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多年生草本植物,茎有毛,花紫色,荚果褐色。根有甜味,可入药,又可做烟草、酱油等的香料。 |
|
一种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Glycyrrhiza uralensis )。这种植物的根和根状茎用作中药。补脾和胃,缓急止痛,祛痰止咳,解毒 |
|
美草。《韩诗外传》卷五:“西方有兽名曰蹷,前足鼠,后足兔,得甘草必衔以遗蛩蛩距虚。”《庄子·齐物论》“麋鹿食荐” 唐 陆德明 释文:“荐, 司马 云:‘美草也。’ 崔 云:‘甘草也。’” |
|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有甜味,可以入药。亦可作烟草、酱油等的香料。《淮南子·览冥训》:“今夫地黄主属骨,而甘草主生肉之药也。”《南史·夷貊传下·宕昌》:“ 梁天监 四年,王 梁弥博 来献甘草、当归。”《古今小说·张古老种瓜娶文女》:“好甘草!性平无毒,能随诸药之性,解金石草木之毒,市语叫做‘国老’。” |
|
荠的别名。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杂说》:“《师旷占》曰:‘……岁欲甘,甘草先生。’”原注:“薺”。 宋 陈师道 《后山谈丛》卷二:“谚曰:甘草先生则麦熟,苦草先生则禾不熟。甘草,薺;苦草,黄蒿也。” |
|
藤的一种。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甘草非国老之药者,乃南方藤名也……以条叶俱甘,故谓之甘草藤,土人但呼为‘甘草’而已。” |
|
指茶。 宋 陶穀 《清异录·甘草癖》:“草中之甘,无出茶上者。宜追目 陆氏 为甘草癖。” |
|
甘草
(《本草》)
【异名】美草、蜜甘(《本经》),蜜草、蕗草(《别录》),国老(陶弘景),灵通(《记事珠》),粉草(《群芳谱》),甜草(《中国药植志》),甜根子(《中药志》),棒草(《黑龙江中药》)。
【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
【植物形态】甘草
多年生草本,高约30~70厘米,罕达1米,根茎圆柱状;主根甚长,粗大,外皮红褐色至暗褐色。茎直立,稍带木质,被白色短毛及腺鳞或腺状毛。单数羽状复叶,托叶披针形,早落;小叶4~8对,小叶柄甚短,长1毫米许;小叶片卵圆形、卵状椭圆形或偶近于圆形,长2~5.5厘米,宽1.5~3厘米,先端急尖或近钝状,基部通常圆形,两面被腺鳞及短毛。总状花序腋生,花密集,长5~12厘米;花萼钟形,长约为花冠的1/2而稍长,萼齿5,披针形,较萼筒略长,外被短毛及腺鳞;花冠淡紫堇色,长约14~盟毫米,旗瓣大,长方椭圆形,先端圆或微缺,下部有短爪,龙骨瓣直,较翼瓣短,均有长爪;雄蕊10,2体,花丝长短不一,花药大小不等;雌蕊1,子房无柄。荚果线状长圆形,镰刀状或弯曲呈环状,通常宽6~8毫米,密被褐色的刺状腺毛。种子2~8,扁圆形或肾形,黑色光滑。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河岸砂质土等地。分布东北、西北、华北等地。
本植物根茎上端的芦头部分(甘草头)、根的末梢部分或细小根(甘草梢)、根或根茎内充填有棕黑色树脂状物质的部分(甘草节)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除上述主要品种外,尚有以下向属植物亦入药用。
①光果甘草,又名:欧甘草。其特征为局部被有白霜和疏柔毛,不具腺毛,小叶长椭圆形或狭长卵形。荚果长圆形,扁而直或略弯曲。分布新疆。
②黄甘草,其特征茎上部被微毛或近无毛.荚果略作镰状弯曲,膨胀,具腺毛。分布甘肃。
③胀果甘草,其特征小叶3~5片,稀达7片,下面中脉无毛。荚果长圆形而直,膨胀。分布新疆、甘肃等地.
【采集】秋季采挖,除去茎基、枝叉、须根等,截成适当长短的段,晒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晒至全干。也有将外面栓皮削去者,称为"粉草"。置干燥通风处,防霉蛀。
【药材】干燥根呈长圆柱形,不分枝,多截成长30~120厘米的段,直径0.6~3.3厘米。带皮的甘草,外皮松紧不等,显红棕色、棕色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皱纹、沟纹及稀疏的细根痕,皮孔横生,微突起,呈暗黄色。两端切面平齐,切面中央稍陷下。质坚实而重。断面纤维性,黄白色,粉性,有一明显的环纹和菊花心,常形成裂隙.微具特异的香气,味甜而特殊。根状茎形状与根相似,但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央有髓。粉草外表平坦,淡黄色,纤维性,有纵裂纹。带皮甘草以外皮细紧、有皱沟、红棕色、质坚实、粉性足、断面黄白色者为佳;外皮粗糙,灰棕色、质松、粉性小、断面深黄色者为次;外皮棕黑色、质坚硬、断面棕黄色、味苦者不可入药。粉草较带皮甘草为佳。
主产内蒙古、甘肃;其次为陕西、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青海、新疆等地。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品质最优。
【化学成分】甘草根及根茎含甘草甜素,为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的钾、钙盐。尚含甘草甙(liquiritin)、甘草甙元(liquiritigenin)、异甘草甙(isoliquiritin)、异甘草元(isoliquritigenin)、新甘草甙(neo-liquiritin)、新异甘草甙(neoiso-liquiritin)等。
【抗肿瘤作用】甘草次酸对大白鼠移植的OberlingGuerin骨髓瘤有抑制作用,甘草酸单铵盐、甘草次酸钠及甘草次酸衍化物之混合物,对小白鼠艾氏腹水癌及肉瘤均有抑制作用,即使口服亦有效。甘草甜素、甘草甙对大鼠腹水肝癌及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能产生形态学上的变化,甘草甜素尚能抑制皮下移植的吉田肉瘤。
【炮制】甘草:拣去杂质,洗净,用水浸泡至八成透时,捞出,润透切片,晾干。蜜炙甘草:取甘草片,加炼熟的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变为深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甘草片100斤,用炼熟蜂蜜25~30斤)
①《雷公炮炙沦》:"凡使甘草,须去头尾尖处,用酒浸蒸,从巳至午出,暴干,细锉使。一斤用酥七两,涂上炙,酥尽为度。又先炮令内外赤黄用良。"
②《纲目》:"方书炙甘草皆用长流水蘸湿炙之,至熟刮去赤皮。或用浆水炙热。"
③《得配本草》:"粳米拌炒,或蜜炙用。"
【性味】甘,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无毒。"
③《本草衍义》:"微凉。"
④《珍珠囊》:"生甘,平;炙甘,温。"
【归经】入脾、胃、肺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厥阴、太阴、少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脾二经。"
③《本草通玄》:"入脾、胃。"
④《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功用主治】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
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⑤《珍珠囊》:"补血,养胃。"
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
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
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煎水洗。
【宜忌】实证中满腹胀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术,干漆、苦参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②《医学入门》:"痢疾初作,不可用。"
【选方】①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人参(去芦)、茯苓(去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局方》四君子汤)
②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上药细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金匮要略》甘草干姜汤)
③治热嗽:甘草二两,猪胆汁浸五宿,漉出炙香,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食后薄荷汤下十五丸。(《圣济总录》凉膈丸)
④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甘草(炙)四两,生姜(切)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去皮)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去心)半斤,麻仁半升,大枣(擘)三十枚。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炙甘草汤,一名复脉汤)
⑤治少阴病二、三日,咽痛,与甘草汤不差者: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温分再服。(《伤寒论》桔梗汤)
⑥治失眠、烦热、心悸:甘草一钱,石菖蒲五分至一钱。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内服。(江西赣州《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⑦治疟疾:甘草二份,甘遂一份。共研细末,于发作前二小时取用一分放肚脐上,以胶布或小膏药贴之。(徐州市《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⑧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㈠瓦楞子五两(煅研细末),甘草一两(研细末)。混匀,每服2钱,每日3次。(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甘楞散)㈡甘草粉1.0克,鸡蛋壳粉1.5克,曼陀罗叶粉0.05克。混匀,饭前或痛时服,每服3克,日服三次。(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甘壳散)
⑨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数欠伸: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
⑩治痘疮烦渴:粉甘草(炙)、栝楼根等分。水煎服之。(《仁斋直指方》)
⑾治婴儿目涩,月内目闭不开,或肿,羞明,甚至出血者,名慢肝风:甘草一截,以猪胆汁炙,为末,每用米泔调和少许灌之。(《幼幼新书》)
⑿治汤火灼疮:甘草煎蜜涂。(《怪证奇方》)
⒀治阴下湿痒:甘草一尺,并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渍洗之,日三、五度。(《养生必用方》)
⒁治农药(1059、1605、4049等有机磷制剂)中毒:甘草四两,滑石粉五钱。用时将甘草煎汤,冷后冲滑石粉顿服。一日连服三次。(徐州市《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⒂治饮馔中毒,中砒毒:甘草伴黑豆煮汁,恣饮无虞。(《本草蒙筌》)
⒃治铅中毒:生甘草三钱,杏仁(去皮、尖)四钱。二味煎服,一日两次,可连服三至五天。(《健康报》1956年10月)
⒄伤寒咽痛(少阴症)。用甘草二两,蜜水灸过,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半。每服五合,一天服两次。此方名"甘草汤"。
⒅肺热喉痛(有灸热)。用炒甘草二两、桔梗(淘米水浸一夜)一两,加入阿胶半斤。每服五钱,水煎服。
⒆肺痿(头昏眩,吐涎沫,小便频数,但不咳嗽)。用灸甘草四两、炮干姜二两,水三升,煮成一半,分几次服。此方名"甘草干姜汤"。
⒇肺痿久嗽(恶寒发烧,骨节不适,嗽唾不止)。用灸甘草三两,研细。每日取一钱,童便三合调下。
(21)小儿热嗽。用甘草二两,在猪胆汁中浸五天,取出灸后研细,和蜜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十丸,饭后服,薄荷汤送下。此方名"凉隔丸"。
(22)婴儿初生便闭。用甘草、枳壳各一钱,水半碗煎服。
(23)小儿撮口风。用甘草二钱半,煎服,令吐痰涎。再以乳汁点儿口中。
(24)婴儿慢肝风(目涩、畏光、肿闭,甚至流血),用甘草一指长,猪胆汁灸过,研细。以米汁调少许灌下。
(25)儿童遗尿。用大甘草头煎汤,每夜临睡前服之。
(26)小儿尿中带血。用甘草一两二钱,加水六合,煎成二合。一岁儿一天服尽。
(27)小儿干瘦。用甘草三两,灸焦,研细,和蜜成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温水送下。一天服二次。
(28)赤白痢。甘草一尺长,灸后劈破,以淡浆水一升半,煎至八合服下。
(29)舌肿塞口(不治有生命危险)。用甘草煎成浓汤,热嗽,随时吐出涎汁。
(30)口疮。用甘草二寸、白矾一块(如粟米大),同放口中细嚼,汁咽下。
(31)背疽。用甘草三两,捣碎,加大麦粉九两,共研细。滴入好醋少许和开水少许,做成饼子,热敷疽上。冷了再换。未成脓者可内消,已成脓者早熟破。体虚的人可加服黄芪粥。又方:甘草一两,微灸,捣碎,浸入一升水中,经过一夜,搅水使起泡,把泡撇掉,只饮甘草水。
(32)各种痈疽。用甘草三两,微灸,切细,浸入一半酒中;另取黑铅一片,熔汁投酒中,不久取出,反复九次。令病人饮此酒至醉,痈疽自渐愈。又方:甘草二斤,捶碎,水浸一夜,揉取浓汁,慢火熬成膏,收存罐中。每服一、二匙。此方名"国老膏"。消肿去毒,功效显著。
(33)初起乳痈。用灸甘草二钱,新汲水煎服。外咂乳头,免致阻塞。
(34)痘疮。用灸甘草、栝楼根等分,煎水服。
(35)阴部垂痈(生于肛门前后,初发如松子大,渐如莲子,渐红肿如桃子。成脓破口,便难治好)。用甘草一两、溪水一碗,以小火慢慢蘸水灸之。自早至午,至水尽为度。劈开检视,甘草中心已有水润即可。取出细锉,再放入两碗酒中煎成一碗。温服。两剂之后,病热好转,但须经二十天,肿痛才会消尽。
(36)阴部温痒。用甘草煎汤,一天洗三、五次。
(37)冻疮发裂。先用甘草汤洗过,然后用黄连、黄芩共研为末,加水银粉、麻油调敷。
(38)汤火伤。用甘草煎蜜涂搽。
【临床应用】①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
有较好的近期疗效。据50例以上至200余例的观察,有效率在90%上下,尤以对活动期有疼痛症状者疗效更佳。一般在服药1~3周内疼痛消失或显著减轻,大便潜血转阴;半数以上X线显示壁龛消失。甘草对胃溃疡的疗效优于十二指肠溃疡,对新鲜溃疡较陈旧者为好,治疗后症状的好转比X线改变早;但对有并发症的溃疡病,则往往无效;远期疗效尚欠满意,半数病例出现复发现象。用法:㈠甘草流浸膏:一般每次10毫升,日服3次,4~6周为一疗程;也有每日量仅给15毫升的。但有人认为,每次用1毫升,每日4次,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剂量。㈡33%甘草浸膏溶液:每日15~30毫升,3次分服,4周为一疗程。㈢甘草粉:每次2.5~5.0克,每月3次,连用3~4周。㈣甘草丸:每日12~15克,3次分服,连用6周。经验证明,甘草粉的疗效优于甘草流浸膏,因甘草粉包含全部甘草有效成分;而甘草流浸膏含有酒精及氯仿,对溃疡病不尽相宜,改用甘草浸膏溶液则无此弊。副作用:甘草制剂能发生去氧皮质酮样作用,影响电解质平衡,使血钠潴留,血钾降低,引起血压增高及水肿,部分病例呈低血钾心电图改变,个别病例出现糖尿。对高血压及水肿,一般限制食盐摄入残停药后即可消失,不影响治疗。疗程以4~6周为限,超过此限,则心脏受累机会即增多。为了防止出现水肿、血压升高等副作用,有人曾合并使用双氢克尿塞。临床上还观察到,如以小剂量甘草浸膏配合吸着剂和收敛剂、或用脱甙甘草浸膏治疗,则副作用大大减少或完全避免,但疗效亦随之降低。鉴于甘草有潴钠排钾的副作用,故应禁用于肾脏病、高血压病患者。长期应用所致的心肌损害亦应予重视。此外,临床上曾以甘草为主配合其它药物,如乌贼骨、瓦楞子、陈皮、蜂蜜等治疗溃疡病,效果亦佳。
②治疗阿狄森氏病
据少数病例观察,对轻度或初期患者疗效较为显著,可使患者体重增加,体力增强,食欲增进,血压增高,皮肤色素沉着减退,血清电解质浓度有所改善,血清中钠、氯的浓度升高和钾的下降可至正常范围,尿中17-酮类甾醇排泄量增加;有些病例X线显示心脏明显增大,可达正常范围。对于重症或晚期患者,单独应用的效果不甚理想,甚至不能预防危象的发生,而必须加用皮质酮才能奏效;两者并用时,可减少后者的需要量,认为是一种互补作用。甘草治疗本病的理论根据,一般认为是甘草中有效成分甘草次酸的作用与去氧皮质酮有类似之处,能使钠、氯化物及水滞留体内而血钾离子浓度降低,从而收到治疗效果。也有认为甘草治疗本病的作用,在性质上与醛固酮最为近似。副作用:过量时可发生浮肿、气喘、头痛,伴以高血压,肺水肿,对老年患者可引发心脏性气喘等。用法:采用甘草流浸膏,但剂量大小须视各别情况而定。各地报告颇不一致,每日量有用15毫升的,有用20~30毫升的,尚有渐增至30~60毫升的。也有用甘草浸膏每日20~45克,或甘草酸6克,或甘草次酸3~5克的。维持剂量亦因人而异,持续应用数周后,患者可对甘草之敏感度增加,剂量应逐渐减少,有的病例维持量仅需开始量的1/1O。还有人用甘草粉,每日15~30克,认为其疗效优于甘草流浸膏。
③治疗席汉氏综合征
甘草粉10克,日服3次,同时配合甲基睾丸素、甲状腺素、葡萄糖、维生素等。试治1例性腺机能减退型的席汉氏综合征,用药1周后体温升至正常,精神好转;2周后体重增加,饮食如常;1月后握力由10磅增至18磅,能自理生活,血压升至正常范围,心尖区杂音消失,空腹血糖由88毫克%增至110毫克%,有性欲表现;3月后月经来潮。翌年生-女孩,母女均健康。
④治疗尿崩症
以甘草粉5克,日服4次,试治两例病吏已4~9年的尿崩症,收到一定效果。患者入院时水的出入量维持在8000毫升左右,服药后尿量显著减少,维持在3000~4000毫升,1例最少尿量曾低于2000毫升
⑤治疗肺结核
在应用抗痨药的同时,并用甘草制剂,对长期经抗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恶化的患者,能收到较好疗效。不仅对浸润性病灶及胸膜炎能使炎症及渗液吸收、中毒症状短期消失,而且对球形病灶、脓胸等亦有较好效果,可以缩短治疗时间。据10余例至数十例的观察结果,用药后大部分病例症状显著改善或消失,血沉下降,痰菌转阴;X线显示进步,肺部浸润病灶吸收或消失,胸腔内积液逐渐减少乃至消失,纤维空洞型的空洞缩小。认为甘草有类似去氧皮质酮的作用,是其发生疗效的原因所在;副作用亦与去氧皮质酮相似,如血压增高、浮肿,个别出现心动缓慢或心动过速、期外收缩。故高血压及心脏器质性病变或心功能不全者应慎用。用法:㈠煎剂:一般每日用生药50克,煎汁分3次服;但亦有每日量低至18.6克的。㈡流浸膏:每日5~10毫升,或10~15毫升,加水至60毫升。分3次服。
⑥治疗支气管哮喘
用甘草粉5克或甘草流浸膏10毫升,每日3次。试治3例慢性顽固性支气管哮喘,取得显著效果。哮喘症状均在1~3天消失或改善,支气管笛音亦于11天完全消失,肺活量显著增加。其中1例复发,再用甘草治疗时仍然有效,另有用甘草流浸膏治疗4例,亦获效果。
⑦治疗传染性肝炎
100%甘草煎液15~20毫升,小儿减半,日服3次。治疗13例,平均黄疸指数在12.9天恢复正常,尿三胆试验在9.9天转为阴性,肝肿大在9.2天显著缩小,肝痛在7.8天消失
⑧治疗急性血吸虫病
根据甘草有类似去氧皮质酮的药理作用,用其代替考的松和促肾上腺皮质素治疗急性血吸虫病获得较好效果。一般用药后1~2天即开始退热,5~10天内大部分退至正常,同时全身情况亦显著好转或恢复。用法:甘草粉每日30克,分3次服,热退后减为半量再服1周左右停药。总疗程约15~20天。治疗过程中可酌情配合其它辅助药物及支持疗法。
⑨治疗疟疾
用甘草、甘遂等量研粉棍合,于疟疾发作前30分钟取药粉少许撒于肚脐眼,外贴黑膏药。经治109例。除2例因用药不及时无效外,均获效果。
⑩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生甘草1两,水煎2次,上、下午分服。经治3例,均有效果。
⑾治疗腓肠肌痉挛
甘草流浸膏成人10~15毫升,日服2次。经治254例,有显著疗效的241例,占94.8%。疗程最短3天,最长6天。
⑿治疗先天性肌强直
甘草粉3克,日服3次,进低盐饮食,疗程15天。试治1例病史近两年的患者,用药4天后症状即有好转,疗程结束时症状基本消失。
⒀治疗血栓性静脉炎
甘草流浸膏每日12~20毫升,或甘草50克水煎,均分3次饭前服。经治8例,除2例显著好转后因故出院外,其余均痊愈,局部疼痛、浮肿及索条状物均消失。认为甘草治疗本病有消炎、止痛,增加机体抵抗力及制止肉芽组织增生之作用。个别病例治疗过程中出现轻微浮肿及血压升高,减量后即消失。此外,曾以甘草流浸膏日服15毫升(分3次),治愈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用药3周后自觉症状消失,皮肤转红,皮肤温度、足趾关节运动皆恢复正常。
⒁治疗子宫颈糜烂
先用1:4000过锰酸钾液冲洗阴道,以干棉签擦干后将甘草流浸膏涂于子宫颈上。本法对中度子宫颈糜烂疗效较好,一般治疗2~3疗程(每疗程5次)便能痊愈。如患有滴虫者须先治滴虫,再治宫颈糜烂。
⒂治疗皮肤炎症
以2%甘草水局部湿敷,2小时1次,每次15~20分钟;治疗接触性皮炎12例,一般1~4天即见红肿消退,渗液停止,糜烂面愈合,继以氧化锌糊剂或炉甘石洗剂外敷数日即愈。用甘草1两,煎水洗患处,每日1次,对过敏性皮炎亦有效果。甘草次酸对湿疹、牛皮癣也有治疗作用。
⒃治疗手足皲裂
取甘草1两切片,浸于75%酒精100毫升内,24小时滤出浸液,加入等量的甘油和水混合后涂搽患处。随访17例重症患者,效果均满意。
⒄治疗眼科炎症
以5%或8~12%甘草酸钠盐溶液,或甘草次酸混悬液(每毫升含10毫克),或10~30%甘草浸膏液滴眼,根据病情需要,每1~2小时滴眼1次或每日滴3~4次,对下列眼病有效:㈠泡疹性眼炎:60例泡疹性角膜炎、角膜结膜炎及束状角膜炎患者,经治2~7天左右,56例获得痊愈(有2例因停药过早而复发);另文报告对泡疹性结膜炎用药2~14天,疼痛、充血及泡疹即渐减轻而消失。㈡上巩膜炎、巩膜炎:分别观察4例和5例,用药后在3~17日内结节消失,6~34日炎症消退。㈢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治疗6例,用药2~3日痒感与结膜充血显著减轻,但停药后立即复发,再用药又能控制。此外,对结核过敏性角膜炎及巩膜炎,亦有明显疗效;对深层角膜炎、角膜实质炎、角膜间质炎,能减轻充血及疼痛症状,但角膜浸润改变不明显;对急性虹膜睫状体炎亦可使充血及疼痛刺激症状减轻,但对前房内渗出物是否有控制作用,观察结果并不一致。另曾以甘草酸钠盐与少量考的松并用,同时服异烟胼,治疗1例结核性虹膜睫状体炎收到良好效果。
⒅治疗冻伤
取甘草、芫花各3钱,加水2000毫升煎后浴洗冻伤部位,每日3次(每剂可洗3~5次),有破溃及坏死之创面洗后用黄连纱条换药。治疗手、足冻伤共76例,经用药1~8剂后,58例痊愈,其余结果不明。实践证明,对单纯红肿者效果最佳,半数以上用药1剂浴洗3~5次即愈;对红肿加皮肤坏死的创面,洗后肿痛消失,继之坏死组织脱落,创面呈现新鲜肉芽组织,用黄连换药后创面即迅速愈合;对冻裂创疗效稍逊,但经几次浴洗后可使患部由干燥发硬变为滑润柔软而渐痊愈;对三度冻伤胶体坏死者,洗后可使疼痛迅速消失,坏死组织分离,有利于早期外科治疗。
此外,曾以甘草制剂为主,配合其它药物或疗法治疗重症肺炎、扁桃体炎并发荨麻疹、风涅性关节炎、低血压、小舞蹈症、臂丛炎、颜面神经瘫痪及毒蕈中毒、木薯中毒等,虽然病例较少,但均取得较好效果。
【附】《药品化义》:"甘草,生用凉而泻火,主散表邪,消痈肿,利咽痛,解百药毒,除胃积热,去尿管痛,此甘凉除热之力也。炙用温而补中,主脾虚滑泻,胃虚口渴,寒热咳嗽,气短困倦,劳役虚损,此甘温助脾之功也。但味厚而太甜,补药中不宜多用,恐恋膈不思食也。" |
|
国家标准:《GB/T19618-2004 甘草》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美草、密甘、密草、国老、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类别】:补益药(亦称补虚药)中的补气药
【英文名】:Licorice
【药材学名】:Radix Glycyrrhiza
【基原】:本品为双子叶植物豆科 Leguminosae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胀果甘草 G. in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 G. glabra L. 的根及根茎。
【药材性状】:甘草:根呈圆柱形,长25~lOOcm,直径0.6~3.5cm。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
【栽培要点】:喜阳光充沛,日照长,气温低的干燥气候。宜选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用种子或根茎繁殖,但以根茎繁殖生长快。
【药材特性】甘草,系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深秋,荚果裂开,籽粒随风散步大地上,天然繁殖。茎挺拔直立;根如圆柱,直径三四厘米,大的五六厘米,长一米多,最长者达三四米。
【生长条件】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在引黄灌区的田野和河滩地里也易于繁殖。它适应性强,抗逆性强,不愧是植物界抗干旱的能手,斗风沙的先锋。 |
|
【别名】国老,国老草,蜜草,蜜甘,美草,棒草,甜甘草,甜草,甜草根,甜根子,红甘草,粉甘草,粉草,蕗草,灵通,主人,大嗷,偷蜜珊瑚肉。
【商品名】目前甘草商品一般分为东甘草和西甘草两种。
东甘草:又名东草。为产于东北、河北、山西等地者。
西甘草,又名西草。为产于甘肃、内蒙古,青海,陕西、新疆等地者。
此外还有以下传统商品名称。
粱外草:产于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一带者。
王爷地草:产于宁夏巴盟的阿拉普左旗者。习惯认为梁外草及王爷地草品质最优,为地道药材。
西镇草:产于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及宁夏陶东,平罗一带者。属于西草。
上河川草:产于内蒙古伊克昭盟拉达特旗一带者。属于西草。
边草;产于陕西北部靖边、定边一带者。属于西草。
西北草;产于甘肃民勤、庆阳、张披、玉门等地者。属于西草。
下河川草:产于内蒙古包头附近的土默特旗,托克托和林格尔辞地者。属于西草。
东北草:产于内蒙古东部,辽宁的昭乌达盟,吉林的哲盟、黑龙江的呼盟等地者。属于东草。
新疆草:产于新疆者。扁于西草。
皮甘草:又名带皮甘草、带皮草、皮草。为采收加工后保留栓皮者。
粉甘草:又名刮皮甘草,刮皮草,白粉草,粉草。为采收加工后刮去栓皮,切成长段者。
把甘草:为在加工过程中切成长段,扎成把者。
甘草节;又名粉草节、草节。为甘草根及根茎中充填有棕黑色树酯状物质的部分。
甘草头:又名疙瘩革、疙瘩头。为甘草根茎上端的芦头部分。
甘草梢:又名草梢、生草梢。为甘草根的末梢部分或细根。
均以皮细而紧、质竖体重、红棕色、粉性大、甜味浓、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处方名】甘草,生草,生甘草,炙草,炙甘草,草梢,甘草梢,生草梢等。
处方中写甘草,生草指生甘草。为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生用入药者。偏于清热解毒。
炙草又名炙甘草、蜜甘草、蜜炙甘草。为生甘草片用蜂蜜拌匀,再炒至不粘手取出摊晾,然后入药者。偏于润肺和中。
草梢、甘草梢、生草梢均为甘草根的末梢或细根,洗净,切小段入药者。偏于清热利尿。 |
|
【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大剂量30~60g)。外用:适量,煎水洗渍;或研末敷。
【使用注意】: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
【甘草的用途】
甘草性平,味甘,归十二经。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痉以至抗癌等药理作用。在中医上,甘草补脾益气,滋咳润肺,缓急解毒,调和百药。临床应用分“生用”与“蜜炙”之别。生用主治咽喉肿痛,痛疽疮疡,胃肠道溃疡以及解药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减退,大便溏薄,乏力发热以及咳嗽、心悸等。
1.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前者,常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后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
2.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痈疽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饮。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如桔梗汤。若农药、食物中毒,常配绿豆或与防风水煎服。
3.用于气喘咳嗽。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另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
4.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等,常与芍药同用,能显著增强治挛急疼痛的疗效,如芍药甘草汤。
5.用于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如调味承气汤用本品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及其对胃肠道的刺激。另外,在许多处方中也常用本品调和诸药。
此外,现代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常与乌贼骨、瓦楞子等同用。本品尚兼有利尿作用,故常以干草梢作治疗热淋尿痛的的辅助药。
与大豆合用有解毒的功效。
西医药理发现,甘草剂有抗炎和抗变态反映的功能,因此在西医临床上主要作为缓和剂。缓解咳嗽,祛痰,治疗咽痛喉炎;甘草或甘草次酸有去氧皮质酮类作用,对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有良好功效;甘草制剂能促进胃部粘液形成和分泌,延长上皮细胞寿命,有抗炎活性,常用于慢性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甘草的黄酮具有消炎、解痉和抗酸作用;甘草也是人丹的主要原料之一。
甘草还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精制糖果、蜜饯和口香糖。甘草浸膏是制造巧克力的乳化剂,还能增加啤酒的酒味及香味,提高黑啤酒的稠度和色泽,制作某些软性饮料和甜酒;香烟矫味。在化工、印染工业中,甘草也广有用途。
【国老——众药之王】
甘草入药已有悠久历史。早在二千多年前,《神农本草经》就将其列为药之上乘。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将甘草尊为“国老”,并言:“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国老”,即帝师之称。把甘草推崇为药之“帝师”,其原因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释:“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据测定,甘草中甘草酸的含量多在百分之十左右,还有甘露醇、葡萄糖等多种成分。由于甘草酸的甜度高于蔗糖五十倍,甘草真是名副其实的“甜草”。
【甘草加工————两草五节】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采挖后的甘草在加工时严守传统工艺,做到皮净身干,单条顺直,两头见刀,口径整新,根茎分拢,按类归等。
甘草依据取材部位和质量优劣,茎分“两草”,根分“五节”。
茎分两草是一曰白粉草,即鲜草剥去外皮者;一曰大草,即适于药用之茎。
根分五节是:大节、中节、小节、毛条、疙瘩头。
【注意】不宜与大戟、芫花、甘遂同用。不可与鲤鱼同食,同食会中毒。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 Glycyrrhiza in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 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制法】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鉴别】
(1) 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棕色细胞。皮层较窄。韧皮部射线宽广,多弯曲,常现裂隙;纤维多成束,非木化或微木化,周围薄壁细胞常含草酸钙方晶;筛管群常因压缩而变形。束内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射线宽3~5列细胞;导管较多,直径约至160μm;木纤维成束,周围薄壁细胞亦含草酸钙方晶。根中心无髓;根茎中心有髓。粉末淡棕黄色。纤维成束,直径8~14μm,壁厚,微木化,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草酸钙方晶多见。具缘纹孔导管较大,稀有网纹导管。木栓细胞红棕色,多角形,微木化。
(2)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40ml,加热回流1 小时,滤过,药渣加甲醇30ml,加热回流1 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40ml使溶解,用正丁醇提取3 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水洗涤 3次,蒸干,残渣加甲醇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甘草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甘草酸铵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 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2μl,分别点于同一用1%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5:1:1: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 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0.2mol/L醋酸铵溶液-冰醋酸(67:33: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0nm。理论板数按甘草酸单铵盐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甘草酸单铵盐对照品约10m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用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含甘草酸单铵盐对照品0.2mg,折合甘草酸为0.1959mg)。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中粉约0.3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加流动相约45ml,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20kHz)30分钟,取出,放冷,加流动相至刻度,摇匀,滤过,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甘草酸(C42H62O16)不得少于2.0%。 |
|
甘草是临床最常应用的药品。生甘草能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药性;炙甘草能补脾益气,临床用量特大,出口量大。除药用之外,食品上也大量用甘草做糕点添加剂,它的甜度是蔗糖的百倍。西方国家大量进口甘草,从中提取甘草次酸,治艾滋病。在今天西部大开发的时机,甘草作用更好,退耕还林,建山川秀美工程,水土保持作用更强。陕北农民和西部人们反映,把甘草种子随便撤到地上即可出苗,抗旱性特强,甘草生长在西北、华北和东北等地。
(二)植物特性
直立属,叶互生,奇数现状复叶,小叶7~17枚,椭圆形卵状,总状花序腋生,淡紫红色,蝶形花。长圆形夹果,有时呈镰刀状或环状弯曲,密被棕色刺毛状腺毛。扁圆形种子。花期6~7月,果期7~9月。
(三)生长特性
喜干燥气候,耐寒,野生在干旱的钙质上,排水良好的、地下水位低的砂质壤土栽培。忌地下水位高和涝洼地酸性土壤。土壤中性或微碱性为好。
(四)栽培技术
1.繁殖方法
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均可(生长快),秋天地深翻30~45厘米,施基肥每公顷37500千克,翻后耙平,种子繁殖。第二年春天4月份播种,磨破种皮,或者用温水浸泡,沙藏两月播种。再者用60℃温水浸泡4~6小时,捞出种子放在温暖的地方,上盖湿布,每天用清水淋2次,出芽即可播种。7-8月份播种,不催芽,可条播和穴播,行距30厘米开1.5厘米沟,种子均匀撒人沟内,覆2~3厘米土。穴播:株距5厘米,每穴播5粒,覆土后一定要注意种子和土壤密接,土干要浇水,每公顷用种子30~37.5千克。根状茎繁殖:结合春秋采挖甘荔时进行,粗的根药用,细的根茎截成4-5厘米的小段,上面有2~3个芽,头一年秋天地整好的畦内,行距30厘米开10厘米深的沟,株距15厘米把根平放,覆土正平、浇水。
2.田间管理
出苗前后,保持土壤湿润,干要浇水,苗长出2~3片真叶按株距10~12厘米间苗,此期地无草。根状茎露出地面后培土,拔除杂草,防止草丛生,第一、二年和粮食等作物间套种,合理利用土地。封冻前,追施农家肥料2000~2500千克。
3.病虫害防治
(1)锈病
被真菌侵害后,叶的背面出现黄褐色的疱状病斑,破裂后散发褐色粉末,是病原菌的多孢子堆和复孢子,8、9月形成褐黑色的冬孢子堆。
防治方法:把病株集中起来烧毁。初期喷洒0.3-0.4波美度石硫合剂或97%敌锈钢400倍液。
(2)褐斑病
被真菌感染后,叶片产生圆形和不规则形病斑,中央灰褐色,边缘褐色,病斑的正反面均有灰黑色霉状物。
防治方法:病株集中起来烧毁。初期喷1:1:1~16O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律可湿性粉剂1500~Z00O倍液。
(3)白粉病
被真菌中的半和菌感染后,叶片正反面产生白粉。
防治方法:喷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
(4)蚜虫
又叫蜜虫、腻虫,成、若虫吸茎叶汁液,严重时造成茎叶发黄。
防治方法:冬季清园,将植株和落叶深埋。发生期喷50%杀螟松1000~2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每7~10天喷1次,连续数次。
(5)红蜘蛛
8月份左右发生,9月份左右危害严重,主要侵食叶片和花序。叶片被害后,叶色由绿变黄,最后枯萎。此虫多藏于叶背面。
防治方法:可用0.2-0.5波美度石硫合剂加米汤或面浆水喷洒。
(五)采收加工
种子繁殖3~4年,根状茎繁殖2~3年即可采收。在秋季9月下旬至10月初,地上茎叶枯萎时采挖。甘草根深,必须深挖,不可刨断或伤根皮,挖出后去掉残茎。泥土,忌用水洗,趁鲜分出主根和侧根,去掉芦头、毛须、支杈,晒至半干,捆成小把,再晒至全干;也可在春季甘草茎叶出土前采挖,但秋季采挖质量较好。 |
|
甘草,是中药中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其药性和缓,能调和诸药。所以,在许多处方中都由它“ 压轴”,称“甘国佬”围绕着甘草的发现也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从前,某乡村中有一老医生,医术精湛。一次他赴外地为人看病,临行给徒弟留了几包事先开好的药,准备应付家里来的病人。谁知他多日未回,留的那几包药快要用完了。徒弟无法,只好把院里烧水用的嚼起来甜丝丝的干柴切碎包起来,妄称是师傅走时留下的。谁知那些患了脾胃虚弱的病人、患有咳嗽痰多的病人、患有咽痛的病人、患有痈疽肿痛的病人、患有小儿胎毒的孩童吃了这些甜丝丝的干柴,病都好了。这种干柴,就是甘草。从此,甘草入药,沿用至今。
甘草又名蜜草,以味道甜而得名,自古还有“灵草”、“国老”的美名。甘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光果甘草、黄甘草、胀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中国北方,以内蒙古、甘肃等地所产者为著名。商品药材中又有粉甘草(即去皮甘草)和带皮甘草之分。粉甘草,也叫粉草,是以外表平坦,淡黄色、纤维性、有纵皱纹者为佳;带皮甘草是以外皮细紧、有皱沟、红棕色、质坚实、粉性足、断面黄白色者为佳。入药,粉甘草较带皮甘草为优。
甘草性味甘,平。人心、肺、脾、胃经。本品生者(生甘草、粉甘草)入药,能泻火解毒、润肺祛痰止咳,用于治疗咽喉肿痛,以及药物、食物中毒,咳嗽哮喘等症;炙后入药,能益气补中、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用于治疗心气不足、心悸怔忡、脉结代、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倦怠无力,以及腹中痉挛急疼痛等症。甘草的药性缓和,可升、可降,可以与补药、泻药、寒药、温药、凉药等各类药物配合使用,并有调和药性的作用。
甘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茎。甘草根茎上端的芦头部分称为甘草头,根的末梢部分或细小根称为甘草梢,亦可入药。秋季采挖,截段晒干备用。甘草可生用或蜜炙使用,生用者称为生甘草,蜜炙使用者称为炙甘草。主产于内蒙古、甘肃、陕西、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青海、新疆等地。甘草味甘性平,生品微凉,炙品微温,无毒,能入心、脾、胃、肺经。功能益气补中、缓急止痛、化痰止咳、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纳呆,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气短;生用,治咽喉肿痛,痈疽疮疡,解药食之毒。《神农本草经》将甘草列为上品,说甘草有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及解毒之功,能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与金疮肿。《名医别录》说甘草能温中、下气、止咳止渴、解百药毒。 |
|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别录》记载:“温中下气,伤脏咳嗽,温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日华子本草》记载:“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l)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甘草浸膏、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对多种动物均具有去氧皮质酮样作用,能促进钠、水潴留,排钾增加,显示盐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浸膏、甘草甜素能使大鼠胸腺萎缩、肾上腺重量增加、血中嗜酸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减少、尿中游离型17-羟皮质酮增加,显示糖皮质激素样作用。
甘草皮质激素样作用的机制:
①促进皮质激素的合成;
②甘草次酸在结构上与皮质激素相似,能竞争性地抑制皮质激素在肝内的代谢失活,从而间接提高皮质激素的血药浓度;
③两者的化学结构相似,有直接皮质激素样作用。
(2)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甘草具有增强和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的不同成分。甘草葡聚糖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有激活增殖作用,表现出致分裂原特性,与ConA合用有协同作用。
甘草酸类主要表现为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但对体液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20例高血脂症病人应用甘草甜素后,血浆免疫球蛋白IgGIgA及补体C3含量均显著降低。甘草酸单铵和LX也有免疫抑制作用。甘草酸单铵对3H-TdR掺入大鼠淋巴细胞DNA有抑制作用。LX腹腔注射能明显抑制免疫小鼠IgG的生成。
(3)抗菌、抗病毒、抗炎、抗变态反应
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酵母菌、真菌、链球菌等有抑制作用。甘草甜素对人体免疫性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HIV)、肝炎病毒、水疱性口腔病毒、腺病毒Ⅲ型、单纯疱疹病毒Ⅰ型、牛痘病毒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甘草具有皮质激素样抗炎作用,对小鼠化学性耳廓肿胀、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大鼠棉球肉芽肿、甲醛性大鼠足肿胀、角叉菜胶性大鼠关节炎等都有抑制作用。
抗炎有效成分是甘草酸单铵盐、甘草次酸和 FM100.FM100与芍药苷合并应用对大鼠足肿胀有协同抑制作用。甘草酸单铵盐对豚鼠腹腔注射给药,可明显抑制豚鼠支气管哮喘的发生,表现为引喘时间明显延长。甘草甜素能显著抑制鸡蛋清引起的豚鼠皮肤反应,并减轻过敏性休克症状。甘草水煎液能抑制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降低小鼠血清IgE抗体水平。异甘草素等成分能抑制透明质酸酶的活性,并对由免疫刺激所诱导的肥大细胞组胺释放有抑制作用。
(4)镇咳、祛痰
甘草浸膏片口内含化后能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上,缓和炎症对它的刺激,达到镇咳作用。甘草还能通过促进咽喉和支气管黏膜的分泌,使痰易于咳出,呈现祛痰镇咳作用。甘草次酸、甘草黄酮、甘草流浸膏灌胃给药,对氨水和二氧化硫引起的小鼠咳嗽均有镇咳作用,并均有祛痰作用。甘草次酸胆碱盐皮下注射,对豚鼠吸入氨水和电刺激猫喉上神经引起的咳嗽,均有明显的镇咳作用。
(5)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抗溃疡 甘草粉、甘草浸膏、甘草次酸、甘草素、甘草苷、异甘草苷和地FM100对动物多种实验性溃疡模型均有抑制作用,能促进溃疡愈合。生胃酮(即甘草次酸的琥珀酸半酯二钠盐)能加速胃溃疡面愈合、改善胃黏膜抵抗力。FM100灌服给药,能完全抑制结扎幽门引起的大鼠胃溃疡形成,对乙酰胆碱和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有抑制作用。
甘草抗溃疡作用的机制: ①抑制胃液、胃酸分泌;
②在胃内直接吸着胃酸而降低胃液酸度;
③增加胃黏膜细胞的己精胺成分,保护胃黏膜,使之不受损害;
④促进消化道上皮细胞再生(如甘草锌);
⑤刺激胃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释放有黏膜保护作用的内源性前列腺素。
解痉 FM100对离体豚鼠肠管有明显抑制作用。FM100和异甘草素等黄酮化合物对乙酰胆碱、氯化钡、组胺引起的肠管痉挛性收缩有显著解痉作用。家兔灌胃甘草液后胃平滑肌运动逐渐减弱,30分钟后胃运动几乎完全停止。甘草的解痉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其中以甘草素的作用为最强。FM100与芍药苷的解痉作用有协同作用。
保肝 甘草制剂和甘草甜素对动物多种实验性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甘草黄酮组分灌胃给药,能显著降低CCI4所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和乳酸脱氢酶活性升高及肝内丙二醛含量增加,也可抑制乙醇引起的小鼠肝脏丙二醛含量的增加和还原性谷胱甘肽的耗竭。
甘草甜素或甘草次酸肌内注射,对CCI4引起的实验性肝硬化有抑制作用,可使肝胶原蛋白和血清γ-球蛋白含量降低,并使血清ALT水平降低,即可抑制肝纤维组织增生和减轻间质炎症反应,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也可使肝坏死和气球样变性明显减轻。
甘草酸二铵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和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甘草酸对HBV有直接抑制作用,在体外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细胞表面抗原(HBsAg)向细胞外分泌有抑制作用。
(6)解毒
甘草对误食毒物(毒蕈),药物中毒(敌敌畏、喜树碱、顺铂、咖啡因、巴比妥)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能缓解中毒症状,降低中毒动物的死亡率。甘草解毒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为甘草甜素。
甘草解毒作用的机制为:
①吸附毒物,甘草甜素水解后释放出的葡萄糖醛酸可与含羧基、羟基的毒物结合,减少毒物的吸收;
②通过物理、化学沉淀毒物以减少吸收,如甘草可沉淀生物碱;
③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并改善垂体-肾上腺系统的调节作用,提高机体对毒物的耐受能力;
④提高小鼠肝细胞色素P-450的含量,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
2.其他药理作用
(l)抗心律失常 炙甘草提取液腹腔注射对氯仿诱发的小鼠心室纤颤、肾上腺素诱发的家兔心律失常、乌头碱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氯化钡和毒毛花苷K诱发的豚鼠心律失常均有抑制作用,并能减慢心率、延长麻醉大鼠心电图的 P- R和 Q-T间期。甘草总黄酮可延长乌头碱诱发的小鼠心律失常的潜伏期,减少氯仿诱发的小鼠心室纤颤发生率,增加哇巴因诱发的豚鼠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和心搏停止所用的剂量。
(2)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
降脂作用和抗动脉粥样梗化作用:甘草甜素对兔实验性高胆固醇症及胆固醇升高的高血压病人均有一定的降低血中胆固醇的作用。甘草甜素每天10mg/kg肌肉注射,连续5天,对实验性家兔高脂血症有明显的降脂作用:血浆胆固醇对照组为89±4mg%,给药组为43±4mg%;血浆甘油三酯对照组为168±10mg%,给药组为90±4mg%。小剂量的甘草甜素(2mg/天)在一定时间内能使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的胆固醇降低,粥样硬化程度减轻,20mg/天能阻止大动脉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但剂量更大时(40mg/天)反而无效。甘草次酸盐(10mg/kg,口服)对高血脂大鼠和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家兔有降血胆固醇、脂蛋白和β-脂蛋白甘油三酯的作用;家兔主动脉内的和大鼠肝脏内的胆固醇和β-脂蛋白含量下降,甘草次酸盐的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较之聚合皂甙更强。体外实验观察到甘草甜素1mM对CP50和AP50均能抑制50%溶血。其抑制部位,用同样剂量在Cis的A-Tee水解能系统中可见有35%的抑制效果,因而结论是由于抑制了Cis从而影响了补体效价CH50。在AP中的作用是C3的降低,由于补体反应被甘草甜素所抑制,相关的炎症的过程反应趋向缓解和静止,脂质系统和肝功能改善,动脉症的病理进程被阻断。
(3)抑制血小板聚集 甘草中的异甘草素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在体外的作用强度相当于阿司匹林。甘草叶中富含黄酮的组分对胶原蛋白或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后者的抑制作用比阿司匹林强大17.7倍。
(4)抗肿瘤 甘草酸对黄曲霉素和二乙基亚硝胺诱发的大鼠肝癌前病变的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胀果甘草中提取的黄酮类混合物可有效地预防巴豆油对小鼠皮肤的促癌作用。
综上所述,与甘草补脾益气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为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与其清热解毒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为抗菌、抗病毒、抗炎、抗变态反应等作用;与其缓急止痛功效相关的作用为抗溃疡、解痉和保肝作用;而祛痰止咳、调和诸药的功效与其镇咳、祛痰、解毒作用有关。甘草还具有抗心律失常、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肿瘤等作用。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甘草甜素、甘草素及异黄酮类等。
------------------------------------------------------在祖国医学宝库中,甘草是一味普通而又重要的药物。说它普通,是因为它药源丰富、药价低廉,说它重要,是因为它在众多的中药方剂里,起着诸多方面的微妙作用。从远古开始,甘草就被医家所重视,我国现存的古代第一部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把甘草列为“上品”。公元五世纪的名医陶弘景所辑的《名医别录》,称她为美草、蜜草,还有“国老”样的尊称。陶弘景说:“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又说:甘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有不用者”。七世纪甄权也说它“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甘草对胃酸过多的胃肠道溃疡病,能抑制其胃酸分泌,从而产生一定的治疗作用。甘草浸膏口服后能覆盖发炎的咽部粘膜,缓和炎症对它的刺激,起到镇咳作用。 甘草的解毒功能,主要是甘草酸分解的葡萄糖醛酸与毒素发生反应的结果。实验证明,甘草及各种制剂能消除或降低氯化铵、组织胺、水合氯醛、苯砷、升汞的毒性;对河豚毒、蛇毒、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也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其解毒作用的有效成甘草甜素。甘草经水解后可释出葡萄糖醛酸与含有羟基或羧基的毒物结合解毒。此外,甘草甜素对毒物有吸附作用,其解毒作用与吸附率成正比关系。与药用炭一样,在胃内吸附毒物,减少毒物吸收而解毒。甘草醇提取物及甘草次酸在体外对金葡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阿米巴原虫及滴虫均有抑制作用。甘草次酸在试管内能增强小檗碱抑制金葡菌的作用。甘草制剂对多种皮肤炎症及皮肤过敏性疾患均有一定疗效,如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皮炎、湿疹、皮炎皮疹等。用于眼科治疗疱疹性结膜炎、巩膜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等亦取得较好疗效。对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一定效果。此外,甘草还具有降低高血压的胆固醇以及镇痛,解痉等功效。
近期报道,对甘草中的甘草甜素进行研究,其可以抑制爱滋病毒斑的形成和感染细胞的变化,从而抑制爱滋病的繁殖,其抑制率达98%,原苏联土库曼尼亚爱滋病防治中心等单位,从甘草中分离并配制成有效抑制HIV繁衍的药物尼格利津,专家认为其结构与美国研制的叠氮脱氧胸苷相似,但它并无副作用,且临床证明是极有效的一种治疗爱滋病药物。连云港天晴制药厂生产的克艾可系中药甘草等提取物制成的口服片剂,用于60例爱滋病患者的治疗,取得了改善症状,体症及提高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同时该制剂的作用得到药理实验的证明。甘草的毒副作用较小,但若较长时间大量服用,可引起水肿,血压升高及血钾减少等症状并有脘腹胀满,纳呆等消 化障碍,如能适当掌握用药剂量,上述情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综上所述,甘草的作用相当广泛,从古至今,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各种不同的防治作用,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运用生物学、化学、药理学等学科技术,深入研究甘草的药用价值和作用机理,这样有利于甘草的开发和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甘草这一“国老”在传统药学宝库中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
|
1.甘草 根和根茎主含三萜皂甙。其中主要的一种,谷称甘草甜素(glycyrrhizin)的,系甘草的甜味成分,是1分子的18β-甘草次酸(18β-glycyrrhetic acid)和2分子的葡萄醛酸(glucuronic acid)结合生成的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的钾盐和钙盐。其他的三萜皂甙有:乌拉尔甘草皂甙(uralsaponin)A、B和甘草皂甙(licoricesaponin)A3、B2、C2、D3、E2、F3、G2、H2、J2、K2。又含黄酮素类化合物:甘草甙元(liquiritigenin),甘草甙(liquiritin),异甘草甙 元(isoliquiritigenin),异甘草甙(isoliquiritin),新甘草甙(neoliquiritin),亲异甘草甙(neoisoliquiritin),甘草西定(licoricidin),甘草利酮(licoricone),刺芒柄花素(formononetin),5-O-甲基甘草本定(5-O-methyllicoricidin),甘草甙 元-4'-芹糖葡萄糖甙[liquiritigenin-4'-qpiofur-anosyl(1→2)glucopyranoside,apioliquiritin],甘草甙元-7,4'-二葡萄糖甙(liquiritigenin-7,4'-diglucoside),新西兰牡荆甙Ⅱ(vicenin Ⅱ)即是6,8-二-葡萄糖基芹菜素、芒柄花甙(ononin),异甘草黄酮醇(isolicoflanonol),异甘草甙元-4'-芹糖葡萄甙。还含香豆精类化合物:甘草香豆精(glycycoum-arim),甘草酚(glycyrol),异甘草酚(isoglycyrol)甘草香豆精-7-甲醚(glycyrin),新甘草酚(neoglycyrol),甘草吡喃香豆精(licopyranocoumarin),甘草香豆酮(licocoumarione)等。又含生物碱:5,6,7,8-四氢-4-甲基喹啉(5,6,7,8-teTCMLIBahydro-4-methylquinoline),5,6,7,8-四氢-2,4-二甲基喹啉(5,6,7,8-teTCMLIBahydro-2,4-dimethylquinoline),3-甲基-6,7,8-三氢吡咯并[1,2-a]嘧啶-3-酮(3-methyl-6,7,8-TCMLIBihydropyrrolo[1,2-]pyrimidin-3-one)。还含甘草苯并呋喃(licobenzofuran),又名甘草新木脂素(liconeolignan),β-谷甾醇(β-sitosterol),正二十三烷(n-TCMLIBicosane),正二十六烷(n-hexacos-ane),正二十七烷(n-heptacosane)等。另含甘草葡聚糖GBW(glucan GBW),三种中性的具网状内皮活性的甘草多糖(glycyrrigan)UA、UB、UC,多种具免疫兴奋作用的多糖(polysaccharide)GR-2a、GR-2Ⅱb、GR-2ⅡC和多糖GPS等。
甘草的叶含黄酮化合物:新西兰牡荆甙-Ⅱ,水仙甙(narcissin),烟花甙(nicotiflorin),芸香甙(rutin),异槲皮甙(isoquerciTCMLIBin),紫云英甙(asTCMLIBagalin),乌拉尔醇(uralenol),新乌尔醇(uralenol),新乌拉尔醇(neouralenol),乌拉尔宁(uralenin),槲皮素-3,3'-二甲醚(quercetin-3,3'-dimethyl ether),乌拉尔醇-3-甲醚(uralenol-3-methylether),乌拉尔素(uralene),槲皮素(quercetin)等。还含乌拉尔新甙(uralenneoside)。
甘草的地上部分分离得到东莨菪素(scopoletin),刺芒柄花素,黄羽扇豆魏特酮(lupiwighteone),乙形刺酮素(sigmoidin)B以及甘草宁(gancaonin)A、B、C、D、E、L、M、N、O、P、Q、R、S、T、U、V。
2.光果甘草 根和根茎含甘草甜素,除分离得到甘草酸、18-β甘草次酸外,还得到多种三萜类化合物:18α-羟基甘草次酸(18α-hydroxyglycyrrhetic acid),24-羟基甘草次酸(24-hydroxyglycyrrhetic acid),24-羟基-11-去氧甘草次酸(24-hydroxy-11-deoxyglycyrrhetic acid),11-去氧甘草次酸(11-deoxyglycyrrhetic acid),3β-羟基齐墩果-11,13(18)-二烯-30-酸[3β-hydroxyolean-11,13(18)-dien-30-oic acid)甘草萜醇(glycyrrhetol),光果甘草酯(glabrolide),异光果甘草检酯(isoglabrolide),去氧光果甘草内酯(deoxyglabrolide),21α-羟基异光果甘草内酯(21α-hydroxyisoglabrolide),甘草环氧酸(liquoric acid)等。又含黄酮成分:光果甘草甙(liquiritoside)即是甘草甙,光果甘草甙元(liquiritogenin)即是甘草甙元,异光果甘草甙(isoliquiritoside)即是异甘草甙,异光果甘草甙元(isoliquiritogenin)即是甘草甙元,新甘草甙,亲异甘草甙,异甘草甙元-4'-芹糖葡萄糖甙(licuraside,licurazid),异甘草甙元-4-芹糖葡萄糖甙[neolicuraside,isoliquiritigenin-4-apiofuranosyl(1→2)glucopyranoside],光果甘草宁(glabranin),光果甘草醇(glabrol)、光果甘草定(glabridin),光果甘草酮(glabrone),光果甘草素(glabreene),7,2'-二羟基-3',4'-亚甲二氧基异黄酮(glyzaglabrin),7-乙酰氧基-2-甲基异黄酮(glazarin),7-甲氧基-2-甲基异黄酮(7-methyoxy-2-methylisoflavone),7-羟基-2-甲基异黄酮(7-hydroxy-2-methylisoflavone),生松黄烷酮(pinocembrin),樱黄素(prunetin),刺芒柄花素等。又含光果甘草香豆精(liqcoumarin)及水溶性多糖及果胶(pectin)。光果甘草的地上部分分离得到18β-甘草次酸,18α-甘草次酸(18α-glycyrrhetic acid)即是乌热酸(uralenic acid),以及多种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异槲皮甙(isoquerciTCMLIBin),槲皮素-3-双葡萄糖甙(quercetin-3-glucobioside),山柰酚(kaempferol),紫云英甙,肥皂草素(saponaretin),甘草甙元,异甘草甙元,芫花素(genkwanin),山柰酚-3-双葡萄甙(kaempferol-3-glucoboside)等。另含多糖9.7%,其中水溶性多糖1.6%。
3.胀果甘草 根含三萜类甜素,甘草次酸-3-芹糖葡萄糖醛酸甙(apioglycyrrhizin),甘草次酸-3-阿拉伯糖葡萄糖醛酸甙(araboglycyrrhizin)。其他三萜成分有:18β-甘草次酸,11-去氧甘草次酸,乌拉尔甘草皂甙A3、G2、H2等。又含黄酮类成分:甘草甙元,甘草甙,异甘草甙元,异甘草甙,芒柄花甙,4',7-二羟基黄酮(4',7-dihydroxyflavone),甘草黄酮(licoflavone)A,甘草甙元-4'-芹糖葡萄糖甙,异甘草甙元-4'-芹糖葡萄糖甙,甘草杳耳酮(licochalcone)A、B、C、D,刺毛甘草查耳酮(echinatin),光果甘草酮等。还含二芳基丙二酮类成分:5'-异戊烯基甘草二酮(5'-prenyllicodione),胀果甘草二酮(glycyrdione)A、B及胀果甘草宁(glyinflanin)A、B、C、D。基中胀果甘草二酮A与胀果宁A系同一物质。又含β-谷醇(β-sitosterol)。
4.粗毛甘草 根含三萜类成分:甘草酸,光果甘草内酯等。又含黄酮类成分:甘草甙,异甘草甙,粗毛甘草素(glyasperin)A、B、C、D,熊竹素(kumata kenin),黄宝石羽扇豆素(topazolin),甘草异黄酮(licoisoflavone)B,半甘草异黄酮(semilicoisoflavone)B,甘草异黄烷酮(licoisoflavanone),3'-(γ,γ-二甲基烯丙基)奇维酮[3'(γ,γ-dimethylallyl)-kievitone],甘草西定,甘草异黄烷(licoriisoflavan)A,1-甲氧基菲西佛利醇(1-methyoxyficifolinol)。又含香豆精类成分:甘草香豆精,异甘草香豆精(isoglycycoumarin),甘草酚,甘草香豆酮。另含水溶性多糖和果胶。
5.黄甘草 根和根茎含三萜类成分:甘草酸,戊拉尔甘草皂甙A及B,黄甘草皂甙(glyeurysaponin)。又含黄酮类成分:黄甘草甙(glycyroside),芒柄花甙,甘草甙,异甙草甙,甘草甙元-4'-芹糖葡萄糖甙,异甘草元-4'-芹糖葡萄糖甙,南酸枣甙(choerospondin),广豆根黄酮甙(sophoraflavone)B,夏弗塔雪轮甙(schaftoside),三色堇黄酮甙(isovi-osanthin),苜蓿紫檀酚-3-O-葡萄糖甙(medicarpin-3-O-glucoside),新西兰牡荆甙Ⅱ。还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萝卜甙(daucosterol),根皮酸(phloretic acid)。
6.云南甘草 根含三萜类成分。将总皂甙水解得到云南甘草次皂甙D(glyyyunnanpro -sapogenin D),云南甘草皂甙元(glyyunnansapogenin)A、B、C、E、F、G、H和马其顿甘草酸(macedonic acid),又含β-谷甾醇。还含黄酮类成分:异甘草甙元,4',7-二羟基黄酮,7-甲氧基-4'-羟基黄酮(7-methoxy-4'-hydroxyflavone),7-甲氧基-4'-羟基黄酮醇(7-methoxy-4'-hydroxyflavonol)。另据报道,根含三萜皂甙:云甘甙(yunganoside)A1、B1、C1、D1、E2和F2,加含生物碱:下箴刺桐碱(hypaphorine)。
7.我国市售甘蜡商品,除上友谊赛品种外,还有以地区为名的未定种,对它们的研究也不少。兹择其重要者简述如下:
(1)西北甘草的根和根茎含甘草酸,甘草甙,异甘草甙,甘草甙元,异甘草甙元,甘草香豆精,甘草吡喃香豆精,甘草香豆酮,甘草查耳酮A,异甘草黄酮醇,西北甘草异黄酮(glycyrrhisoflavone),西北甘草异黄烷酮(glycrrhisoflvanone),甘草黄酮醇,甘草豆精-7-甲醚,甘草西定,甘草利酮,甘草宁F、G、H、I,甘酚,5-O-甲酚(5-O-methylglycyrol),熊竹素等。
(2)新疆甘草的根和根茎含甘草酸,甘草甙,异甘草甙,异甘草甙元,4',7-二羟基黄酮,刺芒柄花素,光果甘草醇,刺毛甘果查耳酮,甘草查耳酮A、B,甘草异黄酮B,甘草异黄烷酮(licoisoflavanone),光果甘草素,光果甘草定等。
(3)东北甘草的根和根茎含甘草酸,甘草甙,异甘草甙,甘草甙元,异甘草甙元,甘草香豆精,甘草吡喃香豆精,甘草香豆酮,甘草香豆酮,甘草西定,甘草利酮,甘草酚,5-O-甲基甘草酚等。 |
|
1.李杲:甘草,阳不足者补之以甘,甘温能除大热,故生用则气平,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心火;炙之则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除邪热,去咽痛,缓正气,养阴血。凡心火乘脾,腹中急痛,腹皮急缩者,宜倍用之。其性能缓急,而又协和诸药,使之不争,故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寒热相杂者,用之得其平。
2.《汤液本草》: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药用之非和也,皆缓也。小柴胡有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其中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意。中不满而用甘为之补,中满者用甘为之泄,此升降浮沉也。凤髓丹之甘,缓肾急而生元气,亦甘补之意也。《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甘缓之。所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于此可见调和之意。夫五味之用,苦直行而泄,辛横行而散,酸束而收敛,咸止而软坚,甘上行而发。如何《本草》言下气?盖甘之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内可外,有和有缓,有补有泄,居中之道尽矣。
3.《本草衍义补遗》:甘草味甘,大缓诸火。下焦药少用,恐大缓不能直达。
4.《本草汇言》:甘草,和中益气,补虚解毒之药也。健脾胃,固中气之虚羸,协阴阳,和不调之营卫。故治劳损内伤,脾气虚弱,元阳不足,肺气衰虚,其甘温平补,效与参、芪并也。又如咽喉肿痛,佐枳实、鼠粘,可以清肺开咽;痰涎咳嗽,共苏子、二陈,可以消痰顺气。佐黄芪、防风,能运毒走表,为痘疹气血两虚者,首尾必资之剂。得黄芩、白芍药,止下痢腹痛;得金银花、紫花地丁,消一切疔毒;得川黄连,解胎毒于有生之初;得连翘,散悬痈于垂成之际。凡用纯热纯寒之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势,寒热相杂之药,必用甘草以和其性。高元鼎云,实满忌甘草固矣,若中虚五阳不布,以致气逆不下,滞而为满,服甘草七剂即通。
5.《本草通玄》:甘草,甘平之品,独入脾胃,李时珍曰能通入十二经者,非也。稼穑作甘,土之正味,故甘草为中宫补剂。《别录》云,下气治满,甄权云,除腹胀满,盖脾得补则善于健运也。若脾土太过者,误服则转加胀满,故曰脾病人毋多食甘,甘能满中,此为土实者言也。世俗不辨虚实,每见胀满,便禁甘草,何不思之甚耶?
6.《本草正》: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助参、芪成气虚之功,人所知也,助熟地疗阴虚之危,谁其晓焉。祛邪热,坚筋骨,健脾胃,长肌肉。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称国老。惟中满者勿加,恐其作胀;速下者勿入,恐其缓功,不可不知也。
7.《药品化义》:甘草,生用凉而泻火,主散表邪,消痈肿,利咽痛,解百药毒,除胃积热,去尿管痛,此甘凉除热之力也。炙用温而补中,主脾虚滑泻,胃虚口渴,寒热咳嗽,气短困倦,劳役虚损,此甘温助脾之功也。但味厚而太甜,补药中不宜多用,恐恋膈不思食也。
8.《本草备要》:甘草,胡洽治痰癖,十枣汤加甘草;东垣治结核,与海藻同用;丹溪治痨瘵,莲心饮与芫花同行;仲景有甘草汤、甘草芍药汤、甘草茯苓汤、炙甘草汤,以及桂枝、麻黄、葛根、青龙、理中、四逆、调胃、建中、柴胡、白虎等汤,无不重用甘草,赞助成功。即如后人益气、补中、泻火、解毒诸剂,皆倚甘草为君,必须重用,方能建效,此古法也。奈何时师每用甘草不过二三分而止,不知始自何人,相习成风,牢不可破,附记于此,以正其失。
9.《本经疏证》:《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凡为方二百五十,用甘草者,至百二十方。非甘草之主病多,乃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当病情也。凡药之散者,外而不内(如麻黄、桂枝、青龙、柴胡、葛根等汤);攻者,下而不上(如调胃承气、桃仁承气、大黄甘草等汤);温者,燥而不濡(四逆、吴茱萸等汤);清者,冽而不和(白虎、竹叶石膏等汤);杂者,众而不群(诸泻心汤、乌梅圆等);毒者,暴而无制(乌梅汤、大黄gu虫丸等),若无甘草调剂其间,遂其往而不返,以为行险侥幸之计,不异于破釜沉舟,可胜而不可不胜,讵诚决胜之道耶?金创之为病,既伤,则患其血出不止,既合,则患其肿壅为脓。今曰金创肿,则金创之肿而未脓,且非不合者也。《千金方》治金创多系血出不止,箭镞不出,故所用多雄黄、石灰、草灰等物,不重甘草。惟《金匮要略》王不留行散,王不留行、蒴藋细叶、桑东南根,皆用十分,甘草独用十八分,余皆更少,则其取意,正与《本经》脗合矣。甘草所以宜于金创者,盖暴病则心火急疾赴之,当其未合,则迫血妄行。及其既合,则壅结无所泄,于是自肿而脓,自脓而溃,不异于痈疽,其火势郁结,反有甚于痈疽者。故方中虽已有桑皮之续绝合创,王不留行之贯通血络者,率他药以行经脉、贯营卫,又必君之以甘草之甘缓解毒,泻火和中。浅视之,则曰急者制之以缓,其实泄火之功,为不少矣。
10.《本草正义》:甘草大甘,其功止在补土,《本经》所叙皆是也。又甘能缓急,故麻黄之开泄,必得甘草以监之,附子之燥烈,必得甘草以制之,走窜者得之而少敛其锋,攻下者得之而不伤于峻,皆缓之作用也。然若病势已亟,利在猛进直追,如承气急下之剂,则又不可加入甘草,以缚贲育之手足,而驱之战阵,庶乎所向克捷,无投不利也。又曰,中满者忌甘,呕家忌甘,酒家亦忌甘,此诸证之不宜甘草,夫人而知之矣;然外感未清,以及湿热痰饮诸证,皆不能进甘腻,误得甘草,便成满闷,甚且入咽即呕,惟其浊腻太甚故耳。又按甘草治疮疡,王海藏始有此说,李氏《纲目》亦曰甘草头主痈肿,张路玉等诸家,皆言甘草节治痈疽肿毒。盖即从解毒一义而申言之。然痈疡之发,多由于湿热内炽,即阴寒之证,亦必寒湿凝滞为患,甘草甘腻皆在所忌。若泥古而投之,多致中满不食,则又未见其利,先见其害。
11.《本草新编》:甘草,味甘,气平,性温,可升可降,阳中阳也。无毒。入太阴、少阴、厥阴之经。 |
|
不久前曾经提过,传统药物方剂的组成有君臣佐使四类药物,而“使药”是引导药物直达病变部位,兼有调和作用。
这么一来,药物不必运行到别的器官,导致其他器官受到药物不必要作用损害,减少副作用。(请参阅何乃强、陈镜洲合著,新加坡康复协会2000年出版《药物的认识》第141页)
在传统医学,甘草(licorice)是多属于使药,它有调和诸药的功能,而且很多传统药方都用上甘草配搭。
甘草含有很多化学成分,但以甘草甜素(Glycyrrhizin),甘草次酸(glycyrrhertinic acid)为主。
市面上出售的零食如糖果、酸梅、橄榄,有些是用甘草调制或混有甘草,可是如果长期吃甘草,或是吃了大量的甘草,那恐怕会有不良后果。
甘草的药理作用有肾上腺皮质激素(荷尔蒙)样作用,很多对甘草有认识人的知道过量的甘草会使到尿量及钠(sodium,盐含有成分)的排出减少,身体会积存过量的钠(盐分)引起高血压;水分储存量增加,会导致水肿。同时过多血钾流失引起的低血钾症,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这些研究结果,早已在西方的医学文献刊出。
更有报告指出它还可以影响脑部,病人会出现嗜睡的症状。
冰岛大学研究发现大量服甘草者血压增加
冰岛大学曾对甘草进行研究,研究人员选出43名血压正常的人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每天服用50到100毫克甘草后,血压增加,血钾含量下降,这是由于cortisol(可的索,皮质醇或氢化可的松)的盐皮持激素作用(mineralocorticoid action),使到血钾下降及血钠上升,加上身体储水增加,体重增加,血压增高。尿液可的索/可的松的比值cortisol/cortisone ratio增高,也证实了肾脏的酶素叫11B羟甾脱氢酶(11 beta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作用受到甘草所含的物质所抑压,使到体内的cortisol(可的索,皮质醇或氢化可的松)转化为cortisone(可的松或糖皮质激素)的过程受阻,可的索增加。研究人员提醒大家,甘草是可以引起高血压的。
美国宾州医院有病例 服用大量甘草影响视觉
今年3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家医院首次报道服用大量甘草也可能导致霎时性失明的5个病例。患者都曾服用大量的甘草,分量每天由100毫克到900毫克不等,这可能和甘草所含的甘草次酸和甘珀酸(carbenoxolone)有关,因为这些药物成分能够引起网膜或视神经血管收缩,引起缺血,影响视觉。
药物经过加工处理(有人称为炮制)能够改变所含化学成分,日本大阪就以甘草根进行研究,想知道在原植物或原料加工制造过程中,药物主要成分有否改变。研究人员分析甘草内的皂甙(saponins)和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的含量。
研究结果,知道把甘草皮层剥去后,所含的非糖苷黄酮类化合物(nonglycosidic flavonoid)大部分消失,至于经过焙制后,皂甙和糖苷黄酮类化合物中的糖就会被逐步水解,结果药性有了差异,这跟传统药物需要经过炮制或加工处理,如以火制、水制或水火合制等等不同方法,消除及减低药物毒性,或增强药物疗效,或改变药性,是对治疗作用有一定的影响。
至于医学文献报道引起不良作用所用的甘草,和传统医学用的炙甘草或蜜炙甘草(用蜜糖在火锅上拌炒过的甘草)成分是否相同,作用又是否不同,则有待进一步去查寻了。 |
|
抗菌药:甘草及其制剂中含糖皮质激素类物质,大剂量的甘草与四环素族、红霉素、氯霉素等抗菌药联用,可降低这些药物的吸收率,如长期配伍联用还可引起二重感染。甘草还忌与异胭肼、两性霉素B长期配伍,以避免药物毒副作用增大。黄连素与甘草同用抑菌作用呈降低趋势。另外临床中还有将抗菌消炎的头孢氨苄片与具有止咳祛痰作用的甘草合剂同用,结果导致头孢氨苄片抗菌作用降低的报道。
水杨酸类及非甾体抗炎、解热、镇痛药:甘草所含的甘草酸经酶的作用可水解成甘草次酸和葡萄醛酸。甘草次酸的结构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相似,若与水杨酸衍生物合用,能使消化道的溃疡率增加。曾有报称,将复方甘草片与阿司匹林合用,使患者原有十二指肠溃疡面积增大,导致上腹部疼痛加剧,上消化道出血。这是由于阿司匹林对消化道黏膜有刺激作用,对原有溃疡者尤应慎用。甘草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与阿司匹林合用,可加重对消化道的刺激,故在用药上不宜联合应用。
降糖药:口服降糖药甲苯磺丁脲、降糖灵、优降糖,胰岛素等若与甘草配伍同服可降低降糖药的效果。因糖皮质激素能使氨基酸、蛋白质从骨骼肌中转移到肝脏,在相关酶的作用下使葡萄糖和糖原的产生增加,故有升高血糖的作用。甘草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所以与降糖药在药理上是拮抗的。有报道称降糖灵与甘草甜素片同服使患者血糖升高,病情加重。这是由于甘草甜素可影响降糖灵的降糖效果。此外,甘草的糖皮质激素样作用,还可增加肝糖原,升高血糖。
强心甙类药物:甘草具有去氧皮质酮样作用,可潴钠排钾,使体内钾离子减少,导致心脏对强心甙敏感性增加,从而发生中毒。临床上有炙甘草与洋地黄毒甙片同服,患者出现室早、二联律、一联律的报道。这是由于甘草能导致低血钾,与洋地黄毒甙片同服极易诱发洋地黄中毒反应发生。应避免二者联用或联用时适当补充钾盐。
利尿药:甘草的糖皮质激素样作用,能保钠排钾。若与排钾性利尿药如氢氯噻嗪、利尿酸、速尿、氯噻酮、乙酰唑胺等合用,能使血清钾离子浓度降低,易加重发生低血钾的危险,增加不良反应,如水肿、压升高、全身无力,甚至可发生严重低钾性瘫痪。临床上出现过复方甘草片与双氢克尿噻片同服,导致患者浮肿加剧并出现尿潴留。原因是甘草次酸有排钾作用,能引起低血钾,双氢克尿噻片也能加速钾离子的排泄,故二者合用可引起低钾性水肿、尿潴留。应避免二者配伍使用或合用时加强补钾。 |
|
2008年进口鲜或干的甘草3584.35吨,与上年同比增长2.93%,进口金额292.67万美元,同比增长76.31%,进口平均价为0.81美元/公斤,同比增长71.28%。
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鲜或干的甘草呈现出口下降进口增长趋势。一方面是由于国际甘草市场比较活跃,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2008年将甘草和甘草汁液及浸膏的进口关税从6%降为0,激发了企业进口甘草的热情,而此举也是解决我国甘草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之一。
我国进口甘草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是:亚洲2987.37吨,占进口的83.34%,欧洲596.98吨,占16.65%。
甘草种类图片
红皮甘草切片
野生灰皮甘草切片野生甘草切片
甘草酸
glycyrrhizic acid
一种萜。分子式C42H62O16。又称甘草甜素。为甘草次酸的二葡萄糖醛苷(见苷),是甘草的甜味成分,存在于甘草属植物中,在乙酸中结成片状或棱柱状晶体。在220℃分解。溶于水。甘草次酸分子式C30H46O4。有两种同质异晶体。熔点分别为300~304℃和287~293℃,比旋光〔α〕D+163°。溶于乙醇。
药理性质:具有抗炎、抗病毒,和保肝解毒及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由于甘草酸有糖皮质激素样药理作用而无严重不良反应,临床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肝炎、支气管炎和艾滋病,还具有抗癌防癌、干扰素诱生剂及细胞免疫调节剂等功能。
甘草酸具有降血脂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
|
物种简介
国家标准:《GB/T19618-2004 甘草》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美草、密甘、密草、国老、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类别】:补益药(亦称补虚药)中的补气药
【英文名】:Licorice
【药材学名】:Radix Glycyrrhiza
【基原】:本品为双子叶植物豆科 Leguminosae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胀果甘草 G. in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 G. glabra L. 的根及根茎。
【药材性状】:甘草:根呈圆柱形,长25~lOOcm,直径0.6~3.5cm。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
【栽培要点】:喜阳光充沛,日照长,气温低的干燥气候。宜选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用种子或根茎繁殖,但以根茎繁殖生长快。
【药材特性】甘草,系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深秋,荚果裂开,籽粒随风散步大地上,天然繁殖。茎挺拔直立;根如圆柱,直径三四厘米,大的五六厘米,长一米多,最长者达三四米。
【生长条件】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在引黄灌区的田野和河滩地里也易于繁殖。它适应性强,抗逆性强,不愧是植物界抗干旱的能手,斗风沙的先锋。
品名种类
【别名】国老,国老草,蜜草,蜜甘,美草,棒草,甜甘草,甜草,甜草根,甜根子,红甘草,粉甘草,粉草,蕗草,灵通,主人,大嗷,偷蜜珊瑚肉。
【商品名】目前甘草商品一般分为东甘草和西甘草两种。
东甘草:又名东草。为产于东北、河北、山西等地者。
西甘草,又名西草。为产于甘肃、内蒙古,青海,陕西、新疆等地者。
此外还有以下传统商品名称。
粱外草:产于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一带者。
王爷地草:产于宁夏巴盟的阿拉普左旗者。习惯认为梁外草及王爷地草品质最优,为地道药材。
西镇草:产于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及宁夏陶东,平罗一带者。属于西草。
上河川草:产于内蒙古伊克昭盟拉达特旗一带者。属于西草。
边草;产于陕西北部靖边、定边一带者。属于西草。
西北草;产于甘肃民勤、庆阳、张披、玉门等地者。属于西草。
下河川草:产于内蒙古包头附近的土默特旗,托克托和林格尔辞地者。属于西草。
东北草:产于内蒙古东部,辽宁的昭乌达盟,吉林的哲盟、黑龙江的呼盟等地者。属于东草。
新疆草:产于新疆者。扁于西草。
皮甘草:又名带皮甘草、带皮草、皮草。为采收加工后保留栓皮者。
粉甘草:又名刮皮甘草,刮皮草,白粉草,粉草。为采收加工后刮去栓皮,切成长段者。
把甘草:为在加工过程中切成长段,扎成把者。
甘草节;又名粉草节、草节。为甘草根及根茎中充填有棕黑色树酯状物质的部分。
甘草头:又名疙瘩革、疙瘩头。为甘草根茎上端的芦头部分。
甘草梢:又名草梢、生草梢。为甘草根的末梢部分或细根。
均以皮细而紧、质竖体重、红棕色、粉性大、甜味浓、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处方名】甘草,生草,生甘草,炙草,炙甘草,草梢,甘草梢,生草梢等。
处方中写甘草,生草指生甘草。为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生用入药者。偏于清热解毒。
炙草又名炙甘草、蜜甘草、蜜炙甘草。为生甘草片用蜂蜜拌匀,再炒至不粘手取出摊晾,然后入药者。偏于润肺和中。
草梢、甘草梢、生草梢均为甘草根的末梢或细根,洗净,切小段入药者。偏于清热利尿。
生长习性
甘草是临床最常应用的药品。生甘草能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药性;炙甘草能补脾益气,临床用量特大,出口量大。除药用之外,食品上也大量用甘草做糕点添加剂,它的甜度是蔗糖的百倍。西方国家大量进口甘草,从中提取甘草次酸,治艾滋病。在今天西部大开发的时机,甘草作用更好,退耕还林,建山川秀美工程,水土保持作用更强。陕北农民和西部人们反映,把甘草种子随便撤到地上即可出苗,抗旱性特强,甘草生长在西北、华北和东北等地。
(二)植物特性
直立属,叶互生,奇数现状复叶,小叶7~17枚,椭圆形卵状,总状花序腋生,淡紫红色,蝶形花。长圆形夹果,有时呈镰刀状或环状弯曲,密被棕色刺毛状腺毛。扁圆形种子。花期6~7月,果期7~9月。
(三)生长特性
喜干燥气候,耐寒,野生在干旱的钙质上,排水良好的、地下水位低的砂质壤土栽培。忌地下水位高和涝洼地酸性土壤。土壤中性或微碱性为好。
(四)栽培技术
1.繁殖方法
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均可(生长快),秋天地深翻30~45厘米,施基肥每公顷37500千克,翻后耙平,种子繁殖。第二年春天4月份播种,磨破种皮,或者用温水浸泡,沙藏两月播种。再者用60℃温水浸泡4~6小时,捞出种子放在温暖的地方,上盖湿布,每天用清水淋2次,出芽即可播种。7-8月份播种,不催芽,可条播和穴播,行距30厘米开1.5厘米沟,种子均匀撒人沟内,覆2~3厘米土。穴播:株距5厘米,每穴播5粒,覆土后一定要注意种子和土壤密接,土干要浇水,每公顷用种子30~37.5千克。根状茎繁殖:结合春秋采挖甘荔时进行,粗的根药用,细的根茎截成4-5厘米的小段,上面有2~3个芽,头一年秋天地整好的畦内,行距30厘米开10厘米深的沟,株距15厘米把根平放,覆土正平、浇水。
2.田间管理
出苗前后,保持土壤湿润,干要浇水,苗长出2~3片真叶按株距10~12厘米间苗,此期地无草。根状茎露出地面后培土,拔除杂草,防止草丛生,第一、二年和粮食等作物间套种,合理利用土地。封冻前,追施农家肥料2000~2500千克。
3.病虫害防治
(1)锈病
被真菌侵害后,叶的背面出现黄褐色的疱状病斑,破裂后散发褐色粉末,是病原菌的多孢子堆和复孢子,8、9月形成褐黑色的冬孢子堆。
防治方法:把病株集中起来烧毁。初期喷洒0.3-0.4波美度石硫合剂或97%敌锈钢400倍液。
(2)褐斑病
被真菌感染后,叶片产生圆形和不规则形病斑,中央灰褐色,边缘褐色,病斑的正反面均有灰黑色霉状物。
防治方法:病株集中起来烧毁。初期喷1:1:1~16O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律可湿性粉剂1500~Z00O倍液。
(3)白粉病
被真菌中的半和菌感染后,叶片正反面产生白粉。
防治方法:喷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
(4)蚜虫
又叫蜜虫、腻虫,成、若虫吸茎叶汁液,严重时造成茎叶发黄。
防治方法:冬季清园,将植株和落叶深埋。发生期喷50%杀螟松1000~2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每7~10天喷1次,连续数次。
(5)红蜘蛛
8月份左右发生,9月份左右危害严重,主要侵食叶片和花序。叶片被害后,叶色由绿变黄,最后枯萎。此虫多藏于叶背面。
防治方法:可用0.2-0.5波美度石硫合剂加米汤或面浆水喷洒。
(五)采收加工
种子繁殖3~4年,根状茎繁殖2~3年即可采收。在秋季9月下旬至10月初,地上茎叶枯萎时采挖。甘草根深,必须深挖,不可刨断或伤根皮,挖出后去掉残茎。泥土,忌用水洗,趁鲜分出主根和侧根,去掉芦头、毛须、支杈,晒至半干,捆成小把,再晒至全干;也可在春季甘草茎叶出土前采挖,但秋季采挖质量较好。
化学成分
1.甘草 根和根茎主含三萜皂甙。其中主要的一种,谷称甘草甜素(glycyrrhizin)的,系甘草的甜味成分,是1分子的18β-甘草次酸(18β-glycyrrhetic acid)和2分子的葡萄醛酸(glucuronic acid)结合生成的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的钾盐和钙盐。其他的三萜皂甙有:乌拉尔甘草皂甙(uralsaponin)A、B和甘草皂甙(licoricesaponin)A3、B2、C2、D3、E2、F3、G2、H2、J2、K2。又含黄酮素类化合物:甘草甙元(liquiritigenin),甘草甙(liquiritin),异甘草甙 元(isoliquiritigenin),异甘草甙(isoliquiritin),新甘草甙(neoliquiritin),亲异甘草甙(neoisoliquiritin),甘草西定(licoricidin),甘草利酮(licoricone),刺芒柄花素(formononetin),5-O-甲基甘草本定(5-O-methyllicoricidin),甘草甙 元-4'-芹糖葡萄糖甙[liquiritigenin-4'-qpiofur-anosyl(1→2)glucopyranoside,apioliquiritin],甘草甙元-7,4'-二葡萄糖甙(liquiritigenin-7,4'-diglucoside),新西兰牡荆甙Ⅱ(vicenin Ⅱ)即是6,8-二-葡萄糖基芹菜素、芒柄花甙(ononin),异甘草黄酮醇(isolicoflanonol),异甘草甙元-4'-芹糖葡萄甙。还含香豆精类化合物:甘草香豆精(glycycoum-arim),甘草酚(glycyrol),异甘草酚(isoglycyrol)甘草香豆精-7-甲醚(glycyrin),新甘草酚(neoglycyrol),甘草吡喃香豆精(licopyranocoumarin),甘草香豆酮(licocoumarione)等。又含生物碱:5,6,7,8-四氢-4-甲基喹啉(5,6,7,8-teTCMLIBahydro-4-methylquinoline),5,6,7,8-四氢-2,4-二甲基喹啉(5,6,7,8-teTCMLIBahydro-2,4-dimethylquinoline),3-甲基-6,7,8-三氢吡咯并[1,2-a]嘧啶-3-酮(3-methyl-6,7,8-TCMLIBihydropyrrolo[1,2-]pyrimidin-3-one)。还含甘草苯并呋喃(licobenzofuran),又名甘草新木脂素(liconeolignan),β-谷甾醇(β-sitosterol),正二十三烷(n-TCMLIBicosane),正二十六烷(n-hexacos-ane),正二十七烷(n-heptacosane)等。另含甘草葡聚糖GBW(glucan GBW),三种中性的具网状内皮活性的甘草多糖(glycyrrigan)UA、UB、UC,多种具免疫兴奋作用的多糖(polysaccharide)GR-2a、GR-2Ⅱb、GR-2ⅡC和多糖GPS等。
甘草的叶含黄酮化合物:新西兰牡荆甙-Ⅱ,水仙甙(narcissin),烟花甙(nicotiflorin),芸香甙(rutin),异槲皮甙(isoquerciTCMLIBin),紫云英甙(asTCMLIBagalin),乌拉尔醇(uralenol),新乌尔醇(uralenol),新乌拉尔醇(neouralenol),乌拉尔宁(uralenin),槲皮素-3,3'-二甲醚(quercetin-3,3'-dimethyl ether),乌拉尔醇-3-甲醚(uralenol-3-methylether),乌拉尔素(uralene),槲皮素(quercetin)等。还含乌拉尔新甙(uralenneoside)。
甘草的地上部分分离得到东莨菪素(scopoletin),刺芒柄花素,黄羽扇豆魏特酮(lupiwighteone),乙形刺酮素(sigmoidin)B以及甘草宁(gancaonin)A、B、C、D、E、L、M、N、O、P、Q、R、S、T、U、V。
2.光果甘草 根和根茎含甘草甜素,除分离得到甘草酸、18-β甘草次酸外,还得到多种三萜类化合物:18α-羟基甘草次酸(18α-hydroxyglycyrrhetic acid),24-羟基甘草次酸(24-hydroxyglycyrrhetic acid),24-羟基-11-去氧甘草次酸(24-hydroxy-11-deoxyglycyrrhetic acid),11-去氧甘草次酸(11-deoxyglycyrrhetic acid),3β-羟基齐墩果-11,13(18)-二烯-30-酸[3β-hydroxyolean-11,13(18)-dien-30-oic acid)甘草萜醇(glycyrrhetol),光果甘草酯(glabrolide),异光果甘草检酯(isoglabrolide),去氧光果甘草内酯(deoxyglabrolide),21α-羟基异光果甘草内酯(21α-hydroxyisoglabrolide),甘草环氧酸(liquoric acid)等。又含黄酮成分:光果甘草甙(liquiritoside)即是甘草甙,光果甘草甙元(liquiritogenin)即是甘草甙元,异光果甘草甙(isoliquiritoside)即是异甘草甙,异光果甘草甙元(isoliquiritogenin)即是甘草甙元,新甘草甙,亲异甘草甙,异甘草甙元-4'-芹糖葡萄糖甙(licuraside,licurazid),异甘草甙元-4-芹糖葡萄糖甙[neolicuraside,isoliquiritigenin-4-apiofuranosyl(1→2)glucopyranoside],光果甘草宁(glabranin),光果甘草醇(glabrol)、光果甘草定(glabridin),光果甘草酮(glabrone),光果甘草素(glabreene),7,2'-二羟基-3',4'-亚甲二氧基异黄酮(glyzaglabrin),7-乙酰氧基-2-甲基异黄酮(glazarin),7-甲氧基-2-甲基异黄酮(7-methyoxy-2-methylisoflavone),7-羟基-2-甲基异黄酮(7-hydroxy-2-methylisoflavone),生松黄烷酮(pinocembrin),樱黄素(prunetin),刺芒柄花素等。又含光果甘草香豆精(liqcoumarin)及水溶性多糖及果胶(pectin)。光果甘草的地上部分分离得到18β-甘草次酸,18α-甘草次酸(18α-glycyrrhetic acid)即是乌热酸(uralenic acid),以及多种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异槲皮甙(isoquerciTCMLIBin),槲皮素-3-双葡萄糖甙(quercetin-3-glucobioside),山柰酚(kaempferol),紫云英甙,肥皂草素(saponaretin),甘草甙元,异甘草甙元,芫花素(genkwanin),山柰酚-3-双葡萄甙(kaempferol-3-glucoboside)等。另含多糖9.7%,其中水溶性多糖1.6%。
3.胀果甘草 根含三萜类甜素,甘草次酸-3-芹糖葡萄糖醛酸甙(apioglycyrrhizin),甘草次酸-3-阿拉伯糖葡萄糖醛酸甙(araboglycyrrhizin)。其他三萜成分有:18β-甘草次酸,11-去氧甘草次酸,乌拉尔甘草皂甙A3、G2、H2等。又含黄酮类成分:甘草甙元,甘草甙,异甘草甙元,异甘草甙,芒柄花甙,4',7-二羟基黄酮(4',7-dihydroxyflavone),甘草黄酮(licoflavone)A,甘草甙元-4'-芹糖葡萄糖甙,异甘草甙元-4'-芹糖葡萄糖甙,甘草杳耳酮(licochalcone)A、B、C、D,刺毛甘草查耳酮(echinatin),光果甘草酮等。还含二芳基丙二酮类成分:5'-异戊烯基甘草二酮(5'-prenyllicodione),胀果甘草二酮(glycyrdione)A、B及胀果甘草宁(glyinflanin)A、B、C、D。基中胀果甘草二酮A与胀果宁A系同一物质。又含β-谷醇(β-sitosterol)。
4.粗毛甘草 根含三萜类成分:甘草酸,光果甘草内酯等。又含黄酮类成分:甘草甙,异甘草甙,粗毛甘草素(glyasperin)A、B、C、D,熊竹素(kumata kenin),黄宝石羽扇豆素(topazolin),甘草异黄酮(licoisoflavone)B,半甘草异黄酮(semilicoisoflavone)B,甘草异黄烷酮(licoisoflavanone),3'-(γ,γ-二甲基烯丙基)奇维酮[3'(γ,γ-dimethylallyl)-kievitone],甘草西定,甘草异黄烷(licoriisoflavan)A,1-甲氧基菲西佛利醇(1-methyoxyficifolinol)。又含香豆精类成分:甘草香豆精,异甘草香豆精(isoglycycoumarin),甘草酚,甘草香豆酮。另含水溶性多糖和果胶。
5.黄甘草 根和根茎含三萜类成分:甘草酸,戊拉尔甘草皂甙A及B,黄甘草皂甙(glyeurysaponin)。又含黄酮类成分:黄甘草甙(glycyroside),芒柄花甙,甘草甙,异甙草甙,甘草甙元-4'-芹糖葡萄糖甙,异甘草元-4'-芹糖葡萄糖甙,南酸枣甙(choerospondin),广豆根黄酮甙(sophoraflavone)B,夏弗塔雪轮甙(schaftoside),三色堇黄酮甙(isovi-osanthin),苜蓿紫檀酚-3-O-葡萄糖甙(medicarpin-3-O-glucoside),新西兰牡荆甙Ⅱ。还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萝卜甙(daucosterol),根皮酸(phloretic acid)。
6.云南甘草 根含三萜类成分。将总皂甙水解得到云南甘草次皂甙D(glyyyunnanpro -sapogenin D),云南甘草皂甙元(glyyunnansapogenin)A、B、C、E、F、G、H和马其顿甘草酸(macedonic acid),又含β-谷甾醇。还含黄酮类成分:异甘草甙元,4',7-二羟基黄酮,7-甲氧基-4'-羟基黄酮(7-methoxy-4'-hydroxyflavone),7-甲氧基-4'-羟基黄酮醇(7-methoxy-4'-hydroxyflavonol)。另据报道,根含三萜皂甙:云甘甙(yunganoside)A1、B1、C1、D1、E2和F2,加含生物碱:下箴刺桐碱(hypaphorine)。
7.我国市售甘蜡商品,除上友谊赛品种外,还有以地区为名的未定种,对它们的研究也不少。兹择其重要者简述如下:
(1)西北甘草的根和根茎含甘草酸,甘草甙,异甘草甙,甘草甙元,异甘草甙元,甘草香豆精,甘草吡喃香豆精,甘草香豆酮,甘草查耳酮A,异甘草黄酮醇,西北甘草异黄酮(glycyrrhisoflavone),西北甘草异黄烷酮(glycrrhisoflvanone),甘草黄酮醇,甘草豆精-7-甲醚,甘草西定,甘草利酮,甘草宁F、G、H、I,甘酚,5-O-甲酚(5-O-methylglycyrol),熊竹素等。
(2)新疆甘草的根和根茎含甘草酸,甘草甙,异甘草甙,异甘草甙元,4',7-二羟基黄酮,刺芒柄花素,光果甘草醇,刺毛甘果查耳酮,甘草查耳酮A、B,甘草异黄酮B,甘草异黄烷酮(licoisoflavanone),光果甘草素,光果甘草定等。
(3)东北甘草的根和根茎含甘草酸,甘草甙,异甘草甙,甘草甙元,异甘草甙元,甘草香豆精,甘草吡喃香豆精,甘草香豆酮,甘草香豆酮,甘草西定,甘草利酮,甘草酚,5-O-甲基甘草酚等。 |
|
毒副作用
不久前曾经提过,传统药物方剂的组成有君臣佐使四类药物,而“使药”是引导药物直达病变部位,兼有调和作用。
这么一来,药物不必运行到别的器官,导致其他器官受到药物不必要作用损害,减少副作用。(请参阅何乃强、陈镜洲合著,新加坡康复协会2000年出版《药物的认识》第141页)
在传统医学,甘草(licorice)是多属于使药,它有调和诸药的功能,而且很多传统药方都用上甘草配搭。
甘草含有很多化学成分,但以甘草甜素(Glycyrrhizin),甘草次酸(glycyrrhertinic acid)为主。
市面上出售的零食如糖果、酸梅、橄榄,有些是用甘草调制或混有甘草,可是如果长期吃甘草,或是吃了大量的甘草,那恐怕会有不良后果。
甘草的药理作用有肾上腺皮质激素(荷尔蒙)样作用,很多对甘草有认识人的知道过量的甘草会使到尿量及钠(sodium,盐含有成分)的排出减少,身体会积存过量的钠(盐分)引起高血压;水分储存量增加,会导致水肿。同时过多血钾流失引起的低血钾症,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这些研究结果,早已在西方的医学文献刊出。
更有报告指出它还可以影响脑部,病人会出现嗜睡的症状。
冰岛大学研究发现大量服甘草者血压增加
冰岛大学曾对甘草进行研究,研究人员选出43名血压正常的人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每天服用50到100毫克甘草后,血压增加,血钾含量下降,这是由于cortisol(可的索,皮质醇或氢化可的松)的盐皮持激素作用(mineralocorticoid action),使到血钾下降及血钠上升,加上身体储水增加,体重增加,血压增高。尿液可的索/可的松的比值cortisol/cortisone ratio增高,也证实了肾脏的酶素叫11B羟甾脱氢酶(11 beta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作用受到甘草所含的物质所抑压,使到体内的cortisol(可的索,皮质醇或氢化可的松)转化为cortisone(可的松或糖皮质激素)的过程受阻,可的索增加。研究人员提醒大家,甘草是可以引起高血压的。
美国宾州医院有病例 服用大量甘草影响视觉
今年3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家医院首次报道服用大量甘草也可能导致霎时性失明的5个病例。患者都曾服用大量的甘草,分量每天由100毫克到900毫克不等,这可能和甘草所含的甘草次酸和甘珀酸(carbenoxolone)有关,因为这些药物成分能够引起网膜或视神经血管收缩,引起缺血,影响视觉。
药物经过加工处理(有人称为炮制)能够改变所含化学成分,日本大阪就以甘草根进行研究,想知道在原植物或原料加工制造过程中,药物主要成分有否改变。研究人员分析甘草内的皂甙(saponins)和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的含量。
研究结果,知道把甘草皮层剥去后,所含的非糖苷黄酮类化合物(nonglycosidic flavonoid)大部分消失,至于经过焙制后,皂甙和糖苷黄酮类化合物中的糖就会被逐步水解,结果药性有了差异,这跟传统药物需要经过炮制或加工处理,如以火制、水制或水火合制等等不同方法,消除及减低药物毒性,或增强药物疗效,或改变药性,是对治疗作用有一定的影响。
至于医学文献报道引起不良作用所用的甘草,和传统医学用的炙甘草或蜜炙甘草(用蜜糖在火锅上拌炒过的甘草)成分是否相同,作用又是否不同,则有待进一步去查寻了。
配伍禁忌
抗菌药:甘草及其制剂中含糖皮质激素类物质,大剂量的甘草与四环素族、红霉素、氯霉素等抗菌药联用,可降低这些药物的吸收率,如长期配伍联用还可引起二重感染。甘草还忌与异胭肼、两性霉素B长期配伍,以避免药物毒副作用增大。黄连素与甘草同用抑菌作用呈降低趋势。另外临床中还有将抗菌消炎的头孢氨苄片与具有止咳祛痰作用的甘草合剂同用,结果导致头孢氨苄片抗菌作用降低的报道。
水杨酸类及非甾体抗炎、解热、镇痛药:甘草所含的甘草酸经酶的作用可水解成甘草次酸和葡萄醛酸。甘草次酸的结构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相似,若与水杨酸衍生物合用,能使消化道的溃疡率增加。曾有报称,将复方甘草片与阿司匹林合用,使患者原有十二指肠溃疡面积增大,导致上腹部疼痛加剧,上消化道出血。这是由于阿司匹林对消化道黏膜有刺激作用,对原有溃疡者尤应慎用。甘草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与阿司匹林合用,可加重对消化道的刺激,故在用药上不宜联合应用。
降糖药:口服降糖药甲苯磺丁脲、降糖灵、优降糖,胰岛素等若与甘草配伍同服可降低降糖药的效果。因糖皮质激素能使氨基酸、蛋白质从骨骼肌中转移到肝脏,在相关酶的作用下使葡萄糖和糖原的产生增加,故有升高血糖的作用。甘草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所以与降糖药在药理上是拮抗的。有报道称降糖灵与甘草甜素片同服使患者血糖升高,病情加重。这是由于甘草甜素可影响降糖灵的降糖效果。此外,甘草的糖皮质激素样作用,还可增加肝糖原,升高血糖。
强心甙类药物:甘草具有去氧皮质酮样作用,可潴钠排钾,使体内钾离子减少,导致心脏对强心甙敏感性增加,从而发生中毒。临床上有炙甘草与洋地黄毒甙片同服,患者出现室早、二联律、一联律的报道。这是由于甘草能导致低血钾,与洋地黄毒甙片同服极易诱发洋地黄中毒反应发生。应避免二者联用或联用时适当补充钾盐。
利尿药:甘草的糖皮质激素样作用,能保钠排钾。若与排钾性利尿药如氢氯噻嗪、利尿酸、速尿、氯噻酮、乙酰唑胺等合用,能使血清钾离子浓度降低,易加重发生低血钾的危险,增加不良反应,如水肿、压升高、全身无力,甚至可发生严重低钾性瘫痪。临床上出现过复方甘草片与双氢克尿噻片同服,导致患者浮肿加剧并出现尿潴留。原因是甘草次酸有排钾作用,能引起低血钾,双氢克尿噻片也能加速钾离子的排泄,故二者合用可引起低钾性水肿、尿潴留。应避免二者配伍使用或合用时加强补钾。 |
|
名称:
甘草
汉语拼音:
Gancao
英文名:
RADIX ET RHIZOMA GLYCYRRHIZAE
基原:
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报及根茎。春、积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性状:
甘草 根呈圆柱形,长25-100cm,直径0.6-3.5cm。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
胀果甘草 根及根茎木质粗壮,有的分枝,外皮粗糙,多灰棕色或灰褐色。质坚硬,木质纤维多,粉性小。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
光果甘草 根及根茎质地较坚实,有的分枝,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孔细而不明显。
鉴别:
(1)本品横切面;木柱层为数列棕色细胞。栓内层较窄。韧皮部射线宽广,多弯曲,常现裂隙;纤维多成束,非本化或做木化,周围薄壁细胞常含草酸钙方晶;筛管群常因压缩而变形。束内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射线宽3-5列细胞;导管较多,直径约至160μm;木纤维成束,周围薄壁细胞亦含草酸钙方晶。根中心无髓;根茎中心有髓。
粉末淡棕黄色。纤维成束,直径8-14μm,壁厚、微木化,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草酸钙方晶多见。具线纹孔导管较大,稀有网纹导管。木柱细胞红棕色、多角形,微水化。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4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药渣如甲醇3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40ml使溶解,用正丁醇提取3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水洗涤3次,蒸干,残渣加甲醇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甘草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甘草酸铵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2μl,分别点于同一用1%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5:1:1: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机。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
检查:
水分 照水分测定法(附录Ⅸ H第一法)测定,不得过12.0%。
总灰分 不得过7.0%(附录Ⅸ K)。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2.0%(附录Ⅸ K)。
重金属及有害元素 照铅、镉、砷、汞、铜测定法(附录Ⅸ B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附录Ⅺ 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铅不得过百万分之五;镉不得过千万分之三;砷不得过百万分之二;汞不得过千万分之二;铜不得过百万分之二十。
有机氯农药残留量 照农药残留量测定法(附录Ⅸ Q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量测定)测定,六六六(总 BHC)不得过千万分之二;滴滴涕(总DDT)不得过千万分之二;五氯硝基苯(PCNB)不得过千万分之一。
含量测定:
甘草酸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较为填充剂;以甲醇-0.2mol/L醋酸铵溶液-冰醋酸(67:33: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0nm。理论板数按甘草酸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甘草酸单铵盐对照品10m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用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含甘草酸单铵盐对照品0.2mg,折合甘草酸为0.1959mg)。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中粉约0.3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加流动相约的45ml,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20kHz)30分钟,取出,放冷,加流动相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格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甘草酸(C42H62O16)不得少于2.0%。
甘草苷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5%冰醋酸(1: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6nm。理论板数按甘草苷峰计算应不低于4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甘草苷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0μ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2g,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70%乙醇溶液1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300W,频率25kHz)30分钟,取出,再称重,用70%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ml,置100ml量瓶中,用20%乙腈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甘草甘(C21H22O9)不得少于1.0%。 |
|
甘草
拼音名:Gancao
英文名:RADIXGLYCYRRHIZAE
书页号:2000年版一部-65
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glabraL.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
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性状】甘草根呈圆柱形,长25~100cm,直径0.6~3.5cm。外皮松紧不一。表
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略显
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根茎呈圆柱形,表
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
胀果甘草根及根茎木质粗壮,有的分枝,外皮粗糙,多灰棕色或灰褐色。质坚
硬,木质纤维多,粉性小。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
光果甘草根及根茎质地较坚实,有的分枝,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孔细而不
明显。
【鉴别】(1)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棕色细胞。皮层较窄。韧皮部射线宽广
,多弯曲,常现裂隙;纤维多成束,非木化或微木化,周围薄壁细胞常含草酸钙方晶;
筛管群常因压缩而变形。束内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射线宽3~5列细胞;导管较多,直径
约至160μm;木纤维成束,周围薄壁细胞亦含草酸钙方晶。根中心无髓;根茎中心有髓
。
粉末淡棕黄色。纤维成束,直径8~14μm,壁厚,微木化,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
方晶,形成晶纤维。草酸钙方晶多见。具缘纹孔导管较大,稀有网纹导管。木栓细胞红
棕色,多角形,微木化。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4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药渣加甲醇30ml,加热
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40ml使溶解,用正丁醇提取3次,每次20ml,
合并正丁醇液,用水洗涤3次,蒸干,残渣加甲醇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甘
草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甘草酸铵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2μl,
分别点于同一用1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
(15:1:1: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
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
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
【检查】水分照水分测定法(附录ⅨH第一法)测定,不得过12.0%。
总灰分不得过7.0%(附录ⅨK)。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2.0%(附录ⅨK)。
有机氯农药残留量六六六(总BHC)不得过千万分之二;滴滴涕(总DDT)不得过千
万分之二,五氯硝基苯(PCNB)不得过千万分之一(附录ⅨQ)。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0.2mol/L醋酸
铵溶液-冰醋酸(67:33: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0nm。理论板数按甘草酸单铵盐峰计算
应不低于2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甘草酸单铵盐对照品约10m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用流动
相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含甘草酸单铵盐对照品0.2mg,折合甘草酸为0.1959
mg)。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中粉约0.3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加流动相约45ml,超
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20kHz)30分钟,取出,放冷,加流动相至刻度,摇匀,滤过,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甘草酸(C42H62O16)不得少于2.0。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与归经】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
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用法与用量】1.5~9g。
【注意】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制剂】甘草浸膏 |
|
RADIX GLYCYRRHIZAE |
|
豆科。多年生草本。主根长而粗壮外皮红褐色,味甜。茎稍带木质,小枝有棱。羽状复叶。花冠蝶形,紫红色。荚果镰刀状或环状。花期6~7月,果期7~9月。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及河岸沙质土壤;喜干燥,耐寒。产中国西北、东北和华北。
甘草根是常用的中药,可减低或缓解其他药物的偏性、毒性,具辅助、协调、矫味作用。甘草根性平、味甘,具补脾、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的功能。主治脾虚食少,胃、十二指肠溃疡、咳嗽、支气管炎等。近年来甘草及其提取物在食品等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生啤酒加入甘草发酵,成品泡沫多而芳香持久。巧克力中加入甘草甜素能强化可可豆粉的特有香味。从某草中提取的天然抗氧化物质可用作油脂和含油脂食品的抗氧剂。利用甘草的抗炎和助溶特性,已创制出多种爽感、透明、粘着性及生理效应极佳的化妆品。甘草开花期叶片富含蛋白质及脂肪,是骆驼的优良饲料。甘草也是羔皮羊的主要食物。近年由于甘草资源被过度采挖,造成了植物破坏,引起土地沙化,也影响了以甘草为生的羔皮羊的产量。 |
|
甘草(licorice) 豆科甘草属中的一个种,学名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国老。以根状茎和根入药,为常用中药。主产中国、前苏联、地中海沿岸和中亚细亚的一些国家。中国主产东北、西北地区及内蒙古自治区。产品大量出口。主要依靠野生资源。同属植物有光果甘草G.glabra L.及胀果甘草G.inflata Batal.,同供药用,产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甘肃省。 甘草株高30-80cm。根状茎圆柱形,主根甚长,外皮红棕色至暗色,中间黄色。奇数羽状复叶。总状花序,蝶形花淡紫堇色。果实为荚果,被刺状腺毛。光果甘草、胀果甘草荚果光滑或近光滑。 野生在冷凉干燥的气候和干旱的钙质土上,适宜种植于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的沙土或砂质壤土中。用种子和根状茎两种繁殖方法。后者生长较快,为普遍采用的方法。 ①根状茎繁殖。在春、秋两季采收时,选择不入药的细小根状茎,切成5-10cm的小段,每段具芽2-3个,按株距20cm栽植于沟中,再覆土、镇压、浇水。种子发芽后,幼苗生长过密应间苗。每年须除草、松土、培土2-3次,追肥1-2次。 ②种子繁殖。于秋季深翻土地约50cm左右,施入厩肥或堆肥,作成1m宽的高畦,每畦挖沟3条,播种的沟深约2cm,移植的沟深约5cm,播前将种皮磨破,或用温水浸泡后湿沙贮藏1月至2月,或用60℃温水浸泡4-6小时,捞出后放到温暖处,用湿布覆盖,每天用清水淋两次,裂口露芽时进行播种。种子均匀播入沟内,覆土2cm开深约6cm的穴,每穴播种子3-6粒。病虫害有褐斑病Cercospora astragali Woronichin、白粉病Erysiphe polygoni、锈病Uromyces glycyrrhizae;蚜虫、红蜘蛛和地老虎。 甘草含某草素(Glycyrrhizin),系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的钾盐和钙盐,是甘草的甜味成分。甘草酸水解后得18β-甘草次酸(18β-Glycyrrbetinic acid)。此外,还含多种黄酮化合物。味甘,性平。有补脾益气,止咳祛痰,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的功能。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咳嗽,痈疽疮毒,解药毒。甘草制剂还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抗炎,抗过敏,镇咳等。除药用外,在食品工业及轻工业方面应用也很广。 |
|
牧草科名豆科
牧草科拉丁名Leguminosae
牧草科英文名Pea Family,Legume Family,Pulse Family
牧草属名甘草属
牧草属拉丁名Glycyrrhiza L.
牧草属英文名Licorice,Liquorice
天然牧草甘草
牧草学名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牧草英文名Ural Licorice
牧草图片
地理分布甘草(别名甜草)中国分布于东北、华北及西北等地;蒙古、西伯利亚、中亚、巴基斯坦、阿富汗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根粗壮,外皮红褐色至暗褐色,横断面内部淡黄色或黄色,有甜味。茎直立,密被白色短毛及刺毛状腺体。羽状复叶,具小叶7~17,卵形、倒卵形、近圆形或椭圆形,长1~3.5厘米,宽1~3厘米,先端尖或钝,基部圆形或宽楔形,两面有短毛和腺体。总状花序腋生,花密集;花萼筒状;密被短毛和腺体;花冠蝶形,淡蓝紫色或紫红色,长14~25毫米。荚果条状长圆形、镰刀形或弯曲成环状,褐色,外面密被刺毛状腺体。种子2~8粒,扁圆形或肾形,黑色。细胞染色体:2n=16。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多年生根蘖型牧草。主根呈圆柱形,粗而长,向下直伸,入土达1~2米。侧根离开地面约30~40厘米,呈水平状分布,长达2米左右。4月上旬开始生长,6月下旬至7月中旬开花,8月中旬至9月中旬结实,9月下旬枯黄。生长期180天左右。适生于西北部和北部半干燥温凉气候区,海拔在800~2000米,年平均气温为2.6~8℃,年降水量为273~499毫米。多生于较干燥的砾质草原、碱性砂地、砂质的田间、田边、路旁及撂荒地、低地边缘及河岸轻度碱化草甸。它喜生于排水良好、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的栗钙土和灰钙土上,土壤pH8.0左右。甘草是中旱生草本,生态幅度较广,在典型草原带分布十分广泛,尤其在砂质草原的局部地段上,甘草占绝对优势,几乎形成纯群落。常与麻黄 (Ephedra sinica) 共同组成甘草一麻黄群落。在低湿的碱性砂地及撂荒地上,为常见伴生种。也进入荒漠草原带,甚至在局部沙化的地段能成为优势种。
饲用价值中等饲用植物。现蕾前骆驼乐食,绵羊、山羊亦采食,但不十分乐食。干枯后羊、马、骆驼均喜食,羊尤喜食其荚果,牛冬季乐食。青鲜时营养价值虽然较高,但适口性很低,与含有单宁有关。粗蛋白质和无氮浸出物含量丰富。蛋白质含量以现蕾期为最高,此时刈制的干草具有较高的饲用价值。在典型草原或荒漠草原地带可作为放牧或刈制干草利用。根可为药用,能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药等,主治咽喉肿痛、咳嗽、脾胃虚弱、药物及食物中毒等症;在食品工业上可作啤酒的泡沫剂或酱油、蜜饯、果品香料剂;作灭火器的泡沫剂。 |
|
- : liquorice root, Radix Glycyrrhizae, Radix Glycytthizae, Liquoric Root, licorice root, radix gllycyrrhizae, radix liquiritiae, glycyrrhiza uralensis
- n.: licorice, liquorice
|
|
- n. réglisse
|
|
甘草镇 甘草村 |
|
宁夏 | 宁夏五宝 | 宁夏土特产 | 宁夏特产 | 庆阳 | 白瓜子 | 合水 | 子午岭 | 植物 | 中药 | 医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