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內蒙古 >赤峰 > 白音敖包國傢級自然保護區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白音敖包國傢級自然保護區投訴電話赤峰市旅遊投訴電話:0476-8380833
  內蒙古自治區旅遊投訴電話:0471—628265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白音敖包國傢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剋什剋騰旗西北部,距剋什剋騰旗政府所在地經棚鎮75公裏,保護區其北、東及南部三面被白音敖包林場包圍,西部與達來諾日毗鄰,西距達裏諾爾國傢級自然保護區約60公裏。保護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17°05′—117°20′,北緯43°29′18″—43°36′42″,保護總面積為13862公頃。保護區東界從四道石門直綫至南到橫立山頭南至畢流河小雙山子,北至五道石門水庫河岸及防火綫,西以防火綫為界,南以畢流河為界。保護區地勢南高北低,以南部的白音敖包山為最高點,海拔高度為1498.8米,嚮北逐漸降低,地形起伏不大,絶大部分為東西走嚮的連續而不規整的壟狀固定沙帶,少部分為半固定沙地及零星分佈的新月形沙丘,平均海拔高度在1350米左右。氣候屬寒溫帶半幹旱森林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1.4℃,最低氣溫-30.7℃,大於5℃的年積濕為1942℃。年降水量448毫米左右,多集中在6—8月份,水熱同期。年蒸發量為1526毫米,為年降水量的3.4倍,無霜期為78天。年日照時數2800小時。平均風速為3.8米/秒,最大風速達28米/秒,鼕季多西北風,夏季多西南風。在迎風坡的沙地雲杉林下,為風積沙層上發育的薄層腐殖質的灰色森林土,此外,還有沙質黑鈣土、沙慄土、沙質草甸土等,土層薄、貧瘠、幹旱、透水性強是本區土壤的主要特徵。保護區地下水位低,分佈的主要河流有貢格爾河和敖包河。其中,南部的敖包河在境內流經9公裏,而北部的貢格爾音河由保護區東北部流入境內,將保護區分為東西兩部分,境內流經長度為14公裏。建國初期,該保護區為剋什剋騰旗白音敖包林場的一部分,1979年由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批準建立了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並於1983年設立了保護區管理站,使沙地雲杉得到了有效的保護。1997年4月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廳嚮林業部提出了白音敖包保護區晉升為國傢級自然保護區的申請。1999年11月國傢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評審通過了白音敖包保護區晉升國傢級自然保護區的有關材料和提出的申請。2000年4月國務院以國辦發(2000)30號文批準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傢級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是東北植物區係、華北植物區係和蒙古植物區係交匯帶,所以其植被組成同時具有三個植物區的成份。另外,從植被類型來講,同時具有森林植被、草原植被和沙生植被的種類。據不完全統計,本區高等植物有68科、239屬、460種,另有數10種苔蘚植物。除植物外,本區現查明的昆蟲種類有21科,170種以上;動物130種以上,其中國傢2級保護動物數種。與同緯度的其它地段相比,該區動物種類豐富,具有森林群落種類、草原群落種類和森林-草原地帶特有種類。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是具有豐富的沙地森林、草原、溫地等植物類型的多樣性、生物物種多樣性和生態係統多樣性的綜合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沙地雲杉林生態係統。沙地雲杉林是世界上非常特殊的森林生態係統類型,是長期自然歷史發展和現代自然條件綜合作用下形成的特有樹種。保護好沙地雲杉林生態係統具有重大生産實踐價值。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具有較大經濟價值的野生植物有:蒼術、祁洲漏蘆、亞洲百裏香、細葉柴鬍、細葉百合、黃芪、山杏、防風、沙參、黃花二色補血共有植物400餘種。保護區有較為復雜的野生動物種群,境內鳥類主要有:黑鶴、大鴇、金雕、黑琴雞、灰鶴、簑羽鶴、天鵝、班翅山鶉。獸類有:馬鹿、狍子、猞猁、貉子等國傢一、二級保護動物。按保護區區劃原則和條件,結合保護區實際,在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的基礎上,將保護區劃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3個功能區。保護區重點開展雲杉林種群動態、雲杉小蠹蟲、雲杉扁葉蜂等蟲口密度、監測任務。努力拯救瀕危物種,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野生動植物資源增長,探索自然資源消長演替規律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途徑,保持自然生態係統良性循環,使物種和自然資源持續發展。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最高點,即敖包山,海拔1498米,在山頂俯視,可閱覽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沙地雲杉林的全貌。它是當地牧民祭祈的場地。保護區位於渾善達剋沙地邊緣,地貌由壟狀固定沙帶以及半固定和流動沙丘構成(沙丘多呈新月狀),沙帶高度6—10米,沙層厚度10—100米。騎乘駱駝漫遊於沙地之上,伴隨着駝鈴聲體會跋涉於大漠之中的艱辛,享受奔赴緑洲後的興奮,提高人人愛護大自然和保護大自然的意識。貢格爾河橫貫保護區北側,敖包河由保護區南緣徜徉而去,河水清澈,川流不息,兩岸緑草如茵,尤如兩條白飄帶,將整個沙地雲杉群落構成了一幅“森林—草原—河流”錦圖,是旅遊野炊領略大自然風光的最佳去處。據史料記載,這片沙地雲杉林原為興安落葉鬆、油鬆混交林。由於森林火災和戰爭破壞及氣候條件的變化,大約三、四百年前,落葉鬆和油鬆開始衰落,逐漸被適應沙地生長的沙地雲杉取代,形成沙地雲杉純林。沙地雲杉樹狀如塔,桿通直,葉黑緑,猶如一塊青黛點綴於大漠之中,被當地牧民視為“神樹”。林間野花奼紫嫣紅,濃香四溢,是森林旅遊和科研考察的理想場所。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的名稱為:內蒙古白音敖包國傢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為準處級事業單位,行政隸屬旗人民政府。業務歸屬林業主管部門,管理機構設辦公室、科教科、資源管理科、派出所、經營科,5個職能科室,下設3個護林防火管理站。
No. 2
  白音敖包國傢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剋什剋騰旗西北部,距剋什剋騰旗政府所在地經棚鎮75公裏,保護區其北、東及南部三面被白音敖包林場包圍,西部與達來諾日毗鄰,西距達裏諾爾國傢級自然保護區約60公裏。保護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17°05′—117°20′,北緯43°29′18″—43°36′42″,保護總面積為13862公頃。 
  保護區東界從四道石門直綫至南到橫立山頭南至畢流河小雙山子,北至五道石門水庫河岸及防火綫,西以防火綫為界,南以畢流河為界。 
  保護區地勢南高北低,以南部的白音敖包山為最高點,海拔高度為1498.8米,嚮北逐漸降低,地形起伏不大,絶大部分為東西走嚮的連續而不規整的壟狀固定沙帶,少部分為半固定沙地及零星分佈的新月形沙丘,平均海拔高度在1350米左右。 
  氣候屬寒溫帶半幹旱森林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1.4℃,最低氣溫-30.7℃,大於5℃的年積濕為1942℃。年降水量448毫米左右,多集中在6—8月份,水熱同期。年蒸發量為1526毫米,為年降水量的3.4倍,無霜期為78天。年日照時數2800小時。平均風速為3.8米/秒,最大風速達28米/秒,鼕季多西北風,夏季多西南風。 
  在迎風坡的沙地雲杉林下,為風積沙層上發育的薄層腐殖質的灰色森林土,此外,還有沙質黑鈣土、沙慄土、沙質草甸土等,土層薄、貧瘠、幹旱、透水性強是本區土壤的主要特徵。 
  保護區地下水位低,分佈的主要河流有貢格爾河和敖包河。其中,南部的敖包河在境內流經9公裏,而北部的貢格爾音河由保護區東北部流入境內,將保護區分為東西兩部分,境內流經長度為14公裏。
  建國初期,該保護區為剋什剋騰旗白音敖包林場的一部分,1979年由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批準建立了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並於1983年設立了保護區管理站,使沙地雲杉得到了有效的保護。1997年4月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廳嚮林業部提出了白音敖包保護區晉升為國傢級自然保護區的申請。1999年11月國傢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評審通過了白音敖包保護區晉升國傢級自然保護區的有關材料和提出的申請。2000年4月國務院以國辦發(2000)30號文批準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傢級自然保護區。 
  該保護區是東北植物區係、華北植物區係和蒙古植物區係交匯帶,所以其植被組成同時具有三個植物區的成份。另外,從植被類型來講,同時具有森林植被、草原植被和沙生植被的種類。據不完全統計,本區高等植物有68科、239屬、460種,另有數10種苔蘚植物。除植物外,本區現查明的昆蟲種類有21科,170種以上;動物130種以上,其中國傢2級保護動物數種。與同緯度的其它地段相比,該區動物種類豐富,具有森林群落種類、草原群落種類和森林-草原地帶特有種類。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是具有豐富的沙地森林、草原、溫地等植物類型的多樣性、生物物種多樣性和生態係統多樣性的綜合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沙地雲杉林生態係統。沙地雲杉林是世界上非常特殊的森林生態係統類型,是長期自然歷史發展和現代自然條件綜合作用下形成的特有樹種。保護好沙地雲杉林生態係統具有重大生産實踐價值。 
  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具有較大經濟價值的野生植物有:蒼術、祁洲漏蘆、亞洲百裏香、細葉柴鬍、細葉百合、黃芪、山杏、防風、沙參、黃花二色補血共有植物400餘種。 
  保護區有較為復雜的野生動物種群,境內鳥類主要有:黑鶴、大鴇、金雕、黑琴雞、灰鶴、簑羽鶴、天鵝、班翅山鶉。獸類有:馬鹿、狍子、猞猁、貉子等國傢一、二級保護動物。
  按保護區區劃原則和條件,結合保護區實際,在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的基礎上,將保護區劃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3個功能區。 
  保護區重點開展雲杉林種群動態、雲杉小蠹蟲、雲杉扁葉蜂等蟲口密度、監測任務。努力拯救瀕危物種,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野生動植物資源增長,探索自然資源消長演替規律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途徑,保持自然生態係統良性循環,使物種和自然資源持續發展。 
  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最高點,即敖包山,海拔1498米,在山頂俯視,可閱覽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沙地雲杉林的全貌。它是當地牧民祭祈的場地。保護區位於渾善達剋沙地邊緣,地貌由壟狀固定沙帶以及半固定和流動沙丘構成(沙丘多呈新月狀),沙帶高度6—10米,沙層厚度10—100米。騎乘駱駝漫遊於沙地之上,伴隨着駝鈴聲體會跋涉於大漠之中的艱辛,享受奔赴緑洲後的興奮,提高人人愛護大自然和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貢格爾河橫貫保護區北側,敖包河由保護區南緣徜徉而去,河水清澈,川流不息,兩岸緑草如茵,猶如兩條白飄帶,將整個沙地雲杉群落構成了一幅“森林—草原—河流”錦圖,是旅遊野炊領略大自然風光的最佳去處。 
  據史料記載,這片沙地雲杉林原為興安落葉鬆、油鬆混交林。由於森林火災和戰爭破壞及氣候條件的變化,大約三、四百年前,落葉鬆和油鬆開始衰落,逐漸被適應沙地生長的沙地雲杉取代,形成沙地雲杉純林。沙地雲杉樹狀如塔,桿通直,葉黑緑,猶如一塊青黛點綴於大漠之中,被當地牧民視為“神樹”。林間野花奼紫嫣紅,濃香四溢,是森林旅遊和科研考察的理想場所。 
  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的名稱為:內蒙古白音敖包國傢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為準處級事業單位,行政隸屬旗人民政府。業務歸屬林業主管部門,管理機構設辦公室、科教科、資源管理科、派出所、經營科,5個職能科室,下設3個護林防火管理站。
  ----------------------------------------------------------------------------------------
  一、保護區的建立
  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在1979年被列為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在2000年4月被國傢林業局列為白音敖包國傢級自然保護區
  二、自然地理概況
  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位於內蒙古赤峰市剋什剋騰旗西北部, 距經棚鎮西75公裏, 東北臨查幹套海河, 西北與巴彥查幹蘇木相連 , 東南部接白音敖包林場 , 西部 、 西南部與達裏諾爾草原相毗連 。 地理坐標是北緯43°30′-43°36′,東經43°30′-43°36′,東西寬7.5,南北長8.8公裏,保護區總面積13862公頃,其中沙地雲杉林面積為1947公頃。
  地貌屬沙丘高地平原地貌。地勢南高北低,以南部的白音敖包山為最高點,海拔高度1498.8米, 嚮北逐漸降低,地形起伏不大, 絶大部分為東西走嚮的連續而不規則的壟固定沙帶,少部分為半固定沙地及零星分佈的新月形沙丘。平均海拔高度在1300-1500米左右。
  氣候屬大陸性寒溫帶半幹旱森林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4°C左右,大於5°C的年積溫在1942°C左右,年降水量在300-350毫米左右, 多集中在6-8月份,水熱同期。 年蒸發量在1526毫米左右,為降水量的3.4倍。無霜期為78天。年日照數在2800小時左右。平均風速在3.8 米每秒, 鼕季多西北風 , 夏季多西南風。
  土壤以沙土為主,在迎風坡的沙地雲杉林下,為風積沙層上發育的薄層腐殖質的灰色森林土,此外, 還有沙質黑鈣土、 沙慄土、 沙質草甸土等,土層薄、貧瘠、幹旱、透水性強是本地區土壤的主要特徵。
  保護區內地下水位較低,分佈的主要河流有貢格爾河和敖包河,其中,南部的敖包河在境內流經9公裏,而北部的貢格爾河由保護區東北流入境內,將保護區分成為東西兩部分,境內流經長度為14公裏。
  三、保護區的資源
  1.森林資源
  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沙地雲杉林 ,根據立地條件和植物組成, 劃分4個類型, 既: 蘚類苔草沙地雲杉林、禾草雜類草沙地雲杉林、雜類草白樺沙地雲杉混交林和沿河沙地雲杉林。 林木鬱閉度在0.6-0.8時, 沙地雲杉樹高25-36米, 平均樹高12米左右, 平均胸徑22-36釐米, 平均樹齡在80-120年, 最大樹齡有400年左右,此外,還有沙地白樺林、山楊林和榆樹林等。活力木總蓄積量是97339立方米。
  2.植物資源
  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的植物區係屬於泛北極植物區、歐亞草原植物亞區、東蒙古亞地區範疇。 但由於本地區與大興安嶺、 冀北山地毗連,因此,在植物區係上具有過度性質,以蒙古草原植物為主,如有貝加爾針茅、大針茅、西伯利亞羽茅、綫葉菊、羊草等。 還混有華北植物區係成分有虎榛子、元寶槭、知母等。興安植物區係成分有興安落葉鬆、沙地柏、耬鬥葉綉綫菊、紅花鹿蹄草等。沙地雲杉為我國特有樹種, 是草原的旗幟種。
  由它組成的沙地雲杉林是世界上罕見的,被學術界稱為“沙地雲杉生物基因庫”,對於研究植物變遷具有重大科研價值。 被當地的牧民稱之為“沙地神樹”、“草原上的緑寶石”。植物種類具有豐富的多樣性,據不完全統計,有高等植物 68 科239屬460餘種,其中,單種科和寡種科占總科數的87.8%,維管束植物418種。
  3.野生動物資源
  保護區位於我國森林-草原生態交錯地帶,生活在沙地、草原邊緣地帶的野生動物提供了較適應的棲息繁衍場所,同時, 也為遷徙性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集散地和歇腳點,所以,形成了保護區較為復雜的野生動物種群,物種極其豐富。據初步調查, 保護區內已知鳥類有16目33科133餘種,其中,國傢一級保護鳥類 9 種,二級保護鳥類27種, 國際受協鳥17 。 鳥類主要有 : 黑鸛、大天鵝、大鴇、鴛鴦、禿鷲、獵隼、紅隼、蒼鷹、
  草原雕、白枕鶴、簑羽鶴、等;獸類有7目17科68餘種,其中,以食肉、嚙齒偶蹄目為主,主要有:馬鹿、猞猁、狍子、沙狐、豹貓、艾虎(兩頭烏)、黃鼬(黃鼠狼)等。
  四、旅遊資源
  保護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態地理環境,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沙、水、林三位一體,高聳的雲杉生機盎然,是鑲嵌在內蒙古草原上的一顆明珠。
  1.森林草原景觀
  保護區正處於森林草原結合地帶,沙地雲杉林呈斑塊狀分佈於草原之中,構成了我國特殊的森林草原景觀。沙地雲杉外形似塔,成樹軀幹剛勁挺拔,枝條橫生,四季常青,整個兒樹姿態優美壯觀,是攝影、攝像、繪畫、寫生理想的素材,可以陶冶人們的情操,豐富人們的生活。
  2.沙地景觀
  保護區為於渾善達剋沙地邊緣,地貌由壟狀固定沙帶及半固定和流動沙丘構成,沙帶高度在6-10米,沙層厚度在10-100米。騎乘駱駝行於沙地之上,伴隨着駝鈴聲體會跋涉於大漠之中的艱辛,享受奔赴緑洲後的興奮,提高人們愛護大自然和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3.水體景觀
  貢格爾河橫臥於保護區北側,敖包河由保護區南緣倘徉而去,河水清澈,川流不息,兩岸緑草如茵,猶如兩條銀白飄帶,將整個雲杉群落裝點成了一副森林、草原、河流錦圖,是旅遊野炊領略大自然風光的最佳去處。
  4.人文景觀
  保護區內白音敖包山(汗譯為富饒的山),是剋什剋騰旗五大敖包之一,是貢格爾草原上蒙古族祭祀的聖地。說起來,最早可以追溯到兩千年以前蒙古人的先祖們祭祀的 " 足帶林",實際上就是繞林祭祀的一種方式,後來,逐漸演變成了祭祀敖包。元代時,剋什剋騰旗曾有禦封的五大海日罕。海日罕就是級別較高的敖包,既神山。那時,不分王公貴族,也不分長尊卑賤,每年農歷五月十三日凌晨,旗紮薩剋要穿上盛裝,親自率領幕僚們登上海日罕,在敖包前行跪拜大禮,開全羊宴席。一直到今天,蒙古族人民祭祀海日罕的習俗延續了下來。
  在微微的晨曦中,衹見敖包上空彩色的布條隨風飄舞,人們從四面八方來到此處,走到敖包跟前,排隊順時針方向轉三圈,心中暗自祝福心理所想的事情,然後擺全羊祭拜,唱歌獻哈達,熱鬧非凡。文革時期曾一度禁止祭敖包,1987年十世班禪將一蹲鎦金佛像安放此山,從此又恢復了祭敖包活動,屆時萬餘人聚集於此誦經、拜佛、獻哈達。在整個帶有明顯的藏傳佛教色彩的祭祀活動後,在敖包山腳下,人們舉行那達慕“(漢譯為娛樂遊戲),進行摔跤、賽馬、射箭比賽。蒙古朋友們把這三項體育競技稱之為 ” 男兒三藝 “ 那位小夥子如果在這三項技藝出衆,那他一定會成為姑娘們心中的巴特爾(漢譯為英雄 )”。 宗教活動長達數日 , 形成蒙古族人民特有的節日 。 走入氣勢恢弘的祭祀場面 , 親身體驗蒙古族祭祀的氣氛和考察民風民俗 , 探索研究蒙古族宗教文化歷史的發展。(記住:如果您是女兒身,千萬別在這個時候現身噢!因為祭敖包是不允許女性參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