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江西 >吉安 >吉安市區 > 白鷺洲書院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白鷺洲書院投訴電話吉安市旅遊投訴電話:0796—8239622
  江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791—626996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白鷺洲書院位於吉安市東的贛江中白鷺洲上。白鷺洲方吉安古為廬陵郡地,自宋代以來,這裏名人輩出,成為人文薈萃之區,素來享有"文章節義之邦"的盛譽。據文獻記載,白鴛洲的得名,淵源於唐代著名詩人李白詩中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之名句。由於白鷺洲屹立於浩闊的贛江之中,雙水夾流,情景正與李白之詩句相合,所以被用作洲名書院建於南宋淳佑元年(1241),吉州太守江萬裏為來此講學的程大中、邵雍、周敦頤、張載、程頤、朱熹等6位儒學大師立祠建書院。
  宋理宗御賜“白鷺洲書院”五字,與廬山白鹿洞書院、鉛山鵝湖書院、南昌豫章書院並稱江西四大書院。寶礻右四年(1256年)臨安開考,吉州生員中進士40名,占該年"高考"全國錄取進士總數的九分之一,其中文天祥以他的文才、志嚮,或許還因他的大號“宋瑞”被欽點為狀元,宋理宗御筆親題“白鷺洲書院”的匾額以示褒奬。元代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書院被洪水衝毀,吉安路總管李珏修復。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紅巾起義軍與元兵戰於吉安,書院大部被燒毀;時過二年,又遭大水,書院毀壞殆盡。至正十五年重建,恢復舊觀。明代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吉安知府黃宗明又重修。到嘉靖二一年,曾將書院從白鷺洲遷離,在城南仁壽寺址另建新院捨。
  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城南仁壽寺新建的白鷺洲書院改為廬陵縣學,又將書院遷建於城北郊。至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吉安知府王可受將書院重新遷回白鷺洲上,並增築吉臺,開鷺池,立橋池上,擴建齋捨百問,其餘堂、閣、樓、亭均重修。至清代,書院又多次毀於水災和戰爭,曾先後於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十二年(公元1655年),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八年(公元1828年)、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等九次重修或重建。
  至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太平軍與清兵激戰於吉安,書院又被焚毀,至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經知府曾省三倡修恢復。洲頭現存的風月樓、雲章閣以及一排排的齋捨,就是同治二年最後一次修建時所遺留下來的建築。而洲中心現存的鷺池,則是明代萬歷二十年重修書院所開闢.白鷺洲書院自宋代創建,迄於清代,數百年來,造就了大批人才,尤其是培養了象文天祥這樣出類拔萃的世代楷模,的確是這所書院的驕傲。清代曾在白鷺洲書院主持講席的著名學者施閏章有詩贊道:“鵝湖鹿洞尋常事,不信風流限古今。”760多年來,這塊對廬陵文化發揮過重要作用的教育聖地、培養人才的搖籃一直文風鼎盛,桃李滿天下。
江萬裏與白鷺洲書院
  江西書院跨越千年,在中國歷史上舉足輕重。坐落在吉安由江萬裏創辦的白鷺洲書院是江西古代三大書院之一,歷經600年的歷史興衰,也曾影響一時,在江西書院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一、江萬裏其人
  江萬裏(1198-1275年),字子遠,號古心,今江西都昌縣林塘江村人。祖父江轔,一生隱居,教授鄉裏。父江燁,一生專治程朱理學。萬裏傢學淵源,幼年在祖父所建的書館內讀書,神雋鋒穎,連舉於鄉,後從父教,學《易經》。18歲離傢,赴白鹿洞書院深造,旋遊學隆興(南昌)東湖書院,朱熹弟子林夔孫為師問學。
  寶慶六年(1226年),江萬裏以捨選出身,任池州教授。後召館試,歷住著作佐,權尚左郎官兼樞密院檢詳文字。嘉熙四年(1240年)出任吉州知州,從政之餘,特別熱心教育。淳祐元年(1241年)創白鷺洲書院,使“縉紳德之,吏民憐之,悍卒化之。”
  二、白鷺洲書院
  1.白鷺洲書院的創建 江萬裏為使吉州士風雍醇,鄉俗質厚,淳祐元年(1241年)即着手創建吉州最高學府白鷺洲書院。他說:“某自入境以來,允為教化,為政先務……惟學校之化滋、春華秋實。”認為衹有培育人才,才能推移風情。他把辦教育列為自己施政的一項措施。
  江萬裏是位造詣很深的學者,自幼生長在理學興盛的社會環境裏。他來守吉州時,正遇上宋理宗大倡理學,詔以周敦頤、張載、程顥、邵雍、朱熹六人從祀孔廟。因此,他也决意創立書院,將書院闢為闡揚理學的基地。
  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新任吉州知府江萬裏見贛江中心一緑洲上花木扶疏,青翠雅靜,令築精捨,設講堂,興教育,創立“白鷺洲書院”,自任山長,講學其中,“載色載笑,從容於水竹間,忘其為守,”本郡九邑俊秀在這裏求學,如沐春雨,如坐春風。
  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江萬裏離任後仍對白鷺洲書院很關心,還聘請了他的門生,吉安縣永和名儒歐陽守道出任書院山長,歐陽守道不負先生厚望,執掌講席十年,從嚴治院。雖然當時條件很差,但在名師歐陽守道的指導和管理下,仍舊培養了大量的優秀人才,推動了吉安文化教育的發展,如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鄧光薦、愛國詩人劉辰翁皆出其門。在他主持下,白鷺洲書院聲名大震。
  2.白路洲書院的規模
  白鷺洲書院在當時的規模也相當可觀,該書院記中說:“在宋則前有泮池,中秋石為橋,升階為書院,大門懸理宗卸匾,進前則有欞星門,有文宣王殿,有道心堂,堂上有樓日風月,後有山長廳,廳上有閣日雲章,日峻極,閣之上書籍備藏,環縱欄桿……閣旁道捨森立,皆諸生肆上所,最後有浴沂亭。”又在《建置》條中說,書院立有“文宣王廟,欞星門,雲章閣,道心堂,石竹堂,風月樓,浴沂亭,齋捨,庖福具備。置田租八百石有奇,繞十成濠池歲入租銀五十兩贍學。又建祠祀二程夫子,益以周、張、邵、朱為六君子祠”,“此洲之書院,可容諸生數百。”又徵集了許多圖書資料,還抄錄《白鹿洞書院揭示》於道心堂側。
  3.白鷺洲書院的特點
  據史料記載,白鷺洲書院的辦學宗旨是敦教化,興理學,明節義,育人才;辦學特色突出,教學質量、學術水平都很高。宋代白鷺洲書院有何特點呢?首先是傳習理學的陣地。江萬裏是朱熹的再傳弟子,所辦的白鷺書院,自然以傳習朱理學為主。劉辰翁在江文忠公祠堂記中說:“自鷺洲興,而後斯人宿於義理;白鷺洲興,而後言義理者暢。”第二是崇祀先賢。白鷺洲書院一建立,就上祀至至,次及君子,文廟額書“正誼明道”,又摹唐代畫聖吳道子手繪聖像於堂中,塑望率諸生習儀祭,春、秋郡縣有祭,後改為年祭。通過祭祀以樹儀型,鼓勵生徒見賢思齊,奮發圖強。這種教育形式,有一定的感染力,文天祥就是其中一例。第三擇師選生。白鷺洲書院創辦後,作為一郡的高等文化教育學府,能否使之成為吉州的教育中心和學術研究重地,關鍵是對教師的選擇。江萬裏對擇師這點十分重視。書院初建時沒有選到合適的人任山長,就寧缺不派,親自為諸生講學。後離任時又延聘名儒歐陽守道為白鷺洲書院諸生師。此後。接任書院山長的,也都是品德高尚的名碩醇儒,不衹山長,邀請到書院講學的也都是各界大儒名傢。由於有名儒講學,白鷺洲書院在教育界産生了很大影響,吉州文風盛極一時。選生即“集郡中九邑俊秀,受業其中”。第四是培育人才多。自白鷺洲書院興,廬陵“製科飆舉,名碩雲蒸,幾當宇內之半”。(《白鷺洲書院志》)春秋闈,科甲捷報震四鄉。寶祐四年(1256年),金榜601名進士,其中吉州占44名,且大多數為白鷺洲書院學生,幾乎占全國錄取人數的群體十分之一,為全國之最。21歲的書院學生文天祥獨占鰲頭,理宗高興地說:“此天之祥,及宋之瑞也”,親筆題寫了“白鷺洲書院”匾額,懸挂在書院大門上。從此,白鷺洲書院名揚全國,與廬山白鹿洞書院,鉛山鵝湖書院並稱江西三大書院。
  4.白鷺洲書院的影響
  自江萬裏創辦白鷺洲書院後,白鷺洲書院起了榜樣領頭作用,使郡州內外書院仿效之,遍及吉州縣城鄉的千百書院相繼建立繁榮起來。在千百書院培育下,廬陵士子科舉成名,學者成林,作傢成派,仕宦成群,著述成山,志士成仁,使廬陵文化千年昌盛,成為江西文化的重心所在。因而世人稱吉安為“文章節義之邦”。
  5.白鷺洲書院的現貌
  白鷺洲書院自創建以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變遷,曾被洪水戰禍圯毀數次,有過興衰變化,所幸的是歷代吉州有識之士,鄉宦名賢倡學業,崇詩書,屢毀屢復,學術活動久盛不衰。今天的白鷺洲書院被定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各級政府多次撥款維修。至今,白鷺洲書院現存古建築除風月樓、雲章閣外,尚有中山院、文山院、紅樓,均係民國三年重建。此外,還有泮月池、復古亭等。雲章閣高8.7米,占地274平方米,是原書院藏書、山長講學和就寢之處,現仍完好如初。風月樓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博得衆人贊嘆,它雄踞洲的北端,三層方形建築,樓高14.7米,占地面積115平方米。底層稱為“浴沂亭”,二層名“風月樓”,三層曰“魁星閣”。樓頂雕竜畫鳳,層樓飛檐,雄偉壯觀。登上風月樓頂,極目四望,無限風光盡收眼底。北面遠眺井岡山大橋橫臥江上,西面與鐘鼓樓遙遙相望,南面可見嶄新的吉安大橋飛架贛江東西,真是水闊天高,令人心曠神怡。
  歷史悠悠,白鷺洲書院幾度沉浮,造就了江萬裏、文天祥、劉辰翁等歷史衆星。後人訪謁白鷺洲書院,詩文多感慨係之:“自昔廬陵地,名賢史册香,文章宗永敘,節義重天祥,灧灧清波漾,振振白鷺翔,江公風範在,千古仰遺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