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nga ochropus (linnaeus )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中等体型(23厘米),矮壮型,深绿褐色,腹部及臀白色。飞行时黑色的下翼、白色的腰部以及尾部的横斑极显著。上体绿褐色杂白点;两翼及下背几乎全黑;尾白,端部具黑色横斑。飞行时脚伸至尾后。野外看黑白色非常明显。与林鹬区别在近绿色的腿较短,外形较矮壮,下体点斑少,翼下色深。 虹膜-褐色;嘴-暗橄榄色;脚-橄榄绿色叫声:响亮如流水般的tlooeet-ooeet-ooeet,第二音节拖长。
分布范围: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冬季南迁远及非洲、印度次大陆、东南亚、北婆罗洲及菲律宾。
分布状况:仅于新疆西部喀什及天山地区有过繁殖记录,迁徙时常见于中国大部地区,越冬于塔里木盆地,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江流域,中国东部大多数省份,长江流域及北纬30°以南的整个地区。极少至沿海。
习性:常单独活动,喜小水塘及池塘、沼泽地及沟壑。受惊时起飞,似沙锥而呈锯齿形飞行。
【药 名】:白腰草鹬
【拼 音】:baiyaocaoyu
【来 源】:为鹬科动物白腰草鹬的肉。
【功 效】:疏风透疹。
【主 治】:治麻疹。
【性味归经】:辛,微温。入肺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 50一100克。
【别 名】:绿扎(《中国药用动物志》)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白腰草鹬全年均可猎捕,捕获后,剖腹除去内脏和羽毛。取肉鲜用或焙干。
【考 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