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 : 建筑结构 : 建筑城市 : 结构工程 : 雕塑 : 书法 > 瓦当
目录
瓦当 Wadang  
  瓦当,1975年11月生于山东利津,诗人、作家,现任教于山东某高校。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漫漫无声》《到世界上去》《在人世的悲伤》,传记文学《慈悲旅人:李叔同传》,中短篇小说集《多情犯》《去小姨家》等,被誉为中国当代最具先锋实力的青年作家之一。
瓦当
  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致的艺术品。
  瓦当俗称瓦头,是古建筑的构件,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不同历史时期的瓦当,有着不同的特点。秦瓦当纹饰取材广泛,山峰之气、禽鸟鹿獾、鱼龟草虫皆有,图案写实,简明生动。这时的瓦当纹饰以动物形象居多,有鹿、四神、鸿雁、鱼及变化的云纹。画面与写意相融,图案构思巧妙,有将画面一分为二、也有一分为四的,在对称中求变化,均衡自然,富于生气。汉代瓦当在工艺上达到顶峰。纹饰题材有四神、翼虎、鸟兽、昆虫、植物、云纹、文字及云与字、云与动物等。出现了以瓦当心乳钉分隔画面的布局形式。带字瓦当有1字至12字不等,内容有吉祥语如“长乐未央”、“与天无极”等,也有标明建筑物名称与用途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瓦当当面较小,纹饰以卷云纹为主,文字瓦当锐减。在唐代,莲花纹瓦当最常见,文字瓦当几乎绝迹。宋代开始用兽面纹瓦当,明清多用蟠龙纹瓦当
瓦当的功能
  瓦当又称"瓦头",指的是陶制筒瓦顶端下垂的特定部分。瓦,即具有圆弧的陶片,用于覆盖屋顶;所谓“当”,据解释:“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瓦当是瓦的头端,瓦用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面,主要功能作用是防水、排水,保护木构的屋架部分。在实用上,既便于屋顶漏水,起着保护檐头的作用,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观。其样式主要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瓦当是古代建筑用瓦的重要构件。
最早的瓦当
  中国最早的瓦当集中发现于陕西扶风岐山周原遗址,这里是西周的发祥地,多为素面半圆形瓦当,个别的有重环纹半瓦当
  据了解,我国对瓦当的研究与收藏,早在北宋时期就开始了。自清中期以来,古代的瓦当被看成一种古董,为藏家竞相收藏。从清末到民国,瓦当逐渐成为受大众喜爱的收藏品。近20年来,瓦当收藏日益兴盛,市场价格一路攀升。据钱献之的《汉瓦图录》记载,“长乐无极”的瓦当在乾隆年间每枚价格达到了10两白银,最高的一枚动物纹瓦当当时价值200两白银。光绪末年,精品瓦当的价格往往达到50两白银一枚。上世纪40年代,一些珍贵的瓦当品种每枚少则10元大洋,高则30元大洋。
瓦当历史
  周代人们便发明了瓦。西周中晚期周原(今陕西扶风)上的建筑已经有瓦当使用。战国时期,城市建筑业的日益发达,随之引起了砖瓦制陶工艺的发展。最初的瓦当是半圆形的,称半规瓦,秦代的瓦当由半圆发展为全圆形。而汉代,则流行用圆瓦当。汉代瓦当的制作较战国时期更为兴盛。著名的宫室建筑,大多有烧制砖瓦的陶窑,进行专门设计和生产。瓦当图案的题材多种多样,基本以祥瑞纹样为主,有动物,卷云和文字纹等几种,中国的瓦当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约在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晚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模式,并成为一些大型建筑的重要构件。早期的瓦当多为半圆形,主要纹饰为兽面纹,后来逐渐向卷云纹等其它纹饰发展。当时各诸侯国烧造和使用的瓦当图案种类繁多,各不相同。秦始皇(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0年在位)统一六国后,瓦当在图案形态和题材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加丰富多彩。秦代主要盛行各种动物图案的瓦当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是瓦当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瓦当做工精细,新出现了装饰有篆体文字的瓦当,这些文字瓦当多为小篆书体,排列组织和谐匀称,布局讲究,显示出汉代质朴浑厚的艺术风格。文辞多为一些祈福的吉语,其艺术观赏性可与精致的印章相媲美。
  在秦始皇陵封土之北的宫殿遗址的地下土中,出土了一件上饰夔纹的巨型瓦当,直径达61厘米。在我国目前发现的所有瓦当中,这一瓦当是最大的。人称它为“瓦当之王”。现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
详细类型
  有圆形和半圆形(半瓦当),半瓦当主要见于秦及秦以前。
  瓦当 瓦当部分多雕饰有各种图案,常见的有文字瓦当、动物纹瓦当、植物纹瓦当、几何纹瓦当、以及组合纹瓦当(如几何纹文字瓦当、动物纹文字瓦当、植物动物纹瓦当等等),也有不用雕饰的素面瓦当
  中国最早的瓦当集中发现于陕西扶风岐山周原遗址,这里是西周的发祥地,多为素面半圆形瓦当,个别的有重环纹半瓦当。到了战国时代,七雄争霸,各国所用的瓦当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但基本上是以图象瓦当为多如山东临淄齐故城出土的树木双兽纹半瓦当;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的饕餮纹半瓦当;陕西凤翔秦都雍城出土的动物纹圆瓦当和咸阳出土的云纹、葵纹瓦当等,其中以秦动物纹瓦当最为杰出。秦代以后,云纹、葵纹瓦当流行了起来。进入汉代,瓦当在使用的广泛性和艺术性方面都臻至它的鼎盛时期。分布的地域极广。西汉瓦当除了变化多端的各式云纹瓦当外,西汉中期出现了瓦当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大类——文字瓦当,其直径多在 15-18.5厘米之间,小的直径有13厘米,大的可达22厘米。文字少则1字,多则12字。依文字内容可分为宫苑、官署、祠墓、宅舍、吉语、纪事等几大类。文字的写法线条在刚柔、曲直、方圆、疏密、倚正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或方峭,或流美,浑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西汉文字瓦当,字大而遒美,量多而变化无穷,实为西汉书法之珍贵遗存。图象瓦当已不是汉代瓦当的主流,但汉长安城一带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当却是图象瓦当的压卷绝唱。四神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四神瓦当有几种不同的版别,构图雍容堂皇,制作精工细致,艺术水准极高。东汉以后,瓦当艺术走向衰落,伴随着佛教的传入,文字瓦当和图案瓦当逐渐衰落,莲花纹瓦当兴盛起来,还有少数的佛像瓦当。宋以后,瓦当艺术日落西山,完全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艺术价值
  瓦当的造型千姿百态,它不但是绘画、工艺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也是实用性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在古建筑上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瓦当不仅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同时也是考古学年代判断的重要实物资料。此外,瓦当还是中国书法、篆刻、绘画等方面的宝贵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瓦当不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的图案、文字有助于了解古人的历史渊源、习俗好尚,并对古代历史地理、思想意识的研究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正因如此,唐宋以来,瓦当已引起了好古者的重视,在唐宋文献中记载有当时人用瓦当做成砚台使用。清代随着金石学的兴盛,瓦当收藏之风大盛,许多象陈介祺、罗振玉这样的大学者都倾心于瓦当的搜集与研究,康、雍、乾时期开始了对瓦当的专题著录,而对它的专题研究则是二十世纪后五十年的事情了。
鉴别瓦当真伪
  瓦当收藏的兴起使得赝品大量出现,作伪水平也越来越高。主要以伪造文字和图像瓦当为主。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三种仿品:第一种瓦当的瓦是真的,在素面瓦当上进行手工刻制,刻好后在面上涂一层泥,再把泥做旧,这种仿品显得线条生硬、呆板;第二种是根据出土的具有收藏价值的瓦当来仿作,首先新刻模具,然后烧制、做旧,这种仿品比较新,有切割的痕迹,还有土锈,用水一冲就看得出来;第三种是用各种残片拼接,拼出一种特殊的图案,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粘贴的痕迹,没有真品自然流畅。
  秦代双兽纹瓦当 一般来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鉴别。一看颜色,时代早的瓦当,如秦瓦当是青灰色的,汉瓦当是浅灰色的,颜色由深变浅。二看制作方法,西汉中期以前,大部分瓦当是手工制作的,有手工拿捏的痕迹(尤其是瓦当的当面)。到西汉中期,瓦当主要是轮制的,有轮旋的纹式,很像象形文。三看绳纹粗细,也就是看瓦当所连后面的瓦的绳纹粗细,一般绳纹又细又直或者细直交替的多是秦代的;绳纹直而且粗的多为汉代的。
  秦汉瓦当切莫混淆
  一、秦汉瓦当的渊源关系秦统一六国后,统治者大兴土木,营建宫殿庙宇以及陵墓寝堂的现象蔚然成风,因此,使用瓦当十分普遍。当时对瓦当的制作相当讲究,可谓精益求精,同时也促使瓦当的图案装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一方面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写实的艺术手法和明快朴素的特征,另一方面又打破了当时僵化的形式及图案上表现恐怖气氛的风格,故秦瓦当在图案纹饰以及题材方面都有所创新。如属于动物纹的有鹿纹、獾纹、兽纹、豹纹、龙虎纹等;属于禽鸟纹的有燕纹、凤纹、飞鸿纹等;属于昆虫纹的有蜂纹、蝉纹、蝴蝶纹等;属于植物纹的有蔓草纹、树纹、荷花纹等,可谓种类繁多。汉代前期仍继续沿用秦瓦当的形制和纹饰,但在继承秦瓦当的传统基础上又出现了文字瓦当,从而成为当时一大特征。如属于建筑物专用的有“长乐未央”(系甘泉宫用瓦),“上林”(系林苑用瓦),“左戈”、“右空”(系官署用瓦)等;属于陵墓建筑用瓦有“万岁冢当”、“长陵瓦当”、“来谷宫当”等;属于颂扬吉祥语的有“汉并天下”、“千秋万岁”、“延年益寿”、“长乐无极”、“亿年无疆”等,可谓丰富多彩、异彩纷呈。
  二、秦汉瓦当的区别在形制上,秦瓦当多为圆形,而且其瓦当面径较小,边轮也不太规则,瓦当的背面不够平整。在制作过程中,有着明显的旋切痕迹,瓦当的呈色以青灰色为主;而汉代瓦当除有圆形外,还有半圆形,瓦当的面径有所加大,边轮较为规整,且边棱较宽,大多数瓦当中央还有圆乳,而且均为模制,瓦当的呈色多为浅灰色。
  在工艺上,秦代多采用先制好当心,再以泥条盘筑法在当心周围筑起圆筒瓦,在瓦当背用手覆泥压抹,使其紧密结合,然后在泥坯未开时,用竹刀或绳子切去一半筒瓦而成瓦当,这种工艺较为麻烦,而且很难达到规整;而汉代瓦当多采用整个当面一次范成,然后续接已制好的筒瓦,无需切割,瓦当背平整,不留痕迹,边轮也较规整,这也是秦汉瓦当的一个明显区别,藏友在收藏投资时一定要多加留意。
  秦汉瓦当是重要文化遗产,宋代以来逐渐为世人所重,清代金石家着重研究上面的文字。近年收藏瓦当的风气越来越盛,战国秦汉瓦当的出土也越来越多,新品种瓦当不断出现,秦汉瓦当的市场价格也越来越高,瓦当原品越来越少,于是瓦当作伪也越来越多,水平越来越高。鉴别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文字和图像瓦当的市场价值高,收藏者多,而一般图案瓦当不受欢迎,所以伪品大多数是文字和动物等图形瓦当。见到这类希奇稀有的瓦当就要特别注意。
  2、假瓦当都是用黄土像烧砖一样做成,再涂上泥土,就像是出土的一样,一般市场上的贩子不会让买者清洗,因为一洗真相毕露。
  3、瓦当只是整个瓦的头部,所以真瓦当背面往往有长短不一的筒瓦残存,假瓦当便多无筒瓦残存。现在也出现有这方面作伪的,大多数十分拙劣,应该注意的有残断痕迹是否自然,简瓦背印下的布纹等。
  4、也有作伪者用真的图案瓦当,如较廉价的汉代云纹瓦当作伪,在种瓦当三五十元可得,而文字瓦要超过百元。方法是先将真瓦的图案铲去,再用水泥仔细模仿稀少的文字瓦当上的文字,制造完后再涂抹泥浆掩盖作旧。以便使得买家上当。鉴别方法是仔细分辩文字,作伪文字写法多有问题。还有就是洗去瓦当上的泥土,水泥和原汉代瓦当的呈色、质地差别就清楚了。
  下举3例。
  “齐园”瓦当,陕西咸阳北塬西汉高祖刘邦长陵21号陪葬墓附近出土,只见一品,直径16.1厘米,现存咸阳博物馆,或释“斋园”。伪瓦将真的汉代图案瓦当的图案铲去,再以水泥模仿文字,文字堆得较像。洗净后仔细观察,当面底部就见刀铲痕迹。
  “长生未央”是流行于西汉中期的重要瓦当品类。伪瓦以同期的云纹瓦铲去云纹后以水泥堆字而成。仔细观察,文字以外的瓦底尚有水泥沙粒残留,涂抹的泥浆与真瓦上包浆也不一样。
  “长乐未央”是将西汉晚期常见的,外圈饰网纹的云纹瓦当上云纹铲去,用水泥伪造了一品奇异的“长乐未央”瓦当。文字不对。
漫话瓦当
  人教版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无论是现行本,还是实验本,都有瓦当的插图,不少师生给我们来信,询问:“瓦当是干什么用的?”下面将介绍一些有关瓦当的知识。
  瓦当是我国古代宫室房屋檐端的盖头瓦,俗称“筒瓦头”或“瓦头”。瓦当文字中有自名“当”者,例如:“蕲年宫当”、“兰池宫当”、“京师庾当”、“吴尹舍当”等。古人训“当”为“底”,因为陶瓦一块压一块,从屋脊一直排列到檐端,而带头的瓦正处在众瓦之底。瓦当的下面是椽头,当可以抵挡风吹、日晒、雨淋,保护椽头免受侵蚀,延长建筑寿命。所以,瓦当的名称很可能是由其所处的位置和作用而得来的。
  从文献记载看,我国古代建筑用瓦始于夏代;可从考古资料看,殷商时期的宫室、宗庙一类大型建筑还都是“茅茨土阶”,没见到有用瓦的痕迹,更不用说瓦当了。迄今为止,瓦的实物最早见于西周早期遗址。瓦当的实物最早见于西周中晚期扶风召陈遗址。瓦和瓦当解决了屋顶防雨水问题,使我国古代建筑摆脱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在建筑史上,瓦和瓦当是我们祖先的一项了不起的独创性发明。
  瓦当是兼实用与装饰为一体的建筑构件。瓦当的种类较多:就质料区分,瓦当主要有灰陶瓦当、琉璃瓦当和金属瓦当。灰陶瓦当资格最老,也最普通,从西周到明清始终是瓦当中最主要的品种。大约唐代以后出现了琉璃瓦当。琉璃瓦当是在泥质瓦坯上施釉烧制而成的,颜色有青、绿、蓝、黄等多种,都是用于等级较高的建筑物。宋元明清时期,个别建筑物上使用了金属瓦当。金属瓦当有铸铁、黄铜和抹金的三个品种。
  就形制区分,瓦当有半圆形、圆形和大半圆形三种。西周的瓦当都是半圆形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瓦当以半圆形为主,但已经出现了圆形的。在秦汉时期,圆形瓦当占据主流,半圆形瓦当逐渐被淘汰,到东汉时终于绝迹。大半圆形的瓦当出现于秦代。秦始皇陵北2号建筑基址出土一件直径61厘米,高48厘米的夔纹大半圆形瓦当。当面图案由两条造型奇异的夔纹组成,两夔左右对称,姿态矫健,气韵生动,具有很高的装饰艺术价值。文物考古界誉之为“瓦当王”。这类大半圆形的瓦当在辽宁绥中县“姜女坟”秦汉建筑遗址中也有所发现。
  就纹饰区分,瓦当可以分图案纹瓦当,图像纹瓦当和文字瓦当三大类。秦始皇内城西墙出土的云纹图案瓦当,直径15厘米,当心为一圆钮,圆钮周围有一圈小乳钉纹,心外对称均衡地分布着四朵蘑菇形云纹,给人一种强烈的规范化、程式化的美感。青海民和县土唐代羽人图像瓦当,直径13厘米,当面为一圆睁双目拱手站立的童子,两侧有一对刻画逼真的羽翼,似为天使,天真烂漫,质朴无邪,带有外来文化的影响。这是中国古代瓦当中难得的艺术珍品。两汉时期盛行文字瓦当瓦当文字数从一字至十二字不等,但目前尚未十一字瓦当。文字瓦当以四字者为最常见。东汉以后,文字瓦当日趋衰落;隋唐以后,文字瓦当已很罕见。
  文字瓦当装饰和美化建筑物是通过当面生动美妙的文字来实现的。美妙生动的文字不仅是一种艺术品,而且由于自身所包涵的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又时常成为统治者宏扬其政治业绩和政治思想的宣传品。人教版初中《中国历史》现行本和实验本上选用的瓦当插图就都是这种宣传品。现行本第11课《汉初的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上的瓦当插图,当面有“汉并天下”字样,显然是西汉初期统治者宏扬自己政治业绩的宣传品。第23课《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上的瓦当插图,当面有“大秦龙兴化牟古圣”字样,意思是说:“前秦像巨龙腾飞一样,迅猛兴起,它教化的功德可以跟古代圣贤相比。”实验本《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上的瓦当插图,当面有“单于天降”的字样,是匈奴最高统治者向臣民灌输“天命”思想的宣传品。同时,它也是呼韩单于降汉后汉匈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
瓦当的收藏与鉴赏,养护
  瓦当和其他艺术一样,也是一定社会经济观念形态的反映,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对建筑艺术欣赏要求的提高,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粗糙到精致,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如汉代出现多为篆体书的文字瓦当;三国两晋时期瓦当边缘则有锯齿纹;王莽时流行一种“四神瓦当”,即在瓦当上面绘烧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形象,用以表示东、南、西、北;东晋后期,开始出现表面黑色磨光的板瓦,檐头板瓦一端开始加厚,并压印纹饰,为后世“滴水”的滥;到唐代“滴水瓦”普遍应用。早期“滴水”与瓦身的夹角一般为直角,晚期则增加至一百度以上,以利流水外泻,具有很大的科学性,更显示了我国古代瓦当具有装饰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功能。汉代是一个生气勃勃的强盛时代,汉代文字瓦当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如“长乐未央”、“长生无极”、“千秋万岁”、“汉并天下”、“延年益寿”、“亿年无疆”等,这些文字瓦当多为小篆书体,排列组织匀称和谐,布局讲究,可与一枚好的印章相媲美。
  总之,瓦当的造型,千姿百态,既是绘画、工艺、雕刻相结合的艺术,又是实用与美术相结合的艺术,在一些古建筑上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它不仅以典雅大方、宏伟壮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而且在考古学上可以帮助我们断代,同时还是研究我国书法、篆刻、绘画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对研究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养护
  瓦当虽然是建筑的附件,但在它身上却凝聚和折射着特定历史阶段的思想、政治和民族信仰,是一个文化的载体。附着于瓦当表面的土锈(包浆)更体现出一种历史的沉积,尤为可贵。瓦当表面的土锈可以与青铜器之犭色和玉器之血、土浸相比美,显露着朴拙浑茫的朦胧美,我们可以从中感触到历史车轮的徐徐滚动。瓦当一旦失去了土锈这层“外衣”,裸露出新茬,便会显得索然无味。故此,对其保管应十分当心。要做到轻挪动、不碰撞、少摩挲外,尤其注意不要随便、大量制作拓片。
  古人没有摄影照相技术,对瓦当只能施以拓片法,用拓片进行流传。这是是出于技术的限制,只有如此而为之。今天,照相技术普及,照片的作用不可忽视,可以代替部分拓片。但是,拓片虽然不能完全反映出瓦当纹饰的细微之处,却可以把握瓦当的总体风韵,简洁概括,或呈墨黑,或呈朱红,亦别有一番古朴的意境,十分古雅可爱,此外,拓片周围空白的地方还可以用于题跋或写上一些相关的文字。因此,瓦当拓片在今天还是被藏家重视,是照片不能替代的。所以,照片是不能代替拓片的。然而,无论是擦拓,还是拍拓,或红或乌,都不能太泛。瓦当为泥质陶器,不比金石玉器质地坚硬细腻不易损,且能拓后清洗。瓦当易吸水,包浆易脱落。再者纸亦易渗漏,多拓会使瓦当呈“包公脸”或“关公脸”,面貌大受其损。如果强调拓片之效果非拓不可,也还是少拓为好,拓工亦当为高手。目前,不论是馆藏还是民藏,不应为商业利益所逐,泛拓瓦当,舍本逐末。尤其是那些孤品和珍品,更不能泛拓。
  古瓦当为历史遗存物,大部分为出土所得。出土后,瓦当表明有时存在泥土等附着物,很坚固。有些附着物甚至把整个瓦当包裹住了。在清理这些附着物时,要特别小心,不能损伤瓦面。在我国南方收藏瓦当,还要注意防潮。如果瓦当受潮,会出现许多霉点,使瓦当表明因腐蚀变色,影响藏品的品相,也使文物受损。
百科大全
  wadang
  瓦当
  古代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最初为半圆形,后变为圆形。中国、日本、朝鲜的古代建筑均有瓦当。中国用瓦当始于西周。从西周到明清各代,瓦当在式样、花纹上都有所不同。
  西周至战国的瓦当 陕西扶风召陈村的西周晚期大型建筑基址,曾发现很多不同形式的板瓦和筒瓦,还有纹饰与铜器重环纹相象的半瓦当。战国的半瓦当可分素面和带花纹或文字者两大类,各地所出花纹瓦当各具特色:燕多为饕餮纹;齐以树形纹为主,还有一种带文字;周也以饕餮纹为多,但已简化,仅突出饕餮的双目,以后渐转为卷云纹;秦有山形文、树纹和云纹,和关东六国的颇为相象。
  秦汉瓦当 战国晚期出现了圆瓦当。在陕西凤翔曾出土过一些鹿纹、鸟纹的圆瓦当,在临潼秦始皇陵一带所出的圆瓦当多为云纹或葵花纹。西汉时圆瓦当以卷云纹为最常见。一般都用十字形双线栏格把瓦面分为四部分,中心有一圆纽。动物花纹极少。带文字的瓦当常见的有“万岁”、“长乐未央”、“长生未央”、“与天无极”等吉祥语。还有是宫室、官署专用的瓦当,如兰池、骀荡、黄山宫的瓦上都有兰池等字样。官署、陵寝、仓、关也都有专用的瓦当。西汉文字瓦当,最少者仅1字,最多者约10字左右。文字书体以篆书为主,隶书较少,也有鸟虫篆。秦、西汉时圆瓦当直径一般都在13~20厘米左右,也有极大者,如始皇陵附近出土的夔纹瓦当和洛阳所出的西汉初年的云纹瓦当,直径达60多厘米。西汉时仍有云纹或带字的半瓦当。东汉时带字瓦当较西汉时少,一般为云纹圆瓦当
  魏晋南北朝瓦当 魏晋时圆瓦当也以云纹为主。西晋云纹瓦当的特征,是在云纹以外有一圈锯齿纹。文字瓦当大为减少。从十六国到北朝,瓦当的云纹趋于简化,当面画成9个格, 文字的读法顺序为上下右左或上下左右,和汉代旋读法不同。十六国的瓦当有“大赵万岁”、“长山常贵”等,北魏的以“万岁富贵”为多。书体介于楷隶之间。在吉林高句丽遗址中,也发现不少属于北朝时期的瓦当,其图案为变形云纹或忍冬纹。有的瓦当边缘上,有模印的小字一圈,长达20余字,文中除纪年、月、日外,还有“保子宜孙”之类的话。南北朝时因受佛教的影响,瓦当花纹中出现忍冬纹和莲花纹,并出现兽面瓦当
  隋唐瓦当 从隋唐到五代,以及北宋早期,莲花纹成为瓦当上最常见的一种纹饰。早期的莲花瓣突起,而且是双瓣;晚期渐低平,多为单瓣;到五代和宋初,莲瓣纹变成长条状,和菊花颇为相似。唐代莲花瓦当除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发现外,在新疆的一些地方和云南南诏的遗址中也有出土。文字瓦当到隋唐时期已绝迹,只有“长安宝庆寺”一种。
  宋至明清瓦当 从宋代开始,兽面瓦当渐渐取代了莲花瓦当,并传播到北方的契丹、女真和西夏,延续到元明清。早期的兽面较突出,宋、元时期的兽面上鬣髦甚多,纹理也较繁复。明、清时宫殿建筑上用蟠龙纹瓦当
  由于瓦当上有文字,所以很早以来就成为金石学家搜寻和研究的对象。秦、汉瓦当见于著录者甚多,如在《金石萃编》、《寰宇访碑录》等书,把有字的瓦当和碑刻等列在一起。还出现不少的专著,如朱枫的《秦汉瓦当图记》,毕沅的《秦汉瓦当图》,程敦的《秦汉瓦当文字》,罗振玉的《秦汉瓦当文字》。近几十年来,全国各地获得了大量的从东周到宋元的瓦当材料。其中相当多的是花纹或文字瓦当,这批遗物是研究历代手工业、书法、雕塑艺术、建筑等方面的重要资料。此外,瓦当又是考古工作中判断遗址、墓葬年代的一种重要依据。
  (吴荣曾)
英文解释
  1. :  tails,  wadang
  2. n.:  eaves tile
近义词
瓦当镇
相关词
建筑古物文物历史砖瓦考古铭刻西汉
澄泥砚砚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