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 西藏 >日喀则 > 珠穆朗玛峰
显示地图
目录
·世界第一高峰·No. 2·文化影响 Cultural influence
·奥运圣火第一次传递到了珠穆朗玛峰峰顶 Olympic torch to Everest passed its first peak·气候 Climate·交通 Traffic
·攀登路线 Climbing routes·攀登历史 Climbing History·中国队员13次征服珠峰 Chinese team to conquer Mount Everest 13 times
·珠穆朗玛峰曾经超过12000米 Everest has more than 12,000 m·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Qomolangm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同名歌曲 Title track
·珠峰测量的历史 Measurement of the history of Everest·北京奥运圣火登上世界之巅 Beijing Olympic torch on top on the world·高度降低原因 Reduce the height of the reasons
·中国在珠穆朗玛峰北侧建立派出所 China to establish police stations in the north of Mount Everest·高原奇观——珠穆朗玛峰旗云 Plateau Wonders - Everest Cowin·高度之争 Height of the war
·百科辞典 Encyclopedia·英文解释·近义词
·相关词·包含词·更多结果...
世界第一高峰
日喀则地图 世界第一高峰
珠穆朗玛峰 世界第一高峰
珠穆朗玛峰 世界第一高峰
  世界第一高峰。喜马拉雅山脉主峰,在中国和尼泊尔的边界上。尼泊尔称“萨迦玛塔”。海拔884813米(最新实测为884627米)。典型的断块山,现仍在升高。有巨大冰川,终年积雪。山峰呈巨型金字塔状。世界登山运动热点。中国运动员于1960年首次从北坡登上峰顶。中国境内已建立自然保护区。 【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一高峰。喜马拉雅山脉主峰,在中国和尼泊尔的边界上。尼泊尔称“萨迦玛塔”。海拔884813米(最新实测为884627米)。典型的断块山,现仍在升高。有巨大冰川,终年积雪。山峰呈巨型金字塔状。世界登山运动热点。中国运动员于1960年首次从北坡登上峰顶。中国境内已建立自然保护区。
No. 2
日喀则地图
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投诉电话拉萨市旅游投诉电话:0891-66508080891-6324691
  西藏旅游投诉电话:0891-6834193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珠穆朗玛峰,藏语意为“圣母”,海拔8848米,为世界第一高峰,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之中尼边界上、西藏日喀则地区定日县正南方。峰顶终年积雪,一派圣洁景象。珠峰地区拥有4座8000米以上、38座7000米以上的山峰,被誉为地球第三级。珠峰山脚下建有一座世界海拔最高的寺庙——绒布寺,同时,绒布寺也是观看珠穆朗玛峰的最佳位置,两者直线距离25公里。
文化影响 Cultural influence
珠穆朗玛峰 文化影响
珠穆朗玛峰 文化影响
珠穆朗玛峰 文化影响
  历史
  1921年,第一支英国登山队在查尔斯·霍华德·伯里中校的率领下开始攀登珠穆朗玛峰,到达海拔7000米处。 1922年,第二支英国登山队是用供氧装置到达海拔8320米处。 1924年,第三支英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乔治·马洛里和安德鲁·欧文在使用供氧装置登顶过程中失踪。马洛里的遗体于1999年在海拔8150米处被发现,而他随身携带的照相机失踪,故无法确定他和欧文是否是登顶成功的世界第一人。
  1953年5月29日,34岁来自新西兰的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Edmund Hillary)作为英国登山队队员与39岁的尼泊尔向导丹增·诺尔盖 en:Tenzing Norgay 一起沿东南山脊路线登上珠穆朗玛峰,是纪录上第一个登顶成功的登山队伍。1956年,以阿伯特·艾格勒为首的瑞士登山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登上珠穆朗玛峰。(有准确记录以来) 1960年5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他们是王富洲、贡布、屈银华。此次攀登,也是首次从北坡攀登成功。 1963年,以诺曼·迪伦弗斯为首的美国探险队首次从西坡登顶成功。1975年,日本人田部井淳子成为世界上首位从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女性。次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登山队第二次攀登珠峰,9名队员登顶。其中藏族队员潘多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从北坡登顶成功的女性。1978年,奥地利人彼得·哈贝尔和意大利人赖因霍尔德·梅斯纳首次未带氧气瓶登顶成功。1980年,波兰登山家克日什托夫·维里克斯基第一次在冬天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日本、尼泊尔三国联合登山队首次从南北两侧双跨珠穆朗玛峰成功。1996年,包括著名登山家罗布·哈尔在内的15名登山者在登顶过程中牺牲,是历史上攀登珠穆朗玛峰牺牲人数最多的一年。1998年,美国人汤姆·惠特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登顶的残疾人。2000年,尼泊尔著名登山家巴布·奇里从大本营出发由北坡攀登,耗时16小时56分登顶成功,创造了登顶的最快纪录。2001年,美国人维亨迈尔成为世界上首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盲人。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次珠峰地区综合科考高度测量登山队成功攀登珠峰并测量珠峰高度数据。
  中国西部的山脉,大多横亘绵长,山体高峻雄伟。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 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50多座,8000米以上的有16座,著名的有南峰、希夏邦马峰、干城章嘉峰。“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条冰川像蜿蜒的银蛇。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以高达8844.43米的高度,是世界最高峰。
  珠穆朗玛峰,峰高势伟,地理环境独特,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山上一些地方常年积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到处可见。峰顶空气稀薄,空气的含氧量只有东部平原地区的四分之一,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珠峰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很早就为人们所注目。1960年中国登山运动员和科学工作者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首次从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创造了世界登山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从60年代起,中国科学工作者对珠峰地区进行了全面考察,在古生物、自然地理、高山气候以及现代冰川、地貌等多方面,都获得了丰富而有价值的资料。1975年,中国测绘工作者在中国登山队的配合下,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精确地测定了它的高度,并绘出了珠峰地区的详细地图。所有这些,为中国开发利用西藏高原的自然资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科学依据。
  珠峰所在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原是一片海洋,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从陆地上冲刷来大量的碎石和泥沙,堆积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形成了这里厚达3万米以上的海相沉积岩层。以后,由于强烈的造山运动,使喜马拉雅山地区受挤压而猛烈抬升,据测算,平均每一万年大约升高20~30米,直至如今,喜马拉雅山区仍处在不断上升之中。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皇舆全览图》上作朱母郎马阿林。1855年印度测量局在英国人主持下,擅将该局局长S.G.额菲尔士的姓氏命名此峰。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此峰正名为珠穆朗玛峰。尼泊尔称萨迦-玛塔。1960年5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登山队首次从北坡攀登峰顶。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院也曾多次组织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获得了大量的重要科学资料。
  1989年3月,珠穆朗玛峰国家自然保护区宣告成立。保护区面积3.38万平方千米。区内珍稀、濒危生物物种极为丰富,其中有8种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如长尾灰叶猴、熊猴、喜马拉雅塔尔羊、金钱豹等。峰顶共有600多条冰川,面积1600平方千米,最长的26千米,每当旭日东升,巨大的山峰在红光照耀下,绚丽多彩。此外,还常出现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奥运圣火第一次传递到了珠穆朗玛峰峰顶 Olympic torch to Everest passed its first peak
奥运圣火第一次传递到了珠穆朗玛峰峰顶
奥运圣火第一次传递到了珠穆朗玛峰峰顶
奥运圣火第一次传递到了珠穆朗玛峰峰顶
  2008年5月8日,中国登山队圣火传递珠穆朗玛峰突击队员,成功地把圣火从8300米突击队营地传递到了珠穆朗玛峰峰顶,创造了人类奥运历史上的奇迹。
  珠穆朗玛峰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威武雄壮,地形极端险峻,环境异常复杂。雪线高度:北坡为5800—6200米,南坡为5500~6100米。东北山脊、 东南山脊和西山山脊中间夹着三大陡壁(北壁、东壁和西南壁),在这些山脊 和峭壁之间又分布着548条大陆型冰川,总面积达1457.07平方公里,平均厚度达7260米。冰川的补给主要靠印度洋季风带两大降水带积雪变质形成。冰川上有千姿百态、瑰丽罕见的冰塔林,又有高达数十米的冰陡崖和步步陷阱的明暗 冰裂隙,还有险象还生的冰崩雪崩区。
  珠峰不仅巍峨宏大,而且气势磅礴。在它周围20公里的范围内,群峰林立,山峦叠障。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较著名的有南面3公里处的“洛子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四高峰)和海拔7589米的卓穷峰,东南面是马卡鲁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五高峰) ,北面3公里是海拔7543米的章子峰 ,西面是努子峰(7855米)和普莫里峰(7145米)。在这些巨峰的外围 ,还有一些世界一流的高峰遥遥相望:东南方向有世界第三高峰干城嘉峰(海拔8585米,尼泊尔和锡金的界峰);西面有海拔7998米的格重康峰、8201米的卓奥友峰和 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形成了群峰来朝,峰头汹涌的波澜壮阔的场面。
气候 Climate
珠穆朗玛峰 气候
珠穆朗玛峰 气候
珠穆朗玛峰 气候
珠穆朗玛峰 气候
  珠峰地区及其附近高峰的气候复杂多变,即使在一天之内,也往往变化莫测, 更不用说在一年四季之内的翻云覆雨。大体来说,每年6月初至9月中旬为雨季, 强烈的东南季风造成暴雨频繁,云雾弥漫,冰雪肆虐无常的恶劣气候。11月中旬、翌年2月中旬,因受强劲的西北寒流控制,气温可达-60℃,平均气温在-40℃至-50℃之间。最大风速可达90/米。每年3月初至5月末,这里是风季过度至雨季的 春季,而9月初至10月末是雨季过度至风季的秋季。在此期间,有可能出现较好的天气,是登山的最佳季节。
交通 Traffic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山的路线是:从拉萨乘车沿中尼公路经江孜、日喀则至协格尔, 总计670公里,行程两天,然后再经帕卓区沿简易公路南下,行车110公里后就到珠峰北麓,海拔5145米的绒布冰川末端——绒布寺。
  珠峰远在中尼公路南大约100公里,的过境线上。从日喀则、拉孜找便车到新定日不是很困难,但是余下到大本营的100公里,能搭上便车的机会相当低,所以建议从拉萨包车前往。
  收费
  需要在新定日路口的旅馆办理进山手续,租车前往珠峰或自驾车前往,到了定日珠峰路口,买门票时每人65元,车的门费就按轮子算,100元一个轮子,还另收手续费5元,离珠峰40公里处只能下车坐环保车前往,每人80元,其实还不止这样,还得坐马车行走8公里才到,花费每人30元。
  食宿
  珠峰大本营附近唯一能住宿的地方就是绒布寺。每10~15元∕床。在此住宿便于观看早晚景色。绒布寺门口有一藏族小伙子开的小餐馆。老板不会讲汉语,但是可以用英语点菜和讨价还价。进珠峰之前最后一个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就是珠峰宾馆,位于新定日,能洗澡、带卫生间的标准间费用330~340元/间。
  景点门票
  景点票价: 180
  票价说明:
  一、珠穆朗玛峰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实行“一票制”,门票价格为每人每张180元人民币。
  二、对进入珠峰景区的机动车辆收取公路养护费,即:大车每次进入600元,小车每次进入400元。
攀登路线 Climbing routes
珠穆朗玛峰 攀登路线
  早在19世纪初叶,珠峰就成为世界登山家和科学家所向往的地方。然而直到 1953年,才由英国人埃德蒙·希拉里、丹增创下首登成功的纪录。到1998年底,全世界有1054人享有登临世界巅峰的殊誉。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和开创了11条登山路线,这些路线是:
  东南山脊路线:
  1952年由瑞士登山队发现,可惜功亏一篑,第2年才由英国队沿此线登顶成功。
  东北山脊路线:
  196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队开创并成功地登顶。
  西北脊转北壁路线:
  1963年由美国队开创并取得了成功。
  西南壁路线:
  1975年由英国博宁队首创并登上顶峰。
  西北脊路线:
  1979年由前南斯拉夫队发现并由此登上顶极。
  北壁直上路线:
  1980年由日本队首创并登上顶峰。
  南面柱状山脊路线:
  1980年波兰队开辟并登上顶峰。
  东北山脊转北壁路线:
  1980年意大利人梅斯纳尔独身一人首创并取得成功。
  西南壁转西北脊路线:
  1982年由前苏联队开创,并沿此线登上顶峰。
  东壁转东南山脊路线:
  1983年由美国旧金山湾区队首创并取得成功。
  东壁路线:
  1988年由美国一新西兰国际探险开创并由此登顶。
  同年,中、日、尼三国联合登山队还创下从南、北两坡双跨并会师顶峰的壮举。人类攀登珠峰的英雄奇迹正不断涌现。
攀登历史 Climbing History
  对珠穆朗玛峰的攀登活动,开始于上世纪之初,第一次正式攀登珠峰的是1921年的英国队。但直到1938年为止,英国登山队先后八次试图从珠峰北坡我国西藏境内进行攀登,都告失败。
  1939年到1946年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整个喜马拉雅山高山登山活动,处于停顿状态。
  1947年以后,亚洲高山区登山活动又恢复起来。从1947年到1975年的二十八年间,各国运动员对珠穆朗玛峰的多次攀登中,有十一次取得了成功。在珠峰顶上,总共留下了八个国家五十一名男女运动员的足迹。其中,中国占十二名并包括一名女运动员,是到目前为止登上珠峰人数最多的国家。
  现将半个世纪以来,各国历次攀登珠峰的情况简述如下:
  1、1921年,英国登山队(队长克·哈瓦德巴里)首次从我国西藏境内攀登珠峰,他们没有越过北坳顶部,自己宣称到达的高度是6,985米,由于没有成功,他们宣布这是一次侦察登山活动。
  2、1922年,英国第二支珠穆朗玛峰登山队(队长吉·布鲁斯),仍取我国西藏境内的北坡路线,他们越过了北坳,但在到达8,225米的高度时,因死亡七人而告失败。
  3、1924年,英国第三支珠峰登山队(队长弗·诺顿),仍从珠峰北坡我国境内登山,当诺顿等人到达北坡“第二台阶”下边的8,572米附近时,因氧气不足而被迫下山,队员玛洛里和阿宾坚持继续前进,一去未返。
  4、1933年,英国登山队,由十六人组成(队长赫·卢托列吉),仍使用我国西藏境内北坡路线,但也失败了,该队队员温·哈利斯和威格尔两人到达海拔8,570米的高度时,发现了1924年英国珠峰登山队队员玛洛里的冰镐,证实了玛洛里等二人死在这个高度附近。
  5、1934年,英国人米·威尔逊使用轻型飞机进行单独登山,结果飞机损坏在孔布冰川附近,他受了轻伤,后来他又雇用当地一些舍尔巴族人协助登山,但在一场风暴之后,他被冻死在东俄布冰川上。
  6、1935年,英国珠峰登山队,由七人组成(队长伊·希普顿),只侦察到我国西藏境内珠峰北坡海拔7,000米,即北坳附近而返。
  7、1936年,英国珠峰登山队,由十人组成(队长赫·卢托列吉),到达海拔7,007米的北坳顶部后而返[注:北坳顶部过去用7,007米,1975年中国登山队经过实地测量计算出确切高度是7,050米。
  8、1938年,英国珠峰登山队,由七人组成(队长葛·狄尔曼),仍从我国境内的北坡登山,在到达海拔8,290米的高度后,宣告失败。
  9、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攀登珠峰的活动,由加拿大人勒·甸曼一人雇用当地一些山地居民当搬运工,仍走北坡我国境内,未超过海拔6,400米的高度,最后也失败而返。
  上述九次攀登珠峰的活动都是从我国境内的西藏地区进行的,均未成功。
  1950年以后,我西藏地区获得解放,地处西南边防要地的西藏,再也不允许外国登山队任意进行登山活动。从此,外国登山队便改由尼泊尔境内的南坡攀登珠峰。
  10、1950年,由美国人克·修斯顿等人组成的登山队,从尼泊尔境内南坡首次对珠峰进行试登,只到达了孔布冰川上海拔6,100米的冰爆区附近,便返回来了。
  11、1950年,英国登山队,由五人组成(队长葛·狄尔曼),事先声称是一支从南坡攀登珠峰的侦查队,在到达海拔5,480米的孔布冰川附近之后返回。
  12、1951年,英国登山队,由伊·希普顿任队长,全队共七人,只攀越了一段孔布冰川,在到达海拔6,450米附近而返。
  13、1951年,一个叫克·贝加·拉尔逊的丹麦人,非法偷偷越境进入我西藏地区。拟从北坡攀登珠峰,但他连海拔6,500米的高度都没有越过就失败了。
  14、1952年5月,由队长勒·狄特玛尔率领的十人瑞士登山队,从南坡尼泊尔境内攀登珠峰,队员勒·兰比尔和他们雇用的搬运工尼泊尔人藤辛,到达海拔8,540米的高度后,因天气变坏而告失败,但他们却开创了一条从珠峰南坡通向顶峰的路线。
  15、1952年10月,由葛·舍瓦列率领的瑞士登山队,首次在秋季,也就是喜马拉雅山的雨季之后,从南坡攀登珠峰,队员勒·兰比尔是同年春季瑞士队的参加者。队员恩·吉连富尔特和春季受雇的尼泊尔人藤辛两人到达海拔8,100米的高度,再次由于天气变坏而失败。
  16、1953年,英国登山队在队长约·汉特领导下(由十人组成),有两名队员登上了珠峰顶峰。登上顶峰的队员是依·希拉里(新西兰人)和藤辛·诺尔盖(即1952年春、秋两季随瑞士登山队两度登上八千米的那个尼泊尔人)。队员埃文斯和布尔吉朗到达了8,720米的高度。英国人这次使用的珠峰高度是8,840米。
  17、1956年,瑞士登山队(队长阿尔贝尔·埃格尔)由五人组成,队员埃·施米特,尤·玛尔米特,阿·列伊斯,格·贡钦,在大批尼泊尔搬运工人和向导人员的支援下,于5月23日,先后分两个结组登上了珠峰。他们使用的路线,是1952年由瑞士运动员所打通后来为英国队首先通过并取得成功的路线。即从珠峰南坡孔布冰川,抵达珠峰与其姊妹峰洛泽峰(海拔8,501米)之间的山坳(通称南坳),然后沿东南山脊登顶。所用珠峰标高是8,848米。
  18、1960年5月25日凌晨,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总指挥韩复东,队长史占春),在突击组长王富洲的率领下,首次从北坡中国境内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登上顶峰的三名队员是王富洲、贡布(藏族)和屈银华。在当时国际帝修反的一片反华叫嚣声中,在三年自然灾害和功修背信弃义单方面退出中苏两国登山运动员共同攀登珠峰的活动的时候,我国登山运动员这次从北坡首次成功地登上珠峰的胜利,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吓不倒压不垮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在这次登山战斗中,中国登山队共有二十九人登上了珠峰8,100米以上的高度,除登顶队员外尚有十三名队员登上海拔8,500米的高度。这在世界登山史上也是第一次。
  19、1960年5月,当中国登山队正在从北坡向珠穆朗玛峰突击时,一支由印军少校吉·辛格率领的印度登山队也在从珠峰南坡尼泊尔境内攀登珠峰。当他们到达南坡海拔8,625米的高度时,宣布由于风大无法前进,而放弃了这次登顶活动。
  20、1962年印度第二支珠峰登山队,在队长——印军陆军中校捷·狄阿斯率领下,再次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攀登珠峰,又是因为怕大风而宣告失败,队员中有两人登到海拔8,717米的高度。
  21、1963年,美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队长恩·狄林法斯),采取从尼泊尔境内珠峰南坡沿西南山脊登顶的路线取得成功。美国队先后相隔二十一天进行了两次突击,第一次5月1日有两人登上顶峰,第二次5月22日登上四人,两次共上去六人,这是登上珠峰的第四个登山队。
  22、1965年,印度登山队(队长是印海军少校穆·郭利)于5月20日、22日、24日、29日四天,先后共四个梯组从南坡尼泊尔境内登上珠峰顶峰,四次共上去九人,登山队的正副队长和队员,全部是从印度现役军人中选拔的,所用路线是过去英、瑞等队使用过的老路线。
  23、1969年春,日本登山队从珠峰南坡首次进行试探性登山,在登达海拔6,450米的孔布冰川地区之后,留下了部分冰川和气象观测人员,他们整整在珠峰山中呆了一年,对气象、冰川等作了较长时间观测,为1970年日本队正式攀登珠峰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24、1969年秋,日本珠峰登山队(队长藤田佳宏),企图在当年春天登山侦察的基础上,争取从南坡拿下珠峰,但他们在到达了海拔八千米的高度后,宣布“完成了秋季登山侦察任务”而返。
  25、1970年春,日本珠峰登山队,在七十岁的老队长松方三郎率领下(此人是日本登山界元老,他虽然参加了这次登山,但在登山活动中的全部时间是在大本营渡过的,既未参加适应性行军,也未参加登顶活动。他的参加说明日本登山界对这次活动很重视),分两组对珠峰进行突击:
  一组从珠峰正南面沿一条长达八百米的很陡峭的岩壁(也称岩石墙)直插珠峰顶峰,这是日本人自己选择的一条比较难攀的路线,因为在海拔八千米以上敢于进行“技术登山”,即攀登陡峭程度很大的岩壁,这是过去别国登山队没有搞过的。 另一组仍然是选择的传统老路线,也就是从南坡经南坳沿东南山脊登顶的路线。
  日本队之所以兵分两路,而且敢于向珠峰南坡正面的岩壁挑战,这是与当时的世界登山趋势分不开的。因为从南坡沿传统路线登顶,走别人走过的道路,对正在快速发展中的高山登山运动已无太大意义。日本队的南山坡正面登顶路线,按预计方案上升了大约150米(按坡面的垂直高度算)而失败,最后只得全力依靠第二组的传统路线。1970年5月11日、12日,该队先后分两个梯组共四人从传统路线登顶成功,登顶队员是松浦辉夫、植村直已、平林克敏和尼泊尔籍的搬运工人乔塔里。
  26、1971年春,由欧洲英、法、意、奥、瑞士和印度等十一个国家的登山运动员联合组成的“国际珠穆朗玛峰登山队”,在队长、瑞士登山运动员恩·基连富尔特的率领下,沿珠峰南坡西南山脊路线登顶(按:基本上是1963年美国登山队的路线)。由于一开始步调就不一致,内部分歧很大,在印度队员胡古纳遇雪崩死亡后,宣告失败。
  27、1972年春,一支由西德克·海利考费尔率领的欧洲八个国家(英、法、意、奥、西德、瑞士等国)登山运动员组成的“欧洲珠穆朗玛峰登山队”,沿传统路线从南坡登顶,在到达海拔8,200米的高度后,宣告失败。
  28、1972年秋(9~11月),英国军事登山队(队长博宁顿),沿南坡传统路线攀登珠峰,在建立了海拔8,230米的突击营地之后,由于气候变坏被迫宣告失败。
  29、1973年春(2~5月)意大利军事登山队,在意大利军事登山学校校长基多·蒙齐诺的率领下,组成一支包括意大利陆、海、空军,警察部队,海关人员,医务、气象和其他军事科学工作人员的大型珠穆朗玛峰登山队,于当年5月5日和5月7日两次,每次一个结组(四人), 一共八人登上了珠峰顶峰。全队中意大利军人有六十人左右,是至目前为止的外国登山队中,到尼泊尔登山人数最多的一次。他们雇用了三百多名尼泊尔搬运工人和向导,动员了各种运输工具,包括军用直升飞机和坡地牵引车等现代化山地运输工具。
  意大利军事登山队的登顶路线,原来也是两个方案,一是沿西南山脊(原1963年美国队用过的路线)登顶,一个是备用方案,即沿比较保险的,东南山脊传统路线登顶。结果第一方案受阻,最后还是采用备用方案登上了顶峰。
  30、1973年秋,日本珠穆朗玛峰登山队(队长水野祥太郎),从当年8月间进入珠峰,原企图从1970年日本队未取得成功的珠峰正南面路线登顶,事先曾想方设法改进了装备,如适合于海拔八千米以上高度的用氧装备,但仍未能越过海拔八千米以上的那一条大岩壁,结果被迫采用备用方案,沿东南山脊经南坳的传统路线登顶。两名队员,石黑久和加藤保男,于10月26日登上了珠峰顶峰。这是珠峰攀登史上首次在秋天登顶成功。
  31、1974年春,西班牙珠穆朗玛峰登山队(队长洛伦特·苏加萨,生理学家),由十六人组成,使用南坡传统路线,在5月19日突击队员到达第6号营地(8,600米)时,由于强烈大风使他们不能前进而宣告失败,当时距离珠峰顶峰只有350米。
  32、1974年秋,由法国著名的登山滑雪运动城——沙莫尼市(阿尔卑斯山的小山城)的市长德渥阿松担任队长的法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由十名法国人组成,雇用390名尼泊尔搬运工人和向导,选定1963年美国登山队沿西南山脊的路线登顶。这次登山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试验人体在高空的生理变化,他们专为每个登顶队员制作了遥控心电图装置,准备对运动员从山下到顶峰的全部心电图作一次系统的观测。但是在9月19日夜间,发生在海拔6,400~6,900米附近的一次较大的雪崩,使队长和五名尼泊尔搬运工人死亡,全队的登山活动因此而宣告失败。
  33、1975年春,一支由十五名日本妇女组成的日本女子珠穆朗玛峰登山队(队长久野英子),由一名日本男记者陪同,于3月16日在珠峰南坡海拔5,350米的高度上建立了大本营。副队长田部井淳子(36岁)于1975年5月16日中午当地时间12时30分同尼泊尔向导安则林(27岁)一起,沿南坡传统路线登上了珠峰顶峰,共停留25分钟。
  日本女队此次登山遇到的困难较大。她们从日本出发到山下大本营,曾丢失了大量装备和食品;5月3~4日夜间,在海拔6,450米的营地上又突然发生了一次大雪崩,七名女队员和二十三名尼泊尔向导遭受雪崩袭击,整个6,450米的营地全被雪崩吞没,情况非常危险,但在得到及时抢救后,全体遇险人员脱险了,田部井淳子也是被雪崩埋没的队员中一个,她在登上顶峰之后表示,“以后再也不干登山这种活动了!”
  34、1975年,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党委书记王富洲,队长史占春),由汉、藏、回、蒙古、朝鲜、土、鄂温克等七个兄弟民族的队员组成,共434人,其中运动员179人,包括女运动员36人,其余255人有科考、气象、通讯、新闻、医务、交通运输、炊事及其他后勤人员,绝大部分成员来自工农兵。
  全队从3月初进山,6月初撤营。经过多次行军(前三次是适应性行军,后两次是突击顶峰),在1975年5月27日北京时间下午2时30分,女队员潘多和八名男队员索南罗布、罗则、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贡嗄巴桑、次仁多吉、阿布钦,继1960年中国登山队王富洲、贡布、屈银华首次从北坡登上珠峰之后,再次从北坡登上了这个地球的最高点。
  这次集体登顶人数之多,科考成绩之大,在世界登山史上都是空前未有的。
  35、1975年9月24日尼泊尔时间下午6时,英国登山队的两名队员黑斯顿(32岁)、斯科特(33岁),从珠穆朗玛峰的南坡面上登上了珠峰。
  英队的路线是1969年日本队侦查时确定的,但1970年和1973年日本队沿此线两次攀登,都在八千五十米到八千一百五十米之间珠峰正南坡面的陡峭岩壁上失败了,后来国际登山队、欧洲选拔队和英国队相继沿此线攀登珠峰也都失败。这是迄今为止取得成功的第四条路线,也是四条路线中最短的一条。它的特点是,在海拔八千米以上,有一条平均坡度达75度的很长的岩石大峭壁,英国人采用了特殊的氧气装备和进行了专门的高山攀岩训练才取得了成功。
  据外电称,英国队此次攀登珠峰,从建立大本营到登顶成功先后共用了三十三天时间,这是22年来十一次登上珠峰的活动中时间最短的一个队,说明在组织运输和掌握天气时机方面都作得比较顺利。英国队全队由十八名运动员组成,队长是博宁顿。在突击顶峰过程中,队员朱·布尔克死亡。据英队宣布,此次登山共用25万美元。
  1975年春、秋两季,三支登山队员从三条不同的路线攀登珠峰成功,这是珠峰攀登史上过去所没有的。
  36、2008年5月8日,中国北京奥运火炬成功登顶珠峰。
  37、2009年5月18日,20名中国业余登山者成功登顶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至此,今年春季攀登珠峰的所有24名中国业余登山者中20人登顶成功,约83%的登顶率创造了历年中国业余登山者攀登珠峰的最高纪录,其中来自江苏盐城的队友吴文洪在下撤过程中突发高山疾病,经全力抢救无效,于19日凌晨4时许在海拔8750米处不幸罹难。
中国队员13次征服珠峰 Chinese team to conquer Mount Everest 13 times
  49年前,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胜利登上珠峰。他们谱写了中国人第一次征服“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的历史诗篇。他们的胜利激励着亿万人民战胜自然灾害,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和热情。 刘连满,与三人同行。但他在“第二台阶”时自愿支撑队友搭人梯,导致体力透支,并没有登珠峰。但他把氧气留给队友的行为体现了,他是中国式英雄!
  79年前,英国人豪伍德·布里率领一支登山队,从中国境内开始了首次攀登珠峰的活动。在此后的数年里,英国人八度挑战,有10余人遇难,却没取得一次成功。“珠峰北侧不可逾越”被喻为神话。
  取得第一攀登珠峰的成功经验后,中国人的足迹一代又一代地留在珠峰顶上。中国的进步和强大,使中国登山队员成为世界珠峰登山运动的主导力量。
  1975年,中国第二支庞大的登山队进驻珠峰脚下。经过艰苦的攀登,付出了多人遇难或冻伤致残等代价,最后9名勇士再临巅峰,藏族女性潘多成为第一个从北侧登顶的女性。登山队同时把科学考察工作带到珠峰,完成了测定珠峰高度、高海拔地区人体技能测试等一系列科考活动,震惊了世界。
  1988年春季,由中国发起,中国、日本和尼泊尔三个国家的登山家联手挑战珠峰。在这次充满人类智慧和奇想的壮举中,联合登山队从南北两侧会师顶峰、双向跨越珠峰成功,中国的3名队员成功跨越珠峰,1人登顶,次仁多吉创造了在顶峰无氧停留99分钟的世界纪录。
  时过两年,中国、前苏联和美国的登山者以和平的名义会聚在珠峰脚下。他们以登山这种独特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示爱好和平的美好愿望。在这次活动中,中国的7名藏族队员相继站到了珠峰顶尖上。
  1993年,海峡两岸的登山运动员首次携手挑战珠峰并获得成功,他们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团结奋进的精神镌刻在了世界屋脊之巅。
  1996年,中国和斯洛伐克开展联合攀登活动,尽管中国的几名专业队员因生病等原因未能登顶,但大学生次洛却创造奇迹,成为中国第一个登上珠峰的在校学生。次年,中国和友邻国家巴基斯坦的登山界联合登山,3名藏族队员登顶,大齐米、开村成为两次登过珠峰之人。
  1999年,为了从地球的最高点上采集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圣火火种,西藏自治区组织了一支实力强大的登山探险队攀登珠峰。结果包括两名女性在内的10名藏族队员同时胜利登顶,从珠峰顶上成功采集火种。桂桑成为两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女性,仁那、吉吉成为中国第一对同时登上珠峰的夫妻。
  攀登珠峰成为国际登山界的热门行动,不甘落伍的中国登山界亦有两支队伍挑战珠峰。在与恶劣的天气进行了顽强的搏斗后,中国第一个民间单人挑战珠峰的黑龙江人阎庚华5月21日登顶,但不幸的是他在下山途中失踪。
  2008年5月8日,中国36人成功登顶珠峰并且把奥运火炬在珠峰点燃。也是世界举办奥运会以来第一次珠峰点燃奥运火炬。
  2009年5月18日,20名中国业余登山者成功登顶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其中来自江苏盐城的登山爱好者吴文洪在5月18日上午登顶珠穆朗玛峰后,在下撤途中突发严重高山疾病,经全力抢救无效,于5月19日凌晨4时许在海拔8750米处不幸罹难。
珠穆朗玛峰曾经超过12000米 Everest has more than 12,000 m
  第四次珠峰综合科考正在紧张地进行。地质学家在珠峰地区采集到了拉伸变形的岩石样品,经过分析测算发现,在1300万年以前,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可能比8848米要高出很多,曾经超过12000米。 此次珠峰综合科考地质组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丁林研究员告诉记者:“此次科考在珠峰地区的不少地方都发现了拉伸变形的岩层,证明喜马拉雅山脉北坡确实存在断裂带,而珠峰就在这个断裂带上。”
  据丁林研究员介绍,珠穆朗玛峰在岩石结构上分为三层:珠峰层、黄带层和北坳层。从现在的发现看,北坳层曾经发生过巨大的岩石变形和地质变化。“根据我们的观测和计算,珠峰北坳层岩石的拉伸率为150%左右,发生拉伸变形的年代大约在1300万年前。”丁林研究员说:“这意味着珠峰的高度在那时可能比现在要高很多。”他举例说: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如果长度拉伸为1.5,就意味着高度的边会减少为原来的0.67。如果按照这个规律计算,现在珠峰北坳层所在8000米的高度,那时应该是11900米,再加上大约700—800米变化不大的珠峰层和黄带层,珠峰的高度在1300万年前应该超过12000米。
  在珠峰地区海拔4700米左右的地方,记者随丁林研究员看到了岩石变形的典型地带。裸露的山体中有许多大大小小的“S”状岩层,这些岩层原本是连续平整均匀的,由于拉伸和挤压作用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丁林研究员介绍说,大约从6500万年前开始,由于印度板块开始向亚洲板块挤压,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青藏高原开始形成。到了1300万年前左右,高度到达顶峰的珠峰由于自身重量太大等多种原因,开始发生断裂,在地壳运动之后逐渐平衡,最终形成现在的高度。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Qomolangm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日喀则地区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8年,位于西藏定日县尼边境处,是世界上最独特的生物地理区域。珠峰自然保护区属综合性自然保护区,由核心保护区、科学实验区和经济发展区三部分组成。保护区内高山峡谷和冰川雪峰极为壮观,全世界超过8000米的14座山峰中,这里拥有5座。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大的山系喜马拉雅山的主峰,海拔8,848.1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为藏语的音译,意为“女神第三”。山体呈金字塔状,山上冰川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最长之冰川达26公里。山峰上部终年为冰雪覆盖,地形陡峭高峻。是世界登山运动瞩目和向往的地方。山间有孔雀、长臂猿、藏熊、雪豹、藏羚等珍禽奇兽及多种矿藏。
同名歌曲 Title track
  歌曲:珠穆朗玛峰
  歌手:容中尔甲
  作词:陈小奇
  作曲:梁军
  刮不断的风雪哦
  解不开的冰封哦
  无尽头的高寒就叫它做长空
  千百年的沉默就叫严冬
  收不住的期待哦
  按不下的骚动哦
  陨落的太阳就叫它做火种
  孤独的雪莲也是葱茏
  珠穆朗玛峰放逐不了的英雄梦
  珠穆朗玛峰冷却不了的笑容
  我知道滚烫的热血正在你心头奔涌
  我相信热情的叫喊你已听见你也已听懂
  收不住的期待哦
  按不下的骚动哦
  陨落的太阳就叫它做火种
  孤独的雪莲也是葱茏
  珠穆朗玛峰放逐不了的英雄梦
  珠穆朗玛峰冷却不了的笑容
  我知道滚烫的热血正在你心头奔涌
  我相信热情的叫喊你已听见你也已听懂
  珠穆朗玛峰放逐不了的英雄梦
  珠穆朗玛峰冷却不了的笑容
  我知道滚烫的热血正在你心头奔涌
  我相信热情的叫喊你已听见你也已听懂
珠峰测量的历史 Measurement of the history of Everest
  历史沿革
  “林超先生的研究证明,1715年入藏勘测的楚儿沁藏布、兰木占巴和胜住,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发现者。由于他们的工作,1719年的铜版《皇舆全览图》最早在地图上正确地标志了珠穆朗玛峰的位置和满文名称,1721年的木版图上又出现了其汉文译名,这是地理发现史与测绘史上的重大事件。而英属印度测量局1852年测量珠峰高度、1855年以该局前任局长、英国人George Everest之名命名此峰为Mt.Everest,则是远在我国测绘珠峰135至138年之后的事情了。”
  ——《清代对西动地理的考察与记载》 孙冬虎·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公元1709年~1711年,康熙命令当时的驻藏大臣测制西藏地图,可惜未留存下来,图上是否有珠穆朗玛峰很难推测。公元1714年~1715年,清政府从北京派出曾在钦天监学过数学的理藩院主事胜住、喇嘛楚尔沁藏布和兰本占巴,专程进入西藏地方测绘地图。他们在当时交通极为困难的条件下,直接深入到珠穆朗玛峰下,采用经纬图法和梯形投影法,对它的位置和高度进行过初步的测量。在康熙五十六年,即1717年间完成的《皇舆全览图》上,便明确地标上了珠穆朗玛峰的位置,并定名为‘朱母郎马阿林’。这份地图1719年制成满文铜版,1721年制成汉文木版,1733年又在欧洲制成法文地图。在这些地图上,珠穆朗玛峰以满、汉、法等不同文字出现确定了它的名称。这份地图,可以说是关于珠穆朗玛峰最早的历史文献。如果说对珠穆朗玛峰的发现是指把这座山峰第一次测量并记载标明在地图上的话,那么胜住、 楚尔沁藏布和兰本占巴3人,应该最有资格被称为最初的发现者。此外,1744年的《大清一统志》上也载有‘朱母拉马山’,1761年的《水道提纲》载有‘朱母郎马’,1760年到1770年的《乾隆十三排地图》上标为‘珠穆朗玛阿林’,1795年的《卫藏通志》为‘珠木朗玛’,1822年的《皇朝地理图》和1844年的《大清一统舆图》上都标名为‘珠穆朗玛’。”
  ——《九死一生攀高峰》 李致新·中国登山协会常务副主席
  1852年,以英国人华夫为首的测量队用大地测量的方法,在印度平原上测定为8840米,首次确定珠峰为世界最高峰,20世纪初期,国外曾采用气压测定的8882米作为珠峰高程,我国也采用过。
  1949年美国人里昂那多·克拉克根据传统方法测得阿尼玛卿山比珠峰高出193米,认为珠峰不是世界最高峰,后经验证推翻。
  1951年王勤堉首先提出应恢复珠穆朗玛的名称。
  1952年中国政府正式恢复珠穆朗玛峰的名称。
  1954年,印度测量局在1852年测量基础上,重新测定珠峰为8847.6米。
  1958年,林超在他发表的《珠穆郎玛的发现与名称》论文中明确提出:“把此山峰用科学的方法记录在地图上的,则是1715年至1717年到西藏测量的中国测量队员胜住、楚儿泌藏布赫兰本占巴。”
  1975年,我国在‘登山、测绘、科考’一体的组织原则下,首次在珠峰设置3.5米的觇标,通过6000米以上的6个测绘点,测定珠峰高程为8848.13米。“中国人对珠穆朗玛峰的最早发现、命名与1975年首次精确测量”也入选了2009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与中国地理学会共同发起的“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
  1987年3月,美国和意大利等国的报刊新闻,报道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美国天文学家乔治·沃尔斯坦教授从卫星传递的信息测出我国的乔戈里峰高为8859米,比珠峰还要高出11米。但同年,在意大利人阿迪托·德希奥领导下,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分别求得珠峰正高8872米,乔戈里峰正高8616米,再次确定珠峰为世界第一高峰。德希奥本人这次测量也称为本世纪精度最差的测量。
  1992年5月和10月间,美国、意大利分别采用GPS技术和光电测距仪技术,重新测定珠峰高程,德希奥提供的数据为8846.10米,比我国提供的数据少2.03米。
  2005年国家测绘局应用3S及现代地球物理技术,测得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为8844.43米(1975年数据停止使用)。这项结果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各国的承认。
  2005年高程数据的解读
  珠峰是否下降了呢?回答是否定的。根据我们1994年5月在珠峰地区测定的数据及资料统计分析,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珠峰每年上升1.27厘米。”
  “1975年我国对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简称珠峰)的高程进行了精确测定。这年的5月27日,我国首次将测量觇标立于珠峰之颠。从珠峰附近选择了9个测站点,它们分布在以珠峰为中心的69度的扇形区域内,至珠峰的距离为8.5~21.2公里,高程为5600~6240米。这9个点的坐标和高程分别利用三角测量、导线测量、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求得。在9个测站上对珠峰觇标观测水平角和垂直角,根据水平角确定珠峰的水平位置和各测站至珠峰的水平距离。根据三角高程测量原理,由这些垂直角和水平距离确定各测站同珠峰之间的高差,进而推得从我国黄海平均海面起算的珠峰高程为 8848.13米。这是迄今最精确的结果。
  这次珠峰高程测定有4个突出特点:
  (1)第一次在峰顶树立了高3.52米的红色金属测量觇标,使照准误差很小。
  (2)高程测定结果中扣除了0.92米的覆雪厚度,得到了珠峰的地面高程。
  (3)用探空气球测定了测区上空的温度垂直梯度值,有效地削弱了大气折射对高程测定值的影响。
  (4)沿线进行了天文、重力测量,推算高程时用了较精确的改正数。”
  高程基准:
  是推算国家统一高程控制网中所有水准高程的起算依据,它包括一个水准基面和一个永久性水准原点。
  水准基面:
  通常理论上采用大地水准面,它是一个延伸到全球的静止海水面,也是一个地球重力等位面,实际上确定水准基面则是取验潮站长期观测结果计算出来的平均海面。中国以青岛港验潮站的长期观测资料推算出的黄海平均海面作为中国的水准基面,即零高程面。中国水准原点建立在青岛验潮站附近,并构成原点网。用精密水准测量测定水准原点相对于黄海平均海面的高差,即水准原点的高程,定为全国高程控制网的起算高程。
  54国家坐标系:
  采用克拉索夫斯基椭球参数,又称北京坐标系。
  80国家坐标系:
  采用国际地理联合会(IGU)第十六届大会推荐的椭球参数,大地坐标原点在陕西省泾和县永乐镇的大地坐标系,又称西安坐标系。
  陈俊勇先生是1975年我国珠峰高程测定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之一,也是2005珠峰测量技术总顾问——“中国的山高,理所当然是中国人自己测量,自己确定”。在287年前绘制成的《皇舆全览图》上,珠穆朗玛峰就在那里,虽说没有了新技术为现实所用的土壤,这朵花成了皇帝手中的玩物,藏之大内逾百年而未被官方或百姓所用。从18 47年到2005年,人们求证珠峰高程已经历10次之多,2005年,中国启动了新一轮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珠穆朗玛峰,第一次有了岩石面高度比较准确的数字。
  珠穆朗玛峰,8844.43米,我们要让世人都知道。
北京奥运圣火登上世界之巅 Beijing Olympic torch on top on the world
  北京时间2008年5月8日今天上午9时17分,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中国登山队顺利登顶珠峰,藏族女队员次仁旺姆在峰顶高擎熊熊燃烧的奥运火炬,“祥云”火炬在世界最高峰熊熊燃烧。
  这是奥运圣火第一次登顶珠穆朗玛峰,奥运永恒不熄的火焰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无疑是奥运历史上最伟大的壮举之一,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圆满成功。
  珠峰火炬冲顶,火炬手、突击队员和支援组的名单:
  火炬手:吉吉(第一棒)、王勇峰(第二棒)、尼玛次仁(第三棒)、黄春贵(第四棒)、次仁旺姆(第五棒)
  突击组由十二人组成,组长:尼玛次仁 副组长:罗申
  组员:达琼、吉吉、次仁旺姆、李福庆、黄春贵、袁复栋、罗布占堆、阿旺扎西、小扎西次仁、普布顿珠。
  支援组由七人组成,组长:次洛
  组员:王勇峰、次旦久美、边巴顿珠、洛则、严冬冬、德庆欧珠。
高度降低原因 Reduce the height of the reasons
  中科院专家称珠穆朗玛峰高度在降低
  在去年年底召开的第四届青藏高原学术研讨会上,姚檀栋分析说,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勇等科研人员观测,珠峰顶部自1966年以来一直在降低,这些观测结果,可揭示过去几十年来珠峰顶部的降低原因。从1966年到1999年,珠峰顶部从8849.75米降低到8848.45米,总降低值为1.3米;如果按年降低值算,1966年至1975年间,珠峰顶部的降低比较快,接近每年0.1米,1975年至1992年间,降低过程减弱,只有0.01米;而1992年至1998年间,降低过程又快速增大,接近0.1米;1998年到1999年,达到了0.13米,高度仅8844.43米。
  姚檀栋说:“珠峰顶部在短期内降低如此剧烈,肯定不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只能从冰川对气候的响应去解释。实际上,从1992年开始的珠峰顶部急剧降低时期正好对应于气候急剧变暖时期。”
  西藏自治区气象局有关专家对位于喜马拉雅山与拉轨岗日山之间的区域代表定日、江孜的气候变化趋势分析,结果显示,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所在的西藏定日地区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显著,西藏西部(定日一带)是西藏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区域,也是全球气候变暖最敏感的地区。
  他说,在海拔8848米处,不存在冰川退缩导致的冰面下降,但冰川成冰作用过程的改变,则可以导致冰面的降低。现有的珠峰顶部最大雪深数据是2.5米,这是由意大利登山队用测杆法观测获得。由于用这种办法不能测得雪的真正厚度,更不要说冰的厚度,所以可以肯定地讲,珠峰顶部雪冰厚度远大于2.5米,可能在十多米到几十米之间。
  在全球变暖以前,这一高度的冰川作用过程是在雪的自重力作用下的密实化作用过程,在这种过程下由雪变成冰是十分缓慢的。“全球变暖以后,由于气温上升,加速了由雪到冰转化过程,冰川的密实化过程加快,从而导致冰面的急剧降低。”姚檀栋肯定地说,“所以,从1966年到1999年,珠峰顶部总降低1.3米,并且继续在降低,应该是气温升高、冰川密实化过程的结果。”
中国在珠穆朗玛峰北侧建立派出所 China to establish police stations in the north of Mount Everest
  2008年11月,西藏公安边防总队下属珠琒派出所近日成立。珠峰派出所的20余名边防官兵,在海拔5200米以上的区域,担负起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北侧的治安防范、边防勤务、打击违法犯罪任务和为游客提供服务等职责。
  珠峰派出所所长张守成介绍说,珠峰北侧地区原来仅有一个警务区,办公场所也仅为三间活动板房,随着近年来到珠琒的旅游人数不断增加,原来设施简陋的警务区已不能适应治安要求,以及对游客和当地群众服务的需求。因此,上级部门决定将警务区升格为派出所,并新建起18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办公建筑设施,取代了原有简陋活动板房内的办公场所。
  珠琒派出所成立以来,派出所官兵每天巡察路程都在160多公里以上,共接受游客求助685起,已帮助两千多名游客解决了困难。他们还利用业余时间清理了珠琒地区的垃圾3.5吨。
高原奇观——珠穆朗玛峰旗云 Plateau Wonders - Everest Cowin
  眺望珠穆朗玛峰,确实神奇美丽,无论那云雾之中的山峦奇峰,还是那耀眼夺目的冰雪世界,无不引起人们莫大的兴趣。不过,人们最感兴趣的,还是飘浮在峰顶的云彩。这云彩好像是在峰顶上飘扬着的一面旗帜,因为这种云被形象地称为旗帜云或旗状云。
  珠穆朗玛峰旗云的形状姿万言书万千,时而像一面旗帜迎风招展;时而像波涛汹涌的海浪;忽而变成袅娜上升的炊烟;刚刚似万里奔腾的骏马;一会儿又如轻轻飘动的面纱。这一切,使珠穆朗玛峰增添了不少绚丽壮观的景色,堪称世界一大自然奇观。
  有经验的气象工作者的登山队员,常常根据珠穆朗玛峰旗云飘动的位置和高度,平推断峰顶高空风力的大小。如果旗云飘动的位置越向上掀,说明高空越小,越向下倾,风力越大;若和峰顶平齐,风力约有九级。又如印度低压过境前,旗云的方向由峰顶东南侧往西北移动,反映高空已改吹东南风,低压系统即将来临,接着低压过境,常伴有降雪。
  由于旗云的变换可以反映出高空气流的变动,因此,珠穆朗玛峰旗云又有"世界上最高的风向标"之称。
高度之争 Height of the war
  珠穆朗玛峰1975年7月23日,中国政府授权新华社向全球宣布:中国测绘工作者精确测得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8.13米。这一数据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从此在权威的地图等出版物中,珠峰高度为海拔8848或8848.1米。
  1852年印度测量局用大地测量的方法测出珠穆朗玛峰高度为8840米;1954年,印度地理学家以珠峰南侧不同位置为基准测量,得出海拔8848米的结果。至今,尼泊尔称珠穆朗玛峰为萨迦玛塔峰,高度为海拔8848米。
  1999年,美国全国地理学会运用当时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测量,博尔德科罗拉多大学在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后,计算出珠峰的海拔高度为8850米。
  2005年10月9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珠峰高程新数据经国务院批准并授权,由国家测绘局公布。正式宣布2005珠峰高程测量获得的新数据为: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参数: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高程测量精度±0.21米;峰顶冰雪深度3.50米。原1975年公布的珠峰高程数据停止使用。
百科辞典 Encyclopedia
珠穆朗玛峰 百科辞典
  Zhumulangma Feng
  珠穆朗玛峰
  Qomolangma Feng
    世界第一高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与尼泊尔王国的边界上,尼泊尔称萨加玛塔峰,海拔8848.13米,适居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与洛子峰、马卡鲁峰、卓奥友峰及邻近许多7000米以上的高峰组成世界上最雄伟的高山区。珠穆朗玛峰大致东西走向,北坡与青藏高原相连,地势比较和缓,南坡和东坡受冰川侵蚀及河流切割,高差很大,在约53公里的水平距离内,相对高差达6000米以上。峰体宽大,具有西北、东北和东南3个走向的刃脊,是一座巨型金字塔状的大角峰。(见彩图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两翼垂直自然带结构(根据中国科学院西藏科学考察队考察报告)
    在地质构造上主要是由古老的变质岩系构成,海拔6400米以上被冰雪掩盖。6400~8200米为北坳组,以含黑云母石英千枚岩和黑云母石英片岩为主的岩石,一般呈黑色,构成金字塔型峰体宽大的下部。8200~8660米的岩层由石英大理岩等组成,一般为黄色。8660米以上全部由结晶岩、灰岩组成,一般为灰色或浅灰色。从峰顶附近古生界的石灰岩层中曾发现海百合类的化石,反映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在新地质时期仍在继续剧烈抬升。
    珠穆朗玛峰地处低纬高寒环境,现代冰川发育,冰川作用区总面积5000平方公里,有大小冰川600多条,冰川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最大的绒布冰川长约22公里,面积约87平方公里。冰川以大型山谷冰川为主,一般具有大陆性冰川特征,冰川的补给量不大,消融量较小,冰川进退变化较弱。在长期的冰川作用的影响下,角峰、刃脊和冰斗等冰蚀地貌十分发育,珠穆朗玛峰就是一个相对高度达3000米的大角峰。峰顶明显,但不尖锐。北坡平均度坡为45°,冰雪不断下滑,形成20多条雪崩槽,其中注入中绒布冰川粒雪盆的大雪崩槽,长2500余米,宽百余米,向上延伸几乎达到峰顶。南坡平均坡度为50°~55°,上部冰雪停积较少,均以雪崩、冰崩的形式补给冰川,有大小雪崩槽15条以上。东坡6500~6900米之间的坡度为20°~25°,这里基岩大量出露;6900米以上平均坡度为40°左右,全为冰雪覆盖。
    珠穆朗玛峰地区日照充足,曾实测到太阳直接辐射2.17卡/厘米□·分的高值,日总量可达 907卡/厘米□,从1959年4月到1960年3月的年总辐射量达199.9千卡/厘米□。峰区气温低,降水量少,属于高寒半干旱地区,基本上全年均属冬季,以北坡的零站(海拔4300米)为例,年平均气温0.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1.3℃最暖月(7月)平均气温10.9℃,年降水量230毫米左右。北坡海拔5000~6500米之间的气温递减率约为 0.7℃/100米。降水最大高度在海拔7000米附近。南坡最大降水带约在海拔2300米,如樟木的年降水量达2820毫米。由于地处较低纬度(北纬27°59'),地势又最高,以及气温、降水及其对应关系随高度不同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遂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垂直自然带结构。
    珠穆朗玛峰以世界第一高峰的雄姿以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正在吸引着各国的登山队和科学工作者前来攀登和探索。每年的季风交换时期(5月中旬至6月初和9月末至10月中旬)是适于登山的时期。主峰南北有2座卫峰,北为章子峰,海拔7580米,与主峰以锯齿形的东北向山脊相连,峰间鞍部高7029米,是从北坡攀登必经之路。南为洛子峰,海拔8501米,为世界第四高峰,两者亦以锯齿形的东南向山脊相连,峰间鞍部高7987米,是从南坡登顶的要道。1960年 5月25日中国登山队首次从北坡攀登峰顶。1959年中国登山科学考察队、1966~1968年中国科学院西藏科学考察队和1975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珠穆朗玛峰分队,曾先后对峰区进行了富有成果的考察。
    参考书目
    国科学院西藏科学考察队:《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北京,1975。
    荻:《珠穆朗玛峰》,商务印书馆,北京,1974。
     (刘德生)
    
英文解释
  1. n.:  everest,  Mount Qomolangma,  Mt.Jolmo Lungma
近义词
珠峰
相关词
旅游自然保护区中国之最人物运动员河北人甘肃青海
祁连山地理西藏河流水域青藏高原书局高极
经济发展速度音乐圣火谭维维奥运英国探险
包含词
国际珠穆朗玛峰日位于珠穆朗玛峰南坡上
位于珠穆朗玛峰北坡上贺兰山—珠穆朗玛峰波峰带
珠穆朗玛峰北坡的绒布冰川珠穆朗玛峰地区气象
珠穆朗玛峰高程测定珠穆朗玛峰:超越极限
秘密探险: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地区冰川群
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贺兰山珠穆朗玛峰波峰带
登峰造极:珠穆朗玛峰测量记珠穆朗玛峰--世界最高的地方
北京年奥运会圣火抵达珠穆朗玛峰编号明信片