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廣東 >陽江 >陽江市區 > 石覺寺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石覺寺投訴電話陽江市旅遊投訴電話:0662-3418544
  廣東省旅遊投訴電話:020-8668116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石覺寺位於陽江市區南邊的漠陽江東南岸,座南嚮北,自古地處交通要衝,是陽江古八景之一。
  古剎石覺寺,香火鼎盛,僧侶雲集,騷人墨客慕名而至,名聞遐邇。八角亭題有“登彼岸”名人字跡;邊寺聯“漠江水匯三摩地,頓鉢山呈一指禪”,是清代貢生閻守清所書。清朝進士莊大中、清末著名書法傢拔貢林葆瑩、清末舉人陳德鑫、貢生馮錫年以及社會知名人士項仙侶先生等曾為該寺題聯賦詩,傳頌至今。
  石覺寺經歷代五次重修,十年動亂受破壞。1986年陽江縣政府把石覺寺列為縣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釋蓮宗大師主理寺務,集資重建石覺寺。新鑄銅鐘兩衹,新建禪房,客房十多間、小拱橋、第一山門、林亭碑廊和前殿等;稍後,又將後座大雄寶殿翻建一新;1995年集資興建了一座九層千佛塔:該塔為純白色塔身,巍峨雄偉;塑造了一座金身千手觀音。新建了藴空、滌塵法師紀念堂。現在的石覺寺環境清幽,緑樹婆娑,小橋流水,波光劍影,佛光普照,寶殿莊嚴,是一座園林式的寺院。
No. 2
  石覺寺,原名開元寺,建於唐代開元年間。位於廣東省陽江市江城區南面三 裏的漠陽江東南岸,坐南嚮北。占地面積2886平方米。經歷代先人五次重修。 是陽江八景之一,謂“石覺禪林”。寺門口正額“漠陽福地”乃明朝本邑仙師朱在參所題。雨邊寺聊“漠江水涯三摩地,頓山呈一指禪”。是清代狀元林召棠所書。八角亭題“登彼岸”乃蘇東坡之手跡,至今尚為寺門生輝。
  古剎石覺寺,昔日香火鼎盛,僧侶雲集,梵唄不絶,騷人墨客,慕名而至,名聞遐邇。清乾隆進士莊大中、清末著名書法傢拔貢林葆瑩、清末舉人隙德鑫、貢生馮錫年以及社會知名人士項仙侶先生等曾為該寺題聊賦詩,傅頌至今。十年動亂,浩劫飛埃,佛像幢幡均遭破壞,法物經文,付之一炬,僧人流散,寺院凋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實,該寺得以歸還僧人管理。1986年4月11日原陽江縣人民政府在陽府布(1986)40號文件把石覺寺列為縣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釋蓮宗大師主理寺務。之後,經釋蓮宗大師多方奔走,呼籲號召,並得十方善信支持,發動集資、重建石覺寺,計塑金身三寶佛像、十八羅漢,修葺祖師殿、伽藍殿、註富宮、功德堂,新鑄銅鍾雨衹、建禪房客房十多間,添置經書法器一大批:並重挖放生池、重修通往八角亭小拱橋,新建第一山門,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親自題寫“石覺寺”三字。1988年12月間修善八角亭。1989年由信衆集資輿建了碑林亭碑廊。1989年由主持釋蓮宗法師發起倡議,集資與建大悲樓(前殿),占地面積281平方米,建築面積429.25平方米。該樓主體包括鍾樓、鼓樓、天王殿、韋馱殿、客堂、觀音殿等,氣勢雄奇,頗具規模。稍後,又將後座大雄寶殿翻建一新。1995年間由釋蓮宗大師發起集資興建了一座九層千佛塔。該塔為純白色塔身,巍峨雄偉、直插雲端,登高憑臨,心曠神怡,十裏風光,盡收眼底。並塑造了一座金身千手觀音。新建了藴空、滌塵法師紀念堂。
  現在,石覺寺今非昔比,最境清幽、緑樹婆娑、小橋流水、波光劍影、佛光普照、寶殿莊嚴,好一座園林式的寺院。她正以幹百年來未有過的嶄新面貌,迎接着一批批海外遊子、港澳同胞,接受着一批批信徒佛友的頂禮膜拜。她為加強我市與海內外友好往來,為發展我市的旅遊事業促進佛教事業和弘揚祖國的文化,為繁榮我市的經濟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