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 白臀鹿
目录
No. 1
  物种名称
  【名称】:白臀鹿
  【拉丁文学名】:cervus elaphus
  【英文名】:red deer
  【中文别名】:赤鹿、八叉鹿
  分类: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哺乳纲 (mammalia)
  目: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鹿科 (cervidae)
  属:鹿属 (cervus)
外形特征
  大型鹿类,体长180厘米左右,肩高l10~130厘米,成年雄性体重约200千克,雌性约150千克。雄性有角,一般分为6叉,最多8个叉,茸角的第二叉紧靠于眉叉。夏毛短,通体呈赤褐色;冬毛灰棕色。背纹黑色,臀部有大面积的黄白色斑,几盖整个臀部,故亦称“白臀鹿”。
分布范围
  白臀鹿是马鹿的一种----是马鹿川西亚种(c. e. macneilli),由于产地不同,马鹿的形态也有一些差异,在全世界共分化为23个亚种。我国的马鹿大约有7—9个亚种之多,而且大多是我国的特产亚种。国内主要分布于东北、内蒙古及西北等省区。
生活环境
  马鹿属于北方森林草原型动物,但由于分布范围较大,栖息环境也极为多样。而白臀鹿主要栖于海拔3500—5000米的高山灌丛草甸及冷杉林边缘。
生活习性
  拂晓前后活动频繁。听觉、嗅觉灵敏,性机警,善奔跑。冬时常结成小群,迁至山谷林间活动,夏季又上山。主要以各种植物的嫩叶等为食。早春开始喜舔食盐碱地皮,有时甚至吃碱泥,或饮矿化的泉水,这可能与它们冬季缺盐,繁殖等季节性生理节律有关。
  主要在晨昏前后活动,雌鹿及幼鹿常3-5头成群,多时达十余头。雄鹿单独活动或2-4头集成小群。以草本、灌木等的绿色部分及嫩枝条为食。
  马鹿随着不同季节和地理条件的不同而经常变换生活环境,而白臀鹿一般不作远距离的水平迁徒,特别在夏季,仅活动于数个“睡窝子”之间的狭小范围,由此常被当地人称为“座山鹿”。
生长繁殖
  交配季节为9——10月,雌兽在发情期眶下腺张开,分泌出一种特殊的气味,经常摇尾、排尿,发情期一般持续2—3天,性周期为7—12天。雌兽的妊娠期为225—262天,次年5~6月间产仔,在灌丛、高草地等隐蔽处生产,每胎通常产1仔。初生的幼仔体毛呈黄褐色,有白色斑点,体重为10—12千克,头2—3天内软弱无力,只能躺卧,很少行动。5—7天后开始跟随雌兽活动。哺乳期为3个月,1月龄时出现反刍现象。12—14月龄时开始长出不分叉的角,到第三年分成2—3个枝叉。1.5-2.5岁性成熟。自然寿命长达26.8年。
种群现状
  据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调查,在黑龙江1974-1976年约有3.6万只,1990年增长到4.5万只。谷景和、高行宜(1987)于1986年统计,西藏有白臀鹿1000余只。近年来随着鹿茸、鹿角价格暴涨,刺激养鹿业发展,过量捕捉野生的鹿;森林资源过度消耗,人口增多,森林覆盖面积下降,白臀鹿的栖息地面积减少,种群呈下降趋势。
  现有保护区有:七星砬子保护区(黑龙江)、乌底河保护区(黑龙江)、类乌旗保护区(西藏)等。
保护级别
  中国红皮书等级:濒危
  中国红皮书等级生效年代:1996
  cites附录:未列入
  cites附录生效年代:1997
  国家保护级别:二级
  国家保护级别生效年代:1989
  其他相关:在神话故事中,有人指白臀鹿与人类结合后,会成为马鹿野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