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藥名。生地黃的簡稱。未經蒸製的地黃的根,有退熱﹑止血等作用。 |
|
中藥名,是地黃的根,鮮的淡黃色,幹的灰褐色,有退熱、止血等作用;也叫“生地黃” |
|
生荒 |
|
安全之地 |
|
忠臣從此無生地 |
謂可以保全生命之地;安全之地 Land that can save lives; safe place |
謂可以保全生命之地;安全之地。《史記·淮陰侯列傳》:“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 晉 葛洪 《抱樸子·微旨》:“有急則入生地而止,無患也。” 明 陸容 《過旌功祠拜忠肅公遺像感懷》詩:“公為奇禍衆和之,忠臣從此無生地。” |
|
新地。 宋 陸遊 《書渭橋事》:“使者來按視都城基, 漢 唐 故城,王氣已盡,當求生地。” |
天資;資質 Talent; qualification |
天資;資質。 明 李東陽 《奉謙齋徐先生書》:“顧生地素拙,無以為退藏計。” |
|
未開墾之地。《續資治通鑒·宋神宗熙寧五年》:“ 挺 又括並邊生地冒耕田千八百頃,募人佃種,以益邊儲。” |
|
生地在房地産中的定義:
raw land
完成土地徵用,未經開發、不可直接作為建築用地的農用地或荒地等土地。
生地:黃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的新鮮或乾燥的塊根。主産於我國河南、河北、內蒙古及東北。大部分地區有栽培。秋季采挖,鮮用或乾燥切片生用。熟地黃為生地黃經加黃酒拌蒸至內外色黑、油潤,或直接蒸至黑潤而成。切厚片用。黃生地黃有清熱涼血、益陰生津之功效。李時珍對生地黃的評價是:“服之百日面如桃花,三年輕身不老。”
原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灰白色長柔毛及腺毛。塊根肥厚肉質。花紫紅色,略成二唇形。
生地
性味歸經:
生地黃味甘、苦,性寒。歸心、肝、肺經。
功能主治:
具有清熱涼血功效用於溫熱病熱入營血,壯熱神昏,口幹舌絳。如清營湯。
治溫病後期,餘熱未盡,陰液已傷,夜熱早涼,舌紅脈數者,如青蒿鱉甲湯。
可用於治溫熱病熱入營血,血熱毒盛,吐血衄血,斑疹紫黑。如四生丸;
養陰生津功效 用於津傷口渴,內熱消渴。治溫病傷陰,腸燥便秘,如增液湯。
藥用時煎服,10~30g,鮮品用量加倍,或以鮮品搗汁入藥。鮮生地味甘苦性大寒,作用與幹地黃相似,滋陰之力稍遜,但清熱生津,涼血止血之力較強。本品性寒而滯,脾虛濕滯腹滿便溏者,不宜使用。
生地
(一)概述
別名地黃、酒壺花、懷慶地黃。
為玄參科植物懷慶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gaerin) libosch.f.huelchingensis(chao et schih) hsiao)],以塊莖入藥。鮮地黃:清熱、生津、涼血;生地黃:清熱、生津、潤燥、滑腸、破瘀、生新、止痛、調經、金瘡瘀、涼血、止血;熟地黃:滋陰補腎、調經補血、血虛頭痛、肝痛。原主産於河南省溫縣、孟縣、武陵、博愛、沁陽等縣,現全國各省、自治區幾乎都有引種栽培。
(二)植物特性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25-40釐米,全植株被灰白色長柔毛和腺毛,根壯莖肥厚肉嫩,呈塊狀,圓柱形或組錘形,直徑2.5~5.5釐米,表面橘黃色,有半月形節及芽痕,莖生葉叢生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3~10釐米,寬1.5~4釐米,先端鈍,某部漸窄,下成生葉柄,邊緣具有不整齊鈍齒,葉上面多皺,下面帶紫色。4~5月間花望從葉叢中抽出,僅有少數較小的無柄落片葉,花塞頂端有稀疏的總狀花序;花等種狀,5淺裂;花冠紫紅色,裏面常有黃色帶紫的條紋,長約4釐米,花冠管稍彎麯,尖端5淺裂,呈二唇形。雄蕊4,二強,着生於花冠管的近基部處,子房上位,2室,花柱單一柱頭膨大,蒴果卵形或頂端有宿存花柱,基都有宿萼。
(三)生長特性
生地對氣候條件要求不太嚴,但要求氣候溫和。陽光充足。排水良好、上層深厚、肥沃而疏鬆的壤土和砂壤上。過較過沙的土壤,蔭蔽處生長不好。低窪或????鹼地采取輪作,忌連作。
(四)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
生地易感染病害,對前茬作物要求很嚴,忌豆科、茄科、葫蘆科、十字花科連作。前茬作物以禾本科為好。選光照充足。排水良好的、肥沃疏鬆的、前茬禾本科和蔬菜、白薯等作物為好,前作收穫後,上凍前,深翻土地30釐米左右。第二年春天種植前,施基肥(農傢肥)60000千克 /公頃,翻耕一次,耙平整細作畦,寬150釐米左右,長根據種子數量和地形而定,地勢低,多雨地區,打高畦,20釐米左右高,或起壟,壟面寬45-60釐米,溝寬30釐米,高20釐米左右,以利排水。
2.繁殖方法
生地繁殖方法有兩種: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大面積生産普遍采用根莖繁殖,種子繁殖多半作為育種采用。
寒冷的地區,把地黃秋天收回,用窖藏,次春選粗細均勻手指粗無病蟲害的,取中部折成6~8釐米小段,每段要求有2~3個芽眼,稍風幹後,或用草木灰粘斷口處,作為種栽用。在比較溫暖的地方,地黃收穫時,選好的留在地裏,作第二年的種栽用。春栽地黃,於7月末,挖出來,栽新的地塊,切成1釐米長的小段,按株行距12釐米*25釐米栽、栽後註意灌水、排水、施肥、除草、田間管理等生長培育,越鼕第二年春天創出作種栽,最好隨挖隨種,此法比較好。生地生活力強,産量高、質量好,並能防止品種退化。
栽植方法:北方4月上旬至4月下旬,栽早地黃或春地黃,在北方,小麥收穫後5月下旬至6月上旬,栽晚地黃或麥在地黃。在南方驚蟄至春分栽種,在打好的畦面上,按行距45釐米開深7釐米左右、寬10~13釐米的溝,以25~30釐米株距,錯開放入根莖,覆土蓋平畦面,如果早春栽植,外溝深10~15釐米,將挖出的土蓋在下種溝上面,在溝內澆水,當大部分生地生芽時,把溝填平,做成平畦,保持地溫和水分,地面不板結,出苗整齊。每公頃地用種栽450-600千克。
3.間套作
生地苗期較長,在畦埂上,應間作一些矮小的早熟作物,間作密度小。蠶豆、紅小豆、四季豆、早熟玉米等分枝少的植物。
4.田間管理
生地出苗後至封壟中耕除草3次,第一次中耕除草,應特別小心,勿傷害幼苗,深3釐米以內,結合中耕除草,追施兩次肥,以農傢肥為主,每次每公頃15000千克左右,第一次苗高6-10釐米時,第二次苗高15~25釐米時追一次,一定是腐熟肥料,開溝施於行間。
灌水排水:生地既怕旱又怕澇。春季栽種時,天旱必須澆水,栽種後第一次可多澆水,以後經常保持土壤含水量在30%即可,雨季註意排水,防止亂根。
5.病蟲害防治
(1)斑枯病
是真菌中半知菌感染,侵害地黃的葉子,葉面上有圓形不規則的黃褐色斑,並帶有小黑點。
防治方法:發病初期噴1:1:150的波爾多液,13天左右噴一次,連續3~4次。或用60%代森鋅500~600倍液13天左右打一次,連續3~4次。燒毀病葉,並做好排水工作。
(2)枯萎病
真菌中半知菌感染。發病初期葉柄呈水浸狀的褐色斑,間葉侵染,葉柄腐爛,地上部枯萎下垂。設有排水溝,4年左右輪作一次即不得此病。發病初期用50%退菌特1000~1500倍液或用50%多菌靈1000倍液澆灌。7~10天1次,連續2~3次。
(3)黃斑病
是由於蚜蟲和葉蟬帶毒而感染,使葉面變成黃白色近圓形斑,葉脈隆起,凹凸不平,皺縮。
防治方法:用80%敵敵度1500~2000倍液殺蚜蟲等。
(4)紅蜘蛛成蟲和若蟲5月份在葉背面吸食汁液,被害處呈黃白色小斑,至葉片褐色幹枯。
防治方法:用樂果乳劑0.5千克加水1000千克噴射防治,清除枯枝落葉。
6.選優良品種
生地無性繁殖,易退化,所以進行種栽培育顯得十分重要。7~8月份,在當年春季栽種的地黃內,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優良品種的植株作種栽,挖出根狀莖,折成3.3~6釐米小段,切口斷面沾草木灰,陰涼地方稍晾一下。栽在已深翻過,施足腐熟堆肥的畦子裏,按行株距30釐米*5釐米栽一苗,覆土1.5釐米左右,澆透水。加強田間管理,除草、排水等工作。待第二年春天挖出作種栽,隨挖隨栽,産量高,質量好,能防止品種退化。
在寒冷地區,種栽不能在野外地裏越鼕,可在秋季收穫春地黃時,選擇無病蟲害的、沒有傷口的中等大小的塊莖,放在背陰處稍晾,放在挖好的深寬3米以上的坑裏,坑底放一層沙,種栽放5釐米厚,上面蓋一層細土,不露地黃為度。以後隨氣溫的下降,土層增厚,最厚30釐米以上。春季隨氣溫的回升逐漸撤防寒士,或翻倒一次除去腐爛的塊莖,重新放火坑內,覆一層薄土,至栽種。
(五)采收加工
寒露至立鼕收穫,在畦的一端開溝,順序采挖,去莖葉、須根、泥土,忌水洗,分開大小,置於火炕上,先微火3天,待大部分生地發汗後,可加大火。頭1~3天,每天翻一次,以後每天翻2~3次,一直到生地發軟,內沒有硬核,顔色變黑,外皮變硬時取出來即為生地。
將地黃切成小塊或片乾燥成生地,生地再進行蒸曬製作,即為熟地。
【藥典標準】
本品為玄參科植物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的新鮮或乾燥塊根。秋季采挖,除去蘆頭、須根及泥沙,鮮用;或將地黃緩緩烘焙至約八成幹。前者習稱“鮮地黃”,後者習稱“生地黃”。
性狀
鮮地黃 呈紡錘形或條狀,長8~24cm,直徑 2~ 9cm。外皮薄,表面淺紅黃色,具彎麯的縱皺紋、芽痕、橫長皮孔及不規則疤痕。肉質,易斷,斷面皮部淡黃白色,可見橘紅色油點,木部黃白色,導管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甜、微苦。
生地黃 多呈不規則的團塊狀或長圓形,中間膨大,兩端稍細,有的細小,長條狀,稍扁而扭麯,長6~12cm, 直徑 3~6cm。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極皺縮,具不規則的橫麯紋。體重,質較軟而韌,不易折斷,斷面棕黑色或烏黑色,有光澤,具黏性。無臭,味微甜。
鑒別
本品橫切面:木栓細胞數列。皮層薄壁細胞排列疏鬆;散有較多分泌細胞,含橘黃色油滴;偶有石細胞。韌皮部較寬,分泌細胞較少。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射綫寬廣;導管稀疏,排列成放射狀。生地黃粉末深棕色。木栓細胞淡棕色,斷面觀類長方形,排列整齊。薄壁細胞類圓形,內含類圓形細胞核。分泌細胞形狀與一般薄壁細胞相似,內含橙黃色或橙紅色油滴狀物。具緣紋孔及網紋導管直徑約至92μm。
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20ml,加熱回流1小時,放冷,濾過,濾液回收甲醇至5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梓醇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甲醇-水(14:6: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茴香醛試液,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顔色的斑點。
檢查
總灰分 不得過6.0% (附錄Ⅸ k)。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2.0% (附錄Ⅸ k)。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項下的冷浸法(附錄Ⅹ a)測定,不得少於65.0%。
炮製
除去雜質,洗淨,悶潤,切厚片,乾燥。
性味與歸經
鮮地黃 甘、苦,寒。歸心、肝、腎經。
生地黃 甘,寒。歸心、肝、腎經。
功能與主治
鮮地黃 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用於熱病傷陰,舌絳煩渴,發斑發疹,吐血,衄血,咽喉腫痛。
生地黃 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用於熱病舌絳煩渴,陰虛內熱,骨蒸勞熱,內熱消渴,吐血,衄血,發斑發疹。
用法與用量鮮地黃 12~30g 。 生地黃 9~15g。
貯藏鮮地黃埋在砂土中,防凍;生地黃置通風乾燥處,防黴、防蛀。
【歷代本草著作對生地的論述】
《神農本草經》:味甘,寒。主治折跌,絶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生者尤良。
《名醫別錄》:大寒。主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産後血上薄心、悶絶,傷身、胎動、下血,胎不落,墮墜,宛折,瘀血,留血,衄血,吐血,皆搗飲之。
《藥性論》:君。能補虛損,溫中下氣,通血脈。治産後腹痛,主吐血不止。又云生地黃,味甘,平,無毒。解諸熱,破血,通利月水閉絶。不利水道,搗薄心腹,能消瘀血。病人虛而多熱,加而用之。
《日華子本草》:幹地黃,助心膽氣,安魂定魄,治驚悸,勞劣心肺損,吐血鼻衄,婦人崩中血運,助筋骨,長志。日幹者,平,火幹者,溫。
《開寶本草》:味甘、苦,寒,無毒。主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下血,破惡血、溺血,利大小腸,去胃中宿食,飽力斷絶,補五髒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利耳目。生者大寒。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産後血上薄心悶絶,傷身胎動下血,胎不落;墮墜,踠折,瘀血,留血,衄鼻,吐血,皆搗飲之。
《本草圖經》:《海上方》:治一切心痛,無問新久。以生地一味,隨人所食多少,搗絞取汁,搜面作飪或冷淘食,良久當利出蟲,長一蟲許,頭似壁宮,後不復患矣。昔有人患此病二年,深以為恨,臨終戒其傢人,吾死後當剖去病本。從其言果得出,置子竹節中,因食地黃飪亦與之,隨即壞爛。由此得方。劉禹錫《傳信方》孔其高:貞元十年,過高捨人崔抗女,患心痛垂絶,遂作地黃冷淘食,使吐一物,可方寸匕,狀如蛤蟆,無足目,似有口,遂愈。
《本草衍義》:涼血補血,補益腎水真陰不足。此藥大寒,宜斟酌用之,多服恐傷人胃氣。
《藥性賦》:味甘、苦,性寒,無毒。沉也,陰也。其用有四:涼心火之血熱,瀉脾土之濕熱,止鼻中之衄熱,除五心之煩熱。
《湯液本草》:氣寒,味苦,陰中之陽。甘苦大寒,無毒。
入手太陽經、少陰經之劑。
《象》雲:涼血補血,補腎水真陰不足。此藥大寒,宜斟酌用之,恐損胃氣。
《珍》雲:生血涼血。
《本草》雲: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産後血上薄心悶絶,傷身胎動下血,胎不落,墮墜腕折,瘀血留血,衄鼻吐血,皆搗飲之。
《液》雲:手少陰,又為手太陽之劑,故錢氏瀉丙與木通同用,以導赤也。諸經之血熱,與他藥相隨,亦能治之。溺血便血亦治之,入四散例。
《心》雲:苦甘,陰中微陽,酒浸上行、外行。生血、涼血去熱。惡貝母。
《本草衍義補遺》:生地黃大寒,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産後血上薄心悶絶,胎動下血,胎不落,墜折傷、瘀血、衄血、吐血,皆可搗飲之。病人虛而多熱者勿用,慎之!
《本草發揮》:潔古雲:生地黃性寒,味苦。涼血補血,補腎水真陰不足,治少陰心熱在內。此藥大寒,宜斟酌用之,恐損胃氣。《主治秘訣》雲:性寒,味苦,氣薄味厚,沉而降,陰也。其用有三:涼血,一也;除皮膚燥,二也;去諸濕澀,三也。又云:陰中微陽,酒浸上行。
《本草綱目》:《本經》所謂幹地黃者,乃陰幹,日幹,火幹者,故又云生者尤良。《別錄》復雲生地黃者,乃新掘鮮者,故其性大寒。其熟地黃乃後人復蒸曬者。諸傢本草皆指幹地為熟地,雖主治證同,而涼血補血之功稍異。
治齒痛唾血。
薑汁浸則不泥膈。酒製則不妨胃。鮮用寒,幹用涼。
中藥地黃為玄參科植物的根莖,每年10—11月採集,曬幹即成生地。將生地以砂仁、酒、陳皮為輔料,反復蒸曬至顔色變黑,質地柔軟即為熟地。生地與熟地藥理作用是不同的,臨床醫生和消費者切記不可將兩藥互相替用。
生地性寒,功能為涼血清熱、滋陰補腎、生津止渴,常用於治療骨蒸癆熱、咽喉燥痛、痰中帶血等癥。由生地為主製成的六味地黃丸,就是著名的補腎良藥,臨床還常用於慢性腎炎、高血壓、神經衰弱、肺結核等病的治療。
生地製成熟地後,藥性由寒變微溫,其功能也發生變化,成為補血藥。熟地配當歸、白芍、川芎就是大名鼎鼎的“四物湯”,常用於治療血虛癥。熟地配白芍能養肝,配柏子仁可養心,配竜眼肉能養脾,配麻黃則通血脈。但熟地滋膩滯脾,有礙消化,故脾虛少食、腹滿便溏者不宜服用。
曾有一位著名老中醫常用六味地黃湯隨癥加肉桂、五味子治療糖尿病、尿崩等癥獲得良效。專傢研究還發現,六味地黃丸對人體食管癌前病變有一定療效,並具有降低緻癌劑誘發肺癌和胃鱗癌的作用 |
|
生地
【來源】食療方
【原料】生地30剋,緑豆60剋。
【製法】水煮熟,去生地,食豆飲湯,每日1劑。
【用法】
【功效】 |
|
黃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生地:黃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的新鮮或乾燥的塊根。主産於我國河南、河北、內蒙古及東北。大部分地區有栽培。秋季采挖,鮮用或乾燥切片生用。熟地黃為生地黃經加黃酒拌蒸至內外色黑、油潤,或直接蒸至黑潤而成。切厚片用。黃生地黃有清熱涼血、益陰生津之功效。李時珍對生地黃的評價是:“服之百日面如桃花,三年輕身不老。”
原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灰白色長柔毛及腺毛。塊根肥厚肉質。花紫紅色,略成二唇形。
生地
性味歸經:
生地黃味甘、苦,性寒。歸心、肝、肺經。
功能主治:
具有清熱涼血功效用於溫熱病熱入營血,壯熱神昏,口幹舌絳。如清營湯。
治溫病後期,餘熱未盡,陰液已傷,夜熱早涼,舌紅脈數者,如青蒿鱉甲湯。
可用於治溫熱病熱入營血,血熱毒盛,吐血衄血,斑疹紫黑。如四生丸;
養陰生津功效 用於津傷口渴,內熱消渴。治溫病傷陰,腸燥便秘,如增液湯。
藥用時煎服,10~30g,鮮品用量加倍,或以鮮品搗汁入藥。鮮生地味甘苦性大寒,作用與幹地黃相似,滋陰之力稍遜,但清熱生津,涼血止血之力較強。本品性寒而滯,脾虛濕滯腹滿便溏者,不宜使用。
生地
(一)概述
別名地黃、酒壺花、懷慶地黃。
為玄參科植物懷慶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Gaerin) Libosch.f.huelchingensis(Chao et Schih) Hsiao)],以塊莖入藥。鮮地黃:清熱、生津、涼血;生地黃:清熱、生津、潤燥、滑腸、破瘀、生新、止痛、調經、金瘡瘀、涼血、止血;熟地黃:滋陰補腎、調經補血、血虛頭痛、肝痛。原主産於河南省溫縣、孟縣、武陵、博愛、沁陽等縣,現全國各省、自治區幾乎都有引種栽培。
(二)植物特性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25-40釐米,全植株被灰白色長柔毛和腺毛,根壯莖肥厚肉嫩,呈塊狀,圓柱形或組錘形,直徑2.5~5.5釐米,表面橘黃色,有半月形節及芽痕,莖生葉叢生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3~10釐米,寬1.5~4釐米,先端鈍,某部漸窄,下成生葉柄,邊緣具有不整齊鈍齒,葉上面多皺,下面帶紫色。4~5月間花望從葉叢中抽出,僅有少數較小的無柄落片葉,花塞頂端有稀疏的總狀花序;花等種狀,5淺裂;花冠紫紅色,裏面常有黃色帶紫的條紋,長約4釐米,花冠管稍彎麯,尖端5淺裂,呈二唇形。雄蕊4,二強,着生於花冠管的近基部處,子房上位,2室,花柱單一柱頭膨大,蒴果卵形或頂端有宿存花柱,基都有宿萼。
(三)生長特性
生地對氣候條件要求不太嚴,但要求氣候溫和。陽光充足。排水良好、上層深厚、肥沃而疏鬆的壤土和砂壤上。過較過沙的土壤,蔭蔽處生長不好。低窪或????鹼地采取輪作,忌連作。
(四)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
生地易感染病害,對前茬作物要求很嚴,忌豆科、茄科、葫蘆科、十字花科連作。前茬作物以禾本科為好。選光照充足。排水良好的、肥沃疏鬆的、前茬禾本科和蔬菜、白薯等作物為好,前作收穫後,上凍前,深翻土地30釐米左右。第二年春天種植前,施基肥(農傢肥)60000千克 /公頃,翻耕一次,耙平整細作畦,寬150釐米左右,長根據種子數量和地形而定,地勢低,多雨地區,打高畦,20釐米左右高,或起壟,壟面寬45-60釐米,溝寬30釐米,高20釐米左右,以利排水。
2.繁殖方法
生地繁殖方法有兩種: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大面積生産普遍采用根莖繁殖,種子繁殖多半作為育種采用。
寒冷的地區,把地黃秋天收回,用窖藏,次春選粗細均勻手指粗無病蟲害的,取中部折成6~8釐米小段,每段要求有2~3個芽眼,稍風幹後,或用草木灰粘斷口處,作為種栽用。在比較溫暖的地方,地黃收穫時,選好的留在地裏,作第二年的種栽用。春栽地黃,於7月末,挖出來,栽新的地塊,切成1釐米長的小段,按株行距12釐米*25釐米栽、栽後註意灌水、排水、施肥、除草、田間管理等生長培育,越鼕第二年春天創出作種栽,最好隨挖隨種,此法比較好。生地生活力強,産量高、質量好,並能防止品種退化。
栽植方法:北方4月上旬至4月下旬,栽早地黃或春地黃,在北方,小麥收穫後5月下旬至6月上旬,栽晚地黃或麥在地黃。在南方驚蟄至春分栽種,在打好的畦面上,按行距45釐米開深7釐米左右、寬10~13釐米的溝,以25~30釐米株距,錯開放入根莖,覆土蓋平畦面,如果早春栽植,外溝深10~15釐米,將挖出的土蓋在下種溝上面,在溝內澆水,當大部分生地生芽時,把溝填平,做成平畦,保持地溫和水分,地面不板結,出苗整齊。每公頃地用種栽450-600千克。
3.間套作
生地苗期較長,在畦埂上,應間作一些矮小的早熟作物,間作密度小。蠶豆、紅小豆、四季豆、早熟玉米等分枝少的植物。
4.田間管理
生地出苗後至封壟中耕除草3次,第一次中耕除草,應特別小心,勿傷害幼苗,深3釐米以內,結合中耕除草,追施兩次肥,以農傢肥為主,每次每公頃15000千克左右,第一次苗高6-10釐米時,第二次苗高15~25釐米時追一次,一定是腐熟肥料,開溝施於行間。
灌水排水:生地既怕旱又怕澇。春季栽種時,天旱必須澆水,栽種後第一次可多澆水,以後經常保持土壤含水量在30%即可,雨季註意排水,防止亂根。
5.病蟲害防治
(1)斑枯病
是真菌中半知菌感染,侵害地黃的葉子,葉面上有圓形不規則的黃褐色斑,並帶有小黑點。
防治方法:發病初期噴1:1:150的波爾多液,13天左右噴一次,連續3~4次。或用60%代森鋅500~600倍液13天左右打一次,連續3~4次。燒毀病葉,並做好排水工作。
(2)枯萎病
真菌中半知菌感染。發病初期葉柄呈水浸狀的褐色斑,間葉侵染,葉柄腐爛,地上部枯萎下垂。設有排水溝,4年左右輪作一次即不得此病。發病初期用50%退菌特1000~1500倍液或用50%多菌靈1000倍液澆灌。7~10天1次,連續2~3次。
(3)黃斑病
是由於蚜蟲和葉蟬帶毒而感染,使葉面變成黃白色近圓形斑,葉脈隆起,凹凸不平,皺縮。
防治方法:用80%敵敵度1500~2000倍液殺蚜蟲等。
(4)紅蜘蛛成蟲和若蟲5月份在葉背面吸食汁液,被害處呈黃白色小斑,至葉片褐色幹枯。
防治方法:用樂果乳劑0.5千克加水1000千克噴射防治,清除枯枝落葉。
6.選優良品種
生地無性繁殖,易退化,所以進行種栽培育顯得十分重要。7~8月份,在當年春季栽種的地黃內,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優良品種的植株作種栽,挖出根狀莖,折成3.3~6釐米小段,切口斷面沾草木灰,陰涼地方稍晾一下。栽在已深翻過,施足腐熟堆肥的畦子裏,按行株距30釐米*5釐米栽一苗,覆土1.5釐米左右,澆透水。加強田間管理,除草、排水等工作。待第二年春天挖出作種栽,隨挖隨栽,産量高,質量好,能防止品種退化。
在寒冷地區,種栽不能在野外地裏越鼕,可在秋季收穫春地黃時,選擇無病蟲害的、沒有傷口的中等大小的塊莖,放在背陰處稍晾,放在挖好的深寬3米以上的坑裏,坑底放一層沙,種栽放5釐米厚,上面蓋一層細土,不露地黃為度。以後隨氣溫的下降,土層增厚,最厚30釐米以上。春季隨氣溫的回升逐漸撤防寒士,或翻倒一次除去腐爛的塊莖,重新放火坑內,覆一層薄土,至栽種。
(五)采收加工
寒露至立鼕收穫,在畦的一端開溝,順序采挖,去莖葉、須根、泥土,忌水洗,分開大小,置於火炕上,先微火3天,待大部分生地發汗後,可加大火。頭1~3天,每天翻一次,以後每天翻2~3次,一直到生地發軟,內沒有硬核,顔色變黑,外皮變硬時取出來即為生地。
將地黃切成小塊或片乾燥成生地,生地再進行蒸曬製作,即為熟地。
【藥典標準】
本品為玄參科植物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的新鮮或乾燥塊根。秋季采挖,除去蘆頭、須根及泥沙,鮮用;或將地黃緩緩烘焙至約八成幹。前者習稱“鮮地黃”,後者習稱“生地黃”。
性狀
鮮地黃 呈紡錘形或條狀,長8~24cm,直徑 2~ 9cm。外皮薄,表面淺紅黃色,具彎麯的縱皺紋、芽痕、橫長皮孔及不規則疤痕。肉質,易斷,斷面皮部淡黃白色,可見橘紅色油點,木部黃白色,導管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甜、微苦。
生地黃 多呈不規則的團塊狀或長圓形,中間膨大,兩端稍細,有的細小,長條狀,稍扁而扭麯,長6~12cm, 直徑 3~6cm。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極皺縮,具不規則的橫麯紋。體重,質較軟而韌,不易折斷,斷面棕黑色或烏黑色,有光澤,具黏性。無臭,味微甜。
鑒別
本品橫切面:木栓細胞數列。皮層薄壁細胞排列疏鬆;散有較多分泌細胞,含橘黃色油滴;偶有石細胞。韌皮部較寬,分泌細胞較少。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射綫寬廣;導管稀疏,排列成放射狀。生地黃粉末深棕色。木栓細胞淡棕色,斷面觀類長方形,排列整齊。薄壁細胞類圓形,內含類圓形細胞核。分泌細胞形狀與一般薄壁細胞相似,內含橙黃色或橙紅色油滴狀物。具緣紋孔及網紋導管直徑約至92μm。
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20ml,加熱回流1小時,放冷,濾過,濾液回收甲醇至5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梓醇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甲醇-水(14:6: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茴香醛試液,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顔色的斑點。
檢查
總灰分 不得過6.0% (附錄Ⅸ K)。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2.0% (附錄Ⅸ K)。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項下的冷浸法(附錄Ⅹ A)測定,不得少於65.0%。
炮製
除去雜質,洗淨,悶潤,切厚片,乾燥。
性味與歸經
鮮地黃 甘、苦,寒。歸心、肝、腎經。
生地黃 甘,寒。歸心、肝、腎經。
功能與主治
鮮地黃 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用於熱病傷陰,舌絳煩渴,發斑發疹,吐血,衄血,咽喉腫痛。
生地黃 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用於熱病舌絳煩渴,陰虛內熱,骨蒸勞熱,內熱消渴,吐血,衄血,發斑發疹。
用法與用量 鮮地黃 12~30g 。 生地黃 9~15g。
貯藏 鮮地黃埋在砂土中,防凍;生地黃置通風乾燥處,防黴、防蛀。
【歷代本草著作對生地的論述】
《神農本草經》:味甘,寒。主治折跌,絶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生者尤良。
《名醫別錄》:大寒。主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産後血上薄心、悶絶,傷身、胎動、下血,胎不落,墮墜,宛折,瘀血,留血,衄血,吐血,皆搗飲之。
《藥性論》:君。能補虛損,溫中下氣,通血脈。治産後腹痛,主吐血不止。又云生地黃,味甘,平,無毒。解諸熱,破血,通利月水閉絶。不利水道,搗薄心腹,能消瘀血。病人虛而多熱,加而用之。
《日華子本草》:幹地黃,助心膽氣,安魂定魄,治驚悸,勞劣心肺損,吐血鼻衄,婦人崩中血運,助筋骨,長志。日幹者,平,火幹者,溫。
《開寶本草》:味甘、苦,寒,無毒。主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下血,破惡血、溺血,利大小腸,去胃中宿食,飽力斷絶,補五髒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利耳目。生者大寒。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産後血上薄心悶絶,傷身胎動下血,胎不落;墮墜,踠折,瘀血,留血,衄鼻,吐血,皆搗飲之。
《本草圖經》:《海上方》:治一切心痛,無問新久。以生地一味,隨人所食多少,搗絞取汁,搜面作飪或冷淘食,良久當利出蟲,長一蟲許,頭似壁宮,後不復患矣。昔有人患此病二年,深以為恨,臨終戒其傢人,吾死後當剖去病本。從其言果得出,置子竹節中,因食地黃飪亦與之,隨即壞爛。由此得方。劉禹錫《傳信方》孔其高:貞元十年,過高捨人崔抗女,患心痛垂絶,遂作地黃冷淘食,使吐一物,可方寸匕,狀如蛤蟆,無足目,似有口,遂愈。
《本草衍義》:涼血補血,補益腎水真陰不足。此藥大寒,宜斟酌用之,多服恐傷人胃氣。
《藥性賦》:味甘、苦,性寒,無毒。沉也,陰也。其用有四:涼心火之血熱,瀉脾土之濕熱,止鼻中之衄熱,除五心之煩熱。
《湯液本草》:氣寒,味苦,陰中之陽。甘苦大寒,無毒。
入手太陽經、少陰經之劑。
《象》雲:涼血補血,補腎水真陰不足。此藥大寒,宜斟酌用之,恐損胃氣。
《珍》雲:生血涼血。
《本草》雲: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産後血上薄心悶絶,傷身胎動下血,胎不落,墮墜腕折,瘀血留血,衄鼻吐血,皆搗飲之。
《液》雲:手少陰,又為手太陽之劑,故錢氏瀉丙與木通同用,以導赤也。諸經之血熱,與他藥相隨,亦能治之。溺血便血亦治之,入四散例。
《心》雲:苦甘,陰中微陽,酒浸上行、外行。生血、涼血去熱。惡貝母。
《本草衍義補遺》:生地黃大寒,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産後血上薄心悶絶,胎動下血,胎不落,墜折傷、瘀血、衄血、吐血,皆可搗飲之。病人虛而多熱者勿用,慎之!
《本草發揮》:潔古雲:生地黃性寒,味苦。涼血補血,補腎水真陰不足,治少陰心熱在內。此藥大寒,宜斟酌用之,恐損胃氣。《主治秘訣》雲:性寒,味苦,氣薄味厚,沉而降,陰也。其用有三:涼血,一也;除皮膚燥,二也;去諸濕澀,三也。又云:陰中微陽,酒浸上行。
《本草綱目》:《本經》所謂幹地黃者,乃陰幹,日幹,火幹者,故又云生者尤良。《別錄》復雲生地黃者,乃新掘鮮者,故其性大寒。其熟地黃乃後人復蒸曬者。諸傢本草皆指幹地為熟地,雖主治證同,而涼血補血之功稍異。
治齒痛唾血。
薑汁浸則不泥膈。酒製則不妨胃。鮮用寒,幹用涼。
中藥地黃為玄參科植物的根莖,每年10—11月採集,曬幹即成生地。將生地以砂仁、酒、陳皮為輔料,反復蒸曬至顔色變黑,質地柔軟即為熟地。生地與熟地藥理作用是不同的,臨床醫生和消費者切記不可將兩藥互相替用。
生地性寒,功能為涼血清熱、滋陰補腎、生津止渴,常用於治療骨蒸癆熱、咽喉燥痛、痰中帶血等癥。由生地為主製成的六味地黃丸,就是著名的補腎良藥,臨床還常用於慢性腎炎、高血壓、神經衰弱、肺結核等病的治療。
生地製成熟地後,藥性由寒變微溫,其功能也發生變化,成為補血藥。熟地配當歸、白芍、川芎就是大名鼎鼎的“四物湯”,常用於治療血虛癥。熟地配白芍能養肝,配柏子仁可養心,配竜眼肉能養脾,配麻黃則通血脈。但熟地滋膩滯脾,有礙消化,故脾虛少食、腹滿便溏者不宜服用。
曾有一位著名老中醫常用六味地黃湯隨癥加肉桂、五味子治療糖尿病、尿崩等癥獲得良效。專傢研究還發現,六味地黃丸對人體食管癌前病變有一定療效,並具有降低緻癌劑誘發肺癌和胃鱗癌的作用。
生地:味甘苦、性寒而入血分,清熱涼血。主治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秘。
一、生地的名稱
生地,顧名思義,不能重茬種植。雖然許多朋友都知道它的名字,但對它的含義並不夠地人可是交了不少學費,山西省襄汾縣南辛店的徐傢興同志1983年種植過生地的地2002年再次種植,結果出苗後長勢緩慢,到了6—7月份進入膨脹期非但未加快生長,反而成片死亡,損失慘重。老徐對生地之意深有所得。二十年方且不成,更不論八年、十年。足以見生地對土地要求之嚴格。看來於生地而言,土地是較為珍貴而又不可再生的資源。
生地,別名地黃。該品種適合地球緯度37度所有生長,對土地要求較為嚴格,下濕地、????鹼地、無霜期低於六個月的都不能種植。四川、湖北、新疆、湖南等地種植都未獲成功就是生地未能在全國大面積發展的原因。
二、生地用途與用量
生地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根莖,味甘而苦,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功能,用於熱病、舌絳煩渴舌、陰虛內熱、骨蒸消渴、吐血、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秘等癥。常用中成藥有六味地黃丸、地黃明目丸、知柏地黃丸、消渴丸、三九胃泰、烏雞白鳳丸、匯仁腎寶、消糖丸等。
生地用量,據中國醫保統計我國2002年出口6000噸左右,國內藥廠投料18000噸,配方2000—4000噸,總計用量在26000—28000噸,為我國中藥材用量之首。
三、産地分佈
生地八十年代前,主要産於以四大懷藥文明全國的古懷慶府,即現在的河南焦作地區武陟縣、溫縣、博愛縣。改革開放後,産區擴散,形成了山西運城地區的芮城縣、臨猗縣、絳縣、萬榮縣,臨汾地區的襄汾縣、侯馬市、麯沃縣、翼城縣,陝西渭南、大荔,河北的邯鄲、安國,老産區河南焦作地區號稱四大生地産區。伴隨着十幾年生地價格的上下沉浮,因各産區土壤結構的不同、地理位置、氣候溫差、購銷、加工成本等諸多因素的約束和影響,當前山西臨汾地區形成了産量約占全國80%的主産區,其它三大産區除河南焦作的溫縣在黃河灘地上有少量種植外,另外兩個産區産量甚微,幾乎為零。
生地加工費、工時費、耗煤量極大,需火炕加工,1公斤成品需用煤1公斤。2002年我國對中小煤礦關停整頓。懲治力度加大,每噸煤的售價由原來的60元/噸上漲到當前的300元/噸。這無疑提高了生地的成本,山西豐富的煤炭資源優勢和當地人的辛苦勤勞。商販們行走於周邊各縣區,使得襄汾成了全國最大的生地主産區。生地有特別的生長特性,春種鼕收,生長期七個月,根莖留種(種子和商品相衝突)。對土壤要求苛刻,30年方能輪作一次,産量極小,甚至一無所獲,使得可種植面積逐年減少。連續五年的低價(1999—2003年)極大挫傷了藥農的積極性。連續五年低𠔌徘徊,價位小幅震蕩,大勢持續走低。商販存了一年又一年,年年不見漲,時間精神和財力的消耗打擊下,心理防綫逐年瓦解,不再存貨,使得生地這一品種失去了蓄水池的調節,連年減種,多年價低,庫存薄弱。目前就山西産地而言,就剩下臨汾地區的浮山、大寧、新絳、洪洞、翼城、襄汾有少部分種植面積,今年的下種面積也低也於去年的60%,可提供商品量更少,要比去年減少50%—60%,由於生地加工環節復雜,很難在全國再形成新的産區。
四、生地供求與缺口
生地這個社會需求在26000—28000噸的大品種,從98年高價位擴大種植面積到99年産新跌入低𠔌以來,中間兩次人為過早收購囤積,雖有小幅波動,但都沒能使産地貨源見底。五年的低價位,中間有好多人存貨小見漲,在長時間的精神消耗、資金睏擾的打擊下,2002年已將受中存貨基本拋售,大多數以失敗而收手。2002年3—4月份有些鄉鎮號召種植生地,當時種價2.5元/公斤,(畝需50公斤)化肥100元,地膜100元,農藥50元,澆灌100—200元,畝成本500元(如請人挖工資300元)總投資700—800元,而産後商販們在幾年勞作不賺錢,艱難困苦過鼕天的情況下,無人急於收鮮生地,而山區藥農不會加工,衹能賣鮮貨,價格由2001年産新時的0.5—0.6元/公斤下降到0.2—0.3元/公斤,鮮貨一般畝産1500—2500公斤,每5公斤鮮貨可加工1公斤生地,藥農的每畝生地收入也就300—400元。藥賤傷農,今年生地種植面積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60%,非典期間價格上升了50%,由非典前2.6元上漲到4元左右,而前期0.5—0.6賣不動的種子早已曬到太陽下面,再加上種植季節已過,無法再種植,這就給生經營帶來了商機。
目前生地庫存多少已處於透明狀態。全國庫存約7000噸,河南為1500噸左右,山西為3000噸左右,安國、亳州1000噸,成都為500噸,其它為1000噸。(廣州庫存在山西與河南之間)現到産新還有四個月,商機已到,不願賣貨,可能占現在庫存的50%,再看2003年産量,由於種植面積的大幅下降,前一時間,起挖用於配種的面積約占10%,價格由剛開始的3元/公斤漲到3.6元/公斤,鮮貨真是歷史最高價(産地藥農喜歡種植倒茬一代生地種)。
由於歷史庫存見底,2003年面積減少50—60%,2004年缺口可能在10000噸左右,也就是2004年6—7月份前産新貨基本銷完缺口較大。目前已有亳州、安國等地藥商實地考察,確認減産面積,並開始收購囤積,春江水暖鴨先知,産地人氣升溫,如此之大的用量,而且是剛性,價位一定在98年之上。
面對9—10月份生地用量高峰到來,估計産新前還會上浮30%左右。現在産地生地已經回流,商販們從河南禹州、武陟、運城等地已拉回300餘噸。當年川芎漲價,四川人從全國回購,就是這個道理。
生地
生地在房地産中的定義:
raw land
完成土地徵用,未經開發、不可直接作為建築用地的農用地或荒地等土地。 |
|
- : root of rehmannia, radix rehmanniae
- n.: dried rehmannia root, virgin soil, safe place
|
|
生地村 |
|
|
|
生地村 | 出生地 | 天生地 | 野生地 | 衍生地 | 發生地 | 簇生地 | 自生地 | 胎生地 | 滋生地 | 散生地 | 初生地 | 新生地 | 衛生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