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 : 鸭科 > 疣鼻天鹅
目录
No. 1
  cygnus olor gmelin
  别名无声天鹤、哑天鹅、瘤鼻天鹅、赤嘴天鹅,英文名mute swan。属于鸭科
  [体态]大型游禽。体长130——155厘米。体重7~10千克。体羽洁白。嘴为赤红色。体形尤如大天鹅,主要特征是眼先黑色与嘴基部相连呈三角形,嘴基和嘴缘为黑色,前端稍淡,近似于肉桂色。嘴甲为褐色。嘴基和前额交汇处有一个黑色疣状突起,十分明显,以此区别于其他两种天鹅。头顶至枕部沾有淡棕色。眼先裸露为黑色。虹膜为棕褐色。尾羽较长而尖。附跖、爪和蹼均为黑色。
  [生活习性]疣鼻天鹅为候鸟,栖息于湖泊、江河或沼泽地带。在地上行走拙笨,但极善游泳。飞行时也将头部伸直,但很少发出叫声,故又得名 “无声天鹤”。以水生植物为主要食物,包括水草的根、茎、叶、芽及种籽等;偶尔吃软体动物和昆虫及小鱼。在芦苇丛中营巢,由水生植物和泥土构成,内铺杂草和绒羽。夏季产卵5-了枚,是天鹤中产卵最多的一种;卵呈蓝绿色,重约340克;由雌性完成孵化,孵化期35-36天。双亲共同喂育雏鸟。疣鼻天鹅为候鸟。多栖息于水草丰盛的河湾、湖泊、湖边沼泽或草地。性机警。游泳时翅膀常隆起,颈向后弯曲,头部向前低垂。不善鸣叫,有时发出一种沙哑而低沉的“嘶嘶”声。成对或成家族群活动。食物主要是水生植物的茎、叶和果实及砂砾,如蒲、金鱼藻、杉叶藻、眼子菜等,也吃水藻和小型水生动物。营巢于蒲苇滩的深处,由蒲苇的茎叶搭成。
  繁殖与瑞典、丹麦、德国、波兰、俄罗斯、伊朗、阿富汗、蒙古和我国西北等地,在非洲北部、地中海东部、黑海、印度北部、朝鲜、日本和我国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和台湾一带越冬。
  繁殖期为每年3~5月,每窝产卵4~9枚,卵为乳白色,孵化期为35~36天。孵卵主要由雌鸟担任。9月底至10月中旬南迁,3月中至4月初迁至北方。
  在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鸟类》中被列为易危种。
  [分布]
  疣鼻天鹅在中国国内的繁殖地有新疆艾比湖、赛里木湖、伊犁河流域,青海柴达木盆地,甘肃若水,内蒙古乌梁素海,四川德格、若尔盖。迁徙经黑龙江、吉林、辽宁旅顺、河北、山东青岛等,越冬在青海湖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国外繁殖于亚洲中部和蒙古,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里海和黑海周围地区,越冬区主要在地中海东部以及印度西北部。
  疣鼻天鹅是野生天鹅中数量最多的种类,全世界总数达50多万只。但在我国却是数量最少的一种,在是一种数量稀少的珍禽,野生种群数量很低,估计中国不到3000只,近年来繁殖数量有下降的趋势,据袁国映等统计,新疆艾比湖1982年夏季约有250只,到1986年仅剩108只,赛里木湖也只有百余只 。
基本资料
  中文正名:疣鼻天鹅
  拉丁学名:Cygnus olor
  命名:Gmelin, 1788
  英文俗名: Mute Swan
  中文俗名: 瘤鼻天鹅  哑(声)天鹅 赤嘴天鹅 瘤鹄 鹄 丹鹄(古名) 无声天鹅 白鹅
分类地位
  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鸟纲 Aves → 今鸟亚纲 Neornithes → 突胸总目 Carinatae → 雁形目 Anseriformes → 鸭科 Anatidae → 天鹅属 Cygnus → 疣鼻天鹅 Cygnus olor
濒危信息
  CITES濒危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地理分布
  疣鼻天鹅在中国国内的繁殖地有新疆艾比湖、赛里木湖、伊犁河流域,青海柴达木盆地,甘肃若水,内蒙古乌梁素海,四川德格、若尔盖。迁徙经黑龙江、吉林、辽宁旅顺、河北、山东青岛等,越冬在青海湖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国外繁殖于亚洲中部和蒙古,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里海和黑海周围地区,越冬区主要在地中海东部以及印度西北部。
  分布范围:欧洲至中亚,越冬于北非及印度。
  分布状况:繁殖于中国北部及中部少数湖泊中,包括中国东北的呼伦池,偶有在中国南部的越冬鸟记录。
  主要分布省份:
  北京 河北 内蒙古 辽宁 黑龙江 上海 山东 四川 青海 新疆 台湾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
  乌梁素海湿地鸟类 乌梁素海湿地鸟类 乌梁素海湿地鸟类 乌梁素海湿地鸟类 青海湖鸟岛 鄂尔多斯遗鸥 额济纳胡杨林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
  天山 准噶尔盆地 柴达木盆地 艾比湖 艾比湖 青海湖 塔河上游平原 伊犁河 伊犁河 巴音布鲁克 乌伦古湖 乌伦古湖
形态特征
  疣鼻天鹅,在HK海洋公园所摄 大型游禽。体长130——155厘米。体重7~10千克。体羽洁白。嘴为赤红色。体形尤如大天鹅,主要特征是眼先黑色与嘴基部相连呈三角形,嘴基和嘴缘为黑色,前端稍淡,近似于肉桂色。嘴甲为褐色。嘴基和前额交汇处有一个黑色疣状突起,十分明显,以此区别于其他两种天鹅。头顶至枕部沾有淡棕色。眼先裸露为黑色。虹膜为棕褐色。尾羽较长而尖。附跖、爪和蹼均为黑色。
生活习性
  疣鼻天鹅为候鸟,栖息于湖泊、江河或沼泽地带。在地上行走拙笨,但极善游泳。飞行时也将头部伸直,但很少发出叫声,故又得名 “无声天鹤”。以水生植物为主要食物,包括水草的根、茎、叶、芽及种籽等;偶尔吃软体动物和昆虫及小鱼。在芦苇丛中营巢,由水生植物和泥土构成,内铺杂草和绒羽。夏季产卵5-了枚,是天鹤中产卵最多的一种;卵呈蓝绿色,重约340克;由雌性完成孵化,孵化期35-36天。双亲共同喂育雏鸟。疣鼻天鹅为候鸟。多栖息于水草丰盛的河湾、湖泊、湖边沼泽或草地。性机警。游泳时翅膀常隆起,颈向后弯曲,头部向前低垂。不善鸣叫,有时发出一种沙哑而低沉的“嘶嘶”声。成对或成家族群活动。食物主要是水生植物的茎、叶和果实及砂砾,如蒲、金鱼藻、杉叶藻、眼子菜等,也吃水藻和小型水生动物。营巢于蒲苇滩的深处,由蒲苇的茎叶搭成。
繁殖习性
  繁殖与瑞典、丹麦、德国、波兰、俄罗斯、伊朗、阿富汗、蒙古和我国西北等地,在非洲北部、地中海东部、黑海、印度北部、朝鲜、日本和我国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和台湾一带越冬。
  繁殖期为每年3~5月,每窝产卵4~9枚,卵为乳白色,孵化期为35~36天。孵卵主要由雌鸟担任。9月底至10月中旬南迁,3月中至4月初迁至北方。
种群现状
  疣鼻天鹅是野生天鹅中数量最多的种类,全世界总数达50多万只。但在我国却是数量最少的一种,在是一种数量稀少的珍禽,野生种群数量很低,估计中国不到3000只,近年来繁殖数量有下降的趋势,据袁国映等统计,新疆艾比湖1982年夏季约有250只,到1986年仅剩108只,赛里木湖也只有百余只 。
致危因素
  ● 栖息地破坏:
  致危的主要因素是繁殖区自然条件的不断恶化和人类经济活动对其生境的破坏,如青海湖地区湖水的不断下降,湖岸沙化使许多植物难以生存,许多疣鼻天鹅赖以生存的食物不断减少,致使疣鼻天鹅不能继续在此繁殖。
  ● 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疣鼻天鹅胆汁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能。因此被利用。
保护措施
  现有保护措施:
  就地保护: 据国际水禽研究局1992年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数量有限,目前引起国际有关方面的重视,我国已将它列入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作为一级保护动物,在新疆和内蒙古繁殖地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保护措施建议:
  ● 就地保护 对现存不多的几个大的越冬地和繁殖地,实行重点管理。
  ● 保护措施 需加强宣传教育,严禁乱捕滥猎,控制人口和牲畜数量,减小草场压力,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行部门协作,如水电工程设计应保证天鹅繁殖区水位保持一定深度等。
英文解释
  1. n.:  whooping swan,  Cygnus olor
包含词
疣鼻天鹅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