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①即白头鹎”。鸟纲,鹎科。头顶黑色,枕部白色,故名。以昆虫、杂草种子和浆果为食。雄鸟善鸣,可作笼鸟观赏。②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株上有白色柔毛。早春开花。瘦果多枚相聚,呈头状,上有长白毛,外观似一堆白发,故名。根可入药,能清热解毒。 |
bái tóu wēng bái tóu wēng |
白头发的老人 |
|
鸟名,羽毛黑褐色,头上毛白色,善鸣叫,捕食虫子 |
|
植物名,毛艮科多年生草本,花紫红色,果实有很长的白毛,可入药 |
|
白发老人。 唐 王昌龄 《题灞池》诗之二:“借问白头翁,垂纶几年也?”《资治通鉴·汉武帝征和三年》:“会 高寝 郎 田千秋 上急变,讼太子寃曰‘……臣尝梦一白头翁教臣言’。” 宋 陈师道 《寄张大夫》诗:“只应青眼老,尚记白头翁。” |
|
草名。近根处有白茸,状似白头老翁,故名。《太平御览》卷九九○引《本草经》:“白头翁,一名野丈人,一名胡王使者,味苦温,无毒。” 唐 李白 《见野草中有名白头翁者》诗:“如何青草里,亦有白头翁。” 宋 王安石 《与同官会饮于城南因成一篇追寄》诗:“赤车使者白头翁,当归入见天门东。” |
|
鸟名。身间青,脑上晕深团,老时头部毛变白,故名。《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恪之才捷,皆此类也”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曾有白头鸟集殿前, 权 曰:‘此何鸟也?’ 恪 曰:‘白头翁也。’” 宋 王质 《林泉结契·山友辞·白头翁》:“白头翁,白头翁,咀嚼浅紫掐深红。”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八:“道上钩衣苍耳子,风前聒客白头翁。”《新民晚报》1990.3.20:“有一次大风雨后,我在校园的林子里捡到一只小白头翁。” |
|
【学名】pulsatilla chinensis (bunge) regel.
【英文名】anemone,wood anemone,wild-flower
【别名】老公花、毛姑朵花
【分类】毛茛科,白头翁属。
【形态特征】宿根草本,根圆锥形,有纵纹,全株密被白色长柔毛,株高10-40厘米,通常20-30厘米。基生叶4-5片,三全裂,有时为三出复叶。花单朵顶生,径约3-4厘米,萼片花瓣状,6片排成2轮,蓝紫色,外被白色柔毛;雄蕊多数,鲜黄色;花期3-5月。瘦果,密集成头状,花柱宿存,银丝状,形似白头老翁,故得名白头翁或老公花。
【分布】原产中国,华北、江苏、东北等地均有分布。多野生,亦可作花卉或药用植物栽培。
【习性】性喜凉爽气候,耐寒,要求向阳、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
【繁殖栽培】播种或分株繁殖。
分株法应用较多,在秋季进行。
4月下旬采种。种子细小,播种要精细,以盆播为宜。秋播或春播。
本为野生植物,性强健,栽培管理粗放。
【园林用途】白头翁在园林中可作自然栽植,用于布置花坛、道路两旁,或点缀于林间空地。花期早,植株矮小,是理想的地被植物品种,果期羽毛状花柱宿存,形如头状,极为别致。
【其它用途】根可入药,详见下文。 |
|
【药材名】白头翁
【拉丁名】 radix pulsatillae
【英文名】anemone root
【别名】毛姑朵花、老婆子花、老公花
【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 (bge.) regel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性状】 本品呈类圆柱形或圆锥形,稍扭曲,长 6~20cm,直径 0.5~ 2cm。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具不规则纵皱纹或纵沟,皮部易脱落,露出黄色的木部,有的有网状裂纹或裂隙,近根头处常有朽状凹洞。根头部稍膨大,有白色绒毛,有的可见鞘状叶柄残基。质硬而脆,断面皮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木部淡黄色。气微,味微苦涩。
【鉴别】
(1) 本品粉末灰棕色。韧皮纤维梭形或纺锤形,长 100~390 μm,直径16~42μm,壁木化。非腺毛单细胞,直径13~33μm,基部稍膨大,壁大多木化,有的可见螺状或双螺状纹理。具缘纹孔、网纹及螺纹导管,直径10~72μm。
(2) 取本品粉末4g,加乙醇20ml,加热回流 1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约 6ml,放冷,加丙酮适量,则生成沉淀,滤过,速取沉淀少量(约 5mg),置试管中,加醋酐 1ml使溶解,沿管壁加硫酸 1ml,两液接界处显红色或红紫色环。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性味与归经】 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S糜谌榷狙。跹鞔拢⒚装土 ?
【用法与用量】 9 ~15g 。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备注】
(1)白头翁为治阿米巴痢疾的要药,单用较大剂量,即有效果。常用成方白头翁汤,即以本品为主药,配合黄连、黄柏、秦皮而成,既可用治阿米巴痢疾,也可用治菌痢。
(2)毛艮科白头翁的茎叶与根作用不同,具有强心作用,有一定毒性,使用时必须注意。
【摘录】《中国药典》 |
|
神秘老人与白头翁
白头翁是毛茛科白头翁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它还有两个有趣的别名,一个叫“毛姑朵花”,一个叫“老公花”。
白头翁有个特点:即全株密披白色的长柔毛。特别是它的花,花萼长得像花瓣一样,蓝紫色的花萼上也披上了白色的柔毛。每逢四五月间,它便开出药黄色的小花朵来。
白头翁在我国华北、东北以及江浙等地的野外都有生长,等待着人们去挖掘和利用。它有什么可用之处呢?原来,白头翁的根可以入药,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呢。
从前,在大湖边上有座牛头山。山下有个村庄,村里有个小伙子叫阿宝。阿宝性情开朗,心地善良,又乐于助人,大伙儿都很喜欢他。
可是有一天,阿宝突然闹肚子疼,那痛非比一般,痛得阿宝头上直冒冷汗,连手脚都发凉了。当时恰巧左邻右舍的人上山的上山,下地的下地,都干活儿去了,没人帮助。阿宝疼得实在忍受不住了,只好捂着肚子自己挣扎着去找邻村的郎中看一看。他强忍疼痛刚走出村口,就实在支持不住了,一头便倒在路边的草地上。
不知过了多久,阿宝突然醒来,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拄着拐棍站在他身边。老爷爷问阿宝怎么会躺在路边上,阿宝无力地回答说:“肚子疼得利害,实在走不动了。”老爷爷说:“那就找点药吃吧。”阿宝说:“让我上哪儿去找呢?”老爷爷用拐棍指着阿宝身边的草地,草地上有一棵顶头上长着绒绒白毛的绿草,说:“这草的根就是药,你挖一些回去熬汤,连喝几次就会好的。”阿宝心想:这草倒是常常见,山坡野地到处都是,果真能治病吗?老爷爷不等阿宝开口,仿佛早就看穿了阿宝心里的疑问,他捋着胡须说:“我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还会用瞎话骗你吗?”说完就缓缓转身离去了。
阿宝决心试一试,他忍住痛挖了一些那种顶头上长白毛的绿草,回到家把草根熬水喝了,这一宿肚子就不怎么疼了。一连喝了三天,病就全好了。邻舍们来看望阿宝,也就知道阿宝的病是吃了一种草根治好的。
阿宝病好了,又上山砍柴。这一天,阿宝在去砍柴的山路上又碰上了上次的那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老爷爷拄着拐棍挺有精神地站在那儿,远远看去,白胡子飘飘的,活像一位山里的神仙。阿宝急忙走上前去说:“谢谢你,老爷爷,你让我吃的药真好,我喝了几回,病就好利索了。”白发老爷爷笑呵呵他说:“小伙子,我正想告诉你,那是我家祖传的秘方。我见你心地善良又肯帮助村里的人,我是想借你的嘴帮我传给世人呢。”阿宝点头答应了。白发老爷爷又突然不见了。
从那以后,村里的人不管是谁,要是犯了肚子疼痛的毛病,阿宝都会不分白天黑夜地扛上一把锹,到野地里去挖那种顶头上长白绒毛的绿草,回来就用草根煎水送给病人喝。喝过之后,肚疼毛病就都治好了。
有人好奇地向阿宝打听,这是什么药,阿宝什么时候学会用草药治病的,阿宝是厚道人,他就一五一十地把他如何肚疼,如何遇见白发老爷爷等等,都告诉了大伙儿。人们又追问老爷爷上哪儿去了,问得阿宝直后悔:是呀,怎么就没问问白发老爷爷的住处呢?
第二天,阿宝就跑到第二次碰上老爷爷的地方,想再谢谢老爷爷,再说以后有什么事也好再当面请教。可是,阿宝等了一天又一天,一连等了半个月,也没见白发老爷爷再出现。
阿宝很失望,他坐在与老爷爷第二次相遇的山路旁边,眼望着草地上许多顶头长自毛的绿草直出神,突然,他看见一道亮光,从一棵顶头长白毛的绿草处发出来,亮光中,那棵绿草迎风轻轻摇摆。阿宝突然发现:哎呀,这株草多么像一位白发白须的老爷爷!阿宝心里明白了,白发老爷爷恐怕是南极仙翁显圣,下凡来传授秘方,为人治病解除痛苦的吧?阿宝又想,不能让后人忘了那位传秘方的老爷爷,既然这种草还不知道名字,不如就叫它:“白头翁”吧。从此以后,人世间就有了“白头翁”这味草药了。
直至今天,人们都在用“白头翁”作一味中草药。而且还在园林中作自然式的配置或布置花坛等,用以美化环境呢。 |
|
亦名“鹟”,即白头鹎(pycnonotus sinesis sinesis),英文名chinese bulbul。其头部的毛随生长从黑白相间到白色,因此而得名。
生活在山林中,以植物果实和昆虫为食。 |
|
【中文名】白头翁(《本经》)
【类 别】根类
【异名】野丈人、胡王使者(《本经》),白头公(《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的根。
【植物形态】白头翁,又名:奈何草(《吴普本草》),粉乳草、粉草、白头草(《履巉岩本草》),老和尚头、老冠花、老姑草、毫笔花、耗子尾巴花、猫爪子花、菊菊苗、老翁花、山棉花根。
多年生草本,高10~40厘米,全株密被白色长柔毛。主根较肥大。叶根出,丛生,花期时较小,果期后增大;叶柄长,基部较宽或成鞘状;3出复叶,小叶再分裂,裂片倒卵形或矩圆形,先端有1~3个不规则浅裂,上面绿色,疏被白色柔毛,下面淡绿色,密被白色长柔毛。花先叶开放,单一,顶生;花茎根出,高10余厘米;总苞由3小苞叶组成,苞叶通常3深裂,基部愈合抱茎;花直径3~4厘米,花被6,排列为内外2轮,紫色,瓣状,卵状长圆形或圆形,长3~3.5厘米,宽约1.2~1.5厘米,外被白色柔毛;雄蕊多数,长约为花被的1/2,花药基着,黄色;雌蕊多数,花柱丝状,密被白色长毛。瘦果多数,密集成头状,花柱宿存,长羽毛状。花期3~5月。果期5~6月。
生于山野、荒坡及田野间。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山西、陕西、江苏等地。
本植物的茎叶(白头翁茎叶)、花(白头翁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此外,尚有下列几种同属植物亦同等人药:
①兴安白头翁
根出叶2回羽状全裂,最终裂片线状披针形,宽4~10毫米,先端锐尖,上方常有1至数个粗锐锯齿;花淡蓝紫色,花被长圆形,长2~2.8厘米。
分布东北。
②朝鲜白头翁
根出叶2回羽状全裂,侧生的两对全裂片无柄,顶端的一片有柄,广菱形,再作2~3深裂;花鲜红色或紫红色。
分布东北。
③绀叶白头翁
根出叶3回羽状分裂,最终裂片狭线形,宽1~2.5毫米;花大,蓝紫色,花被片不反折,外面被伏毛。
分布东北及内蒙古、河北等地。
④蒙古白头翁
基生叶2回3全裂,最终裂片宽0.8~1.5毫米,侧生裂片无柄,近羽状深裂,上面几无毛,下面被长柔毛;花紫色,花被外面密生柔毛。
分布内蒙古、新疆。
【采集】春季开花前采挖,除掉地上茎,保留根头部白色茸毛,去净泥土,哂干。
【药材】干燥的根呈圆柱形至圆锥形,稍扭曲,或有破皮处,长6~15厘米,直径0.5~1.7厘米。外皮黄棕色或灰棕色,多巳脱落,残留者亦易剥落,不带外皮者呈灰黄色或淡黄褐色,具纵皱及斑状的支根痕,皮破处有网状裂纹或裂隙。根头顶端丛生白色毛茸及除去茎叶的痕迹。质硬而脆。断面较平坦,外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木心淡黄色。气微,味苦涩.以条祖长、整齐、外表灰黄色、根头部有白色毛茸者为佳。
主产内蒙古、辽宁、河北。此外,河南、山东、吉林、江苏、安徽、陕西、山西、黑龙江等地亦产。
商品白头翁,各地使用的品种颇不一致,其主要的尚有:蔷薇科植物委陵菜的根或带有地上部分的根(参见"委陵菜"条),使用于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福建、四川、贵州、安徽、江苏等地;翻白草的根或带根全草(参见"翻白草"条),使用于河南、安徽、江苏、江西、广西、广东等地;毛茛科植物野棉花的根(参见"野棉花根"条),使用于陕西、四川、甘肃等地;打破碗花花的根(参见"打破碗花花"条),使用于甘肃等地;大火草的根(参见"大火草根"条),使用于四川、甘肃等地。
【化学成分】白头翁、兴安白头翁,朝鲜白头翁、细叶白头翁的根含皂甙约9%,水解则生三萜甙元、葡萄糖、鼠李糖和一未知的糖。另含白头翁素(又名银莲花素),是一种强的心脏毒,但除去根的全草则有强心作用,其强心成分有翁灵、翁因
【炮制】拣净杂质,洗净,润透后切片晒干。
【性味】苦,寒。
①《本经》:"味苦,温,无毒。"
②《别录》:"有毒。"
③《药性论》:"味甘苦,有小毒。"
④李杲:"味苦,性寒。"
【归经】入大肠、肝、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肾二经。"
②《本草经疏》:"入手、足阳明经血分。"
③《长沙药解》:"入足少阳胆、足厥阴肝经。"
【功用主治】清热凉血,解毒。治热毒血痢,温疟寒热,鼻衄,血痔。
①《本经》:"主温疟狂易寒热,癥瘕积聚,瘿气,逐血止痛,金疮。"
②《别录》:"(主)鼻衄。"
③陶弘景:"疗毒痢。"
④《药性论》:"止腹痛及赤毒痢,治齿痛,主项下瘤疬。""主百骨节痛。"
⑤《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气及暖腰膝,明目,消赘。子:功用同上。"
⑥《伤寒蕴要》:"热毒下痢紫血鲜血者宜之。"
⑦《本草汇言》:"凉血,消瘀,解湿毒。"
⑧《本草备要》:"治秃疮、瘰疬、疝瘕、血痔、偏坠,明目,消疣。"
⑨《纲目拾遗》:"去肠垢,消积滞。"
⑩《现代实用中药》:"疗咽肿。"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0.5~1两);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宜忌】虚寒泻痢忌服。
①《药性论》:"豚实为使。"
②《日华子本草》:"得酒良。"
③《本草经疏》:"滞下胃虚不思食,及下利完谷不化,泄泻由于虚寒寒湿,而不由于湿毒者忌之。"
④《本草从新》:"血分无热者忌。"
【选方】①治热痢下重:白头翁二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金匮要赂》白头翁汤)
②治休息痢,日夜不止,腹内冷痛:白头翁一两,黄丹二两(并白头翁入铁瓶内烧令通赤),干姜一两(炮裂,锉),莨菪子半升(以水淘去浮者,煮令芽出,曝干,炒令黄黑色),白矾二两(烧令汁尽)。上件药,捣罗为末,以醋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粥饮下十丸。(《圣惠方》白头翁丸)
③治冷劳泄痢及妇人产后带下:白头翁(去芦头)半两,艾叶二两(微炒).上二味为末,用米醋一升,入药一半,先熬成煎,入余药末,和丸梧桐子丸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米饮下。(《圣济总录》白头翁丸)
④治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甘草、阿胶各二两,秦皮、黄连、柏皮各三两.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胶令消尽。分温三服。(《金匮要略》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⑤治小儿热毒下痢如鱼脑:白头翁半两,黄连二两半(去须,微炒),酸石榴皮一两(微炙,锉)。上件药,捣租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侯,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白头翁散)
⑥治温疟发作,昏迷如死:白头翁一两,柴胡、半夏、黄芩、槟榔各二钱,甘草七分。水煎服。(《本草汇言》)
⑦治外痔肿痛:白头翁草以根捣涂之。(《卫生易简方》)
⑧治瘰疬延生,身发寒热:白头翁二两,当归尾、牡丹皮、半夏各一两。炒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本草汇言》)
⑨疗少小阴颓:生白头翁根,不问多少,捣之,随病处以敷之,一宿当作疮,二十日愈。(《小品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原虫性痢疾
成人每日用白头翁根茎15~30克,水煎分3次服,7天为一疗程。病情较重者另用30~50克,煎成100毫升药液作保留灌肠,每日1次.据23例观察,给药后大便次数及红白粘液明显减少;大便镜检阿米巴原虫转阴时间平均为1.4天;直肠镜检查证明,溃疡愈合迅速,全部病例平均7天治愈。另文报道用白头翁煎剂治疗效十例,全部治愈;治疗时间最长者9天,最短者1天,平均2天。此外,亦可用白头翁组织浸出液,每日肌肉注射1次,初剂2毫升,其后每次增加0.5毫升,递增至3.5毫升为止;症状消失后继续注射5~10次,以后减为每周1~2次,全程为3个月。重症及慢性病例兼用白头翁组织浸出液5~8毫升,加生理盐水60毫升作直肠灌注,每日1次。治疗23例,19例治愈,4例好转;症状消失的平均时间为4.4天,大便转阴为6.1天。
②治疗细菌性痢疾
用单味白头翁治疗菌痢,系统的观察似较少。曾报道用改良的白头翁汤(白头翁6钱,黄柏3~6钱,秦皮2~3钱,木香、陈皮、甘草各1钱,加水400毫升,煎成200毫升为一剂),治疗123例急性菌痢,或慢性菌痢的急性发作型,都日服1剂,上,下午分服,连服5~10天或7~15天为一疗程。治疗结果:治愈率为78%,与对照组(用磺胺脒治疗)的治愈率76%相近。如按肠道病变的不同观察疗效,则卡他型的疗效较高,治愈率为95%,糜烂型的治愈率为75%,溃疡型的治愈率为56.7%。糜烂溃疡型的疗程均为7~15天,且同时加用10%绿茶煎剂行保留灌肠。治疗有效的病例,平均退热时间为2.01天,腹痛、里急后重及腹部压痛消失时间为6.9天,大便次敷恢复正常时间为10.02天,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时间为10.1天,大便常规检查恢复正常时间为9.4天,大便培养阴转时间为4.05天。
③治疗瘰疬
取白头翁5两,洗净剪成寸段,用白酒2斤浸泡,装坛内密封,隔水煎煮数沸,取出后放地上阴凉处2~3天,然后开坛,捞出白头翁,将酒装瓶密封备用。早晚食后1小时各服1次,每次饮1~2盅。一般1~2个月为一疗程。适用于瘰疬溃后,脓水清稀,久不收口的患者。经治10余例均有效。
④治疗疖痈
白头翁2两,水煎股,连服数天。仍结合常规局部治疗。白头翁服后无不良反应,少数病人服后有缓泻作用,对实热便秘患者,极为合适。 |
|
【学名】Pulsatilla chinensis (Bunge) Regel.
【英文名】anemone,wood anemone,wild-flower,pasqueflower
【别名】老公花、毛姑朵花
【分类】毛茛科,白头翁属。
【形态特征】宿根草本,根圆锥形,有纵纹,全株密被白色长柔毛,株高10-40厘米,通常20-30厘米。基生叶4-5片,三全裂,有时为三出复叶。花单朵顶生,径约3-4厘米,萼片花瓣状,6片排成2轮,蓝紫色,外被白色柔毛;雄蕊多数,鲜黄色;花期3-5月。瘦果,密集成头状,花柱宿存,银丝状,形似白头老翁,故得名白头翁或老公花。
【分布】原产中国,华北、江苏、东北等地均有分布。多野生,亦可作花卉或药用植物栽培。
【习性】性喜凉爽气候,耐寒,要求向阳、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
【繁殖栽培】播种或分株繁殖。
分株法应用较多,在秋季进行。
4月下旬采种。种子细小,播种要精细,以盆播为宜。秋播或春播。
本为野生植物,性强健,栽培管理粗放。
【园林用途】白头翁在园林中可作自然栽植,用于布置花坛、道路两旁,或点缀于林间空地。花期早,植株矮小,是理想的地被植物品种,果期羽毛状花柱宿存,形如头状,极为别致。
【其它用途】根可入药,详见下文。
【食疗作用】
白头翁味苦,性寒;归胃、大肠经;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燥湿杀虫的功效;
主治热毒痢疾,鼻衄,血痔,带下,阴痒,痈疮,瘰疬 |
|
【药材名】白头翁
【拉丁名】 RADIX PULSATILLAE
【英文名】anemone root
【别名】毛姑朵花、老婆子花、老公花
【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 (Bge.) Regel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①《别录》:“白头翁生高山山谷及田野。四月采。” ②《唐本草》: “白头翁,其叶似芍药而大,抽一茎,茎头一花,紫色,似木堇花,实大者如鸡子,白毛寸余。正似白头老翁,故名焉。……根甚疗毒痢,似续断而扁。” ③《蜀本草》:“《图经》云,(白头翁)有细毛,不滑泽,花蕊 黄,今所在有之。二月采花,四月采实,八月采根,皆日干。” ④《开宝本草》:“今验此草丛生,状如白薇而柔细稍长,叶生茎头,如杏叶,上有细白毛,近根者有白茸。《唐注》云 叶似芍药,实大如鸡子,白毛寸余,此皆误矣。” ⑤ 《本草衍义》:“白头翁,生河南洛阳界及新安土山中。”
【生药材鉴定】:干燥的根呈圆柱形至圆锥形,稍扭曲,或有破皮处,长6~15厘米, 直径0.5~1.7 厘米。外皮黄棕色或灰棕色,多已脱落,残留者亦易剥落,不带外皮者呈灰黄色或淡黄褐色,具纵皱及斑状的支根痕,皮破处有网状裂纹或裂 隙。根头顶端丛生白色毛茸及除去茎叶的痕迹。质硬而脆。断面较平坦,外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木心淡黄色。气微,味苦涩。以条粗长、整齐、外表灰黄色、根 头部有白色毛茸者为佳。商品白头翁,各地使用的品种颇不一致,其主要的尚有:蔷薇科植物委陵菜 Potentilla chinensis Ser. 的根或带有地上部分的根(参见“委陵菜”条),使用于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福建、四川、贵州、安徽、江苏等地;翻白草 P. Discolor Bge. 的根或带根全草(参见 “翻白草” 条),使用于河南、安徽、江苏、江西、广西、广东等 地;毛莨科植物野棉花 Anemone vitifolia Buch.-Ham. 的 根(参见“野棉花根”条),使用于陕西、四川、甘肃等地;打破碗花花 A. Upehensis Lem. 的根(参见”打破碗花花”条), 使用于甘肃等地;大火草 A. Tomentosa (Maxim.) Pei的根(参见“大火草根”条),使用于四川、甘肃等地。此外,尚有下列几种同属植物亦同等入药: ①兴安白头翁 Pulsatilla dahurica (Fisch. ) Spr. 根出叶2回羽状全裂,最终裂片 线状披针形,宽4~10毫米,先端锐 尖,上方常有1至数个粗锐锯齿;花淡蓝紫色,花被长圆形,长2~2.8 厘米。分布东北. ② 朝鲜白头翁 Pulsatilla koreana Nakai 根出叶2回羽状全裂,侧生的两对全裂片无柄,顶端的一片有柄,广菱形,再作2~3深裂; 花鲜红色或紫红色。分布东北。③细叶白头翁 Pulsatilla turczaninovii Krylov et Serg. 根出叶3回羽状分裂,最终裂片狭线形,宽1~2.5毫米; 花大,蓝紫色,花被片不反折,外面被伏毛。 分布东北及内蒙古、河北等地。 ④蒙古白头翁 Pulsatilla ambigua Turcz. Ex Pritz.基生叶2回3全裂,最终裂片宽0.8~1.5毫米,侧生裂 片无柄,近羽状深裂,上面几无毛,下面被长柔毛:花紫色, 花被外面密生柔毛。 分布内蒙古、新疆。显微鉴定: 根横切面:表皮、皮层、内皮层通常己脱落,韧皮部宽广,外侧细胞棕色,壁木栓化;韧皮纤维单个散在、数个成束,壁较厚或有的根无纤维。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射线较宽;导管单个散在可有的根无纤维。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射线较宽;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木纤维壁厚,非木化。较粗的根中央常为薄壁细胞。粉末:灰黄白色。①韧皮纤维梭形,长100-390μm,直径16-42μm ,壁厚6-13μm,木化,有的层纹较密,孔沟明显;另有少数纤维甚短,形如石细胞。②非腺毛(糸根头部残留的叶柄基或幼叶的毛茸) 单细胞,细长,直径13-27(-33) μm,壁厚2-14μm,木化,少数非木化,有的表面可见螺状或双螺状纹理。③具缘纹孔、网纹及螺纹导管直径10-72μm。此外,木栓化细胞类多角形;淀粉粒少数,单粒直径约至22μm,复粒由2-4分粒组成。
【中药化学成分】:白头翁、兴安白头翁、朝鲜白头翁、细叶白头 翁的根含皂甙(C45 H76 O20)约9%,水解则生三萜甙元 (C30 H18 O4)、葡萄糖、鼠李糖和一未知的糖。另含白头翁 素(又名银莲花素, Anemonin),是一种强的心脏毒,但除去根的全草则有强心作用,其强心成分有翁灵(Okinalin, C32 H64 O2)、翁因(Okinalein,C4 H6 O2)。 同属植物 Pulsatilla cernua 的根含豆甾醇(Stigma- sterol,C29 H46 O)和B-谷甾醇(B-Sitosterol),又含常春藤皂甙元(Hederagenin)、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及极少量 的乙酰齐墩果酸。又从同属植物 ulsatilla nigricans 的 根中分离出一种甙,命名为白头翁甙 A (Pulsatoside A),其甙元为常春藤皂甙元,其糖为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及鼠李糖。根含:喔奇哪灵(okinalin)
【性状】 本品呈类圆柱形或圆锥形,稍扭曲,长 6~20cm,直径 0.5~ 2cm。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具不规则纵皱纹或纵沟,皮部易脱落,露出黄色的木部,有的有网状裂纹或裂隙,近根头处常有朽状凹洞。根头部稍膨大,有白色绒毛,有的可见鞘状叶柄残基。质硬而脆,断面皮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木部淡黄色。气微,味微苦涩。
【鉴别】
(1) 本品粉末灰棕色。韧皮纤维梭形或纺锤形,长 100~390 μm,直径16~42μm,壁木化。非腺毛单细胞,直径13~33μm,基部稍膨大,壁大多木化,有的可见螺状或双螺状纹理。具缘纹孔、网纹及螺纹导管,直径10~72μm。
(2) 取本品粉末4g,加乙醇20ml,加热回流 1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约 6ml,放冷,加丙酮适量,则生成沉淀,滤过,速取沉淀少量(约 5mg),置试管中,加醋酐 1ml使溶解,沿管壁加硫酸 1ml,两液接界处显红色或红紫色环。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性味与归经】 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
【用法与用量】 9 ~15g 。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备注】
(1)白头翁为治阿米巴痢疾的要药,单用较大剂量,即有效果。常用成方白头翁汤,即以本品为主药,配合黄连、黄柏、秦皮而成,既可用治阿米巴痢疾,也可用治菌痢。
(2)毛艮科白头翁的茎叶与根作用不同,具有强心作用,有一定毒性,使用时必须注意。
【摘录】《中国药典》
【各家论述】
1.李杲:张仲景治热痢下重,用白头翁汤主之,盖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痢则下焦虚,故以纯苦之剂坚之。男子阴疝偏坠,小儿头秃膻腥,鼻衄无此不效,毒痢有此获功。
2.《本草经疏》:白头翁;暑伏足阳明经,则发温疟;伏手阳明经,则病毒痢,滞下纯血;狂易鼻衄者,血热也;寒热者,血瘀也;症瘕积聚,瘿气,靡不由血凝而成。积滞停留则腹痛,金疮血凉则痛自止。苦能下泄,辛能解散,寒能除热凉血,具诸功能,故悉主之,殆散热凉血行瘀之要药欤?
3.《本经逢原》:白头翁,《本经》言苦温者,传写之误也。其治温疟狂易寒热等症,皆少阳、阳明热邪固结之病,结散则积血去而腹痛止矣。《别录》止鼻衄,弘景止毒痢,亦是热毒入伤血分之候。
4.《本草求真》:白头翁,何以用此以治温疟寒热,齿痛、骨痛,鼻衄,秃疮,疝瘕等症?亦因邪结阳明,服此热解毒清,则肾不燥扰而骨固,胃不受邪而齿安,毒不上侵而止衄,热不内结而疝与瘕皆却,总皆清解热毒之力也。
5.《本草正义》:白头翁味微苦而淡,气清质轻,《本经》虽谓苦温,然以主治温疟狂易,而仲景且以专治热利下重,则必非温药可知。石顽《本经逢原》改作微寒,盖从阅历中体验得来,其说较为可信。今以通治实热毒火之滞下赤白,日数十次者,颇见奇效。向来说者皆谓苦泄导滞,专以下行为天职,且有苦能坚骨;寒能凉骨之语。惟今何廉臣著实验药物学》,独谓其气质轻清,为升散肠胃郁火之良药。案……味苦又薄,合于经文轻清发散为阳之旨。其主热毒滞下,虽曰苦固能泄,而升举脾胃清气,使不陷下,则里急后重皆除,确是此药之实在真谛。何翁此论,洵有特别见解。但终是苦泄宣通一路,不能竟以升散郁火四字简直言之,与升麻、柴胡作一例看耳。试观《别录》以主鼻衄,其能清泄,尤为明白晓畅。轻用一钱至一钱五分,毒火甚者,可用至四、五钱。
6.《本经》:主温疟狂易寒热,症瘕积聚,瘿气,逐血止痛,金疮。
7.《别录》:(主)鼻衄。
8.陶弘景:疗毒痢。
9.《药性论》:止腹痛及亦毒痢,治齿痛,主项下瘤疬。主百骨节痛。
10.《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气及暖腰膝,明目,消赘。子:功用同上。
11.《伤寒蕴要》:热毒下痢紫血鲜血者宜之。
12.《本草汇言》:凉血,消瘀,解湿毒。
13.《本草备要》:治秃疮、瘰疬、疝瘕、血痔、偏坠,明目,消疣。
14.《纲目拾遗》:去肠垢,消积滞。
15.《现代实用中药》:疗咽肿。
【用药禁忌】
1.虚寒泻痢忌服。
2.《药性论》:豚实力使。
3.《日华子本草》:得酒良。
4.《本草经疏》:滞下胃虚不思食,及下利完谷不化,泄泻由于虚寒寒湿,而不由于湿毒者忌之。
5.《本草从新》:血分无热者忌。
【药物应用鉴别】
白头翁、败酱草、鸦胆子皆具有清热解毒凉血,而常用治肿毒或湿热痢。但白头翁长于用治湿热痢,清热凉血除湿力较强;败酱草用于痢疾滞而平爽之里急后重之症。能除垢去积并兼用治疮疡,带下,热淋等证;鸦胆子解毒除湿杀虫作用较为突出,除用治冷痢久泻外,尚治疟疾。白头翁味苦性寒,为赤痢特效药,此品治赤痢之所以有效,除苦寒清热之作用外,尚能宣通肠胃郁火,使热毒能散能清。
【出处】《中华本草》 |
|
白头鹎
白头翁鸟【中文名】:白头鹎(bēi)
【拉丁名】:Pycnonotus sinensis
【英文名】:Chinese Bulbul
【中文别名】:白头翁
【物种分类】:雀形目 Passeriformes 鹎科 Pycnonotidae 鹎属Pycnonotus
【分布范围】: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国内分布】:中国分布于西至四川、云南东北部;北达陕西南部及河南;东至沿海一带,分括海南和台湾;南及广西西南等地。为留鸟。白头鹎是我国特有鸟类,是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的常见鸟类,繁殖季节几全以昆虫为食,在植物保护中意义甚大。目前种群数量还较丰富。
【国外分布】: 国外见于琉球群岛和越南北部。
【迁 徙】:主要为留鸟,一般不迁徙
【鸟种描述】:描述:中等体型(19厘米)的橄榄色鹎。眼后一白色宽纹伸至颈背,黑色的头顶略具羽冠,髭纹黑色,臀白。幼鸟头橄榄色,胸具灰色横纹。 虹膜-褐色;嘴-近黑;脚-黑色。 叫声:典型的叽叽喳喳颤鸣及简单而无韵律的叫声。 分布范围:中国南方、越南北部及琉球群岛。
【分布状况】:常见的群栖性鸟,栖于林缘、灌丛、红树林及林园。为香港最常见的鸟种之一。亚种hainanus为留鸟于广西南部、广东西南部及海南岛;formosae为留鸟于台湾;指名亚种遍及华中、华东、华南及东南。冬季北方鸟南迁。现于河北(北戴河)及山东有定期的报道。
【野外鉴别特征】:小型鸟类,体长17-22cm。额至头顶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两广亚种无此白环,头顶至枕全黑色)。耳羽后部有一白斑,此白环与白斑在黑色的头部均极为醒目。上体灰褐或橄榄灰色具黄绿色羽缘。颏、喉白色,胸灰褐色,形成不明显的宽阔胸带。腹白色具黄绿色纵纹。
【形态描述】:额至头顶纯黑色而富有光泽,头顶两侧自眼后开始各有一条白纹,向后延伸至枕部相连,形成一条宽阔的枕环,有的标本枕羽具黑端,有的头顶后和枕全白色(两广亚种无白色枕环,额至枕全黑色)。颊、耳羽、颧纹黑褐色,耳羽后部转为污白色或灰白色。上体褐灰或橄榄灰色、具黄绿色羽缘,使上体形成不明显的暗色纵纹。尾和两翅暗褐色具黄绿色羽缘。颏、喉白色,胸淡灰褐色,形成一道不明显的淡灰褐色横带。其余下体白色或灰白色,羽缘黄绿色,形成稀疏而不明显的黄绿色纵纹。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亦为黑色。
【习性】:性活泼,结群于果树上活动。有时从栖处飞行捕食。白头鹎是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中常见的一种鸟,多活动于丘陵或平原的树本灌丛中,也见于针叶林里。性活泼、不甚畏人。秋冬季大多二、三十只结成大群,活动于樟、楝等树上啄食果实。春夏季则仅3—5个相伴觅食。常栖息于矮树篱或灌丛的最高处,见有昆虫飞过时就飞捕于空中,然后再回到它栖止的树上,大声鸣叫。它的鸣声是多种多样的。
【食物】:白头鹎是杂食性鸟类,既食植物性物质,也食动物性物质,同时食性还随季节而异。春夏两季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秋冬季则以植物性食料为主。动物性食物中以鞘翅目昆虫为最多,如鼻甲、步行甲、瓢甲。植物性食料大部为双子叶植物,也食一部分浆果和杂草种子,如樱挑、乌桕、葡萄等。
【繁殖】:繁殖于3月至8月间。产卵至少二次,巢于桑树茂密的绿叶丛中,或油茶树上及各种灌木丛中,距地大多2—3米。但亦有筑在高大乔木上的,距地高度约在6米至6.5米之间。巢呈深杯状,用草茎、杂叶、芦苇、草穗及少量细根、石松等构成,内垫以细柔的杂草。卵每产3—4个,呈椭圆形,色淡红,其上更有深红、淡紫等色的斑点。
【生活环境】: 常呈3-5只至10多只的小群活动,冬季有时亦集成20-30多只的大群。多在灌木和小树上活动,性活泼,不甚怕人,常在树枝间跳跃,或飞翔于相邻树木间,一般不做长距离飞行。善鸣叫,鸣声婉转多变。
【体型】: 雄性体重26-43g,雌性26-419g;雄性体长166-220mm,雌性160-201mm;雄性嘴峰13-16mm,雌性13-15mm;雄性翅长82-94mm,雌性79-92mm;雄性尾长77-90mm,雌性74-88mm;雄性跗蹠20-24mm,雌性19-22mm。
迁徙:主要为留鸟,一般不迁徙。
【经济用途】:白头鹎吃大量的农林业害虫,是农林益鸟之一,为保护鸟类。
白头鹎体长约18厘米。头黑枕白,背面黄绿,胸部大都灰褐,腹面白色。幼鸟头灰褐色,背橄榄色,胸部浅灰褐色,腹部及尾下复羽灰白。
白头鹎是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中常见的一种鸟,多活动于丘陵或平原的树本灌丛中,也见于针叶林里。性活泼、不甚畏人。秋冬季大多二、三十只结成大群,活动于樟、楝等树上啄食果实。春夏季则仅3—5个相伴觅食。常栖息于矮树篱或灌丛的最高处,见有昆虫飞过时就飞捕于空中,然后再回到它栖止的树上,大声鸣叫。它的鸣声是多种多样的。
1、鸟的选择 鹎科鸟类多食虫、兼食果实,较难达到人工繁殖。一般饲养白头鹎是为听其悦耳鸣声,故多选择雄鸟。白头鹎雌雄羽色相似,较难区分,有经验的人可根据雄鸟胸部灰色较深,雌鸟浅淡,雄鸟枕部白色清晰,雌鸟稍发污等特征鉴别出来。幼鸟头灰褐、背橄揽褐色、腹部及尾下复羽灰白,容易跟成鸟区分。因野外捕捉的成鸟胆小,不易驯熟,故通常掏长羽芽的雏鸟或将离巢的幼鸟饲养。
2、笼的特点 白头鹎食昆虫和水果,粪便多而稀软,喜欢水浴,因而鸟笼的底宜为亮底,下边有托粪板,便于粪便漏下和清刷。可自制竹笼,圆形(直径26厘米,高30厘米)或方形(26×26×30的厘米)。在北方,亦可用点颏笼饲养。
3、饲料和喂法 饲养白头鹎可以一种粉料做为常备饲料,比如把玉米面、花生米粉、熟鸡蛋黄按5:2:3的比例混匀喂给,或者喂点颏粉(绿豆面、玉米面、熟蛋黄、淡水鱼粉或蚕蛹粉按5:2:2:1配合);经常补充些水果和昆虫幼虫及蛹。
4、管理和调教 在人工饲养下白头鹎属软食鸟,水罐内的水容易污染,每天需要清刷并换新鲜饮水。喂给的水果当天吃不完的应把剩余的取出。每天(夏季)或隔日(春、初秋)供给浴水,任其自行水浴。每周洗刷一次鸟笼。白头鹎不耐寒,在北方饲养冬季一定要移至室内饲养,停止外出溜鸟。
红耳鹎、白喉红臀鹎、黄臀鹎等鹎科鸟类,均可以参照上述方法饲养。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
白头翁
拼音名:Baitouweng
英文名:RADIXPULSATILLAE
书页号:2000年版一部-78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chinensis(Bge.)Regel的干燥根。春、
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性状】本品呈类圆柱形或圆锥形,稍扭曲,长6~20cm,直径0.5~2cm。表
面黄棕色或棕褐色,具不规则纵皱纹或纵沟,皮部易脱落,露出黄色的木部,有的有网
状裂纹或裂隙,近根头处常有朽状凹洞。根头部稍膨大,有白色绒毛,有的可见鞘状叶
柄残基。质硬而脆,断面皮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木部淡黄色。气微,味微苦涩。
【鉴别】(1)本品粉末灰棕色。韧皮纤维梭形或纺锤形,长100~390μm,直
径16~42μm,壁木化。非腺毛单细胞,直径13~33μm,基部稍膨大,壁大多木化,
有的可见螺状或双螺状纹理。具缘纹孔、网纹及螺纹导管,直径10~72μm。
(2)取本品粉末4g,加乙醇2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浓缩
至约6ml,放冷,加丙酮适量,则生成沉淀,滤过,速取沉淀少量(约5mg),置试管
中,加醋酐1ml使溶解,沿管壁加硫酸1ml,两液接界处显红色或红紫色环。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阴痒带下,阿米巴痢。
【用法与用量】9~15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
|
名称:
白头翁
汉语拼音:
Baitouweng
英文名:
RADIX PULSATILLAE
基原: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Bge)Re-gel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性状:
本品呈类圆柱形或圆锥形,稍扭曲,长6-20cm,直径0.5-2cm。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具不规则纵皱纹或纵沟,皮部易脱落,露出黄色的木部,有的有网状裂纹或裂隙,近根头处常有朽状凹洞。根头部稍膨大,有白色绒毛,有的可见鞘状叶柄残基。质硬而脆,断面皮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木部淡黄色。气微,味微苦涩。
鉴别:
(1)本品粉末灰棕色。韧皮纤维梭形或纺锤形,长100-390μm,直径16-42μm,壁木化。非腺毛单细胞,直径13-33μm,基部稍膨大,壁大多木化,有的可见螺状或双螺状纹理。具缘纹孔导管、网纹导管及螺纹导管,直径10-72μm。
(2)取本品粉末4g,加乙醇2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约6ml,放冷,加丙酮适量,生成沉淀,滤过,取沉淀少量(约5mg),置试管中,加醋酥1ml使溶解,沿管壁加硫酸1ml,两液接界处显红色环或红紫色环。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性味:
苦,寒。
归经:
归胃、大肠经。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
用于热毒血痢,阴痒带下,阿米巴痢。
用法用量:
9-15g。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中西药分类:
中药(药材及饮片) |
|
RADIX PULSATILLAE |
|
白头翁介绍
白头翁 (Radix Pulsatillae Chinensis)
科属:
毛茛科 白头翁属
别名:
毛姑杂花、老公花、大将军草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0~30cm,全株密被白色绒毛。基生叶4~5,3全裂,中央裂片通常有柄,3深裂,侧生裂片较小,裂片倒卵形,先端常不规则2~3浅裂;叶柄长5~7cm,基部呈鞘状。花茎1~2,总苞的管长3~10mm,裂片条形;花单生,萼片6,2轮,蓝紫色;雄蕊多数。瘦果多数,聚成头状,宿存花柱羽毛状,长3.5~6.5cm。花期3~4月,果期4~5月。
分布与习性:
生于平原或山坡草地。主产河北、辽宁、内蒙、江苏、河南。耐寒,喜凉爽气候,土壤以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好,不宜于低洼地栽种。
繁殖与栽培:
种子繁殖春秋播种均可,并在越冬幼苗未萌动前移开定植,若直播则生长更好。
应用:
盆栽观赏,多在灌木丛间自然配置或花镜栽培植。其根入药,全草可作农药。
图片: |
|
- : chinese Pulsatilla Root, radix pulsatillae, Chinese pasque herb, Chinese pasque-flower root, Chinese pasque-flower, Chinese pulsatilla
- n.: anemone, pasqueflower, windflower, the old man with grey hair, starling, Pulsatilla chinensis, chinese bulbul, root of Chinese pulsatilla
|
|
|
|
白头翁素 | 白头翁丸 | 白头翁花 | 白头翁汤 | 白头翁散 | 白头翁鸟 | 白头翁属 | 北白头翁 | 原白头翁素 | 白头翁之类 | 白头翁皂甙B | 代悲白头翁 | 白头翁酒方 | 大叶白头翁 | 蒙古白头翁 | 细叶白头翁 | 兴安白头翁 | 白头翁茎叶 | 非此白头翁 | 交结白头翁 | 嗟尔白头翁 | 借问白头翁 | 笑拥白头翁 | 那免白头翁 | 得作白头翁 | 行见白头翁 | 细裂白头翁 | 黄花白头翁 | 紫蕊白头翁 | 朝鲜白头翁 | 金县白头翁 | 赠我白头翁 | 总作白头翁 | 独赠白头翁 | 已作白头翁 | 谁伴白头翁 | 已见白头翁 | 亦有白头翁 | 掌叶白头翁 | 发黄白头翁 | 肾叶白头翁 | 钟萼白头翁 | 西南白头翁 | 白头翁止痢 | 复方白头翁 | 白头翁科的鸟 | 黄连白头翁汤 | 白头翁止痢片 | 复方白头翁片 | 黄连白头翁粥 | 加味白头翁汤 | 白头翁的忠告 | 白头翁的故事 | 拟蒙古白头翁 | 白头翁花之一种 | 白头翁科的小鸟 | 复方白头翁胶囊 | 眼看变作白头翁 | 不过田舍白头翁 | 应怜半死白头翁 | 无儿俱作白头翁 | 须臾变作白头翁 | 如今恨作白头翁 | 须怜半死白头翁 | 渊师今作白头翁 | 州人转忆白头翁 | 白头翁汤治热痢 | 映山红和白头翁 | 白苹愁杀白头翁 | 白蘋愁杀白头翁 | 白花掌叶白头翁 | 转眼便是白头翁 | 看看又是白头翁 | 归来应是白头翁 | 掀舞一叶白头翁 | 白头翁坐说城中 | 黄花应笑白头翁 | 空归万里白头翁 | 赤车使者白头翁 | 白头翁兴安白头翁 | 白头翁皂甙A3 | 白头翁皂甙B4 |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 见野草中有曰白头翁者 | 白头翁—兴安白头翁 | 节至思亲不觉泪下因记杜子美诗云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又云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鹖冠清明诗云风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王元之诗云无酒过清明兴味都来似野僧二公佳句正为我设也 | 题陈高十所藏冬青枝上白头翁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