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诗人: 杜甫 Du Fu
百舌来何处,重重只报春。知音兼众语,整翮岂多身。 花密藏难见,枝高听转新。过时如发口,君侧有谗人。 |
|
诗人: 郑愔 Zheng Yin
百舌鸣高树,弄音无常则。借问声何烦,末俗不尚默。 |
|
诗人: 方岳 Fang Yue
巧话如簧不待频,东皇已为转洪钧。 五更风雨如巢冷,几处宫商隔坞春。 时说一篇新陆贾,横连六国旧苏秦。 恃吾舌在吾何患,从古不无渠辈人。 |
|
诗人: 顾逢 Gu Feng
得意春风里,山林异样鸣。 虽无三寸舌,解作百禽声。 巧处难求色,听时可辨名。 金笼容不得,应是愧流莺。 |
|
请鉴赏:
|
|
鸟名。善鸣,其声多变化。《淮南子·说山训》:“人有多言者,犹百舌之声。” 高诱 注:“百舌,鸟名,能易其舌效百鸟之声,故曰百舌也。以喻人虽多言无益於事也。” 唐 陆翚 《送胡八弟》诗:“孤帆影入江烟尽,百舌声流浦树新。” 宋 苏轼 《安国寺寻春》诗:“卧闻百舌呼春风,起寻花柳村村同。” 清 陈维崧 《桃源忆故人·重游惠山寄畅园怀秦对岩检讨》词:“莫听 楚 天百舌,千里同明月。”参见“ 百舌鸟 ”。 |
|
百舌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乌鸫,传说常与隼一起出现捕食
乌鸫(Turdus merula mandarinus)又名乌哥、黑鹅、乌鹊、乌鶞、百舌或反百舌鸟。
鸟纲,雀形目,鸫科。体长约30厘米。喙为腊黄色,眼周有一金色圈;通体为乌黑色,除无鼻羽和翅上无白斑外,外形酷似八哥,但较八哥略大。雌鸟较雄鸟略小,雄鸟极善鸣啭。乔木上营巢,常活动于地面,善行走。多以昆虫为食,偶尔也食果实,冬季杂食性很强。世界性分布,我国多见于长江流域、华南和西南,为极常见的留鸟,另外在西北和华北也有少量分布。
乌鸫是一种极容易辨认的常见的中型雀类,不知者常误认为是乌鸦,其实乌鸫比乌鸦在体形上要小得多,和普通鸽子差不多。在外观上乌鸫比乌鸦要美观得多,乌鸦的喙是黑的,乌鸫的喙是黄色的,这点极易区别。如果你长期观察,你会发现乌鸫的鸣啭非常丰富婉转,在我国几乎无鸟能与之相比。号称鸣禽之王的黄鹂和鸣啭专家画眉都没有其鸣声那样多姿和极尽变化之能事,本人在近两年的记载中发现这种鸟的叫声居然有一百二十余种变化,而极善鸣的画眉不过五十余种。在长江流域,经常见到乌鸫和灰喜鹊与八哥混在一起取食,忌于灰喜鹊具攻击性,乌鸫更喜欢与八哥在一起。由于八哥几乎能模仿乌鸫的所有的鸣啭,因此在听声时还要注意观察,小心“上当受骗”!我本人就上过许多次当。反过来,乌鸫和八哥一样也是效鸣高手,它从画眉、燕子、黄鹂、柳莺到喜鹊乃至小鸡的叫声,无不学得惟妙惟肖。另外要注意的是,冬季时这种鸟只作明亮高昂的“吉-吉”声,很少出现多的变化。乌鸫性不惧人,城市化程度也非常高,在分布区域内,只要有人的地方一般都能见到它们。另外乌鸫是一种极易驯养的鸟,完全可以像养鸡那样成群地粗放家养,只是容易受到野生乌鸫的引诱而逃逸。
从春秋早期到清代中期,乌鸫一直被当做与八哥一样的宠物鸟为人们笼养。后来此风渐微,目前在我国的一些鸟市仍能见到有乌鸫出售,希望大家起来坚决抵制!另外,由于乌鸫体型较大,一度是被猎的主要鸟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这种鸟在野外已经极少见。国家严格进行枪支管理后,目前乌鸫的数量已经恢复到自然的水平上。在湖北,乌鸫是最常见的前六种留鸟之一,其它五种是灰喜鹊、麻雀、白头鹎、八哥、大山雀。 |
|
反舌, 中国黑鸫, 黑鸫, 乌鸪, 乌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