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ǎi mù dà qún dǎo bǎi mù dà qún dǎo |
| 英國在北美洲的屬地。北美大陸以東、北大西洋中的一組珊瑚島群。面積53平方千米。人口近6萬(1993年)。首府哈密爾頓。終年溫和濕潤,氣候宜人。經濟以旅遊業為主。金融業重要。1968年實行內部自治。附近海域有百慕大魔鬼三角區”。 【百慕大群島】英國在北美洲的屬地。北美大陸以東、北大西洋中的一組珊瑚島群。面積53平方千米。人口近6萬(1993年)。首府哈密爾頓。終年溫和濕潤,氣候宜人。經濟以旅遊業為主。金融業重要。1968年實行內部自治。附近海域有百慕大魔鬼三角區”。 |
|
| 昔日非洲奴隸之後裔占人口的3/5,白人包括英國人和葡萄牙勞工的後裔。英語為主要語言和官方語言,亦有使用葡萄牙語者。宗教以基督教為主,1/3以上的人口信奉英國國教。百慕大人口之年平均成長率以世界標準而言偏低,出生率及死亡率亦屬西印度群島的最低者之列。15歲以下的人口不及1/4。約20個島嶼有人居住,人口密度以大百慕達最高。 |
|
| 占國內生産總值2.5%。有可耕地839英畝,主要種植蔬菜、柑桔、香蕉等。80%食品靠進口,奶、蛋基本自給。農業勞動力缺乏,僅占就業人口總數的1.1%。 |
|
| 第二大經濟部門。由於百慕大政局穩定,沒有外匯管製,並嚴格遵守金融保密法。該群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境外金融和商業中心之一。1999年以來,從業人員保持在3200多人。保險業相當發達,約占世界意外險種再投保量的1/3,1996年保險業務收入達198億百慕大元。公司註册業發展勢頭強勁。2000年增長高達9.5%。其中大部分為保險公司,其次為商貿公司、航運集團、個人投資公司。與開曼群島,BVI群島並稱為三地離岸避稅天堂之一。百慕大是世界第五大船舶註册地。 |
|
| 最主要的經濟部門,收入占國內生産總值的32%、外匯總收入的40%。從業人口占全國勞動力的60%。主要接待高收入遊客。近年來旅遊業不太景氣,1997年接待外國遊客562619人次,下降1.7%;旅遊總收入13.96億美元。2000年上半年旅遊業繼續下降了6%。85%的遊客來自美利堅合衆國,其餘的來自加拿大、和西歐國傢。 |
|
公路:總長約611公裏。2002年註册車輛46662輛,包括私人小汽車20775輛,客車出租車819輛。為緩解交通擁擠狀況,每個家庭限購一輛客用汽車。
水運:有三個主要港口:哈密爾頓、聖喬治和愛爾蘭島自由港。2002年有商船113艘。
空運:肯德利費爾德是惟一的國際機場。有通往英國、美利堅合衆國的航綫。1999年客運總量354026人次,貨運量4761444噸,空運郵件422897噸。 |
|
關稅、公司稅、印花稅和土地稅是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
2005年主要生産數據如下:
國內生産總值:44.09億美元(2005)
人均國內生産總值:69900美元(2004年估計)
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率:4.6%(2004年估計)
匯率:1美元=1百慕大元
通貨膨脹率:2.8%(2005年11月)
失業率:2.1%(2004年估計)
百慕大地圖對外貿易
幾乎所有商品依賴進口。進口産品的75%來自美利堅合衆國。主要貿易夥伴是美利堅合衆國、英國、意大利和加拿大。外貿歷年巨額入超。主要進口産品為機械和運輸工具、食品、飲料、製成品和燃料等。出口以藥品的再出口為主,本地主要出口産品為化妝品和鮮花。 |
|
政府實行社會保險和養老金制度,為所有就業者提供養老金。1970年政府頒布醫院保險法,為所有居民提供醫療保險,並為兒童提供免費醫療,為老人提供醫療補貼。
百慕大的婚俗:百慕大島民在他們的多層婚禮蛋糕的頂層插上一株小樹苗,新婚夫婦要將這株樹苗種在傢中,這樣他們可以目睹樹苗伴隨着他們的婚姻一起長大。 |
|
| 軍事事務原由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管理。美利堅合衆國在百設有軍事基地。美利堅合衆國、英國、加拿大三國駐百軍事人員達3000人。現美利堅合衆國在百的軍事基地已撤銷。百地方國防軍有一個團,約700人。 |
|
| 公立學校為5歲~16歲兒童提供免費義務教育,並為高等教育及教師培訓提供大量奬學金。成人文盲率僅為1.6%。1998/1999財政年度,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開支占預算總額的31%。1997年在校學生共10533人,其中6378人在公立學校學習,3512人在私立學校就讀。現有小學18所,中學14所,特別學校5所,私立學校5所。有一所百慕大學院,大專性質,國內無大學。學生中學畢業後一般赴美利堅合衆國、英國或加拿大的大學深造,如學生被這些國傢的名牌學校錄取,百政府將為每位學生提供奬學金。 |
|
有一份日報,兩份周刊,一份月刊和一份雙月刊。《皇傢日報》:晨報,發行量17500份;《百慕大太陽》:周刊,發行量15500份;《中洋新聞》:周刊,發行量14500份;《百慕大人》:畫報月刊,發行量14000份;《工人之聲》:雙月刊。
百慕大廣播公司經營兩傢商業電視臺和五傢廣播電臺。另有一傢聖喬治廣播公司。百慕大許多地方可收看有綫電視節目。 |
|
| 外交由英國掌管。百慕大作為英國代表團的成員參加國際勞工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和其他國際組織。美利堅合衆國在百慕大派有總領事。 |
|
“百慕大魔鬼三角”名稱的由來,是1945年12月5日美國19飛行隊在訓練時突然失蹤,當時預定的飛行計劃是一個三角形,於是人們後來把美利堅合衆國東南沿海的西太平洋上,北起百慕大,延伸到佛羅裏達州南部的邁阿密,然後通過巴哈馬群島,穿過波多黎各,到西經40°附近的聖鬍安,再折回百慕大,形成一個三角地區,從此被稱為百慕大三角區或“魔鬼三角”。在這個地區,已有數以百計的船衹和飛機失事,數以千計的人在此喪生。從1880到1970年間,約有158次失蹤事件,其中大多是發生在1949年以來的30年間,曾發生失蹤97次,至少有2000人在此喪生或失蹤。這些古怪神秘的失蹤事件,主要是在西大西洋的一片叫“馬尾藻海”地區,為北緯20°-40°、西經35°-75°之間的寬廣水域。這兒是世界著名的墨西哥暖流以每晝夜120-190千米,且多漩渦、颶風和竜捲風。不僅如此,這兒海深達4000-5000米,有波多黎各海溝,深7000米以上,最深達9218米。
到目前為止,對“百慕大魔鬼三角”的解釋可歸納為如下幾類:一類認為,這些失蹤是由於超自然的原因造成的,猜想是否是外星人的飛碟在作怪。第二類則認為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如地磁異常、洋底空洞、甚至還有人提出泡沫說、晴空湍流說、水橋說、黑洞說等等,用一些奇異自然現象來解釋“百慕大魔鬼三角”。最近,英國地質學家,利茲大學的剋雷奈爾教授提出了新觀點,他認為:造成百慕大海域經常出現沉船或墜機事件的元兇是海底産生的巨大沼氣泡。在百慕大海底地層下面發現了一種由冰凍的水和沼氣混合而成的結晶體。當海底發生猛烈的地震活動時被埋在地下的塊狀晶體被翻了出來,因外界壓力減輕,便會迅速氣化。大量的氣泡上升到水面,使海水密度降低,失去原來所具有浮力。恰逢此時經過這裏的船衹,就會像石頭一樣沉入海底。如果此時正好有飛機經過,當沼氣遇到灼熱的飛機發動機,無疑會立即燃燒爆炸,蕩然無存。與此相反,有些人認為這些奇特的失蹤現象彼此間並無聯繫,因而也就否定百慕大魔鬼三角的存在。百慕大這層神秘的面紗是否已經揭開,沿待後人的研究驗證。 |
|
“時空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這是一個哲學命題,也是人們通常最普遍的認識誤區之一。根據科學家們判定:在通古斯隕石墜落的地區、核武器實驗地區、切爾諾貝利原子能發電站附近以及其他有死亡威脅的地方,即使最精確的表也會不準。有時發生的某種不可思議的事,好像“時間斷裂”一樣……神奇的海洋上,似乎也時時嚮人們展示着時間斷裂。
1海風號失蹤八年再現
1981年8月,一艘名叫海風號的英國遊船在“魔鬼三角”——百慕大海區突然失蹤,當時船上六人驟然不見了蹤影。
不料,時過八年,這艘船在百慕大原海區又奇跡般地出現了!船上六人安然無恙。
這六個人共同的特點就是當時已失去了感覺,對已逝去的八年時光他們毫無覺察,並以為僅僅是過了一霎間。當調查人員反復告訴他們已經過去了八年,最後他們纔勉強接受這個事實,當日他們都做了些什麽事時,他們無話以對,因為他們衹感覺過了一會兒,似乎什麽也沒幹。
調查人員之一澳大利亞UFO專傢哈特曼對此十分興奮,因為在百慕大海區失蹤的人員重新再現,這還是首次。雖然以前曾有失蹤的船衹出現,但無法弄清楚事情始末。儘管這六個人未能圓滿回答調查人員的話,但他認為,用催眠術很可能搞清他們這次奇遇的細節,從他們身上會得到驚人的發現。
這件怪事,雖然出現了時間差異,這對於研究第I類世界和II類世界之間的時間差異問題是絶好的案例。也是對“時間隧道”進行研究的好素材。這是在諸多不明飛行物案例中,當事者産生時間丟失或産生衰老現象是同樣重要的案例,引起了有關科學家極大的重視。
2失蹤三十六年的氣球再現
1954年在加勒比海,駕駛員夏裏·羅根和戴歷·諾頓駕駛氣球和其他五十個參賽者參加氣球越洋比賽。當時天氣晴朗,視野清晰。突然,在衆人面前,這個氣球一下子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1990年,消失多年後的氣球又突然在古巴與北美陸地的海面上出現。它的出現曾使古巴和美國政府大為緊張,特別是古巴,誤以為美國派出秘密武器來進攻了呢。
古巴飛機駕駛員真米·艾捷度少校說:“一分鐘前天空還什麽也沒有,一分鐘後那裏便多了一個氣球。”當時古巴軍方在雷達上發現了這個氣球,以為是美國的秘密武器,曾一度派飛機想把它擊落,最後大氣球被古巴飛機迫降在海上,兩名駕駛員則由一艘巡洋艦救起,送到古巴一個秘密海軍基地受審。
這件怪事不但古巴人感到驚訝,連兩個駕駛員諾頓和羅根也同樣感到迷惑不解。這兩個駕駛員說他們當時正在參加由夏灣拿到波多黎各的一項氣球比賽。他們不知道時間已經過去了三十六年,他們衹是感到全身有一種輕微的刺痛感覺,就好像是微弱電流流過全身一樣,然後一眨眼他們面前的一切包括大海和天空都變成一片灰白色,接着他們記得有一架古巴飛機在他們氣球面前出現。
芝加哥調查員卡爾·戈爾曾查證過羅根與諾頓的講話,他們確實在1954年參加一項氣球比賽途中神奇地失蹤,戈爾認為這氣球進入了時間隧道。“對他們來說可能衹是一瞬間,可在地球上卻已過去了三十六年,相差很大。”因此說,這是比地球時間慢的一條神奇隧道。
類似上述的案例還可以列舉許多,其共同點就是失蹤者再現時時間變慢。但是,也有失蹤者感到時間變快的案例。
3九十三名船員驟然衰老之謎
在百慕大魔鬼三角區出現過這樣的怪事,一艘前蘇聯潛水艇一分鐘前在百慕大海域水下航行,可一分鐘後浮上水面時竟在印度洋上。在幾乎跨越半個地球的航行中,潛艇中九十三名船員全部都驟然衰老了五至二十年。
此事發生後,前蘇聯軍方和科學界立即開始對潛艇和所有人員進行調查,並作出三份報告。
其中研究人員阿列斯·馬蘇洛夫博士認為:“這艘潛艇進入了一個時間隧道的加速管道。雖然對它仍知之甚少,不過除此之外,無其他更合理的解釋。”“至於在穿越時空之際,速度對人體有何影響,我們也知道不多,衹知道對人體某些部位有影響。那些船員竟在很短時間內衰老了五至二十年,卻是我們前所未見的。”
該潛艇指揮官尼格拉·西柏耶夫說:“當時我們正在百慕大執行任務,一切十分正常,不知什麽原因,潛艇突然下沉。”“它來得突然,也停得突然,接着一切恢復了正常,衹是我們感覺有些不妥,便下令潛艇浮出水面。”“整個事件發生得實在太快了,我們連想一下的時間都沒有,而當時我們的領航儀表明我們的位置已在非洲中部以東,就是說與我們剛纔的位置相差1萬千米。潛艇立即與前蘇聯海軍總部進行無綫電聯繫,聯繫結果證實他們潛艇的位置的確在印度洋而不在百慕大。
這艘潛艇回到黑海的潛艇基地後,艇上人員立即由飛機送往莫斯科一個實驗室接受專傢檢查,結果發現他們明顯地衰老了,典型特徵是:皺紋、白發、肌肉失去彈性和視力衰退等。從使人衰老這方面看,這的確是一個悲劇,但從科學上看,這卻是一個可喜的新發現。這些船員所經歷的事告訴我們,可能有一個比地球時間快的時間隧道。
4海洋中漂流四十五年的士兵獲救
1945年一艘戰艦觸雷,美國二十五名士兵漂流海上,1989年獲救。
1945年在南太平洋由於遭到日本潛水艇襲擊,與美國海軍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一起沉沒在大海的二十五名美軍士兵在1989年被菲律賓漁民救起。
當人們接到SOS求救信號後,發現這二十五名美軍士兵正坐在一個海軍救生艇中,在菲律賓南部的西裏伯斯海漂浮。他們所在的那個區域常有神秘的失蹤事件發生,人們稱為“南太平洋魔鬼三角”——即竜三角海區。
美國海軍當局對於這批水兵的出現感到睏惑不解,那些重新出現的士兵,就像四十五年前巡洋艦沉沒時那樣年輕。
而被救起的二十五名美國士兵認為自己僅漂流了九天,實際上地球時間已過去了四十五年。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的沉沒是美軍歷史上最不幸的事件之一。當那條船秘密嚮衝繩島運送原子彈部件後嚮菲律賓開出時,突然遭到5顆水雷攔阻襲擊而沉沒大海,當時甲板上總共有1196人。而此次海難僅有25人獲救,其餘1171人命歸何處,尚不知曉。
對此,我們除了用時間隧道解釋外實難理解。
如果我們按照士兵所說的九天比四十五年來計算,當時巡洋艦的航行速度與地球自轉速度(250米/秒)相比可以忽略不計,那麽初步計算,巡洋艦假如進入了時空隧道,根據推算,那麽它起碼應達到844.9千米/秒的高速度,顯然這個速度還遠遠沒有達到光速。可惜目前做這樣的試驗尚有睏難。
5失蹤二十四年再現的漁民
1990年8月在委內瑞拉加拉加斯市的一隻失蹤了二十四年的帆船尤西斯號在一處偏僻海灘擱淺再現(這衹船是在二十四年前一次颶風中在百慕大三角區失蹤的)。帆船上三名船員由土著居民救起之後,就送到卡拉卡斯市尋求援助。
為這三個人檢查身體的醫生說:這三人雖然經歷這麽多年,但一點也沒有衰老,好像時間對他們已完全停止了。柏比羅·古狄茲醫生說:“這三名船員中最老的一個在失蹤時是四十二歲,按理說他現在應該是六十六歲的老人,可是現在看起來依然像四十多歲,身體非常健康。”
這三名船員之一——來自美國緬因州的職業漁民柏狄·米拿說:“我們什麽也記不清啦,衹知道當時起了場颶風。我們當時揚帆出海,駛嚮艾路巴島,希望能捕到當地盛産的馬林魚。然而忽然天色大變,轉眼漫天烏雲,電閃雷鳴,波濤洶涌,我們便立即將船嚮岸邊駛去,這便是我所知道的所有經歷。我還知道的就是我們的船衹擱淺了,當我們嚮那裏的土人問起時,纔知道今年是1990年。最初我們還以為對方在開玩笑。我們是1966年1月6日出發的,原來打算出海捕魚七天,沒想到一去就去了二十四年!”
船上最年輕的十九歲的提比·保利維亞說他記得遇到1966年那場颶風前,他們還捕到一條金槍魚。當他們回到岸上後,當局派人上船調查,在船艙冷藏庫中真的找到了那條金槍魚。調查人員說:“這條魚仍然十分新鮮,就好像是剛捕到的一樣。”
英國政府曾查閱1966年記錄,證實當年確有這麽一艘帆船無影無蹤了,原因不詳。
此事衹能有一個解釋:帆船進入了時間隧道中,時間變慢。至於如何進入時間隧道?是否有不明飛行物在現場作怪,目前尚不可斷下結論。與此案情頗類似的現代案例是1994年夏,一架由菲律賓起飛的客機飛往意大利,中途經過非洲東部上空時,突然失蹤了二十分鐘(在雷達屏幕上消失後再現),到達意大利機場時晚點二十分鐘。可是機上乘客和機組人員一無所知,每人的手錶指針也沒有晚點。該飛機是否進入時空隧道,還是受不明飛行物影響作用所致?有待探討。
6百慕大新探
宇宙中常發生我們還不能認識的現象。一百多年來各國媒體對百慕大三角區的異常現象有種種說法。有的研究者認為,在這個神秘的區域有一種強大的大氣激光在作祟。
有的學者則說,那裏有一種突發性的磁場在起作用。還有的把反常現象的出現與所謂來地球造訪、潛入海底的外星人聯繫起來,說他們掌握了強大的激光,凡進入該激光作用場的人要麽死亡,要麽就受到“第四維”即時間隧道的製約。
過去的飛行員,現亞利桑那州州立大學研究員洛易林斯·庫謝寫道:美國C-119大型軍用飛機在百慕大三角區失蹤的那些日子,“澤米尼-IV”號宇宙飛船正在軌道上飛行,宇航員詹姆斯·邁剋及副手艾德華·懷特曾發現一個帶抓鈎狀設備的不明飛行物。
他們當時就把它攝錄下來。對錄像帶的研究表明,他們發現的不明飛行物與常見的人造衛星毫無共同之處。當時誰也說不清,宇航員遇到的究竟是何物。長期以來,不明飛行物和吞食飛機、輪船的海水已經成了百慕大的特有現象,事實是否如此呢?
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百慕大三角區情況異常,十分危險。不過對異常的原因,俄羅斯學者,發明傢尼古拉·依萬諾維奇·柯洛維亞科夫另有解釋。
根據柯洛維亞科夫假說,地核並非處於地球中央,受太陽、月亮和其他星球引力的影響,也處在不停的運動中。地核旋轉猶如在地殼下面滾動一樣,會引起地殼與地核之間岩漿的逆嚮流動,結果就産生了電磁場。
此外,由於地球旋轉軸的傾斜,地核會上下移動:夏天在北半球,鼕天就移到南半球。因此,地核的赤道與地球的赤道就不吻合,相差有28緯度。而這個區域恰恰就是岩漿流的改嚮口。
柯洛維亞科夫把地核赤道“定”於28度緯綫,正是在這一區域大自然設下了許多神秘的陷阱。這一區域處於地球赤道以北5度、以南5度範圍之內。如果利用想象力把它們用直綫連結起來,那麽我們眼前就會出現兩個正五角形。
五角形的頂點就是陷阱所在地點。在那裏船衹和飛機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在那裏失而復現的船衹要麽空無一人,要麽載着全體航員的屍體。百慕大三角就是這些陷阱中最危險的一個。
我們假設,地核開始嚮南移動。由於自身的巨大質量,它也像地殼一樣具有自己的引力場。在地殼與地核旋轉同步時,即共同構成地球惟一的力場,地球表面就不會發生重大的異常。
但當地核嚮另一極移動時,或說地核的旋轉與地殼不吻合時,地面上就出現異常:由於相反的力的作用,平靜的湖泊中會突然冒出一股激流;地殼下軟流層的岩漿像湖水旋渦似的環繞上漲,竭盡全力要把沉睡的地殼攪個地覆天翻。這就是引力漩渦。
柯洛維亞科夫認為,百慕大三角之謎的謎底就在於此。在漩渦發作出殼區,光和無綫電波的出入口都被封死,誰也不能接收到受難者的無綫電訊號,誰也不能看到探照燈的燈光。
陷入漩渦中心的船衹必然失去行駛能力,束手無策,最終沉沒。從三角中心區復出的船衹,通常船員和乘客都無影無蹤。
在這種旋轉的災難中,每個活細胞都會積纍巨大的能量,而這些能量最終會把細胞毀掉。能量積纍的大小取决於船衹運動的方向。在逆漩渦行駛時,能量最大,人必死無疑。而且人在死亡前還會經受難以忍受的突發劇痛。
當船衹航嚮與漩渦旋轉的方向吻合時,疼痛衹會緩慢增加,直到人失去知覺。離漩渦中心越遠,這種可怕的力量就越弱。在其外圍,人們通常衹會發現儀表失常。船衹和飛機若與漩渦同嚮,還會獲得額外的速度,提前到達預定點。
柯洛維亞科夫肯定,引力漩渦造成的危害不僅在水下,而且也存在於空中。他計算出地球某些地區不宜飛行的日期,還製造出分成扇面的地球儀。此儀能幫助進入異常區域的海洋船衹、飛機擺脫神秘陷阱。
7海底探險
1950年,百慕大人特迪·塔剋首次在百慕大海底發現來自新大陸的沉船以及船內的珍寶:金幣、陶器。幾百年前釀造的瓶裝陳酒。這條沉船看起來像一個沉睡百年的食品加工機械,又像是一個巨大的垃圾處理場,在它上面,折斷的桅桿在海水中飄蕩。特迪·塔剋這一首次發現,頓時引起了世界轟動,隨即就在美洲掀起了一股尋找沉船和珍寶的探險考察熱潮。大批的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探險傢都來到百慕大群島,開始他們的考察和探險。
據在沉船上找到的一枚殘缺生銹的西班牙比塞塔銀幣推測,這條船是於18世紀中葉在這裏沉沒的。後來,專傢們又在另一些船上找到了一桶桶染料,菲律賓紅木、鐵犁木和一些食品,如葡萄幹、布丁等。
百慕大是個騙局
馮·丹尼肯所持外星球生物來訪過地球的論點是對早期人類聰明才智的一種輕視。與此相同,一味相信“超科學”說也是對人類健全發展起來的運用“正常”感官能力的一種輕視。再也找不出任何相信超科學,即相信有超出科學可知性範圍的事,會比相信百慕大三角更為糟糕的了。百慕大三角是超科學、偽科學、科學幻想和宣傳上鬍作非為的最典型的例證。
對百慕大三角最普遍的錯覺是,為證實想象中的奧秘,所報道的失蹤事件乃是對“遠處”正在發生的情況的描述:儘管關於原因的解釋可能不同,儘管對是否需要作出超科學可知性的解釋可能有爭論,但我們“的確知道”遠處確實發生了非比尋常的事情:唯一的問題是如何對這件事從根本上作出解釋。這種推理的方法是完全錯誤的。經常發生奇異失蹤事件的百慕大三角衹是存在於紙上和電影中,衹是靠一些拙劣的調查資料和謠傳來證明和支持的,既屬謬見,又缺乏邏輯性。
要瞭解有關百慕大三角的幻想是怎樣産生的,最好是仔細看一下我在寫作《百慕大三角之謎—已經解决》時我所研究的兩個奧秘。這本書已被倫教勞埃德船舶協會、美國海岸警備隊及其他有名望的組織和科學家譽為這一問題上最有權威的著作。書中還有大約六十五個例子也可以看一下。
1972年,我在開始撰寫關於百慕大三角的書之前,已經收集了許多雜志、報紙的文章和書中的章節,這些文章和章節將百慕大三角說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下秘密話題。照這些文章的說法,自哥倫布時代以來水手們就談論着百慕大三角,談論着輪船如何在風和日麗的天氣下消失得無影無蹤。作者們說,這完全可能是一種巧合,然而經資料證明的奇怪情況太多了。人們說,一切普通的解釋,如風暴、機件失靈和人為的過失等,都不足以解釋這一奧秘:還說,海軍、海岸警備隊、倫敦勞埃德船舶協會和第一流的科學家也迷惑不解。
支持這種“超出現今科學所知範圍的”現象的證據,主要由一張假想的船舶、飛機和船員的神秘失蹤事件清單構成。當我開始寫書時並沒有想到我會發現什麽,或者我的調查研究將會得出什麽結果。我也沒有想去試圖揭示這一奧秘,而衹是想報道我對它所能發現的每一件事。
1972年談論百慕大三角最多的資料是自由作傢文森特·加迪斯寫的兩篇文章。他的“致命的百慕大三角”一文刊登在人的冒險活動雜志《大商船》1964年2月號上。翌年,這篇文章經過稍微修改和補充,成為他《看不見的地平綫》一書中的第十三章“死亡的三角”。加迪斯談論的事件成為神秘事件的核心。
我所研究的第一批事件中,有一件是“薩達弗科”號案件。據加迪斯稱,“薩達弗科”號是一艘貨輪,它於1926年“由紐瓦剋港(新澤西)嚮南航行時,連同它的二十九名船員從此一去不復返”。整個神秘事件衹牽涉到一艘輪船。然而,案件對情況陳述之簡短,使我懷疑加迪斯實際上究竟作了多少調查。我納悶的是,這一事件是真的神秘莫測,還是僅僅由於缺乏資料。一些人對這兩者分辨不清。我註意到有些作者提出的資料同樣簡短,他們明顯地用加迪斯的著作作為資料來源,並且不耐煩去做進一步的核實。對新奇事物調查研究的欲望看來低得驚人。
要得到這艘船的資料並不難。紐約時報對於輪船遇難事件有着出色的報道,它先後發表過五篇有關這艘貨輪的文章。據第一篇文章揭露,貨輪失蹤後的三個半星期內,輪船公司方面一直未能請到海軍去搜索“薩達弗科”號的蹤跡。文章的最後一句寫道:“薩達弗科”號沿着海岸航行時,海岸上正颳起大風暴。”而加迪斯和其他作者一次也沒有提起風暴之事。據其餘幾篇文章報道,搜索未獲進展,最後於五月初大傢公認這艘船已經丟失。我還發現了一篇關於“阿基塔尼亞”號遠洋航輪的文章。這條船到達紐約時,“薩達弗科”號正離開港口。“阿基塔尼亞”號船長報告說,船是在他前所未見的糟糕夭氣裏航行的。“象熱帶旋風一樣的大風”迫使輪船不得不返航。
我的結論是,以“薩達弗科”號作為百慕大三角發生的一件難解之謎,乃是草率研究的結果。
在我進行研究的初期,我發現了一本當時還鮮為人知的1969年版平裝書,書名為《一去不返》,作者是約翰·華萊士·斯賓塞。當我仔細閱讀了這本書之後,覺得其中大部分是經過改寫和節略的紐約時報文章(在斯潘賽描述“薩達弗科”號輪船的一節中,有一個二十二字的句子,除了變換一個動詞的時態外,與紐約時報文章中的報道完全雷同)。然而,斯潘塞的書中卻不見該報中最關鍵的一句:“‘薩達弗科’號沿着海岸航行時,海岸上正颳起大風暴。”他在報道其他幾則神秘事件時也做了同樣的刪節。
1974年秋季,在我的手稿完成後六個月,離該書出版也還有六個月時,另外有兩本關於這一題目的書問世。理查德·威納爾寫的《魔鬼的三角》和查爾斯·伯利茨寫的《百慕大三角》都說到《薩達弗科》號事件是一個未解之謎。從詞句上看,威納爾的寫作材料取自紐約時報,而伯利茲的則取自加迪斯的文章。他們誰也沒有提到大風暴。應當說,加迪斯、斯潘塞、威納爾、伯利茨及其他一些作者遺漏了這一關鍵的情節,至少也是研究中的疏忽。我在研究其他一些事件時發現,所有將這一問題寫成神秘事件的作者都是仿照這種蹩腳研究方式行事的。
也許,百慕大三角的主要故事之一“埃倫·奧斯汀號”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這個例子說明各個作者如何處理一份並不可靠的給定“原始”資料。對大多數作者來說,不論他們是否已經知道,這一故事的出處是1914年出版的一本名叫《占星傢談話集》的書,作者是魯珀特·古爾德。以下是他的全部敘述:
“最後的,也是最奇怪的一件事就是在適於航海的環境中出現棄船的情況。英國輪船“埃倫·奧斯汀”號在大西洋中部遇到了這種情況,時間是1881年。“埃倫·奧斯汀”號派遣一小組押送捕獲船的船員登上陌生棄船的甲板,並指示他們開往紐芬蘭的聖約翰,那也是“埃倫奧斯汀”號的目的地。兩條船在濃霧中分手了,幾天後再次相遇。那條陌生船衹又遭遺棄,押送捕獲船的船員們和他們的前任一樣,也永遠消失了。
遺憾的是,古爾德沒有讓他的讀者知道,他是從哪裏得到這一資料的。為了與以後的文章對比,現將古爾德文章的基本材料列舉如下:
字數統計:86
地點:大西洋中部
時間:1881
棄船的環境:適於航海
兩船分離的原因:濃霧天氣
第二次發現:幾天後兩船再次相遇,這條陌生棄船再次被遺棄
棄船的最終命運:未提及
這一故事後來又在文森特·加迪斯的文章和書中出現。他承認古爾德的文章是他書中資料的來源。加迪斯1964年的文章摘要如下:
字數統計:115
地點:亞速爾群島以西
時間:1881
棄船的環境:一切正常,有(在暴風雨中)掙紮過的痕跡。
兩船分離的原因:暴風
第二次發現:縱帆船被拋棄,新船員消失
最終命運:在第二批救援隊員經勸說登上被拋棄的船衹之後,又颳起暴風,使兩船分開。縱帆船及其船員即不復見
在加迪斯一年後出版的書中,描述情況與他的文章不同,也與推測中他取材的古爾德的文章不同。
字數統計:188
地點:大西洋中部
時間:1881
棄船的環境:適合於航海的天氣,一切正常,無任何物件丟失,無(在暴風雨中)掙紮過的跡象
兩船分離的原因:濃霧天氣
第二次發現:兩天後,濃霧消散,船長發現被拋棄的船衹。他看到它的航綫飄忽不定而感到驚奇,遂命令舵工使船接近它。給予信號,而無反應。登船人員搜索了陌生船衹的每一角落,但未發現有關失蹤人員命運的任何綫索
最終命運無法勸說“埃倫·奧斯汀”號的其餘水手再次登上棄船。“埃倫·奧斯汀”號駛離時,它被遺留在後面,最後消失在地平綫處。
加迪斯關於這一事件的兩次說法相當矛盾。他在書中的描述比他資料來源的古爾德報道要長一倍多,主要是由於他增添了描述的細節。他告訴我們,船長曾感到驚奇,棄船的航綫飄忽不定,船長給舵工下達了命令,嚮棄船發出信號,並搜查了它的每一個角落等。如果這一事件當真發生過,所有這一切當然是合乎邏輯的,而且完全可能如此。然而對於任何一位作傢來說,他作出如此詳盡的敘述,但在其引以為資料來源的著作中又沒有這樣的描述,這就是不正當的了。
在加迪斯的兩次報道中有幾處重大的矛盾,其中包括地點的矛盾。他在文章中寫道:“有掙紮跡象”,但在書中寫的是“無掙紮過的跡象”。這可能是由於排字工人在文章中排漏了一個“無”字,因此這一矛盾不一定是加迪斯的錯誤。可是,古爾德唯一提到縱帆船當時所處環境是適合於航海的。加迪斯沒有絲毫根據可以說有掙紮跡象或者無掙紮跡象。兩種情況的證據他都沒有。關於掙紮的任何說法都會使讀者以為加迪斯實際上掌握着更多的資料。
兩次說法中關於兩船分離時所處環境的矛盾以及救援隊員人數的矛盾,表明研究工作做得既匆忙又粗糙,可靠程度很小;然而,我也不贊成將事實小說化,例如描寫船長的驚奇以及古爾德書中所沒有的另外一些情節。如果這看起來有些吹毛求疵,那麽讓我們研究一下以下有關這個事件的報道。
伊萬·桑德森在七十年代出版的《看不見的居民》一書中說明,他使用加迪斯和古爾德的書作為他敘述“埃倫·奧斯汀”號的資料來源。我再總結如下:
字數統計:對事件的描述——242,分析——187,合計429
地點:大西洋北部
時間:1881
棄船的情況:船上無人,其他情況完全正常。發現時船衹完好,食物和水都很充足,無暴力或事故的跡象。船舵受到波浪衝擊,船衹處於下風,在微風吹拂下飄忽不定。橫桅索鬆開。船長嚮縱帆船發出詢問,未獲回答,於是派出登船搜查人員,並决定由押送捕獲船的人員設法援救。
兩船分離原因:當他們駛嚮紐芬蘭時,天降大霧
第二次發現:大約兩晝夜後,大霧消除得見縱帆船在海上飄忽不定。它再次被捨棄了。但船上一切都很正常。索具已修復,船帆已揚起
最終命運:其餘船員拒絶登上縱帆船,船被留在後面
桑德森在分析這一事件時報道說:這一事件可能與海上搶劫、(通常為得到保險金而謊報輪船遇難的)欺騙行為或“埃倫·奧斯汀”號的船員有關;在第一次發現縱帆船後並沒有找到船的證件;救援隊寫的臨時航海日志或已丟失,或未找到,也沒有進一步提到。(“進一步”這三個字的意思是,這件事曾經提到過,但他不說是在哪裏提到過。)桑德森提出,這件事可能是個神話,或許根本就沒有什麽押送捕獲船的船員,或許他們已經被謀害。但另一方面他卻寫道:“他們的名字已記錄在案”(也不說記錄在什麽地方)。還說,剩下的船員能若無其事地幹一場暴行,而每個人又頂住盤問,這未必可能。(他並不說明假定他們受到的審訊的細節或根據推測從哪裏可以得到關於這一事件的記錄。)這裏請再讀一下古爾德的著作,它會使我們想到這就是桑德森所用資料的直接出處,也是他通過加迪斯的著作所得資料的間接出處。然後,請想一想,桑德森告訴讀者的其他“資料”又是從哪裏來的呢!
查爾斯·伯利茨於1974年寫的《百慕大三角》一書中也講到“埃倫·奧斯汀”號的故事。他在參考書目中列舉了加迪斯和桑德森的書名,但沒有明確談到關於“埃倫·奧斯汀”號的資料是從哪裏來的。雖然,出處很明顯是加迪斯的文章,他卻沒有列舉出來。他也沒有列舉古爾德的著作,顯然他並不知道,這本書實際上就是“最原始”的資料。
字數統計:172
地點:亞速爾群島以西
時間:1881
棄船的情況:船被拋棄,一切井井有條,船帆捲起,索具完整
兩船分離原因:風暴驟然而起
第二次發現:兩天後重新發現棄船,派人登上該船,前一批登船人員已消失,無跡象表明他們為什麽離開和到哪裏去了。伯利茨還告訴我們船長堅持查清情況,船員的態度有保留,但他最後說服第二批船員登上棄船
最終命運:又颳起一場暴風,失去聯繫,縱帆船和第二批船員均不復見。伯利茨並未將該船的目的地告訴讀者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故事怎樣發展起來以及著作者創造偽科學的生動例子。桑德森報道中對船長的行動、船桅的鬆散支索、修復的索具的詳細描寫以及對航海日志的渲染,使人們看起來好像作者確實做了深入的研究。多少讀者在聽了這些完美的細節之後,最終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這一切是否真正發生過?作者真正瞭解的有多少,有多少又是虛構的?
現在,流行着一種荒誕的說法。認為有些作者在思考超科學可知範圍的問題,深入研究院的科學家們看來不敢涉足的領域,探索“科學的邊緣”方面是領路人,他們是勇敢地用光輝照亮崎嶇小路的先驅者,有朝一日墨守成規的科學研究機構也將不得不遵循他們的道路。我完全不能贊同這種說法。我發現,有一些人的意見和這類作者對自己作用的看法相反。這些作者往往以不合邏輯的錯誤資料和公衆的錯誤意願將科學界搞得混亂不堪,阻礙了科學的進步,或至少妨礙了公衆對科學進步的瞭解。我在他們身上着不到一點對問題的好奇心和徹底的探究精神,看到的衹是十足的輕信和疏忽。他們是徹頭徹尾的偽科學的兜售者。
我不知道,對“埃倫·奧斯汀”號和其他一些事件十分好奇,因而去作一些有益的研究並試圖找到當時對實際發生事情進行報道的作者現在哪裏?我也不知道,由於十分尊重群衆智慧因而將實際情況告訴他們的作者在哪裏?我希望瞭解“事實真象”,並開始親自去弄清“事實真象”。
在開始調查研究之前,我分析了古爾德對這一事件的描述,其他說法都是由它而來的。我認為他的資料來源和報道都是不充分的;否則他所報道的日期會更加精確。人們未予註意的一個關鍵之點就是他所報道的事件發生地點為大西洋中部,那是至少在百慕大以東1000英裏處。任何人如果把這一事件寫作發生在百慕大三角地區之內或附近,那麽他不是十分粗心就是以為他的讀者是十分粗心的,以為讀者不會自找麻煩地到地圖上查找這個地點。然而我在調查研究了其他事件之後,瞭解到百慕大三角的“邊界”是極為靈活的,它的“邊緣”十分寬廣。有些作者把百慕大三角描述為“佛羅裏達海岸附近的一小片海洋”,但他們把實際發生在“百慕大三角邊緣地帶之謎”包括到遠至紐芬蘭、亞速爾群島、加那利群島,甚至令認不可思議地遠至太平洋!為了探討這一誤差的範圍,如條件允許,請參看一下地球儀,否則看看地圖也可以。首先請確定一下百慕大—佛羅裏達—波多黎各三角地帶的位置:然後看看上述的其他地方位於何處,並自我詢問一下,另外的一些作者怎麽會出現這樣大誤差?
我從事研究的第一步就是訪問倫敦勞埃德船舶協會,這一機構保存着此類海上事件的記錄(要不是古爾德死了30多年,我還要找他詢問此事)。不過,這次事件是異常復雜的,因為不知道縱帆船的名字,因此勞埃德船舶協會不能找出有關它的任何資料。我查閱了許多講述船衹失事的權威書籍,但一無所獲。我也查閱了《紐約時報》和倫教《泰晤士報》的索引,這兩傢報紙對於研究船衹事件頗有價值,但沒有一份列出這一事件。由於報道中說那船是開往紐芬蘭聖約翰港的,所以我與當地圖書館取得聯繫,看看他們是否能助一臂之力。結果在檔案中或在1881年的《電訊晚報》上都沒有查到有關資料。我藉了聖約翰另一傢報紙《紐芬蘭人》的縮微膠片,由於不知道確切日期,我就從1881年1月1日到1882年7月1日,逐日、逐頁、逐欄地查閱,也沒有發現什麽特別的資料。細讀這種通常沒有大字標題的文章中的小而模糊的印刷字體,是一件使人厭煩的工作。在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內,每晚都要花費幾個小時。在1881年,聖約翰完全不是世界觀註的中心,任何一件有趣的當地新聞都能登上頭版甚至可能冠以大字標題。然而在那一年及其後的半年內,根本沒有提到“埃倫·奧斯汀”號或任何一艘船衹發生過的類似事件。假如發生過那樣轟動的事件,會在報紙上登載好幾天。有些遠為遜色的船衹事故都以顯著的地位刊登了。
正當我結束對“埃倫·奧斯汀”號事件的調查研究之時,在11974年下半年出版的裏查德·威納爾所著《魔鬼的三角》一檔中又出現了關於這一事件的新說法。作者提出的日期是1881年8月20日,地點為巴哈馬群島和百慕大之間,目的港為波士頓。威納爾在此書的第198頁上寫道“許多作者為了更好地引起讀者興趣而多少有點歪麯事實。但完全歪麯事實,就是聳人聽聞了。”威納爾在這段話裏,明顯地寬恕了“為了更好地引起讀者興趣”而“歪麯事實”的作法。而且,這種作法的一個實例卻充分表現在他在“埃倫·奧斯汀”號的論述中。他的大部分論述讀起來象是一部小說,而且明顯地超出了他的實際知識範圍。他談到當縱帆船停駛在大西洋巨浪中時,靠三眼滑輪拉緊的索具如何隨着緩慢漂移的船身節奏而令人悲嘆地嘎嘎作響”。他描述了現代的上面鋪有砂石磨面的柚木艙面,整齊捲起的船帆、縱帆前緣的主帆、旋綫和隨着船身擺動而不時砰然開關的廚房門。他寫道,貝剋船長為了證實他的四名船員仍然和他同在,如何“扭頭從右肩上嚮後觀望”,以及當他揮舞科爾特左輪手槍指揮這四名船員隨着他嚮前衝時,如何把一隻拇指大小的蟑螂踩在腳下。威納爾甚至“告訴”他的讀者,當這位船長登上棄船的甲板時還在想着“瑪麗·賽萊斯特”號。按照威納爾的說法,當押送捕獲船的船員登上棄船的甲板後,風暴把這兩條船吹散了。幾天以後,有人發現這衹船在海上飄忽不定。人們登上棄船的甲板,看到押送捕獲船的船員的食物原封未動,床鋪也沒有睡過,哪裏也找不到新的航海日志,而縱帆船看上去還是初次被發現的樣子。威納爾詳細地敘述了保證第二批登船人員安全的預防辦法以及這衹縱帆船如何在一個午後雨天的潮濕濃霧中慢慢地消失了,從此再也沒有看到這衹船或聽到它的消息。
我懷疑報道中冗長而又添枝加葉的虛構故事,但還是重新開始調查,希望能根據這一新的日期和地點我到當時發表的某一報道。過去在倫敦勞埃德船舶年鑒上、《紐約時報》和《泰晤士報》上沒有找到,現在我必須核查波士頓的報紙。查找了當年到10月15日的那些結果仍然沒有發現任何有關的文章或記載,僅僅從波士頓公共圖書館獲知,的確有過一隻名叫“埃倫·奧斯汀”號的船,可是無法證明確實發生過棄船事件。
我長時同研究的結果表明,那些談論所謂“埃倫·奧斯汀”事件的作者們的立足點並不穩固,他們以想象出來的、小說化了的說法作為依據,卻不想提供有權威性的資料出處。他們不能證明事件確實發生過。他們實際上在告訴讀者要毫不懷疑地信賴他們。在調查研究了這些作者們撰寫的其他事件並發現他們常常是錯誤的之後,我不能接受他們對這一事件的說法。“埃倫·奧斯汀”號事件是“超科學可知範圍”報道的一個典型例證。公衆應該要求作者們為他們說過的一切提供依據,而不是接受報道的本身。
在我深入研究百慕大三角同題時,我調查了將近七十起“令人費解的神秘事件,”按照推測,這些事件提供的證據表明,百慕大地區存在着奇異的力量。我在《百慕大三角之謎——已經解决》一書中逐項表明的調查結果是十分廣泛的,此處就不打算概括了,但卻可以介紹一下結論。
▲沒有一種全面的統一的“理論”能以恰當、簡潔和標語式的語句去說明所有的船衹失蹤事件,這些事件是彼此無聯繫的。
▲沒有證據表明,在百慕大三角地帶失蹤的飛機和船衹數目高於別處海洋。不過,可以肯定,被人們虛偽報道為神秘地失蹤於百慕大三角地帶的船衹數目卻比任何地方都要多得多。
▲人們發現,對於能找到當時資料的每一事件來說,都有合乎邏輯的、實事求是的解釋。
▲僅有的一批“懸而未决”的不幸事件就是那些尚未找到資料的事件。在這種情況下,由於無法提供文獻,至今沒有人能證明象描述的那樣發生過那些事件。唯一的證據就是作傢的話。但現已發現,他們對其他一些能取得資料的事件的描述,是一貫不可信的。不能將缺乏資料誤認為是奧秘。
▲許多據信發生在百慕大三角地帶的失蹤事件實際上發生在遙遠的愛爾蘭、紐芬蘭、非洲等地和太平洋中。
▲有些船衹可能通過了百慕大三角地帶,而且人們公認這些船衹並未在那裏“失蹤”。
▲由於時間的流逝,或缺乏通訊係統,幾乎完全不知道某些船衹失蹤的地點;而搜索目標則是大面積的海域,而且有時是在船衹失蹤幾個月後纔行動的。
▲大多數失蹤事件是“追溯以往的奧秘”。在這些事件發生後許多年:直到作傢們尋找新的事件去補充有關百慕大三角的傳說時,它們纔成為“奧秘”。實際上,所有的例子都已有人作過變動,使這些事件披上了神秘的色彩。
▲與通常的故事相反,在許多這樣的事件發生時,天氣是惡劣的,但作者們往往並不提及這一點。或許這是故意的,或許是研究工作做得不縝密。
▲大多數對百慕大三角之謎的研究工作是非常糟的。作者和電影製片人依靠的是未經很好調查的第二手報道,而不願花費必要的時間去找出可靠的原始資料(這些資料往往與神秘之謎相矛盾)。
▲在許多情況下,作者們會將明顯可以解答失蹤之謎的消息隱瞞下來。
▲飛行、航運、航海、迫降、搜尋和無綫電技巧的技術細節已簡化到不精確的程度。
我將百慕大三角客氣地稱之為“虛構之謎”。另外有些作者更為直率地稱它為徹頭徹尾的騙局或詐騙行為。一些作傢和電影製片人有效地利用了粗心的研究,各種各樣的錯覺,錯誤的推理,技術上的誤差和聳人聽聞的手法,將這一傳說說成是不朽的。
從百慕大三角之謎的解答中也可以吸取到積極的教訓。我們必須極其謹慎地對待我們讀到或看到的事情。“言論自由”的意思,一方面是作者們具有憲法規定的權利,可嚮他們的讀者談論任何他想要談論的事情,而不論這些事情的真假;但另一方面,別人也應有權指出這些在真理和邏輯面前站不住腳的錯誤。
作者簡介
拉裏·庫什是亞利桑那州坦佩人,飛行170多小時,其中包括民航飛行、教學飛行、儀表飛行、儀表教學飛行和研製飛行的額定時間。他對百慕大三角發生興趣,利用可靠的原始資料進行了廣泛的研究.1875年問世的《百幕大三角之謎——已經解决》是他的處女作,書中包括研究結果和結論,認為百慕大三角是“虛構之謎”。這本書在許多國傢出版,受到倫敦勞埃德船舶協會、美國海岸警備隊和其他團體及科學家的稱贊,被譽為關於這一問題的最權威的著作。庫什在1980年又寫了一本書,名叫《第十九飛行小隊的失蹤》,其中對五架海軍復仇式魚雷轟炸機和一架偵察機於1945年12月5日起飛後未返航這一百慕大三角地帶最有名的失蹤事件作了詳盡的研究。庫什為進行研究親自按失蹤飛機的航綫作了飛行。他已有好幾百次在廣播電視節目中出現,並在美國許多大學裏作過演講。
小註:關於光速與時間的關係。
光速可以被用作衡量時間的標準。
當一個物體的速度越接近光速時,這個物體所處的時間越慢,無限接近光速物體時間進程會變慢到幾乎靜止,當然這衹是理論上的 。目前尚未有飛行器能夠加速到光速的一半,但衹有超光速才能時光倒流,所以時光倒流是不可能的事。
死神的居住地——百慕大三角
背景:1609 年百慕大第一次被安定了由遭到海難的英國殖民朝嚮為弗吉尼亞。旅遊業到海島逃脫北美洲鼕天第一次顯現了出在Victorian 時期。旅遊業繼續是重要對海島的經濟, 雖然國際事務近年來追上了它。百慕大顯現了出成一個高度成功的近海財政中心。1995 年公民投票在獨立酣然地被擊敗了。
地點:北美洲, 小組海島在北大西洋, 在南卡羅林納(美國東邊)
地理坐標:32 20 N, 64 45 W
地圖參照:北美洲
區域:共計: 53.3 平方公裏
水: 0 平方公裏
土地: 53.3 平方公裏
區域- 比較詞:大約三分之一華盛頓特區的大小,
土地界限:0 公裏
海岸綫:103 公裏
百慕大三角的傳說是這樣的:1000多人以及幾百條船、上百架飛機在這片海域消失了……沒留下一點蹤跡。
很多神秘的事件已經被記錄下來。一些經過百慕大三角的船員和飛行員抱怨,電力係統曾停止工作,儘管天氣晴朗,但是在略呈緑色的雲層裏發出奪目的閃光。
剋瑞司特佛·哥倫布是記錄一切不尋常的偶發事件的第一人。哥倫布第一次航海,正在風平浪靜的時候,突然看見一個火柱呼嘯着從天而降!船上的指南針突然轉到相反的方向!
1929年,一艘叫做卡羅A-迪瑞號的船平穩地駛進位於北美的北卡羅來納港。可是當碼頭工人爬上船,沒發現一個人影!一鍋滿滿的、熱氣騰騰的飯煮在了望臺的火爐上!
1945年12月,有一宗稱為“飛行19號”的意外事故。那是海軍五架轟炸機消失在百慕大那場事故的代號。當天,飛機起飛執行例行的巡邏使命,一個小時之後,其中一個飛行員報告出事了,聽到過幾次信號,之後……一切歸於沉寂!
浮遊生物普查 發現20新物種
“百慕大三角”是地球上最具傳奇色彩的區域之一,傳聞中曾有一連串的飛機、航船在此失蹤。不過,科學家的勘查船卻勇敢地闖進了這片傳說中的恐怖海域,發現它的海底世界其實像海洋其它地方一樣生機勃勃,物種豐富,其中不少還是百慕大獨有的新物種。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科學家在今年4月份在百慕大進行了為期20天的考察,將生活在海面到海底4.8公裏深處的浮遊生物“一網打盡”。在捕獲的數千種生物中,科學家已經對500種進行了分門別類,並對其中220多種的基因序列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目前至少有20種浮遊生物是第一次發現。此外,科學家還發現了120餘種魚類,其中有幾種也是百慕大的“特産”。
這次考察是全球性的“海洋生命大普查”項目的一部分。負責考察的美國伍茲-霍爾海洋地理研究所的彼得·維貝博士表示:“我們正在繪製海洋浮遊生物的分佈圖,就像天文學家繪製太空星圖一樣。”世界目前有7000種已知的浮遊生物,到2010年數目可能翻番。科學家希望能將所有的浮遊生物登記在册,揭示它們在地球氣候和海洋食物鏈中扮演的角色。
根據粗略估計,每1萬磅浮遊植物能養活1000磅小浮遊動物,後者又能為100磅大浮遊動物提供食物,而它們又能喂飽10磅小魚。最後這10磅小魚將成為 1磅大魚的盤中餐。浮遊生物不僅是海洋魚類最根本的食物來源,而且對淨化大氣功不可沒。海洋能吸收空氣中的碳元素,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謝浮遊生物的活動。
相關鏈接:百慕大三角
百慕大三角即指北起百慕大、西到美國佛羅裏達洲的邁阿密、南至波多黎各聖鬍安的一個三角形海域。有傳聞說,在這片面積達40萬平方英裏的海面上,從1945年開始數以百計的飛機和船衹,在這裏神秘地失蹤。
百慕大三角 電影
"The Triangle"
導演: Craig R. Baxley
主演: Eric Stoltz , Sam Neill , Michael E. Rodgers
分類: 冒險 / 懸念 / 驚悚 / 動作 / 劇情
語言: 英語 俄語 西班牙語
製片國傢或地區: 美國
官方網站: http://www.scifi.com/
IMDB: 0452573
電影名稱: 百慕大三角
主要演員: 薩姆·內維爾 米切爾·E·羅德格爾 艾麗卡·斯朵特茨 約翰·斯農 切諾斯·瑪丁·史密斯
出産地區: 歐美 地區
電影類型: 動作片
百慕大三角簡介:
一批貨船以及船上全體人員在百慕大魔鬼三角洲令人驚恐的失蹤,一位億萬富翁拿出一筆誘人的資金組織一個由無神論專傢,新聞記者,航海專傢,科學家,心裏學家和醫學專傢組成的分隊,試圖前往神秘的百慕大魔鬼三角洲調查其原因,然而,隨着他們調查的深入和不斷接近百慕大魔鬼三角,他們發現一些惡夢般難以解釋的事情在他們周圍發生,情況越來越危急,億萬富翁希望他組織的這支專傢團隊拿出一個確保他們自己安全的妥善方案,可此時面對種種詭異的情況,這支專傢團隊也束手無策…… |
|
Baimuda Qundao
百慕大群島
Bermuda Islands
北美洲的英國殖民地。位於北大西洋西部,北緯32°14′~32°25′和西經64°38′~64°53′之間,西距美國東海岸哈特勒斯角917公裏。由145個小島和許多岩礁組成,陸地總面積53平方公裏,其中主島百慕大島約占總面積的2/3。有居民的島嶼20個,總人口5.6萬(1984),黑人占59%,白人占4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1056人,居民多講英語。全境設9個區2個市。首府哈密爾頓。
百慕大群島是世界最北面的珊瑚島群之一。基岩為火山熔岩。低丘起伏,最高點海拔僅73米,有少數沼澤和????沼,終年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21℃,最冷月(3月)平均氣溫16.7℃,最熱月(8月)平均氣溫26.7℃;年平均降水量1440毫米,季節分配均勻。海岸麯折,多深水良港和白沙海灘。附近海域盛産魚蝦。常有船舶在此失蹤,被稱為神秘的百慕大三角區。
1503 年西班牙人鬍安□百慕德斯早期到達,故名。1609 年英國人喬治□薩默斯曾在此登陸,故又名薩默塞特群島。1612年起英國殖民者來此,並販來黑奴。1684年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1941年美國租藉 5平方公裏土地作為海、空軍基地。1957年英國駐軍最後撤出。1968年實行內部自治。
群島經濟以旅遊業為基礎。地處西歐與北美間海、空航綫途中,鄰近美國和加拿大,加上氣候宜人、海灘優美,殖民初期建築古雅,為世界著名旅遊勝地。自70年代以來,每年接待外國遊客50~60萬人,旅遊業收入一般占國內生産總值的40%和外匯收入的70%。1981~1982年度國內生産總值7.873億美元,人均産值高達1.44萬美元。百慕大群島無所得稅,是著名的國際“避稅地”之一,吸引大批外國公司在此註册,促進了金融業發展。工業多為小規模經營,主要有船舶修理與小艇製造、製藥、化妝品、旅遊紀念品手工業等。農業以園藝為主,飼養少量牛、豬和傢禽,主産新鮮蔬菜、花卉、香蕉、柑橘和牛奶等,但食物消費的80%需從美國進口。有全天候公路400公裏,10個大島間有橋梁、堤道和渡輪相通。聖戴維島的美國空軍基地金德利機場也是國際民航機場,闢有6條國際航綫。
哈密爾頓位於百慕大島上,人口1.6萬,始建於1790年。1815年取代聖喬治島上的聖喬治成為首府。港口優良,出口處水深約8米,外有珊瑚礁屏障,城市背山面水,環境優美,遊客雲集。
(田鬆慶)
|
|
- n.: bermuda
|
|
| 百慕大, 薩默斯島, 百慕達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