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俗語 > 百聞不如一見
目錄
百聞不如一見 Seeing is believing
拼音: 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形容瞭解事物不如親自觀察為確實

解釋: 聞:聽。聽到一百次,也不如親眼見到一次

資料來源: 東漢·班固《漢書·趙充國傳》:“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逾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

例子: 從前畫師所繪的獅子形,統是全身有毛,我觀現在這獅子並不是這麽樣子,所以~。(《慈禧太後演義》第三十六回)

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聽百次不如見一次,表示眼見比耳聽靠得住
多次聽說還不及一次看到 I heard many times and one that is not
  多次聽說還不及一次看到。意即耳聞是虛,眼見為實。《漢書·趙充國傳》:“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度。臣願馳至 金城 ,圖上方略。”《金史·陳規傳》:“ 規 獨進曰:‘兵難遙度,百聞不如一見。臣嘗任 陝西 官,近年又屢到 陝西 ,兵將冗懦,恐不可用。未如聖料。’” 唐 唐甄 《潛書·審知》:“若用兵之道,非身在軍中,雖上智如隔障別色,故曰‘百聞不如一見’。” 蔣子竜 《喬廠長上任記》:“ 喬 石 二位同志是工業戰綫上的大將,這回真是百聞不如一見。”
No. 4
  聞:聽見。聽得再多,也不如親眼見到一次。
  bǎi wén bù rú yi jiàn
釋 義
  聞:聽見。聽到一百次也不如見到一次,表示親眼看到的遠比聽人傢說得更為確切可靠。
  示 例:從前畫師所繪的獅子形,統是全身有毛,我觀現在這獅子並不是這麽樣子,所以~。(《慈禧太後演義》第三十六回)
出 處
  《漢書·趙充國傳》:“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遙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
典 故
  漢朝的時候,西邊湟水一帶,聚居着羌族人,稱為西羌。自從漢武帝打敗匈奴以後,西羌比較安定。漢宣帝時,朝廷派了官員渠安國去西羌視察。那裏的一些部落請求朝廷放寬禁令,但問題沒有解决,渠安國就回來了。
  過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聯合起來渡過湟水,並派人與匈奴聯繫。渠安國帶了一批人馬再去西羌,結果被西羌打得大敗。
  再派誰去呢?宣帝派人嚮老將軍趙充國請教。趙充國說:"我去最合適了。"宣帝又派人問趙充國:"皇上請將軍估計一下西羌的情況,他們的實力如何,該派去多少人馬?"趙充國說:"百聞不如一見。對方軍事上的情況如何,在後方很難準確地估計,還是讓我上前方瞭解瞭解再來製定策略吧!"趙充國到了西羌,先認真瞭解情況,又采取了分化瓦解的辦法,團结了大多數西羌人,終於使西羌安定下來。
  趙充國說的"百聞不如一見"後來就成了諺語。它的意思是聽到一百次,也不如親自去看一次,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凡事要調查研究才能下結論。
成語故事
  百聞不如一見成語故事 > 百聞不如一見
  出處《漢書·趙充國傳》
  充國曰:“百聞不如一見。兵難渝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
   釋義 意思是聽到一百次不如親眼見一次。表示聽得再多也不如 親見可靠。
  故事 西漢宣帝時期,羌人侵入邊界。攻城奪地,燒殺搶掠。宣帝 召集群巨計議,詢問誰願領兵前去拒敵。 七十六歲的老將趙充國,曾在邊界和羌人打過幾十年的交道。 他自告奮勇,擔當這一重任。宣帝問他要派多少兵馬,他說:“聽別人 講一百次,不如親眼一見。用兵是很難在遙遠的地方算計好的。我願 意親自到那裏去看看,然後確定攻守計劃,畫好作戰地圖,再嚮陛下 上奏。” 經宣帝同意,趙充國帶領一隊人馬出發。隊伍渡過黃河,遇到羌 入的小股軍隊。趙充國下令衝擊,一下子捉到不少俘虜。兵士們準備 乘勝追擊,趙充國阻攔說:“我軍長途跋涉到此,不可遠追。如果遭到 敵兵伏擊,就要吃大虧!” 部下聽了,都很佩眼他的見識。 趙充國觀察了地形,又從俘虜口中得知敵人內部的情況,瞭解 到敵軍的兵力部署,然後製定出屯兵把守、整治邊境、分化瓦解羌人 的策略,上奏宣帝。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擾,安定了西 北邊疆。
英文解釋
  1. :  One eyewitness is better than ten hearsays.
  2. n.:  Seeing is believing.,  it is better to see once than to hear a hundred times,  seeing for oneself is a hundred times better than hearing from others
法文解釋
  1.   Il vaut mieux voir une fois de ses propres yeux que d'entendre parler cent fois. Il faut le voir pour le croire.
近義詞
耳聞不如眼見, 耳聞不如目見, 眼見為實, 耳聽為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