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生吞活剥
目录
生吞活剥 Accept smth. Uncritically
拼音: shēng tūn huó bō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定语;含贬义

解释: 原指生硬搬用别人诗文的词句。现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的搬用经验、理论等。

资料来源: 唐·刘肃《大唐新语·谱谑》:“有枣强尉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人为之谚云:‘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例子: 他们从欧美日本回来,只知~地谈外国。(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谜语: 茹毛饮血

shēng tūn huó bō shēng tūn huó bō
  喻指生硬地搬用别人的言论、文辞。现泛指不联系实际,生搬硬套别人的理论、经验、方法等
No. 3
  他们从欧美日本回来,只知生吞活剥地谈外国。——《改造我们的学习》
No. 4
  比喻生硬地抄袭或模仿。语本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谐谑》:“ 李义府 尝赋诗曰:‘鏤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迴雪影,好取 洛川 归。’有 枣强 尉 张怀庆 好偷名士文章,乃为诗曰:‘生情鏤月成歌扇,出意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迴雪影,时来好取 洛川 归。’人谓之谚曰:‘活剥 王昌龄 ,生吞 郭正一 。’” 明 寓山居士 《鱼儿佛》第三出:“又有一样,把别人的文字取了自己高名,那前辈受他生吞活剥的怎么处?” 清 钱谦益 《读杜小笺上》:“ 弘正 之学 杜 者,生吞活剥,以撏撦为家当,此 鲁直 之隔日疟也。” 朱自清 《民众文学的讨论》:“不过从旧有的里面生吞活剥,是无效力的。”
No. 5
  谓不加烹调。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熊掌豹胎,食之至珍贵者也;生吞活剥,不如一蔬一笋矣。”
No. 6
  比喻侵略欺凌。《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立宪与外交之关系》:“吾国而自强耶,彼将为我友邦,必不生吞活剥以蹈不测之险。” 方志敏 《可爱的中国》:“从崩溃毁灭中,救出 中国 来;从帝国主义恶魔生吞活剥下,救出我们垂死的母亲。”
No. 7
  犹言生拉硬扯。 沙汀 《催粮》:“他不能不袒护 李扯火 ,但他总是硬不下心,生吞活剥地把 汪二 挡起来,拿他去代替 李扯火 。”
No. 8
  比喻一知半解。 柯岩 《美的追求者·蒲公子狐堪为友》:“在我还没有长大,识字也还不多时,就生吞活剥地看起小说来。” 丁玲 《杜晚香·“妈妈”回来了》:“她懂的,就现身说法,她还不懂的,就把听来的,生吞活剥地逐条念一遍。”
No. 9
  生吞活剥 ( shēng tūn huó bō )
  解 释 比喻生硬地抄袭或机械地搬用经验、方法、理论等。也指生拉硬扯。
  出 处 唐·刘肃《大唐新语·谱谑》:“有枣强尉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人为之谚云:'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丁玲《杜晚香·妈妈回来了》:“她还不懂的,就把听来的,~地逐条念一遍。”
  近义词 食古不化、囫囵吞枣、生搬硬套 、生拉硬扯
  反义词 融会贯通
  灯 谜 茹毛饮血
  典故
  “生吞活剥”出自南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唐朝初年,枣强县尉(枣强,县名,今河北枣强县,尉,县级官吏)张怀庆喜欢抄袭著名文人的文章。当朝大臣李义府曾写了一首五言诗,原文是:“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张怀庆将这首诗改头换面,在每句的前头加上两个字,变成一首七言诗:“生情矮月成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人们读了张怀庆的这首诗,无不哗然大笑。有人讥讽他这种手段是:“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张、郭都是当时以文词闻名的朝中要人,唐高宗的诏书和朝廷文告,多半出自他们的手笔。
  这个故事在唐朝刘肃所作《大唐新语·谐滤》里也有记述。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生吞活剥”这句成语,比喻生搬硬套,或剽窃照抄别人现成的词句、理论、经验等等,而不知融会贯通。现在多用来比喻学了别人的东西不能消化吸收,只知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
英文解释
  1. n.:  swallow sth. whole,  uncritically
法文解释
  1.   avaler qch tout cru, avaler tout d'un seul trait, avaler des livres sans discernement
近义词
按名责实, 循名责实, 望文生义, 顾名思义, 控名责实, 揽名责实
反义词
南箕北斗, 名存实亡, 名实不符, 名不副实, 名过其实, 久假不归, 徒慕虚名, 兔丝燕麦, 风吹雨打, 风吹浪打, 逾期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