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语 : 佛教人物 : 佛教寺塔 :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三国 : 抚州 : 洛阳市区 : 西宁 : 成都公交站 [显示全部] > 白马寺
目录
在河南省洛阳市东郊
  在河南省洛阳市东郊。建于公元68年。相传蔡b02a、秦景等在大月氏国求得佛法,并邀天竺(今印度)僧人同行,用白马驮经迎归洛阳,并建寺院,以白马命名。占地4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等。大雄殿内三尊主佛和十八罗汉像闻名于世。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寺名
  佛寺名。在 河南省 洛阳市 东郊。 东汉 明帝 永平 十一年建,为佛教在 中国 最早的寺院。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白马寺》:“ 白马寺 , 汉明帝 所立也,佛教入中国之始。”《初学记》卷二三引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 汉明帝 於城门外立精舍,以处 摩腾 焉,即 白马寺 是也。”
No. 3
  白马寺投诉电话 西宁市旅游投诉电话:0971-6117282
  青海省旅游投诉电话:0971—6159841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白马寺门票价格 15元
  白马寺在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湟水北岸。古称金刚崖寺,藏语称玛藏观,建于11世纪。相传它的创建与藏传佛教史称之为“下路宏传”的复兴佛教活动的首创人喇勤·贡巴饶赛有关。寺内曾供有他的泥塑佛身像。
  山崖下现有一尊石雕佛像,藏语称:“弥勒望河”,雕像古朴浑厚,左手托钵,右手做推移状,佛像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消除水患的愿望。绿荫全中的白塔与古石雕佛像相映成趣,自成一体。
No. 4
  白马寺投诉电话抚州市旅游投诉电话:0794--8276465
  江西省旅游投诉电话:0791—6269965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在金溪黄通乡黄通村东南5公里的白马峰上,始建于北宋初年。相传本地一江姓进士隐居家后,在山顶盖起一屋,取名“玉马祠”,后一吴僧在屋旁建起一幢寺庙。一日,吴僧迎来一位身骑白马的道长,二人对话片刻,见栓在寺外的白马腾空而起,道长也无踪无影。于是,吴僧便将此寺命名为“白马寺”。“文革”期间,白马寺被毁。1978年后,白马寺拔地而起。1992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对外开放。新建的白马寺古色古香,寺中大雄宝殿金碧辉煌,寺左石砌“古城”形象逼真。寺东数百步有一悬崖石壁,高达数十米,俗称“仙女照镜”。寺后有一棋盘井,终年清泉潺潺,供寺庙烧香待客、僧侣沐浴之用。千变万化的四时景色,以及诸多的美丽传说,每年都要吸引数千名香客游人前往烧香旅游。
No. 5
  白马寺联系方式位置:位于洛阳东郊12公里处
  电话:0379-3789053
  白马寺投诉电话洛阳旅游投诉电话:0379-64310882
  河南省旅游投诉电话:0371—65506775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白马寺景区荣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白马寺门票价格35元白马寺节庆活动牡丹花会4月15日至5月8日
  牡丹是洛阳的市花,洛阳历来都有举办牡丹花会的习俗。花会的主要场所有市内的王城公园、西苑公园、牡丹公园等。洛阳种植牡丹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唐代,到了宋代,洛阳牡丹已经有了90多个品种。为了让天下百姓都能一睹号称“国色天香”的洛阳牡丹的风采,当时的洛阳太守组织了“万花会”。花会期间,人头攒动,满城皆花。1982年9月,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决定以牡丹花为市花,并确定每年牡丹盛开的4月15日至5月8日举办“牡丹花会”,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鲜花资源,既可以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又能加强洛阳与中外的经济技术文化交流,可谓一举两得。白马寺开放时间7:30-17:30白马寺最佳旅游时间4月也是不错的选择,虽然天气有些干燥,但可以欣赏无数牡丹争芳斗艳的奇丽景象。白马寺导游图白马寺特别提醒洛阳宽宽的街道、交错的水系、朴实的民风。洛阳玩交通很方便,公交车可以搭载你到任何你想去的地方,交通系统极为发达。而且你还可以选择打的或打摩的,都不贵。
  一般来说,每到洛阳牡丹花开的时候,城里的酒店住宿价格飞涨,普通三星级酒店的价格也涨到四百元以上,并且还可能会是人满为患;而景点门票、航班票价、旅游车票的价格也相应水涨船高。因此,在牡丹节时期来到洛阳,虽然可以观赏到雍荣华贵的牡丹花,但也要注意自己的荷包是否承受得了。白马寺美食洛阳的饮食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既有出自宫廷、有“金枝玉叶”之称的洛阳燕菜,也有在民间广受欢迎的鲤鱼跃龙门,既有历史长达1900多年的长寿鱼,也有近年才兴起的张记烧鸡。洛阳人喜爱喝汤,洛阳饮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汤水多,各色各样的汤成为洛阳街头最平常的风味小吃,如不翻汤、胡辣汤、牛肉汤等。
  洛阳的餐饮中,最具特色的当属洛阳水席。从菜肴搭配,到上菜次序,都有特殊而严格的规定。人们在大饱口福的同时,也大饱了眼福。
  洛阳燕菜
  是洛阳独具风格的风味菜。相传,武则天居洛阳时,东关一块菜地里,长出一个几十斤的大萝卜,菜农认为是神奇之物,献给女皇武则天,御厨师把它切成丝、拌粉清蒸,配以鲜味汤汁,女皇吃后,其味异常鲜美,大有燕窝风味,赞不绝口,赐名"燕菜"。后传入民间,日久天长,大家都叫做"洛阳燕菜",流传至今。1973年10月,周恩来总理陪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来洛阳参观,著名厨师王长生、李大雄精心制作燕菜,招待二位总理。总理一连要了两道,食后同声称赞。因菜中雕有牡丹花,故周总理风趣地称为"牡丹燕菜"。从此,洛阳的"牡丹燕菜"誉满中外。
  
  鲤鱼跃龙门
  鲤鱼为黄河名鱼,自古就有"洛鲤伊鲂,贵似牛羊"之说。肉嫩味美,营养丰富,闻名中外。鲤鱼跳龙门,造型优美,寓意吉祥。只见烹制好的鲤鱼,昂首盘中,栩栩如生,仿佛欲跃而起。加之有青山衬托、状如门阙,颇富山野情趣。食之味美无穷。
  清蒸鲂鱼
  鲂鱼产于伊水,故有"伊鲂"之说。以其制作简单,香淡味纯而闻名。汉唐时期常以此鱼招待贵宾。相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和"九老会"的诗人们,在饮酒赋诗时,常食此鱼。
  长寿鱼
  是具有药用价值的一道菜。其特点是味鲜,甜咸酸三味俱全,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一年春天外出游猎,过邙山,来到黄河之滨。故地重游,神气清爽。突然一条赤色鲤鱼,跃出水面,在阳光下,金光耀眼。刘秀大喜,遂命人捉回宫去,御厨别出新裁,与枸杞子同烧,名曰长寿鱼。刘秀食后,顿觉精神倍加,疲倦消失,常食之,身体却健康起来。尔后,传入民间,成为洛阳的一道名菜。
  白马寺住宿如果您到洛阳旅游,不必担心找不到住宿的地方。洛阳拥有的为数众多的四星级、三星级、二星级宾馆,能够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客人,如以洛阳新友谊大酒店为代表的一批中档酒店舒适安全、价格合理,这些宾馆以其现代化的设施和周到的服务带给游客宾至如归的感觉。白马寺购物洛阳的购物环境相当不错。各大商场不仅为游客提供琳琅满目的世界名牌、国货精品、家电、时装、金银珠宝等各类商品,而且,各种娱乐、食宿设施也应有尽有。在游览景点之余,还可尽情享受购物的乐趣。疲劳的时候还可以到各类休闲场所放松一下,小坐片刻、消解疲乏。洛阳比较著名的大型商场主要有洛阳市百货大楼、洛阳市广州市场百货大楼、华侨友谊商店等。
  白马寺交通从西关乘56路公交车可直达,车程约1小时。白马寺玩法观光、怀古、拜佛
  白马寺,坐落于河南省洛阳市东十二公里处,北依邙山,南望洛水。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造的第一座寺院。它对中国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对于中外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被尊为"释源"和"祖庭"。1961年被国务院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作为东汉的国都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当时世界上的著名大都市。天竺(今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传教至此,带来大量佛教经典,汉明帝刘庄敕令按照佛教传统式样修建了第一座寺庙,相传是白马从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带)国驮载佛经、佛像而归,故取名为白马寺白马寺外有二匹相对而立的石马,是宋代雕凿,而非汉代作品。
  到隋唐时期,由于佛教的兴盛,白马寺达到鼎盛时期,全国乃至世界各国大德高僧纷纷前来朝拜,这其中就有为中日友好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唐代高僧鉴真和尚。武则天也多次亲临,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写有"月明见古寺,林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夜如凉秋。"赞誉寺境幽雅的著名诗句。唐末期在全国范围的灭佛,使白马寺受到重大打击。宋太宗赵光义又下令重修白马寺。元至顺四年(1333年),由大书法家赵孟頫书刻《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现仍立于寺内,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我们今天看到的白马寺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整修,大门匾额即为当时镶嵌。如今白马寺的面积大约有四万平方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铸造的一千余公斤的大钟,仍悬于殿内。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它的营建与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紧密相连。相传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梦为佛,遂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上了在该地游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蔡、秦等于是邀请佛僧到中国宣讲佛法,并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67)来到京城洛阳。汉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遂将寺院取名“白马寺”。
  从白马寺始,我国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历代高僧甚至外国名僧亦来此览经求法,所以白马寺又被尊为“祖庭”和“释源”。
  白马寺建寺以来,其间几度兴废、几度重修,尤以武则天时代兴建规模最大。白马寺为长方院落,坐北朝南,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齐云塔等。游览白马寺,不但可以瞻仰那些宏伟、庄严的殿阁和生动传神的佛像,而且可以领略几处包含有生动历史故事的景物。
  在古色古香的白马寺山门内大院东西两侧茂密的柏树丛中,各有一座坟冢,这就是有名的“二僧墓”。东边墓前石碑上刻有“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西边墓前石碑上刻有“汉开教总持竺法大师墓”。这两座墓冢的主人便是拜请来汉传经授法的高僧──迦什摩腾和竺法兰。石碑上的封号是宋徽宗赵佶追封的。在清凉台上还有二位高僧的塑像。它们寄托着中国佛门弟子对二位高僧的敬慕之情。
  清凉台被称为“空中庭院”,是白马寺的胜景。清康熙年间,寺内住持和尚如诱曾作诗赞美道:“香台宝阁碧玲珑,花雨长年绕梵宫,石磴高悬人罕到,时闻清磬落空蒙。”这个长43米,宽33米,高6米,由青砖镶砌的高台,具有古代东方建筑的鲜明特色。毗卢阁重檐歇山,飞翼挑角,蔚为壮观,配殿、僧房等附属建筑,布局整齐,自成院落。院中古柏苍苍,金桂沉静,环境清幽。相传原为汉明帝刘庄幼时避暑和读书的处所,后来改为天竺高僧下榻和译经之处。
  白马寺山门东侧,有一座玲珑古雅、挺拔俊秀的佛塔,这就是有名的齐云塔。齐云塔是一座四方形密檐式砖塔,13层,高35米。它造型别致,在古塔中独具特色,不可多得。齐云塔前身为白马寺的释迦如来舍利塔,现在的齐云塔为金大定十五年(1175)重建,为洛阳现存最早的古建筑。
  白马寺中种有许多石榴树。白马寺的石榴汉魏时曾誉满京师。石榴原产于安息(今伊朗),在汉代同佛经、佛像一起传入中国,并最多在洛阳、长安落户。当时人们赞美石榴,把它作为中外人民交往的标志,石榴的身价倍增,白马寺的石榴,亦有“白马甜榴,一实值牛”的说法。白马寺作为我国第一古刹,在中国佛教史和对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洛阳白马寺,在洛阳城东十多公里处,北背邙山,南面洛水;夕阳西下,晚霞映照白马寺红墙碧瓦的殿堂,衬托苍松翠柏,气象庄严。迎面看见山门上的“白马寺”三个字,人们不禁会问:“这与白马有什么关系?”这得从许多古籍上记载的这个著名故事说起——公元六四年(佛历六零八年,东汉永平七年)的一天夜里,汉明帝刘庄梦见金色神人,身带日光,飞行于皇宫殿庭,令人心悦。次日,刘庄就此询问群臣。一位博学多识的大臣说:“西方天竺国(古印度)有叫“佛”的神人,皇上可能是梦见佛了。”
  刘庄于是派人西去讨求。这一行人过天山、越葱岭,在西域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内)遇到天竺沙门摄摩腾与竺法兰,就邀请二位来中国,用白马驮着佛经佛像,于六七年(东汉永平十年)一起回到京都洛阳。
  第二年,敕令按天竺式样为摩腾、法兰建精舍居住,称为白马寺。“寺”本义是官署,因摩腾、法兰初来时往在官署,又是外宾,为示礼待,就仍称新居为寺;此后,中国佛教建筑就相沿称寺。“白马”之名,据说是取自驮经的白马。
  虽然后世学者对这个传说和佛教初传中土的时间、路径等颇有争议,但一般佛教徒对此津津乐道,汉明帝求法成为中国佛教史上基本公认的事实,白马寺也就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最初标志,蜚声古今中外。
  佛寺祖庭现况
  历史风雨中,白马寺数毁数建,但寺址从未变过。七世纪下叶唐武则天时,寺主僧薛怀义有宠于则天,白马寺盛极一时,和尚达千余。安史之乱和会昌法难中,白马寺受到较大毁坏,如唐诗所咏:“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十世纪下叶宋太宗时重修白马寺,“鼎新伟构”,“更类天宫”。今天的白马寺建制奠定于十六世纪上叶明嘉靖时和十七八世纪清康熙时重修的“白马禅林”。一九六一年,白马寺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的白马寺占地四万平方米,百余间殿堂成比较典型的汉地佛寺纵轴式布局,主要建筑位于南北中线上。走进山门,两侧各有一座石碑,东侧《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由元代高僧文才撰文,书法亦潇洒工丽。再前行,过歇山式天王殿,就到了全寺的主殿大佛殿,殿内释迦牟尼端坐莲台,右手拈花,迦叶、阿难二弟子旁立,文殊、普贤二菩萨列坐,二天女后侍。香案上五供齐备,左右钟鼓高悬,幔帐垂挂,蒲团排列,庄重肃穆。这场景构成即中国佛教禅宗常说的“拈花微笑”。
  大佛殿东南角有一口明代铸铁钟,重二千五百公斤,上有铭文“钟声响彻梵王宫、下通地府震幽灵。……”“白马钟声”为洛阳八景之一,据说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时,和尚上殿念经,击罄撞钟伴诵,白马寺钟声悠扬数十里,城内东大街钟楼上的大钟也自能与之共鸣,反之,城内钟楼击钟,白马寺钟也自能共鸣。
  大佛殿之后是供养着三世佛的大雄宝殿,两厢分列十八罗汉。这些罗汉像呈坐势,姿态不一,神情各异,系元代用夹苎干漆造像工艺塑成,十分珍贵。所谓夹苎干漆造像之法,大致是先用漆、麻、丝、绸在泥胎上层层裹裱,然后揭出泥胎,制成塑像,夹苎干漆造像,历史悠久,盛于隋唐,宋后则渐渐失传,存世造像极为罕见。大殿后是接引殿,再往后就是白马寺内最后的佛殿毗卢阁。
  毗卢阁初建于唐朝,在清凉台上,清凉台由青砖砌成,高近七米,长约九米,宽约三米。毗卢阁内供释迦牟尼的清净法身毗卢佛,旁立文殊、普贤菩萨。阁后壁镶有石碑,上刻《四十二章经》。该经简明介绍佛教基本思想,一般认为是最早的汉译佛经,由摄摩腾、竺法兰翻译。毗卢阁重檐歇山,飞翼挑角;阁东西配殿奉有摩腾、法兰像。唐诗人王昌龄曾咏白马寺:“明月见古寺,林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日凉如秋。”其实早在北魏时,白马寺园林已盛名一时。白马寺植有许多沙果、葡萄、石榴等,果实“甘殊味美,冠于京中”,当时皇帝也派人来采摘。但这些情景已然不再了,今天最吸引人处即是清凉台。台上毗卢阁与周围建筑,自成格局,构成一小型庭院,院中一泓池水,莲花朵朵,数株古柏,蓊蓊郁郁,清爽宜人;从台下望去,整座庭院若在空中,清初释如秀曾撰联道:“台洒法雨柏翻风果有清凉气象,阁显山光吞月混是毗卢法身。”
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 White Horse Temple in Luoyang, Henan Province
  在河南洛阳市东郊一片郁郁葱葱的长林古木之中,有一座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的白马寺。这座2000多年前建造在邙山、洛水之间的寺院,以它那巍峨的殿阁和高峭的宝塔,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人。
  白马寺山门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它的营建与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紧密相连。相传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梦为佛,遂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上了在该地游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蔡、秦等于是邀请佛僧到中国宣讲佛法,并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67)来到京城洛阳。汉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遂将寺院取名“白马寺”。
  从白马寺始,我国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历代高僧甚至外国名僧亦来此览经求法,所以白马寺又被尊为“祖庭”和“释源”。
  白马寺建寺以来,其间几度兴废、几度重修,尤以武则天时代兴建规模最大。白马寺为长方院落,坐北朝南,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齐云塔等。游览白马寺,不但可以瞻仰那些宏伟、庄严的殿阁和生动传神的佛像,而且可以领略几处包含有生动历史故事的景物。
  在古色古香的白马寺山门内大院东西两侧茂密的柏树丛中,各有一座坟冢,这就是有名的“二僧墓”。东边墓前石碑上刻有“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西边墓前石碑上刻有“汉开教总持竺法大师墓”。这两座墓冢的主人便是拜请来汉传经授法的高僧──迦什摩腾和竺法兰。石碑上的封号是宋徽宗赵佶追封的。在清凉台上还有二位高僧的塑像。它们寄托着中国佛门弟子对二位高僧的敬慕之情。
  清凉台被称为“空中庭院”,是白马寺的胜景。清康熙年间,寺内住持和尚如诱曾作诗赞美道:“香台宝阁碧玲珑,花雨长年绕梵宫,石磴高悬人罕到,时闻清磬落空蒙。”这个长43米,宽33米,高6米,由青砖镶砌的高台,具有古代东方建筑的鲜明特色。毗卢阁重檐歇山,飞翼挑角,蔚为壮观,配殿、僧房等附属建筑,布局整齐,自成院落。院中古柏苍苍,金桂沉静,环境清幽。相传原为汉明帝刘庄幼时避暑和读书的处所,后来改为天竺高僧下榻和译经之处。
  白马寺山门东侧,有一座玲珑古雅、挺拔俊秀的佛塔,这就是有名的齐云塔。齐云塔是一座四方形密檐式砖塔,13层,高35米。它造型别致,在古塔中独具特色,不可多得。齐云塔前身为白马寺的释迦如来舍利塔,现在的齐云塔为金大定十五年(1175)重建,为洛阳现存最早的古建筑。
  白马寺中种有许多石榴树。白马寺的石榴汉魏时曾誉满京师。石榴原产于安息(今伊朗),在汉代同佛经、佛像一起传入中国,并最多在洛阳、长安落户。当时人们赞美石榴,把它作为中外人民交往的标志,石榴的身价倍增,白马寺的石榴,亦有“白马甜榴,一实值牛”的说法。白马寺作为我国第一古刹,在中国佛教史和对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寻佛起源
  据史料记载,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的某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神仙,金色的身体有光环绕,轻盈飘荡从远方飞来,降落在御殿前。汉明帝非常高兴。第二天一早上朝,他把自己的梦告诉群臣,并询问是何方神圣。太史傅毅博学多才,他告诉汉明帝:听说西方天竺(印度)有位得道的神,号称佛,能够飞身于虚幻中,全身放射着光芒,君王您梦见的大概是佛吧!于是明帝派使者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去西域,访求佛道。三年后,他们同两位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一批经书和佛像,并开始翻译了一部分佛经,相传《四十二章经》就是其中之一。皇帝命令在首都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以安置德高望重的印度名僧,储藏他们带来的宝贵经像等物品,此寺即今天的洛阳白马寺。据说是因当时驮载经书佛像的白马而得名,而白马寺也因而成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发源地。白马寺属于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位置
  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城东10公里处,在汉魏洛阳故城雍门西1.5公里处,古称金刚崖寺,号称“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所官办寺院。它建于东汉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白马寺原建筑规模极为雄伟,历代又曾多次重修,但因屡经战乱,数度兴衰,古建筑所剩无几,人民政府为保存这一著名文化古迹,曾进行过多次修葺。现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前为山门,山门是并排三座拱门。山门外,一对石狮和一对石马,分立左右,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毗卢殿在清凉台上,清凉台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经之处。东西厢房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宏伟肃穆,布局严整。此外,还有碑刻40多方,对研究寺院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现存白马寺坐北朝南,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占地约4万平方米。寺大门之外,广场南有近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其左右两侧为绿地。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是优秀的石刻艺术品。白马寺的山门为明代所重建,为一并排三座拱门,代表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盘门。部分门洞券面上刻有工匠姓名,皆为东汉遗物。寺内现存五层大殿,坐落在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上,两旁偏殿则互相对称。天王殿,正中置木雕佛龛,龛顶和四周有50多条姿态各异的贴金雕龙。龛内供置弥勒佛,即“欢喜佛”。他笑口常开,赤脚趺坐,形象生动有趣,令人忍俊不禁。殿内两侧,坐着威风凛凛的四大天王,是佛门的守护神。弥勒佛像之后是韦驮天将,佛教的护法神,昂然伫立,显示着佛法的威严。
  白马寺大门东走约300多米,有一座金代大定十五年(1175)造的十三层的齐云塔,直插云霄。齐云塔始建于五代时期,原为木塔,北宋末年金兵入侵时烧毁。金朝大定年间重建此塔,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白马寺建筑规模雄伟,现在的布局为明嘉靖时重修,仅存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四座大殿。山门东西两侧有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后院毗卢阁内的断文碑,刻有白马寺的历史,是寺内重要古迹,所传唐经幢(读床)、元碑刻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寺内原来还出土了玉石雕刻的弥勒佛像,已被盗往美国。各殿内的佛像大多是元代用干漆制成的,特别是大雄宝殿的佛像,是洛阳现存最好的塑像。据记载,三国魏时白马寺前有大石榴,京师传说:“白马甜榴,一石如牛。”
  历史沿革
  1961年国务院将白马寺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又成立了白马寺文物保管所。现在,白马寺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旅游景点。
  白马寺有中国佛寺“祖庭”之称,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因汉明帝“感梦求法”,遣使迎请天竺僧人回洛阳后而创建。历代屡有修葺增缮,唐代前期达到最盛,武则天曾派亲信薛怀义任住持,安史之乱后即有残损,明嘉靖三十年(1551)重修后,始成今日之规模布局。寺址位于汉魏洛阳故城雍门西,现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典及毗卢阁等建筑,殿堂共达百余间。山门外有东汉来华的天竺僧迦摄摩腾、竺法兰之墓,青石bao砌。寺内还有唐代经幢。元代华严大师文才撰、赵孟頫书写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及原存石刻弥勒菩萨像已被盗往美国。大雄宝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及阿弥陀佛,东西分置十八罗汉,均为元代以来干漆工艺制成。寺后部有清凉台,台上建有毗卢阁,西侧配殿中置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像。白马寺有金大定十五年(1175)所造齐云塔,塔为四方形密檐式,高35米,塔身挺拔秀丽。
  白马寺建成后便成为东汉最主要的译经场所。摄摩腾、竺法兰首先在这里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之后天竺僧人昙柯迦罗又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律《僧祗戒心》。随着佛经汉译本的逐渐增多,佛教在我国日益广泛传播开来。所以尽管后来佛教派系繁多,刹庙林立,但白马寺一直被佛门弟子同尊为“释源”,即中国佛教的发源地。
  白马寺原来的建筑规模极其宏伟壮观,千百年来已几度兴衰,现存建筑多为明清两代修建。整个寺庙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虽不是创建时的“悉依天竺旧式”,但寺址都从未迁动过,因而汉时的台、 井仍依稀可见。整个寺庙布局规整,风格古朴。园内古树成荫,四时落英缤纷,增添了佛国净土的清净气氛。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 曾重建。红色的门楣上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凉台的桥洞拱形石上的字迹一样,是东汉遗物,为白马寺最早的古迹。山门左右两侧各立一匹青石圆雕马,身高1.75米,长2.20米,作低头负重状。相传这两匹石雕马原在永庆公主(宋太祖赵匡胤之女)驸马、右马将军魏咸信的墓前,后由白马寺的住持德结和尚搬迁至此。
  走进山门,西侧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石碑。这是宋太宗赵光义下令重修白马寺时,由苏易简撰写,淳化三年(992)刻碑立于寺内的。碑文分五节,矩形书写,人称“断文碑”。山门东侧有一座《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石碑,这是元太祖忽必烈两次下诏修建白马寺,由当时白马寺文才和尚撰写,至顺四年(1333)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刻碑,立于寺内的,人称“赵碑”。过东西对称的两碑,便是白马寺的第一殿——天王殿。
  天王殿系元代建筑,明清两代均重修,为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基高0.9米,长20.5米,宽14.5米,是明朝由原山门殿改建而成的。整个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周绕以回廊。屋顶正脊有“风调雨顺”、后脊有“国泰民安”几个大字。殿内两侧泥塑四大天王像。中央佛龛内是明代塑造的弥勒笑像。在佛教传说中,弥勒菩萨将继承释迦牟尼佛位,成为未来佛。可是白马寺天王殿内这尊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却以另一个民间传说为蓝本:相传五代时,浙江一带有位名叫契此的和尚,他经常用一根锡杖肩背一个布袋来往于热闹的街市,人们叫他布袋和尚。这位和尚逢人乞讨,随地睡觉,形似疯癫。他在临死时,说了这样一个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人们就把他当做弥勒的化身,并根据他的形象塑造了一尊佛像,供在寺内的天王殿里。这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一个缩影。
  天王殿后是一座大佛殿,长22.6米,宽16.3米,殿脊前部有“佛光普照”、后部有“法轮常转”各四个字。殿的中央供奉着三尊塑像: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摩诃迦叶,右为阿难。这三尊像构成了“释迦灵山会说法像”。这取材于一个佛教禅宗典故。据说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面对众弟子,闭口不说一字,只是手拈鲜花,面带微笑。众人十分惘然,只有摩诃迦叶发出了会心的微笑。释迦牟尼见此,就说:“我有正眼法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样,摩诃迦叶就成了这“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传人,中国佛教禅宗也奉摩诃迦叶为西土第一祖师。白马寺大佛殿的“释迦灵山会说法像”就是根据此传说塑造而成的。三尊旁边,还有手拿经卷的文殊和手持如意的普贤两位菩萨。释迦牟尼佛像背后是观音菩萨像。殿内还有一口引人注目的大钟,高1.65米,重1500公斤,上饰盘龙花纹,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并附诗一首:“钟声响彻梵王宫,下通地府震幽冥。西送金马天边去,急催东方玉兔升。”据传此口钟与当时洛阳城内钟楼上的大钟遥相呼应,每天清晨,寺僧焚香诵经,撞钟报时,洛阳城内的钟声也跟着响起来,因此,白马寺钟声被列为当时洛阳八景之一。
  大佛殿之后,是一座悬山式建筑“大雄宝殿”。它长22.8米,宽14.2米。殿前有一月台,是寺院内最大的殿宇。由歇山顶改为悬山顶,面积有所缩小。殿内贴金雕花的大佛龛内塑的是三世佛:中为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三尊佛像前,站着韦驮、韦力两位护法天将的塑像,执持法器。两侧排列十八尊神态各异、眉目俊朗的罗汉塑像。这十八罗汉都是用漆、麻、丝、绸在泥胎上层层裱裹,然后揭出泥胎, 制成塑像,这种“脱胎漆”工艺叫夹苎干漆工艺,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乃寺中塑像之精品。背后殿壁上还排列整齐地刻镂着五千余尊微型佛像。
  大雄宝殿后有接引殿,为一般寺院所罕见。长14米,进深10.7米。为双层殿基,是寺内最小建筑。殿内供西方三圣。中为阿弥陀佛立像,左边为持净瓶的观世音菩萨,右边握摩尼宝珠的是大势至菩萨,均为清代泥塑。
  毗卢阁是白马寺内最后一座佛殿,坐落于清凉台上,系一组庭院式建筑。清凉台原是明帝少时读书乘凉之处,后为摄摩腾、竺法兰译经之所。在寺中位置最高,长43米,宽33米,高5米。正面大殿毗卢殿为重檐歇山楼阁式建筑,长15.8米,宽10.6米,初建于唐,元、明、清历代都曾重修。阁内正中有一座砖台座,设一木龛,龛内供奉一尊毗卢遮那佛像,左立文殊,右立普贤,这一佛两菩萨,在佛教中合称“华严三圣”。
  毗卢阁外两侧有两座配殿,即摄摩腾与竺法兰配殿,分置二高僧泥塑像,以示纪念。今山门东西两侧尚有二僧之墓。
  白马寺东南有一座齐云塔,为方形密檐式砖塔。塔边长7.8米,通高35米,13层。每层南边开一拱门,可以登临眺望。旧与清凉台、腾兰墓、断文碑、夜半钟、焚经台合称“白马寺六景”。千百年来,民间流传两句谚语:“洛阳有座齐云塔,离天只有一丈八。”原是五代后唐李存惠修造的九级木结构佛塔, 高500尺。
  寺南还有两座夯筑高土台,台上立着一块“东汉释道焚经台”字样的通碑,这就是“六景”之一的焚经台。这个焚经台记述了佛教徒与中国方士之间的一场角逐,以佛教取胜而告终,汉朝佛教由此兴盛。
  “明月见古寺,林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日凉如秋。”这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笔下的白马寺。今天这座著名古刹仍名扬海内外,巍然屹立在邙山脚下。
  白马寺现任方丈是释印乐法师,白马寺于2005年11月1日举行方丈升座庆典法会,释印乐法师荣膺白马寺方丈,结束了白马寺方丈8年缺位的历史。
安徽省桐城市白马寺 Anhui Tongcheng White Horse Temple
  地理位置与历史
  白马寺,民间称白马庙,坐落于安徽省桐城市东南十里的白马乡白马街,约建于唐朝末年,文革时被毁,今于原址重修。
  民间传说
  白马寺历来香火旺盛,这与它的动人传说有关。明弘治年间的《桐城县志》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唐朝某年,桐城百日无雨,县令张孚卿心急如焚,跪叩西山求雨,其心之诚,感动上苍。当他骑白马去云雾峰拜见雨神后,顿降甘霖,回衙路经龙眠河,不幸被暴发的山洪卷走,其妻为救夫也葬身河中。雨过天晴,人们将张孚卿夫妇合葬龙眠山口,建庙祭祀,即昔日“境主庙”。而其坐骑白马,却被冲到龙眠河下游十余里的地方,人们念其功,厚葬之,建“白马庙”祀之,撰联于庙门两侧:“惜民胜惜身,万户张侯忠莫比;载德亦载力,千秋良骥义能齐。”白马乡也因此而得名。
青海省互助县白马寺 White Horse Temple in Qinghai Province, the county mutual aid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乡白马寺村,寺院建在红崖子沟沟口东侧的半崖上,隔湟水河与平安镇相望,平大公路入境而过。距西宁市25公里,距互助县威远镇50公里。是互助县旅游景区中著名的宋代文物旅游景点。白马寺始建于公元十世纪末(藏传佛教后弘期),又名金刚崖寺,因山崖有一尊金刚佛像的石雕像而得名,藏语称“玛藏观”,195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寺总面积4516平方米,全寺由居于半山崖的经堂、僧舍、石窟、金刚佛像、和大佛塔组成。“白马寺”的来历传说较多,明万历十二年(1584),第三世达赖去佑宁寺等地途经此地,传说坐骑死去,遂塑白马于寺,故名“白马寺”者为一种;该寺为安多地区首建的佛寺,类似河南的白马寺,故名者为一种。该寺佛在山崖下的金刚雕像,背依险峰、面向湟水、目视前方、左手托钵、右手前伸,似推湟水,故称“金刚窟寺”。白马寺又称“觉化寺”,取之于西藏佛教后弘鼻祖喇勤·贡巴饶赛于此地“自觉”“化众”,开启后弘法道,直到圆寂。由于白马寺历史悠久,素享盛名。后经清代、民国、文革三次被毁。1980年8月17日该重新得互开放,陆续修建了经堂、僧舍,吸引着很多各地的香客和游客。主要景观有大经堂、金刚亭、金刚崖、金刚佛像、湟水河风光等等。
  大经堂:三层砖木结构房屋,一层有白马奔驰壁画,二层有观音菩萨塑像,三层有喇勤·贡巴饶赛塑像。
  金刚亭:位于大经堂左下方,为批檐歇山项。
  金刚石雕像:5岁身量,为坐状,通高3.7米,佛座宽2.35米,雕像古朴浑厚、轮廓粗犷、左手托钵、右手做推移状。
山西省晋城市白马寺 White Horse Temple in Shanxi Jincheng
  白马寺山森林公园位于晋城市市区北4公里处的城区境内,面积达1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不仅自然风景旖旎如画,而且人文景观底蕴深厚,主要景点有“白马寺拖缰”、“白马禅寺”、“景公塔”、“石佛像”、“黑龙潭”、旅游滑道等。白马禅寺创建年代不详,但毁坏的比较彻底,原来的旧址上仅剩下一座"景公塔",耸然矗立,向人们昭示着她往日的辉煌。为了开发旅游资源,1989年晋城市城区宗教局特聘释隆慧法师为城区宗教协会会长、白马禅寺住持,并发起整建白马禅寺。1994年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白马禅寺破土动工,先后完成了藏经楼、玉佛殿、地藏殿、大雄宝殿、天王殿、诵经堂、九龙壁(汉白玉质)的复修工程。寺内最宏大的建筑毗卢宝殿的建设也已接近尾声。景区内的白马禅寺存有缅旬僧人赠送的六尊“玉佛像供奉于玉佛殿内,由台湾佛教基金会赠送的四十多箱《大藏真经》经书安放于藏经楼上。大雄宝殿内的三世佛贴金塑像,庄严肃穆,仅佛头就有2米多高,蔚为壮观。其东西两侧的贴金塑像十八罗汉,形态各异,威猛雄建。"四大天王"执掌着"风调雨顺",地藏菩萨专司阴间祸福……。天王殿内大肚弥勤佛,心胸永远是那么豪放,"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天下可笑之人",那种豁达、那种宽宏、那种仁厚,可以让人豁俗虑而渐入佳境。"白马禅寺"及"大雄宝殿"匾额均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
  关于白马寺的传说有二:
  一、白马禅寺位于白马寺山上,白马寺山又名司马山,相传魏司马懿封长平侯曾登临此山而得名。后山顶建寺,因寺而更名为白马寺山。总面积约10多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010米。山上森林茂密、灌木丛生、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登山俯瞰,晋城市区一览无余,令人赏心悦目。
  二、相传唐僧去西天取经,回来的路上经书掉落水中,唐僧曾在此山晾晒经书而建寺。关于"白马"又有"白马拖缰"的美丽传说。白马拖缰:折马寺山上有一种卵礓石,外坚中空,摇之有响声,人称马铃石。相传,古时有一少年,机智而又善良。他每天为财主上山打柴,风雨无阻。尽管如此,却依然常因柴打少了而遭受财主的毒打。一日,他打柴回来,路遇一老者向他索柴取暖。他看到老人受冻的样子,不顾柴少挨打的危险,慨然施柴于老人。老人从怀中取出一匹纸马,送于少年,告诉他,这是一匹神马,是当年唐僧取经时骑过的小白龙,如有所求,只须找到千年谷草让它吃下,立刻就能显灵。少年回家后,突然狂风大作,下了一夜的暴风雪。第二天,财主不顾风雪,威逼着少年进山打柴。少年想起了藏在怀中的纸马,但千年谷草又去啊里找呢?突然,他想到山上的白马寺里有一尊千年古佛像毁坏了,他清楚地记得佛佝的骨架是用谷草扎成的。于是他立刻来到寺院,从佛像里取出一支谷草。怀中的纸马一下就张口吞了下去,摇头摆尾,突然就成了一匹雪白的骏马,进山为少年驮炭而归。财主得知后,就想将神马占为已有,于是同家丁合谋半夜前去盗马,结果被白马踢翻在地。少年从睡梦中惊醒,跃上马背,与白马一腾空而去,马铃被财主扯落,散了一地,变成了摇之即响的马铃石,白马缰绳拖过的一条山梁至今寸草不生。这就是马铃石的来历及晋城四大名胜之一"白马拖缰"的故事。
  石佛岭:在白马寺山后约1公里多的山崖上,有一处摩岩造像群,古称石佛岭。据史料记载,原有造像500余尊。传说一和尚,为了搞清佛像的数量,数了十多遍,每次都不一样,不得已,他用了三天的时间将每尊像都贴上编号,才总算得以数清。由于各种原因,石佛岭造像破坏较大,现仅存30余龛,90余尊,以北齐造像为多,有少量的唐宁元造像,还有几尊似为明、清遗物,十分珍贵。
  小析山:在白马寺山之阴,又名淅山。泽州古八景之一"淅山爽气"所在地。原有汤帝庙一座,为古人祷雨之所,"元皇庆年间(1312-1313年)大旱,诏天下立成汤庙,而泽州多山,硗确易旱,立祠独众"。成汤戾外旧有嘉润三池,"娘娘池"内至今仍有细泉涓涓淌。现汤帝庙已毁,但此处风光特异,清新爽人,略加开发,就可成为白马寺森林公园的又一处游览胜地。
  黑龙潭:位于白马寺山西北山脚、城区西上庄办事处牛山村东北。为泽州古八景之一"龙潭夜雨"之所在。此地清雅静谧,"潭"由齐整的大砂石条砌就,八边形。潭旁的山岩上留有古人题刻数处,"古龙泉"、"龙潭骤雨"、"神龙致雨"、"八景第一灵迹"等。相传此处的黑龙王娶的是牛山村的媳妇,所以老辈们说,牛山人到此应称龙王为姑父。还说,在此祈雨至灵,旧时泽州府一姓"朱"的"朱官"为感谢黑龙王,就规定在此唱官戏等等。黑龙潭旧有黑龙庙,现已毁坏,近年村民们集资于旧址上重修一小庙。黑龙潭配合其所在的牛山村百亩玫瑰园的开发,九将会成为森林公园独具特色的一道靓丽风景。
  景公塔: 白马寺山的“景公塔”,位于白马禅寺前。塔身全为青砖修砌,七级,高23米,矗立在正山顶,远距几十里都可以看到。传说有二,一说是为纪念“白马将军”,特修此塔,塔中供奉白马将军之母的像;一说是相传很早时,南方一知县在晋城作官,看到晋城这块地方山清水秀,天有吉祥之兆,地有宝藏之物,是块宝地—卧牛城,他为了破坏晋城的脉气,在谷堆头村修了一个塔,叫拴牛桩,在白马寺山修了一个塔,叫赶牛鞭。修建原因,没有记载,也仅为传说,但巍巍的七级浮塔高高矗立在白马寺山山顶,不仅成为一大景观,而且也成为晋城白马寺山的象征。景公塔是白马寺山最高的建筑,立于其上,晋城市的市貌和周围的美景都可尽收眼底。
  滑车:同白马禅寺毗邻的城区北石店镇大张村,于近年在寺之东麓悬崖上,建成滑车道,既大大方便了游客,也给白马寺森林公园增添了新的景点。
  绿苑生态园:由古书院矿投资3000多万元的“白马绿苑生态园“位于森林公园东侧,是一个集生态餐饮、生态洗浴、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区域,大大满足了市民渴望回归大自然的心态。
  平安广场
  方山景观台 为森林公园致高点,海拔1054。8米。周围森林茂密,山清水秀,环境优雅。置身其中,享受森林浴,远眺田园风光,近听鸟儿歌唱,使人如临仙境,倍感心旷神。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白马寺】  佛教传入我中国内地后营建的第一座寺院。位于河南洛阳市东10公里。据传东汉永平七年(64),明帝闻西方有异神,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法。据《冥祥记》、《高僧传》等记载,永平十年,他们与中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赍佛经、佛像回洛阳。初居鸿胪寺,后以鸿胪非久居之馆,次年诏令于雍门外别建住所。以僧为西方之客,乃待以宾礼,故仍名为寺。“白马”之名,来源有二说:1、据《高僧传》记述:“外国国王尝毁破诸寺,唯招提寺未及毁坏,夜有一白马绕塔悲鸣,即以启王,王即停坏诸寺,因改招提以为白马”;2、据《洛阳伽蓝记》所载,汉明帝遣使求法,“时白马负经而来”,遂以为寺名。据说当时建造格式仿照印度祗园精舍,中有塔,殿内有壁画。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同时译的《十地断结》、《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等经,已佚失不传。东汉时绝大部分佛经都在洛阳翻译,该寺是最重要的译馆。《开元释教录》载三国魏时共有译经沙门四人,除安法贤外,昙柯迦罗、康僧铠、昙无谛等都在寺内译经。如嘉平二年(250)昙柯迦罗译出《僧祇戒心》,以当地梵僧举行受戒的羯磨之法来传戒,被称为中土戒律之始。西晋时,先后在寺内译经传法者有竺法护、安法钦、法立、法炬等,均为释门巨子,颇有建树。唐代的白马寺比魏晋时期有较大的发展。武则天执政后,白马寺由其亲信薛怀义主持,因而成为宫廷的重要寺院。后千余年,经三武一宗禁佛,屡有兴衰。现寺内存有天王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等殿堂及古清凉台遗址;建筑、雕塑、碑刻等多为明、清遗物。山门内东西两侧有传为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人的墓,均拥土为堆,古木森蔚。寺东南有密檐式舍利砖塔一座,名齐云塔,建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风格与西安荐福寺小雁塔相仿。(王亚荣)
  (白马寺(河南洛阳))
百科辞典 Encyclopedia
  Baima Si
  白马寺
  White Horse Temple
    佛教传入中国后营建的第一所寺院。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12公里、东汉都城洛阳西侧 1.5公里处。据《后汉书》、《水经注》、《洛阳伽蓝记》等记载,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历史上白马寺多次毁而复建。现存建筑是明代嘉靖年间扩建时的规模。清代以后多次修葺。占地面积约 4万平方米。它是中国早期佛教的传播活动中心。汉魏以后,中国佛教派系繁多,但都一致公认白马寺独特的历史地位,尊称为“祖庭”和“释源”,对亚洲一些国家也有很大影响。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平面呈长方形,南向。南北长 239.5米,东西宽135.5米。沿中轴线主要建筑依次为山门、 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及毗卢阁。两侧有门头室、六祖堂、祖堂客室、禅堂及方丈院等。共有房屋百余间。山门为牌坊式石砌券门三间,灰瓦歇山顶。天王殿与大佛殿均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大小相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后有门,四周有回道。大佛殿的后壁和两山皆用梯形青石、梯形青砖和大青砖镶砌,这种做法在其他地方很少见。梯形青石砖大小略同,每块高约46厘米,上宽约29厘米,下宽约35厘米。大雄殿原为寺内最大的一座建筑,歇山顶,后代修葺时改作悬山顶,殿的面积缩小了,也是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广 19.95米,进深 11.07米,前有月台。在殿内地面发现一个唐代覆钵式石柱础,推测此殿可能是唐代大殿的位置所在。寺内最大的一组建筑是清凉台及毗卢阁。汉代以来均为藏经之所。台高约6米,长43米,宽33米。四周砖砌,台下券洞。砌法及券石上匠人题字均具东汉作风。台上毗卢阁为重檐歇山,面阔五间,广17米,进深三间,宽11米。彩棚朱柱,具有鲜明的东方建筑特色。阁前左右各有三开间的配殿。台周围有几组小型建筑,构成几所幽雅的小庭院。白马寺建筑以中轴线五重斗□式楼阁建筑为主,配合两侧的廊庑式厢房附属建筑,布局规整,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表明了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寺内有宋代以后碑石几十通。大佛殿前和西侧还有唐代和宋代石经幢各 1座。
    寺东南有金大定十五年(1175)建造的齐云塔,也称释迦舍利塔,密檐式砖塔,底长宽各 7.8米,高约25米。下面为二层须弥座。塔身13层,每层砖砌出檐,微具□线,尚存唐塔遗风,由下而上,外形略呈抛物线形。自第五层以上,塔身收杀,使塔身上部更为圆和,呈现稳健玲珑的形象,在古塔中独具特点。
    白马寺于 1952、 1957、 1971~1975 年多次维修。1972年洛阳市成立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1983年归宗教部门使用。
     (杨宝顺)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白马寺】在河南省洛阳县东。东汉明帝梦见一壮丽金人,问于早朝诸臣,有人告诉他那是佛陀,于是派遣使臣往求之。刚好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人,乘白马载著佛像和佛经自西而来,相遇于途中,遂同入洛阳,住于鸿驴寺中,那时正是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这也是佛教东传之始。为了纪念白马驮经而来,鸿驴寺亦被明帝改为白马寺,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座佛寺。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白马寺】 (寺名)在河南洛阳县东故洛阳城西。汉明帝时。摩腾竺法兰初自西域以白马驮经而来。舍于鸿胪寺。遂取寺为名。创置白马寺。此僧寺之始也。唐垂拱宋淳化元至顺明洪武间,俱重修。洛阳伽蓝记曰:“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国之始。寺在西阳门外三里,御道南。帝梦金人,长丈六,项皆日月光明。胡神,号曰佛。遣使向西域求之,乃得经像焉。时白马负经而来,因以为名。明帝崩,起祇洹於陵上。自此以后,百姓冢上,或作浮图焉。寺上经函,至今犹存。常烧香供养之,经函时放光明,耀于堂宇。是以道俗礼敬之,如仰真容。”
近义词
白马寺村
白马寺镇
相关词
伽蓝洛阳古塔辞赋白马寺镇白王旅游
云居寺大昭寺
包含词
白马寺山白马寺站
白马寺镇白马寺石
白马寺赋白马寺村
宿白马寺游白马寺
白马寺诗晋城白马寺
广汉白马寺西宁白马寺
贵德白马寺白马寺晚泊
抚州白马寺白马寺社区
白马寺宾馆白马寺齐云塔
一环路白马寺白马寺的传说
白马寺森林公园白马寺不出院僧
白马刨泉白马寺白马寺山森林公园
白马寺与大菩提寺一环路白马寺路口
洛阳白马寺沙门惠藏白马寺与大菩提寺首日封
洛阳市白马寺鞋业有限公司洛阳白马寺骨科医院
洛阳市白马寺骨科医院和潞公行及白马寺得留守相公书云名园例惜好花以俟同赏诗二章
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