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 : 軍事 : 太平洋島嶼 : 琉球列島 : 臺灣 [顯示全部] > 琉球群島
目錄
No. 1
  日本西南部島群。為一嚮太平洋凸出的弧形群島。面積約4600平方千米,人口140多萬(1985年)。多低矮山地。亞熱帶氣候。附近有海上油田。
liú qiú qún dǎo liú qiú qún dǎo
  位於日本九洲西南的日本群島,陸地面積2239平方公裏
琉球群島簡介
  琉球群島是太平洋的一係列島嶼,位於臺灣與日本之間。釣魚群島(釣魚臺列嶼)不屬於琉球群島範圍之內。到目前為止,琉球群島一直處於日本托管之下,但主權不屬於日本,根據《波茨坦公告》第8條的補充規定,日本應將金、馬、彭、臺、琉球諸島歸還中國,所以,琉球群島法理上屬於中國,琉球群島主權屬於中國。琉球群島以前有琉球國。古代琉球國的疆域北起奄美大島,東到喜界島,南止波照間島,西界與那國島。當前全世界各地,均有大量支持“琉球國復國的運動”或“琉球回歸中國的運動”。請參考“琉球復國運動”- http://groups.msn.com/ryukyuhan
  琉球群島,日語作Ryukyu-Shoto,亦稱南西諸島(Nansei-Shoto, 日語作Nansei-Shoto)。也叫琉球衝繩(Ryukyuan Okinawa),自日本南部的九州島往西南延伸約1,100公裏(700哩)到臺灣東北,是東海(西)與菲律賓海(東)的分界綫。陸地總面積3,090平方公裏(1,193平方哩),包括大小島嶼55個,分為3個較大島群:北部為奄美島鏈,中部為衝繩諸島,南部為先島諸島。在行政上琉球群島為日本的一部分,奄美諸島是九州鹿兒島縣的南部加長部分,而衝繩諸島和先島諸島則組成衝繩縣。
  其中兩個最大的島嶼是衝繩島(1,204平方公裏〔465平方哩〕)和奄美大島(712平方公裏〔275平方哩〕)。這些較大的島嶼原先都是火山島,且有山地;而較小的島嶼則大都為珊瑚島,地勢相對比較平坦。屬亞熱帶氣候,雨量充沛,每年都有臺風侵襲。
  據說島民是史前時期就移居島上的日本人和東南亞人的後代。琉球語與日語屬同一語係,有3個方言族群,大體上和島群的分佈一致。不過這些方言與日語以及各方言之間,都不能互通。大多數琉球人講日語,但也講該地方言。
  在文化上,琉球人兼受日本人和中國人的影響。然而,他們發展了本土的音樂特色,在衝繩還有本土的紡織工藝。琉球群島在古代是一個獨立王國。14∼19世紀先後為中國和日本統治,1879年成為日本領土。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1945)後,美國占領琉球群島。1951年由一個文人政府取代軍政府,文人政府設在該群島中最大的城市那霸(在衝繩島)。其最高行政官原由美國的高級專員指派,1966年改由當地議會選舉。兩年後由普選産生。根據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條約的規定,美國承認日本對琉球群島的剩餘主權,而奄美島鏈於1953年歸還日本。隨著1971年第二個條約的簽定,其他各島於1972年歸還。目前美國仍在衝繩島維持大量軍事設施,並有駐軍數千人。
  琉球群島基本上為農村。以農為主,主要作物為甘薯和稻米。糖和罐頭鳳梨是主要出口産品。金槍魚的捕撈日益重要。傳統工業有漆器和陶器製作;新興企業生産各種工業化合物。旅遊業已成為經濟的重要部門。衝繩島上設有衝繩大學、國際大學和琉球大學。
地理情況
  琉球群島是西太平洋一係列島嶼,位於臺灣島與日本九州島之間。呈東北-西南嚮。琉球群島從北到南,包括大隅諸島、吐噶喇列島、奄美諸島( 統稱“薩南諸島”,屬鹿兒島縣),衝繩諸島和先島諸島(統稱“琉球諸島”,屬衝繩縣)。面積共4,600多平方公裏。人口140多萬(1985)。多低山,最高點宮之浦嶽海拔1,935米(在大隅諸島的屋久島)。亞熱帶氣候,為常夏島,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多臺風。 甘蔗和菠蘿是兩大特産,還産甘薯。豬、牛亦多。近海漁業發達。主要城市有那霸、名瀨等。旅遊業甚盛。
主要島群及島嶼
  大隅群島
  屋久島、種子島、口永良部島、馬毛島(無人島)、竹島、硫磺島、黑島
  吐噶喇群島
  口之島、中之島、臥蛇島(無人島)、小臥蛇島(無人島)、平島、諏訪之瀨島、惡石島、小島(無人島)、小寶島、寶島、上之根島(無人島)、橫當島(無人島)
  奄美群島
  大島、枝手久島(無人島)、喜界島、加計呂麻島、江仁屋離島(無人島)、須子茂島(無人島)、與路島、請島、木山島(無人島)、ハンミャ島(無人島)、德之島、衝永良部島、與論島
  衝繩群島
  硫磺鳥島(無人島)、伊平屋島、野甫島(無人島)、伊是名島、衝繩島(常稱衝繩本島)、伊江島、瀨底島、水納島(本部町・無人島)、古宇利島、屋我地島、奧武島(名護市・無人島)、宮城島(大宜味村)、伊計島、宮城島(宇流麻市)、平安座島、濱比嘉島、藪地島、浮原島(無人島)、南浮原島(無人島)、津堅島、久高島、奧武島(南城市)、粟國島、渡名喜島、久米島、奧武島(久米島町)、オーハ島
  慶良間群島渡嘉敷島、前島、座間味島、阿嘉島、慶留間島、外地島(無人島・慶良間空港)
  大東群島
  北大東島、南大東島、衝大東島
  先島群島
  宮古群島宮古島、池間島、大神島、伊良部島、下地島、來間島、水納島、多良間島
  八重山群島石垣島、西表島、竹富島、小濱島、黑島、新城島、鳩間島、由布島、波照間島、與那國島
歷史
  琉球群島上過去存在着琉球國,就在一百年前這個王國還有着自己的語言。中國明朝時曾封琉球島統治者為琉球王。因着水路之便,是鄰近國傢的貿易樞紐。1609年遭日本侵略。到了19世紀末年,琉球國開始被鹿兒島的薩摩藩侵略,並進而被逐步吞併。明治維新之後的1879年,琉球國被並入日本版圖,同年設衝繩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美國占領。1953年美國將薩南諸島歸還日本,1972年亦將琉球諸島歸還。琉球群島也被鹿兒島縣與衝繩縣一分為二:北部數個島嶼被並入鹿兒島縣,而餘下的則自行成立新的衝繩縣。
  琉球群島大事年表
  12世紀----琉球群島出現南山、中山、北山三國,分別在琉球群島的南部、中部和北部。
  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給琉球的中山王察度下達詔諭後,琉球的北山、中山、南山三王遂開始嚮明政府朝貢。從此琉球成為我國的藩屬。琉球古地圖
  1392年----明太祖有見於琉球對於來華使節海上航行的睏難,特賜閩人善於造船航海的技術者三 十六姓人傢移居琉球。這一點是後來促進琉球對海外貿易的關鍵。閩人三十六姓中包括『知書者,授大夫長史,以為朝貢之司;習航海者,授通事,總為指南之備』。可知他們不僅是善於操舟者,且擔任通譯和其他與朝貢有關的事務。他們在琉球定居以後,
  1416年----中山王尚巴志徵服北山。
  1429年----中山王尚巴志徵服南山,形成統一的琉球王國(第一尚氏王朝),每一代國王都需要由明王朝政府册封任命。明王朝不幹預琉球王國內部事務。
  1470年----第一尚氏王朝滅亡,尚丹建立第二尚氏王朝。國王依然由中央政府册封。
  1400年~1550年----琉球王國的黃金時代,高度發達的商業,與內地、朝鮮、東南亞和日本進行貿易。
  1609年(萬歷三十七年)----德川傢康繼承豐臣秀吉對外擴張的野心,他派鄰近琉球王國的鹿兒島薩摩藩島津傢九率領三千士兵侵略琉球,俘虜琉球王,派兵監督琉球內政四十五年。
  1616年( 萬歷四十四年) ----長崎代官(相當於現在的市長)村山等安奉德川傢康之命,由他的兒子村山秋安率船十三艘,動員二、三千人侵略臺灣,這是小日本首次大規模的對臺用兵。但是,他的行動被琉球王尚寧偵知,特別派遣通事蔡廛前赴明廷報告。《明實錄》說:“琉球國王中山尚甯遣蔡廛來言,邇間倭寇各島造戰船五百餘衹,欲取雞籠山,恐其流突中國,危害閩海,故特移諮奏報”,可見琉球國王仍然效忠於中央政府。(雞籠山指現在的臺灣省基隆市)。
  1654年----琉球王終於擺脫了薩摩藩的控製,感念中國的厚道皇恩,主動遣使臣到中國請求册封。當時的大清順治皇帝封琉球王為尚質王,定二年進貢一次。
  1853年5月----美國海軍准將Matthew C. Perry(佩裏)的艦隊到達琉球。 1854年3月----Perry與日本簽訂《神奈川條約》,Perry誤以為琉球是日本的領土,所以要求日本開放包括琉球那霸在內的五個港口,日本的談判代表嚮Perry承認琉球是個遙遠的國傢,日本天皇和政府無權决定它的港口開放權。7月11日,Perry與小日本談判結束後,趕回琉球與琉球王國政府談判,最後以中、英兩種文字正式簽訂條約開放那霸港口。
  1866年----最後一位琉球國王尚泰繼位。
  1871年11月----牡丹社事件。一艘琉球漁船遇颶風,飄到臺灣南部高山族聚居的牡丹社地方,一些水手因同臺灣高山族居民發生衝突而被殺,其餘由清政府送回琉球。
  1872年----日本公然單方面宣佈琉球王國屬於日本的「內藩」,琉球群島是日本的領土,破壞了自1372年起中國為琉球王國的宗主國地位,正式侵占琉球。並拖延與中國談判琉球問題。
  1874年----日本以“牡丹社事件”為藉口,荒誕地聲稱“殺害琉球人就是殺日本人”,出兵侵略我國臺灣。
  1875年,日軍武力占領琉球群島,禁止琉球進貢中國和受大清册封,廢除中國年號,改為日本明治年號。雖然大清軟弱無能,但在琉球主權問題上始終堅持其為中國所有,沒有讓步。
  1875年7月24日----日本強迫琉球國王停止嚮清朝中央政府朝貢。
  1879年4月4日----日本強迫最後一位琉球國王尚泰流放到東京。把琉球改為衝繩縣。並開始實行殘暴的同化、奴化和殖民政策。
  1879年----中日就琉球問題開始談判,中方提出把琉球群島分成三部分: 挨近日本方向的庵美大島作為日本領土;而琉球本島及其附近島嶼作為一個獨立的琉球王國存在;而在南部的先島群島則作為中國的領土。日本方面建議把琉球劃分成 2 部分:琉球本島及其北方島嶼作為是日本的領土,而南部的先島群島則作為中國的領土。(在談判中沒有包括釣魚島,可見釣魚島在琉球群島以外)。
  1880年9月迫於日本的壓力,按日本的二分法(而非清廷的三分法)草簽分界條約,包括宮古、石橫、八重山群島在內的先島群島屬於中國。但清庭拒不簽此約,這就意味着中國不僅擁有南琉球的主權,而且仍然擁有琉球北部的主權----此後,日本幹脆裝聾作啞,即不再提歸還先島群島,也不再提條約簽署一事,繼續竊居着中國領土至今。
  1882年----Shinichiro Takezoe(日本人名)在天津作為領事就職後,與清政府恢復談判琉球問題,但是沒有達成琉球風光協定。琉球問題一直拖延至甲午戰爭。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作為戰敗國割讓臺灣、遼東,在琉球群島問題就更沒有發言權。從此琉球群島屬於中國的領土這一事實開始被人遺忘。
  1898年----日本強迫琉球人服兵役。
  1901年----最後一位琉球國王尚泰去世。
  1945年----二次大戰後期,美國進攻琉球本島,日本兵強迫琉球人跳崖自殺,或幹脆被打死以減少山洞中缺少食物的壓力,又或因為說琉球語而被認為是間諜慘遭殺害。戰爭使琉球人口減少四分之一。
  1945~1972年----美國占領時期,美國在琉球實行異化政策.
  1947年4月----聯合國《關於前日本委任統治島嶼的協定》,把屬於中國的琉球群島和釣魚島交給美國“托管”。
  1970年----美日背着中國簽定《美日舊金山和約》,拿中國的領土作交易,私相授受,把琉球連同釣魚臺的“施政權”轉給日本。但這遭到土地的主人琉球人的群起反對,他們“聚哭於鬧市”.
  1972年5月15日~至今----日本重新恢復對琉球群島的殖民統治,繼續實行同化政策。琉球群島現在仍然是日本中最落後的地方,可見日本仍然視琉球人為異已。
琉球王國簡史
  歷史上的琉球王國,位於中國大陸東方(中國臺灣島的東北方)、日本九州島西南方的大海中,為一群島。同古代日本一樣,關於其國的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中國古史。《隋書》中即有《琉求傳》。1650年成書的該國用漢語自撰的第一部國史《中山世鑒》稱:“蓋我朝開闢,天神阿摩美久築之。”“當初,未〔有〕琉球之名。數萬年後,隋煬帝令羽騎尉朱寬訪求異俗,始至此國地界。萬濤間遠而望之,蟠旋蜿延,若虯浮水中,故因以名琉虯也。”這就是說,中國隋朝時(581~617),該國始被稱為琉虯。《隋書》改為“琉求”。此後,《元史》又寫作“瑠求”,有的書中又稱“留仇”,總之都是諧音。
  到明代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楊載攜帶詔書出使琉球,詔書中稱其為琉球。從此乃成為正式名稱。可見,連琉球國的國名也是中國取的。據《殊域周咨錄》載,該詔書說:“朕為臣民推戴,即位皇帝,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蠻夷酋長稱臣入貢。惟爾琉球,在中國東南,遠據海外,未及報知。茲特遣使往諭,爾其知之。”這份詔書除了以華夏自居中央,使用了中國歷代皇帝習用的“蠻夷”之類詞以外,毫無威脅恐嚇的意思,是一種和平外交。因此,琉球國中山王察度首先領詔,並立刻派遣王弟泰期,與楊載一同來中國,奉表稱臣。“由是,琉球始通中國,以開人文維新之基。”(見1725年琉球國用漢語自撰的第二部正史《中山世譜》)繼中山王後,琉球山南王承察度和山北王怕尼芝,也相繼於翌年嚮中國皇帝稱臣入貢。當時琉球“三山分立”,相互徵戰。明太祖知悉後,又去詔雲:“使者自海中歸,言琉球三王互爭,廢棄農業,傷殘人命。朕聞之不堪憫憐。”因此要求他們“能體朕意,息兵養民,以綿國祚”。後三王果然罷戰息兵。足見此時中國皇帝在琉球享有高度政治權威,當時的琉球實是中國的屬國。
  據琉球國史及各種史料記載,自洪武十六年(1383)起,歷代琉球王都嚮中國皇帝請求册封,正式確定君臣關係。這種關係延續了整整五個世紀,即使是日本慶長十四年(1609)發生日本薩摩藩(今鹿兒島縣)島津氏入侵琉球,琉球國在受到薩摩製約的情況下,也始終未變。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元璋“更賜閩人三十六姓”入琉。這批中國移民主要是嚮琉球傳授中國先進的生産技術和文化。琉球王國也曾主動請求賜人,如1606年,尚寧王受册封時,便請賜明人歸化。如從中國去的蔡氏為蔡襄的後人,林氏為林和靖傢族的後人。與此同時,琉球王還經常選派子弟到中國留學。
  從明洪武五年(1372)以後,琉球王國一直使用中國的年號,奉行中國正朔。(直至清光緒五年(1879),日本強行“廢琉置縣”為止)琉球王國的官方文書、外交條約、正史等,都是用漢文寫的。連它的國都首裏城的宮殿,都不是坐北朝南,而是面嚮西方,充分表示其歸慕中國之意。琉球人也與日本人做生意,但每逢中國册封使到琉,必禁用假名、和歌、寬永通寶(日幣),改穿唐服。琉球還配合中國抗倭,《明史》就有記載,如嘉靖三十六年(1557),“先是,倭寇自浙江敗還,抵琉球境。世子尚元遣兵邀擊,大殲之,獲中國被掠者六人,至是送還。”1609年,薩摩“以勁兵三千入其國,擄其王,遷其宗器,大掠而去”(《明史》)。當時琉球王侍從寫的《喜安日記》記載:“有如傢傢日記,代代文書,七珍萬寶,盡失無遺!”薩軍將琉球王尚寧等百餘人俘至鹿兒島,達三年五個月,逼迫尚寧王屈辱地承認嚮其“進貢”。同時還強行割占琉球北部五島。但即便如此,也尚未改變中琉關係。如據《明史》記載,萬歷十四年(1616),“日本有取雞籠山之謀(其地名臺灣)”,當時忍辱負重的尚寧王在國傢殘破的情況下,依然不忘“遣使以聞”,通報中國防備日本侵略。清朝入主中原後,中琉册封關係繼續保持,貿易和文化交流還更為擴大了。
  然而,日本明治維新後,迅速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原來薩摩對琉球的侵略掠奪,還衹是日本西南某個島藩的強盜行為;現在,日本則要進行整個帝國主義國傢的侵略擴張了。明治初年的“徵韓論”中,就提到了要侵占琉球。明治五年(1872),日本藉琉球使者到訪日本之際,突然強製“册封”琉球國王為藩王,並列入所謂“華族”。這是維新政府強行改變日琉關係的第一步。而這些行徑,當時都是暗中進行,對中國隱瞞的。從此,琉球便成為了所謂“日清兩屬”。而後,日本政府不斷施加政治、軍事壓力,進一步脅迫琉球斷絶與中國的宗屬關係,但每次均遭拒絶。如1875年8月5日琉球王尚泰答復日方的信中,便說不能“忘卻中國纍世之厚恩,失卻信義”。還提到所謂“兩屬”之事,“以往對中國隱匿,懇請對中國說明,采取明確處置”,並表示“願對兩國奉公,永久勤勉”。但日本還是不肯罷休。
  面對日本政府的百般逼迫,琉球國在不斷嚮日本“請願”要求保持中琉關係、不變琉球國體政體的同時,還嚮西方各國公使發出外交求援信。日本惱羞成怒,1879年1月10日日本《朝野新聞》竟稱“琉奴蔑視我日本帝國甚哉”!於是,日本决定不顧國際公法,不顧琉球國臣民的意願,加快吞併琉球。1879年3月,日本嚮琉球秘密派出軍警人員,采取突然行動,在首裏城嚮琉球王代理今歸仁王子命令交出政權。4月4日,日本悍然宣佈“廢琉置縣”,即將琉球國改為衝繩縣。隨即大肆搶掠中琉往來的文書、文物和寶印,以及琉球國的政府檔案,企圖銷毀和隱匿歷史見證。並強迫尚泰王等前去日本。
  這時,琉球王國仍拼死反抗,發出血淚抗議,並曾秘密派官員赴天津謁見李鴻章,請求中國“盡逐日兵出境”。清政府也據理與日本力爭過,但終究未能派兵援助琉球。這當然也是與清朝政府腐敗、實力衰落有關的。當時,流球國陳情通事林世功還在北京壯烈自殺,以死抗議日本侵略,以死請求中國出兵。然而“自為一國”的琉球還是生生被日本滅絶了社稷!但反抗運動繼續進行,大概到甲午戰爭結束後纔漸息。
  直到1919年,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的徐世昌,在組織人輯集清詩總集《晚晴簃詩匯》(1929年編成)時,仍然將琉球詩人的詩作為“屬國”的作品收在最後一捲中。1925年,著名詩人聞一多發表《七子之歌》,將被帝國主義列強強占去的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廣州灣、九竜、旅順大連七地,比作離開了母親懷抱的七個兒子,哭訴着被強盜欺侮蹂躪的痛苦,在“臺灣”一節裏他也寫到了琉球:“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臺灣。”流球滅國一百二十年後,日本政府別出心裁地把2000年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放在衝繩召開。日本還特意新印了面值2000日元的紙幣,上面的圖影是當年琉球王國的遺跡。真不知那些世界首富國傢的首腦,坐在當年琉球國的土地上,會不會回想起歷史並不十分久遠的那一幕滅人國傢社稷的暴行?會有什麽樣的感想?
關於琉球群島的歸屬與定位
  現在有“琉球復國運動”相關組織存在,聲明琉球的獨立性和復國的必要性。
  琉球大學1996年所作的一項調查顯示,38.4%認為衝繩應在財政預算方面獨立;13.2%認為衝繩應在除外交以外所有方面獨立,3%認為衝繩應該完全獨立。同時42.6%自稱為“衝繩人”,31.2%自稱“衝繩人”和“日本人”,12%自稱“日本人”。
  日本國的觀點
  日本認為,琉球群島是日本國的一部分。其行政區劃屬於衝繩縣和鹿兒島縣。
  臺灣當局的觀點
  1970年前後,支持在臺琉球人的“琉球復國運動”,法律上不承認琉球為日本領土,現已默認琉球是日本的領土。
  二次大戰前
  1925年,聞一多的七子之歌之臺灣寫道“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臺灣”,這是當時中國人的普遍看法。
  日本發動二次大戰後,中國國民政府曾提出要光復琉球。如1938年4月,蔣介石在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講話:“日本自明治以來,早就有一貫的大陸侵略計劃。過去甲午之戰,他侵占我們的臺灣和琉球,日俄戰後吞併了朝鮮,侵奪我們旅順和大連,就已完成了他大陸政策的初步;他就以臺灣為南進的根據地,想從此侵略我們華南和華東;而以朝鮮和旅大為他北進的根據地,由此進攻我們的滿蒙和華北。臺灣是中國的領土,中國要講求真正的國防,要維護東亞永久的和平,斷不能讓高麗和臺灣掌握在日本帝國主義者之手,必須針對著日本之積極侵略的陰謀,以解放高麗、臺灣的人民為我們的職志。”1945年,占領琉球群島美軍建議由中國托管,但由於中國發生了內戰,無暇顧及這個在東海之中的美麗的群島。
  美國的觀點
  二戰期間,1943年11月在開羅會議上,中美交涉琉球問題,美國總統富蘭剋林·德拉諾·羅斯福同意“琉球由國際托管,由中美共同管理”。1945年日本投降,無條件接收《開羅宣言》和《波斯坦和約》,根據此約“日本衹能保有其本土四島”,其它武力吞併的領土必須放棄,但戰後此二地均為美軍占領,雖然美國“不承認二群島主權歸屬日本”,但也沒有交給中國。1947年4月聯合國《關於前日本委任統治島嶼的協定》,把這兩塊“主權未定”之地交給美國“托管”。
  冷戰結束後,美國不支持琉球復國運動。
百科辭典
  Liuqiu Qundao
  琉球群島
  Ry□ky□-gunt□
    日本九州島西南方從東北嚮西南延伸的弧形群島,包括大隅諸島、吐噶□列島、奄美群島、衝繩諸島和先島諸島。前三組島群又稱薩南諸島,屬鹿兒島縣;後二組又稱琉球諸島,屬衝繩縣。統稱琉球群島。全部面積約4500平方公裏,人口約130萬(1983)。群島內側(東海側)吐噶□列島、粟國島等屬霧島火山帶的一部,中部由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層構成,為群島的主要部分,石灰岩(琉球石灰岩)分佈較廣,屋久島的宮之浦嶽,海拔1935米,為九州地方最高點。群島外側(太平洋側)由第三紀地層構成,地勢較低。各島多珊瑚礁海岸。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夏季長,鼕季短。那霸年平均氣溫22℃,最冷月(1月)16℃,最熱月(7月)28℃。降水豐沛,年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梅雨期雨量顯著增加。常遭臺風侵襲,風澇成災。棕櫚和榕樹等熱帶、亞熱帶植物繁茂。14世紀初,在衝繩島出現中山、山南和山北三個小王國,1372年開始嚮中國明朝進貢,分別受明朝册封,與明朝往來頻繁。15世紀初形成統一的琉球王國。1609年日本薩摩藩(島津氏)徵服琉球。此後,琉球王嚮明朝與薩摩藩同時進貢。仍受中國(明、清兩代)册封。1872年,日本明治政府廢琉球國王改為琉球藩。1879年並琉球藩,置衝繩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美國占領。1953年美國將薩南諸島歸還日本,1972年歸還衝繩諸島和先島諸島。由於美軍占領期間勞動人口多在軍事基地就業,歸還後尚有基地經濟的影響。人口職業構成,第三産業占67%。農業以旱田為主,水田很少,稻米需要從其他地區調入。旱田作物以甘蔗、香蕉、菠蘿等為多。工業以石油加工為主,其次為食品(製糖與罐頭)工業。傳統工業有紡織、釀造、陶器和漆器等。最大城市那霸,人口30萬(1983),為衝繩縣首府。
     (滿穎之)
    
英文解釋
  1. n.:  ryukyu
相關詞
衝繩地理琉球國旅遊中國日本歷史古國
附庸國亞洲歷史中國人
包含詞
中國琉球群島自然地理琉球群島臨時北部琉球群島政廳
自然 地理 琉球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