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鼹属 > 甘肃鼹
目录
基本资料
甘肃鼹 基本资料
  中文名: 甘肃鼹
  拉丁文名: scapanulus oweni
  中文学名: 甘肃鼹
  中文目名: 食虫目
  中文科名: 鼹科
  中文属名: 甘肃鼹
  中文俗名: 甘肃长尾鼹  翻掌
  拉丁文目名: soricomorpha
  拉丁文科名: talpidae
  拉丁文亚科名: talpinae
  拉丁文属名: scapanulus
  拉丁文种名: oweni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thomas, 1912
  英文俗名: kansus mole
濒危信息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评估等级:易危 vu a1bc 依据标准:栖息地面积缩小,质量恶化
  cites濒危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稀有 生效年代: 1996
识别特征
  外形粗短,很小,体重30-37g,体长8-103mm。耳壳缺失,前足扁而宽大,适应挖掘活动,但不如典型的鼹鼠宽大。周身毛色呈黑灰色或棕黄灰色具金属光泽。前足指白色。
分布
  甘肃鼹为我国特产的单型属。仅分布于甘肃的兰州、临洮、武山,天水;青海的同仁、陕西西南部和四川北部。
  主要分布省份:四川 陕西 甘肃 青海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兴隆山 神农架 后河 太白山 王朗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太白山 太白山
生境与习性
  营地下生活,栖息于林缘灌丛中。以昆虫为主要食物。每年繁殖一次,春季进入繁殖期,孕期约30天。
种群现状
  本科自1913年命名之今,80余年仅采到20多只标本,可见是很稀有的特有种,这里定为“稀有”。iucn/ssc 的食虫类专家组将本种定为“低危” (需予关注〕(store, 1995)。
致危因素
  过去:
  生境退化或丧失(人为所致)-农业-作物
  生境退化或丧失(人为所致)-农业-人工林
  生境退化或丧失(人为所致)-农业-非材用林
  生境退化或丧失(人为所致)-农业-抛荒地
  生境退化或丧失(人为所致)-非农业用地管理-抛荒地
  生境退化或丧失(人为所致)-非农业用地管理-管理体制变更
  生境退化或丧失(人为所致)-获取资源-采矿
  生境退化或丧失(人为所致)-获取资源-非林业植被采伐
  采捕-药物
  意外致死-误捕-陆地-陷捕、夹捕或网捕
  意外致死-误捕-陆地-毒杀
  污染(影响生境和/或物种)-陆地污染
  现在:
  生境退化或丧失(人为所致)-非农业用地管理-抛荒地
  将来:
  生境退化或丧失(人为所致)-非农业用地管理-抛荒地
  生境退化或丧失(人为所致)-非农业用地管理-管理体制变更
  生境退化或丧失(人为所致)-获取资源-采矿
  意外致死-误捕-陆地-陷捕、夹捕或网捕
  意外致死-误捕-陆地-毒杀
  采捕-药物
  污染(影响生境和/或物种)-陆地污染
保护措施
  现有保护措施
  不在各级重点保护动物之列,但在其分布区内已建的保护区当对本种的保护有利。
  保护措施建议
  应进行本底调查,摸清现状,对其种群现状作出评估,以利确定保护措施。
英文解释
  1. lat.:  Scapanulus oweni
包含词
甘肃鼹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