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乡历史沿革
琉球乡地图琉球乡原名为沙马基,依据史籍记载,元朝时代台湾与冲绳列岛合称琉球或嵧球、琉求。到了明朝改称冲绳列岛为大琉球,台湾为小琉球。到了明朝初为台员、大员。到了万历未年,荷兰据台后设市,制若崇台,海滨沙环水曲曰湾,又泊舟处概谓湾,于是称为台湾。而人们就将原来的小琉球名称转到台湾南部的沙马基.........
琉球乡环境简介
全岛呈短靴状,表面有两条地堑,一条为东北-西南走向,另一条为西北-东南走向,此二小地堑相交于本岛中央,全岛被分为4块小台地,故有「剖腹山屿」之称,在地质学上颇具研究价值......
珊瑚礁所构成之低矮冈陵,平地很少,土壤皆因受红壤化作用而呈现红色基盘为泥质页岩层,为三世纪上新世纪之古亭坑层,表面上覆盖珊瑚礁石灰岩。没有河流,最高点为东南台地87公尺......
琉球乡位置与地形
琉球屿位于高屏溪口之西南,东经一百二十度廿一分五十五秒,北纬廿二度十九分四十八秒,即东港镇西南海面约八浬,高雄市南南西方约十八浬之海上,孤悬海中状似一只飘浮于台湾海峡之鞋子,为台湾本岛附近十四属岛中唯一珊瑚礁岛屿。
地形:琉球本屿为一丘陆地,地形最高处称为龟仔路山,海拔八七公尺,素为航海者之指针。形势东西狭窄,东西最宽处仅二公里,南北长四.一公里,北部稍宽,南部较狭,系由珊瑚礁石构成之一地垒台地,远眺,似睡卧者之腹状。岛之长轴从东北伸向西南,周围十三公里,面积仅有六.八零一平方公里,全岛被两条交叉地堑切割成为四块台地,一条走向东北至西南形成中央地沟,为岛中主要交通孔道(由白沙至海子口);另一条走向西北至东南,通过岛之中央,外形较不明显,为名符其实之剖腹山,故俗称「剖腹山屿」。
琉球乡地址与土壤
本屿是台湾属岛中,唯一的珊瑚岛,表面被珊瑚石灰岩覆盖,海岸被隆起的珊瑚礁围绕。石灰岩洞地形及珊瑚礁海岸地形遍布全岛,较著名的如乌鬼洞、美人洞、山猪沟等。琉球屿珊瑚石灰岩质与凤山珊瑚石灰岩相似,琉球屿之四块台地表面,均被红土质土壤所覆盖,而呈红土台地。
这些红土系珊瑚石灰岩长期风化后之产物,其风化后之结果,使珊瑚石灰岩仅剩下不可溶性之红色氧化铁、氧化硅等杂质,因而成为鲜明之红色,全属贫瘠干燥之地不宜耕作。
琉球屿与兰屿或绿岛等台湾其它离岛不同,是属于珊瑚岛,岛上随处可见出露的珊瑚礁石灰岩。珊瑚虫聚集生长,并且分泌钙质物沉积成珊瑚礁。珊瑚生死接替,新生的珊瑚继续把礁体搭建在老死的珊瑚骨骸之上,累积而渐成珊瑚礁石灰岩。
岛上除了珊瑚礁石灰岩外,还有些地方出现碎屑石灰岩。当珊瑚礁体被波浪打击破碎成砂粒而并被搬运、堆积、再胶结后形成次生的碎屑珊瑚礁石灰岩。
琉球乡气候概况
本屿气候特征是温暖干燥,七月均温最高二七.九度,三月均温最低十七度,年平均雨量约一千公厘,六月最多平均二六五七公厘,十二月最少,平均一.九公里。本地每年夏秋之际多台风侵袭,为全国台风频率最高处,而本区更位于台湾能量最大、雨量最多之台风路径(约占台湾台风路径百分之三十二左右)之中,故此地之建筑与设施均需考虑强风与巨浪之袭击诸因素。
琉球乡开拓绪论
小琉球系一弹丸小岛,不惟地质贫瘠,抑且水源极为缺乏,昔时系一片蛮荒,林竹苍郁,瓦连全城。考小琉球之开辟,汉人之移入,诚与渔民之活动有关,因明代之台湾渔业,闽南沿海居民之生计多利赖之地,明福建巡抚南居益曾言曰:「海上之民,以海为田,大者为商,贩于东西洋,官为给引军国且半资之法所不禁,……其次则补鱼……禁其双桅巨舰,编甲连坐,不许出洋远涉,而东番诸岛,乃其从来采捕之所…。」
台湾既为「从来采捕之所」,可悉福建沿海渔民之来台捕鱼由来己久,尤其小琉球屿附近海面盛产「长者尺余,其子满腹,脂黄味美,吴越人以为佳品(明万历年间李时珍撰『本草纲目』之乌鱼子),更足以导致福建渔民追?其季节性移动而来此捕捉,此可由荷据时期之「台湾商务报告」中记述:「福建渔民来台捕捉乌鱼之渔船,每年冬天总在一、二百艘以上,多时曾达四百艘,于安平荷兰官署纳税登记后,驶往南方之打狗(今高雄),尧港(安平与高雄间之一小港)、淡水(下淡水溪即高屏溪口)等处去捕捉乌鱼」等语。
据此可知汉人之活动于小琉球附近海面,实远在荷兰人势力之前,并渐盛于荷据时期。总之自宋、元以来,闽南沿海之渔户,不断扩大其活动范围,更经常以寻觅其新渔场,其结果乃来至台湾西部及南部沿海,此实为必然之发展。同时因有此渔业活动,渔民以琉球屿为停泊之所者必将有之,此亦为意料中事。由于汉人之日渐移入,更日渐与土著间发生深切之关系。生于斯,食于斯,后来竟作定居之计,并开渔农之端绪,更自兹郑定汉民族移入之基础。
明郑复台之后(公元一六六二年),清廷纳郑氏降将黄梧建议,行迁界移民政策,划广东、福建等五省沿海三十里内之居民为内地,划为界外,并严禁通海,不许渔舟商船入海,以坚壁清野之计坐困台湾,又斩杀郑芝龙及其子弟十一人于北京,掘郑氏历代祖坟,成功据闻大愤,沿海漳泉居民及明遗臣多来台者,成功皆优遇之,此等移民,当时于东港、安平登陆者众多,而小琉球近东港,移民来往于东港、小琉球间捕鱼采薪或移居于此作渔农业,定居者当亦有之。
康熙六十年(公元一七二一年)四月十九日,朱一贵反清复明之役兴起,各地树帜反应,台湾省通志政事志有:「王忠起义小琉球与一贵政府治」之记载,雍正元年(公元一七二三年)四月王忠企图东山再起,不幸于凤山上里被捕,由此足证王忠之「起义小琉球」绝非孑然只身,显系集结乡勇与一贵合攻府城,若然,则小琉球于康熙末年之居民当真甚伙。
琉球乡开拓源流
据传清雍正年间(公元一七二三~一七三五)有闽籍田深氏者,率族入垦本屿杉板路(今之杉福村)之地,后移民渐众,形成一聚落,因其地相思树密布,遂曰相思埔庄。据屏东县志称:今琉球乡碧云寺之前身,称观音亭,即为田深氏于干隆元年(公元一七三六年)所倡建,今上福村之田姓,多为其后裔云。
干隆年间(公元一七三六~一七九五年),泉州人先后移住本屿,扶老携幼,猬集而至,是此地开发之极盛时期,垦区已遍及全域,时白沙尾、大寮、杉板路、相思埔、渔埕尾、天台、番仔厝、滥潭、坪脚仔、尖山脚、厚石等诸聚落先后渐次形成,其创建由来概述如下:
>白沙尾>大寮>杉板路>相思埔>渔埕尾>天台>番仔厝>滥潭>坪脚下>尖山脚、井仔口:>澳仔口>厚石
综观该屿各聚落之创建,约在干、嘉之际,足证当时全屿俱已尽辟,惟因该屿土质并非膏腴,不适农耕,垦民生活贫困,且因孤悬海中,船舶停泊不易,故异说殊多,此由台湾采访册详异(二)小琉球火之记述可窥知,该文曰:「距凤山之东港十余里,巨浸茫茫中,有一屿,曰『小琉球』,无山石,广袤约十里许,平坦处可种藷蓣,又宜种西瓜,大如斗,附近贫民结庐居之,皆矮屋低檐,恐四面无山或风吹而去也,海多卤古石,咸水之所结,甚利,船触辄碎,欲渡者只用竹筏。」
迨同治十三年(公元一八七四年),清廷改弦更张积极奖励移民开发,自是闽、粤人士移居者日众,迄至光绪二十年(公元一八九四年),居民已达四百余户,男女二、三千口之众(见凤山采访册),该乡全境之开拓至此全然就绪矣。
琉球乡海运
海港琉球屿孤悬海隅,土质多沙砾,农耕地有限,农产收获不敷屿民所需求,所差食粮及日常生活必需品,全自东港及高雄等地采购,故海上交通之运输,自古即为琉球居民生命之所寄。往昔全赖渔、帆船或小型动力船舶运输,每逢台风期间或雨季海浪滔天,通航受阻,外客?留颇多不便,而居民之日常所需亦虞匮乏。
民国廿六年(昭和十二年、公元一九三七年),日人庄长仪间正良,特招募官兵集资合建四十马力(三十吨)自动机船-琉球丸一艘,供作琉球、东港间往返交通货客所需。该轮于民国三十年七月九日(农历六月十五日),因受西南气流影响沉没于东港港口,惨死四十六人(琉球人三十八人、外地人八人)另有两人失?。后又建造日胜丸营运,此轮于民国三十四年六月间遭盟机炸毁,尔后海上交通复赖渔、帆船维系。
三十六年五月为应对外交通之所需,特洽商琉球民间渔船「春发号」补充为交通船,翌年四月间,该船因年久失修不堪航行而自废。民国卅八年十月,大福村民洪平,独资购买动力四十马力之「清吉号」一艘做为交通船,是一艘性能快速,五十分钟即可到达之渔船所改装,翌年七月该船不幸于大福村沿海脱锚漂流失?。为维持对外交通之迫需,屿民遂合资筹建新海渔、众益、竞强、众信四艘船为正式交通船,每日往返航行东港四次,至此,本乡之对外交通暂获纾解。
今琉球乡、东港间之主要客运游艇有公营及民营的交通船,公营交通船名为「欣泰号」是民国86年间建造,船身是由铝合金打造而成,全船可载170人,时速可达30节,内有先进设备,是一艘快速且安全舒适的铝合金快船。民营交通船东信、飞马、众益、新观光、东升,亦都为直达快船,航程大约半小时即可到达。另有高雄林园及凤鼻头来往琉球之间的民营游艇,交通尚称便捷。惟至琉球观光旅游者有日渐增多之势,是以交通再现拥塞,以过年过节为甚。
琉球乡筑港
琉球屿系由珊瑚石构成之地垒台地,海岸线更因?古岩突出,并隆起于海中,虽白沙尾、杉板路、澳仔口、大?海边有部份砂质,但近海岩礁碁布,是以船舶停靠不易。
日人据台后,以为港湾之建设,实有资助琉球之开拓,于民国二十五年(日昭和十一年、公元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廿五日起于白沙尾兴建「琉球庄避难港」,翌年十月廿五日全部竣工,总工程费为八万日元。
台湾光复后,因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盟军之轰炸,全省百废待兴,政府无力及此。迄至民国四十五年,政府鉴于琉球屿四面环海,附近海面渔产丰富,屿民百分之九十以上均赖捕鱼为生,更因白沙尾渔港泊地狭小,无法容纳已有之渔船停靠,部份渔船被迫分散停泊各村澳外海,常因季节性之强风或潮流影响,导致船毁人亡,渔民生命财产无法获得安全保障。
于是扩建白沙尾避风港,第一期工程该年(民国四十五年)三月开工,迄翌年(民国四十六年)五月竣工。第二期工程于民国四十七年五月开工,翌年五月竣工。(该工程位置在今老人会前,故一般人称之为「内港仔」)此一工程之扩建,对于促进琉球乡之开发与繁荣影响至为深远。(上图为位于白沙尾之观光港)
惟渔船数量不断增加,政府遂另辟第二渔港,民国六十年由省渔业局进行勘测规划,地点在大福村,此新辟渔港全部竣工后,对发展渔业及观光,便利交通,繁荣经济效益,实难予估计,亦使琉球迈入划时代之新里程。
考大寮渔港开辟之主要目的,系作为现有小琉球渔港之辅助港,供琉球渔船休息避风之用,盖因琉球受地理环境暨法令之限制,无法设置渔市场,所有渔船之渔获物均运往东港、高雄区渔会鱼市场销售,至出海所需之物质及补给品,如油、水、冰、食粮等,皆需由台湾本岛供应,新渔港兴建目标仅为避风、休息港,至于修护、保养、造船等仍需往东港、高雄行之。
琉球乡岛上道路
本屿现有主要道路有二:一为自白沙尾起及至天福村、南福村之海仔口,系为琉球的纵贯公路,纵长大约四.三公里,原为路面狭窄起伏难行,民国四十二年台湾警备总部于琉球设立职三总队,经全体官兵与队员将此纵贯干线之路基辟为六公尺,各村之道路亦于同时拓宽并铺设柏油。民国六十二年四月洪江城乡长为增加地方财富、开辟自治财源,极力发展观光事业,辟建道路,于民国六十三年规划开发「美人洞」风景区,并于沿海开辟环岛公路,全部工程仍悉由警备职三总队支持。环岛公路与纵贯公路为主要干线,支线遍及各村落及名胜、古迹区,可谓四通八达,不仅本地居民称便,更有助于观光事业之发展。
琉球乡陆上交通公具
琉球屿之交通工具,计有公车、出租车、篷布车、机车出租等。琉球之海陆交通,经迭次开拓充实,今已四通八达,其交通之便捷,不仅使琉球有都市之方便,亦有乡村之宁静。
加以该岛孤悬台湾海峡,空气不受污染,沿岸水石相搏,海水碧绿澄澈,景色幽美入胜,古迹引人遐思,尤以朝晖晚霞,极具热带海洋美景及南国风光,置身其中令人有脱凡尘世、处身蓬莱仙岛之感。往昔史籍所载:「贫民结庐居之,皆矮屋低檐」之景象,经历代先民之打拚及惨淡经营,不仅早已成为历史陈迹,光复后由于政府之锐意建设及琉球屿民之刻苦奋励,今已被誉为「海上乐园」。
琉球乡邮政
台湾之邮政始自明郑时代,依照明朝制度,设铺令兵勇递送事务,至清朝仍沿袭之,屏东地区之设置邮传则始自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一七一九年),至光绪二十年(公元一八九四年),据凤山县采访册丁部规划篇载,已增设有东港铺,置铺司一名,铺兵六名,上述邮政均属官制。
台湾建省后,巡抚刘铭传,依据从来之驿站制度,参照中国海关邮政部之先例,依光绪十四年一月公布之台湾邮政章程,于六月十四日施行新式邮政,驿站分总站、正站、腰站、傍站四种,台北乃至台南设置总站,自两地(南北本路)一日路程之驿站为正站,正站之中间驿站为腰站,其支线为傍站,使用兵勇递送公私文件。递送系以驿递方法,其速度每小时十华里,自台北出发至恒春费时七日半,如欲托送私信,需付以高价之酒资。
日人据台后,自光绪二十二年一月一日起,开始办理公众邮政,至光绪二十六年十月实施邮政法,嗣后随同交通机关逐渐发达(据高资治台湾三百年史)。琉球屿因孤悬于台湾海峡,开发较迟缓,邮局之创设迟至于光复后之民国四十九年十月五日,地址位于本福村中山路旁。
琉球乡电信及电话
台湾电信之装设,始自清同治十三年,日军侵犯牡丹社,钦差大臣沈葆桢治军台南奏请急设电线,至光绪三年,先行开办自台南至凤山旗后间之工事,自郡治至安平及旗后两线总长九十五华路,是为南路线,同年九月完成。日人据台后,自光绪二十年十二月起,开办公众电报。屏东自民国十四年十二月于鹅銮鼻新设无线电信局,其通达距离一千二百公里。本省之电话在光绪十六年,英人曾为申请装设而未获准。日人据台后,于光绪二十六年三月公布台湾总督府电信局组织规程,同年四月订定台湾电话接线规则,七月始营电话业务。
琉球屿之电讯业务,始自民国二十六年(日昭和十二年,公元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卅日动工兴建「琉球屿无线电信所」,翌年五月竣工,总工程费一万二千日元。台湾光复后于民国五十二年一月十八日成立高雄电信局辖琉球电信代办处,由乡公所代办,以来话传呼长话去话方式与外通话,乡民庆幸与本岛之时空距离已拉近。
六十二年十月卅一日装设交换机,开放人工市内电话。当时系手摇式电话,对外通话需接续手续藉超短波无线电路联络,仍感诸多不便,故使用并不普遍,嗣后经本乡各方人士奔走争取,终于在六十七年九月廿一日获得改设为电信局,首任局长为何文雄先生,继于六十九年元月四日淘汰人工手摇式电话换为自动电话,至此电话之使用始普及于家家户户,电信局局址设于白沙尾港口旁。
琉球乡渔业
本屿可耕农地不多,四面环海,又位于北赤道洋流黑潮支流所经之冲,回游鱼类甚丰,具渔业发展的优越条件,加以土地贫瘠,不力农耕,是故自古以来渔业便为本与岛民的经济命脉。
近年来因国内经济蓬勃发展,国人从事渔业意愿低落,人员缺乏,纷纷雇用外国船员。经济产业早期以椰子、渔业为主,光复前后则是石头、石灰、渔业、地瓜及花生,近年来则以渔业、芒果、休闲渔业(箱网养殖)及观光事业为主。
琉球屿近海为本省首屈一指的著名渔场,岛民大都以捕鱼为业,水色澄明,游鱼历历在目,素有琉球龙宫之名,故渔业始终为岛上经济之命脉。
日据时期,鉴于附近海上渔产丰富,遂于民国十四年(日大正十四年、公元一九二五年)成立渔业组织,以辅导渔捞技术及谋取渔民之福利。当时装置动力之渔船有一百二十艘,会员五百名,从此渔产丰收,年有发展。尤其民国二十六年(日昭和二年、公元一九三七年)十月,所谓「琉球屿避难港」工程竣工后,不仅当地渔民之生活及福利获得显著改善,亦使琉球屿成为台湾南部地区渔捞业者之避风港及渔场中心。
台湾光复后,于民国四十四年七月十五日正式成立琉球乡渔会。渔民于近海捕获之鱼类多为延钓鱼,如旗鱼、串鱼、雨伞鱼、鲨鱼等为主;沿岸捕获者以带鱼、刀鱼、飞鱼、?鱼、乌鱼、尖嘴鱼为多。岛之周围,尚有虱目鱼苗、龙虾、夜光螺、活珊瑚等多种特产。
琉球乡农牧与林木
琉球屿全岛六.八平方公里,除了建地外,主要为杂木林地、农地、草生地、海滩等,其中农耕地面积一四零公顷,全为旱田,亦即所谓看天田。因本岛地形起伏,土壤又为隆起珊瑚礁石灰岩风化而成的红土壤,加上没有河流,缺乏灌溉设备,耕作不易,只适合种植耐旱性之陆稻、甘藷、落花生等杂粮及少数木瓜、芒果、番石榴、莲雾等水果,其它散布各地之银合欢、相思树、林投(野菠萝)、竹林等杂林,与分散全岛各处的天然草地以及农地废耕荒芜之地占大部份。
民国六十九年以前本屿尚有部份农地种植陆稻,因连年干旱,收成不可靠,农民耕作意愿低,废耕颇多,近年来逐渐增加甚至荒芜。琉球屿之农作物栽培以甘藷为主,其次为花生果树类,甘藷与花生近年来连年欠收,其栽培面积大幅减少。近年来农会极力推广果树,以芒果为主,甜度高,较早熟,转为本岛之主要经济作物。本屿农地虽不生产价值作物,但有一所颇具规模的农会。
琉球乡照明电力之供输
琉球之照明用电,始自民国五十八年,由乡长王海先生所争取。初设乡营火力发电厂于大寮观音亭旁,以火力发电供给家庭照明,当时乡民莫不额手称庆。然因电费过于昂贵,电力微弱不足,具供电时间甚短,无法满足乡民需求。
政府为减轻乡民负担,提高离岛生活水准,遂于六十三年四月一日移交台湾电力公司接管,迁厂于大福村龟仔路海边。电价亦随接管比照台湾本岛计算,但供电量、供电时间仍有限制,依然未能称便用户。
台电为配合政府改善离岛居民生活政策,彻底解决琉球居民用电需求,毅然决定于台湾本岛及琉球间敷设海底电缆,引接本岛电力系统供应琉球所需电力。电缆施放工程自民国六十九年四月五日开始,同年六月廿五日竣工(日本人承包),全长一四.七公里,总工程费一亿六千万元,在台电陈董事长兰皋先生按钮通电后,全乡步入全日供电,居民之用电问题,终于获得彻底解决。
琉球乡自来水之供应
琉球土质贫瘠,地下水源不足,非仅无以灌溉,日常生活饮用、洗涤亦深为缺乏,自古即为岛民切肤之苦。民国六十年八月,政府为纾解此一民困,特派专家钻探,测有地下水层,遂筹建琉球给水站,隶属于台湾省自来水公司东港营运所,抽取地下水,供应全乡之需,水荒始获解决。
惟因琉球地形陡峭,雨水容易流失,尤其六十八、九两年,连续干旱,滴雨未降,导致地下水源日益枯竭,水荒日趋严重,居民三餐用水,常有不继之虞,妇女于井边大排长龙,苦候一、二小时仍得不到一桶淡水之拥挤惨状,时有发生。有鉴于此,乡民曾经请求派军舰从台湾载运淡水至琉球,再用消防车分配各用户。
政府为澈底解决此一民困,台湾省自来水公司,奉蒋总统经国先生之指示,于七十年五月二十日起耗资二亿三千万元之巨款,敷设台湾本岛(林边乡崎峰村)至琉球间之海底输水管,此一东亚最长海底管线工程,于同年七月十九日竣工(日本人承包),是日台湾省政府林主席亲临林边乡崎峰国小主持通水典礼,当时气候恶劣,风雨交加,但全体乡民在柯文福县长主持之庆祝活动仍热烈异常,其感激、雀跃之情,溢于言表,盖历代居民深以为苦之饮水问题,继琉球全日供电之后,亦于政府爱民之德政下,终于获得澈底之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