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诗人: 梅尧臣 Mei Yaochen
白鹇
乔木暗青山,晴川下白鹇。 春云生岭上,积雪在嚣间。 绿草张新翳,柔冠总翠鬟。 时哉养文素,不是杂斑斑。 |
|
诗人: 苏辙 Su Zhe
白鹇形似鸽,摇曳尾能长。 寂寞怀溪水,低回爱稻梁。 田家比鸡鹜,野食荐杯觞。 肯信朱门里,徘徊占玉塘。 |
|
诗人: 魏野 Wei Ye
万里南禽未说珍,且论得处到来因。 尚书远托谁相寄,制策登科第一人。 |
|
诗人: 魏野 Wei Ye
白鹇
山鸡形状鹤精神,纹似涟漪动白蘋。 物异恩殊堪郑重,庙堂人寄草堂人。 |
|
请鉴赏:
|
|
鸟名。又称银雉。雄鸟的冠及下体纯蓝黑色﹐上体及两翼白色﹐故名。 |
|
亦作“ 白鷳 ”。鸟名。又称银雉。雄鸟的冠及下体纯蓝黑色,上体及两翼白色,故名。《西京杂记》卷四:“ 闽 越王 献 高帝 石蜜五斛,蜜烛二百枚,白鷴、黑鷴各一双。” 南朝 宋 谢惠连 《雪赋》:“皓鹤夺鲜,白鷳失素。” 唐 李白 《和卢侍御通塘曲》:“青萝嫋嫋挂烟树,白鷴处处聚沙堤。” 明 无名氏 《霞笺记·得笺窥认》:“若得他放白鷴,开鸚鵡,劈雕笼,收丝网,再配鸳鸯。” |
|
【物种名称】白鹇
【别名】银鸡、银雉、越鸟、越禽、白雉。
【拉丁学名】lophura nycthemera
【英文名称】silver pheasant
【物种分类】鸡形目、雉科、鹇属。 |
|
大型鸡类。雄鸟全长100~119厘米,雌鸟58~67厘米。白鹇雌雄异色 。雄鸟头上的长冠和下体全部纯辉蓝黑色,带金属光泽。脸部裸露皮肤呈红色。颈、背、翅均为白色带“v”形黑纹。中央尾羽为白色,两侧带黑纹。跗跖部为红色。雄鸟上体和两翅白色,密布黑纹。羽冠和下体都是灰蓝色。尾长,中央尾羽近纯白色,外侧尾羽具黑色波纹,大多数亚种的外侧尾羽亦白,染以黑纹。头的裸出部分和脚为赤红色;嘴浅绿色;眼棕褐色。雌鸟上体以及翅、尾等概橄榄棕色;下体灰褐沾棕,自下胸以次,各羽均具暗褐色细斑它在林中疾走时,从远处望去,很象披着白色长“斗蓬”,被风吹开露出灰蓝色的内衣。眼裸出部分赤红,脚亦红色,鲜艳显眼。雌鸟全身棕褐色,枕部具黑色羽冠,羽冠近黑色。 |
|
栖息于多林的山地,从山脚直至海拔1500米的海拔高度,尤喜在山林下层的浓密竹丛间活动。白天多隐匿,叫声嘈杂粗糙。受惊时羽冠竖立,尾羽微扬,多向山上奔走,至山顶方展翅起飞。夜间栖宿在树枝上。食物主要是昆虫以及各种浆果 、种子 、嫩叶和苔藓等。4月开始繁殖,一雄配多雌。雄鸟好斗。在灌木丛间的地面凹处营巢。每窝产卵4~6枚,棕褐色。孵化期24~25天。
它广布于我国南部各省。栖息于海拔1400~1800米的密林中,尤其喜欢林下的竹林和灌丛。栖息于多林的山地,喜在浓密竹丛中间活动,从山下直到海拔1,500米的高处都有它活动。白天隐匿不见,晨昏活动。觅食时边走边叫,叫声粗糙。走路时经常左顾右盼,发现敌情,立即逃走,这时羽冠竖立,迎风吹散,很象“头巾”在风中飘扬,尾羽微扬。它不善飞,遇障碍或迫不得已,才展翅飞起。夜间栖息在树枝上。爱清洁,常做沙浴。它吃昆虫的幼虫,食昆虫、植物茎叶、果实和种子,还吃各种果实和嫩叶等。
通常少叫。告警时发出刺耳的ji-go, ji-go声或尖厉哨音。求偶期雄鸟发出轻柔的lu, lu, lu, lu…叫声。进食时常轻叫。 |
|
白鹇分化为14亚种。中国有 8个亚种,其中 5个亚种见于云南西部和南部地区。云南可能是白鹇的起源地。分布于东南亚。中国见于长江以南地区,仅有1 个亚种,产于长江以北的四川峨眉山。产于我国南部各省。国外分布于缅甸东部、泰国北部和中南半岛等国家。
白鹇因其体态娴雅、外观美丽,自古就是著名的观赏鸟。中国很早就饲养白鹇,散见在诗、词及其他文学作品中。18世纪传入欧洲。各国动物园和饲禽业,多有饲养。 |
|
一雄多雌,4月份发情;在发情季节,两颊的裸露部分开始增大,并由暗红色变为鲜红色,羽毛显得富有光泽。雄鸟求偶时,环绕雌鸟步行并有摆尾、击翅等动作。在地面凹处筑简单的巢,每窝产卵4~6枚。冬季则集群生活。自4月间开始繁殖。繁殖期一雌一雄生活,雄鸟好斗。筑巢于灌木丛间的地面凹处。每窝产卵4-6枚,卵为褐色,有时具白色细点,平均卵重不超过一两。 |
|
是亚热带的鸟类,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经济用途: 肉可入药,有补中益的功效。
在广东鼎佛山自然保护区的调查,种群密度为41. 2-44. 2只/km2,种群密度较高。在自然保护区外,估计不会有如此高的种群密度。 |
|
白鹇
(《本草图经》)
【异名】鹎雉(《尔雅》),白鹎、白雉(《尔雅》郭璞注),越禽(《动物学大辞典》),银鸡(《脊椎动物分类学》),银雉(《中国动物图谱·鸟类》)。
【来源】为雉科动物白鹇的肉。
【动物形态】白鹇
体长约110厘米。头顶具有辉蓝黑色的长冠,头的裸出部分赤红色。嘴短而坚,浅绿色。虹膜棕褐色。雄者上体与两翼均白色,并满布"V"字状黑纹,在后颈者甚细,在翼上者特别显著。尾甚长;中央尾羽几纯白,仅于外羽基郎杂以不连续的波状黑纹;外侧尾羽的黑纹遍布于外羽全部,且于外侧尾羽渐伸于内羽;下体全部呈辉蓝黑色。脚赤红色,4趾,爪短而钝。雌者上体及翼和尾的表面概呈橄榄棕色,羽干较淡,背羽边缘较浓,枕冠近黑;下体灰褐沾棕;除下腹中央外,羽干均白色;自下胸以次,各羽均缀以虫蠹状暗褐色细斑。
多见于山地竹林中。分布广西、广东。
【性味】①《纲目》:"甘,平,无毒。"
②《医林纂要》:"甘酸,平。"
【功用主治】①汪颖《食物本草》:"补中解毒。"
②《医林纂要》:"补中益肺。" |
相关古诗词 Related ancient poetry |
《放白鹇篇》 宋之问
故人赠我绿绮琴,兼致白鹇鸟。
琴是峄山桐,鸟出吴溪中。
我心松石清霞里,弄此幽弦不能已。
我心河海白云垂,怜此珍禽空自知。
著书晚下麒麟阁,幼稚骄痴候门乐。
乃言物性不可违,白鹇愁慕刷毛衣。
玉徽闭匣留为念,六翮开笼任尔飞。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间。
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胡公能辍赠,笼寄里人还。
白鹇飞绕迎官舫,红槿开当宴客亭。——张籍《送郑尚书赴广州》
青萝袅袅挂烟树,白鹇处处聚沙堤。——李白《和卢侍御通塘曲》 |
|
baixian
白鹇
Lophura nycthemera;silver pheasant
鸡形目雉科鹇属的 1种(见图白鹇外形)。又名银雉,越禽,白雉。是亚热带的鸟类,分布于东南亚。中国见于长江以南地区,仅有 1个亚种,产于长江以北的四川峨眉山。
白鹇雌雄异色。雄鸟体长约1100毫米。头上的长冠和下体全部纯辉蓝黑色;上体和两翅均白色,满布以“V”字形黑纹;尾长,中央尾羽几纯白色,大多数亚种的外侧尾羽亦白,染以黑纹。头的裸出部分和脚为赤红色,嘴浅绿色;眼棕褐色。雌鸟上体以及翅、尾等概橄榄棕色;下体灰褐沾棕,自下胸以次,各羽均具暗褐色细斑。
栖息于多林的山地,从山脚直至海拔1500米的海拔高度,尤喜在山林下层的浓密竹丛间活动。白天多隐匿,难于见到。叫声嘈杂粗糙。受惊时羽冠竖立,尾羽微扬,多向山上奔走,至山顶方展翅起飞。夜间栖宿在树枝上。食物主要是昆虫(如蛴螬、金针虫等)以及各种浆果、种子、嫩叶、草籽和苔藓等。 4月开始繁殖,一雄配多雌。雄鸟好斗。在灌木丛间的地面凹处营巢。每窝产卵4~6枚,棕褐色。孵化期24~25天。
白鹇分化为14亚种。中国有 8个亚种,其中 5个亚种见于云南西部和南部地区。云南可能是白鹇的起源地。中国很早就饲养白鹇,散见在诗、词及其他文学作品中。18世纪传入欧洲。各国动物园和饲禽业,多有饲养。
(郑作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