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汉代在“街陌谣讴”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而形成的一种音乐。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元旦朝会与宴饮、祀神乃至民间风俗活动等场合。“相和歌”之名最早记载见于《晋书‧乐志》:“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其特点是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
相和歌所用的宫调,主要有瑟调、清调、平调3种,与后世所谓“清商三调”相同,简称“三调”。 |
|
|
|
战国秦汉之际,以楚声为代表的民间音乐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汉高祖刘邦对楚声尤为喜爱。因而楚声在宫廷里颇为盛行。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已形成“内有掖庭才人﹐外有上林乐府﹐皆以郑声施於朝廷”(《汉书‧礼乐志》)的局面。汉代宫廷还特别迷信方士﹐追求神仙之术。为此在长安与洛阳设置了平乐观﹐常常在道观内表演包括相和歌在内的歌舞百戏。此外﹐各地藩王勋贵也普遍养有男女乐工﹐在宴饮﹑娱乐时演奏相和歌等各种音乐。于是相和歌逐渐兴盛。
汉代的相和歌,由于年代久远﹐除琴曲中尚存有少量相和旧曲遗响和《乐府诗集》等书中保存的部分歌词外﹐绝大部分均已失传。从现有的少量资料来看﹐其部分曲目可能来自战国楚声的旧曲﹐如《流楚窈窕》(又名《激楚》)﹑《今有人》(《九歌‧山鬼》)。而绝大部分都是汉代的“街陌谣讴”予以加工整理或另填新词。如屡经文人填词的《东武》﹑《太山》两曲﹐最早就是齐地(今山东)的民歌。
从歌词内容来看﹐来自民间的一部分“街陌谣讴”﹐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和呼声。如《饮马长城窟行》﹐通过家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反映了人民被征在外或被迫离乡背井的痛苦﹔《妇病行》以病妇临终托孤和丈夫为饥儿乞讨求饮的情节﹐反映了汉代人民的悲惨境遇﹔《孤儿行》以孤儿遭兄嫂虐待的事实﹐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此外﹐尚有不少作品歌颂了坚贞的爱情。其中《陌上桑》通过民女罗敷不畏强暴的光辉形像﹐鞭挞了统治者的丑行﹐更是杰出的佳作。
相和歌中来自文人创作的﹐内容比较复杂。如《善哉行》﹑《西门行》、《步出夏门行》与东汉时所作的《董逃行》等曲﹐均与汉代统治者追求神仙生活有关。其中也有象《羽林郎》﹑《雁门太守行》这样的作品。前者为东汉时辛延年所作﹐它通过一个卖酒姑娘义正词严地斥责一个仗势欺人的权贵家奴的故事﹐歌颂了人民反抗强暴的精神﹔後者颂扬了东汉时治政有方的地方官吏王涣的业绩﹐均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
|
魏晋(220~316)之际﹐相和歌有较大发展。后人称为“魏氏三祖”的曹操﹑曹丕﹑曹睿3人对相和歌尤为喜爱﹐写有大量歌词交乐工演唱。陈寿《三国志》引《魏书》说曹操“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曹丕即位後﹐集中了左延年等一批音乐家﹐成立了音乐机构清商署﹐从事改编相和旧曲与另创新曲的工作。司马氏建立西晋后﹐清商署中有精通乐律的荀勗﹐以敲节鼓帮腔闻名的宋识﹐善於编曲的孙氏﹐擅长歌唱的陈左﹐吹笛著称的列和﹐以及善于弹筝的郝索﹐善弹琵琶的朱生等人﹐从艺术上把相和歌推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有曹操的《短歌行》(周西)﹑《步出夏门行》(碣石)﹐曹丕的《燕歌行》(秋风)﹑《艳歌何尝行》(何尝)﹐曹植的《野田黄雀行》(置酒)等等。这些作品大都是旧曲填新词﹐曲调与曲式均有相应变化。这种用同一曲调而在填词中引起变化的情况﹐在中国后世音乐的发展中极为常见。
这个时期唱奏形式也有所变化。如《东光》原只有器乐而无歌唱﹐晋时宋识填入歌词改为声乐曲。伴奏乐队原来只分一部﹐乐器配置也较自由。魏明帝(227~230)时﹐改为左右两部。西晋初﹐其乐器配置已较固定﹐除原用的筝﹑笛﹑节鼓外﹐尚有琴﹑瑟﹑琵琶与笙等﹐有时还加用篪与筑。 |
|
西晋亡后﹐从东晋至隋约200多年间﹐以南方民间谣讴吴声﹑西曲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清商乐大为盛行。汉魏西晋的一部分相和旧曲被清商乐所吸收﹐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隋唐时﹐清商乐改称清乐而继续流传。同时﹐自汉魏以来有不少乐曲移植为琴曲或鼓吹曲而仍在流传。从此以后﹐作为独立意义的相和歌已不复存在。 |
|
徒歌(清唱,无伴奏)→ 但歌(有伴唱而无伴奏)→ 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相和大曲(由“解”、“艳”、“趋”、“乱”四部分构成,歌唱、舞蹈、器乐三种艺术有机结合的综合性歌舞大曲)。 |
|
相和歌正式乐曲可分为引﹑曲﹑大曲3类。
a、引﹐即引子。梁沈约《宋书‧乐志》云:“古有六引”﹐即《箜篌引》﹑《宫引》﹑《商引》﹑《角引》﹑《徵引》﹑《羽引》6种。一般没有歌唱﹐仅用笛与弦乐器演奏。
b、曲﹐即中小型乐曲﹐大都是声乐曲。一般分为吟叹曲与诸调曲两类。这两类曲的具体特点一时难作定论。据有关文献﹐它们均由若干“解”组成。从歌词来看﹐解相当于段。每一曲的解﹐可多可少﹐没有定规。如《白头吟》为3解﹐《折杨柳行》为4解﹐《怨诗行》为7解。梁人王僧虔曾说﹐诸调曲有“辞”与“声”两个不同的部分﹐辞即歌词﹐声即衬字﹐如“羊吾夷伊那何”之类。诸调曲一般都有器乐伴奏。如不用器乐伴奏﹐仅由一人唱辞﹐众人帮腔﹐则专称“但歌”。作为声乐曲的相和歌﹐一般由单个的曲组成。个别的由曲与乱联成﹐如瑟调曲《妇病行》。
c、大曲﹐即大型乐曲﹐一般是歌舞曲﹐也有部分声乐曲与器乐合奏曲。一般器乐合奏专称为“但曲”。 |
|
汉代相和歌的音调特征已很难确知。据现存琴曲中所传汉魏遗音及有关记载来看﹐其音阶形式属新音阶﹐但是清角与变徵﹑清羽与变宫在乐曲中的转换较为突出﹐所谓“声和清侧”(唐赵惟则语)为其主要特征之一。 |
|
相和歌的伴奏乐队﹐汉时无明确记载。据出土汉画像石与有关文献推测﹐早期有的主要用竽﹑瑟﹐後来则用筝﹑笛﹐或者采用笙﹑箫(排箫)﹑琴﹑瑟﹑筑及节鼓﹑鼓﹑悬鼓等鼓类乐器。 |
|
xianghege
相和歌
中国汉代在“街陌谣讴”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而形成的一种音乐。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元旦朝会与宴饮、祀神乃至民间风俗活动等场合。“相和歌”之名,最早记载见于梁沈约《宋书·乐志》:“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其特点是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
相和歌所用的宫调,主要有瑟调、清调、平调 3种,与后世所谓“清商三调”相同,简称“三调”。
相和歌的兴起 战国秦汉之际,以楚声为代表的民间音乐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汉高祖刘邦对楚声尤为喜爱。因而楚声在宫廷里颇为盛行。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已形成“内有掖庭才人,外有上林乐府,皆以郑声施于朝廷”(《汉书·礼乐志》)的局面。汉代宫廷还特别迷信方士,追求神仙之术。为此在长安与洛阳设置了平乐观,常常在道观内表演包括相和歌在内的歌舞百戏。此外,各地藩王勋贵也普遍养有男女乐工,在宴饮、娱乐时演奏相和歌等各种音乐。于是相和歌逐渐兴盛。
汉代的相和歌 由于年代久远,除琴曲中尚存有少量相和旧曲遗响和《乐府诗集》等书中保存的部分歌词外,绝大部分均已失传。从现有的少量资料来看,其部分曲目可能来自战国楚声的旧曲,如《流楚窈窕》(又名《激楚》)、《今有人》(《九歌·山鬼》)。而绝大部分都是汉代的“街陌谣讴”予以加工整理或另填新词。如屡经文人填词的《东武》、《太山》两曲,最早就是齐地(今山东)的民歌。
从歌词内容来看,来自民间的一部分“街陌谣讴”,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和呼声。如《饮马长城窟行》,通过家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反映了人民被征在外或被迫离乡背井的痛苦;《妇病行》以病妇临终托孤和丈夫为饥儿乞讨求饮的情节,反映了汉代人民的悲惨境遇;《孤儿行》以孤儿遭兄嫂虐待的事实,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此外,尚有不少作品歌颂了坚贞的爱情。其中《陌上桑》通过民女罗敷不畏强暴的光辉形象,鞭挞了统治者的丑行,更是杰出的佳作。
相和歌中来自文人创作的,内容比较复杂。如《善哉行》、《西门行》、《步出夏门行》与东汉时所作的 《董逃行》等曲,均与汉代统治者追求神仙生活有关。其中也有象《羽林郎》、《雁门太守行》这样的作品。前者为东汉时辛延年所作,它通过一个卖酒姑娘义正词严地斥责一个仗势欺人的权贵家奴的故事,歌颂了人民反抗强暴的精神;后者颂扬了东汉时治政有方的地方官吏王涣的业绩,均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相和歌的音乐形式 相和歌正式乐曲可分为引、曲、大曲3类。
引,即引子。梁沈约《宋书·乐志》云:“古有六引”,即《箜篌引》、《宫引》、《商引》、《角引》、《徵引》、《羽引》6种。一般没有歌唱,仅用笛与弦乐器演奏。
相和歌(南阳汉画像石拓片)
曲,即中小型乐曲,大都是声乐曲。一般分为吟叹曲与诸调曲两类。这两类曲的具体特点一时难作定论。据有关文献,它们均由若干“解”组成。从歌词来看,解相当于段。每一曲的解,可多可少,没有定规。如《白头吟》为3解,《折杨柳行》为4解,《怨诗行》为7解。梁人王僧虔曾说,诸调曲有“辞”与“声”两个不同的部分,辞即歌词,声即衬字,如“羊吾夷伊那何”之类。诸调曲一般都有器乐伴奏。如不用器乐伴奏,仅由一人唱辞,众人帮腔,则专称“但歌”。作为声乐曲的相和歌,一般由单个的曲组成。个别的由曲与乱联成,如瑟调曲《妇病行》。
大曲,即大型乐曲,一般是歌舞曲,也有部分声乐曲与器乐合奏曲。一般器乐合奏专称为“但曲”。
汉代相和歌的音调特征已很 |
|
相和歌辞 | 相和歌辞采桑 | 相和歌辞挽歌 | 相和歌辞怨诗 | 相和歌辞莫愁曲 | 相和歌辞估客乐 | 相和歌辞贾客词 | 相和歌辞莫愁乐 | 相和歌辞襄阳乐 | 相和歌辞乌夜啼 | 相和歌辞乌栖曲 | 相和歌辞长信怨 | 相和歌辞蛾眉怨 | 相和歌辞碧玉歌 | 相和歌辞团扇郎 | 相和歌辞采莲归 | 相和歌辞采莲女 | 相和歌辞朝云引 | 相和歌辞凤台曲 | 相和歌辞阳春歌 | 相和歌辞采菱行 | 相和歌辞阳春曲 | 相和歌辞拔蒲歌 | 相和歌辞襄阳曲 | 相和歌辞江南弄 | 相和歌辞采莲曲 | 相和歌辞雀台怨 | 相和歌辞猛虎行 | 相和歌辞从军行 | 相和歌辞燕歌行 | 相和歌辞陌上桑 | 相和歌辞王昭君 | 相和歌辞江南曲 | 相和歌辞度关山 | 相和歌辞关山曲 | 相和歌辞短歌行 | 相和歌辞铜雀台 | 相和歌辞铜雀妓 | 相和歌辞昭君词 | 相和歌辞蜀国弦 | 相和歌辞明妃曲 | 相和歌辞长歌行 | 相和歌辞苦寒行 | 相和歌辞长门怨 | 相和歌辞班婕妤 | 相和歌辞上留田 | 相和歌辞陇西行 | 相和歌辞蜀道难 | 相和歌辞相逢行 | 相和歌辞苦辛行 | 相和歌辞善哉行 | 相和歌辞怨歌行 | 相和歌辞棹歌行 | 相和歌辞梁甫吟 | 相和歌辞·丁督护歌 | 相和歌辞三妇艳诗 | 相和歌辞怨诗三首 | 相和歌辞胡无人行 | 相和歌辞怨诗二首 | 相和歌辞杂怨三首 | 相和歌辞神弦别曲 | 相和歌辞挽歌二首 | 相和歌辞公无渡河 | 相和歌辞·长信怨 | 相和歌辞·从军行二首 | 相和歌辞·碧玉歌 | 相和歌辞·团扇郎 | 相和歌辞·明月照高楼 | 相和歌辞·采莲女 | 相和歌辞·公无渡河 | 相和歌辞·江南曲 | 相和歌辞·上留田 | 相和歌辞·雁门太守行 | 相和歌辞·对酒 | 相和歌辞·挽歌 | 相和歌辞·挽歌二首 | 相和歌辞·采莲归 | 相和歌辞·江南曲八首 | 相和歌辞·度关山 | 相和歌辞·玉树后庭花 | 相和歌辞·关山曲 | 相和歌辞·读曲歌五首 | 相和歌辞·怨歌行 | 相和歌辞·怨诗三首 | 相和歌辞·怨诗 | 相和歌辞·怨诗二首 | 相和歌辞·蜀道难 | 相和歌辞·梁甫吟 | 相和歌辞·采菱行 | 相和歌辞·胡无人行 | 相和歌辞·棹歌行 | 相和歌辞·长门怨二首 | 相和歌辞·拔蒲歌 | 相和歌辞·铜雀台 | 相和歌辞·从军行五首 | 相和歌辞·神弦别曲 | 相和歌辞·从军行三首 | 相和歌辞·长门怨 | 相和歌辞·长歌行 | 相和歌辞·短歌行六首 | 相和歌辞·从军行 | 相和歌辞·短歌行 | 相和歌辞·襄阳乐 | 相和歌辞·班婕妤三首 | 相和歌辞·蛾眉怨 | 相和歌辞·栖乌曲二首 | 相和歌辞·襄阳曲 | 相和歌辞·襄阳曲二首 | 相和歌辞·君子行 | 相和歌辞·莫愁乐 | 相和歌辞·贾客词 | 相和歌辞·婕妤怨 | 相和歌辞·估客乐 | 相和歌辞·莫愁曲 | 相和歌辞·猛虎行 | 相和歌辞·燕歌行 | 相和歌辞·大堤曲 | 相和歌辞·铜雀妓 | 相和歌辞·乌夜啼 | 相和歌辞·雀台怨 | 相和歌辞·乌栖曲 | 相和歌辞·班婕妤 | 相和歌辞·善哉行 | 相和歌辞·苦辛行 | 相和歌辞·子夜冬歌 | 相和歌辞·子夜春歌 | 相和歌辞·采桑 | 相和歌辞·王昭君 | 相和歌辞·采莲曲二首 | 相和歌辞·王昭君三首 | 相和歌辞·采莲曲 | 相和歌辞·陌上桑 | 相和歌辞·当来日大难 | 相和歌辞·陇西行 | 相和歌辞·杂怨三首 | 相和歌辞·苦哉行五首 | 相和歌辞·苦寒行 | 相和歌辞·堂堂 | 相和歌辞·宫怨 | 相和歌辞·苦哉远征人 | 相和歌辞·明妃曲 | 相和歌辞·三妇艳诗 | 相和歌辞·蜀国弦 | 相和歌辞·相逢行 | 相和歌辞·江南弄 | 相和歌辞·昭君词 | 相和歌辞·阳春歌 | 相和歌辞·阳春曲 | 相和歌辞·朝云引 | 相和歌辞·凤台曲 | 相和歌辞江南曲八首 | 相和歌辞苦哉行五首 | 相和歌辞当来日大难 | 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 | 相和歌辞雁门太守行 | 相和歌辞苦哉远征人 | 相和歌辞从军有苦乐行 | 相和歌辞从军行五首 | 相和歌辞登高丘而望远 | 相和歌辞王昭君三首 | 相和歌辞短歌行六首 | 相和歌辞从军行三首 | 相和歌辞门有车马客行 | 相和歌辞读曲歌五首 | 相和歌辞玉树后庭花 | 相和歌辞祠神歌迎神 | 相和歌辞祠神歌送神 | 相和歌辞栖乌曲二首 | 相和歌辞襄阳曲二首 | 相和歌辞采莲曲二首 | 相和歌辞班婕妤三首 | 相和歌辞怨诗二首其二 | 相和歌辞明月照高楼 | 相和歌辞长门怨二首 | 相和歌辞怨诗二首其一 | 相和歌辞·怨诗二首(其一) | 相和歌辞·祠神歌·送神 | 相和歌辞·祠神歌·迎神 | 相和歌辞·祠渔山神女歌·送神 | 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六首·秋歌二首 | 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六首·春歌二首 | 相和歌辞·怨诗二首(其二) | 相和歌辞·门有车马客行 | 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六首·冬歌二首 | 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四首·夏歌 | 相和歌辞·祠渔山神女歌·迎神 | 相和歌辞·春江花月夜二首 | 相和歌辞·子夜警歌二首 | 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四首·冬歌 | 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 | 相和歌辞·后苦寒行二首 | 相和歌辞·从军有苦乐行 | 相和歌辞·登高丘而望远 | 相和歌辞祠渔山神女歌送神 | 相和歌辞祠渔山神女歌迎神 | 相和歌辞春江花月夜二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