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福建 >莆田 > 石室岩
显示地图
目录
旅游
  石室岩投诉电话莆田市旅游投诉电话:0594-2697690
  福建省旅游投诉电话:0591-87535640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石室岩莆田市区西郊山腰间有海蚀洞多处,曾出土新石器遗物,此乃上古人穴居之所,故称石室岩。唐末高僧妙应祖师曾于此建立道场,相传祖师尝驯二虎为骑,故又名伏虎岩。宋绍圣间岩上始建寺,宋哲宗赐额曰妙应寺。明成化间寺宇废圯明万历礼部尚书莆人陈经邦重建三宝,并于此课子嗣。之后玄帝殿、大士祠、八仙祠、祖师殿相继建成,由是岩上成为荔城释道合壁一胜境。不时山腰青烟缭绕,氤氲空蒙,“石室藏烟”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此后数百年间屡有重修改建,1942年移址手建“凌云别殿”,形成现今格局。赤马红羊之运,十年浩劫,胜地一度衰微。释达山坚守石室,维护道场,四十多年。拨乱反正后,赖四方善士踊跃资助,重兴石室岩。今荔城扩大改建,公路上山,交通方便,岩上宫殿亭台错落有致,流金焕彩,掩映于古林悬岸崖之间,与妙应静修之处海印洞,龙舌洞,宋方左钺题刻“伏虎岩”碣,明建七级四方砖塔基体诸古迹,相得益彰,成为游人凭吊观赏之佳境。
No. 2
  莆田石室岩
  石室岩寺座落于莆田市西大象山(凤凰山)中部。唐代以前,漫山林木茂盛,野兽出没无常。相传公元9世纪50年代,神僧南禅宗南岳下四世文矩慧日(即黄妙应)禅师,在此开山肇筑二石室习禅,驯服二虎,故此又名伏虎岩,而今寺前路旁尚存一块宋代书法家方左钺篆书“伏虎岩”崖刻。
  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7年),住持道静募化在岩前建寺,初名“石室岩精舍”;崇宁五年(1106年),为了纪念妙应祖师开山功德,朝廷赐额更名“妙应寺”。元至正九年(1349年),遭受火灾,翌年住持道泰重建。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又遭火患,寺宇夷为平地,厥后遗址尽被灌木林莽所覆盖。隆庆三年(1569年)冬,里中进士陈经邦为母卜葬于岩下,夜宿临时搭盖的茅舍,忽闻虎啸于舍外,翌日命人寻至虎穴,以火焚之,草木树林随之焚尽,古刹基址显露无遗。陈经邦登岩观眺,发现此处风光秀丽,感慨不已,迨其官至礼部尚书之时,有感于妙应祖师庇佑,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倡议大兴土木,重建佛殿,并在寺后建造北极玄天上帝殿,以取水制火(北方属水),从而开了此山佛、仙同居之先河。后又陆续增建大士殿、祖师殿、八仙阁、山门和香积寮等,恢复古刹旧观。陈经邦退休之后还在山上建造别墅,课子读书。他为石室岩撰写的碑记至今尚存。明清奕代,几经重修,并增建“凌云别殿”。最后一次修葺则在晚清光绪丁酉年(1897年),邑人进士刘尚文为记。尔后乃为城中梅峰寺下院,几十年间,盛衰更迭。20世纪80年代由达山法师主持石室岩各项工作。90年代妙敬法师率众全面重建。
  石室岩风光宜人,文物丰富。岩前一片参天古树,郁郁葱葱,相映成趣,把山门环境营造得更加深邃、清幽。史载北宋之时便有“石浮屠五级,今圮”。明代在石塔旧址上重建现存的七层方形砖塔,中留通孔,人称“天井”。每层原有的木构回栏式塔檐虽因年久脱落无存,然其无檐砖塔古朴庄严的形象,却也富有独特的立图案感。寺后伏虎岩遗址之上有一块巨石,宛若巨舌从山腰向前吐出伸向岩顶,俗称龙舌石。石上古榕盘根错节,绿荫蔽天,周围还有海印洞、空观石、卓锡泉、虎源等诸胜景。而被古人列为“莆阳二十四景”之一的“石室藏烟”(亦称“石室松烟”),更是妇孺皆知的石室岩独特景观。历代文人高士留下不少描绘此一奇观的诗词佳句。此外,岩北1公里许的智泉寺和弥陀精舍,旧时乃为石室岩下院,景象亦佳。
  际逢世纪之交,石室岩寺后漫山茂林草木间,又发现许多鲜为人知的怪石群。这些怪石有的各与物象惟妙惟肖,有的各似某动物而栩栩如生。经请十多位本地方家文人上山考察,他们依其形态初步立名的怪石便有:禅床石、仰天龟、海狮望月、伏虎石、倒挂金钟、木鱼石、拓荒牛、独眼双珠、毗卢帽、合掌帽、试剑石、海豚搁浅12处,加上石松洞穴,曲径通幽,畸形怪树等计数十处之多。这些怪石景象的发现,显然为石室岩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内涵。
  现在的石室岩寺,佛、道二教殿宇虽然修建一新,香火并盛;然而作为现代僧俗人们理想的宗教文化圣地和旅游景区,石室岩还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拓展:一是全面保护和开发人文与自然景观;二是扩大岩宇规模,修建或重建山门,大雄宝殿、地藏殿、祖师殿等六座重点殿堂。这两个方面的投资金额总和,约须人民币数百万元之巨,本岩显然绠短汲深,难成宏愿。古人有云:“众擎易举,聚沙成塔”。为此,敬恳海内外有识之士与十方善信,不拘多少,咸请乐捐,广修福田,助成功德。更况人世间财帛本系身外之物,将其捐输照寺,以结香火因缘,佑及世代子孙,上莫大焉。乐善者之芳名功迹将与岩宇并垂不朽。一切功德,回向施主。阿弥陀佛,善哉!
包含词
石室岩寺莆田石室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