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在長期觀測天象的基礎上,戰國時期楚人甘德(今屬湖北)、魏人石申(今屬河南開封)各寫出一部天文學著作。後人把這兩部著作合起來,稱為《甘石星經》。
概述
春秋戰國時期,隨着生産的發展,天文學也有很多成就。“魯有梓慎,晉有卜偃,鄭有裨湛,宋有了韋,齊(一說是楚或魯)有甘德,楚有唐昧,趙有尹臯,魏有石申夫皆掌著天文,各論圖經。”(《晉書·天文志上》)甘德和石申夫各自在其本國進行天文觀測,並各有著作刊行於世。甘德的著作名為《天文星占》,石申夫的著作名為《天文》,都是八捲。漢朝時,這兩部著作還是各自刊行的。後人把這兩部著作合併,並定名為《甘石星經》。甘德和石申夫當時曾係統地觀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初步掌握了這些行星的運行規律,記錄了800個恆星的名字,其中測定了121顆恆星的方位。後人把甘德和石申夫測定恆星的記錄稱之為《甘石星表》(又稱《甘石星經》)。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恆星表,比希臘天文學家伊巴𠔌在公元前二世紀測編的歐洲第一個恆星表還早約200年。《甘石星經》在宋代就失傳了,在唐代的《開元占經》中還保存一些片斷,南宋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的書目中保存了它的梗概。
甘德,又稱甘公,戰國時期的齊國(一說是楚國或魯國)人;石申,又稱石申夫或石申父,戰國時期的魏國人,他們都是取得了卓越成就的天文學家。甘德寫有《天文星占》八捲,石申寫有《天文》八捲,後人把這兩部著作合為一部,稱《甘石星經》。 《甘石星經》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天文學著作,可藉它在宋代以後失傳了,今天衹能從唐代的天文學書籍《開元占經》裏見到它的一些片斷摘錄。這些片斷摘錄表明,甘德和石申曾係統地觀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發現了五大行星出沒的規律;他們還記錄了八百顆恆星的名字,測定了一百二十一顆恆星的方位。後人將甘德和石申測定的恆星記錄稱為《甘石星表》,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恆星表,比希臘天文學家伊巴𠔌測編的歐洲第一個恆星表大約早二百年,後世許多天文學家在測量日、月、行星的位置和運動時,都要用到《甘石星經》中的數據,因此,《甘石星經》在我國和世界天文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天文學成就
●書中詳細記載了五星之運行情況,以及它們的出沒規律,並肉眼記錄木衛二(甘德所載,1981年席澤宗指出,但國際上未被承認)。
●書中記錄800多個恆星的名字,並劃分其星官,其體係對後世發展頗有深遠影響。
●書中提及日食、月食是天體相互掩食的現象。(為紀念石申之發現,月球上有一座環形山以其姓名命名)
真偽考
《甘石星經》不是戰國時期的著作:
王興文在《溫州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撰文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出版了兩套被廣泛使用的高校文科教材,一套是朱紹侯主編的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國古代史》,另一套是詹子慶主編的高等師範院校歷史係本科教材《中國古代史》。這兩套教材都認為《甘石星經》是戰國時期天文學家甘德(又稱甘公)和石申著作的合編,並將它寫入戰國時期的科學成就。受其影響,各省組織編寫的文科或師範院校大專的歷史教材、中學歷史課本也沿襲這一錯誤。其實,現傳本《甘石星經》並沒有800多個恆星名稱,也沒有五大行星的記載。根據《史記》的記載,楚漢戰爭時,張耳與甘公同在軍中,說明甘公是西漢初年人,不應是戰國時期人。根據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馬端臨的《文獻通考》、錢大昕的《十駕齋養新錄》、周中孚的《鄭堂讀書記》等文獻,《甘石星經》不是戰國時期甘德、石申的天文學著作,也不是後人將甘、石的著作合編為一書,而是唐宋時人的一部偽書。這從書中列舉的地名有許多是戰國以後所設的州郡,即可得到明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