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語 : 佛教寺塔 : 民間文學之子弟書詞目 : 中國風景名勝 : 中國 > 北京 >海澱區 >香山街道 > 碧雲寺
顯示地圖
目錄
旅遊 Travel
碧云寺 旅游
  碧雲寺投訴電話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位於香山東麓,原名碧雲庵,始建於元代,為西山風景區中最完整的一座寺院,頗像西湖的靈隱寺。全寺面積四萬餘米,內有羅漢堂、孫中山紀念堂、水泉院、金剛寶座塔等名勝。寺裏風景秀麗,鬆柏參天。山門外邊,是一座懸空石橋,橋下是五丈深壑,溝旁高槐大柳,溝底水聲潺潺,四季不涸。門前有一雙頗負盛名的石獅子。從山門到寺頂共分六層。山門內的中軸綫上有四層大殿,殿後兩廂是生動高大、威武勇猛的哼哈二將。前殿是胖乎乎的彌勒佛。中間為釋迦牟尼殿。殿內有雕飾精美的金竜藻井、金色蟠竜,正中是釋迦牟尼講經時的雕像,周圍是他的門徒和羅漢。大殿後面是裝飾一新的孫中山紀念堂,院內鬆柏合抱,草地如茵。堂上是孫中山先生的塑像。正廳西北角,陳列着蘇聯政府1925年3月派專員送來的一口玻璃鋼棺。由於孫中山先生那時已經入殮,衹好在此留作紀念。院裏還有孫中山先生的事跡展覽室。碧雲寺的西院是五百羅漢堂。每個羅漢高約一點五米,個個形態逼真,活竜活現。從孫中山先生紀念堂拾級而上,經過長達三十四米的牌坊小徑,是全寺最高的建築:金剛寶座塔,塔高三十四點七米,建築宏偉,雕琢精緻,是京郊的名塔,是西山東麓的製高點。登臨塔頂,京郊景觀,一覽無餘。去碧雲寺、香山和臥佛寺是乘同一路汽車。一般是先遊臥佛寺,再到香山和碧雲寺。特別關照:進碧雲寺得先買香山的門票。門票:10元交通:318、331、360、714、733、904可達。
No. 2
碧云寺
碧云寺
  碧雲寺(Biyun Temple)
  碧雲寺位於北京海澱區香山公園北側,西山餘脈聚寶山東麓,是一組佈局緊湊、保存完好的園林式寺廟。創建於元至順二年(1331年),後經明、清擴建,始具今日規模。寺院坐西朝東,依山勢而建造。整個寺院佈置,以排列在六進院落為主體,南北各配一組院落,院落采用各自封閉建築手法,層層殿堂依山疊起,三百多級階梯式地勢而形成的特殊佈局。因寺院依山勢逐漸高起,為不使總體佈局景露無遺,故而采用迥旋串連引人入勝的建造形式。每進院落各具特色,給人以層出不窮之感。整個寺院,由山門至寺後石塔,高度相差一百餘米。在中軸綫上的前幾重佛殿屋本為明代遺物,內有佛塑佛雕,其中立於山門前的一對石獅、哼哈二將,殿中的泥質彩塑以及彌勒佛殿山墻上的壁塑皆為明代藝術珍品。
  碧雲寺自元代創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相傳此地原為金章宗玩景樓舊址,本名“碧雲庵”。明代武宗正德十一年(l516年),以佞幸得寵的御馬監太監於經相中了這塊風水寶地,利用稅收和從皇帝處所得錢財擴建了碧雲寺,並立塚域於寺後,又在塚上種植了青鬆作為死後葬身之所。據說這種做法叫做“青鬆壓頂”,實際上也是墓葬的一種標記。大概是因為有過這樣一段歷史,當地的人們都把這座寺稱為“於公寺”。後來於經下獄庾死,葬身碧雲寺的打算也落空。明熹宗天啓三年(1623年),魏忠賢也看中這塊寶地,再度擴建碧雲寺,又在於經墓壙屋礎上加工擴建,作為自己死後墓地。但五年後魏忠賢也獲罪,墓穴遂廢。經過這兩次擴建,富有明代建築特點的碧雲寺業已成形。到清代,綺麗壯觀的碧雲寺吸引了清帝王和後妃們。乾隆十二年(1748年)對碧雲寺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在保存原有寺院的基礎上,又在寺後墓壙所在地新建金剛賓座塔,在寺右增建羅漢堂,寺左新建行宮院。由於對原有建築無較大變動,因此該寺建築和文物基本保留了明代風格。
  碧雲寺山門前有石橋一座,緊靠山門是一對石獅子,蹲坐於須彌座上,身軀瘦長,威武如生。石獅為魏忠賢所造,是明代極有藝術性的石雕。山門迎面是哼哈二將殿。殿坐西朝東,面闊三間,歇山灰瓦頂,檐下飾有鬥拱。泥質彩塑二將像,分別站立大殿兩側,高約4.8米,形象逼真,色彩鮮明,體態剛勁,是一對價值極高的雕塑藝術品。哼哈二將殿兩側分列鐘樓和鼓樓,形成第一進院落。這座院落的正殿是彌勒佛殿,原有四大天王像毀於北洋軍閥時期,現殿內衹剩下彌勒佛像。殿前設有月臺,臺上矗立八棱經幢二座,上面遍刻經咒.
  寺廟大雄寶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坐像,左有迦葉尊者和文殊菩薩,右有阿難尊者和普賢菩薩。山墻上的壁塑放置姿態各異、形象活潑的彩塑十八羅漢和《西遊記》中唐僧取經的神怪故事,雲山縹緲的境界,形之於立體雕塑上,增強了立體感與真實感,堪為明代藝術珍品。釋迦牟尼塑像後是觀音菩薩以及善財、竜王、竜女、韋陀等像,四周襯以觀音菩薩懸塑,以及山石雲海等,同前殿渾然成為一個整體。大殿後有八角形碑亭,碑亭內立有乾隆御筆親書石碑,記述了乾隆十二至十四年間重修碧雲寺的情況。
  第三進院落以菩薩殿為主體,面闊三間,歇山大脊,前出廊,檐下裝飾有鬥拱,匾額上為乾隆御筆“靜演三車”。殿內供奉五尊泥塑彩繪菩薩像,正中為觀音菩薩,左為文殊菩薩、大勢至菩薩,右為普賢菩薩、地藏菩薩。東西兩壁塑有高一米左右二十四諸天神和福、碌、壽、喜四星像。塑像四周也有雲山懸塑和小型佛教故事雕塑。院內古樹叁天,枝葉繁茂。其中娑羅樹最為珍貴,此樹原産自印度,樹頂像麯傘,枝幹盤麯,葉片長圓,形狀恰似棗核,每叉有五葉或七葉,故又稱為“七葉樹”。佛祖釋迦牟尼是在娑羅樹下寂滅的,因而成為佛門之寶。第三重院內有孫中山紀念堂。紀念堂面闊五間,山墻後鑲嵌漢白玉石刻碑,大理石須彌座上雕刻有各種花紋,白底金字,上書《孫中山先生緻蘇聯書》。正門上方懸挂紅底金字木匾,上為宋慶齡手書“孫中山先生紀念堂”。正廳設孫中山半身塑像,真右停放1925年蘇聯贈玻璃蓋鋼棺一口。室內陳列孫中山先生各個時期的照片和史跡。
  塔院位於寺院最後,院內南部有雕工精緻的漢白玉石牌坊,牌坊兩側各有八字形石雕照壁,照壁正面刻八個歷史人物浮雕,並有題名,左有藺相如為節,李密為孝,諸葛孔明為忠,陶淵明為廉;右有狄仁傑為孝,文天祥為忠,趙壁為廉,謝玄為節。照壁小額枋刻有八個大字,左為“清誠貫日”,右為“節義凌霄”。石牌坊後有兩個八角形碑亭,南北相對,亭內放乾隆御制金剛寶座塔碑,左亭內為滿、蒙文,右亭內為漢、藏文。金剛寶座塔位於全寺最高點,建於乾隆十三年(7748年)。塔仿北京五搭寺形狀建造。這種塔北京地區有三座,另兩座是西黃寺的清淨化城塔和真覺寺的金剛寶座塔。碧雲寺金剛寶座塔高347米,分搭基、寶座、塔身三層。塔基呈方形,磚石結構,外以虎皮石包砌,臺基兩側有石雕護欄。塔身全部為琢磨過的漢白三石砌成,四邊還雕刻有藏傳喇嘛教的傳統佛像。塔基正中開券洞,券墻上有一漢白玉石匾額,上書金字“孫中山先生衣冠塚”。券洞兩旁雕有佛像和獸頭形紋飾,券洞上額匾書“燈在菩提”。券門內登石階可至最上層寶座頂,寶座上有七座石塔:一座屋形方塔,一座圓形喇嘛搭,其後有五座十三層密檐方塔,中央一大塔,四隅各有一小塔。這是一種獨特的建築形式,是曼陀羅的一種變體。曼陀羅是梵語譯音,意為“壇城”,後來演變成象徵性圖案。按藏傳佛教之意,井字中央是須彌山,四周分佈水、陸、山、佛。五座佛塔基座均為須彌座,塔肚四面刻佛像。塔肚之上用十三層相輪組成塔頸,最後為銅質塔剎。塔剎中央鑄有八卦,四周垂有花縵。塔剎上端又立一小塔,上有“眼光門”,門內有佛。主塔後植有一株蒼勁古鬆。整個金剛寶座塔布滿了大小佛像、天王、竜鳳獅象和雲紋等精緻浮雕,皆根據西藏地區傳統雕像而刻造。
  碧雲寺中軸綫的左右兩側還有兩組建築,左為羅漢堂,右為水泉院。羅漢堂仿杭州淨慈寺。羅漢堂,有雕像508尊,全係木質雕刻,外覆金箔。羅漢堂頂部正中聳立者象徵西方淨土的寶塔、樓閣。正門內塑有四大天王,中心為三世佛;四面通道上各立有塑像一尊:東為韋馱,西為彌陀佛,南為地藏菩薩,北為瘋僧。瘋僧即是傳說中的靈隱寺裏的嘲諷秦檜的瘋和尚。在北面屋梁上蹲着濟公。民間傳說羅漢堂排位那天,濟公很早就來到碧雲寺,可大門還沒開。適逢一花花公子強搶民女,濟公打抱不平救了民女。待濟公回到碧雲寺,所有座位皆滿,就衹好把屋梁當座位。羅漢堂裏五百羅漢按順序排列,坐像高約l.5米,身材大小與常人同,姿態各異,形象生動,有的閉目靜坐,有的低頭微笑,有的襢胸露腹,有的老態竜鐘......五百羅漢的形象,可以說是佛教雕塑藝術的集錦。令人深思的是這五百羅漢中竟有乾隆皇帝的塑像,第444尊羅漢“破邪見尊者”,頂盔挂甲,一派英武的戎裝打扮,它正是乾隆皇帝的羅漢造像。將皇帝塑成羅漢,大約一方面意在宣揚“君權神授”,另一方面也有歌頌乾隆盛世之意。
  水泉院是碧雲寺內風景清幽的好去處,院內鬆柏叁天,最有名的是三代樹。這是一株較奇特的古樹,柏樹中套長柏樹,最裏層長着一株楝樹,現在楝樹仍舊活着。院中還有一天然流泉,名“水泉”,又稱“卓錫泉”。泉水自石縫中流出,匯而為池,泉水甘甜爽口。泉水旁邊是用太湖石堆疊而成的假山。花木、泉水、假山構成了一座優美、幽靜的庭院花園。
  該寺始建於元朝至順二年(1331),元丞相耶律楚材之後裔耶律阿吉捨宅為寺,初名碧雲庵,後改碧雲寺。明清兩代均有擴建。明正德年間太監於徑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大興土木,為第一次擴建,並在寺後為自己修建墳墓。嘉靖初年於徑獲罪,不能在此處葬身。天啓年間太監魏忠賢又擴建廟宇,再次建墳,準備死後葬此。崇禎初年,魏忠賢自縊後被戮屍,也不能再葬於此。魏忠賢的黨羽葛九思,1644年隨清軍入京,將魏之衣冠葬在墓中,成為魏的衣冠塚。直到康熙四十年(1704),江南道監察御史奉命巡視西山時,初以為是前朝皇帝陵寢,後來知道是魏墳,遂於五月十二日上奏,二十二日詔平其墳。乾隆十三年(1748),對寺宇重加修葺,並按西僧所貢奉的圖樣,建起了金剛寶座塔,同時新建了行宮和羅漢堂,對其他殿宇無大變動。所以寺內殿宇基本是明代結構。 1925年孫中山先生在京逝世後,曾在該寺的後殿停過靈柩,因而此殿後改為中山堂。金剛寶座塔下,成為孫中山衣冠塚。 "文化大革命"期間,寺門內的哼哈二將等塑像被毀。"文革"之後,對該殿進行過重修。1983年將頤和園東門外因拓寬馬路而委棄路旁的孫中山畫像紀念碑,移建寺內金剛寶座塔前空地上。
  2001年06月25日,碧雲寺作為明、清古建築,已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碧雲寺交通指南
  乘公交318、331、360、634、714、696、698路香山站下。
包含詞
碧雲寺村等碧雲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