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甘德
目錄
No. 1
  文字中國古代天文人物
  甘德,戰國時楚國人。經過長期的天象觀測,甘德與石申各自寫出一部天文學著作。後人把這兩部著作結合起來,稱為《甘石星經》,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書裏記錄了八百顆恆星的名字,其中一百二十一顆恆星的位置已被測定,是世界最早的恆星表。書裏還記錄了木、火、土、金、水等五大行星的運行情況,並指出了它們出沒的規律。
  補充
  甘德 戰國時楚國人。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於公元前4世紀中期。著名天文學家,他著有《天文星占》8捲、《歲星經》等,這些著作的內容多已失傳,僅有部分文字為《唐開元占經》等典籍引錄,從中可以窺知他在恆星區劃命名、行星觀測與研究等方面有所貢獻。他和石申夫等人都建立了各不相同的全天恆星區劃命名係統,其方法是依次給出某星官的名稱與星數,再指出該星官與另一星官的相對位置,從而對全天恆星的分佈、位置等予以定性的描述。三國時陳卓總結甘德、石申夫和巫鹹三傢星,得到我國古代經典的283星官1464星的星官係統,其中取用甘氏星官者146座(包括28宿在內),可見甘德對全天恆星區劃命名的工作對後世産生了很大的影響。有跡象表明,甘德還曾對若幹恆星的位置進行過定量的測量,可惜其結果大多湮沒不存。甘德對行星運動進行了長期的觀測和定量的研究。他發現了火星和金星的逆行現象,他指出“去而復還為勾”,“再勾為巳”,把行星從順行到逆行、再到順行的視運動軌跡十分形象地描述為“巳”字形。甘德還建立了行星會合周期(接連兩次晨見東方的時間間距)的概念,並且測得木星、金星和水星會合周期值分別為:400日(應為398.9日)、587.25日(應為583.9日)和136日(應為115.9日)。他還給出木星和水星在一個會合周期內見、伏的日數,更給出金星在一個會合周期內順行、逆行和伏的日數,而且指出在不同的會合周期中金星順行、逆行和伏的日數可能在一定幅度內變化的現象。雖然甘德的這些定量描述還比較粗疏,但它們卻為後世傳統的行星位置計算法奠定了基石。依據《唐開元占經》引錄甘德論及木星時所說“若有小赤星附於其側”等語,有人認為甘德在伽利略之前近兩千年就已經用肉眼觀測到木星的最亮的衛星——木衛二。若慮及甘德著有關於木星的專著——《歲星經》,是當時認真觀測木星和研究木星的名傢,且木衛二在一定的條件下確有可能憑肉眼觀測到,則這一推測大約是可信的。甘德還以占星傢聞名,是在當時和對後世都産生重大影響的甘氏占星流派的創始人,他的天文學貢獻同其占星活動是相輔相成的。
  中國天文學先驅之一——甘德(4月4日)
  甘德,戰國時期天文學家,中國天文學的先驅之一。司馬遷說他是齊國人。《史記·天寶書》記載:“昔之傳天數者……在齊,甘公;……謂,石申。”而裴駟《集解》引徐廣曰:“或曰甘公名德也,本是魯人。”張守節《正義》則稱:“《七錄》雲:楚人。”是不是甘德的裏籍史有分歧呢?不是。甘德本是魯人,在齊為官或遊學,故云“在齊”;魯國後為楚地,故又有楚人說。因為甘德的天文學成就主要是在齊完成,所以他應是齊國學者。
  甘德的活動年代當在公元前四世紀中期,齊威王、宣王的時代。當時諸子並作,雲集齊國稷下,展開百傢爭鳴,甘德即是百傢中一傢代表人物。歷史上將甘德與石申並提,將二人的著作合稱為《甘石星經》。《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之一。石申是魏國人,晚於甘德,著有《渾天圖》,為先秦渾天思想的代表作。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八捲、《甘氏四七法》一捲。二人同為先秦傑出天文學家,故人們把二人合舉並稱。
  甘氏歲星法即甘氏四七法。為什麽叫“四七法”?“四七法”是天文學上歲星紀年法的一種,所謂 “四七”,就是以二十八星宿來測量日月等天體運動方位的方法。《甘石四七法》所列的二十八宿由於原書散佚,衹能從其他史籍所載去認識。據《開元占經·歲星占》、《史記·天官書》和《律書》記載,二十八宿的方位和星名是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西方七星: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七星:井、鬼、柳、星、張、翼、軫。
  甘德對恆星的觀測和發現,據《玉海》引《贛象新書》說:“甘德中官星五十九座,共二百一星,平道至謁者;外官三十九座,共二百九星,天門至青上;紫薇恆星二十座,共一百一星。共計一百一十八座,五百一十一星。”甘氏對恆星的發現,因為原著已佚,無法考證。不過,從這個數字看,甘德在沒有精密儀器可用,基本上僅肉眼觀測的情況下,有如此發現,已經是夠驚人的了。據說,甘德製作的恆星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
  甘德對行星運動的研究,也取得了劃時代的成就。尤其對金、木、水、火、土五星的運行,獨到發現。甘德推算出木星的回合周期為400天整,比準確數值398.88天差1.12天;還識到木星運動有快有慢,經常偏離黃道南北,代表了戰國時代木星研究的先進水平。甘德推算出水星的回合周期是136日,比實際數值115日誤差了21日,這個誤差雖大,但甘氏記初步認識了水星運動的狀態和見伏行程的四個階段,說明甘氏巳基本掌握了水星的運行規律。甘德還首先發現了火星的逆行現象,推算出火星行度周期為410度780日,接近於實際日期。
  甘德對木星的觀測尤為精細,是研究木星的專傢,著有關於木星的專著《歲星經》。依據《開元占經》引錄甘德論及木星時所說的話:“若有小赤星附於其側”,著名天文學史傢席澤宗先生指出:甘德在公元前四世紀中葉就觀測到了木星的最後的衛星木衛二。而對於木星的衛星的發現,近代是在十七世紀初望遠鏡發明之後,由意大利大科學家仰利略於1610年用它觀測木星時纔發現的。甘德早伽利略近兩千年,而且在沒有望遠鏡的條件下,僅憑肉眼就發現了木星的衛星,這真是一個奇跡。
  在歷法方面,甘氏的歲星紀年法獨樹一幟,尤其是以12年為周期的冶、亂、豐、欠、水、旱等預報方法。甘氏歲星法的特點是不用太歲、太陰和歲陰名稱,而用攝提格稱之。甘氏說的攝提格既是其歲星紀年中的第一年歲名,又是用以紀歲的一種標志物。在其歲星紀年中第一、二年用“攝提格”,第三年以後則皆用“攝提”。其攝提格之名大概是由於攝提轉化而來。攝提格是星名,在大角星附近鬥杓所指的延長綫上。古人用它與鬥杓配合以確定季節。“攝提格”的“格”,《史記·集解》說是“至”的意思,“言攝提格隨月建至,故云也。”攝提格是太歲星。有人稱甘德是中國天文學的先驅,的確如此。甘德的天文學貢獻,與其他各傢相比,在戰國時代是最大的。
  古代天文學家---甘德紀念館:http://www.eelove.cn/gande
文字中國古代天文人物
  甘德,戰國時楚國人。經過長期的天象觀測,甘德與石申各自寫出一部天文學著作。後人把這兩部著作結合起來,稱為《甘石星經》,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書裏記錄了八百顆恆星的名字,其中一百二十一顆恆星的位置已被測定,是世界最早的恆星表。書裏還記錄了木、火、土、金、水等五大行星的運行情況,並指出了它們出沒的規律。
補充
  甘德 戰國時楚國人。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於公元前4世紀中期。著名天文學家,他著有《天文星占》8捲、《歲星經》等,這些著作的內容多已失傳,僅有部分文字為《唐開元占經》等典籍引錄,從中可以窺知他在恆星區劃命名、行星觀測與研究等方面有所貢獻。他和石申夫等人都建立了各不相同的全天恆星區劃命名係統,其方法是依次給出某星官的名稱與星數,再指出該星官與另一星官的相對位置,從而對全天恆星的分佈、位置等予以定性的描述。三國時陳卓總結甘德、石申夫和巫鹹三傢星,得到我國古代經典的283星官1464星的星官係統,其中取用甘氏星官者146座(包括28宿在內),可見甘德對全天恆星區劃命名的工作對後世産生了很大的影響。有跡象表明,甘德還曾對若幹恆星的位置進行過定量的測量,可惜其結果大多湮沒不存。甘德對行星運動進行了長期的觀測和定量的研究。他發現了火星和金星的逆行現象,他指出“去而復還為勾”,“再勾為巳”,把行星從順行到逆行、再到順行的視運動軌跡十分形象地描述為“巳”字形。甘德還建立了行星會合周期(接連兩次晨見東方的時間間距)的概念,並且測得木星、金星和水星會合周期值分別為:400日(應為398.9日)、587.25日(應為583.9日)和136日(應為115.9日)。他還給出木星和水星在一個會合周期內見、伏的日數,更給出金星在一個會合周期內順行、逆行和伏的日數,而且指出在不同的會合周期中金星順行、逆行和伏的日數可能在一定幅度內變化的現象。雖然甘德的這些定量描述還比較粗疏,但它們卻為後世傳統的行星位置計算法奠定了基石。依據《唐開元占經》引錄甘德論及木星時所說“若有小赤星附於其側”等語,有人認為甘德在伽利略之前近兩千年就已經用肉眼觀測到木星的最亮的衛星——木衛二。若慮及甘德著有關於木星的專著——《歲星經》,是當時認真觀測木星和研究木星的名傢,且木衛二在一定的條件下確有可能憑肉眼觀測到,則這一推測大約是可信的。甘德還以占星傢聞名,是在當時和對後世都産生重大影響的甘氏占星流派的創始人,他的天文學貢獻同其占星活動是相輔相成的。
中國天文學先驅之一——甘德(4月4日)
  甘德,戰國時期天文學家,中國天文學的先驅之一。司馬遷說他是齊國人。《史記·天寶書》記載:“昔之傳天數者……在齊,甘公;……魏,石申。”而裴駟《集解》引徐廣曰:“或曰甘公名德也,本是魯人。”張守節《正義》則稱:“《七錄》雲:楚人。”是不是甘德的裏籍史有分歧呢?不是。甘德本是魯人,在齊為官或遊學,故云“在齊”;魯國後為楚地,故又有楚人說。因為甘德的天文學成就主要是在齊完成,所以他應是齊國學者。
  甘德的活動年代當在公元前四世紀中期,齊威王、宣王的時代。當時諸子並作,雲集齊國稷下,展開百傢爭鳴,甘德即是百傢中一傢代表人物。歷史上將甘德與石申並提,將二人的著作合稱為《甘石星經》。《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之一。石申是魏國人,晚於甘德,著有《渾天圖》,為先秦渾天思想的代表作。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八捲、《甘氏四七法》一捲。二人同為先秦傑出天文學家,故人們把二人合舉並稱。
  甘氏歲星法即甘氏四七法。為什麽叫“四七法”?“四七法”是天文學上歲星紀年法的一種,所謂 “四七”,就是以二十八星宿來測量日月等天體運動方位的方法。《甘石四七法》所列的二十八宿由於原書散佚,衹能從其他史籍所載去認識。據《開元占經·歲星占》、《史記·天官書》和《律書》記載,二十八宿的方位和星名是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西方七星: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七星:井、鬼、柳、星、張、翼、軫。
  甘德對恆星的觀測和發現,據《玉海》引《贛象新書》說:“甘德中官星五十九座,共二百一星,平道至謁者;外官三十九座,共二百九星,天門至青上;紫薇恆星二十座,共一百一星。共計一百一十八座,五百一十一星。”甘氏對恆星的發現,因為原著已佚,無法考證。不過,從這個數字看,甘德在沒有精密儀器可用,基本上僅肉眼觀測的情況下,有如此發現,已經是夠驚人的了。據說,甘德製作的恆星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
  甘德對行星運動的研究,也取得了劃時代的成就。尤其對金、木、水、火、土五星的運行,獨到發現。甘德推算出木星的回合周期為400天整,比準確數值398.88天差1.12天;還識到木星運動有快有慢,經常偏離黃道南北,代表了戰國時代木星研究的先進水平。甘德推算出水星的回合周期是136日,比實際數值115日誤差了21日,這個誤差雖大,但甘氏記初步認識了水星運動的狀態和見伏行程的四個階段,說明甘氏巳基本掌握了水星的運行規律。甘德還首先發現了火星的逆行現象,推算出火星行度周期為410度780日,接近於實際日期。
  甘德對木星的觀測尤為精細,是研究木星的專傢,著有關於木星的專著《歲星經》。依據《開元占經》引錄甘德論及木星時所說的話:“若有小赤星附於其側”,著名天文學史傢席澤宗先生指出:甘德在公元前四世紀中葉就觀測到了木星的最後的衛星木衛二。而對於木星的衛星的發現,近代是在十七世紀初望遠鏡發明之後,由意大利大科學家仰利略於1610年用它觀測木星時纔發現的。甘德早伽利略近兩千年,而且在沒有望遠鏡的條件下,僅憑肉眼就發現了木星的衛星,這真是一個奇跡。
  在歷法方面,甘氏的歲星紀年法獨樹一幟,尤其是以12年為周期的冶、亂、豐、欠、水、旱等預報方法。甘氏歲星法的特點是不用太歲、太陰和歲陰名稱,而用攝提格稱之。甘氏說的攝提格既是其歲星紀年中的第一年歲名,又是用以紀歲的一種標志物。在其歲星紀年中第一、二年用“攝提格”,第三年以後則皆用“攝提”。其攝提格之名大概是由於攝提轉化而來。攝提格是星名,在大角星附近鬥杓所指的延長綫上。古人用它與鬥杓配合以確定季節。“攝提格”的“格”,《史記·集解》說是“至”的意思,“言攝提格隨月建至,故云也。”攝提格是太歲星。有人稱甘德是中國天文學的先驅,的確如此。甘德的天文學貢獻,與其他各傢相比,在戰國時代是最大的。
古代天文學家---甘德紀念館
  :http://www.eelove.cn/gande
近義詞
甘德
甘德
包含詞
甘德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