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瓠瓜 hù guā 瓠瓜 hù guā 瓠瓜 hù guā 瓠瓜 hù guā 瓠瓜 hù guā 瓠瓜 hù guā 瓠瓜 hù guā 瓠瓜 hù guā 瓠瓜 hù guā 瓠瓜 hù guā
葫芦的一个变种;亦指其果实 |
|
瓠瓜 植物名 瓠瓜 植物名 c??c?? 瓠瓜 植物名 瓠瓜 植物名 瓠瓜 植物名 瓠瓜 植物名
植物名。也称葫子、瓠子、夜开花。实圆长,首尾粗细略同,可食。 宋 梅尧臣 《题刁经臣山居时已应辟西幕》诗:“岂期同瓠瓜,长繫蒿莱根。” |
|
瓠瓜 星座名
星座名。有星五颗,在河鼓东。《隋书·天文志中》:“瓠瓜五星,在离珠北。” 唐 杨炯 《浑天赋》:“瓠瓜宛然而独处,织女终朝而七襄。” 宋 晁冲之 《古乐府》:“大星何歷歷,小星烂如石……峥嶸北斗著地垂,手去瓠瓜不盈尺。” |
|
瓠瓜
lagenaria siceraria var.hispida
葫芦科葫芦属一年生蔓性草本。又称瓠子、扁蒲、葫芦。以幼嫩果实供食用。原产印度和非洲。在中国广泛分布,南方为主。
瓠瓜根系发达,茎为蔓性,长可达3~4米,分枝性强。单叶,互生,叶片呈心脏形,上面有茸毛。雌雄异花同株。花白色,多在夜间以及阳光微弱的傍晚或清晨开放。瓠果,开花后10~20天即可采收,瓠瓜的果实形状变异很多,可分为长瓠子或蒲瓜、长柄葫芦、杓蒲或称大葫芦、细腰葫芦或通称葫芦和观赏葫芦或小葫芦。
瓠瓜为喜温植物。生长适温20~25℃。栽培时一般先育苗,然后定植到露地。瓠瓜对肥料及水分要求较高,要施足基肥,并多次追施速效氮肥。不耐涝、旱。主要害虫有蚜虫和黄守瓜;主要的病害有病毒病、枯萎病、疫病、炭疽病、白粉病等。
瓠瓜幼果味清淡,品质柔嫩,适于煮食。 |
|
瓠瓜 形态和类型 瓠瓜 形态和类型 瓠瓜 形态和类型 瓠瓜 形态和类型 瓠瓜 形态和类型 瓠瓜 形态和类型
瓠瓜根系发达,茎为蔓性,长可达3~4米,分枝性强。单叶,互生,叶片呈心脏形,上面有茸毛。雌雄异花同株。有时也产生两性花,但所结的果实常为畸形果,无食用价值。花白色,多在夜间以及阳光微弱的傍晚或清晨开放,故有别名“夜开花”。雄花多生在主蔓的中、下部,雌花则多生在主蔓的上部。侧蔓从第1~2节起就可着生雌花,故以侧蔓结果为主。
瓠果,开花后10~20天即可采收,其幼嫩的果皮及胎座柔嫩多汁,可食用;老熟后果皮硬化,胎座组织也干枯,不可食。瓠瓜的果实形状变异很多,可分为:①长瓠子或蒲瓜。果实长圆筒状,长达50~70厘米,直径6~10厘米,上下粗细几乎相等,也有呈棒槌状的;②长柄葫芦。果实先端为圆球状,近果梗一端有细长的果颈;③杓蒲或称大葫芦。果实圆球形至扁圆形,老熟果可作瓢;④细腰葫芦或通称葫芦。果实中段有一“细腰”,两端均呈圆球形;⑤观赏葫芦或称小葫芦。果实长仅10厘米左右,有一细腰或一长果颈。5个变种的染色体数均为2n=22,可相互杂交。 |
|
瓠瓜 栽培 瓠瓜 栽培 瓠瓜 栽培 瓠瓜 栽培 瓠瓜 栽培 瓠瓜 栽培
瓠瓜为喜温植物。生长适温20~25℃。栽培时一般先育苗、然后定植到露地。种皮较厚,发芽较慢。爬地栽培的亩栽1000株左右,支架栽培的亩栽2000株左右。为使主蔓早生侧蔓,多生雌花,当主蔓生出4~6节后,即可将主蔓的顶芽摘去。也可用植物激素处理,促使主蔓早生雌花,提早结果。瓠瓜对肥料及水分要求较高,要施足基肥,并多次追施速效氮肥。不耐涝、旱,在多雨地区要注意排水,干旱时要及时灌溉。
主要害虫有蚜虫和黄守瓜;主要的病害有病毒病、枯萎病、疫病、炭疽病、白粉病等。 |
|
瓠瓜 用途 瓠瓜 用途 瓠瓜 用途 瓠瓜 用途 瓠瓜 用途
瓠瓜幼果含水量达95%,每100克鲜重约含维生素C10~15毫克,以及少量的糖和磷、钙等。味清淡,品质柔嫩,适于煮食,不宜生吃。有些品种,因果肉中含葫芦苷的配糖体而带苦味。生产上选用无苦味的双亲本并控制授粉,所结种子的后代即无苦味。 |
|
在购买“夜开花”时,应先用舌尖舔尝鉴别其有无苦味,不要烹烧、食用有苦味的“夜开花”,谨防在夏季食用有苦味的“夜开花”后中毒。
“夜开花”夏季上市。因其味甜,且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糖分、有机酸和各种维生素,深受人们喜爱。人们常常喜欢用它来炒蛋、炒肉片等。但由于在生长过程中受异常气候及土壤等影响,有些“夜开花”会产生变异,使其味变苦,并经种子遗传,使植株所结的瓜为苦味瓜,且在形态上不能区别。有苦味的“夜开花”里含有生物性毒素“苦瓠瓜子甙”,是一种耐热物质,漂洗和加盐等均不能将其除去,高热煮熟后仍有毒性。如果食用后,极有可能引起中毒,可能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绞痛、腹泻、腹胀、脐周疼痛、脱水等。
为预防食用苦味“夜开花”引起中毒,加工前,应先仔细检查,如发现瓜苦,应及时销毁。另外,还应加强宣传,使“食用苦味‘夜开花’会引起食物中毒”成为一种基本常识。 |
|
瓠瓜 百科大全 瓠瓜 百科大全
hugua
瓠瓜
La□enaria siceraria var. hispida
葫芦科(Cucurbitaceae) 葫芦属一年生蔓性草本。又名瓠子、扁蒲、葫芦。以幼嫩果实供食用。原产印度和热带非洲。中国古时以其老熟干燥果壳作容器,也作药用。《诗经》中已有记载。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及桐乡罗家角遗址先后出土葫芦果实及果皮遗存,说明中国的葫芦栽培史也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瓠瓜在全国广泛分布,而以长江以南为主。
形态和类型 瓠瓜根系发达,茎为蔓性,长可达3~4米,分枝性强。单叶,互生,叶片呈心脏形,上面有茸毛。雌雄异花同株。有时也产生两性花,但所结的果实常为畸形果,无食用价值。花白色,多在夜间以及阳光微弱的傍晚或清晨开放。雄花多生在主蔓的中、下部,雌花则多生在主蔓的上部。侧蔓从第1~2节起就可着生雌花,故以侧蔓结果为主。瓠果,开花后10~20天即可采收,其幼嫩的果皮及胎座柔嫩多汁,可食用;老熟后果皮硬化,胎座组织也干枯,不可食。瓠瓜的果实形状变异很多,可分为:①长瓠子或蒲瓜(var.clavata)。果实长圆筒状,长达50~70厘米,直径6~10厘米,上下粗细几乎相等,也有呈棒槌状的;②长柄葫芦(var.cau□ourda)。果实先端为圆球状,近果梗一端有细长的果颈;③杓蒲或称大葫芦(var.depressa)。果实圆球形至扁圆形,老熟果可作瓢;④细腰葫芦或通称葫芦(var.□ourda)。果实中段有一“细腰”,两端均呈圆球形;⑤观赏葫芦或称小葫芦(var.microcarpa)。果实长仅10厘米左右,有一细腰或一长果颈。5个变种的染色体数均为2n=22,可相互杂交。
栽培 瓠瓜为喜温植物。生长适温20~25℃。栽培时一般先育苗、然后定植到露地。种皮较厚,发芽较慢。爬地栽培的亩栽1000株左右,支架栽培的亩栽2000株左右。为使主蔓早生侧蔓,多生雌花,当主蔓生出4~6节后,即可将主蔓的顶芽摘去。也可用植物激素处理,促使主蔓早生雌花,提早结果。瓠瓜对肥料及水分要求较高,要施足基肥,并多次追施速效氮肥。不耐涝、旱,在多雨地区要注意排水,干旱时要及时灌溉。主要害虫有蚜虫和黄守瓜;主要的病害有病毒病、枯萎病、疫病、炭疽病、白粉病等。
用途 瓠瓜幼果含水量达95%,每 100克鲜重约含维生素C10~15毫克,以及少量的糖和磷、钙等。味清淡,品质柔嫩,适于煮食,不宜生吃。有些品种,因果肉中含葫芦苷的配糖体而带苦味。生产上选用无苦味的双亲本并控制授粉,所结种子的后代即无苦味。
(李曙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