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白腰文鳥
拉丁名:lonchura striata
英文名:white-rumped munia
雀形目
梅花雀科
上體灰褐色,具白色羽幹紋,腰白色,尾上羽暗褐,飛羽及尾羽黑褐色。額、眼先、眼周、頦、喉黑褐色,胸部褐色具淺黃色羽幹紋,腹與兩脅近白,尾下覆羽慄色。白腰文鳥體形小巧,羽色淡雅,形似麻雀,體長約8釐米,上體以深慄色為主,下背轉為灰白色,背部中央有一黑褐色斑紋,形如"文"字,故而得名。又因其常全家十餘衹一起群居活動,形影不離,故有"十姐妹"之稱。日社會有人馴其"叼簽卜卦",所以也稱它"算命鳥"。
棲息於農作區及山腳地帶的樹叢和耕地中,也見於灌木叢和竹林。平時集群生活,常與其他小鳥混群。主要以稻穀為食,也吃一些草籽和昆蟲。3~9月繁殖,營巢於溪流旁或庭院中的竹叢、灌叢或樹上,每窩産卵4~7枚,卵亮白色無斑點,由雌雄輪流孵卵。
為我國南方廣大地區較常見的留鳥。
分佈範圍:印度、中國南方、東南亞及蘇門答臘。
分佈狀況:亞種swinhoei見於中國南方大部地區包括臺灣;subsquamicollis 于云南及臺灣的熱帶區。地方性常見於低海拔的林緣、次生灌叢、農田及花園,高可至海拔1600米。
習性:性喧鬧吵嚷,結小群生活。習性似其他文鳥。
俗名:白麗鳥 禾𠔌 禾𠔌 十姐妹 十姐妹 算命鳥 銜珠鳥 |
|
印度、中國南方、東南亞及蘇門答臘。
分佈狀況:亞種swinhoei見於中國南方大部地區包括臺灣;subsquamicollis 于云南及臺灣的熱帶區。地方性常見於低海拔的林緣、次生灌叢、農田及花園,高可至海拔1600米。 |
|
性喧鬧吵嚷,結小群生活。習性似其他文鳥。
性情溫順,容易與人親近,適於訓練成手玩鳥。同時還具有較強的戀巢性,即使是新捕捉的野生成鳥,經過一段時間的籠養以後也會對巢穴産生依賴性,即便打開籠門任其進出也不會飛遠,還會時常飛回籠內進食、嬉戲。白腰文鳥常見於平原及山腳,少見於高山。村莊附近的樹叢和稻田中最普遍,溪邊和池塘邊的灌木或竹林間及山上的針葉樹或高草中也可見到。常呈傢族群活動,全家十餘衹一起,棲息於舊巢中,故有十姐妹之稱。野生白腰文鳥以植物種子為主食,特別喜歡稻穀。在夏季也吃一些昆蟲和未熟的𠔌穗、草穗。每年4~10月産卵,營巢於竹叢、灌木叢和較高的針、闊葉樹上。巢呈麯頸瓶狀,用竹葉、鬆針、幹草等購成,側面有突出的、呈頸狀的出入口。每窩4~7枚純白色蛋,雌雄親鳥交替抱窩。孵化期14天,育雛期22天左右。 |
|
全長約12釐米,嘴峰12毫米,翅53毫米,雄鳥跗蹠14毫米,雌雄相似。野生白腰文鳥的上體、喉及胸等處均為慄褐色,具有淡色羽幹紋,腰白、腹近白色,尾黑而先端楔狀。叫聲低而單調,最初受到人們青睞衹是因為其活潑的姿態和親密、和睦的傢族關係。據資料記載,日本在江戶時代由中國輸入原種,培育了幾個新品種。白色十姐妹,全身純白、嘴肉紅色、眼黑色;三色十姐妹,體白色,有茶褐色和黑褐色斑紋;文十姐妹,全體白色,背部中央有一黑褐色“文”字;茶花十姐妹全身茶褐色;菊頂十姐妹頭頂有菊狀冠;捲毛十姐妹,胸、背部有捲毛。白腰文鳥雌雄外形差異不大,可根據鳴聲和性行為的姿態加以判斷。雄鳥鳴聲為“Pee-e-,Pee-e-”,雌鳥為“dzi-dzi-dzi”。 |
|
白腰文鳥的鳥籠因目的而異。觀賞籠用金絲雀、黃雀或沼澤山雀就很好。衹是在遠離籠門近籠頂處直挂一壺狀草巢或小口葫蘆,供鳥休眠用。成對或成群飼養、繁殖,則宜用光綫較暗的繁殖籠,可把金絲雀繁殖籠安巢部分用硬紙片或布稍加遮擋,巢改換成壺狀草果或暗巢箱。簡易箱籠可以用水果箱自製。白腰文鳥喜歡水浴,在箱籠要設置水浴盤的位置,每天9點以後在盤內註入清潔浴水,放入箱籠,它就會自己跳進洗澡。白腰文鳥是最容易飼養和繁殖的籠養觀賞鳥。由於身體強健,抱窩性強,常被用來孵育其它文鳥科中的籠鳥,故有保姆鳥之稱。在飼養中,衹要有食有水,防止驟熱驟冷,則鳥兒就會正常生活。白腰文鳥的飼料主要是稻穀、小米、𠔌子和稗子,混合飼喂較好。在産卵和育雛期,可加飼雞蛋米和青菜,適當補飼蠣殼粉和骨粉。 |
|
雌雄親鳥共同營巢,巢做好後5~6天開始産卵。每早産一卵,産第三枚卵後開始抱窩,孵化14天左右雛鳥出殼,驗蛋最好在孵化5~7天時進行。為提高繁殖效率,可把受精卵集中在一起,專讓一對鳥孵化,讓其它鳥繼續産卵。剛出殼的雛鳥需親鳥哺育,育雛期22天左右,約30天後雛鳥可以獨立采食。 |
|
- n.: lonchura striat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