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拼音: máng rén mō xiàng
用法: 主謂式;作賓語、定語、分句;含貶義
解釋: 比喻對事物衹憑片面的瞭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
資料來源: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洪進禪師》:“有僧問:‘衆盲摸象,各說異端,忽遇明眼人又作麽生?’”
謎語: 舜父撫愛幼子
|
|
瞎子把大象想像成他所觸摸到的那部分的樣子。比喻認識問題以偏概全。 |
máng rén mō xiàng máng rén mō xiàng |
佛教故事:有幾個瞎子摸一隻象,有的摸到象腿,就說大象像柱子,有的摸到尾巴,就說大象像一條蛇,各執己見,爭論不休。比喻看問題不全面,以偏概全 |
|
於是所見的人或事,就如盲人摸象,摸着了腳,即以為象的樣子像柱子。——魯迅《這也是生活》 |
|
《大般涅槃經》三二:“爾時大王,即喚衆盲各各問言:‘汝見象耶?’衆盲各言:‘我已得見。’王言:‘象為何類?’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牀,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後以“盲人摸象”比喻看問題以偏概全。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捲四:“ 孫愐 不知翻經切緯之意,廣收雜物,金矢一囊,四呼如盲人摸象,僅得一肢,以為全體,而所得者是真非贋。”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跋》:“故今欲綜合全史,而有所陳述,必如盲人摸象,不得其全也。” |
|
《大般涅盤經》三二:“爾時大王,即喚衆盲各各問言:‘汝 見象耶?’衆盲各言:‘我已得見。’王言:‘象為何類?’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
|
從前,有四個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麽樣子,可他們看不見,衹好用手摸。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齒。他就說:“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個又大、又粗、有光滑的大蘿蔔。”高個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不對,不對,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他大叫起來。“你們淨瞎說,大象衹是根大柱子。”原來矮個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卻嘟嚷:“唉,大象哪有那麽大,它衹不過是一根草繩。”四個盲人爭吵不休,都說自己摸到的纔是真正大象的樣子。而實際上呢?他們一個也沒說對。後以“盲人摸象”比喻看問題以偏概全。
寓言諷刺的對象是目光短淺的人。
“盲人摸象”的寓意是不能 衹看到事物的一部分而應看全局才能瞭解事物的全面和真實情況 。 |
|
古代印度佛經中講,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十分虔誠, 可是,國內當時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數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於國傢的治理。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於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鏡面王吩咐侍臣說:“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使者很快就湊集了一群盲人,並帶領他們來到王宮。
使者走進宮殿嚮鏡面王稟報說:“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已帶到殿前。”鏡面王說:“你明天一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衹能觸摸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然後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
第二天上午,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佈什麽重大的事情。不一會,使者領着盲人們來到了鏡面王的高座前,廣場上的人們頓時安靜了下來。鏡面王嚮盲人們問道:“你們都摸到大象了嗎?”盲人們齊聲回答說:“我摸到大象了!”鏡面王又說:“你們每個人都講述一下大象是什麽模樣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來說:“稟告聖明的國君,大象就像一隻盛漆的大圓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說:“大王,大象應該像一把掃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說:“大王,大象確實像大鼓。”隨後,摸到大象頭部的說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說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後部的說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說大象猶如簸箕。最後,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說:“聖明的大王,大象實在像一根粗繩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幾夥,吵吵嚷嚷,爭論不休,都說自己正確而別人說的不對。他們又紛紛到鏡面王前爭辯說:“大王!大象的模樣確實像我說的那樣!”這時,在場的臣民見此都大笑不止,鏡面王也意味深長地看着衆人笑了起來。 |
|
【盲人摸象】 這是《涅槃經》捲三十二所載的一則故事:“有王告一大臣;‘汝牽一象來示盲者’。大臣受王敕,多集衆盲,以象示之,時衆盲各以手觸。大王及喚衆盲各各問言:‘汝見象否?’衆盲各言:‘我已見’。王言:‘象類何物’?觸其牙者即言:‘象形如蘿菔根’。觸其耳者言:‘象如箕’。觸其頭者言:‘象如石’。觸其腳者言:‘象如臼’。觸其脊者言:‘象如床’。觸其腹者言:‘象如甕’。觸其尾者言:‘象如繩’。善男子:如彼衆盲不說象體,亦非不說,是衆相若悉非象者,離是外更無別象。”盲人摸象比喻各人對事物衹有片面的瞭解,衆說紛紜,莫衷一是。後用以指無知之徒妄下結論。亦寫作“盲人說象”。如元·黃溍《書袁通甫詩後》:“吾齊碌碌,從俗浮沉,與先生相去遠甚,而欲強加品評,正如盲人說象。”(無名氏) |
|
【盲人摸象】這是涅槃經所記載的一則故事:“有王告大臣,汝牽一象來示盲者時,衆盲各以手觸。大王喚衆盲問之:“汝見象類何物?觸其牙者言:象形如蘿菔根;觸其耳者言如萁;觸其腳者言如臼;觸其脊者言如床;觸其腹者言如甕;觸其尾者言如繩。……王喻如來正偏知,臣喻方等涅槃經,又象喻佛性,盲者喻一切衆生無明也。”盲人摸象譬喻個人對事物衹有片面的瞭解,衆說紛紜,莫衷一是。後用以指無知之徒妄下結論。 |
|
- n.: like blind men trying to size up the elephant— take a part for the whole, like blind men trying to size up the elephant, take a part for the whole
|
|
盲人說象, 略見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