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甘肃 >兰州 > 甘肃省博物馆
显示地图
目录
No. 1
  甘肃省博物馆联系方式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
  邮编:730050甘肃省博物馆投诉电话兰州旅游投诉电话:0931-8419863
  甘肃省旅游投诉电话:0931—8411200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甘肃省博物馆门票价格10元(《丝绸之路甘肃文物精华展》和《黄河古象展》,讲解费30元/次。预约可参观《嘉峪关魏晋壁画墓展》,门票30元/人)甘肃省博物馆节庆活动兰州中国丝绸之路节,创办于1992年9月10~17日,此后每年举办一次。节日期间,专门组织有敦煌之旅,从兰州出发,沿祁连山麓向西,经武威、张掖、酒泉,过嘉峪关,最后到达敦煌。其行程虽仅是丝绸之路中的一小段,但所到之处,景色壮观。届时骑骆驼、爬沙山,中外游客同乐,情趣盎然。
  甘肃省博物馆开放时间每周星期二至星期六,上午9:00一11:30时;下午14:30一17:30甘肃省博物馆最佳旅游时间兰州深居内陆,地处季风气候区与非季风气候区的过渡地带,是典型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干燥,日照充足。冬季漫长且较寒冷,雨雪少;春季转瞬即逝,冷暖变化大;夏季短促,气温较高,但无酷暑;秋季降温快。年平均气温9.3;c,年温差和日温差较大。去兰州旅游的人一定要备件厚外衣,以备不时之需。
  甘肃省博物馆特别提醒兰州火车站买票排队状况和大多数城市一样混乱,买票时请注意随身物品。去兰州旅游最好备件厚的外套以备不时之需。
  甘肃省博物馆美食兰州人好食,喜欢在休闲假日聚餐。市内各大名菜佳肴和民族风味一应俱有,各街道都有一些中高档次的酒巴,生意红火。不过,兰州人喜食酸辣食品,对川味菜肴和火锅更是情有独钟。兰州人粗犷豪放,聚餐必喝白酒,多喝至半酣方归。
  兰州市已开设有许多的小吃街,专营兰州及外地的各种风味小吃。街上还设有各种较大的中高档次的酒楼,可供食客选择。盘旋路周围为酒店、宾馆集中区,游客可选择到农民巷小吃一条街品尝美食。
  火车站周围以和政路小吃街最大。市内还有广场西口、铁路新村、西关什字、小西湖、建兰路等小吃街,一般从早晨可持续到子夜。和政路、西关什字等小吃街可持续到零晨三、四点有些摊点昼夜营业。小吃街上还有瓜果蔬菜等外卖。
  “牛肉拉面”是兰州最具特色的大众化经济小吃,在兰州街头的任何一家牛肉面馆,都可吃到地道的清汤牛肉面,味道绝佳。甘肃省博物馆住宿兰州现有涉外定点旅游饭店48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11家,二星级22家,一星级3家;可以满足众多游客不同层次需求。兰州飞天酒店、甘肃新世纪大酒店等中高档宾馆服务良好,收费合理,是游客下榻的好去处。有许多收费低廉的旅馆、招待所可供背包族选择,并且其中有些是服务周到,卫生整洁,环境清静的好地方。
  甘肃省博物馆购物兰州是甘肃的理想购物之处,这里云集了全省旅游工艺精品、土特产品。你可以到中心广场,或者到铁路新村商业区、南关--西关商业区去逛逛走走,相信会有不小的收获。那里是兰州市最重要的商业区,大型商厦林立,特产,传统工艺品,现代旅游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值得一去的地方还有火车西站附近的西津路商业区,那里的酒泉夜光杯(又名玉石杯)最为著名。
  甘肃省博物馆交通乘1、31、32、41、50、51、53、58路公共汽车可达。甘肃省博物馆玩法参观、学习、
  
  
  坐落在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西路南侧,是一座省级地志性博物馆。它的前身是1939年由中英庚子赔款董事会组建的甘肃科学教育馆。
  甘肃省博物馆占地100多亩,主楼呈"山"字型,中间主楼5层,两翼各为3层,以回廊相连,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主楼中设有展览厅13座,讲演厅1座,休息室12间;博物馆下设历史部、自然部、社会主义建设部、群众工作部、技术部、办公室、保安部等。共有工作人员140名,其中业务人员占2/3,在职的高级研究人员15名,中级研究人员27名,初级研究人员40名,实力雄厚。
  甘肃省博物馆收藏丰富,是全国有名的省级博物馆之一。馆内有历史文物、民族文物和自然标本资料十多万件,以彩绘陶器、汉唐丝路珍品和佛教艺术瑰宝为其三大突出特点,尤以著名的"铜奔马"、珍贵的古化石"黄河剑齿象"驰名。
  该馆藏品计有自然标本、历史文物、革命文物和民族文物7.5万多件,一级藏品110多件,如:甘肃彩陶、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世界闻名的铜奔马(见图)和成组车马俑、汉代医方简、北宋淳化二年(991)《报父母恩重经变画》等。自然标本中珍藏有中国特有动物大熊猫、金丝猴和丹顶鹤等标本。藏品中历史文物占三分之二。最具特色的是新石器时代各类彩陶、汉代木简木雕、十六国至唐代的佛教造像、写经等。革命文物有当年红军长征遗留下的标语等。该馆陈列面积7500多平方米,有5个大型的固定展览。
  《甘肃历史文物》展览,展出了甘肃境内出土历史文物1500余件,系统地反映甘肃历史发展的概况,重点突出甘肃新石器时代的各种文化的彩陶,丝绸之路咽喉要道──河西走廊出土的汉唐文物,十六国至隋唐佛教艺术和写经等有关中西文化交流的实物。
  《甘肃自然富源》展览,展出实物、模型1380件,全面介绍了甘肃行政区划、人口、民族、交通、气候、水文、土壤和动物、植物、矿物资源。
  《嘉峪关魏晋壁画墓》展览,展出了墓内保存的60多幅砖画。
  《黄河古象》展览,展出1973年春在合水县发现的黄河剑齿象化石,长8米,高4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个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剑齿象遗骸。
  《红军长征过甘肃》革命文物展览,以长征为轴线,通过照片、文献、实物,介绍长征在甘肃境内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和革命斗争。
  该馆单独或合作编辑出版的重要书刊有《武威汉简》、《甘肃彩陶》、《武威汉代医简》、《汉简研究文集》、《炳灵寺石窟》、《红军长征过甘肃革命文物》、《淳化阁帖选》、《汉简书法选》等10多种。
博物馆简介
  甘肃省博物馆(Gansu Museum)
  甘肃地处黄河中上游,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环境,使甘肃遗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物。甘肃省博物馆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1939年成立的甘肃科学教育馆。该馆展览楼主体为仿欧式古典风格建筑,造型挺拔,气势宏伟。新馆建成后,展厅面积达2. 8万平方米。馆内现藏历史文物、近现代文物、古生物化石及标本近十万件,其中一、二级珍贵文物3000余件,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丝绸之路的大量文化遗存和文物精华。多年来,该馆先后主办和参加国内外各类展览200多次,每年接待观众3万人次,成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展现甘肃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甘肃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众多。甘肃彩陶、汉代简牍、佛教艺术珍品和青铜器、瓷器、木雕、丝织品、绘画作品等为稀世珍宝。
  馆藏彩陶,类型繁多、图案精美、花纹绚丽,为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之冠。从距今7800年的大地湾红色宽带纹彩陶到以鱼类水族纹贯穿始终的仰韶文化,经过彩陶艺术顶峰时期的马家窑文化,直至25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沙井文化,延续5000年,使甘肃彩陶成为发源最早,历史最久,类型最多的地区之一,在世界远古彩陶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馆藏青铜器,最早出现于马家窑文化中,大批出土于商和汉代。1969年发掘清理的雷台东汉张姓将军夫妇墓,保存了230多件珍贵文物,其中大部分为青铜器皿。仅铜车马仪仗就由45件铜俑、39匹铜马(包括铜奔马)、一匹铜牛和14辆铜车等100余件文物组成,是汉墓中迄今发现最完整的铜车马仪仗队列。而罕见的艺术珍品“铜奔马”,三足腾空、右后足踏一展翅回首的飞鸟造型,符合力学原理,成为举世闻名的国之瑰宝。1983年,铜奔马被国家旅游局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馆藏汉代(前206——公元220)简牍总数达2万余枚,其中武威的仪礼简、五枚简、医药简,居延、敦煌木简等,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献。
  馆藏汉晋艺术作品中,汉代木雕与十六国墓室壁画引人注目。造型简朴、概括,手法洗炼、纯熟的木雕再现了汉代河 西地区车马交通和庄园生活。汉晋丝麻织品,尤其是汉代的纱、绢、罗、缋、锦等品种繁多,制作精美,反映了当时的染织工艺达到很高水平。
  甘肃是佛教传入最早的地区之一。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永靖炳灵寺三大石窟群,堪称珍贵的艺术宝库。自十六国至隋唐时期的佛教壁画、彩塑、石造像碑、塔,汉、藏文写经等艺术珍品都以其精湛的制作技艺而闻名遐迩。
  馆藏的陶瓷器也有一定数量,釉陶以唐代三彩器为主,造型硕大,气势豪迈,显示了雄伟、厚朴的艺术风格。而宋元瓷器则是丝绸之路上贸易往来中主要的外销物品,在甘肃发现的青瓷、青白瓷、青花瓷等。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不辞辛劳的商旅们频繁往来,不仅将中国的丝绸、瓷器、造纸术和炼丹术传至西方,而且将西方的音乐、舞蹈、天文等带入中国,在甘肃也出土了许多诸如东罗马银盘、波斯银币、胡腾舞俑等精美的异国文物。
  甘肃省博物馆是中国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1956年建。前身是1939年成立的甘肃科学教育馆,1943年改名为国立甘肃科学教育馆,1950年改称西北人民科学馆。1956年改为甘肃省博物馆。1958年新馆建成开放。建筑面积1.8万多平方米。
  该馆藏品计有自然标本、历史文物、革命文物和民族文物7.5万多件,一级藏品110多件,如:甘肃彩陶、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世界闻名的铜奔马和成组车马俑、汉代医方简、北宋淳化二年 (991)《报父母恩重经变画》等。自然标本中珍藏有中国特有动物大熊猫、金丝猴和丹顶鹤等标本。藏品中历史文物占三分之二。最具特色的是新石器时代各类彩陶、汉代木简木雕、十六国至唐代的佛教造像、写经等。革命文物有当年红军长征遗留下的标语等。该馆陈列面积7500多平方米,有5个大型的固定展览。
  《甘肃历史文物》展览,展出了甘肃境内出土历史文物1500余件,系统地反映甘肃历史发展的概况,重点突出甘肃新石器时代的各种文化的彩陶,丝绸之路咽喉要道──河西走廊出土的汉唐文物,十六国至隋唐佛教艺术和写经等有关中西文化交流的实物。
  《甘肃自然富源》展览,展出实物、模型1380件,全面介绍了甘肃行政区划、人口、民族、交通、气候、水文、土壤和动物、植物、矿物资源。
  《嘉峪关魏晋壁画墓》展览,展出了墓内保存的60多幅砖画。
  《黄河古象》展览,展出1973年春在合水县发现的黄河剑齿象化石,长8米,高4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个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剑齿象遗骸。
  《红军长征过甘肃》革命文物展览,以长征为轴线,通过照片、文献、实物,介绍长征在甘肃境内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和革命斗争。
  该馆单独或合作编辑出版的重要书刊有《武威汉简》、《甘肃彩陶》、《武威汉代医简》、《汉简研究文集》、《炳灵寺石窟》、《红军长征过甘肃革命文物》、《淳化阁帖选》、《汉简书法选》等10多种。
历史沿革
  甘肃省博物馆,位于古丝绸之路重镇兰州的黄河之滨,为国内外著名博物馆和旅游地之一。博物馆历史悠久,前身为1939年建立的甘肃科学教育馆。馆舍占地7公顷,建筑雄伟典雅,环境葱郁幽静。馆藏珍贵的历史、民族和自然文物标本14万件,丰富精美而赋特色,其中“国宝”和国家一级品600余件,在国内名列前茅。闻名遐迩的原始彩陶、青铜器、木雕、文字简牍、丝织品等,珍贵绝伦,异彩纷呈,在中华文物宝藏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东汉铜奔马、魏晋“驿使图”画砖,已被尊奉为国家旅游、邮电事业的标志。本馆曾举办300余次陈列展览,海外展出20余次,陈展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在学术研究、人才方面,力量雄厚,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外合作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术地位
  甘肃省博物馆是,为本馆研究的有效进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方向的学术定位于:利用研究中心的综合学科优势,通过国内外的比较研究,动态考察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结合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变革、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作性质的转换所创造的社会主导劳动的性质和需求;从劳动力的供给方面,研究经济落后地区人力资源的评估,人力资源高层次的开发,提出“以提高经济落后地区劳动力的竞争力为核心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以实现经济落后地区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并提出实施这一战略的有效途径。这一战略在库区实施的成功经验,可在中国西部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推广。本研究方向具有前瞻性,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并大力加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专家名录
  李文儒 编辑出版 陈连营 编辑出版
  孙关根 编辑出版 于坚 博物馆学
  谭斌 博物馆学 杨伯达 古代工艺美术
  陈丽华 古代工艺美术 张广文 古代工艺美术
  郑珉中 古代工艺美术 周南泉 古代工艺美术
  李久芳 古代工艺美术 胡德生 古代家具
  石志敏 古代建筑 杜廼松 古代青铜器
精品展示
  甘肃省博物馆建馆以来,举办各类陈列展览约300多个(包括出国展、引进展、临时展、巡回展),主要以本馆长年大型文物、标本陈列为中心,有《甘肃历史文物展》、《从猿到人展》、《阶级起源展》、《甘肃文物通史展》、《解放三十年文物精品展》、《红军长征过甘肃展》、《甘肃自然富源展》、《中共甘肃党史展》、《黄河古象展》、《甘肃民族文物展》、《丝绸之路甘肃文物精华展》、《嘉峪关魏晋壁画墓》、《光辉的历程》展、《甘肃文物新发现特别展》、《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年特别展》、《馆藏历代书画展》等,同时有众多精品展览出展世界各国,如:美国《僧侣与商人展》、克罗地亚《丝绸之路文物展》、日本《丝绸之路文物珍宝展》、《中国八千年书法源流展》、香港《长城文化展》、台湾《甘肃远古彩陶展》等,特别是铜奔马这一罕见的艺术珍品,自1969年出土以来就作为历史文化、文明进步的使者,飘洋过海,先后在法国、英国、意大利、美国、日本、奥地利、瑞典等世界各国传播友谊,成为友好交往的美好历史象征。
包含词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复制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