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人物 : 佛教用语 : 中国 >广东 >广州 > 石室
显示地图
目录
《石室 Shishi》
诗人: 陈洵直 Chen Xunzhi

  云广翛闲失故宫,泓泉虬木古今同。
  诗仙羽化无踪迹,后世何人识此风。
《石室 Shishi》
诗人: 陈洵直 Chen Xunzhi

  石梯之字上青峰,碧玉琅玕扫碧空。
  内隐一壶尘外室,夜吞明月晓吞风。
《石室 Shishi》
诗人: 陈洵直 Chen Xunzhi

  琅玕蕊笈藏幽谷,唯见白云三五幅。
  昔日天师其姓吴,岩前遗下云中屋。
《石室 Shishi》
诗人: 陈洵直 Chen Xunzhi

  紫霭丹霓磨壁金,岩桥跨麓横青阴。
  陆先生事今何在,石室云深无客寻。
更多诗歌...
请鉴赏:

  李石 Li Dan:石室 Shishi
  某韫 Mei Yun:石室 Shishi
  释了惠 Shi Liàohui:石室 Shishi
  释文珦 Shi Wenxiang:石室 Shishi
  释文珦 Shi Wenxiang:石室 Shishi
岩洞 Cave
  岩洞。 6.指传说中的神仙洞府。
古代宗庙中藏神主的石函 Ancient Ancestral in possession of the ancestral of Shihan
  古代宗庙中藏神主的石函。《左传·庄公十四年》“先君 桓公 命我先人,典司宗祏” 晋 杜预 注:“宗祏,宗庙中藏主石室。”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又东南逕 司马子长 墓北,墓前有庙,庙前有碑。 永嘉 四年, 汉阳 太守 殷济 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桓。”《新唐书·礼乐志三》:“建石室於寝园,以藏神主,至禘祫之岁,则祭之。”
指石造的墓室 Refers to the tomb stone
  指石造的墓室。《宋书·礼志二》:“ 汉 以后,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兽、碑铭等物。” 唐 杨炯 《为薛令祭刘少监文》:“石室兮沉沉, 蓬莱山 兮寂又阴。” 宋 叶适 《朱文昭母杨氏挽词》:“古今归石室,笔削纪萱堂。”
泛指石造之室 Refers to a room of stone
  泛指石造之室。比喻极坚固的防守设施。《三国志·吴志·贺邵传》:“近 刘氏 据三关之险,守重山之固,可谓金城石室,万世之业,任授失贤,一朝丧没,君臣係颈,共为羈僕。”
古代藏图书档案处 Tibetan Book of Ancient Records Office
  古代藏图书档案处。《史记·太史公自序》:“ 周 道废, 秦 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匱玉版,图籍散乱。” 晋 葛洪 《抱朴子·内篇自序》:“虽不足以藏名山石室,且欲缄之金匱,以示识者。”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閲石室,啟金匱,抽裂帛,检残竹,欲其博练於稽古也。” 宋 司马光 《神宗皇帝挽辞》之二:“它年紬石室,光大继皇坟。” 清 钱谦益 《李自华父可守赠承德郎刑部山东清吏司主事制》:“为观於石室,视我赞书。”
No. 11
  岩洞。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 吴王 知 范蠡 不可得为臣,谓曰:‘子既不移其志,吾復置子於石室之中。’ 范蠡 曰:‘臣请如命。’” 三国 魏 曹植 《苦思行》:“鬱鬱西岳巔,石室青青与天连。”《晋书·嵇康传》:“ 康 又遇 王烈 ,共入山……又於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 康 往取,輒不復见。” 唐 于邺 《赠隐者》诗:“石室扫无尘,人寰与此分。” 宋 苏轼 《游桓山记》:“登 桓山 ,入石室。” 陈毅 《七星岩》诗:“石室叹钻天, 景福 祕地藏。”
指传说中的神仙洞府 Refers to the legendary fairy Dong Fu
  指传说中的神仙洞府。 汉 刘向 《真君传》:“ 赤松子 者, 神农 时雨师也……数往 崑崙山 中,常止 西王母 石室中,随风雨上下。” 晋 陶潜 《搜神后记》卷一:“ 始兴机山 东有两巖,相向如鴟尾。石室数十所。经过,皆闻有金石丝竹之响。”《剪灯新话·申阳洞记》:“更前百步,豁然开朗,见一石室,榜曰:申阳之洞。守门者数人,装束如昨夕庙中所睹。” 清 徐喈凤 《会仙记》:“ 秋鸿 以扇拂壁,忽豁大门,肃 丹忱 入。洞中石室,别有天地。” 黄侃 章炳麟 《游仙联句》:“石室坐 王母 ,旁揖 乔 松 儔。”
No. 13
  【词条】石室
  【读音】shí shì
  【解释】1.古代宗庙中藏神主的石函。《左传·庄公十四年》“先君桓公命我先人,典司宗祏”。晋·杜预注:“宗祏,宗庙中藏主石室。”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又东南迳司马子长墓北,墓前有庙,庙前有碑。永嘉四年, 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桓。”《新唐书·礼乐志三》:“建石室於寝园,以藏神主,至禘祫之岁,则祭之。”
  2.指石造的墓室。《宋书·礼志二》:“汉以后,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兽、碑铭等物。” 唐·杨炯 《为薛令祭刘少监文》:“石室兮沉沉, 蓬莱山兮寂又阴。” 宋·叶适 《朱文昭母杨氏挽词》:“古今归石室,笔削纪萱堂。”
  3.泛指石造之室。比喻极坚固的防守设施。《三国志·吴志·贺邵传》:“近刘氏据三关之险,守重山之固,可谓金城石室,万世之业,任授失贤,一朝丧没,君臣系颈,共为羁仆。”
  4.古代藏图书档案处。《史记·太史公自序》:“周道废, 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 晋·葛洪 《抱朴子·内篇自序》:“虽不足以藏名山石室,且欲缄之金匮,以示识者。” 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阅石室,启金匮,抽裂帛,检残竹,欲其博练於稽古也。” 宋·司马光 《神宗皇帝挽辞》之二:“它年紬石室,光大继皇坟。” 清·钱谦益《李自华父可守赠承德郎刑部山东清吏司主事制》:“为观於石室,视我赞书。”
  5.岩洞。 汉·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 吴王知范蠡不可得为臣,谓曰:‘子既不移其志,吾复置子於石室之中。’ 范蠡曰:‘臣请如命。’” 三国·魏·曹植 《苦思行》:“郁郁西岳巅,石室青青与天连。”《晋书·嵇康传》:“ 康又遇王烈 ,共入山……又於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康往取,辄不复见。” 唐·于邺 《赠隐者》诗:“石室扫无尘,人寰与此分。” 宋·苏轼 《游桓山记》:“登桓山 ,入石室。” 陈毅 《七星岩》诗:“石室叹钻天, 景福秘地藏。”
  6.指传说中的神仙洞府。 汉·刘向 《真君传》:“ 赤松子者, 神农时雨师也……数往昆仑山中,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 晋·陶潜 《搜神后记》卷一:“ 始兴机山,东有两巖,相向如鸱尾。石室数十所。经过,皆闻有金石丝竹之响。”《剪灯新话·申阳洞记》:“更前百步,豁然开朗,见一石室,榜曰:申阳之洞。守门者数人,装束如昨夕庙中所睹。” 清·徐喈凤《会仙记》:“秋鸿以扇拂壁,忽豁大门,肃丹忱入。洞中石室,别有天地。” 黄侃、章炳麟 《游仙联句》:“石室坐王母 ,旁揖乔松俦。”
  【石室】圣心堂
  圣心堂(石室)是我国最大的哥特式石结构建筑物,又是天主教广州教区的主教堂。因教堂由花岗岩砌筑,故俗称“石室”。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法国政府依据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借口清朝廷在教禁期间没收过天主教在广州的教堂,威胁清廷赔偿损失,强迫官府出租原两广总督行署地,兴建此教堂。由法国工程师稽明章(Guillemin)仿照科隆大教堂的哥特式风格设计。在1863年12月8日正式举行奠基典礼。全部石头采凿于香港九龙,建筑工程浩大,历时25年,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竣工。负责施工的总管为广东揭阳人蔡孝。工程耗资40万法郎。
  圣心堂建筑总面积2754平方米,现存教堂、主教府和东西的颐铎堂。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坐北向南,南立面高58.5米,分为3层。底层开3个尖拱券门,二层当中是用石头雕刻镂空的圆形玫瑰窗,三层为钟楼,一对八角形的尖形塔顶高峻陡峭,东塔装有4具法国运来的大铜钟,西塔原装机械计时钟。整座建筑的尖形拱窗、玫瑰窗、女儿墙及室内装饰精细,束柱的柱头以变形的麦穗作装饰,束柱柱础并在一起表示坚如磐石,出水口为中国传统风格的石狮式样。
  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建筑学会核定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单位。
近义词
石室村
石室乡
包含词
石室乡石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