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白蜡虫是我国特产资源昆虫之一。别名“蜡虫”。昆虫纲,蜡纷科雌雄异体昆虫。雌虫无翅,体节区分不明显,呈苦虫态雕虫有翅,体节明显。雌虫一生只有卵、若虫、成虫三个虫胡,属不完全变态类型;雄虫有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属完全变s类型。雄虫泌蜡,雌虫行有性生殖而繁殖后代,生产“种虫”,雌雄生虫在白蜡生产中是同等重要的。白蜡虫每年一代,3、4月份雌成虫产卵,卵量约7000粒(雌雄性比例约1:3)。4~5月份卵孵化为幼虫,雌幼虫分散栖附在叶片上面,雄幼虫群栖在叶片下面,经过20天后,蜕皮变成2龄幼虫,离开叶面栖附在枝条上,雌虫分散雄虫群栖。2龄雄幼虫时期可分泌蜡质。8月份化蛹,9月上旬蛹羽化为雄成虫,早找雌成虫交配,5~10天后即死亡在8月份2龄雌幼虫变为成虫,交配后,虫体逐渐长大,越冬后,到翌年3~4月份产卵,不久死亡。卵壳内的卵粒即为白蜡虫的种虫。白蜡虫守主植物为白蜡树、女贞树。白蜡虫分泌白蜡,为高级动物蜡,熔点高(达肌℃~85℃)质地区硬,颜色洁白,透明度好,理化性能稳定,凝结力强,无臭,无味、润滑,广泛用于化工、工业、医药等行业。
我州各地均产,但以州中南部为多。过去西昌蜡央交易的“虫会”间名全国,当前应大力发展。白蜡虫的放养与惜花采收:
-、采收:优良种虫、健壮的寄主植物和管理技术三者紧密结合,是增产白蜡、蜡虫缺一不可的保证。在谷雨、立夏之间,蜡虫成熟后,须从树上摘下,称为“摘虫”,虫颗呈红褐色,表面糖质已干,撕开虫壳,没有浆质,用手指轻按虫壳2~3次,虫壳凹下去后立即弹起恢复原状,即为成熟象征,应及时采摘。摘虫时,用拇指与食指掐住虫颗,左右摇动,一粒一粒摘下,轻摘轻放,按等级、老嫩程度分别放在通风的大孔竹筐内,严禁用手大把抹下。采摘时间,一般阴天可以全天采摘;晴天早晚采摘。摘下的虫,应及时运至阴凉处摊晾。种虫在向措区运得中和过8到目的地放养之前,均须摊晾,以免发热坏死。
二、摊晾:种虫摘回(运回)后,要立即在阴暗、通风、干燥、凉爽。清洁的房屋内(严禁烟熏、油污及化肥、农药等熏坏虫子),用清洁的凉席、晒席等铺上一屋纸,进行摊晾(如不摊开,3小时左右即发烧,造成死亡)。摊陈时。应将虫子薄摊开成一层(不超过3厘米厚),每日用竹筷轻轻翻动3~4次,保持适宜温度。如要延长孵化时间,推迟挂放,可将虫转至阴暗低温处。
三、包虫:待雌虫大部孵化,见有少数虫在虫壳外开始爬行,即用纱布(5厘米见方)、或油桐叶、稻草、包谷叶等将虫子1~5粒(上等虫1~3粒,中等虫3~5粒)包为一包。用稻草包虫的包长约10厘米,底宽为3厘米;用油桐叶包虫,应在前1~2天将叶采回,晾干水气,擦去泥沙等。
四、挂放和管理:白种虫的挂放、管理:为使幼虫孵化,定叶、上树整齐、降低在定叶过程中损失率,包好的虫包放在室内(室温控制在17”~18℃范围内),使虫不断孵化,积累虫口数。等幼虫孵化率达 80%以上时,选择晴好天气挂放,幼虫可在1~2日内,甚至几小时内全部定叶。摊养时间一般以不超过 15~20天为宜。挂放前应用 25% 二二三乳剂300倍液,或用 90%晶体敌百虫 1,000倍液,喷射清洁虫园;做好修枝打叶;铲净树下杂草。用稻草包虫,应将底部向上,绑挂于二、三年生枝条的分叉部分上,这样虫包易接受阳光及早定叶,减低和避免敌害和雨水停留在包内虫颗上,使湿度增加造成的损失。用油桐叶包虫的虫包,要在靠树干的一面用竹扦戳7~8个小孔,以便蜡虫爬出,在虫包两个底角各戳一孔,便于漏水。绑挂时间应选择气温25℃左右。无风的晴朗天上午10时前进行为好。绑虫时,量树定包,量校挂包。小包匀挂,计算用种量。绑挂部位应在寄主二三年生的枝条上,离技条尖端1米左右,靠近叶片枝条的背风面,虫包至少离地面1米以上,包下应有2~3台以上枝条。挂包后应检查有无漏挂、重挂、倒挂、吊挂和虫包掉落,以便及时补挂,过重的要减少虫包,挂倒和悬吊的要及时纠正,防止风吹雨打,人畜践踏。用油桐叶、稻草包虫的,待虫子爬完后,要及时解包烧毁,杀灭包内的蜡蚊长角象并避免其它害虫寄居。纱布虫包解下后,用开水煮后继续使用。若定杆雌虫过多过密,要加强寄主树的中耕、除草、施肥、打去花穗,使其生长健壮。
四川发展白蜡虫的主要障碍是霖雨季节(6~9月),雌虫大量死亡。应适当修剪寄主树,疏去未上虫的新技,打去秋芳和过密的叶片,使其通风透光。树冠下开沟排水,减低环境湿度。干旱夏季,室9内温上升到40℃以上时,裸露枝条上的雌虫易死亡,应尽量保持树冠枝叶有一定的密度,打去花尖,促其萌发新技新叶,并对虫树施肥、灌水。目雄虫的挂放与管理:蜡产区挂蜡,是在虫子运到后(或蜡虫下树运回后),和种虫挂放一样,先在阴凉干燥通风暗室内摊养,待雌虫大部爬走完,雄虫开始爬出时,即开始包虫(包虫材料同种虫)每包包虫20~40粒(挂固定包的,大颗虫20粒,中颗虫25粒,小颗虫30粒左右;挂活动包的,大、中、小颗虫分别用20~30、30~50粒)。在室内摊养二三天幼虫大批( 80%以上)孵化,选择晴朗无风、气温 25℃左右的天气上午挂放树上。挂放时先摇落寄主树上的黄叶,挂包部位以一二年生枝的幼嫩枝条,离技条尖端1米在右,挨近树上叶分叉处最适宜,挂活动包的,用叉竿将虫包挂在适宜枝条分叉处,挂后3~5日内检查雄卓定叶情况,及时挑包。挑包时间应掌握在拇指粗。50 ny长的白蜡树直立枝条有6片满叶的雄虫,或斜生枝上有3片满叶的雄虫时。用女贞树挂蜡的应在拇指粗、1米长直立技上有4~5片满叶,15~20片花叶的雄虫时挑包。挂包后,在雄虫全部爬完时,及时解包煮沸或烧毁;防治危害蜡虫和寄主树害虫;蜡虫定杆后,杀除瓢虫幼虫(蜡狗子);适时灌水施肥,保持寄主树生长旺盛;严禁瓜藤上树。
五、蜡花的采摘、加工:雄虫上树经约100天左右,到处暑、白露节前后,当白蜡条上开始出现白色蜡丝(放箭)时,表明发育快的雄蛹已羽化为成虫,即将飞出,大多数雄虫已进入前踊或真蛹阶段,不再泌蜡,应及时采收。可摘蜡花一块,放在手中揉碎,视其蜡花和虫蛹,应蛹呈淡褐色,即蜡花已成熟,应及时采收;如蛹带青灰色,说明措花嫩不宜采收;如蛹焦黄色是蜡花已老,要抓紧采收。收蜡时间,以阴天、小雨天最好,易剥下剥净。若在晴天采收,应在早晨露水未干时进行。若遇久晴,可喷洒清水然后采收,以免蜡花破碎造成浪费。采摘方法,一般用刀砍下蜡枝,再用手剥取蜡花,立即送至熬蜡房及时加工,以免蜡花堆沤冲饶,发臭、变色,影响白蜡质量。育虫树上的蜡花,也应采收,但耍留一定数量(约为技上雌虫数量的 20%),待其羽化与雌虫交配,为杀除跳小蜂,蜡花可提早10天左右采收。蜡花采收后,放在沸水锅内熬煮,每50公斤蜡花,加水20公斤左右,待蜡花全部溶化,蝴g浮在水面时立即熄火,降低温度,用瓢将浮在水面的蜡脂舀入蜡盆内,冷却后即成头蜡。取锅内剩下的蜡米子,装入布袋,用清水漂洗数次,放在锅内木制十字架上,再渗水继续熬煮,用木棒不断挤压,使袋内蜡米子破碎再溶解一部分错脂,舀人盆内冷却后称为二蜡。最后剩下的蜡渣,可作肥料或饲料。通常100公斤蜡花,可提取毛蜡 80~ 120公斤,其中头蜡约 50~75%;二蜡 25~50%左右。成品蜡的提制,一要配料恰当, 二要激水适时,配料一般按头蜡60~ 70%, 二蜡30~ 40%的比例配好,打成碎块,每50公斤蜡渗入清水功公斤熬煮,先大火后用微火,待溶化后除去杂质,注意掌握火候,将蜡脂舀入盆内冷却后,即成“米心白蜡”。马芽错是用头、 二蜡共 50%左右熬煮而成。米心、马牙白蜡两种规格,用麻袋或蔑包装外套竹筐。每件50公斤。
附:图为渡边长吻白蜡虫 |
|
据《中国农书》记载:国外第一个知道白蜡虫的是英国耶稣会传教土特里高尔特,他在1651年记述过我国东南沿海各省摘取白蜡的事情。其后不久,中国放养白蜡虫的消息就传到了欧洲。1853年,洛克哈特将白蜡样品连同白蜡虫从上海送到英国供作研究。1913年,美国人威尔逊对四川省的白蜡进行了考察,发表了《在中国西部的白蜡虫现况》的报告。
在分类工作方面,1848年法国人沙畹首先将白蜡虫鉴定为介壳虫的一个新种,他采取我国湖南白蜡虫产区的地方语音(“白”字音“配”),将种名命名为pe-la一词,将它放入Coccus属之内。这个新种Coccus pe-la,sp.nov.发表在《法国昆虫学会会报》上。1858年,法国人顾爱润重新进行鉴定,将白蜡虫订正为:Ericerus pela (Chavannes),沿用至今。
按照我国著名昆虫学家周尧教授的昆虫分类系统,白蜡虫的分类位置排列如下:
昆虫纲、同翅目、蚧亚目、蚧总科、蜡蚧科、白蜡蚧属、白蜡虫
蚧亚目的昆虫一般叫做“介壳虫”。是一个高度特化的类群,雌雄异形,形态结构变化多样。雌虫无翅,足纤弱或退化,在发育成熟后极少移动,常营固定生活。体节常不明显,头、胸部愈合。腹部末后几节常难区分。也有腹部第一和第二节与头胸部合并的。雄虫只有一对翅,翅薄而几乎没有翅脉。口器退化,无喙和口针。因其生命短促,故在野外不易发现雄成虫。蚧亚目全部植食性,多数种类为多食性,如吹绵蚧的寄主就有40多科100多种,是国际上重要检疫对象。
蚧总科的种类相当丰富,全世界已被描述和命名的约有4000余种,分别隶属于18个科550个属。我国已记载的约有400余种,如红蜡蚧在全世界约为害35科64种植物,在我国产茶区是重要害虫之一。
蜡蚧科已知850余种,除白蜡虫外,都是害虫。如蜡蚧属、软蜡蚧属、绵蜡蚧属、球蜡蚧属等都是重要的属,其中有很多农、林业生产上的大害虫。
白蜡蚧属的形态特征是:虫体裸露,半球形或球形,表皮坚硬。气门刺超过3根。本属仅记载一种,即白蜡虫,是我国传统特产的资源昆虫之一。白蜡虫与白蜡生产是当前我国西南各省农村、山区的重要副业。
白蜡虫的雌、雄变态差别显著,雌虫属于渐进变态,生活史中无蛹期。雄虫属于完全变态,幼虫至成虫之间夹人一个蛹期。
白蜡虫的生态可塑性很大,常因不同地域、气候因素、寄主种类和寄生部位等环境条件的变动而产生出生物学和生态习性等方面的改变,甚至会进一步影响到形态方面的差异。这些都是在全国各地生产过程中容易遇到的具体问题。 |
|
中国是白蜡虫的故乡。白蜡虫起源于古老的云贵高原,其后逐渐朝东和南两方向延伸扩展;特别是南部地区气候湿润、年平均气温较高,所以白蜡虫多集中分布在乌蒙山、大凉山、大巴山、武当山和大娄山一带,隐约构成一个“[”字的半圆形的中心区。从行政区域来看,白蜡虫的分布遍及云南、贵州、四川、湖南、陕西、湖北、安徽、江西、福建、江苏、浙江、广西、广东、山东、河南、河北、上海和西藏等十八个省、区、市。其中前面四个省最为重要,云南、贵州以产虫为主,四川、湖南以产蜡见长。尤其突出的是四川省,最近几十年来,无论在虫、蜡的生产或者是科学研究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和进展。
国内白蜡虫的分布范围,大体上属于我国植被区划中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区;最北采集地山东崂山,南抵广东海南岛,西界云南、西藏(昌都地区),东达沿海各省;白蜡虫的分布区约位于北纬26o13’一32o59’,东经101o37’一12lo07’。虫、蜡分布中心区约位于北纬26o52’一32o54’,东经103o45’一112o30’之间,其中尤以北纬26o00’一32o40’的区域为其适生地带。可在此区内放养繁殖,提取虫蜡。
从虫、蜡生产的历史看,种虫产区集中分布在下面四个区域:
1.云南省昭通地区和贵州省安顺以西一带,即云贵高原山地地带。
2.四川省西昌地区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即横断山脉谷地地带。
3.四川省北部的南江、广元、旺苍和陕西省的宁强、镇巴、南郑、西乡等地,即川陕山地地带。
4.贵州省贵阳以东的湄潭、思南、麻江等县,属于黔东台坡地与平坝地区。
这四个区域中,前面两个区域所产种虫的品质较好,产量最大。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位于北纬26o一29o之间;处于海拔高度在1000—3000米的高山区,年均温在14—18℃之间,年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冬春季日照时数特别长而且温暖干燥。全年日照在1796—1918小时。
虫白蜡的主产分布中心区在云、贵、川三省峡谷和陕、川大巴山的浅山丘陵以及武陵山与湘赣交界的幕阜山一带。
四川省是我国生产虫白蜡的中心,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四川省的白蜡产区包括两个区域:一是岷江下游一带,如峨眉、乐山、夹江、洪雅等县,这是全国最大最好的产蜡区域。一是嘉陵江中下游的南部、营山、蓬安、广安等县。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各地海拔都在1000米以下,且多属于400米左右的丘陵或平原地区。年均温在16.0—18.7℃之间,年降雨量在1000—1500毫米之间。雄虫生长期的5一7月份,具有较高的气温,且5一7月间一般没有灾害性的大风,有利于初孵化的幼虫的活动和定叶定杆。全年日照很长,在1000—1500小时,有助于白蜡虫的寄主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积累营养。这些因素都对白蜡虫的生长、发育和泌蜡有益的。
此外,国内著名的老产蜡区还有湖南省的芷江、溆浦、泸溪、黔阳、衡阳等县。后来发展的产区有:陕西省的安康、汉阴、南郑、汉中等地。湖北省的武汉市郊各县和恩施山区。此外,江西潜山,福建安溪,浙江临安、永康、吴兴、金华,安徽芜湖等地也都进行过白蜡生产。 |
|
白蜡虫的雌性成虫刚成熟时,胸部背面隆起,形似半边蚌壳,虫体背面淡红褐色,散生大小不等的淡黑色斑点,腹面黄绿色。体长1.5毫米左右,体宽1.3毫米左右。雌成虫老熟时,体背急剧凸起呈半球形,体色暗褐光亮,不规则黑斑随之增大,体长约1厘米,体宽7—8毫米。也有比这更大的。死虫体壁皱缩变硬,黑斑色淡不明显。
雌成虫体节在背面完全愈合,不能区分。雌虫虫体腹面膜质内凹,由于紧贴植物枝条着生,因而可以区分背腹两面。背、腹壁的体缘具皱褶,称缘褶,缘褶上有成行排列的缘毛或缘刺,借以贴住植物表面。口喙1节,前端尖细,长针形,由喙基片、喙(下唇)和口针三部分组成。口针4根,细长而卷曲,藏于中胸和后胸腹板间的袋状口针囊中。单眼小,不发达,位于头端二侧边缘,左右各一,如小球状,近乎圆形。触角6节,上有圆形感觉孔和细而尖的刚毛;第三节最长,越往外面越细,呈长锥形,第6节上生二组粗钝的感觉毛。足小,各节分明,转节具有一长刺毛,胫节跗节约等长,跗节一节,有一对跗冠毛和一爪,爪具小齿和一对爪冠毛。胸部有两对发达的气门,喇叭状,轻微内陷成气门陷。从气门到相对的体缘由一条五孔腺组成的气门腺路,数量很多。近体缘的一端具有 11根粗刺,称气门刺,着生气门刺的体缘稍为凹人。腹部可见7节,各节上均无气门。腹部后端中央有一纵向分裂,称臀裂。肛门开口于臀裂基部的背面,位于第十与第十一腹节之间,为一简单的小圆孔,圆孔四周骨化成为十分发达的肛环,肛环上着生8根细长的肛环肛毛。肛门上盖有一对三角形硬化板,称肛板,肛板上生有细毛。腹部腹面第七与第八节之间有一穴状凹陷,称阴门。阴门周围常有盘状阴门腺分布。阴门和阴门盘状腺的存在是区别雌成虫最重要的标志。
白蜡虫的泌蜡腺分为圆盘状腺和管状腺两种类型,圆盘状腺也叫孔腺,以五孔腺和多孔腺为主(腺口圆形,中心有一小孔,四周另有5个或5个以上小孔围绕);管状腺似细管状。五孔腺以气门附近为多,多孔腺数量较多,密集分布于虫体腹部腹面中部;管状腺虫体背、腹两面均有,在腹面主要分布于虫体边缘,数量也多,常集成宽带。虫体背面分布有短而粗的圆锥形小刺,其顶端钝圆。
白蜡虫的雄成虫体小柔弱,体长2毫米,胸部宽O.5毫米,翅展5毫米。头钮扣状,浅褐以至褐色。眼区深褐色,单眼12个,环状排列在头部周围。触角长,丝状,10节,各节均有细感觉毛。口器退化。足细长,多毛。跗节一节,具一爪。前翅近乎透明,长方形,仅有两条翅脉。后翅退化为平衡棍,梭形。交尾器坚硬,端部尖锐。腹部倒数第二节背面有两孔,内生两根管状腺,由此分泌出两根细长的白色蜡丝。 |
|
白蜡虫的卵为长卵圆形。长约0.4毫米,宽约O.22毫米。刚产下的卵淡黄白色,在颜色上难以区分雌雄。卵包藏于卵囊(也叫虫壳、母壳)内,卵粒之间有薄胶质粘连成串状,并被松软的白色蜡粉相分隔,借以保护虫卵。囊口有数层蜡质薄膜封盖,以免卵粒逸出。卵将孵化时,颜色有所变化,雄卵淡黄色,雌卵褐红色,此时可以区别。
白蜡虫的第一龄雌幼虫近于长卵形。体长0.5一O.6毫米,体宽O.3一O.4毫米。刚孵化时体色黄褐。胸区较宽,头及尾部渐窄。脊背中央微微隆起,身体分节明显。单眼一对,生于头部两侧,暗褐色。触角6节,生于头下口器基部两侧。口器针状,达体长之半。腹部6节,末端有两根白色蜡丝,约等于体长。足三对,跗节一节,端部有一爪,并有冠毛数根,其顶端膨大成球形。一龄雌幼虫上叶栖息后,体色自黄褐转为红褐,群众称做“红虫”。触角和足掩于体下。从气门到相对的虫体边缘有3~4个五孔腺组成的气门腺路。靠近体缘的一端有2根气门刺。腹部末端纵裂成为臀裂。
二龄雌幼虫阔卵形,体长约1毫米,体宽O.6毫米。背部微隆起。口器和足都较发达。触角6节。足分节明显。气门腺路、气门陷、气门刺和缘毛等都不及成虫发育完全。臀裂明显内陷。肛板一对,呈半月形。尾丝消失。雌幼虫在寄主树枝、条上栖附20天左右,背前部开始出现黑斑,约70天,体缘出现细黑点。二龄末期,虫体隆起,呈笠帽状。缘毛数量增多。
白蜡虫的第一龄雄幼虫体形与第一龄雌幼虫相似,而体色较淡,呈黄白色,群众称做“白虫”,背部微微隆起。触角6节。栖息在寄主树叶片上后,体形逐渐增大。尾部有白色蜡丝两条。
二龄雄幼虫阔卵形。体长约O.7毫米,体宽约O.4毫米。体色黄褐。体背隆起。触角7节,可与其它各龄雌、雄虫相区别。体缘细毛较一龄雄幼虫为多。虫体背、腹面均有分泌蜡丝的管状腺,位于背面者短而宽,位于腹面者细而长。气门陷较浅,气门刺2根。肛环肛毛6根,伸出肛门之外。二龄雄幼虫在寄主树枝条上固定后,随着生长发育,虫体逐渐增大,到二龄雄虫后期,体肥胖如梨形,被大量蜡丝所包围。蜕第二次皮后,虫体更为丰满,在蜡质包埋中进入蛹期。
白蜡虫的蛹为雄虫特有。分为前蛹和真蛹二期。
前蛹梨形,头部狭小,胸部宽阔,分节明显,乳白带黄色。体长约2毫米,体宽约12毫米。触角9节,伸达前足基部,无口器,足粗短。胸部两侧生翅第一对。尖端伸达第二腹节。
真蛹体长约2.4毫米,体宽约1.5毫米。触角10节,长达中足基部。翅芽明显,翅尖伸达第五腹节。腹部分节明显、8节。足三对,口器缺如。 |
|
在祖国五色缤纷的资源昆虫的百花园里,白蜡虫象是一朵亭亭玉立的白玫瑰,天生丽质的虫白蜡散发出阵阵幽香,它那独具一格的高雅风采在国内外的蜡坛上享有盛名。
白蜡虫是属于昆虫纲、同翅目、蚧总科、蜡蚧科的一种微小昆虫。在世界上的分布范围,除中国外,日本、朝鲜、印度和苏联也有记载。而我国是最早利用白蜡虫和虫白蜡的国家;历史上可查到的较早的文字记述的古籍计有:
1.南宋庆元乙卯年(公元1195年)朱辅著《溪蛮丛笑》,书上提到以蜡刻板印布,入靛缸渍染,用于铜鼓纹的模印上。这里所说的蜡就是虫白蜡。
2.元朝至元十八年(公元1282年)至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之间,周密著《癸辛杂识》一书,在续集下的章节内,详细地描述了江苏、浙江一带劳动人民放养白蜡虫、摘收白蜡的具体方法,并首次科学地记录了雌、雄性白蜡虫互不相同的习性、生活史等特点。
3.唐朝李吉甫(公元813年)著《元和郡县图志》,所记全国各地每年贡赋中,向朝廷进贡白蜡的四个州为分州、郡州、谅州和唐林州;进贡黄蜡的三个州为邵州、黔州和溪州;只说贡蜡的有十四个州;贡蜡烛的有五个州。这里所说的白蜡显然也就是虫白蜡。
至于利用虫白蜡充当药品最早的文字记载,要推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所著的《名医别录》,这部医书乃是陶弘景根据华陀的两位弟子——吴普、李当之记录自汉、魏以来各家名医所用药品汇集而成。《名医别录》一书中所增添的某些昆虫药物项目即有《白蜡》一条专列在内。虽则陶弘景本人由于科学知识的局限性与片面性,当时不慎谬误失认,错误地判断虫白蜡“此蜜蜡尔”;但现在经近代学者反复仔细考证,证实《名医别录》上所说的白蜡就是虫白蜡,殆无疑义,毋庸争论的了。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开始培养和利用白蜡虫,至少可追溯到唐代;甚至还可深入一步推理,认为远至唐代以前的东汉、魏晋之间。如果这样推算起来,白蜡虫的历史距今已有一千七、八百年之久了。另外,在我国许多地方志上也能找到有关白蜡虫的资料;例如,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书店收藏的明代方志选刊嘉靖年木刻本,其中福建省安溪县县志,地舆卷之一,第卅二页上面就有相当清楚的文字说明:“有黄蜡白蜡,黄蜡蜂蜡也,凡蜂作蜜皆结房,房中藏蜜,绞出蜜而房则成蜡也。白蜡者虫蜡也,其虫作茧,树枝上每茧藏虫得数百,细如丝发,所谓种子,秋冬采而藏之,及春将种子缚置树上,虫出茧食树津液,因而放蜡,漫注于枝柯及成,剥取而烹炼之,其白如雪,故曰白蜡,其树即今冬青树也。树嫩放蜡尤宜,本草谓黄蜡炼成白蜡,或医家所用不可知也,但树生为多。”通观全文,除去不可知的黄蜡炼成白蜡之外,其他所述的各种情况都是符合科学道理的。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古代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早已掌握了一套相当完善的放养白蜡虫的技术和方法;并且精细地观察到白蜡虫不同虫态的生长和繁殖的变化与结果。这些丰富的劳动实践和思维分析,无疑地逐步成为我国山区农村发展白蜡副业生产传统的科学基础。 |
|
青黑白蜡虫 | 渡边长吻白蜡虫 | 渡边氏长吻白蜡虫 | 白蜡虫花翅跳小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