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農學 : 建築 > 甘薯小象蟲
  【害蟲名稱】甘薯小象蟲
  【目 名】鞘翅目
  【科 名】象蟲科 curculionidae
  【寄主植物】甘薯、蕹菜、野牽牛、登瓜薯、月光花等旋花科植物。
  【為害癥狀】成蟲和幼蟲均能為害,以幼蟲為主。受害薯塊有惡臭和苦味,不能食用和飼用,且能導致黑斑病、軟腐病等病菌侵染而腐爛黴壞,甘薯質量下降。
  【防治方法】①加強檢疫。從蟲害區調運種薯、種苗和薯蔓時,嚴行檢疫,帶蟲薯苗用溴甲烷熏蒸。②清潔田園,處理臭薯壞蔓防止成蟲逃逸;與花生、甘蔗、黃麻、煙草、玉米、高粱、大豆等旱作物進行輪作,水旱輪作更佳;改良土壤; 適時中耕培土,防止薯塊外露。③誘殺。鼕誘——收穫時,由於刈蔓和挖薯的震動,大部分成蟲掉落田間,此時可利用鮮薯蔓紮或將鮮薯蔓團侵藥(300~500倍樂果或其他藥液浸3~6h撈起晾幹)進行誘殺。春誘——春季氣溫15℃ 時,越鼕成蟲開始活動覓食,可用小薯塊浸300~500倍樂果或95%晶體敵百蟲500~800倍液,誘殺。④苗地和越鼕薯地用敵百蟲、敵敵畏、樂果、50%殺螟鬆乳劑1000倍液,25%亞胺硫磷500倍液噴霧。藥液保苗即扦插時把薯苗侵在40%樂果乳劑、或50%殺螟鬆乳劑500倍液中,取出晾幹扦插,晴天處理效果更好。⑤以白僵菌208(50億/g)菌粉1.5kg拌細砂製成菌土撒施,此法效果不穩定。
  甘薯小象蟲,又稱甘薯象甲,是國際和國內檢疫性害蟲,國內分佈在南方甘薯産區。為害甘薯、蕹菜等旋花科植物。成蟲和幼蟲均能為害,幼蟲蛀食粗蔓和薯塊形成隧道;成蟲咬食莖、葉、幼芽、露土薯塊和貯藏薯塊,影響生長,並易引起病害,使受害薯塊發生惡臭和苦味,不能食用或飼用。甘薯産區因此蟲為害,薯塊損失達5~20%,嚴重的達30%以上。
  形態特徵
  甘薯小象蟲屬鞘翅目,蟻象蟲科。成蟲(圖)體長5~8毫米,體形細長如蟻。全體除觸角末節、前胸和足呈桔紅色外,其餘均為藍黑色而有金屬光澤。頭部延伸成細長的喙,狀如象鼻,咀嚼式口器着生於喙的末端。膝狀觸角10節,雄蟲觸角末節成棍棒狀,雌蟲則成長卵狀。前胸長為寬的2倍,在後部1/3處縮入如頸狀。兩鞘翅合起來呈長卵形,顯著隆起。鞘翅表面具不明顯的小刻點。足細長。卵橢圓形,長約0.6毫米,初産時乳白色,後變淡黃色,表面有小刻點。幼蟲體長5~8.5毫米,呈圓筒形,兩端略小,嚮腹面稍彎麯,頭部淡褐色,胴體乳白色,胸腹足退化。蛹體長4.7~5.8毫米,初乳白色,漸變黃色,腹部各節背面有1對小突起,尾端有1對嚮側下方彎麯的刺突。
  
  生活史及主要習性
  甘薯小象蟲在廣東一年發生6~8代,有明顯的世代重疊現象。主要以成蟲在田間和貯藏薯塊中及莖、葉、土縫等隱蔽處越鼕;卵、幼蟲和蛹也能在薯塊中越鼕。早春成蟲先在過鼕植物上完成1代,再轉移到田間為害。成蟲飛翔力弱,怕直射日光,有假死性。卵多散産在薯塊的皮層下,其次是較粗的薯蔓上,産卵孔口一般蓋有膠質物,每雌約産卵30~200粒。整個幼蟲期都在薯塊或藤頭內生活,薯塊內部被幼蟲蛀食成不定形的彎麯隧道,隧道內充滿蟲糞,由於傷口誘致病菌侵入,使受害薯塊發生惡臭和苦味,老熟幼蟲在隧道末端近表層處化蛹。此蟲在氣候溫暖、土壤粘重、缺乏有機質、乾燥而帶酸性土壤、栽培管理粗放、連作等條件下發生較重。
  綜合防治措施
  1. 檢疫措施:從蟲害區調運種薯、種苗時應嚴格檢疫,對帶蟲薯苗應采用溴甲烷熏蒸,每立方米用藥20剋,在22~27℃密閉24小時。
  2. 清潔田園,處理臭薯壞蔓:收穫時把好薯、壞薯分開,把臭薯、壞薯徹底清理,用以製作堆漚肥,並在肥堆撒石灰粉,以減少越鼕蟲口基數。
  3. 輪作:嚴重為害區用玉米、水稻、豆類等非寄主作物大面積輪作1年以上。
  4. 防止土地龜裂:采用粘重土摻沙,沙土加泥,多施有機肥,及時灌水等措施,防止土地龜裂,減少成蟲侵入産卵為害的機會。
  5. 誘殺成蟲;栽種前將小薯塊或莖蔓在90%敵百蟲1000倍液、40%樂果乳劑、或50%殺螟鬆乳劑500倍液中浸24小時撈出,每畝均勻放置50處,上蓋青草以誘殺成蟲。
  6. 扦插前將薯苗在40%樂果乳劑、或50%倍硫磷乳劑、或50%殺螟鬆乳劑500倍液中浸一分鐘後,立即取出涼幹扦插,有較好的保苗效果。成蟲發生時,用50%甲基硫環磷乳油1000~1500倍液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