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青年
目錄
簡介
  知識青年,簡稱知青,廣義泛指有知識的青年,一般指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
  在中國知識青年指從1950年代開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為止自願或被迫從城市下放到農村做農民的年輕人,這些人中大多數人實際上衹獲得初或高中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瞭解决城市中的就業問題,從50年代中開始就組織將城市中的年輕人移居到農村,尤其是邊遠的農村地區建立農場。早在 1953年人民日報就發表社論《組織高小畢業生參加農業生産勞動》。1955年毛澤東提出“農村是一個廣阔的天地,在那裏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成為後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口號。從這一年開始共青團開始組織農場,鼓勵和組織年輕人參加墾荒運動。1962年開始有人提出要將上山下鄉運動全國化地組織起來, 1964年,中共中央為此特別設立了一個領導小組。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下高考停止,到1968年為止許多中學畢業生即無法進入大學,又無法被安排工作,此外66至68年文化大革命的動亂使得中共領導機構意識到他們需要尋找一個辦法將這批年輕人安置下來,以免情況失去控製。1968年12月22日毛澤東授意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我們也有兩衹手,不在城裏吃閑飯》的文章,其中引用了毛“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1969年許多年輕人因此下鄉去農村。全國也開始有組織地將中學畢業生分配到農村去。從1971年開始,知識青年在農村的許多問題開始不斷暴露出來,同時中共開始在城市中將部分工作分配給下放的知識青年。不過這樣回到城市中的知識青年大多數是通過關係得到回城的機會的。到1976年連毛澤東也感覺到知識青年問題的嚴重性並决定對這個問題重新做考慮。但到這時為止每年依然有上百萬知識青年被分配上山下鄉。毛澤東的逝世使知識青年問題暫時被擱置。
  1977年高考被恢復,大多數在農村的知識青年想方設法要回到故鄉去。1978年鼕在雲南的知識青年以請願和罷工的形式來將他們的要求表達出來,再次使的中共感覺到問題的急迫性。1980年5月8日,當時中國共産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鬍耀邦提出不再搞上山下鄉。10月1日中共基本上决定過去下鄉的知識青年可以回故鄉城市。
  那個年代的宣傳畫
  從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的總數的估計在約1200萬至1800萬之間。
年代劃分
  1)自一九五五年報載河南省郟縣大李莊鄉的一批中學畢業生回鄉參加農業合作化運動,到一九六零年,知識青年下鄉處於試驗階段,規模很小。那時候的知青 基本是指原為農村戶口畢業後又回到農村,本文稱之為“早期知青”。”。“早期知青”也有城市批量有組織的支邊知青。
  2)一九六四年國務院發佈了《關於動員和組織城市知識青年參加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的决定(草案)》以後。中央成立了“知識青年下鄉指導小組”和安置辦,各地區也成立了安置知青下鄉的專門辦事機構。在此之前,已經有六一,六三年兩屆人數比較集中的畢業生奔赴農場農村,連同後來的六五屆下鄉知青,被稱之為“前老三屆”上山下鄉知青。
  3)“老三屆”(66-68),“新五屆”(69-73),以及“後五屆”(74-78)知青。
英文解釋
  1. n.:  edeucated youth,  educated youth (NOT 'young intellectuals')
相關詞
畢業生上山下鄉文化大革命教育升學應屆畢業生文革紅衛兵
樣板戲毛主席語錄
包含詞
知識青年從軍歌知識青年在農村特66知識青年在農村
知識青年在農村蓋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