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拼音: mù dèng kǒu dāi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形容吃驚的神態
解釋: 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
資料來源: 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一折:“嚇得項王目瞪口呆,動彈不得。”
謎語: 眼前有景道不得
| mù dèng kǒu dāi mù dèng kǒu dāi | 瞪着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吃驚或受氣而發愣 | | 令人想來都不禁驚得目瞪口呆 | | 瞪着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因吃驚或受氣而發楞。 元 無名氏 《賺蒯通》第一折:“嚇得 項王 目瞪口呆,動彈不得。”《水滸傳》第四回:“嚇得莊傢目瞪口呆,罔知所措。”《老殘遊記》第十七回:“ 剛弼 氣得目瞪口呆。” 魯迅 《<三閑集>序言》:“我是在二七年被血嚇得目瞪口呆,離開 廣東 的。” | | 目瞪:睜大眼睛直視;口呆:嘴裏說不出話來。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 | | 目瞪口呆 ( mù dèng kǒu dāi )
【解 釋】 :目瞪:睜大眼睛直視;口呆:嘴裏說不出話來。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
【出 處】 :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一折:“嚇得項王目瞪口呆,動彈不得。”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四回:“麝月等依言分頭各處追問,人人不曉,個個驚疑。麝月等回來,俱目瞪口呆,面面相窺。”
【用 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形容吃驚的神態
【示 例】 :魯迅《<三閑集>序言》:“我是在二七年被血嚇得~,離開廣東的。”
殷、雷二將見衆官激變,不復朝儀,嚇得~,不知所出。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九回
【近義詞】 :瞠目結舌
【反義詞】 :從容不迫
【語 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形容吃驚的神態。
【故 事】 西漢初年,韓信被封為齊王,丞相蕭何擔心韓信兵權太大,就找樊噲共商計策。樊噲自鳴得意,連誇自己是如何鬥敗項羽,嚇得他目瞪口呆,從而保住主公。面對這淮陰一餓夫且手無縛雞之力的韓信,衹須叫一兩個人就可以把他一刀兩斷
英語 :1.stupefied; dumbstruck; open-mouthed; wide-eyed; speechless; dumbfounded
2.to gape; to stare in open-mouthed wonder; to see a wolf; to be struck dumb
例句:他看到自己的成績後嚇得目瞪口呆。
亦作:“目瞪口噤”、“目定口呆”、“目睜口呆”、“目睜口開”、“目定口呆”、“目瞪口撟”、“目瞪口張”、“目瞪口僵”、“目瞪口結”、“目怔口呆”。 | | - n.: petrifaction, take one's breath away, gaping, stupefied, dumbstruck, be filled with shocked wonder
| | - v. rester bouche bée, être frappé de stupeur, être abasourdi, ahuri, stupéfait, ébahi (成语)
| | 有勇無謀, 瞪目結舌, 慌不擇路, 急不擇言, 急不擇路, 急不暇澤, 面目可憎, 獐頭鼠目, 木頭木腦, 愣頭愣腦, 愣頭磕腦, 其貌不揚, 笨手笨腳, 賊眉賊眼, 望門投止, 病急亂投醫, 勇而無謀, 失去知覺, 大為驚奇, 神志不清 | | 單刀赴會, 含沙射影, 大智大勇, 孤軍深入, 孤立無助, 孤立無援, 小傢碧玉, 東風化雨, 七步之才, 一表人才, 一表非凡, 儀表堂堂, 低眉俯首, 國色天香, 倚馬可待, 秀外慧中, 秀色可餐, 窈窕淑女, 綽約多姿, 眉眼如畫, 眉目如畫, 眉清目秀, 眉清目朗, 風儀秀整, 風和日煗, 風和日暖, 風和日暄, 颯爽英姿, 驍勇善戰, 苗條而優雅的女子, 耳聰目明, 惡語中傷, 有勇有謀, 明眸皓齒, 鬥折蛇行, 麯裏拐彎, 智勇雙全 | | 使目瞪口呆 | 目瞪口呆的 | 目瞪口呆地 | 嚇得目瞪口呆 | 驚得目瞪口呆 | 看得目瞪口呆 | 目瞪口呆地凝視 | 驚異得目瞪口呆 | 令人目瞪口呆地 | 驚奇得目瞪口呆 | 被嚇得目瞪口呆的 | 使因驚愕而目瞪口呆 | 使某人驚訝得目瞪口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