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电势差。 以伏特为单位的电位或电位差 电压 ,也称作电势差或电位差,是衡量单位电荷在静电场中由于电势不同所产生的能量差的物理量。此概念与水位高低所造成的“水压”相似。需要指出的是,“电压 ”一词一般只用于电路当中,“电势差”和“电位差”则普遍应用于一切电现象当中。
电压 的国际单位是伏特(V)。1伏特等于对每1库仑的电荷做了1焦耳的功,即1 V = 1 J/C。
电压 是推动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 电压 是怎样形成的一直是当今物理学竭力回避的问题。因为自由电子理论与电压 的形成存在着这不可调和的矛盾,现行理论无法自圆其说,于是就缄口不谈物质内电压 的形成,这是当今物理学一个不光彩的侧面。
物质在常规状态下,各结构元的价和电子规律运转,协调、相安。是电子的转移后非常规的电子运动产生了静电,非常规的电子运动伴生的波就是静电电压 。
电荷分布在金属表面或聚集在尖端,是因为价和电子规律运转伴生的电磁波的驱使。静电平衡理论是唬人的。
电压 是物理学中一极其重要的物理量,从中学到大学每个学生都做了数百道有关电压 的习题,电压 是怎样形成的?教材上却没有解释,每一个学生都对此茫然。
电压 是怎样形成的?电压 从何而来,由何而生?是很多学生提到过的问题,也一直是近百年物理学竭力回避的问题。
为什么要回避?是因为电压 的形成与当今核外电子运转无规律的电子云理论互相矛盾,电压 的形成与当今的金属自由电子理论存在着深层的矛盾:金属内的电子如果有充分的自由,就无法解释绝缘后的金属导体移走(来)部分电子会形成很高的电压 ?金属内的电子如果没有自由,又如何解释自由电子导电?当今物理学在两难中选择了回避电压 。
什么是电压 ?在大学教材里说到:“电压 是静电场或电路中两点间电动势之差”(有的书上用电位之差)。有电动势之差才能形成电流。书中提到,电位差是由电源提供的,电源如何在物质内形成电位差,就用做功一语带过。至于如何做功,做功如何在物质内形成电压 ,就成了难言之隐,闭口不谈了。
在中学物理教科书上只是把电压 与水压相比较,说电压 是电位(同水位)、是电子的电动势(同势能)。这比喻还凑合,但是这物体内电子的电位是如何提升的?物体内电子的电动势之差是怎么形成的?却一直是个困惑的问题。用电位差解释直流电从高电位流向低还有可说,可如何面对物质内形成的电压 正弦波,方波?
一、绝缘体的静电及静电电压
要探讨论物质内电压 的形成原理。我们就先来看看物质内形成电压 的基本实验——摩擦生电。
在静电实验中,丝绸摩擦玻璃棒、毛皮摩擦硬橡胶棒、以及化纤织物与天然织物摩擦后都能带静电,同时产生静电电压 ,而且化纤织物能产生上万伏的静电电压 。我们就这个实验事实来看看静电是怎么产生的,静电电压 是怎么形成的?
预备知识:1、在中学物理电学的实验中,当直流导线导通时,小磁针立即偏转,断开时,小磁针立即复原;杂乱的铁粉在直流导线周围形成了规则的同心圆;用右手定测能测定电流方向与磁场之间的确定关系。这是大自然在提示我们:电子的运动伴生着电磁波。
2、在《挑战量子物理(四)第二章、物质的构成 4 》谈到:核外电子的规律运转同样也伴生着电磁波。在通常情况下这种电磁波在物质内协调稳定,构成了物体的内聚力(价和力、电磁力),物体对外不显电性。物体不带电,与大地的电势差为零(一般情况下认为大地的电位是零)。
静电实验中的合成绝缘体(玻璃棒、硬橡胶棒、以及化纤织物)是由成百上千个结构元错综结合而成的大分子聚合物,结构成分复杂,在常温下、在没有摩擦的情形下,各结构元的价和运转协调、相安。核外电子在各自轨道按常规运动,这时物体不带电,与大地的电势差为零(没有电压 )。
实验中摩擦的另一方是天然物品(丝绸、毛皮、天然织物)。天然物品是大自然的造物,能与大自然有很好的交流,摩擦时,转移来的电荷能很快地传递到大气之中。
摩擦时,核外电子速率加快,产生了热,发生了电子运动的紊乱,发生了电子转移,形成了多出或缺少电子的状况。合成绝缘体内多出的电子没有正当的归属,在物体内部乱窜,形成带负电的静电;缺少电子的结构元则四处挪用电子,形成带正电的静电,多出电子或缺少电子对外形成了物质所带的电荷,对外显现为电场。
多出或挪用的电子没有正当的归属,在物质内受到驱赶、换位、挤压、牵扯等非常规的运动,这种非常规运动的电子伴生着非常规的电磁波。物质内原来协调、稳定运转的核外电子受到非常规的电磁波的扰动,这个非常规的电磁波就是驱使电子随波运动的电动势,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电压 。
本来物体的核外电子数是稳定的,电子运转伴生的电磁波也协调、稳定,电压 为零。很明显,是电子的转移后非常规的电子运动产生了静电、非常规的电子运动伴生的波有驱赶电子脱离正常轨道运动的趋势,非常规的电子运动伴生的波就是静电电压 。
物质内能驱使电子的非常规的电磁波的强弱就是电压 的高低。
如果按现有理论,物质的核外电子是毫无规律的电子云,电子运动的线路杂乱无章,电子没有固定的归属,摩擦如何能产生静电;不考虑电子运动伴生的波,静电电压 从何而来?
二、金属与静电
金属导体内结构元基本独立,核外电子高速稳定,有固定的归属,不容易转移、不容易失去,无论怎么摩擦也不会发生像大分子聚合物那样电子运动的混乱或电子的转移,所以摩擦金属不会产生静电。
然而金属导体存在较大的电子空位,带电荷的物体与金属接触,在电压 的作用下,电荷进入金属,使金属导体带电。同时,多出(或缺少)电子的运动伴生着的非常规的电磁波,多出的电子运动伴生的波有挤占正常电子脱离轨道运动的趋势(带负电),缺少电子结构元则挪用相邻原子的正常电子使其脱离轨道运动的趋势(带正电)。非常规的电子运动伴生的波就形成了金属导体的静电电压 。
移来(走)的电子越多,金属体中电子的挤占(挪用)现象越剧烈,伴生着的非常规的电磁波就越强,物体的电压 就越高。
非常规的电磁波(电压 波)可以是高电位,也可以是低电位;可以是直流,也可以是交流;可以是正弦波、方波、尖波等各种形式的波。电压 波通过电子空位充斥在导体的各个部位,一旦形成通路,导体中的电子就会随着电压 波的驱使在电子空位中换位移动形成电流,
如果按现有理论,金属内充满着自由电子,原子外层的价电子松散,可以脱离原子在导体内自由运动,电子充分自由,没有固定的归属,那么移来移走些许电子无关痛痒。多出的外来的电子应该舒适的躺在其间;少几个电子也没有什么关系,不存在非常规的电子运动,没有非常规的电磁波,何以形成静电电压 ?
正因为自由电子理论与电压 的形成存在着这不可调和的矛盾,现行理论无法自圆其说,于是就缄口不谈物质内电压 的形成。这是当今物理学一个不光彩的侧面。
三、金属导体电荷的分布
把外电荷导入金属导体,这时立即就有电荷分布在金属表面或聚集在尖端,在平面、柱面上均布,在曲率半径小的表面聚集,同时产生电压 ,能在尖端放电。这是实验事实,为什么外来电荷只能分布在表面?
如果按现有理论,金属内部是充满松散的自由电子的,外来的电子也是电子,长相一样,性质相同,应该成为自由电子新成员,也应该在金属内自由分布,为何会产生歧视,驱赶到表面?如果按现有理论,核外电子是毫无规律的电子云、金属内部是充满自由电子的,那么,外来的电子应该在金属内自由分布,又如何会形成尖端放电?
面对导体的静电感应和电荷趋附表面、趋尖的事实,自由电子理论难以自圆其说,于是就编造出了个静电平衡理论。
大学的教材把这种现象归结为“静电平衡”。静电平衡理论很奇特,在平常状态金属内的“松散的、可以脱离原子的自由电子”,在移走(来)了几个电子后,原来的松散电子顿时就失去了自由!静电平衡的原理何在?为什么在平常状态金属内电子“自由自在”,移走(来)了几个电子,导体内顿时就成了等势体?
静电平衡理论很离奇、很费解,只要移去(来)几个电子,就能在皮秒内使几万亿亿个自由电子顿时失去自由,使每秒1000公里速度(300K)运行的自由电子不再宏观运动,却不能交代此时失去自由的电子会以怎样的线路运动。而且这些只是发生在1立方厘米铜材内的故事。(数据摘自《大学物理教程》,吴锡珑主编,第二册,第二版 第12章)
一般学生对1立方厘米铜材发生静电平衡,可能没有多大的感触。我们不妨想大点,设想一下,一艘下水前的航母只要移去(来)几个电子,就能使十几万吨钢铁的多少亿亿亿个自由电子顿时失去自由,而且是在皮秒内使每秒1000公里速度运行的自由电子改变运动状态,其间包含了多大的冲量!这样的状况竟是由带电的小球感应或是移出几个电子造成,真是太神奇了!符合能量守恒定律吗?符合动量守恒定律吗?实在是匪夷所思!
静电平衡理论费了好大的劲连唬带混地“解释”了电荷的趋表,可面对电荷在趋表的同时产生的静电电压 ,就闭口不谈。
青年学者们读书要用自己的头脑深入的想一想,不要尽信书,不要完全的被动的接受。
事实上导体内物质运动状况正如《挑战量子物理(四)第二章、物质的构成 4 》所说:金属导体内核外电子的规律运转同样也伴生着电磁波。在通常情况下这种电磁波在物质内协调稳定,构成了物体的内聚力(价和力、电磁力),金属内充满电磁波。
外来电荷进入金属导体,受到金属体内规律稳定的核外电子运转所伴生着的电磁波的排挤,无容身之地,被赶到了电磁波不太密集的导体表面,这就形成了外来电荷分布在金属表面的自然现象。
因为导体的结构元大小一致,分布均匀,由此也形成了电荷在球面或大平面、大柱面的表面均匀分布。(无外磁场、电场的干扰)
由于金属体的结构元大小一致,在物体表面曲率半径不同的地方不可能分布均匀,在曲率半径小的地方结构元间靠外表面处的间隙大(可以想象成用砖块砌圆角),电荷在此聚集较密。在曲率半径更小的物体尖端,外表面处的结构元间隙更大,电荷聚集更密,密集的电荷在此非常规运动,形成较高的电压 ,又没有有效的约束,所以此处电荷容易外溢,形成物体的尖端放电。
分布在表面或尖端的电荷不会是静止的,受到核心库仑力的吸引,这些电子会窜入附近的结构元参与价和运转,顶替出原来的价和电子,造成了导体表面电子运转的紊乱,紊乱运转电子所伴生着的非常规的电磁波形成了导体静电电压 。
这样,用核外电子规律运动的观点综合解释了物质内进入了电荷形成电压 的原理;解释了金属导体内进入了电荷所形成的电荷趋表、趋尖,以及导体内形成电压 的原理。说理明晰,与实验事实全面的相符。
科学应该是坦诚、敞亮的,不需要丝毫的遮掩;科学应该是系统的、逻辑的,与自然事实完全相符。那些不能自圆其说,于是就回避、遮掩的就是伪科学。
科学无禁区,我希望我们的科学界正面回答,“电压 是怎样形成的,”不要再欺骗我们的孩子,不要回避、胡弄我们的孩子。科学家首先应该是一个诚信、正直的人。
大家都知道,水在管中之所以能流动,是因为有着高水位和低水位之间的差别而产生的一种压力,水才能从高处流向低处。城市中使用的自来水,之所以能够一打开水门,就能从管中流出来,也是因为自来水的贮水塔比地面高,或者是由于用水泵推动水产生压力差的缘故。电也是如此,电流之所以能够在导线中流动,也是因为在电流中有着高电势能和低电势能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叫电势差,也叫电压 。换句话说。在电路中,任意两点之间的电位差称为这两点的电压 。通常用字母U代表电压 ,电压 的单位是伏特(V),简称伏,用符号V表示。高电压 可以用千伏(kV)表示,低电压 可以用毫伏(mV)表示,也可以用微伏(μv)表示。电压 是产生电流的原因。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千伏 (kV)=1000伏(V)
1伏(V)=1000毫伏(mV)
千伏大于伏特大于毫伏,进率为1000。
1伏(V)=1000000微伏(μv)
1兆伏(MV)=1000000伏(V)
由大到小10的负三次方 每单位
由小到大10的三次方 voltage
两点间电场强度的线积分。电压 代表电场力对单位正电荷由场中一点移动到另一点所做的功。在国际单位制中其单位为伏[特](V)。电压 的定义公式为
式中Uab代表a点与b点之间的电压 ,E 为电场强度,dl为积分路径上的线元。如果上式为正值,则Uab为自a到b的电压 降落(简称压降);若上式为负值,则Uab为电压 升高(简称压升)。
在一静电场中,每一点对指定的参考点有一定的电位,两点之间的电压 就是它们的电位差。即
Uab=φa-φb
式中φa、φb分别为a点和b点的电位。两点间的电压 或电位差与电位参考点的选择无关。
在时变电磁场中,电场不仅有库仑定律所描述的库仑电场,还有由电磁感应所产生的感应电场。感应电场的路积分值因路径而异,即两点间沿不同路径可以有不同电压 。电工设备中一种绝缘结构通常只能承受小于某规定数值的电压 ,否则将导致绝缘击穿而损坏。在导体中的电流密度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而变大。若电压 过高将使温度急剧升高亦可能造成损坏。反之,电压 不足又使设备不能正常运行甚至造成事故。 voltage
静电场或电路中两点之间的电势差。在静电场或直流电路中 ,任意两点的电压 方向不随时间变化,其方向值恒定。在交流电路中,任意两点的电压 随时间变化 ,电压 有瞬时值 、峰值、平均值、有效值的区分。对于随时间按正弦或余弦函数变化的交流电压 ,所谓有效值等于峰值除以 。例如,照明用电为220伏,是指电压 的有效值为220伏。国际单位制(SI)中,电压 单位是伏(V)。 电压 ,就像水压似的,水压能使静止的水按一定的方向流动,那么电压 就是能使导体中电子按一定方向运动的一个物理量,对它的定义可以简单的这样理解的
另外,物理假如是刚接触(或许不是刚接触),一定要学进去,最好的方法就是交流着学习,取长补短,以至产生兴趣,就能学好了! 这样对今后的学习就会有很大的帮助
电压 ,电流,电阻的关系就是欧姆定律(欧姆定理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或把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的电路,比如电热丝,但是电动机就不适用)是由电源提供的电压 !
电压 =电阻*电流 U=RI
电流=电压 /电阻 I=U/R
电阻=电压 /电流 R=U/I
电能=电流*电压 *通电时间 W=I*U*t
注意,在这个公式里常犯的错误就是这个说法“电阻跟导体两段电压 成正比,跟电流成反比”,这个说法是错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固有特性,只和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和温度有关(在中学就 接触这些),和电压 、电流无关.。
(1V=1000mV,1mV=1000µV。) Voltage represents the force of electric field to the unit positive charge from electric field some ambulation arrive a little bit work. The symbol of voltage is (V) and the unit of Voltage is (V).
补充2学生实验用电压 表
1.电源是提供电压 的装置。
2.电压 用字母U表示,单位:伏, 符号:V
3.电压 的大小用电压 表测量,符号:V
4.电压 表的使用
(1)使用前,先校零。
(2)电压 表必须并联在被测电路中。
(3)使电流从电压 表的“+”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4)所测电压 不允许超过它的量程。
(5)在不知电压 大小的情况下,可用快速试触最大量程的方法。
(6)电压 表在量程以内可以直接接在电源的两端。
5、中学生实验用的电压 表的量程与读数
(1)0~3V,分度值:0.1V
(2)0~15V,分度值:0.5V
6 电压 表的错误使用:
(1)电压 表与电灯(或其它用电器)串联:
电灯不亮(或其它用电器不工作),电压 表指针有较大偏转(示数接近电源电压 )
(2)电压 表与电流表串联:
电流表几乎没有示数(指针指在“0”刻度线不动),电压 表指针有较大偏转(示数接近电源电压 ) (1)串联:U总=U1+U2
特点:串联电路的总电压 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 之和。(串联分压)
(2)并联:U总=U1=U2
特点: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 相等。
计算公式:U=IR=P/I 电压 可分为高电压 与低电压 .
高低压的区别是:以火线的对地间的电压 值为依据的。对地电压 高于250伏的为高压。对地电压 小于250伏的为低压。
习惯的想法是380伏或 500伏以上的电压 为高压。220伏的为低压。其实质是一种误解,也是对电的不了解。
只要高于250伏,哪怕是一千 一万 十万伏 的只要对地电压 高于250伏就是高压。像我们的家庭用电220伏时一种低压。工业常用的380伏电压 其实也是一种低压。因为它是3根火线1根零线,火线的对地电压 是220伏所以它也是低压。 电视信号在天线上感应的电压 约0.1mV
维持人体生物电流的电压 约1mV
干电池两极间的电压 1.5V
电子手表用氧化银电池两极间的电压 1.5V
一节蓄电池电压 2V
手持移动电话的电池两极间的电压 3.6V
对人体安全的电压 不高于36V(即≤36V)
家庭电路的电压 220V
动力电路电压 380V
无轨电车电源的电压 550~600V
列车上方电网电压 1500v
手机电池电压 3v以上
电视机显像管的工作电压 10kV以上
发生闪电的云层间电压 可达10^3kV 当电池正常工作时所提供的电压 ,以V为单位。一般都低于电池的额定电压 。随着时间的增加工作中的电池电压 会逐渐降低。 dianya
电压
voltage
两点间电场强度的线积分。电压 代表电场力对单位正电荷由场中一点移动到另一点所做的功。在国际单位制中其单位为伏[特](V)。电压 的定义公式为
□式中□□代表□点与□点之间的电压 ,E 为电场强度,d□为积分路径上的线元。如果上式为正值,则□□为自□到□的电压 降落(简称压降);若上式为负值,则□□为电压 升高(简称压升)。
在一静电场中,每一点对指定的参考点有一定的电位,两点之间的电压 就是它们的电位差。即
□□=□□-□□式中□□、□□□分别为□点和□点的电位。 两点间的电压 或电位差与电位参考点的选择无关。
在时变电磁场中,电场不仅有库仑定律所描述的库仑电场,还有由电磁感应所产生的感应电场。感应电场的路积分值因路径而异,即两点间沿不同路径可以有不同电压 。电工设备中一种绝缘结构通常只能承受小于某规定数值的电压 ,否则将导致绝缘击穿而损坏。在导体中的电流密度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而变大。若电压 过高将使温度急剧升高亦可能造成损坏。反之,电压 不足又使设备不能正常运行甚至造成事故。
(王先冲)
: tensiona, potential difference, difference of potential, E n.: potential, tension, voltage, be negative to, nonconducting voltage, electric potential, electrical force measured in volts n. tension, voltage 伏特数 , 电位 , 电势 电脑 电脑百科 物理学家 物理 电流 技术 百科辞典 电源 加速度 速度 触电 危险 触电及预防 开路 电池 放电 电阻 欧姆定律 浪涌 更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