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寫作 : 音樂 : 歌麯音樂 > 相和歌
目錄
簡介
  中國漢代在“街陌謠謳”基礎上繼承先秦楚聲等傳統而形成的一種音樂。主要在官宦巨賈宴飲、娛樂等場合演奏,也用於宮廷的元旦朝會與宴飲、祀神乃至民間風俗活動等場合。“相和歌”之名最早記載見於《晉書‧樂志》:“相和,漢舊歌也。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其特點是歌者自擊節鼓與伴奏的管弦樂器相應和,並由此而得名。
  相和歌所用的宮調,主要有瑟調、清調、平調3種,與後世所謂“清商三調”相同,簡稱“三調”。
相和歌的源與流
漢代之濫觴
  戰國秦漢之際,以楚聲為代表的民間音樂在社會上廣泛流行。漢高祖劉邦對楚聲尤為喜愛。因而楚聲在宮廷裏頗為盛行。漢武帝時(公元前140~前87)已形成“內有掖庭才人﹐外有上林樂府﹐皆以鄭聲施於朝廷”(《漢書‧禮樂志》)的局面。漢代宮廷還特別迷信方士﹐追求神仙之術。為此在長安與洛陽設置了平樂觀﹐常常在道觀內表演包括相和歌在內的歌舞百戲。此外﹐各地藩王勳貴也普遍養有男女樂工﹐在宴飲﹑娛樂時演奏相和歌等各種音樂。於是相和歌逐漸興盛。
  漢代的相和歌,由於年代久遠﹐除琴麯中尚存有少量相和舊麯遺響和《樂府詩集》等書中保存的部分歌詞外﹐絶大部分均已失傳。從現有的少量資料來看﹐其部分麯目可能來自戰國楚聲的舊麯﹐如《流楚窈窕》(又名《激楚》)﹑《今有人》(《九歌‧山鬼》)。而絶大部分都是漢代的“街陌謠謳”予以加工整理或另填新詞。如屢經文人填詞的《東武》﹑《太山》兩麯﹐最早就是齊地(今山東)的民歌。
  從歌詞內容來看﹐來自民間的一部分“街陌謠謳”﹐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和呼聲。如《飲馬長城窟行》﹐通過傢人對遠方親人的思念﹐反映了人民被徵在外或被迫離鄉背井的痛苦﹔《婦病行》以病婦臨終托孤和丈夫為饑兒乞討求飲的情節﹐反映了漢代人民的悲慘境遇﹔《孤兒行》以孤兒遭兄嫂虐待的事實﹐揭露了黑暗的社會現實。此外﹐尚有不少作品歌頌了堅貞的愛情。其中《陌上桑》通過民女羅敷不畏強暴的光輝形像﹐鞭撻了統治者的醜行﹐更是傑出的佳作。
  相和歌中來自文人創作的﹐內容比較復雜。如《善哉行》﹑《西門行》、《步出夏門行》與東漢時所作的《董逃行》等麯﹐均與漢代統治者追求神仙生活有關。其中也有象《羽林郎》﹑《雁門太守行》這樣的作品。前者為東漢時辛延年所作﹐它通過一個賣酒姑娘義正詞嚴地斥責一個仗勢欺人的權貴傢奴的故事﹐歌頌了人民反抗強暴的精神﹔後者頌揚了東漢時治政有方的地方官吏王渙的業績﹐均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魏晉之傳衍
  魏晉(220~316)之際﹐相和歌有較大發展。後人稱為“魏氏三祖”的曹操﹑曹丕﹑曹睿3人對相和歌尤為喜愛﹐寫有大量歌詞交樂工演唱。陳壽《三國志》引《魏書》說曹操“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曹丕即位後﹐集中了左延年等一批音樂傢﹐成立了音樂機構清商署﹐從事改編相和舊麯與另創新麯的工作。司馬氏建立西晉後﹐清商署中有精通樂律的荀勗﹐以敲節鼓幫腔聞名的宋識﹐善於編麯的孫氏﹐擅長歌唱的陳左﹐吹笛著稱的列和﹐以及善於彈箏的郝索﹐善彈琵琶的朱生等人﹐從藝術上把相和歌推到一個新的階段。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有曹操的《短歌行》(周西)﹑《步出夏門行》(碣石)﹐曹丕的《燕歌行》(秋風)﹑《豔歌何嘗行》(何嘗)﹐曹植的《野田黃雀行》(置酒)等等。這些作品大都是舊麯填新詞﹐麯調與麯式均有相應變化。這種用同一麯調而在填詞中引起變化的情況﹐在中國後世音樂的發展中極為常見。
  這個時期唱奏形式也有所變化。如《東光》原衹有器樂而無歌唱﹐晉時宋識填入歌詞改為聲樂麯。伴奏樂隊原來衹分一部﹐樂器配置也較自由。魏明帝(227~230)時﹐改為左右兩部。西晉初﹐其樂器配置已較固定﹐除原用的箏﹑笛﹑節鼓外﹐尚有琴﹑瑟﹑琵琶與笙等﹐有時還加用篪與築。
相和歌的消亡
  西晉亡後﹐從東晉至隋約200多年間﹐以南方民間謠謳吳聲﹑西麯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清商樂大為盛行。漢魏西晉的一部分相和舊麯被清商樂所吸收﹐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隋唐時﹐清商樂改稱清樂而繼續流傳。同時﹐自漢魏以來有不少樂麯移植為琴麯或鼓吹麯而仍在流傳。從此以後﹐作為獨立意義的相和歌已不復存在。
相和歌的簡明發展脈絡
  徒歌(清唱,無伴奏)→ 但歌(有伴唱而無伴奏)→ 相和歌(“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 相和大麯(由“解”、“豔”、“趨”、“亂”四部分構成,歌唱、舞蹈、器樂三種藝術有機結合的綜合性歌舞大麯)。
相和歌的麯式結構
  相和歌正式樂麯可分為引﹑麯﹑大麯3類。
  a、引﹐即引子。梁瀋約《宋書‧樂志》:“古有六引”﹐即《箜篌引》﹑《宮引》﹑《商引》﹑《角引》﹑《徵引》﹑《羽引》6種。一般沒有歌唱﹐僅用笛與弦樂器演奏。
  b、麯﹐即中小型樂麯﹐大都是聲樂麯。一般分為吟嘆麯與諸調麯兩類。這兩類麯的具體特點一時難作定論。據有關文獻﹐它們均由若幹“解”組成。從歌詞來看﹐解相當於段。每一麯的解﹐可多可少﹐沒有定規。如《白頭吟》為3解﹐《折楊柳行》為4解﹐《怨詩行》為7解。梁人王僧虔曾說﹐諸調麯有“辭”與“聲”兩個不同的部分﹐辭即歌詞﹐聲即襯字﹐如“羊吾夷伊那何”之類。諸調麯一般都有器樂伴奏。如不用器樂伴奏﹐僅由一人唱辭﹐衆人幫腔﹐則專稱“但歌”。作為聲樂麯的相和歌﹐一般由單個的麯組成。個別的由麯與亂聯成﹐如瑟調麯《婦病行》。
  c、大麯﹐即大型樂麯﹐一般是歌舞麯﹐也有部分聲樂麯與器樂合奏麯。一般器樂合奏專稱為“但麯”。
相和歌的音律
  漢代相和歌的音調特徵已很難確知。據現存琴麯中所傳漢魏遺音及有關記載來看﹐其音階形式屬新音階﹐但是清角與變徵﹑清羽與變宮在樂麯中的轉換較為突出﹐所謂“聲和清側”(唐趙惟則語)為其主要特徵之一。
相和歌的伴奏樂器
  相和歌的伴奏樂隊﹐漢時無明確記載。據出土漢畫像石與有關文獻推測﹐早期有的主要用竽﹑瑟﹐後來則用箏﹑笛﹐或者采用笙﹑簫(排簫)﹑琴﹑瑟﹑築及節鼓﹑鼓﹑懸鼓等鼓類樂器。
百科大全
  xianghege
  相和歌
  中國漢代在“街陌謠謳”基礎上繼承先秦楚聲等傳統而形成的一種音樂。主要在官宦巨賈宴飲、娛樂等場合演奏,也用於宮廷的元旦朝會與宴飲、祀神乃至民間風俗活動等場合。“相和歌”之名,最早記載見於梁瀋約《宋書·樂志》:“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其特點是歌者自擊節鼓與伴奏的管弦樂器相應和,並由此而得名。
  相和歌所用的宮調,主要有瑟調、清調、平調 3,與後世所謂“清商三調”相同,簡稱“三調”。
  相和歌的興起 戰國秦漢之際,以楚聲為代表的民間音樂在社會上廣泛流行。漢高祖劉邦對楚聲尤為喜愛。因而楚聲在宮廷裏頗為盛行。漢武帝時(公元前140~前87)已形成“內有掖庭才人,外有上林樂府,皆以鄭聲施於朝廷”(《漢書·禮樂志》)的局面。漢代宮廷還特別迷信方士,追求神仙之術。為此在長安與洛陽設置了平樂觀,常常在道觀內表演包括相和歌在內的歌舞百戲。此外,各地藩王勳貴也普遍養有男女樂工,在宴飲、娛樂時演奏相和歌等各種音樂。於是相和歌逐漸興盛。
  漢代的相和歌 由於年代久遠,除琴麯中尚存有少量相和舊麯遺響和《樂府詩集》等書中保存的部分歌詞外,絶大部分均已失傳。從現有的少量資料來看,其部分麯目可能來自戰國楚聲的舊麯,如《流楚窈窕》(又名《激楚》)、《今有人》(《九歌·山鬼》)。而絶大部分都是漢代的“街陌謠謳”予以加工整理或另填新詞。如屢經文人填詞的《東武》、《太山》兩麯,最早就是齊地(今山東)的民歌。
  從歌詞內容來看,來自民間的一部分“街陌謠謳”,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和呼聲。如《飲馬長城窟行》,通過傢人對遠方親人的思念,反映了人民被徵在外或被迫離鄉背井的痛苦;《婦病行》以病婦臨終托孤和丈夫為饑兒乞討求飲的情節,反映了漢代人民的悲慘境遇;《孤兒行》以孤兒遭兄嫂虐待的事實,揭露了黑暗的社會現實。此外,尚有不少作品歌頌了堅貞的愛情。其中《陌上桑》通過民女羅敷不畏強暴的光輝形象,鞭撻了統治者的醜行,更是傑出的佳作。
  相和歌中來自文人創作的,內容比較復雜。如《善哉行》、《西門行》、《步出夏門行》與東漢時所作的 《董逃行》等麯,均與漢代統治者追求神仙生活有關。其中也有象《羽林郎》、《雁門太守行》這樣的作品。前者為東漢時辛延年所作,它通過一個賣酒姑娘義正詞嚴地斥責一個仗勢欺人的權貴傢奴的故事,歌頌了人民反抗強暴的精神;後者頌揚了東漢時治政有方的地方官吏王渙的業績,均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相和歌的音樂形式 相和歌正式樂麯可分為引、麯、大麯3類。
  引,即引子。梁瀋約《宋書·樂志》雲:“古有六引”,即《箜篌引》、《宮引》、《商引》、《角引》、《徵引》、《羽引》6種。一般沒有歌唱,僅用笛與弦樂器演奏。
  相和歌(南陽漢畫像石拓片)
  麯,即中小型樂麯,大都是聲樂麯。一般分為吟嘆麯與諸調麯兩類。這兩類麯的具體特點一時難作定論。據有關文獻,它們均由若幹“解”組成。從歌詞來看,解相當於段。每一麯的解,可多可少,沒有定規。如《白頭吟》為3解,《折楊柳行》為4解,《怨詩行》為7解。梁人王僧虔曾說,諸調麯有“辭”與“聲”兩個不同的部分,辭即歌詞,聲即襯字,如“羊吾夷伊那何”之類。諸調麯一般都有器樂伴奏。如不用器樂伴奏,僅由一人唱辭,衆人幫腔,則專稱“但歌”。作為聲樂麯的相和歌,一般由單個的麯組成。個別的由麯與亂聯成,如瑟調麯《婦病行》。
  大麯,即大型樂麯,一般是歌舞麯,也有部分聲樂麯與器樂合奏麯。一般器樂合奏專稱為“但麯”。
  漢代相和歌的音調特徵已很
包含詞
相和歌辭相和歌辭采桑相和歌辭輓歌
相和歌辭怨詩相和歌辭莫愁麯相和歌辭估客樂
相和歌辭賈客詞相和歌辭莫愁樂相和歌辭襄陽樂
相和歌辭烏夜啼相和歌辭烏棲麯相和歌辭長信怨
相和歌辭蛾眉怨相和歌辭碧玉歌相和歌辭團扇郎
相和歌辭採蓮歸相和歌辭採蓮女相和歌辭朝雲引
相和歌辭鳳臺麯相和歌辭陽春歌相和歌辭采菱行
相和歌辭陽春麯相和歌辭拔蒲歌相和歌辭襄陽麯
相和歌辭江南弄相和歌辭採蓮麯相和歌辭雀臺怨
相和歌辭猛虎行相和歌辭從軍行相和歌辭燕歌行
相和歌辭陌上桑相和歌辭王昭君相和歌辭江南麯
相和歌辭度關山相和歌辭關山麯相和歌辭短歌行
相和歌辭銅雀臺相和歌辭銅雀妓相和歌辭昭君詞
相和歌辭蜀國弦相和歌辭明妃麯相和歌辭長歌行
相和歌辭苦寒行相和歌辭長門怨相和歌辭班婕妤
相和歌辭上留田相和歌辭隴西行相和歌辭蜀道難
相和歌辭相逢行相和歌辭苦辛行相和歌辭善哉行
相和歌辭怨歌行相和歌辭棹歌行相和歌辭梁甫吟
相和歌辭·丁督護歌相和歌辭三婦豔詩相和歌辭怨詩三首
相和歌辭鬍無人行相和歌辭怨詩二首相和歌辭雜怨三首
相和歌辭神弦別麯相和歌辭輓歌二首相和歌辭公無渡河
相和歌辭·長信怨相和歌辭·從軍行二首相和歌辭·碧玉歌
相和歌辭·團扇郎相和歌辭·明月照高樓相和歌辭·採蓮女
相和歌辭·公無渡河相和歌辭·江南麯相和歌辭·上留田
相和歌辭·雁門太守行相和歌辭·對酒相和歌辭·輓歌
相和歌辭·輓歌二首相和歌辭·採蓮歸相和歌辭·江南麯八首
相和歌辭·度關山相和歌辭·玉樹後庭花相和歌辭·關山麯
相和歌辭·讀麯歌五首相和歌辭·怨歌行相和歌辭·怨詩三首
相和歌辭·怨詩相和歌辭·怨詩二首相和歌辭·蜀道難
相和歌辭·梁甫吟相和歌辭·采菱行相和歌辭·鬍無人行
相和歌辭·棹歌行相和歌辭·長門怨二首相和歌辭·拔蒲歌
相和歌辭·銅雀臺相和歌辭·從軍行五首相和歌辭·神弦別麯
相和歌辭·從軍行三首相和歌辭·長門怨相和歌辭·長歌行
相和歌辭·短歌行六首相和歌辭·從軍行相和歌辭·短歌行
相和歌辭·襄陽樂相和歌辭·班婕妤三首相和歌辭·蛾眉怨
相和歌辭·棲烏麯二首相和歌辭·襄陽麯相和歌辭·襄陽麯二首
相和歌辭·君子行相和歌辭·莫愁樂相和歌辭·賈客詞
相和歌辭·婕妤怨相和歌辭·估客樂相和歌辭·莫愁麯
相和歌辭·猛虎行相和歌辭·燕歌行相和歌辭·大堤麯
相和歌辭·銅雀妓相和歌辭·烏夜啼相和歌辭·雀臺怨
相和歌辭·烏棲麯相和歌辭·班婕妤相和歌辭·善哉行
相和歌辭·苦辛行相和歌辭·子夜鼕歌相和歌辭·子夜春歌
相和歌辭·采桑相和歌辭·王昭君相和歌辭·採蓮麯二首
相和歌辭·王昭君三首相和歌辭·採蓮麯相和歌辭·陌上桑
相和歌辭·當來日大難相和歌辭·隴西行相和歌辭·雜怨三首
相和歌辭·苦哉行五首相和歌辭·苦寒行相和歌辭·堂堂
相和歌辭·宮怨相和歌辭·苦哉遠征人相和歌辭·明妃麯
相和歌辭·三婦豔詩相和歌辭·蜀國弦相和歌辭·相逢行
相和歌辭·江南弄相和歌辭·昭君詞相和歌辭·陽春歌
相和歌辭·陽春麯相和歌辭·朝雲引相和歌辭·鳳臺麯
相和歌辭江南麯八首相和歌辭苦哉行五首相和歌辭當來日大難
相和歌辭飲馬長城窟行相和歌辭雁門太守行相和歌辭苦哉遠征人
相和歌辭從軍有苦樂行相和歌辭從軍行五首相和歌辭登高丘而望遠
相和歌辭王昭君三首相和歌辭短歌行六首相和歌辭從軍行三首
相和歌辭門有車馬客行相和歌辭讀麯歌五首相和歌辭玉樹後庭花
相和歌辭祠神歌迎神相和歌辭祠神歌送神相和歌辭棲烏麯二首
相和歌辭襄陽麯二首相和歌辭採蓮麯二首相和歌辭班婕妤三首
相和歌辭怨詩二首其二相和歌辭明月照高樓相和歌辭長門怨二首
相和歌辭怨詩二首其一相和歌辭·怨詩二首(其一)相和歌辭·祠神歌·送神
相和歌辭·祠神歌·迎神相和歌辭·祠漁山神女歌·送神相和歌辭·子夜四時歌六首·秋歌二首
相和歌辭·子夜四時歌六首·春歌二首相和歌辭·怨詩二首(其二)相和歌辭·門有車馬客行
相和歌辭·子夜四時歌六首·鼕歌二首相和歌辭·子夜四時歌四首·夏歌相和歌辭·祠漁山神女歌·迎神
相和歌辭·春江花月夜二首相和歌辭·子夜警歌二首相和歌辭·子夜四時歌四首·鼕歌
相和歌辭·飲馬長城窟行相和歌辭·後苦寒行二首相和歌辭·從軍有苦樂行
相和歌辭·登高丘而望遠相和歌辭祠漁山神女歌送神相和歌辭祠漁山神女歌迎神
相和歌辭春江花月夜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