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名:白冠长尾雉
拉丁名:syrmaticus reevesii
别名:长尾雉、地鸡、翟鸡
类属:雉科长尾雉属
保护级别: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
|
我国特产动物,分布于我国中部及北部山地,河北北部与西部,山西、陕西南部,湖北、湖南、贵州北部,四川东部,河南及安徽的西部等地的山林中。主要在中国华北各省,西达四川东部,南抵安徽、湖南和贵州,终年留居山地。目前在河北与山西已近绝迹。
具体地点 :山东南部一小地区,湖北东部一小地区,安徽西部及贵州略大区域,四川东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及云南东北部。于海拔300~1800米多林山地的落叶栎树林及混交林。 本种目前分布区显著缩小,数量锐减,应严加保护。
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 1994)。数量稀少,且在过去50年中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及对其长长尾羽的采集而分布范围日趋狭窄。过去此鸟曾在湖北出现过,现仅存于三个 地点 : 山东南部一小地区,湖北东部一小地区,安徽西部及贵州略大区域,四川东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及云南东北部。于海拔300~1800米多林山地的落叶栎树林及混交林。
白冠长尾雉是受人喜爱的鸟类,早已成为动物园中观赏的对象,长而华丽的尾羽更为京剧和装饰用所不可缺少,目前野生的白冠长尾雉,在几个原产地数量已经大减,应积极保护发展为宜。 |
|
体形似家鸡而具长尾。雄雉全长约1.5米。头顶白;颈亦白;自额贯眼以至后颈,围以1圈黑边,眼下另有1小白斑 。上体大都棕黄,两翅黑褐,杂以白和棕黄色。尾羽20枚,其中央两对特长,呈银白色,并具一系列黑栗相间的横斑。喉和胸间横贯以黑带;胸与两胁白而杂以黑斑,并具栗色宽阔羽缘,使下体大部呈为此色。雌雉羽色不如雄雉艳丽;尾短,仅及雄雉的 1/3;上体呈栗、棕灰与黑色的斑杂状;中央尾羽灰褐,隐约有栗褐缀黑的横斑;胸与两胁均栗色,而羽端杂以棕灰和白色;腹以下淡栗棕色。 |
|
栖于多树的高山中。善奔走,常结小群活动。受惊扰后,立即飞到树上,隐匿枝叶间,不易被人发现。食物以浆果、坚果、种子等为主。尾羽常用作中国京剧武生的头冠,显得威风凛凛。此雉国内外都有饲养。
栖息在海拔500-2000米山地阔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内,尤喜在山谷地带针叶树较多的林区生活,常见于长满树木的悬崖陡壁下的山谷中。。冬季常成群活动。白冠长尾雉飞行力比一般雉类要强,速度快而持久,利用它特别长的尾羽转动和扩张,能在飞行时骤然停止,并垂直向下急降。它的叫声低沉而细,在发情时常发出“咕咕咕-,咕咕咕,啧啧啧啧咕……”的叫声,在受惊时则发出“归归归归……,或者“呼呼呼呼夹夹夹夹……”的叫声。
白冠长尾雉为杂食性,主要还是以植物性食物如树果、树叶、野草为主要食物。嗜食袍栎坚果、茅栗坚果、胡颓子果实、胡枝子荚果和袍栎树的嫩叶以及一些草种等。繁殖季节的食性成分中,有蚱蜢、夜蛾幼虫、蛹、茧等动物性食物。在地上营巢,一般多在草堆边用爪挖一浅坑,略垫以枯草、干枝叶及鸟羽等。繁殖季节多配成对,每年繁殖一次,如遇破坏可产第二窝。每窝可产卵8-10枚,至少6枚,最多可产12-14枚。卵色变化较大,多为油灰色,也有橄榄褐色或皮黄色的,卵重32-33克,卵的大小为45-46×34-35毫米。 3月中旬进入繁殖期,筑巢于隐蔽的茅草丛中的地面上,用栎叶铺成浅盘状。每窝产卵8~10枚,油灰色,有时橄榄褐色。孵卵期约28天。 |
|
【药名】:白冠长尾雉
【来源】:为雉科动物白冠长尾雉的肉。
【功效】:补中益气、止咳平喘。
【主治】:治虚嗽虚喘。
【性味归经】:辛、甘、温。入肺、脾、肾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 50一100克。
【别名】:鹠(《中国药用动物志》)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安徽、四川、贵州北部和云南东北部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捕获后,剖腹,除去内脏和羽毛,取肉鲜用或焙干。
【考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
|
中文学名: 白冠长尾雉
中文目名: 鸡形目
中文科名: 雉科
中文属名: 长尾雉属
同物异名: Phasianus reevesii J. E. Gray, 1829,
中文俗名: 翟鸟 地鸡 长尾鸡 山雉
拉丁文目名: GALLIFORMES
拉丁文科名: Phasianidae
拉丁文属名: Syrmaticus
拉丁文种名: reevesii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J. E. Gray, 1829)
英文俗名: Reeves's Pheasant |
|
分布范围:我国特产动物,分布于我国中部及北部山地,河北北部与西部,山西、陕西南部,湖北、湖南、贵州北部,四川东部、河南及安徽的西部等地的山林中。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 1994)。数量稀少,且在过去50年中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及对其长长尾羽的采集而分布范围日趋狭窄。过去此鸟曾在湖北出现过,现仅存于三个地点 : 山东南部一小地区,湖北东部一小地区,安徽西部及贵州略大区域,四川东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及云南东北部。于海拔300~1800米多林山地的落叶栎树林及混交林。
国内主要分布省份:河北 江苏 安徽 河南 湖北 湖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国内分布在以下保护区:天堂寨 龙神沟 赤水桫椤 麻阳河 习水 佛顶山(石阡) 梵净山 东寨港红树林 董寨鸟类 鸡公山 宝天曼(内乡) 神农架 神农架 后河 八大公山 周至金丝猴 太白山 佛坪 金佛山 天目山(浙江) 朱家山 小溪
国内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中条山 大巴山 大别山 梵净山 鸡公山 武陵山 乌蒙山 桐柏山 太行山 苗岭 秦岭 伏牛山 |
|
栖息在海拔500-2000米山地阔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内,尤喜在山谷地带针叶树较多的林区生活,常见于长满树木的悬崖陡壁下的山谷中。。冬季常成群活动。白冠长尾雉飞行力比一般雉类要强,速度快而持久,利用它特别长的尾羽转动和扩张,能在飞行时骤然停止,并垂直向下急降。它的叫声低沉而细,在发情时常发出“咕咕咕-,咕咕咕,啧啧啧啧咕……”的叫声,在受惊时则发出“归归归归……,或者“呼呼呼呼夹夹夹夹……”的叫声。
白冠长尾雉为杂食性,主要还是以植物性食物如树果、树叶、野草为主要食物。嗜食袍栎坚果、茅栗坚果、胡颓子果实、胡枝子荚果和袍栎树的嫩叶以及一些草种等。繁殖季节的食性成分中,有蚱蜢、夜蛾幼虫、蛹、茧等动物性食物。在地上营巢,一般多在草堆边用爪挖一浅坑,略垫以枯草、干枝叶及鸟羽等。 |
|
3月中旬进入繁殖期,筑巢于隐蔽的茅草丛中的地面上,用栎叶铺成浅盘状。多配成对,每年繁殖一次,如遇破坏可产第二窝。每窝可产卵8-10枚,至少6枚,最多可产12-14枚。卵色变化较大,多为油灰色,也有橄榄褐色或皮黄色的,卵重32-33克,卵的大小为45-46×34-35毫米。孵卵期约28天。 |
|
IUCN濒危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VU A1cd+2cd, C1+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 |
|
过度捕猎:主要是猎杀。在安徽霍山县,猎人在繁殖季节利用驯养的雌鸟作“媒子”诱捕野生雄鸟出售,浙江温州标本厂在安徽霍山县漫水河收购雄鸟1974年为336只、1975年360只、1976年287只。
栖息地破坏:中国中部山区森林不断遭到砍伐致使栖息地减少和退化。主要是毁林开荒或伐木。遵义沙湾的木材台,1975年调查时,当地植被茂密,生境较好,在3平方公里范围内有50只左右,后来许多东方垦殖为农田,山头裸露,1983年5月再调查时,幸存仅有3只。
因为贸易被捕猎:其尾羽在某些地方戏中仍然使用。 白冠长尾雉是受人喜爱的鸟类,早已成为动物园中观赏的对象,长而华丽的尾羽更为京剧和装饰用所不可缺少,目前野生的白冠长尾雉,在几个原产地数量已经大减,应积极保护发展为宜。
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中医传统理论认为白贯长尾雉去羽毛及内脏、取肉鲜用,有补中益气的功能。因此被利用。 |
|
baiguan changweizhi
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 reevesii;white-crowned long-tailed pheasant
鸡形目雉科长尾雉属的 1种。又名翟,□鸡,长尾野鸡。中国分布主要在华北各省,西达四川东部,南抵贵州、湖南和安徽,终年留居山地。体形似家鸡而具长尾。雄雉全长约1500毫米。头顶白;颈亦白;自额贯眼以至后颈,围以1圈黑边,眼下另有1小白斑。上体大都棕黄,两翅黑褐,杂以白和棕黄色。尾羽20枚,其中央两对特长,呈银白色,并具一系列黑栗相间的横斑。喉和胸间横贯以黑带;胸与两胁白而杂以黑斑,并具栗色宽阔羽缘,使下体大部呈为此色(见图白冠长尾雉外形)。雌雉羽色不如雄雉艳丽;尾短,仅及雄雉的三分之一;上体呈栗、棕灰与黑色的斑杂状;中央尾羽灰褐,隐约有栗褐缀黑的横斑;胸与两胁均栗色,而羽端杂以棕灰和白色;腹以下纯淡棕黄色。
栖于多树的高山中。善奔走,常结小群活动。受惊扰后,立即飞到树上,隐匿枝叶间,不易被人发现。食物以浆果、坚果、种子等为主。
肉味较一般野生鸡类为美。尾羽常用作中国京剧武生的头冠,显得威风凛凛。此雉国内外都有饲养,而且易于驯化。
(郑作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