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中文名:白毛杜鹃
种拉丁名:rhododendron vellereum hutch. et tagg
种别名:
海 拔:3000-4500
命名来源:(中国高等植物图鉴)[stevenson.spec.rhodod. : 688. 1930]
中国植物志:57(2):211
亚组中文名:大理杜鹃亚组
亚组拉丁名:subsect.taliensia sleumer
组中文名:常绿杜鹃组
组拉丁名:sect.ponticum g.don
亚属中文名:常绿杜鹃亚属
亚属拉丁名:subgen.hymenanthes (blume) k.koch
属中文名:杜鹃属
属拉丁名:rhododendron
亚科中文名:杜鹃花亚科
亚科拉丁名:rhododendroideae drude
科中文名:杜鹃花科
科拉丁名:ericaceae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
常绿小乔木,高1—5米;小枝直径5毫米,初被薄层丛卷毛,不久变无毛。叶厚革 质,长圆状椭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6—11厘米, 宽2—4.5厘米,先端钝或急尖,基 部圆形或心形,上面无毛,微皱, 中脉凹入,侧14--15对,下面毛被厚,银白色或灰 黄色,软而海绵状,具表膜,中脉凸起,被毛,侧脉隐藏于毛被内;叶柄长1.5--2厘 米、上面具纵沟,被白色丛卷毛,下面圆形形,近无毛。顶生总状伞形花序,有花10--20 朵,总轴长约1厘米;花梗红色,长1.5—2厘米,无毛或疏被丛卷毛;花萼小,长约1 毫米,浅5裂成波状边缘,略被丛卷毛;花冠漏斗状钟形,长3.5—4厘米,白色带粉红 色,内面一侧具紫色斑点,裂片5,扁圆形,长约1厘米,宽约1.8厘米,顶端微缺;雄 蕊10,不等长,长1.5--2.5厘米,花丝下半部疏被微柔毛,花药椭圆形,淡黄褐色,长 2毫米;雌蕊比花冠略短;子房长圆锥形,长6毫米,直径2.5毫米,无毛、有时基部疏 生少量丛卷毛,花柱无毛,柱头头状。蒴果狭长圆柱形,具槽,无毛,5—6室,极弯 弓,长2.3—3.5厘米,直径4—5毫米。 花期5—6月,果期7—9月。
产地分布:
产青海东南部、西藏东南部和南部。生于诲拔3000—4 500米的高山针叶林下或杜鹃 灌丛中。模式标本采自我国西藏朗县。
形态特征 常绿大灌木。高2-5m。叶片长圆状披针形,背面毛被海绵状,灰白色。花序总状伞形,有花约10-12朵;花冠粉红色,内面具紫红色斑点。花期7-8月。 喜冷湿,喜光,不耐瘠薄。中国特有植物。产西藏南部和东南部,生于海拔3500-4400m的暗针叶林下和高山灌丛中。青海东南部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