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 河北 > 保定 >保定市區 > 直隸總督署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直隸總督署聯繫方式地址:保定市中心裕華路上
  服務熱綫:0312-2038020直隸總督署投訴電話保定市旅遊投訴電話:0312-50816105081941
  河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311-8581423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直隸總督署景區榮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aaa景點直隸總督署門票價格10元/人,團體(20人以上)8元/人直隸總督署交通可在火車站乘市內公交車1、4、7、12、102路保定商場站下車即到。
  古城保定的直隸總督署,是我國現存的唯一一座最完整的清代省級衙署。這座衙署啓用於雍正七年(1729年),直到清亡後廢止,歷經182年。可謂“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
  總督作為朝廷派出的命官,並逐漸形成官製從明代開始。清代定鼎北京以後,總督、巡撫的設置進一步走嚮制度化,清初有一段曾經是督撫並存。不久,總督由臨時派遣轉為定製,由專管軍務發展到綜理軍民要政,實際已成為地方最高軍事、行政長官。
  直隸是天子腳下的畿輔重地,其地位較他省為重。直隸總督經歷了由中央直轄到地方統轄的過渡時期。統兵是總督的專責,直隸總督統兵除了維護地方安全外,還負責保衛京師的重任,因此當時有詩云:“三資輔為政,屏藩衛帝京。”說明朝廷對直隸總督統兵保衛京師格外關註。
  從雍正二年李維鈞首任直隸總督起,到宣統三年(1911年)張鎮芳署理直隸總督止,187年中共産生直隸總督73人,百餘任次,有的衹任數月,任職5年以上的衹有方觀承、周元理、李鴻章、袁世凱等10餘人。其中李鴻章任期最長,他3次受命,先後達28年之久。這種平均不到兩年一任次的頻繁更替,原因除有的總督病故、革職或降調外,還是清朝中央駕馭地方大吏的一種手段。因為朝廷唯恐地方官久居一地,結黨營私,難以控製,認為適當調換可免於此弊。
  直隸總督統轄的區域,遠遠大於今河北省的行政區劃,尤其到了晚清,管轄區域達7州104個縣,行政區劃伸展到內蒙古、山東、奉天、山西境內的一部分,南北長2600餘裏,東西寬1200餘裏。隨着外交、通商、海防事務的增多,清廷又增設了北洋通商大臣和南洋通商大臣,並規定直隸總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晚清興辦近代海軍時,朝廷又命當時的直隸總督李鴻章負責籌建,可見直隸總督在晚清時期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作為封建王朝的重臣,有的直隸總督在任期內也為地方辦了些實事。史料記載,同治年間的曾國藩,曾由奉命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而正式就任直隸總督。當時的直隸,正值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到處是一派破敗不堪的景象,滿地災荒,民生凋敝,再加吏治腐敗,武備廢弛,社會秩序極端混亂。曾國藩上任後,一是整頓吏治,減輕民負,嚴令各地“不準於應徵錢糧之外,加派分文”,告誡各級官員要“視民事須如傢事”,為民衆“休養生息”創造條件;二是清理獄訟,對長期積壓的各類民刑案件進行了審理,並製定了《直隸清訟事宜十條》;三是治理河道,永定河清淤並加固南北兩堤,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水災的發生;四是賑濟災荒,采取了相應的救濟措施。曾氏就任直隸總督雖衹有一年多,但其所做所為,卻對當時轄區內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直隸總督署的前身是大寧都司署、參將署,雍正初年,原來的直隸巡撫升任直隸總督,仍駐節保定,於是在原基礎上重建了總督衙署。總督署的建築佈局基本上承繼了前代衙署的建築特色,主體建在南北嚮的中軸綫上,即中路;東西兩側各一路是相互對稱的輔助建築,總面積約3萬平方米。中路主體建築主要有大門、儀門、大堂、二堂、官邸上房,並配有左右耳房、廂房等。三開間的黑色大門上方,懸挂雍正皇帝手書“直隸總督部院”匾額,封閉式的格局和威嚴的氣氛給人一種望而生畏的感覺。不過,由於衙署地處天子腳下,因此,所有建築都比較樸素,沒有什麽油漆彩畫和其他華麗裝飾。
  直隸總督署南北長220米,東西寬130米,總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由中路的大門、儀門、大堂、二堂、三堂、四堂構成了一條南北中軸綫,大門前兩側分別有東班房和西班房,兩班房往南是轅門、照壁和旗桿,在總督署門內形成了一個半封閉的過渡空間。大門即是總督署的正門,座北面南,大門臺階高1米多,大門為三開間小式硬山建築,步人總督署大門,沿甬道往北即是儀門,為三開間門廳,儀門兩側各有一便門,稱東便門、西便門。儀門是總督迎送賓客的地方,一般與總督品位相當或比總督還大的文武官員來署,賓客從儀門而人,品位低下的官員來見總督,衹能走儀門兩側的東西便門,文官走東便門,武官走西便門。進入儀門後,是一條筆直的甬道,甬道兩旁是兩行粗大的鬆柏,蒼勁挺拔,距今已有460多年的歷史,每逢鼕季,數百衹貓頭鷹棲息在柏樹叢中,古樹蒼鷹成為古衙奇觀。從儀門沿甬道北去60餘米,便是總督署大堂,大堂是總督署的中心建築,面闊五間,長22米,進深10米,堂前有抱廈三間和寬闊的月臺,月臺兩側東西各有九間廂房,大堂及前面的月臺是總督舉行隆重慶典和重大政務活動的場所。
  總督大堂一般不直接用來審理各類案件,主要是總督舉行隆重賀典和重大政務活動的地方,如承接諭旨、拜發奏摺以及對皇帝、太後、皇后生辰吉禮的朝賀等。
  由大堂穿廳而進是二堂,主要用於總督接見外地官員和僚屬,舉行一般性禮儀活動以及審理案件。二堂東側為議事廳,是總督上堂後暫時休憩並與幕僚們議事之處;西側稱啓事廳,是書吏們整理案捲,以便總督處理政務的地方。
  由二堂嚮裏有花墻相隔,中間有通嚮內宅官邸及上房的直廊及垂花門。官邸是總督處理日常政務、批閱公文之所;上房則是總督及其眷屬生活居住的地方。平時內宅嚴禁外人進入。總督府東路的主要建築有武成王廟、寅賓館、幕府院、東花廳等;寅賓館主要用來招待貴賓。西路的主要建築有吏捨、馬廄、幕府院及小教場等。
  在中國近代史上,直隸總督署曾與不少重要事件直接相關。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運動如火如荼,保定是義和團運動的重要中心。同年10月,英、法、德、意四國侵略軍進犯保定,總督署被占領。留守總督署的廷雍等清室官員遵照直隸總督李鴻章“以禮相待”的指令,命直隸守軍撤離省城,任侵略軍燒殺搶掠,然而,侵略者卻在總督署大堂以縱容“拳匪”殺洋人、燒教堂的罪名嫁禍於人,將廷雍、瀋傢本等清室官員加以審訊,並處以極刑,梟首示衆。外國侵略者端坐於總督署大堂審判中國官員,這在中華民族和直隸總督署的歷史上都是奇恥大辱,也是落後必然挨打的慘痛教訓。
中國歷史
  Zhili Zongdushu直隸總督署Zhili Govern-general's Office 中國清代軍政衙署建築。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裕華中路。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初為保定府署,永樂年間為大寧都司衙署。自清雍正八年(1730)直隸總督駐此,至清朝滅亡(1911)。曾駐此署的直隸總督共59人66任,如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方觀承等。民國年間是直係軍閥曹錕的大本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曾是日偽和國民黨河北省政府所在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河北省人民政府也曾駐此。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直隸總督署坐北朝南,占地約 2萬平方米。現存主要的建築為清雍正年間所建。原分左、中、右三路建築,現存中路主體建築,左路建築尚有遺存,右路建築多被改建。中路有署門、儀門、總督大堂、二堂、官邸、上房,共五進院。大堂面闊五間,前附抱廈、左右耳房。大堂以南建東西廂房各十五間。大堂以後的第三、四、五進院落,均為正房五間,左右耳房各兩間,東西廂房各三間。現存建築共 105間,均為五脊硬山,布瓦頂。 衙署建築左右對稱,中軸綫各建築間以甬路相連,建築之間以回廊相通,具有較高的史藝價值。現為中共保定市委使用和管理。                 孟繁興
百科大全
  Zhili Zongdushu
  直隸總督署
  Zhili Govern-general’s Office
  中國清代軍政衙署建築。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裕華中路。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初為保定府署,永樂年間為大寧都司衙署。自清雍正八年(1730)直隸總督駐此,至清朝滅亡(1911)。曾駐此署的直隸總督共59人66任,如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方觀承等。民國年間是直係軍閥曹錕的大本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曾是日偽和國民黨河北省政府所在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河北省人民政府也曾駐此。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直隸總督署坐北朝南,占地約 2萬平方米。現存主要的建築為清雍正年間所建。原分左、中、右三路建築,現存中路主體建築,左路建築尚有遺存,右路建築多被改建。中路有署門、儀門、總督大堂、二堂、官邸、上房,共五進院。大堂面闊五間,前附抱廈、左右耳房。大堂以南建東西廂房各十五間。大堂以後的第三、四、五進院落,均為正房五間,左右耳房各兩間,東西廂房各三間。現存建築共 105間,均為五脊硬山,布瓦頂。
  衙署建築左右對稱,中軸綫各建築間以甬路相連,建築之間以回廊相通,具有較高的史藝價值。現為中共保定市委使用和管理。
  (孟繁興)
包含詞
直隸總督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