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山景區聯繫方式地址:安徽省東部,滁州市西南郊琅琊山景區投訴電話滁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50-3021964
安徽省旅遊投訴電話:0551-282176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琅琊山景區景區榮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傢4a級旅遊風景區琅琊山景區門票價格旺季45元,淡季40元。琅琊山景區開放時間全天琅琊山景區玩法觀光、懷古、登山、看日出
琅琊山為國傢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傢森林公園,位於安徽省東部,滁州市西南郊,城山一體,是安徽省五大風景區之一。距六朝古都南京48公裏,省會合肥130公裏。津滬鐵路縱貫南北,104、312國道自東、南兩側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捷。整個風景區面積115平方公裏,森林覆蓋率達86%,藴藏着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有受中日侯鳥保護協定中保護的鳥類54種;特有的琅琊榆、醉翁榆為國內珍稀樹種,並分佈着我國北亞熱帶嚮暖溫帶過渡地帶石灰岩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天然次生林。山中溝壑幽深,琅琊溪、玻璃沼、麯水流觴淙淙流淌;讓泉、濯纓泉、紫薇泉等山泉散布山間;歸雲洞、雪鴻洞、重熙洞、桃源等洞洞神奇。92年7月中央電視臺琅琊山風光攝製組拍攝到的“海市蜃樓”又稱奇觀。蔚然深秀的琅琊山歷來享有“蓬萊之後無別山”之美譽。
琅琊山景色淡雅俊秀,文化淵源久遠。自唐宋以來李幼卿、韋應物、
歐陽修、辛棄疾、王安石、梅堯臣、宋濂、文徵明、曾鞏、薛時雨等歷代無數文豪墨客,達官顯貴為之開發山川、建寺造亭、賦詩題詠,留下大量、卓越的文化遺産,擁有“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士”六名勝境。其中唐建琅琊寺為皖東著名佛寺,也是全國重點寺觀之一,宋建醉翁亭因北宋大文豪歐陽修所著《醉翁亭記》一文而聞名遐邇,被譽為“天下第一亭”。山林幽𠔌中重修和復建的南天門、野芳園、深秀湖、同樂園等景點和歷代書法名傢書寫的《醉翁亭記》“真、草、隸、篆”碑刻與山中原有古道、古亭、古建築相得益彰。琅琊山特有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相互交融,相映生輝,令中外遊客嘆為觀止。黨和國傢領導人江澤民、李鵬、朱熔基等都曾親臨過此山。
文以山麗,山以文傳,林壑尤美的琅琊山為古人亦為今人賦予了勃勃生機。它既是科研、教學的基地,也是中外旅遊者訪古、探幽的理想旅遊勝地。
野芳園
是進入琅琊山勝境的第一個風景區,此園的建築風格按蘇州園林風格綜合規劃,建有賞心齋、擁霞軒、晨曦堂、盆景廊等,飛檐翹角、白壁漏窗、馬頭墻、小青瓦,淡雅和諧,園的總面積4200平方米。盆景長廊可陳列數千盆盆景,穿廊而行可通南北各區院,園內配置小橋、池水、假山,植有楓樹、桂花、紫荊綉球花木,疏密錯落有緻,園內四季飄香,景色宜人。
古梅亭
古梅,挺立在影香亭與古梅亭之間,相傳為歐陽修親插栽植。《琅琊山志》載:歐公手植一株已枯,此係後人重栽。不管歐陽修手植是真是假,梅樹的年齡已有數百年是真。古梅高7米,離地面六七十釐米便開始分成四枝。四枝幹粗70多釐米,蒼顔多瘢。雖經幾百年風霜雨雪,仍然枝茁葉茂,老而不衰。這株古梅品種稀有,花期不搶臘梅之行,也不與春梅爭豔,獨伴杏花開放,故名曰"杏梅"。古梅北有古梅亭,係明嘉靖年間滁州判官張明道特意為賞梅而建,原名"梅瑞堂"。圍繞古梅,還有覽餘臺、影香亭、怡亭,都是賞梅的好所在,並且由於角度不同,而映入眼簾的梅姿也就各異。
醉翁亭
醉翁亭位於琅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跡之一,宋代大散文傢歐陽修寫的傳世之作--《醉翁亭記》,記的就是此亭。
宋仁守慶歷年間,朝政腐敗,權貴當道。原在朝遷中做官的歐陽修主張革新時政,且不避謗,敢於揭露官吏陰私,因而得罪了左丞相夏竦等人。夏竦便在皇帝面前誣告他。會守聽信饞言,將歐陽修貶謫滁州。
慶歷一年(公元1045年),歐陽修來到滁州,認識了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並很快結為知音。為了便於歐陽修遊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歐陽修親為作記,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記》。從此,歐陽修常同朋友到亭中遊樂飲酒,"太守於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幫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歐陽修不僅在此飲酒,也常在此辦公。有詩贊曰:"為政風流樂歲豐,每將公事了亭中"。
醉翁亭落成後,吸引了不少遊人。當時的太常博士瀋遵便慕名而來,觀賞之餘,創作了琴麯《醉翁吟》(一曰《太守操》),歐陽修親為配詞。現在馮公祠前面的一副對聯"泉聲如聽太守操,海日已照琅琊山",便是說的這件事。事隔數年之年,歐陽修和瀋遵重逢,"夜闌酒半",瀋遵操琴彈《醉翁吟》,"宮聲在迭","有如風輕日暖好鳥語,夜靜山響春泉鳴"。琴聲勾起了歐公對當年在亭是遊飲往事的追憶,即作詩以贈。
醉翁亭初建時衹有一座亭子,北宋末年,知州唐屬在其旁建同醉。到了明代,開始興盛起來。相傳當時房屋已建到"數百柱",可惜後來多次遭到破壞。清代鹹豐年間,不止個庭園成為一片瓦礫。直到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全椒觀察使薛時雨主持重修,纔使醉翁亭恢復了原樣。
醉翁亭一帶的建築,佈局緊湊別緻,亭臺小巧獨特,具有江南園林特色。總面積雖不到1000平方米,卻有九處互不雷同的建築、景緻。醉翁亭、宋宋齋、馮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覽餘臺,風格各異,人稱"醉翁九景"。醉翁亭前有讓泉,泉旁是小溪,終年水聲潺潺,清澈風底。亭中有宋代文學家、書法傢蘇軾手書的《醉翁亭記》碑刻,稱為"歐文蘇字"。亭後最高處有一高臺,曰"玄帝宮",登臺環視,但見亭前群山涌翠,橫葉眼底;亭後林濤起伏,飛傳耳際,猶如置身畫中。
醉翁亭因歐陽修及其《醉翁亭》而聞名遐邇,數百年來雖然多次遭動,但終不為人所忘,曾有人撰寫了一副對聯:"翁去八百載,醉鄉猶在;山行六七裏,亭影不孤。"解放後,人民政府將醉翁亭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多次整修。如今,此處千載勝境,更加壯觀誘人。
讓泉
《醉翁亭記》寫道:"山行六七裏,漸漸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讓泉也。"讓泉在醉翁亭前,泉眼旁用石塊砌成方池,水入池中,然後匯入山溪。水池三尺見方,池深二尺左右。池上有清康熙四十年知州王賜魁立的"讓泉"二字碑刻。讓泉水溫度終年變化不大,保持在十七八攝氏度。泉水"甘如醍醐,瑩如玻璃",所以又被稱為"玻璃泉"。
洗心亭
洗心,即悔過自新之意。古時候的琅琊寺,雖也風景優美,但並非專供遊覽,而主要是和尚聚集念經、人們燒香拜佛的地方。洗心亭建在即將入山寺的山肢下,求神拜佛的信男信女,須在此焚香禱告,對過去的罪惡表示懺悔,如此洗了心,"心誠則靈",再上山拜佛就靈驗了。如果未能如願,那也不是菩薩不靈,而是你的心不誠。從滁城入琅琊山遊覽,走至洗心亭,大多已氣喘籲籲,汗流浹背了,這時,步入洗心亭內休息片刻,然後再上山,便可精神倍增。如若先遊醉翁亭,再遊琅琊寺,因在醉翁內為園林美景所陶醉,雖過醒園而猶未醒,此時入洗心亭內逗留片刻,抑情醒醉,定心養性,然後再緩步上山,領略新的風光,將倍覺清新。
琅琊古道
走出洗心亭,便踏上了琅琊古道。琅琊古道始建於明嘉靖年間,長約500米,條石鋪成,蜿蜓於山腰,由低漸高,平坦而幽深。古道兩旁樹木參天,枝葉茂盛,形成天然棚蓋,晴天可以遮陽,雨天可以擋雨,遊人至此,常常流連忘返。
在琅琊古道上踏石而行,滿目蒼翠,貫耳鳥語。走着走着,突然蒼山橫臥,道盡路斷。可是,你繼續前行,一轉變便豁然開朗,衹見古道依然,一座青石砌成的拱形門樓,鎮於兩山之間,樓額上刻"峰回路轉"四個大字,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走過"峰回路轉"四個大字,隱約可見一小亭掩映在樹色之中,這就是蔚然亭。亭之大小、格式,約如醉翁亭中的意在亭。一亭一湖,蔚然深秀,相映成趣。
蔚然亭是遊人途中小憩兼賞景的好地方。坐在亭中舉目南望,兩山之間一泓湖水,便是深秀湖,湖水清澈如鏡。湖上築有九麯橋,遊人可以從橋步行至湖的彼岸。湖水、藍天、蒼山、古樹、麯橋、小亭、飛鳥、遊人,構成了一幅絶妙的山水圖畫。極目山峰重疊,古樹蔥蘢處,便是琅琊古寺了。
深秀湖
位於回北門通往琅琊山寺院的轉彎處,古為一水潭,是遊人臨溪垂鈎之所。1958年,滁縣人民政府將水潭擴建成一座小水庫。1983年,琅琊山管理處因地製宜,將這裏闢為一新的風景區。因其三面環山,景色秀麗,取歐陽修《醉翁亭記》中“蔚然深秀”之句,定名深秀湖。
湖水上源琅琊溪,下通余家窪水庫,四季潺潺,清澈透底。湖面建有湖心橋,橋有九麯,通稱九麯橋。橋墩用青石砌成,橋面為水泥預製件,具有明顯的現代建築特色。橋上築有湖心亭,亭頂盎金黃玻璃瓦,六角置有琉璃禽籬,又有古建築特點,湖面側建有三間六架梁木的水榭,為旅遊服務場所。水榭下為人工青石基礎,湖水貫通其下。春夏季節,遊人憑水而樂,清涼爽快,堪稱妙境。
琅琊寺
觀罷深秀湖的山光水色,繼續前行至山腰,衹見蔥蘢玉秀的古樹之中,一片樓臺殿宇,“廊腰曼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勾心鬥角。”這便是古琅琊寺。月洞形山門上書“琅琊勝境”四字。
琅琊寺原名寶應寺,為唐代大歷年間淮南路刺史李幼卿與法琛和尚所創建。據說,李幼卿與法琛和尚在造寺之前,曾先繪圖呈送唐代宗。恰巧代宗皇帝頭天夜裏夢見在一片山林深處有一座寺院,其形狀、規模和那張圖上畫的頗為相似。代宗十分高興,特賜名“寶應”。後又易名為“開化禪寺”、“開化律寺”,因其坐落在琅琊山中,人們便同稱為琅琊寺。
琅琊寺依山傍林,建築雄偉。寺內最大的建築是大雄寶殿和藏經樓。大雄寶殿高14米,深15.3米,雕梁畫棟,十分壯觀。殿內塑有如來佛、觀世音、十八羅漢。藏經樓建在寺院的最高處,居高臨下,相傳樓內曾藏有一部貝葉經。琅琊寺的其他建築有無梁殿、明月館、念佛樓、祗園、悟經堂等,或前或後,或搞或低,交相輝映,構成一幅雄壯而優美的山寺圖。其自然名勝有歸雲洞、雪鴻洞、石上鬆等,奇姿巧態,各具特色。
據《琅琊山志》載,琅琊寺的極盛時期是唐宋兩代,樓殿規模宏大,和尚最多時達800多人。古寺內外,曾有亭臺20與作:無梁殿右側有清風亭,亭側又有洗筆亭;殿左有春亭;東面有茶仙亭,悟經臺旁有洗心亭;右側有曉光亭;琅琊山左山頭有東峰亭;南天門古碧霞元君殿南有會峰亭;雪鴻洞上有梅亭;念佛樓右側有琴臺,琴臺南有寂樂亭等。由於世事的變遷,琅琊寺及其周圍建築幾興幾毀,很多亭臺早已不復見了。現在的建築,大部分是民國初年由達修主持重新修建起來的。建築保持了古代原有的格局和式樣。許多碑刻、石刻、古磚依然可見,所以琅琊寺正門內有一幅對聯說:“古寺猶存明季石,山門尚有建康磚。”除了部分明代建築外,還有唐碑、宋刻,都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物價值。琅琊古寺正以新的姿態迎接八方遊人。
大雄寶殿是琅琊寺中的主要建築,居寺之中央。殿高14米,深15.3米,正殿中間,正中一間略大,以合抱粗的棟木為柱,氣勢十分雄偉。
大雄寶殿包含大、雄、寶三層意思。大者包含萬有;雄則攝伏群魔;寶者,即佛、法、僧三寶。因此,它是一般寺廟的主要建築。大殿正中塑如來佛,大佛高踞蓮花座上,通體塗金,閃閃發光。如來佛兩旁有他的兩個弟子:伽葉、阿難。伽葉在釋迦死後,即為佛教的長老。阿難又繼伽葉後為長老。相傳佛教經典就是由他憑着記憶,把佛祖生前所說的話寫在貝葉上流傳下來的。如來佛的背後塑觀音菩薩。觀音兩旁又有兩尊菩薩,一叫善財童子,一叫竜女,都是觀音的侍從。大殿左右塑十八羅漢,每邊九人,或喜或憂,或怒或笑,神態比現,生動有趣,體現雕塑藝人的智慧和才能。
大雄寶殿的梁柱、檐口全部雕竜刻花,塗色抹彩,用工十分精細,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殿前花木扶疏,四季花紅葉緑,其中有四株齊殿高的柏鬆,終年蒼翠,生氣勃勃。殿後墻壁上嵌有15塊石刻,完整無缺。石刻大小相似,但其書寫、鎸刻的風格各異,各有千秋。殿後墻壁上還有古代石刻觀音像和金剛經塔碑。觀間赤腳踏雲,面帶微笑,"眉目津津,嚮人欲語",栩栩如生。像旁書"觀自在菩薩"五個楷書大字。殿後有一株兩人合抱粗的極樹,巍峨挺拔,猶如廟中的旗桿。
南天門
位於琅琊古寺南山峰,海拔310米,是琅琊山最高峰,擁有會峰閣、古碧霞宮等建築群。有“二九徑”或“天門登道”登上南天門,站在會峰閣上遠眺長江如帶、鐘山如羅,瞰群峰彙聚,似潮奔涌。碧霞宮是人們為紀念碧霞仙姑使琅琊山變得風景秀美而建造。每年初九人們紛紛前來祭祀,從而形成規模盛大的“初九廟會”。一九九二年七月三日由中央電視臺琅琊山風光攝製組拍攝到的千古奇觀“海市蜃樓”為琅琊山增添了無限神奇。
會峰閣
是琅琊山風景名勝中的最高建築物。它於1988年開工興建,建築在南天門的明進建築會峰亭的殘基上。會峰閣依山而建,美觀大方,氣勢雄偉。從四面觀看,高低形狀各不相同。從東面觀看,它有三層;從南面觀看,它有四層;從西面觀看,它有五層。高度24米。會峰閣每層是六面八角,都采用古典建築的飛檐翹角式樣,閣頂用黃色琉璃瓦覆蓋,雕梁畫柱,古樸大方。閣上24個鈴角,都裝有銅鈴,山風拂處,金聲四起,悅目賞心,聞聲如入仙境。晴朗天氣,登上會峰閣,極目遠望,天高地闊,心曠神怡。這裏陽光各煦,山色蒼茫,群山逶迤,匍匐腳下,給人以“一覽從山小”之感。衆山列隊,一收眼底。這裏象一座檢閱臺,檢閱千山爭秀,萬峰蒼鬱。
同樂園
位於主景區醉翁亭以西約200米處,是因地製宜,利用開山取石廢棄的石頭塘口開發的新新景。名取自於北宋文學家歐陽修《醉翁亭記》中“醉能同其樂”之意。園內有觀瀑亭、知針臺、樂樂館等仿古建築,有“琅琊山動植物標本展”、“毛澤東像章展”。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園內長廊上鑲嵌了北宋以來蘇軾、趙孟虎、董其昌、文徵明、祝枝山、張瑞圖等大書法傢書寫的《醉翁亭記》碑文。同樂園建築充分體現中國傳統的造園藝術,有山有水,動靜結合。在引水開池、峭壁利用等方面都具有特色。尤其是園內的藉景藝術被造者發揮的淋漓盡致。滁人白運河君在《同樂園記》中說“同樂園者,蓋雅俗共賞、少長鹹集、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俱可同其樂之謂也。”同樂園人真誠歡迎遊者來此共樂。
豐樂亭
豐樂亭在滁城以西的豐山腳下,和醉翁亭一樣,是琅琊山的名勝之一。
豐樂亭為宋代歐陽修所創建。北宋慶歷五年(公元1045年),歐陽修謫知滁州。第二年,他在豐山附近發現了紫薇泉,便在泉側建了這座亭院。他在《豐樂亭記》中寫道:“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飲滁水而甘,問諸滁人,得於州南百步之近。基上豐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𠔌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翁然而父子同。俯仰左右,顧而樂之,於是疏泉鑿石,闢地以為亭,百與滁人往遊其間。“在《與韓忠獻王書》中告訴友人:”偶得一泉於(滁)州城之西南豐山之𠔌中,水味甘冷,因愛其山勢回換,構小亭於泉側。取“歲物豐成”、“與民同樂”之意,將亭命名為“豐樂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