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庚迁都
目录
No. 1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
  从商汤开始传了二十个王,王位传到盘庚手里。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
  可是,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很厉害。
  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我要你们搬迁,是为了想安定我们的国家。你们不但不谅解我的苦心,反而发生无谓的惊慌。你们想要改变我的主意,这是办不到的。"
  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以后二百多年,一直没有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
  从那时候起,经过三千多年的漫长日子,商朝的国都早就变为废墟了。到了近代,人们在安阳小屯村一带发掘出大量古代的遗物,证明那里曾经是商朝国都的遗址,就叫它是"殷墟"。
  从殷墟发掘出来的遗物中,有龟甲(就是龟壳)和兽骨十多万片,在这些龟甲和兽骨上面都刻着很难认的文字。经过考古学家的研究,才把这些文字弄清楚。原来商朝的统治阶级是十分迷信鬼神的。他们在祭祀、打猎、出征的时候,都要用龟甲和兽骨来占卜一下,是吉利或是不吉利。占卜之后,就把当时发生的情况和占卜的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这种文字和现在的文字有很大的不同,后来就把它叫做"甲骨文"。现在我们使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过来的。
  在殷墟发掘的遗物中,还发现大量的青铜器皿、兵器,种类很多,制作很精巧。有一个叫做"司母戊"的大方鼎,重量有八百七十五公斤,高一百三十多厘米,大鼎上还刻着富丽堂皇的花纹。这样大的青铜器,说明在殷商时期,冶铜的技术和艺术水平都是很高的。但是也可以想象得出,像这样巨大的精美的大鼎,不知道渗透着多少奴隶的血汗哩!
  考古工作者还在殷墟发掘了殷商奴隶主的墓穴。在安阳武官村一座商王大墓中,除了大量的珍珠宝玉等奢侈的陪葬品之外,还有许多奴隶被活活杀死殉葬。在大墓旁边的墓道里,一面堆着许多无头尸骨,一面排列着许多头颅。据甲骨片上的文字记载,他们祭祀祖先,也大批屠杀奴隶做供品,最多的竟达到二千六百多个。这是当年奴隶主残酷迫害奴隶的罪证。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我们对殷商时期的社会情况有了比较确凿的考证。所以说,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殷墟是我国奴隶社会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距今巳有三千三百多年历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而驰名中外。
  公元前十四世纪,商朝第二十位国王盘庚将其都城从"奄",即现在的山东曲阜,搬迁到风景秀丽、土地肥沃的"殷"地,即现在的安阳小屯村一带。直至商朝灭亡,"溉"作为商之首都,共经历了八代十二王,历时273年。后人称这段历史为殷朝,此地也被为殷都。殷都被西周废弃之后,逐渐沦为废墟,被人们冠之于"殷墟"的称谓而闻名于世。
  殷墟占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东西六公里,南北四公里。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古老的洹河水从市中缓缓流过,城市布局严谨而合理。从其城市的规模、面积、宫殿的宏伟,出土文物的质量之精、之美、之奇、数量之巨、可充分证明,它当时不仅是全国,而且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确是一处繁华的大都市。
  历史的变迁和日月的流逝,曾使殷墟一度被世人所忘却。在漫长的历史中,它也曾被盗墓者视为冒险乐园。千百年来,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随着气候、时间的变迁,逐渐出现在农民耕种的地面上。旧中国的农民发现这种刻有明显"符号"的骨头之后,莫明其妙,在顶礼膜拜之后,他们认为是古代龙的骨头。同时他们发现这种骨头有止血等作用,尤其用这种骨头的粉末治疗外伤和一些妇女病,疗效更为显著。因此,他们便收集起来卖到药店,称之为"龙骨"。千百年来,被吃的"龙骨"――甲骨文不知不多少。
  公元1899年,历史演革到了清朝不期,清王朝的一位金石学家、当时任最高学府国了监的祭酒(即校长)的王懿荣先生因病服药时,因其谨慎的防范心理使他把药房送来的中包打开一味一味地检查。突然,他发现一味中药"龙骨"有许多刀刻的非常有规律的符号,有点象他所熟悉的钟鼎文。经过反复的研究、考证,他断定这是种更古老的文字。于是派人把药店的"龙骨"全部买了回来。并千方百计通过药材商们调查出"龙骨"的产地。经过锲而不舍的苦心钻研、考证,王懿荣先生终于揭开了被世人遣忘了数千年之久的商代后期都城遗址――殷墟的所在之迷。甲骨文、继而是殷墟的发现,轰动了整个世界。它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件大事。从1899年到1928年近30年间,无数外国学者、国内外古董商云集安阳,采取盗窃、骗取、收购等手段、搜刮了大批甲骨文及其它文物。
  从1928年起,国家组织人力、物力在殷墟进行了多年的、大规模的科学考古发掘。发掘了宫殿区、王陵区、手工业作坊、居住区和墓葬区,出土了数量巨大的甲骨文、青铜器、玉石器、骨器、陶器、兵器、蚌器、竹器,工农业生产工具和酒具。
  甲骨文,又称卜骨,是商人用来占卜之用的。在科学不发达的商代,人们普遍比较迷信,从商王到平民的一切活动,都是依靠上苍的意志来行事的。在商王宫廷里有一位地们极高的占卜官,他平时准备好一些乌龟的腹甲、牛、羊、猪的肩胛骨。每当商王要决定一项活动、或询问一件事情,他即拿出一片甲或骨,在其背面挖上槽或凿上几个洞。然后用燃烧的木枝去炙,炙到一定温度,甲或骨即随着"卜"的一声响、爆开一些裂缝。占卜官就根据这些缝的深浅或走向来判断上苍的意志,并向国王报告。国一即据此来决定一切行动。事后,占卜官还要把该项事情的结果刻在这片甲骨上,这便是甲文,又称甲骨卜辞。它是我国巳发现的最早的文献记录。甲骨文的内容十分广泛,明确记载了商王室的活动和当时的经济社会生活情况。如祭祀、年成、战争、猎游、王事以及年月、风雨、阴晴、疾病、王室生育等等。有的还记载着起居、幻梦等生活琐事。因此,甲骨文的大量发现,不仅标志着中国有了将近4000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而且为我们研究商朝的历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半个多世纪以来,殷墟出土的带字甲骨共约16万片之多。所用的单字有4500多个,除了大部分毓文字外,尚有会意、形声、假借等比较进步的造字方法,已经具备了后来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先后流散到12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许多博物馆都以收藏有中国的甲骨文而荣耀。现在,研究甲骨文历史、结构、含义及其书法的学者越来越多,甲骨学巳成为国际上一门新兴的学科,而安阳则成了这门学科的研究交流基地。
  青铜器,是殷墟出土文物中又一绚丽的文化瑰宝。我国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即在殷代。殷墟出土的青铜器,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其精美的外形,还是从质量上讲,都是不可比拟的,尤其是被誉为世界青铜器之冠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在1939年由四位老农民在王陵区内挖土时发现的。它不仅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重最古老的青铜器,也是全世界的艺术珍品。鼎高1.33米,长1.1米,宽0.78米,重875公斤。另外,在殷墟范围内还出土了大量的青铜戈、瓿、鬲、单、爵、觚、盘、壶、盂、角、尊、方彝、斧、戟、箭、头、车马具等等。大到每件128公斤,小到1公斤以下,丰富之余,不可胜数。
  "宫殿区"位于小屯村北。这里发现有54座王宫建筑基址,分布在南北长约280米,东西宽约150米的范围内,是殷都城内经过多次修建的一项宏伟工程。宫殿的建筑物,都是建立在厚厚的夯土台阶上的,由夯土墙、木质梁柱、门户廊檐,草秸屋顶等部分构成。
  从小屯殷王宫区北渡洹河,到西冈,便是殷代王陵区,分为东西两区。先后发掘十一座殷王大墓。每个陵占地面积都很大,有的竟达1000多平方米。1982年,这里新建一座殷陵馆,内有上百个祭祀坑。为让游人看明情景,有4个坑显露人内架,每坑8至10人,充分说明了当时奴隶主的野蛮和残忍。馆内陈列有殷王陵规划模型、殷王大墓模型和画展等。
  1975年春,在殷王陵区的东部,发现一座大型祭祀场。在4700平方米的范围内,共发现250座祭祀坑。在清理的191个坑中,杀殉奴隶有1178人。这些祭祀坑,大部分南向,少部分为东西向,共22组。同排坑之间的距离、方向、坑深和骨架数目,基本上是相同的。
  铸铜作坊遗址,最有名的是位于铁路苗圃北地的铸铜作坊,铸铜、烧陶、制骨,被称为商代的三大手工业。在殷墟发现了许多手工业作坊遗址。1959年至1960年在这里发掘的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以上。位于小屯村的殷墟陈列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研究所安阳工作站所在地。许多专家和学者在这里从事研究。殷墟出土的大量商代遗物在此展出。这些古物造型美观,制作精巧,显示出先民们极为辉煌的文化成就。
  1976年,殷墟又发现了商王武丁妻子妇好的墓葬,这又是轰动世界考古界的一大发掘。妇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文字可考的女将军。妇好不仅端庄娴淑、深明大义,而且智能双全,武艺高强。她既能主持宗庙的祭祀,又能领兵打仗。在保卫国家的战争国。一马当先,统兵率将,驰骋疆场,屡立战功,至今还有许多关于她的美丽传说。
  妇好死后,为了纪念她的功绩,武丁在王宫旁给她修建了一座大墓,葬进许多珍贵器物。又杀掉不少战俘为她殉葬,并在她的墓上修建了一座漂亮的朝堂,作为祭祀她灵魂的地主。现在,殷墟博物苑内巳复原了妇好的墓葬享堂。妇好墓中出土的珍贵文物即达1900百件。
  在殷墟博物苑内,还修建了甲骨文碑林。甲骨文碑林摆设了仿殷石人、石象、石鸟、石龙等雕刻品。
  此外,人们在苑内还可看到1952年毛泽乐主席来殷墟视察时停留过的地名――小石桥。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这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赞美安阳的诗句。如今,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七大古都之首的安阳市,在古老的洹水岸边,出现了一组风格特异的建筑群。这就是1987年9月建成的殷墟博物苑。它占地100多亩,就建在殷墟的宫殿区遗址上。古朴苑门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也能引起游人的追思和遐想。它是依照甲骨文的"门"字形,用几根雕有商代纹饰的木柱和横梁结构而成。门两侧有仿殷浮双龙,横额上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谷城题:"殷墟博物苑"。苑中建有由著名古建筑专家设计,严格地构筑在原建筑的遗址上。每座建筑都采用了重檐草顶,夯土台阶,檐柱上雕以蝉龙等纹饰图案。博物苑内的复原的仿殷大殿,富丽堂皇而古朴凝重,部分地再现了"中华第一古都"的壮观景象。
  登上复原的仿殷二层楼,可以眺望蜿廷东去的洹水,饱览两岸秀丽的风光。乘上苑内为游人准备的仿殷马车,更能使人领略到3000多年前殷商人的生活情趣。
  殷墟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殷墟博物苑,不仅展现了殷代王宫殿的布局与建筑,而且还具有园林特色。同时,它也是集考古、园林、古建、旅游为一体的胜地。
中国上下五千年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  从商汤开始传了二十个王,王位传到盘庚手里。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  可是,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很厉害。  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我要你们搬迁,是为了想安定我们的国家。你们不但不谅解我的苦心,反而发生无谓的惊慌。你们想要改变我的主意,这是办不到的。”  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以后二百多年,一直没有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  从那时候起,经过三千多年的漫长日子,商朝的国都早就变为废墟了。到了近代,人们在安阳小屯村一带发掘出大量古代的遗物,证明那里曾经是商朝国都的遗址,就叫它是“殷墟”。  从殷墟发掘出来的遗物中,有龟甲(就是龟壳)和兽骨十多万片,在这些龟甲和兽骨上面都刻着很难认的文字。经过考古学家的研究,才把这些文字弄清楚。原来商朝的统治阶级是十分迷信鬼神的。他们在祭祀、打猎、出征的时候,都要用龟甲和兽骨来占卜一下,是吉利或是不吉利。占卜之后,就把当时发生的情况和占卜的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这种文字和现在的文字有很大的不同,后来就把它叫做“甲骨文”。现在我们使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过来的。  在殷墟发掘的遗物中,还发现大量的青铜器皿、兵器,种类很多,制作很精巧。有一个叫做“司母戊”的大方鼎,重量有八百七十五公斤,高一百三十多厘米,大鼎上还刻着富丽堂皇的花纹。这样大的青铜器,说明在殷商时期,冶铜的技术和艺术水平都是很高的。但是也可以想象得出,像这样巨大的精美的大鼎,不知道渗透着多少奴隶的血汗哩!  考古工作者还在殷墟发掘了殷商奴隶主的墓穴。在安阳武官村一座商王大墓中,除了大量的珍珠宝玉等奢侈的陪葬品之外,还有许多奴隶被活活杀死殉葬。在大墓旁边的墓道里,一面堆着许多无头尸骨,一面排列着许多头颅。据甲骨片上的文字记载,他们祭祀祖先,也大批屠杀奴隶做供品,最多的竟达到二千六百多个。这是当年奴隶主残酷迫害奴隶的罪证。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我们对殷商时期的社会情况有了比较确凿的考证。所以说,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