女或元君的稱號。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東封泰山時雕玉女像,鑿龕供於玉女池旁。至宋元 年間始建玉女祠,金改稱昭真觀,明洪武年間重修,號碧霞元君,成化、弘治、嘉靖年間拓建重修,正殿施銅瓦,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鑄銅亭(當時稱金闕,現存岱廟)。清代順治年間神門上增葺歌舞樓及石閣,乾隆年間建禦碑亭及鐘鼓樓,同 治年間建香亭。其中在康熙年間因水衝廟毀而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又重修。 碧霞祠現存建築保留了明代的規模及明代的銅鑄構件,建築風格多為清代中晚期的風格。
南大門築於重臺上,前後廊式。廊下東、西山墻上築神臺,供青竜、白虎、朱雀、玄武四方護衛神銅像。
正殿,上覆蓋瓦、鴟吻、檐鈴,均為銅鑄,檐下有乾隆御賜匾額“贊化東皇”。大殿5間,面闊24.7米,進深15.1米,通高13.7米,四柱七架梁,重梁起架,十一檁前後廊式,九脊歇山頂,四角施角柱。正間寬5米,次間寬4.4米,稍間寬3.45米,檐下施鬥拱柱頭科單杪雙下昂六踩,鬥拱上承托桃尖梁頭,平身科各間數 量不同,正間6柁,次間5柁,稍間4柁,均單杪雙下昂五踩。鬥拱上承托螞蚱頭, 角科單翹重昂七踩,轉角鬥拱上承托寶瓶,檐下及後檐下亦施鬥拱,形式與前面相同。屋面的筒瓦、大脊螭吻、垂脊、垂獸等構件皆銅鑄。大脊上飾雙鳳纏枝花紋,戧脊有6個獸和1個仙人,檐上瓦釘處飾立體走竜,均為銅鑄。歇山與山墻的交角處飾人物圖案,每面9個。
殿內槽柱上施四柁隔架鬥拱。柱上施井字形天花板,正間內鬥拱相圍呈八角形藻井,中間高浮雕盤竜戲珠。正間和西次間均設石雕仰覆蓮紋須彌座神臺:正間神臺裝木構雕花神龕,祀元君銅像,兩側為眼光、送生兩神銅像;東次間神臺供眼光奶奶及二侍女銅像,西次間神臺供送子娘娘和二侍女銅像。正殿內懸康熙帝巨匾“福綏海宇”。
祠以照壁、火池、南神門、大山門、香亭、大殿為中軸綫,左右分列東西神門、 鐘鼓樓、禦碑亭、東西配殿等建築。結構嚴謹,佈局緊湊,南北長76.4米,東西寬 39米,總面積2979.6平方米。
照壁和火池均在南神門外,照壁下部石砌,上部砌作五脊墻頂,北面鑲石板4 塊,大書“萬代瞻仰”。壁高3.45米,寬5.22米,厚0.65米。火池一間在照壁北, 又名金藏庫,磚石建造,面闊5.3米,進深5.3米,通高5.7米,無梁檁橫磚發券, 筒瓦五脊歇山頂。面北開一門,東西山墻各開一窗,是香客焚燒幣帛及香紙的地方。
南神門外是金藏庫,俗稱火池,專供香客焚紙香。火池有照壁,大書“萬代瞻仰”。門上有歌舞樓,門內東有東神門,西有西神門,盤道穿越其間。院中東為鐘樓,西為鼓樓,北為重臺。在火池北,石砌方形,頂部條石平鋪。門寬2.7米,進深5.26米,高2.73米,東西各有小房一間,門相對。門有歌舞樓3間,面闊9.79米,進深4.95米, 通高4.9米,兩柱六檁六架梁,重梁起架,捲棚歇山頂,東西山頂各開一拱形門, 北面無壁。檐檁墊板等施墨綫小點金彩繪。
西神門與天街相連,東神門與通玉皇頂的盤道相接,兩門形式相同,均石砌拱 形門洞,高3.4米,寬3.25米,進深5.4米。上築閣樓各3間,面闊8.8米,進深3.5 米,通高4.9米,二柱六檁六架梁,重梁起架,捲棚歇山頂,施墨綫小點金彩繪。
三神門間各有北嚮小房,頂部鋪條石,將東西閣樓和歌舞樓連在一起,有石階相通。
鐘鼓樓位於大山門前東西閣樓北,面闊、進深均5.4米,通高7.38米,方形重 檐五脊歇山頂,灰色筒瓦,樓身施四通柱,上下層間施四楞木鋪釘木板。上屋施角 梁、扶角梁、金枋等起架。金枋上橫置一圓梁懸挂獸鈕蓮口銅鐘。施墨綫小點金彩繪。
大山門,5間,面闊19.8米,進深11.2米,通高12.15米,五柱九檁七架梁,中 柱前後廊式,重梁起架,九脊歇山頂,筒瓦板瓦、大脊垂脊、勾頭、滴水、螭吻、走獸等均鐵鑄。
正次間中柱下裝3門,稍間檐下砌墻開圓拱窗,內置青竜、白虎、文麯、武麯星君4銅像。檐下施鬥拱,柱頭科為單杪雙下昂七踩鬥拱;平身科每間4柁,也為單 杪雙下昂七踩鬥拱。鬥拱檐檁普柏枋、闌額、墊板、由額及雀替施墨綫大點金彩繪。
東西禦碑亭,位於大山門後兩側,方形,面闊進深均6.2米,通高7.9米,施四通柱,九脊重檐歇山頂,黃琉璃瓦蓋頂。檐下施鬥拱,一鬥二升交麻葉頭。下層四 周砌墻。兩碑亭均開一南嚮門及嚮院內的門。鬥拱檁枋上施墨綫大點金彩繪。亭內 置乾隆登岱詩漢白玉碑。
東西配殿各3間,面闊13米,進深7.7米,通高8.4米,四柱五架梁,七檁前後 廊式,重梁起架,五脊硬山頂。檐下施鬥拱,柱頭科單下昂三踩。鬥拱上承托抱頭 梁(螞蚱頭狀),平身科,單下昂三踩。鬥拱上托六分頭,檁枋鬥拱上飾墨綫大點金 彩繪。東配殿供眼光奶奶和二侍童銅像,西配殿供送生娘娘及二侍童銅像。瓦面的板瓦、筒瓦、大脊、螭吻、勾頭、滴水、走獸等皆鐵鑄。
院中為香亭,即明萬歷年間所鑄金闕處,金闕後移山下。今亭重檐八角,內祀元君銅像。亭兩側有銅碑對峙:東為明萬歷年間《敕建泰山天仙金闕碑記》;西為天啓年間《敕建泰山靈佑宮碑記》。亭前有明嘉靖和萬歷年間銅鑄千斤鼎和萬歲樓。香亭,在正殿前院中,方形,面闊進深均5.8米,通高8.3米。亭身四通柱,周 列角柱和輔角柱,共12根,形成下層環廊。柱上施鬥拱、柱頭科一鬥二升交麻葉頭, 平身科每面8個,一鬥二升螞蚱頭。上層柱頭科鬥拱單昂一鬥二升三踩,平身科每 6個,影作一鬥三升。黃琉璃瓦九脊重檐歇山頂。亭內設神龕,供碧霞元君銅像。
院東南、西南偶是禦碑亭,內有乾隆登岱詩碑。
祠東為道院,明代置東公署,香稅總巡官駐此。清代改為駐蹕亭。碧霞祠今有道士、道姑30餘人。
院南為寶藏嶺,上有巨石類獅,俗稱獅子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