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詩人: 劉應時 Liu Yingshi
十年夢不到丘壑,清坐喜看寒瘦姿。 玉立一峰森黛色,虯蟠九節漾風漪。 涓涓月露欲生處,漠漠溪雲未散時。 卻笑輕狂桃李眼,臞仙風韻不能窺。 |
|
詩人: 曾幾 Ceng Ji
窗明幾淨室空虛,盡道幽人一事無。 莫道幽人無一事,汲泉承露養菖蒲。 |
觀賞植物的一種 An ornamental plants |
| 觀賞植物的一種。莖可入藥。 明 張寧 《方洲雜言》:“草木中耐寒者極多,素馨、車前、鳳尾、治蘠、薜荔、石菖蒲……不可勝紀。”亦省作“ 石蒲 ”。 唐 無名氏 《瓦鬆賦》:“離離兮若星榆之昭灼,燁燁兮疑石蒲之蔥蒨。” |
|
藥物名稱: 石菖蒲
藥物別名: 九節菖蒲(古),山菖蒲、石蜈蚣、水劍草。
拼音名稱: shichangpu
說明:辛,溫。歸心,脾經。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小鼠腹腔註射全草的氯仿提出物250-1000mg/kg,出現活動減少、肌張力增加、竪尾、眼瞼下垂、呼吸深慢、流涎、共濟失調、四肢外展、翻正反射消失、癱瘓死亡。
功用作用:
1,開竅寧神:主治痰濁上蒙,閉阻清竅引起的神志昏亂,癲狂,以及精神恍惚,健忘失眠等證。
2,化濕開胃:適於濕阻中焦,胃脘脹滿,苔膩不饑;配伍黃連又治噤口痢。
此外,取本品辛散除濕消痰之功,尚可用治風濕痹證以及痰咳失音。
【英文名】 rhizoma acori tatarinowii
【別名】菖蒲葉、山菖蒲、水劍草、香菖蒲、藥菖蒲
【來源】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 的乾燥根莖。秋、鼕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幹。
【製法】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曬幹。
石菖蒲
學名: acorus gramineus
別名: 山菖蒲、藥菖蒲、金錢蒲
科: 天南星科屬: 菖蒲屬
産地分佈
分佈於中國長江以南各省及西藏;日本亦有
形態特徵
多年生常緑草本植物,株高30~40釐米,全株具香氣。硬質的根狀莖橫走,多分枝。葉劍狀條形,兩列狀密生於短莖上,全緣,先端慚尖,有光澤,中脈不明顯。4~5月開花,花莖葉狀,扁三棱形,肉穗花序,花小而密生,花緑色,無觀賞價值。漿果肉質,倒卵圓形。
生長習性
喜陰濕環境,在鬱密度較大的樹下也能生長,但不耐陽光暴曬,否則葉片會變黃。不耐幹旱。稍耐寒,在長江流域可露地生長。
園林用途
石菖蒲常緑而具光澤,性強健,能適應濕潤,特別是較陰的條件,宜在較密的林下作地被植物。
繁殖培育
通常在9~10月進行分株種植,即除去枯黃老葉後,將植株分為5~10個分蘖的小株,然後種植澆水。株行距30釐米左右,一二年可長成茂密的植株.
【性狀】本品呈扁圓柱形,多彎麯,常有分枝,長 3~20cm,直徑0. 3~1cm 。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疏密不勻的環節,節間長0. 2~0. 8cm,具細縱紋,一面殘留須根或圓點狀根痕;葉痕呈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有的其上有毛鱗狀的葉基殘餘。質硬,斷面纖維性,類白色或微紅色,內皮層環明顯,可見多數維管束小點及棕色油細胞。氣芳香,味苦、微辛。
【鑒別】
(1)本品橫切面:表皮細胞外壁增厚,棕色,有的含紅棕色物。皮層寬廣,散有纖維束及葉跡維管束; 葉跡維管束外韌型,維管束鞘纖維成環,木化;內皮層明顯。中柱維管束周木型及外韌型,維管束鞘纖維較少。纖維束及維管束鞘纖維周圍細胞中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薄壁組織中散有類圓形油細胞;並含澱粉粒。
(2)取〔含量測定〕項下的揮發油,加石油醚(60~90℃)製成每1ml含2μl的溶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石菖蒲對照藥材,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μl,分別點於同一以0.5%羧甲基纖維素鈉溶液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8: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放置約1小時,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顔色的熒光斑點;再以碘蒸氣熏至斑點顯色清晰,日光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顔色的斑點。
【含量測定】
照揮發油測定法(附錄Ⅹ d)測定。
本品含揮發油不得少於1.0%(ml/g)。
【性味歸經】辛、苦,溫。歸心、胃經。
【功能主治】化濕開胃,開竅豁痰,醒神益智。用於脘痞不饑,噤口下痢,神昏癲癇,健忘耳聾。
【用法用量】 3 ~9g。
【貯藏】置乾燥處,防黴。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註:需要指出的是,本品由於辛溫,故對陰虛血熱者,不宜服用,用量為幹品3~10g,鮮品10~15g。石菖蒲屬芳香藥,揮發油係其有效成分,故入煎劑宜後下,註意不宜入煎,以免降低療效。 |
|
石菖蒲
(《本草圖經》)
【異名】昌本(《周禮》),菖蒲、昌陽(《本經》),昌羊(《淮南子》),堯時薤、堯韭(《吳普本草》),木蠟、陽春雪、望見消(《仙傳外科集驗方》),九節菖蒲(《滇南本草》),水劍草(《綱目》),苦菖蒲(《生藥性備要》),粉菖(《中藥材手册》),劍草(《貴州民間方藥集》),劍葉菖蒲(《四川中藥志》),山菖蒲、溪菖(《藥材學》),石蜈蚣(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册》),野韭菜、水蜈蚣、香草(《廣西中草藥》)。
【來源】為天南裏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莖。
【植物形態】石菖蒲
多年生草本,根莖橫臥,直徑5~8毫米,外皮黃褐色。葉根生;劍狀綫形,長30~50釐米,寬2~6毫米,罕達1釐米,先端漸尖,暗緑色,有光澤,葉脈平行,無中脈。花莖高10~30釐米,扁三棱形;佛焰苞葉狀,長7~20釐米,寬2~4毫米;肉穗花序自佛焰苞中部旁側裸露而出,無梗,斜上或稍直立,呈狹圓柱形,柔弱,長5~12釐米,直徑2~4毫米;花兩性,淡黃緑色,密生;花被6,倒卵形,先端鈍;雄蕊6,稍長於花被,花藥黃色,花絲扁綫形;子房長橢圓形。漿果肉質,倒卵形,長寬均約2毫米。花期6~7月。果期8月。
生長於山澗泉流附近或泉流的水石間。分佈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
本植物的葉(菖蒲葉)、花(石菖蒲花)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秋季采挖,除去莖葉及須根,洗淨。或切成10釐米左右的小段,曬幹。
【藥材】乾燥報莖略呈扁圓柱形,稍彎麯,有時分歧,一般長3~20釐米,直徑約0.5~1釐米。表面灰黃色、紅棕色或棕色,環節緊密,節間長約3~6毫米,有略呈扁三角形的葉痕,左右交互排列,下方具多數圓點狀突起的根痕,並有細皺紋,節間有時殘留葉基,纖維狀,偶有短小細根。質堅硬,難折斷,斷面纖維性,類白色至淡棕色,可見環狀的內皮層,維管束散在,中心部較顯著。氣芳香,味微辛。以條長、粗肥、斷面類白色、纖維性弱者佳。
主産四川、浙江、江蘇等地。
除上述品種外,尚有變種植物細葉菖蒲(又名:錢菖蒲)的根莖,亦同等入藥,一般用鮮品,亦稱鮮菖蒲。
古代文獻稱菖蒲以"一寸九節者良",故本品亦有九節菖蒲之名,但目前華北一帶用毛茛科植物阿爾泰銀蓮花的根莖作九節菖蒲。參見"九節菖蒲"條。
【化學成分】根莖和葉中均含揮發油(0.11~0.42%),其主要成分是β-細辛醚63.2~81.2%,細辛醚8.8~13.7%,其次為石竹烯、α-葎草烯、石菖醚等。還含氨基酸、有機酸和糖類。
【炮製】揀去雜質,洗淨,稍浸泡,潤透,切片,曬幹。
《雷公炮炙論》:"采得菖蒲後,用銅刀颳上黃黑硬節皮一重,以嫩桑枝條相拌蒸,出,曬幹,去桑條,銼用。"
【性味】辛,微溫,
①《本經》:"辛,溫。"
②《另口錄》:"無毒。"
③《藥性論》:"味苦辛,無毒。"
【歸經】入口、肝、脾經。
①《綱目》:"手少陰、足厥陰。"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脾、膀胱三經。"
③《本草經解》:"入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
【功用主治】開竅,豁痰,理氣,活血,散風,去濕。治癲癇,痰厥,熱病神昏,健忘,氣閉耳聾,心胸煩悶,胃痛,腹痛,風寒濕痹,癰疽腫毒,跌打損傷。
化濕開胃,開竅豁痰,醒神益智。用於脘痞不饑、噤口下痢、神昏癲癇、健忘耳聾。
①《本經》:"主風寒濕痹,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髒,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
②《別錄》:"主耳聾,癰瘡,溫腸胃,止小便利,四肢濕痹,不得屈伸,小兒溫瘧,身積熱不解,可作浴湯。聰耳目,益心智。"
③《藥性論》:"治風濕頑痹,耳鳴,頭風,淚下,殺諸蟲,治惡瘡疥瘙。"
④《日華子本草》:"除風下氣,除煩悶,止心腹痛,霍亂轉筋。治客風瘡疥,澀小便,殺腹藏蟲。耳痛:作末、炒,承熱裹窨,甚驗。"
⑤王好古:"治心積伏粱。"
⑥《滇南本草》:"治九種胃氣,止疼痛。"
⑦《綱目》:"治中惡卒死,客忤癲癇,下血崩中,安胎漏。散癰腫。搗汁服,解巴豆、大戟毒。"
⑧《本草備要》:"補肝益心,去濕逐風,除痰消積,開胃寬中。療噤口毒痢,風痹驚癇。"
⑨《本草再新》:"止鼻血,散牙癰。"
⑩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册》:"治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消化不良,胃炎,熱病神昏,精神病。"
⑾《廣西中草藥》:"治癲狂,驚癇,痰厥昏迷,胸腹脹悶或疼痛。"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2錢(鮮者3~8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宜忌】陰虛陽亢、煩躁汗多、咳嗽、吐血、精滑者慎服。
①《本草經集註》:"秦艽、秦皮為之使。惡地膽、麻黃。"
②《日華子本草》:"忌飴糖、羊肉。勿犯鐵器,令人吐逆。"
③《醫學入門》:"心勞、神耗者禁用。"
【貯 藏】置乾燥處,防黴。
【選方】①治癲癇:九節菖蒲(去毛焙幹),以木臼杵為細末,不可犯鐵器,用黑豶豬心以竹刀批開,砂罐煮湯送下,每日空心服二、三錢。(《醫學正傳》)
②治少小熱風癇,兼失心者:菖蒲(石上一寸九節者),宣連、車前子、生地黃、苦參、地骨皮各一兩。上為末,蜜和丸,如黍米大,每食後服十五丸,不拘早晚,以飯下。忌羊肉、血、飴糖、桃、梅果物。(《普濟方》菖蒲丸)
③治痰迷心竅:石菖蒲、生薑。共搗汁灌下。(《梅氏驗方新編》)
④治溫熱、濕溫、鼕溫之邪,竄入心包,神昏譫語,或不語,舌苔焦黑,或笑或痙:連翹三錢(去心),犀角一錢,川貝母三錢(去心),鮮石菖蒲一錢。加牛黃至寶丹一顆,去蠟殼化衝。(《時病論》)
⑤治好忘:遠志、人參各四分,茯苓二兩,菖蒲一兩。上四味治下篩,飲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開心散)
⑥治心氣不定,五髒不足,甚者憂愁悲傷不樂,忽忽喜忘。朝差暮劇,暮差朝發,狂眩:菖蒲、遠志各二兩,茯苓、人參各三兩。上四味末之,蜜丸,飲服如梧子大七丸,日三。(《千金方》定志小丸)
⑦治諸食積、氣積、血積、鼓脹之類:石菖蒲八兩(銼),斑貓四兩(去翅足,二味同炒焦黃色,揀去斑貓不用)。上用粗布袋盛起,兩人牽掣去盡貓毒屑了,卻將菖蒲為細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酒或白湯送下。(《奇效良方》)
⑧治風冷痹,身體俱痛:菖蒲(銼)、生地黃(去土,切)、枸杞根(去心)各四兩,烏頭(炮裂,去皮臍,銼)二兩,生商陸根(去土,切)四兩,生薑(切薄片)八兩。上六味,以清酒三升漬一宿,暴幹,復納酒中,以酒盡為度,暴幹,搗篩為細散。每服,空心溫酒調一錢匕,日再服。(《聖濟總錄》菖蒲散)
⑨治耳聾:菖蒲根一寸,巴豆一粒(去皮心)。二物合搗,篩,分作七丸,綿裹,臥即塞,夜易之。(《補缺肘後方》菖蒲根丸)
⑩治耳聾耳鳴如風水聲:菖蒲(米泔浸一宿,銼,焙)二兩,豬腎(去筋膜,細切)一對,蔥白一握(擘碎),米(淘)三合。上四味,以水三升半,(先)煮菖蒲,取汁二升半,去滓,入豬腎、蔥白、米及五味作羹,如常法空腹食。(《聖濟總錄》菖蒲羹)
⑾治中暑腹痛:石苗蒲根三至五錢。磨水頓服。(《江西草藥》)
⑿治噤口惡痢,粒米不入者:石菖蒲一兩,川黃連、甘草、五穀蟲各三錢.為末,蜜湯調送少許。(《本草匯言》)
⒀治霍亂吐瀉不止:菖蒲(切焙)、高良薑、青橘皮(去白,焙)各一兩,白术,甘草(炙)各半兩。上五味搗為粗末,每服三錢匕,以水一盞,煎十數沸,傾出,放溫頓服。(《聖濟總錄》菖蒲飲)
⒁治赤白帶下:石菖蒲、破故紙,等分。炒為末,每服二錢,更以菖蒲浸酒調服,日一服。(《婦人良方》)
⒂治小便一日一夜數十行:-菖蒲、黃連,二物等分。治篩,酒服方寸匕。(《範汪方》)
⒃治癰腫發背:生菖蒲搗貼,若瘡幹,搗末,以水調塗之。(《經驗方》)
⒄治跌打損傷:石菖蒲鮮根適量,甜酒糟少許,搗爛外敷。(《江西草藥》)
⒅治喉痹腫痛:菖蒲根搗汁,燒鐵秤錘淬酒一杯飲之。(《聖濟總錄》)
⒆治諸般亦眼,攀睛雲翳:菖蒲自然汁,文武火熬作膏,日點之。(《聖濟總錄》)
⒇治陰汗濕癢:石菖蒲、蛇床子等分,為末。日搽二三次。(《濟急仙方》) |
|
|
|
英文名:RHIZOMA ACORI TATARINOWII
拼音名稱: shichangpu
學 名: Acorus gramineus
名: 山菖蒲、藥菖蒲、金錢蒲、菖蒲葉、水劍草、香菖蒲
科: 天南星科 屬: 菖蒲屬 |
|
石菖蒲 产地分布
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的乾燥根莖,我國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均有分佈,主産於四川、浙江、江蘇等地。秋、鼕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砂,曬幹。生用。 |
|
| 多年生常緑草本植物,株高30~40釐米,全株具香氣。硬質的根狀莖橫走,多分枝。葉劍狀條形,兩列狀密生於短莖上,全緣,先端慚尖,有光澤,中脈不明顯。4~5月開花,花莖葉狀,扁三棱形,肉穗花序,花小而密生,花緑色,無觀賞價值。漿果肉質,倒卵圓形。 |
|
| 喜陰濕環境,在鬱密度較大的樹下也能生長,但不耐陽光暴曬,否則葉片會變黃。不耐幹旱。稍耐寒,在長江流域可露地生長。 |
|
| 石菖蒲常緑而具光澤,性強健,能適應濕潤,特別是較陰的條件,宜在較密的林下作地被植物。 |
|
| 通常在9~10月進行分株種植,即除去枯黃老葉後,將植株分為5~10個分蘖的小株,然後種植澆水。株行距30釐米左右,一二年可長成茂密的植株. |
|
【藥物別名】 九節菖蒲(古),山菖蒲、石蜈蚣、水劍草。
【來源】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 的乾燥根莖。秋、鼕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幹。
【製法】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曬幹。
【性狀】本品呈扁圓柱形,多彎麯,常有分枝,長 3~20cm,直徑0. 3~1cm 。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疏密不勻的環節,節間長0. 2~0. 8cm,具細縱紋,一面殘留須根或圓點狀根痕;葉痕呈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有的其上有毛鱗狀的葉基殘餘。質硬,斷面纖維性,類白色或微紅色,內皮層環明顯,可見多數維管束小點及棕色油細胞。氣芳香,味苦、微辛。
【說明】辛,溫。歸心,脾經。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小鼠腹腔註射全草的氯仿提出物250-1000mg/kg,出現活動減少、肌張力增加、竪尾、眼瞼下垂、呼吸深慢、流涎、共濟失調、四肢外展、翻正反射消失、癱瘓死亡。
【功用作用】
1.痰蒙清竅,神志昏迷。本品辛開苦燥溫通,芳香走竄,不但有開竅醒神之功,且兼具化濕,豁痰,闢穢之效。故擅長治痰濕穢濁之邪蒙蔽清竅所致之神志昏亂。治中風痰迷心竅,神志昏亂、舌強不能語,常與半夏、天南星、橘紅等燥濕化痰藥合用,如滌痰湯(《濟生方》);若治痰熱蒙蔽,高熱、神昏譫語者,常與鬱金、半夏、竹瀝等配伍,如菖蒲鬱金湯(《溫病全書》);治痰熱癲癇抽搐,可與枳實、竹茹、黃連等配伍,如清心溫膽湯(《古今醫鑒》);治癲狂痰熱內盛者,可與遠志、朱砂、生鐵落同用,如生鐵落飲(《醫學心悟》);用治濕濁蒙蔽,頭暈,嗜睡,健忘,耳鳴,耳聾等癥,又常與茯苓、遠志、竜骨等配伍,如安神定志丸(《醫學心悟》)。
2.濕阻中焦,脘腹痞滿,脹悶疼痛。本品辛溫芳香,善化濕濁、醒脾胃、行氣滯、消脹滿。用治濕濁中阻,脘悶腹脹、痞塞疼痛,常與砂仁、蒼術、厚樸同用;若濕從熱化、濕熱藴伏、身熱吐利、胸脘痞悶、舌苔黃膩者,可與黃連、厚樸等配伍,如連樸飲(《霍亂論》)。
3.噤口痢。本品芳香化濕、燥濕,又行胃腸之氣。治療濕濁、熱毒藴結腸中所致之水𠔌不納,痢疾後重等,可與黃連、茯苓、石蓮子等配伍,如開噤散(《醫學心悟》)。
4.健忘,失眠,耳鳴,耳聾。本品入心經,開心竅、益心智、安心神、聰耳明目,故可用於上述諸癥。治健忘證,常與人參、茯苓、菖蒲等配伍,如不忘散(《證治準繩》)、開心散(《千金方》);治勞心過度、心神失養引發的失眠、多夢、心悸怔忡,常與人參、白术、竜眼肉及酸棗仁、茯神、朱砂等配伍,如安神定志丸(《雜病源流犀燭》);治心腎兩虛、耳鳴耳聾、頭昏、心悸,常與菟絲子、女貞子、旱蓮草及丹參、夜交藤等配伍,如安神補心丸(《中藥製劑手册》)。
此外,還可用於聲音嘶啞、癰疽瘡瘍、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證。
【鑒別】
(1)本品橫切面:表皮細胞外壁增厚,棕色,有的含紅棕色物。皮層寬廣,散有纖維束及葉跡維管束; 葉跡維管束外韌型,維管束鞘纖維成環,木化;內皮層明顯。中柱維管束周木型及外韌型,維管束鞘纖維較少。纖維束及維管束鞘纖維周圍細胞中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薄壁組織中散有類圓形油細胞;並含澱粉粒。
(2)取〔含量測定〕項下的揮發油,加石油醚(60~90℃)製成每1ml含2μl的溶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石菖蒲對照藥材,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μl,分別點於同一以0.5%羧甲基纖維素鈉溶液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8: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放置約1小時,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顔色的熒光斑點;再以碘蒸氣熏至斑點顯色清晰,日光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顔色的斑點。
【含量測定】
照揮發油測定法(附錄Ⅹ D)測定。
本品含揮發油不得少於1.0%(ml/g)。
【性味歸經】辛、苦,溫。歸心、胃經。
【功能主治】化濕開胃,開竅豁痰,醒神益智。用於脘痞不饑,噤口下痢,神昏癲癇,健忘耳聾。
【用法用量】 3 ~9g。
【貯藏】置乾燥處,防黴。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註:需要指出的是,本品由於辛溫,故對陰虛血熱者,不宜服用,用量為幹品3~10g,鮮品10~15g。石菖蒲屬芳香藥,揮發油係其有效成分,故入煎劑宜後下,註意不宜入煎,以免降低療效。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主風寒濕痹,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髒,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久服輕身,不忘,不迷惑,延年。”
2.《本草綱目》:“治中惡卒死,客忤癲癇,下血崩中,安胎漏,散癰腫。”
3.《本草從新》:“辛苦而溫,芳香而散,開心孔,利九竅,明耳目,發聲音,去濕除風,逐痰消積,開胃寬中,療噤口毒痢。”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揮發油0.11%~0.42%,其中主要為β-細辛醚、α-細辛醚、石竹烯、α-葎草烯、石菖醚、細辛醚等,尚含有氨基酸、有機酸和糖類。
2.藥理作用:石菖蒲水煎劑、揮發油、或細辛醚、β-細辛醚均有鎮靜作用和抗驚厥作用;對豚鼠離體氣管和回腸有很強的解痙作用;石菖蒲揮發油靜脈註射有肯定的平喘作用,與舒喘靈吸入後的即時療效相似;石菖蒲揮發油對大鼠由烏頭鹼誘發的心律失常有一定治療作用,並能對抗由腎上腺素或氯化鋇誘發的心律失常,揮發油治療量時還有減慢心律作用;煎劑可促進消化液分泌,製止胃腸的異常發酵;高濃度浸出液對常見致病性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
3.臨床研究:華東地區38傢醫院用石菖蒲註射液(石菖蒲0.5%總揮發油溶液)治療肺性腦病279例次,總有效率為74.9%(中成藥研究,1990,2:37);以石菖蒲、川芎、幹地竜各10g,雞血藤、澤瀉各25g製成口服液(每ml含生藥1g),治療腦梗塞36例,總有效率為88.89%(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4,2:117);以石菖蒲煎劑(每30ml含石菖蒲幹品10g)治療癲癇60例,結果顯效17例,有效28例,有效率75%(中華醫學雜志,1978,1:62);以四七湯(製半夏、朱茯苓、石菖蒲、枳實、鬱金)加味治療老年性癡呆30例,與對照組腦復新相比療效顯著,對老年性癡呆、中風合併癡呆有良好治療作用(陝西中醫,1996,3:112)。另有用單味菖蒲煎服治療神經性嘔吐,以石菖蒲復方治療腦震蕩後遺癥、神經衰弱、心肌梗死、失音、慢性咽喉疾患等。
【其它】古代文獻稱菖蒲以“一寸九節者良”,故本品亦稱為九節菖蒲。但現代所用之九節菖蒲為毛茛科植物阿爾泰銀蓮花Anemone altaica Fisch.的根莖,不得與石菖蒲相混淆。
安神鎮靜茶:
[組成] 竜齒9剋、石菖蒲6剋。
竜齒 連崮[功效] 癲癇、癲狂、心神不寧、勞神過度、失眠、多夢、神經衰弱、心悸等
[製法] 每日一劑,裝入紗布袋中放入暖瓶中,衝入600亳升開水,當茶渴即可。
[註意事項] 感冒發燒者不宜飲用。 |
|
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是天南星科多年生常緑草本。根莖橫臥,直徑5-8mm,外皮黃褐色。葉基生;劍狀綫形,長20-30cm,寬2-6mm,偶達一釐米,先端漸尖,暗緑色,有光澤,葉脈平行,無中脈。花莖高10-30cm,扁三棱形;佛焰苞葉狀,長7-20cm,寬2-4mm;肉穗花序自佛焰苞中部旁側裸露而出,無梗,斜上或稍直立,呈狹圓柱形,柔弱,長5-12cm,直徑2-4mm;花兩性,淡黃緑色,密生;花被6,花藥黃色,花絲扁綫形;子房長橢圓形。漿果肉質,倒卵形,長寬均約2mm。花期6-7個月。果期8月。
原産我國長江流域以南地區,特別適宜生長於山澗淺水石上,以及溪流旁的岩石縫中,可見其生命力之頑強及適應性強。當然,這與它的特殊的植株形態也有關。石菖蒲的根狀莖於地下匍匐橫走,細長而彎麯,分枝、密生環節,其上還生須根(名叫虎須)。它的葉從基部生出,似劍狀,細條形,常緑而光亮。肉穗狀花序圓柱形,花很小,四、五月時開黃緑色的花。對這些特性,明代王象晉寫的《群芳譜》中記載:“乃若石菖蒲之為物不假日色,不資寸上,不計春秋,愈久則愈密、愈瘠則愈細,可以適情,可以養性,書齋左右一有此君,便覺清趣瀟灑。”不但寫出了石菖蒲頑強生命力的特性,也道出了石菖蒲自古就為人們喜愛,並常作案頭清玩、擺設的情況。
石菖蒲的確自古就為人們喜愛,其栽培歷史十分久遠。在公元前6世紀之前的《詩經》中,就有“彼澤之坡,有蒲與荷”的記載,在《禮記·月令篇》中亦有“鼕至後,菖始生。菖百草之先生者也,於是始耕”的記載。歷代文人也多有吟詠石菖蒲的詩作。如詩人杜甫的“風斷青蒲節,碧節吐寒蒲”,姚思岩的“根盤竜骨瘦,葉聳虎須長”,陸遊的“根盤葉茂看愈好”等詩句,都描繪了石菖蒲盤根錯節,葉纖細多節、青緑可愛之態,置案頭清供,當然瀟灑有情趣。此外有詩人戚竜淵作詩云:“一拳石上起根苗,堪與仙傢伴寂寥,自恨立身無寸土,受人滴水也難消。”更是寫出了石菖蒲盤根結節屹立於山岩石縫之中的風骨氣節。
又有詩曰:“古澗坐菖蒲,根瘦節蹙密;仙人教我服,刀匕蠲百疾。陽狂華陰市,顔朱發如漆;歲久功當成,壽與天地華。”說的是石菖蒲的根莖入藥 ,服之可紅顔黑發,延年益壽。至於說是“仙人教服”,這其中還有一段傳說。
古籍《神仙傳》中記載:有一次漢武帝(劉徹)上嵩山,至山頂,忽然看見眼前一人,身高二丈,耳長垂肩,仙風鶴須,氣度不凡。漢武帝急忙屈萬駕之尊,上前施禮並問道:“仙者是何方人士,怎麽會來到這裏?”
衹聽此老者回答說:“我是九嶷山中人也。聽說中嶽山(五嶽之中,嵩山為中嶽)山頂的石頭上,生有一種草叫石菖蒲。此草一寸九節,吃了它可以長生不老。所以特地到這兒來採集它。”說完之後,突然不見了。
漢武帝剛聽完老者的話就突然不見了人,心中頓時大悟,他對左右侍臣說:“這個老者並不是自己想采食菖蒲,而是特意來告訴朕的。”
《神仙傳》中的這段記載雖然純屬傳說,但服食石菖蒲確實可以耳聰目明、益智寬胸,去濕解毒。《本草》中記載:“石菖蒲一寸九節者良。”宋人王敬美雲:“菖蒲以九節為寶,以虎須為美,江西種為貴。”《群芳譜》記載養菖蒲的口訣是:春遲出,夏不惜,秋水深,鼕藏密。又云:“添水不換水:添水使其潤澤,換水傷其元氣。見天不見日:見天挹雨露,見日恐粗黃。宜剪不宜分:頻剪則短細,頻分則粗稀。浸根不浸葉:浸根則滋生,浸葉則潰爛。”說的是栽養之道,卻也道出了石菖蒲的獨特個性及其與保健的關係。 |
|
| 石菖蒲,為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的乾燥根莖。秋、鼕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幹;生用。 |
|
【出處】出自1.《本草圖經》:菖蒲,今處處有之,而池州、戎州者佳。春生青葉,長一二尺許,其葉中心有脊狀,如劍,無花實,五月、十二月采根,陰幹。今以五月五日收之。其根盤屈有節,狀如馬鞭大,一根傍引三、四根,傍根節尤密,一寸九節者佳,亦有一寸十二節者。采之初虛軟,暴幹方堅實,折之中心色微赤,嚼之辛香少滓。人多植於乾燥沙石土中,臘月移之,尤易活。又蜀人用治心腹冷氣zhou痛者,取一、二寸捶碎,同吳茱萸煎湯飲之良
【拼音名】Shí Chānɡ Pú
【英文名】Grassleaf Sweelflag Rhizome, Drug Sweetflag Rhizome, Rhizome of Grassleaf Sweelflag
【別名】昌本、菖蒲、昌陽、昌草、堯時薤、堯韭、木蠟、陽春雪、望見消、水劍草、苦菖蒲、粉菖、劍草、劍葉、菖蒲、山菖蒲、溪菖、石蜈蚣、野韭菜、水蜈蚣、香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
采收和儲藏:栽後3-4年收穫。早春或鼕末挖出根莖,剪去葉片和須根,洗淨曬幹,撞去毛須即成。
【原形態】石菖蒲,多年生草本。根莖橫臥,芳香,粗5-8mm,外皮黃褐色,節間長3-5mm,根肉南,具多數須根,根莖上部分枝甚密,因而植株成叢生狀,分枝常被纖維狀宿存葉基。葉片薄,綫形,長20-30(-50)cm,基部對折,中部以上平展,寬7-13mm,先端漸狹,基部兩側膜質,葉鞘寬可達5mm,上延幾達葉片中部,暗緑色,無中脈,平行脈多數,稍隆起。花序柄腑生,長4-15cm,三棱形。葉狀佛焰苞長13-25cm,為肉穗花序長的2-5倍或更長,稀近等長;肉穗花序圓柱狀,長2.5-8.5cm,粗4-7mm,上部漸尖,直立或稍彎。花白色。成熟果穗長7-8cm,粗可達1cm;幼果緑色,成熟時黃緑色或黃白色。花、果期2-6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0-2600m的密林下濕地或溪澗旁石上。
資源分佈:分於黃河流域以南各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冷涼濕潤氣假,陰濕環境,耐寒,忌幹旱。以先沼澤濕地或灌水方便的砂質壤土、富含腐殖質壤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用根莖繁殖:春季挖出根莖,選帶有須根和葉片的小根莖作種,按行株距30cm×15cm穴栽,每穴栽2-3株,栽後蓋土壓緊。
田間管理,栽後生長期註意拔除根部雜草,鬆土和澆水,切忌幹旱。並追施人糞尿2次。以氮肥為主,適當增加磷鉀肥。在每次收穫投井下後,對保留的一小部分植株,稍加管理,2-3年後又可收穫。
病蟲害防治,蟲害有稻蝗,為害葉片,可用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防治。
【性狀】
性狀鑒別,根莖呈扁圓柱形,稍彎麯,常有分枝,長3-20cm,直徑0.3-1cm。表面棕褐色、棕紅色或灰黃色,粗糙,多環節,節間長2-8mm;上側有略呈扁三角形的葉痕,左右交互排列,下側有圓點狀根痕,節部有時殘留有毛鱗狀葉基。質硬脆,折斷面纖維性,類白色或微紅色;橫切面內皮層環明顯,可見多數維管束小點及棕色油點。氣芳香,味苦、微辛。以條粗、斷面色類白、香氣濃者為佳。
顯微鑒別,根莖橫切面;表皮細胞類方形,外壁增厚,有的含紅棕色物。皮層寬廣,散有纖維束及葉跡維管束,葉跡維管束為有限外韌型,束鞘纖維發達;內皮層凱氏帶明顯。中柱散列多數維管束,主為周木型,緊靠內皮層環排列較密,有少數有限外韌型維管束,主為周木型,緊靠內皮層環提列較密,有少數有限外韌型維管束;中柱中央有時可見少數行信束,纖維束及維管束周圍的1圈細胞中均含草酸鈣方晶。薄壁組織中散有類圓形油細胞。薄壁細胞含澱粉粒。
【化學成份】
石菖蒲根莖含揮發油,內有α-,β-及γ-細辛腦(asarone),歐細辛腦(euasarone),順式甲基異丁香油酚(cismethylisoeugenol),欖香脂素(elemicin),細辛醛(asarylaldehde),δ-蓽澄匣烯(δ-cadinene),百裏香酚(thymol),肉豆勞動酸(myristic acid)。
金錢蒲根莖含揮發油,其中:α-和β-細辛腦,歐細辛腦,順式-4-丙稀基藜蘆醚(TCMLIBans-4-propenyl veraTCMLIBole)即是反式-甲基異丁香油酚(TCMLIBans-methylisoeugenol),4-烯丙基藜蘆醚(4-allylveraTCMLIBole)即是甲基丁香油酚(methyleugenol),欖香脂素,細辛醛,二聚細辛醚(bisasaricin),α-和β-畢澄匣油烯(cubebene),丁香烯(caryophyllene),β-古蕓烯(β-gurjunene),伸縮術烯(eremophilene),橙花叔醇(nerolidol),愈創奧醇(guaiol),金錢蒲烯酮(gramenone),1,2-二甲氧基-4-(E-3-甲基環氧乙烷基)苯[1,2-dimethoxy-4-(E-3-methyloxiranyl)benzene],1,2,4-三甲氧基-5-(E-3-甲基環氧乙烷基)苯[1,2,4-TCMLIBimethoxy-5-(E-3-methyloxiranyl)benzene]等。
【藥理作用】
1.對中樞神經係統的作用:1.1.抗驚厥作用:細辛醚能部分地對抗震顫素(TCMLIBemorine)引起的大鼠實驗性巴金森綜合徵的肌肉震顫,但作用不及阿托品。菖蒲揮發油對單突觸的膝反射無抑製,但對多突觸的屈肌反射呈抑製作用,說明其抗驚作用與眠爾通類相似,係中樞性的肌肉鬆弛劑,作用部位在脊髓或皮層下。
1.2.抗電驚厥作用:取體重18-22g健康小白鼠70衹,雌雄皆可,隨機分為7組,每組10衹,分別腹腔註射α-細辛醚90mg,115mg,130mg,140mg,150mg/kg;苯妥因鈉50mg/kg;以0.6ml/20g計,30分鐘後按文獻方法給予額定電流刺激,結果表明,α-細辛醚具有對抗電驚厥發作的作用,明顯優於苯妥英鈉。另有報道,α-細辛醚對電休剋驚厥無明顯對抗作用。
1.3.對抗戊四氮陣攣性驚厥的作用:取體重18-22g健康小白鼠30衹,雌雄皆可,隨機分為3組,每組10衹,分別腹腔註140mg/kg α-細辛醚;50mg/kg苯妥因鈉;對照組以0.6ml/20g計。30分鐘後再腹腔註射38mg/kg戊四氮,以出現陣攣性驚厥作為發作指標。小細辛醚能明顯對抗戊四氮緻陣攣性驚厥作用。另有報道,α-細辛醚對戊四氮驚厥無明顯對抗作用。實驗結果表明α-細辛醚140mg/kg不能消除士的寧,咖啡因引起的小鼠強直性驚厥。140mg/kg腹腔註射也能對抗兔側腦室註射乙酰膽鹼引起的驚厥。20、30g/kg水煎劑及30g/kg去油水煎劑均能提高小鼠戊四氮緻陣驚厥。
1.4.石菖蒲與硫賁妥鈉的協同作用:小鼠腹腔註射給藥,以翻正反射消失與恢復為指標,觀察藥物的協同作用。結果表明,石菖蒲12.426g/kg(1/5 LD50),6.213g/kg(1/10 LD50)組均無1衹小鼠出現睡眠。硫賁妥鈉40mg/kg,16衹小鼠中10衹出現睡眠,但分別註射上述劑量石菖蒲20分鐘後再註射40mg/kg硫賁妥鈉,則能加強其催眠作用(P<0.01)。
1.5.石菖蒲對小鼠自主活動的影響:腹腔註射α-細辛醚24或48mg/kg後,小鼠及大鼠的自發活動無明顯減少,亦有報道細辛醚15mg/kg對小鼠自發活動及回避性條件反射無影響。肌肉註射α-細辛醚15mg/kg,對有攻擊行為的猴未觀察到明顯的安定作用。另有一報道,小鼠隨機分組停食12小時後進行實驗。腹腔註射後30分鐘放入光電箱內,記錄10分鐘活動次數。結果與生理????水組相比較,石菖蒲能顯着抑製小鼠自主活動(P<0.01)。給藥12.426mg/kg組並能非常顯着地抑製苯丙胺的運動性興奮。另有報道,腹腔註射石菖蒲水煎劑1、5、10g/kg,小鼠自發活動明顯下降,用揮發油的1/6和1/3半數致死量也可以減少小白鼠的自發活動,還能減弱麻黃鹼的中樞興奮作用,並可解除獨居小鼠的攻擊行為。
1.6.細辛醚對閾下劑量戊巴比妥鈉的協同作用:小鼠90衹,分成9組,腹腔註射給藥後20分鐘,再腹腔註射戊巴比妥鈉15mg/kg,觀察每組翻正反射消失鼠數。當以α-細辛醚劑量增至24或48mg/kg時,對戊巴比妥鈉有一定的協同作用,亦有報道細辛醚15mg/kg對鼠能延長戊巴比妥睡眠時間的47%。石菖蒲揮發油0.05ml/kg給小鼠腹腔註射,對閾下劑量的戊巴比妥有協同催眠作用。水煎劑或去油水煎劑對閾下催眠劑量戊巴比妥鈉均有協同作用;揮發油的1/6和1/3半數致死量能顯着延長戊巴比妥鈉的麻醉時間。
1.7.石菖蒲對酒石酸銻鉀緻小鼠扭歪反應的影響:小鼠60衹,隨機分為6組,分別皮下註射12.246g/kg,6.213g/kg,另給以等容量生理????水和嗎啡10mg/kg,20分鐘註射灑石酸銻鉀溶液0.2ml/衹。觀察每衹小鼠10分鐘內出現扭歪反應的次數,用t檢驗進行統計學處理。結果在本實驗所用劑量下嗎啡酊明顯對抗扭歪反應(P<0.01),石菖蒲0.1213g/kg,即顯示對抗扭歪反應(P<0.05)。石菖蒲水煎醇沉液6.213g/kg腹腔註射,對小鼠醋酸扭體法、熱板法試驗都均表明有鎮痛作用。
1.8.給小鼠腹腔註射α-細辛醚24mg/kg,對苯胺的毒性無保護作用。
1.9.安神鎮靜:水提物4g/kg,對小鼠有鎮靜作用。水菖蒲的揮發油10-100mg/kg,對小鼠、大鼠、貓、狗及猴均呈鎮靜作用,減少自發活動和肌肉的緊張性,對聽覺、觸覺刺激的反應大為減弱。α-細辛醚3mg/kg大鼠腹腔註射,呈現明顯的鎮靜作用,且持續4小時以上,其作用強度和作用時間與3mg/kg的氯丙嗪相似,並能使已建立的大鼠回避性條件反射破壞,此外,還能對抗緻幻劑南美仙人掌鹼(mescaline)對大鼠引起的過度活動和緻幻行為。猴皮下註射α-細辛醚1mg/kg,1小時後表現出明顯的鎮靜作用,能完全消除攻擊行為,對周圍環境的興趣和探究反射顯着下降;當劑量為5mg/kg時鎮靜作用更明顯,其作用時間可持續90小時,即使猴受到挑逗時仍表現為淡漠而毫無敵意。50mg/kg兔靜脈註射可産生平均7.2分鐘的麻醉作用,100mg/kg時延至15.5分鐘並伴有四肢僵硬。
2.對消化係統的影響:內服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及製止胃腸異常發酵,並有弛緩腸管平滑肌痙攣的作用。菖蒲揮發油1:500000,對豚鼠離體回腸能減弱乙酰膽鹼對腸管的興奮作用,濃度加大作用更顯着,α-細辛醚1:25000、1:19000、1:25000,β-細辛醚1:3000、1:12000、1:12000、1:6000分別能阻斷10(-4)mol/L乙酰膽鹼、5-羥色胺、組胺對離體豚鼠氣管的收縮作用。此外,菖蒲揮發油還有短暫的降低血壓作用及抑製單胺氧化酶作用。
3.對小鼠學習記憶的促進作用:3.1.對正常小鼠學習記憶的影響:NIH小鼠雄性,體重20±2g,25±2g,復雜迷宮趨食反應:復雜迷宮按文獻仿製,大小130×85×13cm,由不透明塑料板製成,上蓋透明有機玻璃罩以便觀察,迷宮終點放有食物(炒香的稻穀)。小鼠每天1次逐衹依次自行走迷宮,尋找取食物的正確途徑,到達終點時讓其飽食,而在2次走迷宮之間禁食。記憶小鼠從迷宮入口到達終點的所需時間和錯誤次數,時間越短,說明小鼠學習和記憶能力越好。在20秒內基本無誤(錯誤次數不超過3次)到達終點為學會走迷宮。
3.1.1.對正常小鼠學習和記憶獲得能力的影響:取小鼠55衹,經3天的復雜迷宮趨食反應訓練後,選取靈活性較一致者33衹,隨機分成3組,每組11衹。對照組,每天灌胃同容量的生理????水;給藥組每天分別灌胃石菖蒲藥液0.1、0.2g/10g,相當於LD50的1/54、1/27。同時訓練各組小鼠,持續6天,結果:石菖蒲能明顯縮短小鼠走迷宮取食所需時間,減少錯誤次數,第4、5、6天的迷宮時間和錯誤次數與對照組比較均有明顯差異P<0.01,第4天兩劑量組間比較P<0.05,第5、6天兩劑量組間比較無明顯差異。表明石菖蒲能促進正常小鼠學習和記憶獲得。
3.1.2.對正常小鼠記憶鞏固能力的影響:取小鼠55衹,經10天復雜迷宮趨食反應訓練後,選取學會走迷宮取食(20秒內錯誤不超過3次到達終點),並且需時較一致者33衹,隨機分成3組,每組11衹。對照組,每天分別灌胃同容量的生理????水;給藥組,每天分別灌胃石菖蒲0.1、0.2g/10g。連續給藥10天,期間停止訓練。第11天,觀察各組小鼠對10天前學會的走迷宮正確途徑的記憶鞏固程度。結果:小鼠迷走宮的時間和錯誤次數,對照組與給藥組比較無顯着差異。表明石菖蒲對正常小鼠的記憶鞏固能力無促進作用。
3.2.對化學藥品所致小鼠記憶障礙的改善作用:3.2.1.東莨菪鹼造成記憶獲得障礙的作用:取小鼠55衹,隨機分成5組,每組11衹。A為正常對照組,B為東莨菪鹼模型組,C、D分別為石菖蒲組0.1、0.2g/10g劑量組,e為腦復康組(100mg/kg),連續7天。未次給藥後4小時,A組腹腔註射同容量的生理????水,B、E腹腔註射東莨菪1mg/kg,15分鐘後對動物進行跳臺訓練,24小時後測驗記憶成績。結果、石菖蒲0.1、0.2g/10g使小鼠測驗時錯誤次數顯着減少,與東莨菪鹼模型組比較P<0.01,兩劑量組之間均無顯着差異。對照組、腦復康組與東莨菪鹼模型組比較P<0.01。表明東莨菪鹼能造成小鼠記憶獲得障礙,而石菖蒲對此具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3.2.2.對亞硝酸鈉造成記憶鞏固不良的作用:取小鼠55衹,隨機分成5組,連續給藥7天。末次給藥後4小時進行跳臺訓練,訓練結束後立即皮下註射亞硝酸鈉120mg/kg。24小時後測驗記憶成績。結果:石菖蒲可使小鼠測驗時錯誤次數顯着減少,與亞硝酸鈉組比較P<0.01;兩劑量間無差異;亞硝酸鈉組與對照組比較P<0.01。表明石菖蒲對亞硝酸鈉造成的小鼠記憶鞏固不良具有顯着的改善作用。
3.2.3.對乙醇引起的小鼠記憶再現缺失的作用:小鼠55衹,隨機分組,連續給藥7天。末次給藥後4小時進行跳臺訓練,24小時後,在測驗前30分鐘灌胃40%乙醇0.1ml/10g。結果表明:石菖蒲可使小鼠測驗時的錯誤次數顯着減少。對乙醚引起的小鼠記憶再現缺失有明顯改善作用。中樞膽鹼能神經係統與學習記憶有密切的關係,早老性癡呆(Alzheimers disease)與膽鹼神經傳導,缺損有關聯。抗膽鹼藥東莨菪鹼可引起類似於老年性健忘癥的記憶障礙。石菖蒲能顯着對抗東莨菪鹼引起的記憶獲得障礙,推測該藥可能具有膽鹼能樣效應。石菖蒲對亞硝酸鈉造成的記憶鞏固不良有明顯的改善作用。表明石菖蒲能保護大腦因缺氧引起的腦功能減退,改善缺氧造成的記憶鞏固障礙。乙醇可導致人類大腦去甲腎上腺素能和膽鹼能神經係統以及中腦部份的損害;嚙齒動物長期攝入乙醇可使大腦皮質、海馬的去甲腎上腺素能、膽鹼能神經産生去神經作用,並引起持久地記憶障礙;也有資料表明乙醇中毒可致腦內5-羥色胺水平下降:在行為實驗的不同階段給予乙醇可導致記憶再現障礙。石菖蒲對乙醇引起的記憶再現缺失有改善作用,說明石菖蒲可能改善大腦去甲腎上腺素能,膽鹼能神經功能和調節腦內5-羥色胺水平。
4.降溫作用:α-細辛醚0.5mg/kg和3mg/kg腹腔註射,能分別降低小鼠體溫1.8℃和3.5℃,並能翻轉麥角酸二乙胺的升溫為降溫,平均降低1.3℃。亦有報道,細辛醚無降溫作用,亦不能對抗麥角酸二乙胺的升溫作用。
5.解痙作用:5.1.對離體豚鼠氣管的解痙作用:α-細辛醚對抗緻痙劑乙酰膽鹼(Ach)、組胺(Hist)和五羥色胺(5-HT)的最低有較濃度為10μg/ml,α-細辛醚對抗組胺和五羥色胺的作用與氨茶鹼相似,但對乙酰膽鹼的對抗作用則遠低於氨茶鹼。α-細辛醚完全阻斷緻痙劑作用的濃度:對抗乙酰膽鹼為40μg/ml,對抗組胺為80μg/ml,對抗五羥色胺為53μg/ml,其效力高於氨茶鹼。β-細辛醚的烯丙基(1-烯丙基-2,4,5-三甲氧基苯)有相似的作用,但均比α-細辛醚弱。
5.2.對離體豚鼠回腸的解痙作用:實驗表明,阻斷離體豚鼠腸管平滑肌的效果以α-細辛醚為最優,其對抗組胺為20μg/ml,對抗乙酰膽鹼和五羥色胺的最低有效濃度為10μg/ml,其次為揮發油。而煎劑的解痙作用則甚差。
6.抗腫瘤作用:石菖蒲揮發油0.042、0.085ml/kg灌胃,連續7天,對小鼠肝瘤有抑製作用。0.062ml/kg腹腔註射,0.085ml/kg灌胃,連續9天,對小鼠肉瘤-180有抑製作用。石菖蒲20%煎劑能在體外全部殺死小鼠腹水癌細胞。
7.其他作用:對小白鼠的急性中毒主要癥狀為抽搐,外界刺激可誘發和加劇抽搐,最後死於強直性驚厥,說明中毒主要在興奮脊髓。對某些真菌在試管內有抑製作用,體外試驗,高濃度浸出液對常見緻癌性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菖蒲、艾葉、雄黃含劑可作煙熏消毒。1:2的煎劑使蛔蟲麻痹和死亡70%。
【毒性】
1.大鼠腹腔註射菖蒲揮發油的LD50為221mg/kg,給藥後先呈陣攣性驚厥,而後出現強直性驚厥、死亡。石菖蒲揮發油灌胃對小鼠的LD50為4.706ml/kg;腹腔註射的LD50為0.23±0.02ml/kg。揮發油小鼠皮下註射的LD50為0.157ml/kg,中毒動物表現為間歇性抽搐,數小時至10餘小時後動物死亡強直性驚厥,說明石菖蒲揮發油中毒主要是興奮脊髓。
2.α-細辛醚按寇氏法測定得小白鼠腹腔註射LD50為338.5±9mg/kg,用藥後出現肌肉鬆馳,呼吸頻率減慢,身軀拉長等癥狀,16-24小時內死亡,24小時內不死亡者則存活。點樣試驗和摻入平板法試驗一致證實α-細辛醚為誘變陽性物質,能引起鼠傷寒沙門氏菌突變種TA100,TA98的緻突作用。
3.石菖蒲水煎劑小鼠腹腔註射的LD50為53g/kg,38g/kg時出現中毒癥狀,表明為呼吸睏難,陣攣性抽搐。
【鑒別】薄層色譜;取樣品粗粉20g,置揮發油提取器中以水蒸氣蒸餾,所得揮發油用乙醚提取,無水硫酸鈉脫水,回收乙醚,所得揮發油溶於乙醚供點樣。以α-細辛醚及甲基丁香酚為對照品。分別於硅膠G-0.8%CMC-Na板上點樣,以石油醚-乙酸乙酯(85:15)展開。紫外光燈(254nm)下觀察。Α -細辛醚為藍紫色,甲基丁酚為棕色。
【炮製】1.揀去雜質,洗淨,稍浸泡,潤透,切片,曬幹。或者采得菖蒲後,用銅刀颳上黃黑硬節皮一重,以嫩桑枝條相拌蒸,撈出,曬幹,去桑條,銼用。
【性味】味辛;苦;性微溫
【歸經】心;肝;脾經
【功能主治】化痰開竅;化濕行氣;祛風利痹;消腫止痛。主熱病神昏;痰厥;健忘;耳鳴;耳聾;脘腹脹痛;噤口痢;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癰疽疥癬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鮮品加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註意】陰虛陽亢,汗多、精滑者慎服。
【各傢論述】
1.《綱目》:菖蒲氣溫,心氣不足者用之,虛則補其母也。肝苦急,以辛補之是矣。
2.《本草匯言》:石菖蒲,利氣通竅,如因痰火二邪為眚,緻氣不順、竅不通者,服之宜然。若中氣不足,精神內餒,氣竅無陽氣為之運動而不通者,屢見用十全大補湯,奏功極多,石菖蒲不必問也。
3.《本草新編》:石菖蒲,必須石上生者良,否則無功。然止可為佐使,而不可為君藥。開心竅必須佐以人參;通氣必須君以蒼術;遺尿欲止,非加參、芪不能取效;胎動欲安,非多加白术不能成功;除煩悶,治善忘,非以人參為君,亦不能兩有奇驗也。
4.《本經逢原》:菖蒲,心氣不足者宜之,《本經》言補五髒者,心為君主,五髒係焉。首言治風寒濕痹,是取其辛溫開發脾氣之力。治咳逆上氣者,痰濕壅滯之喘咳,故宜搜滌,若肺胃虛燥之喘咳,非菖蒲可治也。其開心孔、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總取辛溫利竅之力。又主肝虛,心腹痛,霍亂轉筋,消伏梁癲癇,善通心脾痰濕可知。凡陽亢陰虛者禁用。以其性溫,善鼓心包之火,與遠志之助相火不殊,觀《本經》之止小便利,其助陽之力可知。
5.《重慶堂隨筆》:石菖蒲,舒心氣、暢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藥也。清解藥用之,賴以祛痰穢之濁而衛宮城,滋養藥用之,藉以宣心思之結而通神明。
6.《本草正義》:菖蒲味辛氣溫,故主風寒濕邪之痹着。治咳逆上氣者,以寒飲濕痰之壅塞膈上,氣窒不通者言之。辛能開泄,溫勝濕寒,凡停痰積飲,濕濁蒙蔽,胸痹氣滯,舌苔白膩垢穢或黃厚者,非此芬芳利竅,不能疏通,非肺胃燥咳及腎虛之咳逆上氣可比。開心孔,補五髒者,亦以痰濁壅塞而言;蕩滌邪穢,則九竅通靈,而髒氣自得其補益,非溫燥之物,能補五髒真陰也。而俗謂菖蒲能開心竅,及反以導引痰涎,直入心包,比之開門迎賊者,過矣。且清芬之氣,能助人振刷精神,故使耳目聰明,九竅通利。凡寒飲閉塞,肺氣不宣,則令人音喑,菖蒲能逐飲宣竅,而聲自開,以視虛勞金破之不鳴,顯然有別。主耳聾以下十二字,其義殊與上文不類,大觀本不在白文之例,恐是後人羼入,姑存而不論。其止小便利一說,蓋指清氣下陷,收攝無權之癥,辛溫能升舉下陷之氣,或可治之。《別錄》主四肢濕痹不得屈伸,則即《本經》之主風寒濕痹,復疊無別,殊是蛇足。溫瘧亦時行之戾氣,而兼有濕痰蒙蔽,菖蒲滌痰闢穢,裨助正氣,故能治之。然瘧之虛實寒熱,各各不同,偏舉小兒,似嫌泛濫,且作浴湯外治,其效亦鮮。《別錄》此條,皆非精要,大是可疑,或後人有所點竄歟?甄權治耳鳴,則濕痰蒙其清氣,而甲木少陽之氣,鬱而不伸者,即開通九竅之功效也,若肝腎陰虛,浮陽上擾之耳鳴,則非辛溫開竅之所宜矣。甄權又治頭風淚下,亦惟寒風外束者為宜,若肝陽自擾之頭風,又不可一例論治。甄氏又謂治鬼氣,瀕湖謂治中惡卒死,客杵,則皆陰霾不正之氣,固芳香闢穢之正治也。《大明》謂除煩悶,止心腹痛、霍亂轉筋,皆指寒濕交互,汩沒真陽者,菖蒲秉芳冽之正氣,自能勝邪而行氣定痛。後人霍香正氣等方,以及腦麝等疫證諸丸散,皆即此例。然菖蒲雖溫,闢惡可言,而溫中尚嫌不足,其直中三陰之大痛吐瀉,轉筋冷汗,脈伏色青等癥,亦非此所能獨當大任。 |
|
名稱:
石菖蒲
漢語拼音:
Shichangpu
英文名:
RHIZOMA ACORI TATARINOWII
基原:
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ns tatarinowii Schott的乾燥根莖。秋、各二季采挖,除去須報及泥沙,曬幹。
性狀:
本品是扁圓柱形,多彎麯,常有分枝,長3-20cm,直徑0.3-1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疏密不勻的環節,節間長0.2-8cm,具細縱紋,一面殘留須根或圓點狀根痕;葉痕呈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有的其上有毛鱗狀的葉基殘餘。質硬,斷面纖維性,類白色或微紅色,內皮層環明顯,可見多數維管束小點及棕色油細胞。氣芳香,味苦、微辛。
鑒別:
(1)本品橫切面:表皮細胞外壁增厚,棕色,有的含紅棕色物。皮層寬廣,散有纖維束及葉跡維管束;葉跡維管束外韌型,維管束鞘纖維成環,木化;內皮層明顯。中柱維管束周木型及外韌型,維管束鞘纖維較少。纖維束及紙管束鞘纖維周圍細胞中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薄壁組織中散有類圓形油細胞;並含澱粉粒。
(2)取〔含量測定〕項下的揮發油,如石油醚(60-9O℃)製成每1ml含2μl的溶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石菖蒲對照藥材,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Ⅱ)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μl,分別點於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銷為融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酪(8: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放置約1小時.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顔色的熒光斑點;再以碘蒸氣熏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顔色的斑點。
檢查:
總灰分 不得過10.0%(附錄Ⅸ K)。
含量測定:
照揮發油測定法(附錄Ⅹ D)測定。
本品含揮發油不得少於1.0%(ml/g)。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曬幹。
性味:
辛、苦,溫。
歸經:
歸心、胃經。
功效:
化濕開胃,開竅豁痰,醒神益智。
主治:
用於脘痞不饑,噤口下痢,神昏癲病,健忘耳聾。
用法用量:
3-9g。
貯藏:
置乾燥處,防黴。
中西藥分類:
中藥(藥材及飲片) |
|
| RHIZOMA ACORI TATARINOWII |
|
石菖蒲
拼音名:Shichangpu
英文名:RHIZOMAACORITATARINOWII
書頁號:2000年版一部-69
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tatarinowiiSchott的乾燥根莖。秋、鼕
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幹。
【性狀】本品呈扁圓柱形,多彎麯,常有分枝,長3~20cm,直徑0.3~1cm。
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疏密不勻的環節,節間長0.2~0.8cm,具細縱紋,一
面殘留須根或圓點狀根痕;葉痕呈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有的其上有毛鱗狀的葉基殘
餘。質硬,斷面纖維性,類白色或微紅色,內皮層環明顯,可見多數維管束小點及棕色
油細胞。氣芳香,味苦、微辛。
【鑒別】(1)本品橫切面:表皮細胞外壁增厚,棕色,有的含紅棕色物。皮層寬
廣,散有纖維束及葉跡維管束;葉跡維管束外韌型,維管束鞘纖維成環,木化;內皮
層明顯。中柱維管束周木型及外韌型,維管束鞘纖維較少。纖維束及維管束鞘纖維周圍
細胞中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薄壁組織中散有類圓形油細胞;並含澱粉粒。
(2)取〔含量測定〕項下的揮發油,加石油醚(60~90℃)製成每1ml含2μl的溶液,
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石菖蒲對照藥材,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
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μl,分別點於同一以0.5羧甲基纖維素鈉溶液為黏
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8:2)為展開劑,展開,取
出,晾幹,放置約1小時,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
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顔色的熒光斑點;再以碘蒸氣熏至斑點顯色清晰,日光下檢視,
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顔色的斑點。
【檢查】總灰分不得過10.0%(附錄ⅨK)。
【含量測定】照揮發油測定法(附錄ⅩD)測定。
本品含揮發油不得少於1.0%(ml/g)。
【炮製】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曬幹。
【性味與歸經】辛、苦,溫。歸心、胃經。
【功能與主治】化濕開胃,開竅豁痰,醒神益智。用於脘痞不饑,噤口下痢,神
昏癲癇,健忘耳聾。
【用法與用量】3~9g。
【貯藏】置乾燥處,防黴。 |
|
石菖蒲介紹
石菖蒲 (Rhizoma Acori Graminei)
科屬:
天南星科 石菖蒲屬
別名:
山菖蒲、石蜈蚣、水劍草
形態特徵:
有香氣。葉劍狀綫形,長30~50cm,寬2~6mm,無中脈。佛焰苞葉狀,長7~20cm,肉穗花序狹圓柱形,長5~12cm;花兩性,淡黃緑色;花被片6;雄蕊6。漿果倒卵形。花期5~7月,果期8月。
分佈與習性:
主産四川、浙江、江蘇。生於山溝、溪澗潮濕流水的岩石間,或泉水附近。
繁殖與栽培:
以分株繁殖為主,亦能播種育苗
應用:
片植
圖片: |
|
- : rock Flag, Grassleaf Sweetflag Rhizome, Rhizoma Acori Talarinowii, Grassleaf Sweelflag Rhizome, grass-leaved sweetflag, acorus gramineus
|
|
| 石菖蒲散 | 石菖蒲花 | | 石菖蒲丸 | 種石菖蒲 | | 畫石菖蒲 | 金綫石菖蒲 | | 金邊石菖蒲 | 詠拳石菖蒲 | | 盆中石菖蒲 | 方斛石菖蒲 | | 石菖蒲免煎 | 大苞石菖蒲 | | 石菖蒲旌蚧 | 石菖蒲提取物 | | 雨中采石菖蒲 | 王元聘惠石菖蒲 | | 賦玉溪寺石菖蒲 | 井花水養石菖蒲 | | 萆解分清石菖蒲 | 百合石菖蒲海馬湯 | | 彥通以詩送石菖蒲 | 復方石菖蒲鹼式硝酸鉍片 | | 以水石菖蒲贈𠔌堂孫漕 | 添盆中石菖蒲水仙花水 | | 復方石菖蒲鹼式碳酸鉍片 | 復方石菖蒲鹼式碳酸鉍 | | 復方石菖蒲鹼式硝酸鉍 | 菖蒲最難養置而弗省則弗滋勤勤拂拭則病矣餘性甚嗜之往往不特人病苗而苗亦病人矣講求其法至備嘗為之作譜書留南郭楊建處建攝令黃岩死於兵無從問矣端午日尋石菖蒲偶成一律 | | 客有遺子以假山石盆池者聞陳元發有石菖蒲作此詩乞之 | 黃匯徵惠石菖蒲既賦古風復成四韻 | | 彥通以詩送石菖蒲,和謝之 | 文登蓬萊閣下,石壁?千丈,為海浪所戰,時?有碎裂,淘灑歲久,皆?圓熟可愛,土人謂此彈?子渦也。取數百枚,以養石菖蒲,?且作詩遺垂慈堂老人 | | 和子由盆中石菖蒲忽生九花 | 堂中以大盆漬白蓮花石菖蒲翛然無復暑意睡起戲書 | | 休寧村落間有奇石如彈子渦所出宜養石菖蒲程德藻許以饋我以詩督之 | 文登蓬萊閣下石壁千丈為海浪所戰時有碎裂淘灑歲久皆圓熟可愛土人謂此彈子渦也取數百枚以養石菖蒲且作詩遺垂慈堂老人 | | 彥通以詩送石菖蒲和謝之 | 復方石菖蒲鹼式硝酸鉍片胃得樂 | | 復方石菖蒲鹼式硝酸鉍片胃白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