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語 : 佛教寺塔 : 中國 >青海 >西寧 > 瞿曇寺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瞿曇寺投訴電話 西寧市旅遊投訴電話:0971-6117282
  青海省旅遊投訴電話:0971—6159841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瞿曇寺為國務院公佈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樂都縣境內距縣城25公裏的瞿曇鄉。寺院依山傍水,總體佈局為一長方形,占地1.4公頃。由殿堂、碑亭、鐘樓、鼓樓等組成的一組明代建築群。寺內的隆國殿、寶光殿雕梁畫棟,古樸典雅。兩面廂廊九麯回腸,各種壁畫細賦優美。該寺建於明代以前,明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特賜寺額為“瞿曇”。瞿曇即“喬達摩”,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姓氏和尊稱,從此該寺就稱為瞿曇寺。雖歷經600餘年,該寺古風猶在,被譽為“樂都小故宮”。 門票:15元
No. 2
  瞿曇寺聯繫方式 地址:樂都瞿曇鄉境內的羅漢山馬圈溝,距西寧市80余公裏。
  郵編:810000 瞿曇寺投訴電話 西寧市旅遊投訴電話:0971-6117282
  青海省旅遊投訴電話:0971—6159841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瞿曇寺景區榮譽 國傢aaaa級旅遊區(點)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瞿曇寺門票價格 15元 瞿曇寺節慶活動 西寧的民間節日,主要有塔爾寺四大法會(以下均以農歷計):
  1、跳欠(正月十四)酥油花展(正月十五);
  2、跳欠(四月十四)曬佛、跳欠(四月十五);
  3、曬佛、跳欠(六月初六)轉金佛(六月初八);
  4、全天曬佛(九月二十二)跳欠(九月二十三)。
  四大法會上最有特色的活動,是塔爾寺燈節,於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舉行。屆時全縣組織大法會,並展出酥油花。展出集油塑藝術之大成,規模宏大,展品多姿多彩。入夜以後,燈光和月光交相輝映,每年都吸引大批遊人赴會觀賞。
  瞿曇寺開放時間 8:00——17:00 瞿曇寺最佳旅遊時間 每年5月至9月,是西寧最佳旅遊季節。 瞿曇寺特別提醒 西寧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地,瞭解一些少數民族的禮儀和規矩在西寧十分必要。
  1 如在穆斯林家庭住宿,不經允許不要擅自進入廚房,穆斯林的廚房一般不歡迎非穆斯林參觀,也不要進入主人特別是女主人的房間。對於穆斯林家庭的與內地不同的男女地位和分工等不要大驚小怪。宗教器物不要觸碰。在穆斯林家庭飲食要隨同清真標準。
  2 清真寺在禮拜時間一般不歡迎非穆斯林參觀,但穆斯林的禮拜確實是值得一看的,應當徵得同意後纔可參觀拍照,最好的辦法是找一個穆斯林帶你進入,然後由他安排你在一旁觀看。
  3 塔爾寺附近有許多強賣藏刀的不法之徒常常聚集在寺廟門口以恐嚇方式威逼遊客購買他們的刀和其他物品,遇到這些人不要表示出對其商品的任何興趣,不要駐足觀看,到街兩邊的商店裏購買需要的物品。這種情況在其他一些旅遊點也存在,因此需要特別小心。
  4 西寧本地的青梨酒頗為醉人,飲酒以自己平日普通白酒酒量的三分之二為宜。
  瞿曇寺美食 西寧的餐飲,在西北也是小有名氣。當地人大多用本地的土特産品作原料,因此飲食風味獨特。尤其是民族特色菜餚和地方風味小吃:如殷涼粉、餘釀皮、康豬肉、李羊頭、辛酸槽、宋精兌等,大多經濟實惠,這些小吃,共同的特點是用姓氏命名,明顯地揭示出個體經營的特色。
  西寧的一些高檔餐館還經營高原風味佳餚:蜂爾裏脊、蛋白蟲草雞、鴛鴦芙蓉發案、酥合竜、清湯羊肚、人參羊筋、鬆鼠鯉魚、金魚發菜、菊花鯉魚、烤羊肉等。這其中雖然有些是名貴菜餚,但有很多已成為大衆傢常菜。除上面所說的有名風味小吃外,西寧還有雜碎、煮羊肝、平板蒸魚等,在其他城市難以嘗到的風味佳餚。
  瞿曇寺住宿 青海賓館(黃河路158號,tel:6144888、6144896),位於西寧市中心,為四星級涉外旅遊飯店,是西寧最豪華的賓館。在火車站可坐22路車到兒童公園下。房間裝修檔次不一:最高295元/標間,最低198元/標間,24小時有熱水。酒店裏可用牡丹卡、長城卡消費,娛樂設施齊全。
  西寧賓館(七一路348號,tel:8458701)是一個典型的擁有各式中式花園清靜的地方。從火車站對面乘坐9路公共車(票價5角)到第七站下車便是該賓館,或者坐出租車,也不過十幾塊錢。三星級的賓館有2號樓和4號樓兩幢樓房,房間內都有電視、電話(可打長途,計時收費)等設施,並有熱水可供淋浴,但在凌晨02:00以後就衹有冷水了。2號樓雙標間166元,配有電話、電視等設施;4號樓新裝修過,房間比2號樓大,也更舒適;雙標間價格256元。另有少量的三人間;均不外加服務費。
  西寧大廈(建國路61號,tel:8149995)是兩星級賓館。從火車站步行到這裏衹要10分鐘,或乘1路公共汽車兩站下車即可,如打的衹要4元就足夠了。新樓的兩人標間價格為165元,房間裏有熱水供應,但到24:00以後就沒有了,此外在大堂內有ic卡電話機。在後觀的老樓裏有兩人帶淋浴的房間,價格從50到80元不等。
  黃河大廈(祁連路、黃河路,近五一橋,tel:8149020)。從火車站打的衹需4元,另外可乘32、11、29路公交車,坐兩站即到。大廈內房間類型有:雙人間50元,每床25元;夫妻間60元;三人間15元;四人間20元。房間內全天都有熱水可洗臉,淋浴的熱水供應時間為晚上9:00-12:00以後。房間內可打長途,計時收費,退房後一起結帳。
  華僑大廈(北大街30號,tel:8231888)是兩星級賓館。從火車站坐1路車到大十字站下,往北走100米即是;如打的7元左右就可以了。房間價格:平時200元/標間,淡季:120、150、170元/標間不等,24小時供應熱水。賓館內有舞廳、茶捨、桑拿等娛樂設施。接受長城卡、牡丹卡、竜卡消費。
  此外,建銀賓館(位於西大街西門)也是不錯的選擇。賓館高28層,是三星級標準;門市價328-398元,免收服務費,可打8折。
  城中最實惠還可以討價還價地方是郵政公寓賓館(tel: 8140711)。互助路138號, 位於火車站東部,僅僅需要幾分鐘的步行。這裏不僅服務態度良好而且極清潔,床位價16元到18元不等,雙人間帶淋浴衹38元。樓下發廊自帶洗發水洗頭衹須2元錢。
  另一處不太貴的地方是城東關花園北街的青海民族賓館(tel:8225951)。三人間共用淋浴床位價是20元,而那些有淋浴的三人間的床位價從35到此為48元不等,雙人間是90元或108元,雖然這些看起來並不值這個價錢。到城裏觀光住在該賓館是很方便的,因它接近主要的商貿區,以及郵政大樓和中國銀行。 瞿曇寺購物 西寧土特産品種繁多,出口商品中大約有80%以上是土特産品。主要有:湟中昆侖彩石、西寧與共和的地毯、高山草地青貝母、門源鹿茸、西寧都蘭羊腸衣、湟源大黃等。此外,緑色食品、乳製品係列、三刺係列、蟲草係列等保健、營養食品等,多數已蜚聲國內外。蕨菜、麝香、鹿茸、鼕蟲夏草、雪蓮、氂牛絨等省內名特産,這裏也可買到。其中最受遊客歡迎的還應該算是當地特産的“雪蓮”氂牛肉幹。
  裘皮:西寧高檔製裘皮資源極為豐富。有石貂皮、狐狸皮。中檔製裘皮原料有旱獺皮、沙狐皮、海青皮、康鼠皮等。用於製裘用的裘皮主要是綿羊和羔羊皮,其中以黑紫羔皮最為有名。
  工藝品:如酥油花、仿出土彩陶、彩蛋、藏刀、銀器等,在藝術質量上也有很大提高。 瞿曇寺交通 可到西寧汽車站(火車站對面)乘到樂都的長途客車,路程80公裏左右,票價10元左右。 瞿曇寺玩法 參觀、訪古、朝佛、旅遊觀光、
   瞿曇寺位於樂都瞿曇鄉境內的羅漢山馬圈溝,距西寧市80余公裏,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寺名為朱元璋所賜,寺院占地面積2.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萬平米,是我國西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一組明代建築群,以建築宏偉,文物珍貴,壁畫精美而著稱於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瞿曇寺歷史悠久,總體建築佈局雷同於北京故宮,有“小故宮”之稱。建築格局為前、中、後三進院落,其中軸綫上依次排列有山門、金剛殿、瞿曇殿、寶光殿和隆國殿等主體建築,依山勢逐層升高,兩側對稱地建有禦碑亭、小鐘鼓樓、壁畫回廊、寶塔、配殿、經堂、大鐘鼓樓等。佈局規範,高低錯落有緻。形式各異的殿堂,石緑色裝飾的彩畫,古樸渾厚的鬥拱,體現了典型的明代建築藝術風格。
  
  在這些建築中,隆國殿是全寺最具代表性,最高大壯觀的建築。重檐廡殿式屋頂,建築面積912平方米,建於2米多高的花崗岩臺基之上,飛檐翹角,雕梁畫棟,氣勢雄偉,富麗堂皇。
  
  瞿曇寺珍藏有十分豐富的文物,琳琅滿目,不勝枚舉。彌足珍貴者如明皇帝所賜的禦碑,明清時的十多方匾額,御制的金印、銀印、銅印、象牙圖章、象牙佛珠、檀香木佛珠,石雕米拉日巴像,明青銅巨鐘等。寺內約800平方米的壁畫,在國內藏傳佛教壁畫中歷史最為久遠。寺內的畫廊在當地民間被稱為“七十二間走水廳”,由中殿(寶光殿)開始,自兩側拾級而上,有斜廊相接,連檐通脊,高低錯落有方,下有排水暗道,為瞿曇寺建築藝術中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畫廊內壁畫面積有370多平方米,描繪了釋迦牟尼從降生到圓寂的生平經歷,畫技高超,層次分明,生活氣息濃厚。畫面采用礦石顔料繪製,雖經600多年風雨,仍豔麗如新。
  
  瞿曇寺依山傍水,雄偉壯觀,其內涵豐富的建築藝術,佛教藝術,雕塑藝術和繪畫藝術吸引着成千上萬的信士和旅遊賓客前來朝佛,旅遊觀光。
No. 3
  國傢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瞿曇寺位於青海省樂都縣瞿曇鎮,距縣城約21公裏,距省會西寧70多公裏。是青海著名的文物旅遊景點和遊覽勝地,占地52畝,建築面積約1萬平方米。這座規模宏大的漢式建築風格的藏傳佛教寺院,是在明王朝扶持藏傳佛教以統治藏區的政治背景下,由三羅喇嘛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創建的,明太祖朱元璋於次年以佛祖釋迦牟尼的姓氏賜名為“瞿曇寺”,此後又經歷永樂、洪熙、宣德各朝欽派太監及匠師擴建。
  寺院選建在雄渾而清幽的風水形勝之地,沿着南嚮偏東的軸綫佈局,背倚羅漢山,前臨瞿曇河,面朝鳳凰山,遠可望雪山,同自然環境有機和諧地融成一體。寺院原圍有土城,形勢險固,可惜目前僅存殘垣斷壁。
  瞿曇寺建築組群劃分為前院、中院和後院三進院落,中院和後院周匝廊廡;沿着中軸綫序列山門、金剛殿、瞿曇殿、寶光殿和隆國殿;兩側對稱建有禦碑亭、小鐘樓、小鼓樓、配殿、香趣塔和大鐘樓、大鼓樓等。其中,前區基本呈漢地佛寺“伽藍七堂”格局。後區巍峨壯麗,冠於全寺的隆國殿,兩翼有呈嚮上朝拱之勢連綴抄手斜廊,還有造型端莊的大鐘樓和大鼓樓對峙左右,則明顯仿自明代北京紫禁城的奉天殿(太和殿)和兩翼抄手斜廊以及文樓(體仁閣)、武樓(弘義閣)的佈局意象,堪稱明清北京故宮的“活化石”。另外,主體建築群東北,還有一組兩進院的活佛住所即囊謙,為青海地區民居建築風格。
  瞿曇寺的漢式建築風格十分典型,在類型衆多的藏傳佛教寺院中獨樹一幟,實際也是清代北京和承德等地大量興建的漢式藏傳佛教寺院的先聲。其基本完好的的建築遺存,包括風水格局、廊院、抄手斜廊、建築彩畫、壁畫、禦碑等等,為古代藝術、文物和建築史等研究留下了具有重要價值的衆多珍貴實物資料,也成了為引人入勝的觀光旅遊勝地。
  瞿曇寺,國務院公佈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青海省樂都縣城南21公裏處的馬圈溝口。背依羅漢山,面臨瞿曇河,北傍鬆花頂,南望照碑山,是一組古色古香的明代建築群。自明洪武年間創建迄今,已歷600多個春秋。這座寺,以雄渾古樸、文物珍貴和擁有高度藝術價值的巨幅彩色壁畫馳名西北,被信仰藏傳佛教的藏、蒙古、土等民族景仰為佛教聖地,迢迢遠來,進香朝拜;也是青海省最著名的花兒盛會區之一。
  瞿曇寺坐落在略成正方形的城堡內。土城名為"新城"。寺占新城面積的三分之二,占地1.5公頃,建築面積約10,000平方米,由前、中、後三進院落組成。從山門起的的中軸綫上,依次為金剛殿、瞿曇殿、寶光殿、隆國殿等大型宮殿式建築,兩側建有禦碑亭、護法殿、壁畫廊、左右小經堂、四座鎮煞佛塔、大小鐘鼓樓。這些形製各異的殿堂,錯落有緻,氣勢宏偉。據說,瞿曇寺創始人三羅喇嘛選擇這塊聖地時,羅漢山鬆柏參天,瞿曇河畔楊柳蔭濃,一泓清泉流於石山,水光接天,明徹半壁。三羅面對靈地,歇杖憩息。臨行時忘攜禪杖,回去取時,禪杖已在泉邊紮根生長,後來就成為象徵高?的珍珠樹。寺的正門叫山門,寬三間,面積150平方米。在前院左右兩側分佈着兩座禦碑亭,藏語叫"四門碑亭”。院西側還建有金剛殿,他是前、中院的分界和過道,十分幽雅。瞿曇寺殿居中院前部,初建於民洪武二十五年( 1392年),清乾隆47年( 1782年)改建葺修。 寶光殿居中院後部,竣工於永樂16年( 1418年)。隆國殿,俗稱大殿,和瞿曇寺殿、寶光殿在同一條中軸綫上,是全寺最高大壯麗的建築,面積約900平方米,重檐廡殿頂,四面設明廊,屹立在寬大的須彌座臺基上,前面伸出月臺一方,月臺左右各設踏垛九級,四面以紅砂石欄桿圍繞。大小鐘鼓樓分別在隆國殿前左右兩側,東西對峙,上設隔扇檻窗,平臺外加護欄,可供遊人憑欄遠眺,欣賞寺內外風光。 壁畫廊的巨幅彩色壁畫,即所謂“七十二間走水廳”,面積約400平方米,堪稱為該寺藝術之最。壁畫所繪,多為佛教傳說故事。“叨利天衆迎佛升天宮圖”、“善明菩薩在無憂樹下降生”、“淨飯王新城七寶衣履太子體”、“竜王迎佛入竜宮圖”、“六宮娛女霧太子歸宮圖”等等。構思巧妙,馳騁想象,貫通三界,縱橫太空。技法之純熟,形象之生動,達到很高的境界,雖歷經五百餘年,色彩依然鮮豔奪目。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外賓曾來參觀,其中有人贊嘆說:“畫技精煉,構思奇特,真是畫中瑰寶,不可多得”。
  藏語稱“卓倉拉康果丹代”,亦稱“卓倉多傑羌”,意為 “樂都持金剛佛寺”,附近群衆俗稱“拉康囊”,意為“佛堂內”。位於麯壇鄉所在地,南距縣城約17公裏。瞿曇寺的開創僧三羅喇嘛,法名為桑傑紮西,《明史》作“桑兒加查實”,俗稱海喇嘛,生於元末至正年間,明永樂十二年(1414)卒,係西藏洛紮縣卓壠人,為噶瑪噶舉派僧侶。約在明初,三羅喇嘛遊歷來青海,曾長期住青海湖海心山靜修,後移居樂部南山。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被朱元璋請到京城,尊為上師,並由明王朝撥款,於洪武二十五年(1392)建寺。翌年,朱元璋賜名“瞿曇寺”。
  瞿曇寺從初建到後來的擴建,都得到明王朝的大力扶植,明朝封三羅喇嘛為西寧僧綱司都綱,成為西寧衛的宗教首領。明王朝歷屆皇帝為瞿曇寺賜匾額、修佛堂、立碑記、封國師、賜印誥 ,以瞿曇寺為紐帶,加強對河湟流域以及柴達木地區的統治。三羅喇嘛的傢族成員定居瞿曇寺一帶,世代為當地土官,該傢族因來自卓城,故稱“卓倉”,當地發音作“角倉”,後來又逐漸成為樂都南山地區的地名。又因三羅喇嘛與西藏佛教噶舉派祖師瑪爾巴同族,故稱其傢族為“瑪爾倉”,意為“瑪爾傢族”,當音變為“梅氏傢族”。梅氏傢族直到解放前夕的瞿曇寺管傢梅香麯,一直是當地的實權人物。瞿曇寺在清代前期仍受到中央王朝的重視,該寺出身於梅氏傢族的班覺丹增,在康熙年間受封為“灌頂淨覺弘濟大國師”,其侄阿旺宗哲亦得到同樣的封號。雍正元年,羅卜藏丹津反清,瞿曇寺受到牽連,寺主阿旺宗哲在蘭州被囚禁7年,所賜印誥收回。自此,瞿曇寺走嚮衰落。
  瞿曇寺原屬噶舉派寺院,明末格魯派崛起後,改宗格魯派,出現了智合倉、卓倉曼巴倉、卓倉居巴倉三個轉世活佛係統,其活動中心轉嚮塔爾寺,在塔爾寺建有噶日哇。其中,智合倉以該寺開創僧海喇嘛為第一世,成為該寺寺主。“智合” 意為石岩,源自海喇嘛曾修煉於當地的官隆岩洞,故名“智合倉”,亦稱“智合木洛”。實際智合倉的轉世係統始於班覺丹增。班覺丹增又名官卻圖多央增,清康熙年間出生於梅氏傢族,受封為“灌頂淨覺弘濟大國師”。二世羅桑丹貝尼瑪(1744 —1807),涼州乃亥央人,曾於1793年任塔爾寺第三十六任法臺;三世噶桑丹增嘉措(1810-1873,亦作羅桑旺秀噶桑嘉措),涼州達壠溝人,1851年任塔爾寺第五十六任法臺;四世羅桑噶桑嘉措,1876年出生於樂都南山,1899年曾任塔爾寺第七十六任法臺。1958年前,瞿曇寺保存有海喇嘛及從班覺丹增至羅桑噶桑嘉措歷輩轉世的靈塔。因其二、三世出生於涼州,故當地以他們的生地稱之為“涼州佛”。又因該係統追認的第一世三羅喇嘛傳說乘騎一頭白牛,人稱“朗嘎哇”,故亦稱瞿曇寺寺主智合倉活佛為“朗嘎哇”。卓倉曼巴倉源自一世智合倉班覺丹增之弟阿旺諾爾布。阿旺諾爾布亦住持過瞿曇寺,謝世後以貢塘活佛弟子羅桑貢卻尼瑪為其轉世,曾任塔爾寺曼巴紮倉第十五任堪布,故稱該轉世係統為“曼巴倉”。卓倉居巴倉源自一世智合倉班覺丹增之侄阿旺宗哲。阿旺宗哲又名宗哲桑布,雍正年間曾被清朝在蘭州拘禁7年,去世後以噶桑紮西嘉措為其轉世。噶桑紮西嘉措,1779年生,曾任塔爾寺居巴紮倉第三十九任堪布,1828年任塔爾寺第五十任法臺,故稱該轉世係統為卓倉居巴倉。解放前夕,該寺三個活佛係統衹剩下智合倉(涼州佛或朗嘎哇)和卓倉居巴倉(亦稱居巴佛)兩個活佛,其中本世智合倉為寺主,名倉成善,現平安縣政協委員。
  歷史上瞿曇寺領屬13寺,但13寺的全部情況缺乏詳細記載。據《安多政教史》記載,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瞿曇寺有屬寺10座,即稱作“卓倉貢紮什倫布”的藥草臺寺,瞿曇寺背側的宗塔靜房、傑拉靜房、甲本靜房,瞿曇寺正面的辛欽靜房,瞿曇寺東面約900米處的尕楞桑珠林寺,瞿曇寺上部溝腦的多傑紮瑪靜房、交頭洞靜房、角加靜房,位於今中壩鄉的普拉央宗寺。以上佛寺,除藥草臺寺和普拉央宗寺外,其餘規模都不大,解放前夕多已消亡。藥草臺寺為瞿曇寺下院,是瞿曇寺僧人的主要學經處,普拉央宗寺則為主要靜修地。
  瞿曇寺是樂都南山地區最大的寺院,是一座明代漢式宮廷建築風格的古寺,整個寺院依山傍水,高低錯落,氣勢宏偉。全寺共有三個院落,由山門、左右碑亭、金剛殿、瞿曇寺殿、寶光殿、隆國殿、護法殿、三世殿以及左右回廊、鐘鼓樓等主要建築組成。其中,瞿曇寺殿(建於明洪武二十六年)、寶光殿(建於明永樂十六年)、隆國殿(建於明宣德二年)為該寺主體建築,共有瓦房27間,其它殿堂10座,共有瓦房、樓房、平房68間,長廊145間,昂欠3處,一處為瞿曇寺昂房,計有樓房28間,平房22間,馬棚8間,草房9間;一處為藥草臺寺昂房,計有樓房29間,馬棚40間,草房6間,另吉哇昂有平房49 間,總計430餘間。全寺建築共占地41.36畝,整個佈局和殿堂的飛檐、鬥拱、畫棟、藻井等具有明代宮殿風格,寺內現存明代漢藏文對照御制碑,明清匾額十塊、明宣德二年鑄造的青銅巨鐘一口、香爐三鼎、明鈸、象牙佛珠、檀香木佛珠、石雕米拉日巴像以及明清統治者所賜金印、象牙印、景泰藍花瓶等許多珍貴文物。該寺廂廊壁畫約400平方米,技法純熟,有敦煌壁畫的藝術特色,其內容除反映佛陀本生、業績等宗教題材外,也有反映歷代皇帝扶植瞿曇寺和該寺上層人物進京的內容。解放後,瞿曇寺受到國傢重點保護,除原來的僧捨19院 197間減少為6院66間外,其它近400間殿堂建築完好。明清時期,瞿曇寺管轄瞿曇寺溝、峰堆溝、馬哈拉溝、高店溝、觀音堂溝、雙塔溝、虎狼溝等7條溝(當地稱為“海子”)。清初,當地有“七份佛差,三份縣差”之說,即農民納差十分,先給寺院七分,後給縣府三分,可見寺院收民糧之多。清雍正年間,因羅卜藏丹津事件株連,清朝取消佛差,命“糧入大倉,民歸縣”。瞿曇寺遂購買附近土地近5000畝出租給農民,以其為主要生活來源。據樂都縣委統戰部統計資料,1954年,該寺公衆占有水地38.5畝,山地37畝,私人占有山地19.7畝,旱地8.5畝,”合計水地38.55畝,山地56.7畝,旱地8.5畝。另有樹林9處,計29.7畝,成材樹木3600棵,油房水磨各1座、馬1匹、騾2頭、牛3頭、羊13衹、豬4頭。另外有黃金36 兩,白銀5000兩,白洋2100塊,作為高利貸或經商資金。1958 年時。土地達144.8畝(內私人土地40.5畝),馬、牛共51頭房68間,長廊145間,昂欠3處,一處為瞿曇寺昂房,計有樓房28間,平房22間,馬棚8間,草房9間;一處為藥草臺寺昂房,計有樓房29間,馬棚40間,草房6間,另吉哇昂有平房49 間,總計430餘間。全寺建築共占地41.36畝,整個佈局和殿堂的飛檐、鬥拱、畫棟、藻井等具有明代宮殿風格,寺內現存明代漢藏文對照御制碑,明清匾額十塊、明宣德二年鑄造的青銅巨鐘一口、香爐三鼎、明鈸、象牙佛珠、檀香木佛珠、石雕米拉日巴像以及明清統治者所賜金印、象牙印、景泰藍花瓶等許多珍貴文物。該寺廂廊壁畫約400平方米,技法純熟,有敦煌壁畫的藝術特色,其內容除反映佛陀本生、業績等宗教題材外,也有反映歷代皇帝扶植瞿曇寺和該寺上層人物進京的內容。解放後,瞿曇寺受到國傢重點保護,除原來的僧捨19院 197間減少為6院66間外,其它近400間殿堂建築完好。明清時期,瞿曇寺管轄瞿曇寺溝、峰堆溝、馬哈拉溝、高店溝、觀音堂溝、雙塔溝、虎狼溝等7條溝(當地稱為“海子”)。清初,當地有“七份佛差,三份縣差”之說,即農民納差十分,先給寺院七分,後給縣府三分,可見寺院收民糧之多。清雍正年間,因羅卜藏丹津事件株連,清朝取消佛差,命“糧入大倉,民歸縣”。瞿曇寺遂購買附近土地近5000畝出租給農民,以其為主要生活來源。據樂都縣委統戰部統計資料,1954年,該寺公衆占有水地38.5畝,山地37畝,私人占有山地19.7畝,旱地8.5畝,”合計水地38.55畝,山地56.7畝,旱地8.5畝。另有樹林9處,計29.7畝,成材樹木3600棵,油房水磨各1座、馬1匹、騾2頭、牛3頭、羊13衹、豬4頭。另外有黃金36 兩,白銀5000兩,白洋2100塊,作為高利貸或經商資金。1958 年時。土地達144.8畝(內私人土地40.5畝),馬、牛共51頭(匹)。
  翟曇寺僧人到明末時達500餘人,到清末減至300餘人,解放前夕60餘人,1958年前夕衹剩下18戶34人(其中活佛涼州佛倉成善和居巴佛梅居巴2人,完德12人)。主要僧職人員除兩名活佛外還有管傢梅根登、梅香麯。組織管理方面,梅涼州佛下設法臺、僧官、經頭各1人,均任期3年,主管宗教事務,另設衆僧管傢4人,任期1年,主管寺院行政事務。寺內設時輪學院。1958年後,翟曇寺成為全省被保留的11座喇嘛教寺院之一,“文革”期間關閉。。1980重新開放,現有住寺僧人7戶10人(其中阿卡5人,完德5人)。全寺有樹林40畝,牛23頭,油房水磨各1座。
包含詞
瞿曇寺殿西寧瞿曇寺瞿曇寺花兒會
青海樂都瞿曇寺樂都瞿曇寺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