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人物 : 历史人物 : 名人 : 文学写作 : 中国伦理学 > 瞿秋白
目录
瞿秋白 Qu Qiubai  
  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中国现代文学家、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1920年8月,瞿秋白作为《晨报》的记者出访苏俄,并在此加入共产党。访苏期间,他写下了这部游记体散文著作,记录了他在莫斯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一个先进的中国人在“赤都”的思想演变过程。
简介
  瞿秋白 (1899.1.29-1935.6.18),原名瞿双,后改名瞿霜、瞿爽。江苏常州人。早年曾到武昌外国语学校学英文,后到北京谋生。1917年考入北洋政府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馆读书。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同年11月参与创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初,参加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0月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特派记者的身分,去莫斯科采访。1921年兼任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的教员。1922年2月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介绍人张太雷)。曾先后出席远东民族代表大会和共产国际第三、四次代表大会。1923年春回到北京,主持起草了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纲领草案,参与制定国共合作的战略决策。同年6月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还担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主编和《向导》编辑,7月去上海创办上海大学,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1924年1月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后又担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1925年1月当选为中共四大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局成员。后又参加领导五卅运动。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同年7月接替陈独秀负责中央工作。主编过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曾将为陈独秀等人压制和拒绝发表的毛泽东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发表,并为之写了序言。大革命失败后,在汉口主持召开临时中央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后任中央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成为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8年4月去苏联,6月主持召开中共六大,并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后,作为中共代表,参加了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主席团委员及政治书记处成员。后留在莫斯科,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在苏联期间开始研究中国共产党党纲、中国苏维埃宪法、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法等问题,写了大量论著,翻译了共产国际纲领以及斯大林论列宁主义的著作。1930年8月回到上海,9月和周恩来一起主持中共六届三中全会。1931年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开除出中央政治局。1931年夏参加了“左联”的领导工作,反击国民党文化的“围剿”,系统向中国读者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及普列汉诺人关于文学艺术的理论,翻译了苏联的许多著名文学作品。1934年2月到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人民教育委员。还兼任苏维埃大学校长。同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任中央分局宣传部长。
  1935年2月23日在福建长汀县被捕,6月18日在长汀英勇就义,年仅36岁。著有遗嘱《多余的话》。
  1950年12月31日,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题词,高度赞扬他说:“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完整生平
  常州:败落的士绅之家
  瞿秋白祖籍江苏宜兴,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府城内东南角的青果巷(今82号)一座名为八桂堂的花园住宅内的天香楼二楼。八桂堂是瞿秋白的叔祖瞿赓甫的住宅,这所住宅内花木繁多,因有八株桂花而得名八桂堂,天香楼也是因沉浸在花木的芬芳之中而得名。瞿家是一个书香门第,世代为官,瞿赓甫当时任湖北布政使。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擅长绘画、剑术、医道,然而生性淡泊,不治家业,寄居叔父家中,经济上依赖在浙江做知县的大哥瞿世琥的接济。母亲金璇,也是官宦之女,精于诗词。她的子女中长大成人的有5子1女,瞿秋白是家中的长子。由于瞿秋白头发上生有双旋,父母为其取名双(或同音字霜、爽)。
  1903年,瞿赓甫死在湖北任上,从此瞿家的家道开始中落。瞿赓甫的遗属开始瓜分财产时,瞿世玮作为瞿赓甫的侄儿被迫离开八桂堂,先后租住乌衣桥、星聚堂等处,一家的生活日益窘迫。1904年,5岁的瞿秋白进入私塾启蒙读书,次年转入冠英小学。1909年春天,10岁的瞿秋白考入常州府中学堂(现江苏省常州市高级中学)。该校校长屠元博,曾经留学于日本,是同盟会会员。但是并没有证据表明,瞿秋白从他那里接受了反清革命思想的影响。但是,瞿秋白在中学时代确实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辛亥革命后,瞿秋白的伯父瞿世琥弃官闲居杭州,将母亲也接到那里,并停止了对瞿世玮一家的资助。于是瞿秋白家陷入经济困境,被迫搬到城西庙沿汀瞿氏宗祠居住,靠典当、借债度日。1915年冬,因交不起学费,瞿秋白被迫辍学。农历正月初五,母亲金璇服毒自尽。瞿秋白一家人分别投亲靠友,瞿秋白先在杨氏小学教书。1916年年底,瞿秋白得到表舅母的资助,西赴汉口,寄居在京汉铁路局当翻泽的堂兄瞿纯白家中,并进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学习英文。
  北京:俄文学生
  1917年春,瞿纯白调外交部任职,瞿秋白也随同北上到北京,参加普通文官考试未被考取,于是考入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馆(免费入学),学习俄文。
  1919年5月4日,性格内向的瞿秋白参与了五四运动,加入了李大钊、张嵩年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8月参加了中南海总统府前抗议马良祸鲁的请愿活动,遭到逮捕,旋即被释放。
  莫斯科:晨报记者
  1920年8月,瞿秋白被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
  1921年秋,东方大学开办中国班,瞿秋白作为当时莫斯科仅有的翻译,进入该校任翻译和助教,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书籍。1922年,瞿秋白在莫斯科由张太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底,陈独秀代表中国共产党到莫斯科,瞿秋白担任他的翻译。
  上海:涉足政治
  陈独秀回国时,邀请瞿秋白回国工作,于是瞿也随同陈独秀回到北京。1923年夏,于右任、邓中夏创办上海大学,瞿秋白担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同时,瞿秋白兼管中共宣传工作,担任《新青年》的编辑。
  1924年,国民党改组,瞿秋白出席中国国民党一大,并来往上海广州之间,当翻译,参与一些国民党的工作(例如上海的国民党中央执行部委员等)。
  1925年1月起,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的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
  第一次担任中共领袖:危机时刻
  1927年7月12日,陈独秀被停职,由张国焘临时代理主持中央工作。8月7日,新来到的共产国际代表罗明那兹主持召开会议(八七会议),正式将陈独秀(缺席)免职,并指定瞿秋白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主持中央工作,成为继陈独秀之后,中国共产党第三任最高领导人。在瞿秋白主持中央政治局的近一年期间(1927年7月-1928年5月),发生了南昌暴动,广州暴动,以及秋收暴动。瞿秋白的领导方式与强势作风的陈独秀不同,只发表一般政治主张,对组织和军事完全放权。
  莫斯科:中共代表
  1928年4月,瞿秋白从上海经海路抵达大连,又改乘火车沿中东铁路北上,通过满洲里的秘密通道出境进入苏联。5月中旬,瞿秋白抵达莫斯科。6月,瞿秋白在莫斯科郊外的兹维尼果罗德镇主持召开中共六大,“六大”之后,瞿秋白继续留在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团团长两年时间,实际在国内直接领导中共的是李立三和向忠发。
  再度担任中共领袖
  1930年7月,瞿秋白由于立场调和,被当地的党部指为机会主义和异己分子的庇护者,撤销了中国共产党驻莫斯科代表的职务,携妻子离开苏联回国,8月中旬回到上海,主要任务是在9月底召开六届三中全会,批判立三路线。但由于瞿秋白“没有认出立三路线和国际路线的根本不同”,对立三路线的批判不够彻底,于是在1931年1月7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不仅开除了李立三的中央委员,瞿秋白也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不再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此后瞿秋白留在上海养病(肺结核),进行文艺创作和翻译,与茅盾、鲁迅来往。
  江西:最后时光
  1934年1月,由于无法继续留在上海养病,瞿秋白又回到瑞金(2月5日),担任教育人民委员的闲职。
  红军长征后,瞿秋白带病留守南方。1935年2月24日,瞿秋白在向香港转移途中,在福建省长汀县水口镇被宋希濂的国军第三十六师向贤矩部逮捕,6月18日,在长汀中山公园执行枪决。在被押期间(5月23日),瞿秋白写下了《多余的话》,表达其由文人从政曲折的心路历程。
文学
  瞿秋白的杂文锐利而有才气,俄语水平更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他翻译了许多俄语文学、政治著作,1923年6月15日并第一个把国际歌翻译成中文。瞿秋白作为一个典型的文人参与到政治中去,遭到排挤冷落直至牺牲,这被人们视作一个悲剧。其曲折的心路历程在《多余的话》中有着真诚的表达。根据他临终前的自述,他只是一个半吊子的文人,参与政治运动,乃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完全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瞿秋白与鲁迅有着很深的交往。瞿秋白曾到鲁迅家中避难,鲁迅把瞿看作知己,曾写过“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期世当以同怀视之”一联赠予。瞿秋白也写过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对鲁迅的杂文创作作了中肯的评价。瞿秋白被捕后鲁迅曾想方设法委托人营救。瞿被处决后,鲁迅叹息良久,说过:“瞿若不死,译这种书(指《死魂灵》)是极相宜的,即此一端,即是判杀人者为罪大恶极”,并带病编校了瞿的遗著《海上述林》。
身后
  1945年4月20日,毛泽东主持作出的中国共产党扩大的6届7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说瞿在1927年11月—1928年4月犯了左倾盲动主义路线的错误。1955年,瞿秋白迁葬北京八宝山烈士公墓。文化大革命初,被定为叛徒,墓地被红卫兵破毁。1980年10月,中共中央为他恢复名誉。
家庭
  瞿秋白一共有过两次婚姻。
  第一位妻子王剑虹,重庆酉阳人,是上海大学的学生,1924年1月与瞿秋白结婚。同年7月因肺病去世。
  第二任妻子杨之华,浙江萧山人,也是上海大学的学生,在与前夫沈剑龙(沈玄庐之子)离婚后;1924年11月7日,杨之华与瞿秋白在上海举行了结婚仪式,沈剑龙也亲临祝贺。1935年瞿秋白去世后,杨之华被安排去了苏联。1936年,杨之华在莫斯科被王明隔离审查,直到1938年才被平反,进入东方大学中国部边工作边学习。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杨之华母女回国,又在新疆迪化被盛世才拘捕关押了四年。1949年以后,杨之华担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和全国总工会的党组成员及女工部部长,文革中杨之华受到批斗,被长期关押,1973年10月20日在北京逝世。
  瞿独伊是杨之华与沈剑龙的女儿,生于1921年11月。1930年瞿秋白夫妇从苏联回国时,将瞿独伊留在莫斯科国际儿童院上学,并委托鲍罗廷夫妇代为照管。1949年以后瞿独伊成为新华社记者,1950年前往苏联创建新华社莫斯科分社。1957年回国后,任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1978年,在新华社国际部俄文组从事翻译和编辑,直到1982年离休。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百科辞典
  Qu Qiubai
  瞿秋白
    无产阶级革命家、文学理论批评家。初名阿双,后改名爽,又名霜,再后才改称秋白。江苏常州人。1899年1月29日生。祖父一辈是官宦人家,父亲长期失业,流落山东。母亲因家贫无以为生,于1916年服毒自尽。
    930年7月瞿秋白和夫人杨之华在苏联莫斯科
    瞿秋白从小勤奋,学习成绩优异。他对孙中山的反清革命十分关注。但辛亥革命后的现状,使他深感失望。中学未毕业就因贫困辍学,到无锡城外当小学教员。不久,赴武汉,进武昌外国语学校。后到北京,进俄文专修馆学习。
    当时北京正处于新文化运动的酝酿和爆发期,瞿秋白努力阅读各种新书报,寻求他所关心的社会问题的解答。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曾被推举为俄专的代表。第二次请愿时,和全体代表30余人一起被捕,后因军阀政府慑于群众威力,才获释放。
    瞿秋白在斗争中增强了革命要求。他和郑振铎、耿济之等人于1919年11月创办《新社会》旬刊,积极鼓吹社会改革。《新社会》遭到封闭后,他们又于1920年8月,创办《人道》月刊,但只出了一期。
    瞿秋白还积极参加李大钊组织的社会主义研究小组,开始接触社会主义学说。1920年他被北京《晨报》聘为旅苏记者。
    迅为瞿秋白《海上述林》上卷出版所写的广告
    旅苏两年,实地考察了新俄罗斯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他开始信仰社会主义。1922年 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还先后出席远东劳苦人民大会和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会上,他会见过列宁。旅苏期间,他染有严重肺病,除紧张工作外,还努力写作,著有《饿乡纪程》(又名《新俄国游记》)和《赤都心史》两本散文集(有些篇章曾在《晨报》发表),前者记“自中国至俄国”之路程,也反映作者“自非饿乡至饿乡”之心程。后者叙1921年在莫斯科生活中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感”,不仅有通信报道的性质,也是作者“心弦上乐谱的记录”。这两个集子“拨开”国内外反动派所散布的“迷雾”,最早向中国人民真实报道俄罗斯崭新的现实和艰苦的斗争,也反映作者由向往俄国革命到逐渐信仰共产主义的思想历程。
    1923年1月,瞿秋白回到北京。他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新青年》季刊的编辑工作,并重新翻译《国际歌》的歌词。不久,他又转赴工人运动的中心上海。同年6月,他参加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这一时期,他除了编辑《新青年》,还编辑《向导》、《前锋》等党的刊物,并在这些刊物上发表了大量论文,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理论宣传和建设,作出了贡献。
    1927年8月7日,在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紧急会议上,被选入中共临时中央局。192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瞿秋白继续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会后,他在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主席团委员。从这时到1930年中,他是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团长。他回国后,于1930年9月,主持了中国共产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当时党领导机关的冒险主义路线的错误。
    1931年瞿秋白受到王明左倾路线错误的打击和排斥。从这时到1933年,瞿秋白在上海抱病工作,他同鲁迅一起,为发展左翼文艺运动,建设中国的新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瞿秋白致力于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编译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现实》,其中包括恩格斯论巴尔扎克和易卜生的两封信,普列汉诺夫、拉法格两人的文艺论文5篇,还有他自己编写的关于现实主义、文学上的机械论等论文6篇,他还翻译了列宁论托尔斯泰的两篇重要著作。此外,他译出《高尔基论文选集》和《高尔基创作选集》,卢那
英文解释
  1. :  qu qiubai
相关词
汉学家西夏汉字词源民国1926刊物主义民国人物
戏剧民俗CCTV烈士纪念馆错误路线
包含词
瞿秋白传瞿秋白故居
瞿秋白纪念馆瞿秋白散文名篇
文化伟人瞿秋白瞿秋白烈士纪念馆
瞿秋白烈士纪念碑瞿秋白哲学思想评析
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篇2)陈独秀与瞿秋白:中共早期两代领袖的悲情人生
陈独秀与瞿秋白中共早期两代领袖的悲情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